《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3

?成金娜内素古科技大学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教案课程名称测量平差基础总学时数80学时使用班级测绘专 2013-1、2任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燕志明编制时间2014年9月5日
教 案 课程名称 测量平差基础 总学时数 80 学 时 使用班级 测绘专 2013-1、2 任课学期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 燕志明 编制时间 2014 年 9 月 5 日

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案课程名称:测量平差基础授课章节.3方差和协方差传播定律(1)目的要求了解什么是协方差传播,掌握协方差传播率及其在实践的应用1、方差传播定律的理论推导重点难点2、方差传播定律线性函数的方差1.3方差和协方差传播定律(1)引入新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未知量的求得,常常不是依靠直接测定或不可能直接测定,而是(约10分钟)要通过由观测值所组成的函数计算解出。如,平面三角形闭合差W就是通过三个内角的观测值计算所得,即w=180°-(L,+L,+L)。闭合差w无法直接测出。又如,在三角形 ABC 中,已测得两个角A、B及一条边a,则依b=“siB求b边sin A时,也是通过观测值计算函数b。再如,一个量n次等精度观测值的中数x=旦,要由观测值算出。n上面的W、b及x,都是观测值的函数。显然,由观测值计算所得函数值的精确与否,主要取决于作为自变量的观测值的质量好坏。一般地说,自变量带有的误差,必然以一定规律传播给函数值,所以对这样求得的函数值,也有个精度估计的问题。即由具有一定中误差的自变量计算所得的函数值,也应具有相应的中误差。这种一些量的中误差与这些量组成的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式,称为误差传播律。因为中误差的平方是方差的估值,所以中误差的传播关系可以通过方差和协方差的运算规律来导出。s1.3协方差的传播一、观测值线性函数的方差设随机向量X,其自协方差阵是Dxx:又假设有X的线性函数是z=KX+ko,其(约30分钟)KA中K和ko己知,K=(k,2,",kn)。由于A-= KAX =>A- = K(AXAXT)K那么z的方差是? = E(4-)= E[(=- E(2)]= E[K(AXAX)K ]- KE(AXAY)KI - KD.第2次第1页
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测量平差基础 授课章节 1.3 方差和协方差传播定律(1) 目的要求 了解什么是协方差传播,掌握协方差传播率及其在实践的应用。 重点难点 1、方差传播定律的理论推导 2、 方差传播定律线性函数的方差 1.3 方差和协方差传播定律(1)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未知量的求得,常常不是依靠直接测定或不可能直接测定,而是 要通过由观测值所组成的函数计算解出。如,平面三角形闭合差 w 就是通过三个内角的观 测值计算所得,即 ( ) 1 2 3 0 w = 180 − L + L + L 。闭合差 w 无法直接测出。 又如,在三角形 ABC 中,已测得两个角 A 、 B 及一条边 a ,则依 A a B b sin sin = 求 b 边 时,也是通过观测值计算函数 b 。 再如,一个量 n 次等精度观测值的中数 n L x = ,要由观测值算出。 上面的 W 、b 及 x ,都是观测值的函数。显然,由观测值计算所得函数值的精确与否, 主要取决于作为自变量的观测值的质量好坏。一般地说,自变量带有的误差,必然以一定 规律传播给函数值,所以对这样求得的函数值,也有个精度估计的问题。即由具有一定中 误差的自变量计算所得的函数值,也应具有相应的中误差。这种一些量的中误差与这些量 组成的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式,称为误差传播律。 因为中误差的平方是方差的估值,所以中误差的传播关系可以通过方差和协方差的运 算规律来导出。 §1.3 协方差的传播 一、观测值线性函数的方差 设随机向量 n1 X ,其自协方差阵是 DXX ;又假设有 n1 X 的线性函数是 0 1 1 z K X k n n = + ,其 中 K 和 0 k 已知, ( , , , ) 1 2 n K = k k k 。 由于 z = KX => T T z K( X X )K 2 = 那么 z 的方差是 ( ) T XX T T T T z KE X X K KD K E z E z E z E K X X K = = = = − = ( ) ( ) ( ) ( ) 2 2 2 引入新课 (约 10 分钟) (约 30 分钟) 第 2 次 第 1 页

而Grr0OxO x21Ox20xDxx =......0x,iQ:O-当自变量(X,X2"",x)木,)相互独立时,有o)0.000..Dxx =..00..a此时Ekg?合随机向量X中的各个分量随机独立时,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方差传播定律归纳如下:X线性函数A=>o?-ko?i=i=l倍数函数z=kx=>,=ko和差函数z=x,±x,±...±x,=>o70?1=1(约10分钟)【例题1】在1:500的地图上,量得某两点间的距离是d=23.4mm,d的量距误差是oa=±0.2mm。求两点间的实地距离S和其精度os。解:S=500d=500×23.4=11700mm=11.7ms=500ga=500×(±0.2)=±100mm=±0.1m最后写成S=11.7m±0.1m214(约5分钟)已知L、【例题2】设x是独立观测值L、L,和L,的函数,即:x777L,和L,的中误差是の,=±3mm、,=±2mm和;=±1mm,求函数x的精度。LL2L3第3次第2页
而 = 2 2 2 1 2 2 1 2 2 1 1 2 1 n n n n 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DXX 当自变量 ( , , , ) 1 2 n x x x 相互独立时,有 = 2 2 2 0 0 0 0 0 0 2 1 n x x x DXX 此时 = = = n i i x T z XX i KD K k 1 2 2 2 随机向量 n1 X 中的各个分量随机独立时,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方差传播定律归纳如下: 线性函数 = = n i i i z k x 1 => = = n i z i xi k 1 2 2 2 倍数函数 z = kx => z = k 和差函数 n z = x x x 1 2 => = = n i z xi 1 2 2 【例题 1】在 1:500 的地图上,量得某两点间的距离是 d = 23.4mm, d 的量距误差是 d = 0.2mm 。求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S 和其精度 S 。 解: S = 500d = 50023.4 =11700mm =11.7m S = 500 d = 500(0.2) = 100mm = 0.1m 最后写成 S =11.7m 0.1m 【例题 2】设 x 是独立观测值 L1、 L2 和 L3 的函数,即: 1 2 3 7 4 7 2 7 1 x = L + L + L 已知 L1、 L2 和 L3 的中误差是 1 = 3mm、 2 = 2mm 和 3 = 1mm ,求函数 x 的精度。 解:因为 L1、 L2 和 L3 是独立观测值,所以有 : (约 10 分钟) (约 5 分钟) 第 3 次 第 2 页

解:因为L、L,和L,是独立观测值,所以有(4)=(1) o; = 0.840=±0.9mm约15分钟【例题3】设观测角β,和β,的中误差是,=,=±1.4",协方差是Q12=-1(),求x=α-β,-β,的中误差,其中α无误差。(β解:由于 x=α-β,-β,=(-1 -1+α=Kβ+aβ,已经令向量β,B:K=(-1 -1)则LFDp8=1 1.96(2102这样96-1D k* -(-1 -0(° 10-) 192)=KD(约20分钟)C,=±1.4"二、随机向量函数向量的方差阵设随机向量X、Y,其自协方差阵分别是Dx、Dm,互协方差阵是Dxa,又设有函数向量U=AX+Ao,V=BY+B。,其中A、A、B、B。是常系数矩阵。xnxlXIPXrxmmxIfxl则有Duu = E[AU(AU) ]= AE(AXAX)A = ADxx ADw = E[AV(AV)]= BE(AYAY")B = BD BDu = E[AU(AV)"]- AE(4XAY")B" = ADx B"Dvu = E[AV(AU)"]- BE(AY")A = BDA" =(Duw)"第3次第3页
课解:因为 L1、 L2 和 L3 是独立观测值,所以有 0.84 7 4 7 2 7 1 2 3 2 2 2 2 2 1 2 2 = + + x = x = 0.9mm 【例题 3】设观测角 1 和 2 的中误差是 1 = 2 = 1.4 ,协方差是 2 12 = −1() ,求 = − 1 − 2 x 的中误差 x ,其中 无误差。 解:由于 + = + x = − − = − − K 2 1 1 2 ( 1 1) 已经令向量 = 2 1 , K = (−1 −1) 则 − − = = 1 1.96 1.96 1 2 21 2 12 2 1 D 这样 ( ) 2 2 1.92( ) 1 1 1 1.96 1.96 1 1 1 = − − − − = = − − T x KDK = 1.4 x 二、随机向量函数向量的方差阵 设随机向量 n1 X 、 m1 Y ,其自协方差阵分别是 DXX 、DYY ,互协方差阵是 DXY ,又设 有函数向量 1 0 1 1 = + t t t n n U A X A , 1 0 1 1 = + r r r m m V B Y B ,其中 A 、 A0 、 B 、 B0 是常系数矩阵。 则有 T XX T T T t t DUU = E U U = AE XX A = AD A ( ) ( ) T YY T T T r r DVV = E V V = BE YY B = BD B ( ) ( ) T XY T T T t r DUV = E U V = AE XY B = AD B ( ) ( ) T UV T YX T T T r t DVU = E V(U) = BE(YX )A = BD A = (D ) 约 15 分钟 (约 20 分钟) 第 3 次 第 3 页

课堂教学小结:1.方差、协方差阵,2. 单个线性西数的方差的传播;3.多个线性品额方差的传摄。第2次第4页
课堂教学小结: 1.方差、协方差阵; 2.单个线性函数的方差的传播; 3.多个线性函数方差的传播。 第 2 次 第 4 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29.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28.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27.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26.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25.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24.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23.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22.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21.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20.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2.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9.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8.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7.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6.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5.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4.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3.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2.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11.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30.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31.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32.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33.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4.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5.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6.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7.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8.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教案09.docx
- 《误差理论及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完整讲稿,共九章).ppt
- 《微波遥感》课程教学大纲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适用专业:海洋技术).doc
- 《微波遥感》课程授课教案(讲义).docx
- 《微波遥感》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A卷(题目).doc
- 《微波遥感》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A卷(答案).doc
- 《微波遥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遥感在海岸带环境监测中的应用.ppt
- 《微波遥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卫星遥感在海洋灾害中的应用.ppt
- 《微波遥感》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微波波段划分.doc
- 《微波遥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微波遥感基础 Microwaves Remote Sensing.ppt
- 《微波遥感》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微波图像的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处理.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