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河北联合大学教案教学部心理学院门教研室:精神医学彭焱教师姓名:讲师专业技术职称:精神病学基础课程名称:授课学期: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
河北联合大学 教 案 教 学 部 门 : 心理学院 教研室 : 精神医学 教 师 姓 名 : 彭 焱 专业技术职称 : 讲 师 课 程 名 称 : 精神病学基础 授 课 学 期 :2013~ 2014 学年秋季学期

教案首页精神病学基础中文课程名称英文Basis of psychiatry授课对象2010级精神卫生专业本科层次课时2学时授课周节上课教室东二5教室第3教学周周三第_3-4小节第三章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第一节概述授课章节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二分析性研究教学目标:掌握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的概念教学目标熟悉描述性研究及分析性研究方法与要求教学要求:掌握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的概念教学重点:掌握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的概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性研究方法与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投影、幻灯、照片)与手段教学重点中的概念,主要通过幻灯片形式以及讲授方法为学生讲授;教材与教材:精神病学基础,主编江开达,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教具教具:多媒体课件专业词汇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epidemiologyofmentaldisorder)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分析性研究(analyticstudy)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中 文 精神病学基础 英 文 Basis of psychiatry 授课对象 2010 级 精神卫生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3 教学周 周三第 3-4 小节 上课教室 东二 5 教室 授课章节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 描述性研究 二 分析性研究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的概念 熟悉描述性研究及分析性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性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投影、幻灯、照片) 教学重点中的概念,主要通过幻灯片形式以及讲授方法为学生讲授; 教材与 教具 教材:精神病学基础,主编江开达,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7 月第一版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专业词汇 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of mental disorder)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分析性研究(analytic study)

引言部分:介绍什么是流行病学及其研究的范围,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10 分钟68分钟基本部分:第一节概述(28分钟)《3分钟)流行病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概念一教学内容《5分钟)二、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概念与《10分钟)三、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时间分配四、特殊性《10分钟)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0分钟)《20分钟)一、描述性研究二、分析性研究20分钟》结束部分:强调重要概念,提示下节课继续讲授第三章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下预习与复习。2分钟教案正文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
教 案 正 文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介绍什么是流行病学及其研究的范围,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10 分钟 基本部分: 68 分钟 第一节 概述 (28 分钟) 一、流行病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概念 〈3 分钟〉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概念 〈5 分钟〉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 〈10 分钟〉 四、特殊性 〈10 分钟〉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40 分钟) 一、描述性研究 〈20 分钟〉 二、分析性研究 〈20 分钟〉 结束部分:强调重要概念,提示下节课继续讲授第三章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下预习与复习。 2 分钟

10'案例法、第三章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讲授法流行病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对象由传染病、急性病,扩展到研究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研究内容并扩大到研究人群的生理异常、意外伤害以及遗传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成为一门研究疾病分28通过讲解案例法、布,探索并验证病因与评价防治措施的学科精神疾病使学生能讲授法够掌握基3'流行病学研究已成为当代精神疾病研究工作的一个新本概念的领域。第一节概述流行病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概念早期的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各类传染性疾病在5'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的规律和频率,从而提出防治措施的一门学科。现代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对策与措施的科学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概念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是将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应10用于精神卫生领域。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发展的背景1.一些欧洲国家要求地方社区为精神病人提供照顾的立法,因此需要了解精神病人的数量、病情以及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 对象由传染病、急性病,扩展到研究非传染性、慢性 疾病 研究内容并扩大到研究人群的生理异常、意外伤 害以及遗传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成为一门研究疾病分 布,探索并验证病因与评价防治措施的学科精神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已成为当代精神疾病研究工作的一个新 的领域。 第一节 概述 一、 流行病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概念 早期的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各类传染性疾病在 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的规律和频率,从而提出防 治措施的一门学科。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 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预防、 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对策与措施的科学。 二、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概念 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是将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应 用于精神卫生领域。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发展的背景 1.一些欧洲国家要求地方社区为精神病人提供照 顾的立法,因此需要了解精神病人的数量、病情以及 通过讲解 使学生能 够掌握基 本概念 案例法、 讲授法 案例法、 讲授法 10′ 28′ 3′ 5′ 10′

他们的情况和要求。10'2.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开展对精神病人家系研究,因此需要对社区人群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3.随机抽样技术的应用,使研究人员能对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研究结果。I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一)描述各类精神疾病的人群分布情况,作为制订防治措施的依据和判断防治工作的效果(二)探讨疾病的病因及性质。(三)探索各种精神疾病发病诱因,以及影响病程及预后的因素。(四)了解某些疾病完全的临床相以及描述其自然史四、特殊性(一)精神障碍诊断和分类系统的特点(二)病例检出方法的标准化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前提(三)危险因素研究是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始终关注的热点(四)慢性疾病的纵向研究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教案正文去时间授课内容教法注解目的
他们的情况和要求。 2. 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开展对精神病人家系研 究,因此需要对社区人群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 3.随机抽样技术的应用,使研究人员能对具有代 表性的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研究结 果。 三、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 (一)描述各类精神疾病的人群分布情况,作为制订 防治措施的依据和判断防治工作的效果。 (二) 探讨疾病的病因及性质。 (三)探索各种精神疾病发病诱因,以及影响病程及 预后的因素。 (四)了解某些疾病完全的临床相以及描述其自然史 四、 特殊性 (一)精神障碍诊断和分类系统的特点 (二)病例检出方法的标准化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前提 (三)危险因素研究是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始终关注的 热点 (四)慢性疾病的纵向研究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 一 10′ 教 案 正 文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40°通过讲解案例法、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使学生能讲授法够熟悉发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描述性研究,分析性20°流行病学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ies)是描述某地区、某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发生或死亡的频度及其变化趋势;包括描述疾病的各种分布特点,可疑的流行因素,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10·(一)现况研究·(二)疾病监测·(三)随访研究·(四)历史资料分析(一)现况研究: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studies )。是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统一诊断标准,在特定时间(某时点或一短的时期)内,收集疾病资料,并同时收集社会人口学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资料,以描述疾病分布以及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1、普查·优点:由于调查所有成员,所以在确定研究对象上比较简单;数据对疾病的流行因素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描述性研究,分析性 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一、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ies)是描述某地 区、某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发生或死亡的频度及其变 化趋势;包括描述疾病的各种分布特点,可疑的流行 因素,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 •(一)现况研究 •(二)疾病监测 •(三)随访研究 •(四)历史资料分析 (一) 现况研究 : 现况研究又称横断面调查 (cross-sectional studies)。 是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 法,采用统一诊断标准,在特定时间(某时点或一短 的时期)内,收集疾病资料,并同时收集社会人口学、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资料,以描述疾病分布以及某 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1、普查 •优点:由于调查所有成员,所以在确定 研究对象上比较简单;数据对疾病的流行因素 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通过讲解 使学生能 够熟悉发 流行病学 研究方法 案例法、 讲授法 40′ 20′ 10′

·缺点:普查对象多,调查期限短,难免漏查;调查质量不易控制;对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不易开展2、抽样调查根据抽取样本所调查出的结果可以估计出该人群某疾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性的情况目前所使用的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1)单纯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是按一定技术程序以同等概率抽样。随机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来实现,抽签法,随机数字表法,计算机提供随机数字法均可采用。(2)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是按一定比例和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一定数量抽取一个观察单位的方法。(3)分层抽样(stratifiedsampling)是将总体按调查对象的不同特征分成不同层次,再按一定比例分别由各层抽样,然后将各层样本合成一个样本教案正文注解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
•缺点:普查对象多,调查期限短,难免 漏查;调查质量不易控制;对患病率低,诊断 技术复杂的疾病不易开展。 2、抽样调查 根据抽取样本所调查出的结果可以估计出该人群 某疾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性的情况。 目前所使用的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 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1)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是按一定技术程序以同等概率抽样。随机化需要一定 的技术来实现,抽签法,随机数字表法,计算机提供 随机数字法均可采用。 (2)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是按一定 比例和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一定数量抽取一个观察 单位的方法。 (3)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是将总体 按调查对象的不同特征分成不同层次,再按一定比例 分别由各层抽样,然后将各层样本合成一个样本。 教 案 正 文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4)整群抽样(clustersampling)是随机抽取若干个群体,被抽到的群体中全体成员均为调查对象。(5)多级抽样(multi-stagesampling)又叫多阶段抽样。就是将调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进行抽样。特点是,在对超大而又复杂总体调查的抽样中实施和管理更加方便,且不需要对每级抽样单位编制完全的抽样框。3、误差10(1)抽样误差:因抽样产生的样本指标(统计量)与总体指标(参数)存在的差异。(2)系统误差:有某种固定的原因导致的,使测量结果偏高或偏低。4、样本大小估计样本量大小的因素:对调查结果准确性要求5高,即容许误差小,则样本量大。预计现患率或阳性率高,样本量小。5、表示疾病频度的指标(1)患病率(prevalencerate):为某一时点(或时期)受检人口中患有某种疾病人数的比例。患病率又可根据调查期限是按时点还是时期分为时点患病率(pointprevalence)和期间患病率(periodprevalence)。10(2)发病率(incidencerate):表示在某一时期内,暴露人口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发病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一个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的指标。(新发)(3)病残率:表示在一人群中,一定期间内每百(干,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4)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案例法、于某病的频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讲授法(5)潜在减寿年数(PYLL):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6)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和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是衡量疾病负担的主20'要指标。(7)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是用生命质量来调整期望寿命或生存年数而得到的一个新指标
(4)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是随机抽取若干 个群体,被抽到的群体中全体成员均为调查对象。 (5)多级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又叫多阶 段抽样。就是将调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进行 抽样。 特点是,在对超大而又复杂总体调查的抽样中实 施和管理更加方便,且不需要对每级抽样单位编制完 全的抽样框。 3、误差 (1)抽样误差:因抽样产生的样本指标(统计量) 与总体指标(参数)存在的差异。 (2)系统误差:有某种固定的原因导致的,使测 量结果偏高或偏低。 4、样本大小 估计样本量大小的因素:对调查结果准确性要求 高,即容许误差小,则样本量大。预计现患率或阳性 率高,样本量小。 5、表示疾病频度的指标 (1)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为某一时点(或 时期)受检人口中患有某种疾病人数的比例。 患病率又可根据调查期限是按时点还是时期分为 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 )和期间患病率 (period prevalence)。 (2)发病率(incidence rate):表示在某一时期 内,暴露人口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发病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一个地区人群发生某种 疾病危险性大小的指标。(新发) (3)病残率:表示在一人群中,一定期间内每百 (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 (4)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 于某病的频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5)潜在减寿年数(PYLL):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 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 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6)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指从发病到死亡所 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 和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是衡量疾病负担的主 要指标。 (7)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是用生命质量来 调整期望寿命或生存年数而得到的一个新指标。 案例法、 讲授法 10′ 5 10′ 20′

三、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analyticstudies)是一种检验可疑因子与疾病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关联的特殊研究方法。其特点是在研究开始前的设计中,已设立了可供比较分析的两个组,通过比较分析两组资料的差异,并借助于病因推断技术,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有关疾病病因假设的目的。教案正文授课内容教法时间注解目的
二、 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analytic studies)是一种检验可疑 因子与疾病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关联的特殊研究方法。 其特点是在研究开始前的设计中,已设立了可供 比较分析的两个组,通过比较分析两组资料的差异, 并借助于病因推断技术,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有关疾 病病因假设的目的。 教 案 正 文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10案例法、1.病例对照研究讲授法病例组:某疾病的患者对照组:不患该疾病并具有可比性的个体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暴露史,测量和比较患病者与未患该病的对照者暴露于某可能危险因素的百分比差异,并经统计学检验来确定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关联,从而推断出可能的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①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病因研究;②研究样本需要的数量较少;③一次性研究可探索多种病因假设;④省时、省力,能充分利用信息其缺点是:①研究中控制选择性偏倚和回忆偏倚的难度较大;②对照组的选择较困难;③一般病例和对照的选择不是来自于某个人群,所以不能估计疾病率。匹配(matching):是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对照使其在一定特征上与病例相同的方法。常用的匹配变量有年龄、性别、民族、地区等。匹配的方法a)个体匹配:一个病例配一个对照(1:1配对)或多个对照(1:M配比)的方法b)频数匹配:也叫群体匹配、成组匹10
1.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组:某疾病的患者 对照组:不患该疾病并具有可比性的个体 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暴露史,测量和比 较患病者与未患该病的对照者暴露于某可能危险因素 的百分比差异,并经统计学检验来确定这些因素是否 与该病存在关联,从而推断出可能的一个或多个危险 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①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病 因研究;②研究样本需要的数量较少;③一次性研究 可探索多种病因假设;④省时、省力,能充分利用信 息。 其缺点是:①研究中控制选择性偏倚和回忆偏倚 的难度较大;②对照组的选择较困难;③一般病例和 对照的选择不是来自于某个人群,所以不能估计疾病 率。 匹配(matching):是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对照 使其在一定特征上与病例相同的方法。常用的匹配变 量有年龄、性别、民族、地区等。 匹配的方法: a)个体匹配:一个病例配一个对照(1: 1 配对)或多个对照(1:M 配比)的方法 b) 频数匹配:也叫群体匹配、成组匹 案例法、 讲授法 10′ 1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三 实验性研究 四 理论性研究 第三节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实施过程 第四节 国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第五节 精神障碍的遗传流行病学.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精神症状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感知觉障碍 第三节 思维障碍.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神经影像学基础 第三节 神经电生理学基础.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精神症状学 第七节 情感障碍 第八节 意志障碍 第九节 动作及行为障碍.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精神症状学 第四节 注意障碍 第五节 记忆障碍 第六节 智能障碍.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精神症状学 第十节 意识障碍 第十一节 自知力和自知力障碍 第十二节 精神障碍综合征.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精神障碍的治疗原则.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Basic Psychiatry.pdf
- 石河子大学:《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10 肠内肠外营养(Enteral nutrition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ppt
- 石河子大学:《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09 医院膳食(hospital patient diet).ppt
- 石河子大学:《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08 营养状况评价(Nutritional Assessment).ppt
- 石河子大学:《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07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Dietary pattern and dietary guideline).ppt
- 石河子大学:《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06 矿物质(minerals).ppt
- 石河子大学:《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05 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ppt
- 石河子大学:《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04 能量与维生素概述(Energy、vitamins).ppt
- 石河子大学:《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03 碳水化合物与脂类 carbohydrate and 1ipids.ppt
- 石河子大学:《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02 蛋白质(Protein).ppt
- 石河子大学:《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01 绪论(medical nutrition).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遗传学基础 一 医学遗传学基本概念 二 精神障碍的遗传学研究 三 遗传咨询.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病因学 第二节 致病因素的分类 第三节 病因的分析与确定.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精神病学发展 第三节 精神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病因学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概念 第二节 致病因素的分类.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精神病学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精神病学发展.doc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实践项目设计与实践指导书.pdf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情绪稳定剂.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抗抑郁药.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抗焦虑药.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精神障碍的治疗原则(2012年).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精神障碍的诊断.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遗传学基础).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影像学基础).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电生理学基础).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精神活动的神经科学基础(脑结构与精神活动).ppt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psychiatry(主讲:彭焱).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