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81
文件大小:9.87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技 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 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la Chine 主编赵丙祥 梁永佳 学术顾问王铭铭 古代中国的 节庆与歌谣 [法】葛兰言(Marcel Granet)著 赵丙祥张宏明译赵丙祥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林·

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法)葛兰言(Granet,M.) 著:赵丙祥,张宏明译,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杜,2005.11 (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赵丙祥,梁永佳主编) I1SBN7-5633-5479-4 1.古.Ⅱ.①葛.②赵.③张.Ⅲ.宗教文 化-研究-中国-古代N.B92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077801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桂林市育才路15号邮政编码:541004 网址:wm.bbtpresscom 出版人:肖启明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发行热线:010-64284815 山东新华印刷厂临沂厂印刷 (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北路东段邮政编码:276017) 开本:690mm×960mm1/16 印张:17.75字数:229千字 2005年11月第1版2005年11月第1次印刷 印数:0001-6000定价:24.00元 如发现印装质,布期表清与印利厂联系调换。 09

作者简介 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法国 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年鉴学派重要成员,师从爱 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和沙晚.为法国结 构主义人类学的形成莫定了重要基础。他的主要 著作有《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古代中国的 舞蹈与传说》.《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思想》.《中 国宗教》等。一 译者简介二 赵丙祥,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中国政法 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张宏明,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中央党校 副教授

技 以“人炎子经共泽灿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瑶 马塞尔·葛兰言者 安达曼岛人 拉德克利夫一布朗 巫术的一般理论 马塞尔 其新 种族。语言与文化 弗朗兹·波亚士著 身.心.社会 马塞尔·莫斯著 责任编辑吴晓斌 装帧设计蔡立国 制作杨无惧 杨雷 http://www.bbtbook.com

总序 王铭铭 西方的现代人类学诸学派萌芽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已长成 丰满。 所谓“现代人类学”是相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人类学古典学派而言 的。古典人类学包含种种“大历更”,它先后以进化论和传播论为叙事柜 架,视野开阔,想像力丰富,但论述多嫌武断,时不时流露出做慢的西方中 心主义心态 现代人类学是在反思古典人类学中成长起来的。 处在人类学的“现代时期”的学者,鄙视西方中心主义,注重探究非西 方文化的内涵与延伸价值。他们质疑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商人、旅行家 的见闲和偏见,反思古典人类学获得知识的方法,以不同方式提出了“译 释”不同文化和理解人文世界的新思路。 现代人类学并非铁板一块。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现代人类学家分别 提炼出功能、社会、文化等概念,围绕着这些概念,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 论,使欧美人类学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中国的人类学曾经与欧美的现代人类学并肩。上个世纪三四十年 代,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间接或直接地受到英国功能学派的影响, 凌纯声、杨堃等直接师从法国学派大师莫斯(Ma心el Mauss)等,还有许多 人类学家,浸染于德国一美国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之中。 因为这样,所以西方现代人类学诸学派,早已于60多年前为当时的 中国学者所熟知

?古机中因的市底与质溪A产 不过,20世纪中国的学术史充满着断裂。中国人类学家还来不及以 自己的“肠胃”充分“消化”西方思想,学科使被“彻底革命”了。随之,人类 学的现代思想,迅即在我们这个国度中让位于政治化的“古典思想”。 中国的人类学,在过去的20多年里实行了自我重建。20年中的前 10年,中国的人类学家要面对上个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留下的问题 重新划定学科疆界,成为学者处理的主要事务。忙于参与学科的“地缘政 治”,学者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学术政治化给我们带来的危机。而紧接 着,20年中的后10年,中国人类学家突然遭遇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 “后现代主义”。 现在我们一眼看去,在学科废墟上开出的花,有的沉速于孤芳自赏 有的以鲜艳的色调过早地宣布着“后现代”的胜利和现代人类学的失 一个学科,在还没有获得其现代传统的情况下,就赶着回归于政治化 的“古典时代”,在还没有反思政治化的古典时代的情况下,就直接进行 “后现代解构”。 做学问不是从事灾难故事的反复叙述。现代人类学在中国的命运使 我们想到,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却常被遗忘的国度中,坚持一个接近“古 老”的理想,兴许怡是学术重建的合适途径。 也许出于偶然的道际,也许出于必然的思考,21世纪的开初,我与几 位朋友和学生寻思着要论证现代人类学派的中国意义,我们商定编出“现 代人类学经典译丛”。头一批5本,包含旧译重刊3本,新译2本,体现了 英国现代人类学派的面貌,经一些友人的共同努力,它们已于两三年前问 世。遗憾的是,世事难料,由于种种原因,“译丛”的出版工作停顿了几年, 直到2005年初才重新回到议事日程上来。 欧美现代人类学诸学派有丰寓的著述。在编选和翻译的过程中,我 们尽力在经典中找经典。马林诺斯基、弗期兹·波亚士、马塞尔·葛兰言 拉德克利夫一布朗、马塞尔·莫斯、埃文思一普理查德等,成为我们眼中的 “经典作家”。我们深深地为他们的叙事所吸引,我们竭尽全力地试图使

总序3 更多的同人来共享我们的阅读之乐。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深感力不从心, 我们意识到自己所能完成的工作终究有限。 “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充其量是一种“局部呈现”。而我们却相信, 这一“局部呈现”能从一个有趣的角度表明:现代人类学提出过一个富有 良知的学术主张一它要求我们从被近代化边缭化的文化中发掘出具有 世界意义的哲学。 在我们这个巨变的时代,这一使命依然光荣。“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中国的人类学若能从它出发去寻找自身的出路,那学科存在的问题 或许能得到部分解决。 2005年10月15日

译序 赵丙祥 对一般读者来说,葛兰言会更像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名字而不会引 起多大的关注;而对他在人类学这个学科内部的真正价值,即使是社会学 家和人类学家也不见得了解多少。我经历的两件小小的事情就能够表明 这一点。有一次,当我跟一位朋友说起我正在译这本书时,他对此表示不 太理解。他问,有那么多的大师著作,为什么你不去介绍呢。另外一次就 是我在厦门开会时,正好旁听到王铭铭教授跟一位国外女人类学家的谈 话,当听说他很推崇这位已经被归入“古典”之列的法国人类学家时,她的 眼神不由得现出了惊讶,坦言她对葛兰言所知甚少。与此同时,在法国人 类学界内部,葛兰言却是得到广泛承认的一位大师。 作为一个知识人,葛兰言的生涯称得上是平淡无奇:他于1884年生 于法国东南部德龙省的一个小镇,190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主修历 史学。在此期间,他成为涂尔干的门生,并受莫斯的影响。1907年,他参 加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并获得高中历史教师证书。从巴黎高师毕业后,因 得狄爱尔基金会的资助,师从沙呢习汉学。1911年到中国作实地调查 1913年回国,在巴黎高等研究院继沙畹任“远东宗教”讲座的研究主任。 1914年服兵役。“一战”后于1918年奉法国外交部之命再到中国。次年 归国,仍在高等研究院任前职。1920年,在巴黎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 同年受聘于巴黎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讲“中国文化”课。25年,任巴黎东 方语言专门学校“远东史地”讲座教授,次年又任巴黎中国学院校务长。 据说葛兰言的辞世与他目睹巴黎被纳粹占领时的抑郁心情有关:1940年 在巴黎陷落于纳粹的情况下,马塞尔·莫斯坚持让他接任第五研究部主

?专充中因的节友与袋器入 任,有一天,葛兰言被迫去见了纳粹政权下的一个官员,而那人恰是为葛 兰言所憎恶的。可以想见,那次会面显然极不愉快,回家后,葛兰言便在 抑郁中辞世了。① 实际上,葛兰言的这本作品我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念民俗学硕士研究 生时就读过了,那时我读的是张铭远先生的译本。不过,可以想见,一个 还未入门的学生,又能从中领悟多少东西呢?重读这本书已是四五年之 后,在那时,王铭铭教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持人类学专 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读书会,因为不是在正式课堂上读书,而算是一种 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形式。他的读书会多少总给我一,点“散漫”的感 觉,所以这种念书的方式也别具一格,他往往不是让研究生按部就班地去 读某位大师或莱个领域的作品,而是觉得哪些书有意思,就提出来请大家 去选,大家在讨论的时候也常常是七嘴八舌,什么想法都可能有。结果, 我虽然已经毕业走人了,但常常借这个机缘从家里跑回去跟他读书,结果 又一次读到了这本书。据我自己的猜想,他那时建议读这本书,可能和他 自己当时对中国人类学的一些新想法是有关系的。后来,我们和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刘瑞琳女士商量继续出版“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由于我 曾在中国语言文学系呆了七年,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我和张宏明博士 的头上。 作为爱弥尔·涂尔干和马塞尔·莫斯的及门弟子,葛兰言选择的研究 对象看起来却不太像他的老师和同门,他虽然研究的也是“异文化”,但同 时也受到另一位导师沙院的重大影响。他主要研究他所称的中国社会的 “古代时期”或说“封建时代”,大致相当于秦汉以前。在这部著作中,他主 要分析了《诗经》“风”部中的“情歌”,试图从这些情歌中看出古代中国社 会的“形态”。简单地说,他认为,历代的文学批评家和卫道士往往站在 “象征主义”的立场上,希望在诗歌描述的自然现象和当前的社会一政治 ①有关葛兰言的生平及著述,可参见杨垫先生的一些论文,尤其是“葛兰言研究导论”一 文。杨先生在莫斯和葛兰言手下获得了民族学博士学位,他写的关于葛兰言的论文至今仍是研 究葛兰言的基本文献之一

·序 行为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葛兰言认为,这种阐释方法将“民歌”变成 了庙堂之作,由此,《诗经》中的情歌也被从它们原本生长的社会场景中抽 取出来,服务于阐释者当前的政治需要。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个看似简 单的问题并未解决:为什么这些天才的阐释者会一再援引这些诗歌来满 足他们当前的政治需要呢?确实,他们原本可以自己来创作的,他们并不 是没有这种才能。 这成为葛兰言研究“封建社会”的起点。他认为,古代学者不断地研 究、注释、援引《诗经》中的诗歌,恰好是因为它们“原本就具有仪式上的价 值”,也就是说,这些诗歌原本是在仪式和庆典的场景中被创作和演唱的。 这正是这些诗歌在后来时代能够继续拥有权威的历史原因。因此,后世 阐释者站在政治伦理立场上所作的象征论解释,其道德源头可以在这样 的观念中找到,即人类与自然一样也必须依照恰当的节奏行事,人类与自 然、万物都处在同样的秩序之内。 那么,这样一种宇宙论又是从何起源的?葛兰言的回答是社会年鉴 学派风格的。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及其社会行为逻样为这种宇 宙观莫定了基础,男女两性的交往为后来时代的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基 本的“模式”,也成为后来时代的中国哲学核心主题的模式。 葛兰言从《诗经》的情歌中读出了上古的仪式集会。男女两性在春季 的特定时间里,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举行集会,这种场景一般是山麓、河 边等。他们分为两队,相互唱和,“爱情”就是从中产生的,然后他们就缔 结“婚约”,而婚礼则在秋季举行。这种季节性约婚的社会形态前提是,人 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在村落中度过的,以家族共同体为单位过着封闭的生 活。因此,在举行集会时,村落的日常边界被打破了,人们超越日常生活 的界限,缔结了一种社会公约(pacte social)。因此,集会的圣地也由此拥 有了神圣的力量,山川的威力是由社会赋予的,而不是相反。这样,在男 女集会的竞赛(j0ute)中,不但人们直接相互交换礼物,当事的女性本身也 成为双方家族相互交换的“礼物”(人质)。这是古代节庆的基本特征:它 们本身就是性爱仪礼的活动,成为构建社会秩序的模式。但葛兰言并非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