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安·沃特纳《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32
文件大小:4.29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安·沃特纳《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外回学者笔下的传统中国 an HeirAdop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in Late Imperal China 美安,沃特纳著曹南来译侯旭东校 民出鞋 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 烟火麦续

本书是一部选题颜件的好书 作者沃特纳利用大单资料。对续承人的收养向西 进行描还和闻发本书选丁歌自家语,民持志,诉冷 2录和小玩作品中的收养个室.可裤了在家圳,去 巢期,吉代礼仪文狱和儒家文章中发现纶有关收养的 定和说教.并将个室与这些规定利说教作北较,发现具 际幸例比2些现定和说数要复辛得多在本书中东 纳提供了一个让人耳日一勒的非教条化的明究 [美约谢菲尔S 摘自亚洲究杂志》网1年美50卷男期的书园 TS日N7-213-01768-7 I5BN7-213-01768-3/B·49 9 13 定价:13.5元

Gettirg an lleir:Adoption and tneCorstruct'on ol Kinshipir Late ImperialChira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美安·沃特纳 著曹南米译侯旭尔校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八美)沃特纳(Waltner,A.)著曹南来译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外国学者笔下的传统中国)书名原文:Getting an Heir;Adop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of Kinship in Iate Imperial ChinaISBN7--213-01768-3I.烟Ⅱ.①沃②曹Ⅲ.收养-研究中国-清时代②氏族谱系-研究-中国-明清时代、IV.K820.9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1999)第37517号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美]安·沃特纳著曹南来译侯旭东校出版发行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体育场路347号)质任编辑江维玲封面设计顾页责任校对张谷年经销浙江省新华书店AA激光照排杭州天天电脑信息处理有限公司(杭州武林路125号)印刷杭州大众美术印刷(杭州电厂路谢村)开本850× 11681/32印张7.125字数16.4万插页1印数14000版次1999年9月第1版1999年9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7-213-01768-3/B - 49定价13.50元如发现印装质量间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作者简介 安·沃特纳(Ann Waltner),198l 年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 士学位。现任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教 授、兼任《亚洲研究杂志》中国研究 的编辑。除本书外,安·沃特纳还先 后发表论文多篇,涉及明清小说戏曲 中的性别关系与女性角色

“外国学者笔下的传统中国”总序 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外国学者笔下的传统中国”, 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新作,从研究的切入点和 视角来看,它们应属社会史研究,这些书的翻译出版将对中国 的社会史研究有所推动。 大约从10年前开始,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社 会史丛书”,到现在已经出版了5批共20部中国学者的著作。我 们要感谢主编蔡少卿教授和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因为这些著作 对社会史领域做了初步的探索,为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复兴和 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这些著作实际上也是一面镜子, 能够反映出近10余年来国内社会史研究者的努力和成就。 以我个人的看法,尽管国内学者的社会史研究有了长足的 进步,而且成绩是主要的,但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其中 相当一部分研究虽然瞄准了“社会史”的研究课题,但其成果却 缺乏新意,自始至终的描述和筒单的因果分析,与传统史学没 ·1

有什么区别;一些研究课题偏大而空洞,缺乏个案实例的支撑, 而另一些研究则缺乏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剖析来解释比较重大 的历史意义;一些研究不顾国际社会史同行的意见和已有成 果,在那里自说自话,另一些研究则较轻率地、不加甄别地套用 国外的或某些相邻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这些问题和偏差,一方 面是因为对社会史的发展历史、性质等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真正的社会史研究实践不足,难以提供可供 检验的范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会史研究起源于欧美,从社会史 研究的基本品质来说,这种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启蒙时代,因 此无论沧桑变幻,那里的社会史研究发展历史毕竟要比我们的 长些,经验教训要多些,认识与实践要成熟些。因此,了解欧美 学者的社会史理论探讨和研究实践,对我们中国的社会史研究 建设不无益处。早在10年前,蔡少卿教授就主持编译了一部论 文集《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版),其中收集的文章大都是西方著名社会史家的重要文章,所 探讨的问题也非常重要。这本书虽然没有列入“中国社会史丛 书”,但我始终是把它作为丛书的“开篇”来读的,因为那些文章 告诉我应该怎样理解社会史,怎样对“社会史研究”做出判断。 由此又产生出一点感慨:尽管也有一些出版社零散地或个别地 出版过-些社会史的研究成果,但似乎只有浙江人民出版社始 终在这里用心,就像上海文艺出版社始终专注于民间文学和民 俗学著作的出版一样。一种学科或一个研究领域如果没有相对 稳定的出版机构的长期支持,其影响和发展速度是要大打折扣 的。 如果再把话说透一些,社会史的正确开展对中国历史学的 ·2

重新定向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历史学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 学术取向?自从80年代初以来,中国史学界开始重新了解国际 历史学术的动向,发现自上世纪未、本世纪初开始的国际史学 的变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已蔚为大观。这个变化就是以 兰克学派为代表的政治史模式和科学主义史观已经遭到了重 大的挑战。具体的表现是,历史研究的对象已扩展到社会的各 个角落,而不是仅限于重大的政治事件、精英人物,其结果必然 是研究视野的扩大和研究方法的丰富多样。 在中国,新史学观早已传入,经济史范式的推广给予传统 旧史学以重创。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以政治史(包括经济制 度史、精英思想史)代替了整个社会的历史,以“重大”事件的历 史代替了日常生活的历史,以农民战争史代替了人民群众在一 切时间和一切领域里创造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史家的眼光 始终是“自上而下”的,即使当他们偶尔关注普通人的历史时, 那也是精英历史的附属、延续或者残余,或是不自觉地居高临 下地审视它,而不是设身处地地同情它、理解它。这种眼光也导 致我们首先热衷于寻找规律,然后把各种事实纳入这个规律之 中,而不是在真正和全面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总结规律。 与此相反,走向民间的历史学实际上就是“自下而上”看的 历史学,也就是说,它强调“下”,但却不排斥“上”。所谓“下”,就 是民间文化、基层社会、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它们是整个人类 历史的基础和主体。重大的政治事件只在历史上占极短暂的时 间,精英和领袖不会超过总人口的10%,如果我们忽视对“下 的研究,如果我们只强调重大事件对日常生活、精英人物对普 通民众的影响,而不考虑前者是后者积累的结果,后者是前者 的基础,那么我们的史学观必将是反历史的。幸运的是,近年来 。3·

这样一种态度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社会史研究的蓬勃兴 起就是明证。但是我们的社会史研究刚刚起步,还有明显的认 识上的偏差。比如说,我们有许多关于传统社会三教九流的出 版物,就社会群体研究而言,这些选题都非常必要,但问题在于 这里有不少有意追求冷僻、甚至(说得严重一点)带有猎奇猎艳 的味道。这虽研究的是“下”,但却仍是“自上而下”的。造成这个 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把社会史筒单地当作社会生活史,而不是 当作全社会的历史或者年鉴学派所称的“整体历史”。 “自下而上”的或者“走向民间”的历史学绝不是狭义的社 会史,“民间”并不是历史学研究的终点,而只是重要的一站,是 走向整体历史或总体史学的必由之路,也是为了纠正以往史学 研究中的偏差。这项任务将由更为广义的、作为历史学研究新 范式的社会史来承担。社会史研究将强调综合和长时段研究的 史学方法,一要把以往忽略的基层社会的历史、普通民众的历 史、日常生活的历史和民间文化史掸去灰尘,重新放在适当的 或者显要的位置;二要以“自下而上”的眼光重新审视和改造政 治史学范式下的传统研究领域,比如说,在传统的政治史、经济 史和思想史这三大块中,更多侧重研究一些制度的实践或嫌作 层面,更多考虑其结构一功能意义,而不是仅限于制度规定和 沿革本身,要注意“说”的和“做”的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测量这 个差距就很有意义)。再比如说,多考虑一些上层与下层之间的 互动关系,像近年来国外汉学界较多研究传统社会中国家与基 层社会之间的关系(控制与反控制等等)那样;三要在研究的任 何主题上,关注有关联的部分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系,即如多 年前有的学者主张的:“既要赡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 走向民间的历史学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关注的都是 4

些徽不足道的小问题。1926年顾颉刚先生就曾有针对性地指 出:“我们决不因为古物是值钱的古董而特别宝贵它,也决不因 为史料是帝王家的遗物而特别尊敬它,也决不因为风俗物品和 歌谣是小玩意儿而轻蔑它。”实际上,我们关注占人口多数的普 通民众,代表着一种人本主义的观念变革。在传统的政治史范 式中,个别的普通人在“重大”事件中是微不足道的,人们对长 平之战后坑杀的几十万人并不十分在意,更多地关注“秦王扫 六合”。这在今天而言,不能说是公平的态度,因此需要彻底的 改变。我们更关注日复-一日的生活结构,关注人们的生活起居, 关注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处理方式,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些历 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我们生活在-个和平的、但社会关系复杂 多变的时代,我们应该让每一个普通人、而不仅是领袖和精英, 都能从他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的历史氛围中接受他们所需要的 历史教诲。我们像关注大城市那样关注每一个小乡村,关注它 的内部运作机制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式;我们像关注每一个 社会群体那样关注每一个个体,关注他在特定人际关系网络中 的位置,也关注他的内心世界。 我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访问时,听到那里的学者对 位女博士的学位论文交口称赞一那是以清末民初山西的 一位下层乡绅刘大鹅的日记为主要资料所做的研究。我问这篇 论文好在哪里,他们告诉我说,它揭示了一个旧时代的乡绅在 怎样学做-一个民国人。 不知道对别人如何,但这至少对我是个引人深思的启示。 话说回来,这套“外国学者笔下的传统中国”可以视为“中 国社会史丛书”的姊妹书系,通过它,我们可以看看外国学者是 如何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以前我们总抱怨,只见介绍法国年 ·5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