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工程光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共六个实验)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2
文件大小:3.29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实验一 用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 实验二 用位移法测薄凸透镜焦距 实验三 自组望远镜 实验四 自组投影系统 实验五 测节点位置及透镜组焦距 实验六 测量空气折射率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光学实验预备知识 光学实验是普通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里先介绍光学实验中 经常用到的知识和调节环节。初学者在做实验前应认真阅读这些内容, 并且在实验中遵守有关规则和灵活运用有关知识。 一、光学元件和仪器的维护 透镜、棱镜等光学元件,大多数是用光学玻璃制成的,它们的光学 表面都是经过仔细研磨和抛光,有些还镀有一层或多层薄膜。对这些元 件或其材料的光学性能(如折射率、反射率、透射率等)都有一定要求, 但它们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可能较差,若使用和维护不当,则会降低 光学性能甚至损坏报废。造成损坏的常见原因有:摔坏、磨损、污损、 发霉、腐蚀等。为了安全使用光学元件和仪器,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必须在了解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后方可使用。 2、轻拿轻放,勿使仪器或光学元件受到冲击或震动,特别要防止摔 落。不使用的光学元件应随时装入专用盒内并放入平台的箱子里,最好 放入干燥器中保存。 3、切忌用手接触元件的光学表面。如必须用手拿光学元件,只能接 触其磨沙面,如棱镜的边缘、棱镜的上下底面等。见图1。 图1手持光学元件的方式 【一光学面,Ⅱ一磨砂面 4、光学表面如有灰尘,用实验室专备的干燥脱脂棉轻轻拭去或用橡 皮球吹掉。 5、光学表面上若有轻微的污痕或指印,用清洁的镜头纸轻轻拂去, 但不要加压擦拭,更不准用手帕、普通纸片、衣服等擦拭。若表面有较 1

1 光学实验预备知识 光学实验是普通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里先介绍光学实验中 经常用到的知识和调节环节。初学者在做实验前应认真阅读这些内容, 并且在实验中遵守有关规则和灵活运用有关知识。 一、光学元件和仪器的维护 透镜、棱镜等光学元件,大多数是用光学玻璃制成的,它们的光学 表面都是经过仔细研磨和抛光,有些还镀有一层或多层薄膜。对这些元 件或其材料的光学性能(如折射率、反射率、透射率等)都有一定要求, 但它们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可能较差,若使用和维护不当,则会降低 光学性能甚至损坏报废。造成损坏的常见原因有:摔坏、磨损、污损、 发霉、腐蚀等。为了安全使用光学元件和仪器,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必须在了解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后方可使用。 2、轻拿轻放,勿使仪器或光学元件受到冲击或震动,特别要防止摔 落。不使用的光学元件应随时装入专用盒内并放入平台的箱子里,最好 放入干燥器中保存。 3、切忌用手接触元件的光学表面。如必须用手拿光学元件,只能接 触其磨沙面,如棱镜的边缘、棱镜的上下底面等。见图 1。 图 1 手持光学元件的方式 Ⅰ—光学面,Ⅱ—磨砂面 4、光学表面如有灰尘,用实验室专备的干燥脱脂棉轻轻拭去或用橡 皮球吹掉。 5、光学表面上若有轻微的污痕或指印,用清洁的镜头纸轻轻拂去, 但不要加压擦拭,更不准用手帕、普通纸片、衣服等擦拭。若表面有较

严重的污痕或指印,应由实验室人员用丙酮或酒精清洗。所有镀膜面均 不能接触或擦拭。 6、防止唾液或其它溶液溅落在光学表面上。 7、调整光学仪器时,要耐心细致,一边观察一边调整,动作要轻 慢,严禁盲目及粗鲁操作。 8、仪器用完后应放回箱内或加罩,防止灰尘玷污。 二、消视差 光学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经验告诉我们,要测准物 体的大小,必须将量度标尺与被测物体紧贴在一起。如果标尺远离被测 物体,读数将随眼睛的位置不同而有所改变,难以测准,如图2所示。 可是在光学实验中被测物往往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像,怎样才能确定 标尺和待测像是紧贴在一起的呢?利用“视差”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 这个问题。为了认识“视差”现象,我们可做一个简单实验:双手各伸 出一只手指,并使一指在前,一指在后相隔一定距离,且两指平行。用 一只眼睛观察,当左右(或上下)晃动眼睛时(眼睛移动方向应与被观 察手指垂直),就会发现两指间有相对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而 且还会看到离眼近者,其移动方向与眼睛移动方向相反;离眼远者则与 眼晴移动方向相同。若将两指紧贴在一起,则无上述现象,即无“视差” 由此可以利用视差现象来判断待测像与标尺是否紧贴。若待测像和标尺 间有视差,说明它们没有紧贴在一起,则应该稍稍调节像或标尺位置, 并同时微微晃动眼睛观察,直到它们之间无视差后方可进行测量。在光 学实验中,“消视差”常常是测量前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 图2眼睛位置不同所得测量结果不同

2 严重的污痕或指印,应由实验室人员用丙酮或酒精清洗。所有镀膜面均 不能接触或擦拭。 6、防止唾液或其它溶液溅落在光学表面上。 7、调整光学仪器时,要耐心细致,一边观察一边调整,动作要轻、 慢,严禁盲目及粗鲁操作。 8、仪器用完后应放回箱内或加罩,防止灰尘玷污。 二、消视差 光学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经验告诉我们,要测准物 体的大小,必须将量度标尺与被测物体紧贴在一起。如果标尺远离被测 物体,读数将随眼睛的位置不同而有所改变,难以测准,如图 2 所示。 可是在光学实验中被测物往往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像,怎样才能确定 标尺和待测像是紧贴在一起的呢?利用“视差”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 这个问题。为了认识“视差”现象,我们可做一个简单实验:双手各伸 出一只手指,并使一指在前,一指在后相隔一定距离,且两指平行。用 一只眼睛观察,当左右(或上下)晃动眼睛时(眼睛移动方向应与被观 察手指垂直),就会发现两指间有相对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而 且还会看到离眼近者,其移动方向与眼睛移动方向相反;离眼远者则与 眼睛移动方向相同。若将两指紧贴在一起,则无上述现象,即无“视差”。 由此可以利用视差现象来判断待测像与标尺是否紧贴。若待测像和标尺 间有视差,说明它们没有紧贴在一起,则应该稍稍调节像或标尺位置, 并同时微微晃动眼睛观察,直到它们之间无视差后方可进行测量。在光 学实验中,“消视差”常常是测量前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 图 2 眼睛位置不同所得测量结果不同

三、共轴调节 光学实验中经常要用一个或多个透镜成像。为了获得质量好的像, 必须使各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共轴),并使物体位于透镜的主光轴附近。 此外透镜成像公式中的物距、像距等都是沿主光轴计算长度的,为了测 量准确,必须使透镜的主光轴与带有刻度的标尺平行,因此要进行共轴 调节。具体调节方法如下: 1、粗调。将光源、物和透镜靠拢,调节它们的取向和高低左右位置, 凭眼睛观察,使它们的中心处在一条和标尺平行的直线上,使透镜的主 光轴与标尺平行,并且使物和成像平面与平台垂直。因调节效果与实验 者的经验有关,称为粗调。 2、细调。这一步骤要靠其他仪器或成像规律来判断和调节,不同的 装置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调节方法,以物与单个凸透镜共轴的调节方法为 例。 使物体与单个凸透镜共轴实际上是指将物上某一点调到主光轴上。 首先要知道如何判断物上的点是否在透镜的主光轴上。根据凸透镜成像 规律即可判断。如图3所示,当物AB与像屏之间的距离b大于4f时, 将凸透镜光轴移到O,或O2位置都能在屏上成像,一次成大像AB,一次 成小像AB2。物点A位于光轴上,则两次像的A:和A2点都在光轴上而且 重合。物点B不在光轴上,则两次像的B,和B2一定都不在光轴上,而且 不重合。但是,小像的B2点总是比大像的B:点更接近光轴。 图3共轴调节的光路图 可见,若要将B点调到凸透镜光轴上,只需记住像屏上小像的B:点 位置(可用坐标纸作参照物),调节透镜(或物)的高低左右,使B,向B 3

3 三、共轴调节 光学实验中经常要用一个或多个透镜成像。为了获得质量好的像, 必须使各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共轴),并使物体位于透镜的主光轴附近。 此外透镜成像公式中的物距、像距等都是沿主光轴计算长度的,为了测 量准确,必须使透镜的主光轴与带有刻度的标尺平行,因此要进行共轴 调节。具体调节方法如下: 1、粗调。将光源、物和透镜靠拢,调节它们的取向和高低左右位置, 凭眼睛观察,使它们的中心处在一条和标尺平行的直线上,使透镜的主 光轴与标尺平行,并且使物和成像平面与平台垂直。因调节效果与实验 者的经验有关,称为粗调。 2、细调。这一步骤要靠其他仪器或成像规律来判断和调节,不同的 装置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调节方法,以物与单个凸透镜共轴的调节方法为 例。 使物体与单个凸透镜共轴实际上是指将物上某一点调到主光轴上。 首先要知道如何判断物上的点是否在透镜的主光轴上。根据凸透镜成像 规律即可判断。如图 3 所示,当物 AB 与像屏之间的距离 b 大于 4f 时, 将凸透镜光轴移到 O1 或 O2 位置都能在屏上成像,一次成大像 A1B1,一次 成小像 A2B2。物点 A 位于光轴上,则两次像的 A1和 A2 点都在光轴上而且 重合。物点 B 不在光轴上,则两次像的 B1 和 B2 一定都不在光轴上,而且 不重合。但是,小像的 B2 点总是比大像的 B1 点更接近光轴。 图 3 共轴调节的光路图 可见,若要将 B 点调到凸透镜光轴上,只需记住像屏上小像的 B2 点 位置(可用坐标纸作参照物),调节透镜(或物)的高低左右,使 B1 向 B2

靠拢。反复调节几次直到B,与B,重合,说明B点已调到透镜的主光轴上 了。 若要调多个透镜共轴,则应先将物上B点调到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 上,然后,同样根据轴上物点的像总在轴上的原理,逐个增加待调透镜 调节它们使其与第一个透镜共轴

4 靠拢。反复调节几次直到 B1 与 B2 重合,说明 B 点已调到透镜的主光轴上 了。 若要调多个透镜共轴,则应先将物上 B 点调到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 上,然后,同样根据轴上物点的像总在轴上的原理,逐个增加待调透镜, 调节它们使其与第一个透镜共轴

实验一用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整方法 (2)了解、学握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发光点(物)处在凸透镜的焦平面时,它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 将成为一束平行光。若用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将此平行光反射回去, 反射光再次通过透镜后仍会聚于透镜的焦平面上,会聚点将在发光点相 对于光轴的对称位置上。 三、实验仪器 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 2、品字形物象屏P:SZ-14 3、凸透镜L:f=190mm(f=150mm 4、二维调整架:SZ-07(两个) 5、平面反射镜M 6、通用底座:SZ-04(三个) 7、二维底座:SZ-02 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

5 实验一 用自准法测薄凸透镜焦距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整方法 (2)了解、掌握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发光点(物)处在凸透镜的焦平面时,它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 将成为一束平行光。若用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将此平行光反射回去, 反射光再次通过透镜后仍会聚于透镜的焦平面上,会聚点将在发光点相 对于光轴的对称位置上。 三、实验仪器 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 S 2、品字形物象屏 P:SZ-14 3、凸透镜 L:f=190mm(f=150mm) 4、二维调整架:SZ-07(两个) 5、平面反射镜 M 6、通用底座:SZ-04(三个) 7、二维底座:SZ-02 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

毛玻形 .50 190 190 图4实物及原理图 五、实验步骤 1、把全部元件按图4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调至共轴,而后 拉开一定距离,可调成图4所示的距离。 2、前后移动凸透镜L,使在物像屏P上成一清晰的品字形像。 3、调M的倾角,使P屏上的像与物重合。 4、再前后微动透镜L,使P屏上的像既清晰又与物同大小。 5、分别记下P屏和透镜L的位置a,a2。 6、把P屏和透镜L都转180度,重复做前四步。 7、再记下P和L的新位置b,b2。 8、分别把f=150mm和f=190mm的透镜各做一遍,并比较实验值和真 实值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9、可选择更多规格的透镜进行实验 六、数据处理 。=a2-af6=b2-b 被测透镜焦距为: f-(E+f6)/2 6

6 图 4 实物及原理图 五、实验步骤 1、把全部元件按图 4 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调至共轴,而后 拉开一定距离,可调成图 4 所示的距离。 2、前后移动凸透镜 L,使在物像屏 P 上成一清晰的品字形像。 3、调 M 的倾角,使 P 屏上的像与物重合。 4、再前后微动透镜 L,使 P 屏上的像既清晰又与物同大小。 5、分别记下 P 屏和透镜 L 的位置 a1,a2。 6、把 P 屏和透镜 L 都转 180 度,重复做前四步。 7、再记下 P 和 L 的新位置 b1 ,b2。 8、分别把 f=150mm 和 f=190mm 的透镜各做一遍,并比较实验值和真 实值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9、可选择更多规格的透镜进行实验。 六、数据处理 2 1 2 1 a b f a a f b b = − = − 被测透镜焦距为: ( ) 2 a b f f f = +

实验二用位移法测薄凸透镜焦距 一、实验目的 了解、掌握位移法测凸透镜焦距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凸透镜而言,当物和像屏间的距离L大于4倍焦距时,在它们之 间移动透镜,则在屏上会出现两次清晰的像,一个为放大的像,一个为 缩小的像。分别记下两次成像时透镜距物的距离O,O(e=O-O),距 屏的距离O',根据光路可逆的原理,这两个位置是“对称”的。即 0=0,02=0,则:L-e=0+O=20=20-0=O=(L-e)/2 而C=L-O=L-(亿-e)/2=(L+e)/2,把结果代入透镜的牛顿公式 1/s+1/s=1/f,得到透镜的焦距为: f-(2-e2)/4L 由此便可算得透镜的焦距,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把焦距的测量归结为对 于可以精确测定的量L和e的测量,避免了在测量u和v时,由于估计 透镜中心位置不准确所带来的误差。 三、实验仪器 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 2、品字形物象屏P:SZ-14 3、凸透镜L:f=190mm(f=150mm) 4、二维调整架:SZ-07 5、白屏H 6、通用底座:SZ-04(三个) 7、二维底座:SZ-02 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见图5) 五、实验步骤

7 实验二 用位移法测薄凸透镜焦距 一、实验目的 了解、掌握位移法测凸透镜焦距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对凸透镜而言,当物和像屏间的距离 L 大于 4 倍焦距时,在它们之 间移动透镜,则在屏上会出现两次清晰的像,一个为放大的像,一个为 缩小的像。分别记下两次成像时透镜距物的距离 O O e O O 1 2 1 2 , ( = − ) ,距 屏的距离 1 2 O O,   ,根据光路可逆的原理,这两个位置是“对称”的。即 1 2 2 O O O O = =   , ,则: L e O O O O O O L e − = + = =  = = − 1 2 1 2 1 2    2 2 2 ( ) 而 O L O L L e L e 1 1  = − = − − = + ( ) 2 2 ( ) , 把 结 果代 入 透镜 的 牛顿 公 式 1 1 1 s s f + = ,得到透镜的焦距为: ( ) 2 2 f L e L = − 4 由此便可算得透镜的焦距,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把焦距的测量归结为对 于可以精确测定的量 L 和 e 的测量,避免了在测量 u 和 v 时,由于估计 透镜中心位置不准确所带来的误差。 三、实验仪器 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 S 2、品字形物象屏 P:SZ-14 3、凸透镜 L:f=190mm(f=150mm) 4、二维调整架:SZ-07 5、白屏 H 6、通用底座:SZ-04(三个) 7、二维底座:SZ-02 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见图 5) 五、实验步骤

1、把全部元件按图5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 而后再使物屏P和像屏H之间的距离1大于4倍焦距。 2、沿标尺前后移动凸透镜L,使品字形物在像屏H上成一清晰的放 大像,记下L的位置a 3、再沿标尺向后移动L,使物再在像屏H上成一缩小像,记下L的位 置a2。 4、将P、L、H都转180度,重复做前三步,又得到L的两个位置b,b2。 5、分别把f=l50mm和f=190mm的透镜各做一遍,比较实验值和真实 值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6、可选择更多规格的透镜进行实验。 480 300 300 480 图5实物及原理图

8 1、把全部元件按图 5 的顺序摆放在平台上,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 而后再使物屏 P 和像屏 H 之间的距离 l 大于 4 倍焦距。 2、沿标尺前后移动凸透镜 L,使品字形物在像屏 H 上成一清晰的放 大像,记下 L 的位置 a1。 3、再沿标尺向后移动 L,使物再在像屏 H 上成一缩小像,记下 L 的位 置 a2。 4、将 P、L、H 都转 180 度,重复做前三步,又得到 L 的两个位置 b1 ,b2。 5、分别把 f=150mm 和 f=190mm 的透镜各做一遍,比较实验值和真实 值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6、可选择更多规格的透镜进行实验。 图 5 实物及原理图

六、数据处理 e.=a-a2e=b-b2f=(P-e)/41f6=(P-eg)/4/ 被测透镜焦距为: f=(任+)/2 9

9 六、数据处理 ( ) ( ) 2 2 2 2 1 2 1 2 4 4 e a a e b b f l e l f l e l a b a a b b = − = − = − = − 被测透镜焦距为: ( ) 2 a b f f f = +

实验三自组望远镜 一、实验目的 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并掌握其调节、使用和测量它的放 大率的两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最简单的望远镜是由一片长焦距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用一短焦距的 凸透镜作为目镜组合而成。远处的物经过物镜在其后焦面附近成一缩小 的倒立实像,物镜的像方焦平面与目镜的物方焦平面重合。目镜起放大 镜的作用,把这个倒立的实像再放大成一个正立的像,如图6所示。 三、实验仪器 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 2、毫米尺F,L=7mm 3、物镜L: f=225mm) 4、二维调整架:S2-07(两个) 5、测微目镜L:(去掉其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 6、读数显微镜架:SZ-38 7、通用底座:SZ-04(四个) 8、白屏:SZ-13 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见图6)

10 实验三 自组望远镜 一、实验目的 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并掌握其调节、使用和测量它的放 大率的两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最简单的望远镜是由一片长焦距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用一短焦距的 凸透镜作为目镜组合而成。远处的物经过物镜在其后焦面附近成一缩小 的倒立实像,物镜的像方焦平面与目镜的物方焦平面重合。目镜起放大 镜的作用,把这个倒立的实像再放大成一个正立的像,如图 6 所示。 三、实验仪器 1、带有毛玻璃的白炽灯光源 S 2、毫米尺 F,L=7mm 3、物镜 L0: f0=225mm) 4、二维调整架:SZ-07(两个) 5、测微目镜 Le:(去掉其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 6、读数显微镜架:SZ-38 7、通用底座:SZ-04(四个) 8、白屏:SZ-13 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见图 6)

共2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