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Optics

《工程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工程光学 2、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Optics 3、课程编号:ZH37096 4、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5、选课对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6、开课学期:第5学期 7、课程学时:教学总学时:64:实验学时:18 8、课程学分:教学学分:3:实验学分:0.5 9、先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光学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专业核心课,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指定 选修课,课程共十三章,上篇几何光学系统地介绍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与成像理论、球面 系统的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光学参数与成像特性、平面与平面镜成像系统、光学系统 中的成像光束限制、光度学的基本原理、光学系统的光线光路计算和像差基本理论、典型光 学系统和现代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和设计要求。下篇物理光学详细地阐述了光的电磁性质、 光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上的传播规律和光波的叠加与分析、光波的干涉和典型干涉装置与应 用、光波的衍射和衍射光栅、光的偏振及其在晶体中的传播、现代光学基础。 目的和任务:通过教学和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高斯光学原理:学会 应用光线追迹方法进行光路分析及像差计算:掌握典型光学系统(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摄 像/投影)的特性:掌握现代光学有关知识(傅里叶变换光学,激光光学,光纤光学,扫描光学 及光电光学等):掌握平行平板的双光束干涉和多光束干涉:掌握光波的单缝衍射、双缝衍 射及多缝衍射的特点:了解光在不同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金属、透明介质及晶体)。 本课程在注重论述光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工程实际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较全面学 握光学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技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理论、计算,学 会分析、设计光学系统:培养学生在攀握经典光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光学系统原理及成 像特性有更清楚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光学测试仪器打下基础。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几何光学基本定律,成像的基本概念,光路计算与近轴成像, 球面光学成像系统。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基点与基面,物像关系,放大率,光学系统 的组合,透镜
《工程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光学 2、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Optics 3、 课程编号:ZH37096 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5、 选课对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6、 开课学期:第 5 学期 7、 课程学时:教学总学时:64;实验学时:18 8、 课程学分:教学学分:3;实验学分:0.5 9、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程光学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专业核心课,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指定 选修课,课程共十三章,上篇几何光学系统地介绍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与成像理论、球面 系统的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光学参数与成像特性、平面与平面镜成像系统、光学系统 中的成像光束限制、光度学的基本原理、光学系统的光线光路计算和像差基本理论、典型光 学系统和现代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和设计要求。下篇物理光学详细地阐述了光的电磁性质、 光在各向同性介质界面上的传播规律和光波的叠加与分析、光波的干涉和典型干涉装置与应 用、光波的衍射和衍射光栅、光的偏振及其在晶体中的传播、现代光学基础。 目的和任务:通过教学和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高斯光学原理;学会 应用光线追迹方法进行光路分析及像差计算;掌握典型光学系统(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摄 像/投影)的特性;掌握现代光学有关知识(傅里叶变换光学,激光光学,光纤光学,扫描光学 及光电光学等);掌握平行平板的双光束干涉和多光束干涉;掌握光波的单缝衍射、双缝衍 射及多缝衍射的特点;了解光在不同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金属、透明介质及晶体)。 本课程在注重论述光学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工程实际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较全面掌 握光学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技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工程光学的基本理论、计算,学 会分析、设计光学系统;培养学生在掌握经典光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光学系统原理及成 像特性有更清楚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光学测试仪器打下基础。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几何光学基本定律,成像的基本概念,光路计算与近轴成像, 球面光学成像系统。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基点与基面,物像关系,放大率,光学系统 的组合,透镜

第三章: 平面与平面系统:平面镜成像,平行平板,反射棱镜,折射棱镜与光楔。 第四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照相系统和光阑,望远镜系统中的成像光束的选择,显微镜光束限 制与分析,光学系统景深。 第五章: 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辐射量与光度量,光传播中光学量的变化规律,成像系统像面光照度, 色度学知识。 第六章: 光线的光路及像差理论:光线光路计算,球差,彗差,像散和场曲,畸变,色差,波像差。 第七章: 典型光学系统:眼睛,放大镜,显微镜,塑远镜,目镜,摄影与投影系统,系统的外形尺寸 计算。 第八意: 现代光学系统:激光光学系统,傅里叶光学系统,扫描光学系统,光纤光学系统,光电光学 系统。 第九章: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和像差公差:瑞利判断和中心点亮度,分辨率,点列图,光学传递函数, 光学系统的像差公差。 第十章: 光的电磁理论基础:光的电磁性质及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在金属表面的反射和透 射:光波的叠加。 第十一章: 光的干涉和干涉系统:光波干涉条件,平行平板的双光束干涉和多光束干涉,干涉条纹的可 见度。 第十二章: 光的衍射:典型孔径的夫琅和费衍射,多缝的夫琅和费衍射,衍射光栅 第十三章: 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基础:偏振光概述,光在晶体中的传播,晶体光学性质,光在晶体表面 的折射和反射,晶体偏振器件
第三章: 平面与平面系统:平面镜成像,平行平板,反射棱镜,折射棱镜与光楔。 第四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照相系统和光阑,望远镜系统中的成像光束的选择,显微镜光束限 制与分析,光学系统景深。 第五章: 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辐射量与光度量,光传播中光学量的变化规律,成像系统像面光照度, 色度学知识。 第六章: 光线的光路及像差理论:光线光路计算,球差,彗差,像散和场曲,畸变,色差,波像差。 第七章: 典型光学系统: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目镜,摄影与投影系统,系统的外形尺寸 计算。 第八章: 现代光学系统:激光光学系统,傅里叶光学系统,扫描光学系统,光纤光学系统,光电光学 系统。 第九章: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和像差公差:瑞利判断和中心点亮度,分辨率,点列图,光学传递函数, 光学系统的像差公差。 第十章: 光的电磁理论基础:光的电磁性质及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在金属表面的反射和透 射;光波的叠加。 第十一章: 光的干涉和干涉系统:光波干涉条件,平行平板的双光束干涉和多光束干涉,干涉条纹的可 见度。 第十二章: 光的衍射:典型孔径的夫琅和费衍射,多缝的夫琅和费衍射,衍射光栅。 第十三章: 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基础:偏振光概述,光在晶体中的传播,晶体光学性质,光在晶体表面 的折射和反射,晶体偏振器件

四、建议的学时分配 章节 学时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 4 理想光学系统 6 平面与平面系统 4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6 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3 光线的光路及像差理论 4 典型光学系统 7 现代光学系统 4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和像差公差 4 课堂讨论及习题讲解 4 光的电磁理论基础 4 光的干涉和干涉系统 5 光的衍射 5 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基础 4 合计 64 五、教学方法 利用传统板书、PPT、动画、视频等多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基 于问题”式的教学方式,采用习题、课堂讨论、实验实践、课后网络联系等手段提高教学效 果。 六、考试考核及成绩评定办法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 七、教材及参考书 选用教材:郁道银等编著,工程光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张以谟,应用光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袁旭沧,应用光学,国防工业出版社: 马科斯·玻恩,光学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王之江,光学设计理论基础,科学出版社: 顾培森,应用光学例题与习题集,机械工业出版社
四、建议的学时分配 章 节 学时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 4 理想光学系统 6 平面与平面系统 4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6 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3 光线的光路及像差理论 4 典型光学系统 7 现代光学系统 4 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和像差公差 4 课堂讨论及习题讲解 4 光的电磁理论基础 4 光的干涉和干涉系统 5 光的衍射 5 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基础 4 合 计 64 五、教学方法 利用传统板书、PPT、动画、视频等多教学手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基 于问题”式的教学方式,采用习题、课堂讨论、实验实践、课后网络联系等手段提高教学效 果。 六、考试考核及成绩评定办法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30%;卷面成绩 70%。 七、教材及参考书 选用教材:郁道银等编著,工程光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张以谟, 应用光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袁旭沧 ,应用光学, 国防工业出版社; 马科斯·玻恩,光学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王之江, 光学设计理论基础, 科学出版社; 顾培森,应用光学例题与习题集, 机械工业出版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近代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共五部分).ppt
- 《近代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5 band theory 5.6 Density of states(DOS)and Fermi surface 5.7 the electrons in the crystal 5.8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DOS.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7 The electronic theory of metal 7.1 Fermi statistics and the heat capacity of electron 7.2 Work function and contact potential.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7 The electronic theory of metal(supplement - Sommerfield expansion).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6 Electron motion in the crystal 6.4 The electron motion in a constant electric field 6.5 Band structure of conductor, insulator and semiconductor.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6 Electron motion in the crystal 6(supplement - a more concise description of quasi-momentum).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6 Electron motion in the crystal 6.1 The quasi-classical description of Bloch electrons 6.2. Electron quasi-momentum 6.3 The accelerated velocity and effective mass.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5 band theory 5.4 Tight Binding Approximation(TBA).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5 band theory 5.3 Nearly Free Electron 5.4 BZ and energy bands.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5 band theory 5.5 The symmetry of bands.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4 lattice dynamics and lattice capacity 4(supplement - Thermal Expansion of Glass).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4 lattice dynamics and lattice capacity 4.6 Anharmonic Effects 4.7 Equation of states for Lattice 4.8 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s of lattice vibration spectroscopy.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5 band theory 5.1 general background and approximations 5.2 Bloch’s Theorem.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4 lattice dynamics and lattice capacity 4.5 Heat capacity of the lattice.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4 lattice dynamics and lattice capacity 4.1 Normal Modes of Vibration 4.2 Density of States 4.3 Harmonic approximation and normal mode coordinates 4.4 phonon.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3 Interatomic Bonding 3.1 General crystal binding 3.2 typical binding.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3 Interatomic Bonding 3(Supplement - Rules of crystal binding).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3 Interatomic Bonding 3.3 The cohesive energy for ionic crystal.ppt
- 《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pter 2 Wave Diffraction & the Reciprocal Lattice(2.1-2.5).ppt
- 安徽大学:《工程光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十三章,授课教师:李桂华).doc
- 《工程光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共六个实验).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