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

食 录 乡土中国 重f刊序言.(3) 乡土本色.(6) 文字下乡. .(12) 再论文字下乡.潘.一:.■.(18) 差序格局.。1T. (24)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雪雪兴。.(31) 家族.生 .(37) 男女有别. .(43) 礼治秩序.(48)》 无论. (54) 无为政治 (59) 长老统治.(64) 血缘和地缘 (69) 名实的分离.(76) 从欲望到需要 (81) 后记.(87)

乡土中国生有制度 生育制度 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99) 第二章双系抚育.(116) 第三章婚姻的确立.(125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133 第五章夫妇的配合 (145)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159 第七章 居处的聚撒.(171)》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187) 第九章世代间的隔膜.(201)》 第十章社会性的断乳.(211)》 第十一章社会继替.(223) 第十二章世代参差. 华卡行g行g年月卡行下有4卡 (234) 第十三章单系偏重.(240) 第十四章以多继少. .(247) 第十五章续绝. .(257)》 第十六章亲属扩展. (266) 附录 派与汇(代序). 潘光旦(283) 个人·群体·社会 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费孝通(324) 2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交代清楚。这里收巢 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 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 十四篇文章。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 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素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 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 的知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杜会的特 点。我是一面探素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 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 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我敢 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 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 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 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 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幕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 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 作一回事。在教室里,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 知。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 社会效果。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我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在发表这些文章之前,犹豫过。所以该书初次 出版时在《后记》中向读者恳切说明:由于刊物的编者“限期限日的 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再发表。”“这算不得是定稿, 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 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竞是个什么 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这书出版是在1947年,离今已有37年。三联书店为什么建 议我把这本小册子送给他们去重刊,我不知道。我同意他们的建 议是因为我只把它看成是我一生经历中留下的一个脚印,已经踏 下的脚印是历史的事实,谁也收不回去的。现在把它作为一件反 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标本,拿出来再 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义。至于本书内容所提出的论点,以我现 有的水平来说,还是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没有现实 的意义。 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 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 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 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 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而。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 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 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 杜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在英文中 可以用Ideal Type这个名词来指称。Ideal Type的适当翻译可以 说是观念中的类型,属于理性知识的范晦。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 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入们的认识过程

重刊序言 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 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我称这是 一项探索,又一再说是初步的尝试,得到的还是不成熟的观,点,那 就是说如果承认这样去做确可加深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那就 还得深入下去,还需要花一番工夫。 这本书最初出版之后,一搁已有37年。在这一段时间里,由 于客观的条件,我没有能在这方面继续搞下去。当三联书店提出 想重刊此书时,我又从头读了一遍。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 触动。而今老矣。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 爱。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奉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这里所述 的看法大可议论,但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 观摩的。让我在这种心情里寄出这份校订过的稿子给书店罢。 16860 1984年10月11日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 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 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 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 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 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 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 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 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 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 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 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 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 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 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 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 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 地。一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

乡土本色 7 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 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费。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 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 的神,无疑的是“士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 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费的泥土。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 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 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 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 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 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得; 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 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 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 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 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 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 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 动。”一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 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 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 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

乡上中国生育制度 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 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日就到了饱和点;过 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 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象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 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 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 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拚命在垦地。 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 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 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 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 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 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 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 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 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 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 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 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 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 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 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费孝通《中国绅士》.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科大卫《皇帝与祖宗》.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景军《神堂记忆》.doc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弗里德曼《中国宗族与社会》英文版.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弗里德曼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萧凤霞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萧公权《十九世纪中国乡村控制》rural china.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王铭铭 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施坚雅《中国的农民和封闭的村社》.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许烺光《驱逐捣蛋鬼》.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许烺光《祖荫下》英文版.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费孝通《皇权与绅权》.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明恩溥《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国乡村生活》.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詹姆斯·斯科特《不被统治的艺术》.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加)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安·沃特纳《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弗里曼《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何心隐——聚合堂.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文艺复兴.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无锡淮海义庄.pdf
-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春节返乡见闻: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