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七章 运动控制的生理心理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0
文件大小:6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七章 运动控制的生理心理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注解讲授内容第七章运动控制的生理心理内容一.神经系统各级组织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二.运动障碍疾病概述1.控制随意运动的神经结构的分级前额叶负责运动计划的产生: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编排运动程序和协调运动(小脑提供精细动作的控制,基底神经节发动和提供粗大的调节):皮质运动区、脑干和脊髓负责运动执行。2.脊髓与高级中枢的功能关系脊髓脊髓是运动的低级中枢,它接受较高级的中枢脑干和大脑皮质运动区的下行控制;高级中枢发出的运动指令又须通过低级中枢才能引起运动,肌肉是最主要的运动器官。第一节运动的控制一、骨骼肌及其运动1.骨骼肌是最主要的运动器官。2.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骨骼肌处于放松状态,接受神经信号后产生收缩或舒张。肌肉的活动产生力,作用于身体的有关部位而产生运动。每一组骨骼肌只能向一个方向收缩。当向两个不同方向运动时,需要两组作用相反的肌肉,称为拮抗肌(antagonisticmuscles)。如运动肘关节的肌肉有两组,一组在肘关节前方,为屈肌组;另一组在肘关节的后方,为伸肌组。骨骼的杠杆运动:三种基本形式①平衡杠杆运动:例如在衰枕关节上进行的仰头和俯首运动:②省力杠杆运动:省力,但幅度小。如支撑腿在起步抬足时躁关节的运动:③速度杠杆运动:如举起重物时肘关节的运动。骨骼肌纤维分类1.快肌(又称白肌):快速收缩,但易疲劳。如腓肠肌。适于奔跑或跳跃。1

1 .讲授内容 注解 第七章 运动控制的生理心理 内容 一.神经系统各级组织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二.运动障碍疾病 概述 1.控制随意运动的神经结构的分级 •前额叶负责运动计划的产生; •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编排运动程序和协调运动(小脑提供精细动作的控制,基 底神经节发动和提供粗大的调节); •皮质运动区、脑干和脊髓负责运动执行。 2.脊髓与高级中枢的功能关系 •脊髓脊髓是运动的低级中枢,它接受较高级的中枢脑干和大脑皮质运动区的 下行控制; •高级中枢发出的运动指令又须通过低级中枢才能引起运动,肌肉是最主要的 运动器官。 第一节 运动的控制 一、骨骼肌及其运动 1.骨骼肌是最主要的运动器官。 2.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骨骼肌处于放松状态,接受神经信号后产生收缩或舒 张。肌肉的活动产生力,作用于身体的有关部位而产生运动。 •每一组骨骼肌只能向一个方向收缩。当向两个不同方向运动时,需要两组作 用相反的肌肉,称为拮抗肌(antagonistic muscles)。 如运动肘关节的肌肉有两组,一组在肘关节前方,为屈肌组;另一组在肘 关节的后方,为伸肌组。 骨骼的杠杆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①平衡杠杆运动:例如在寰枕关节上进行的仰头和俯首运动; ②省力杠杆运动:省力,但幅度小。如支撑腿在起步抬足时躁关节的运动; ③速度杠杆运动:如举起重物时肘关节的运动。 骨骼肌纤维分类 1.快肌(又称白肌):快速收缩,但易疲劳。 如腓肠肌。 适于奔跑或跳跃

讲授内容注解2.慢肌(又称红肌):含大量的肌红蛋白,血运丰富,收缩慢,不易疲劳。主要分布于维持直立姿势的肌肉。如人类小腿的比目鱼肌是典型的红肌。3.中间型:肌纤维特性介于快肌和慢肌之间。肌肉的神经支配a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脊髓的前角。运动单位(motorunit):一个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共同组成。?例如,支配眼肌的每个运动神经元约控制10条肌纤维:手的某些肌肉则一个运动轴突支配100条肌纤维,大的躯干及腿肌最多可多至20000·支配纤维愈少,动作就愈精确。4.神经一一肌肉接头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形成的突触。运动终板(motorendplate):肌纤维高度特异化的部分,分布着大量的Ach受体。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病。·症状:骨骼肌无力和病态疲劳。·机理: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攻击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从而使肌肉丧失了大量的乙酰胆碱受体。在连续快速的运动中,运动神经元连续释放乙酰胆碱后储备的乙酞胆碱量减少,正常人有足够的乙酰胆碱受体,轻微的乙酰胆碱量的减少不会影响运动,而对于重症肌无力惠者来说,神经肌肉接头的工作已经到了极限,乙酰胆碱稍一下降就影响运动功能。(三)本体感受器对肌肉的控制1.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1)肌梭初级感受末梢:主要检测肌肉的长度变化速率。?次级感受末梢:主要检测肌肉的长度。(2)腱器官:囊状结构,位于肌肉与肌键交接部。健器官:主要检测肌肉的张力。二、脊髓反射(一)随意运动与不随意运动1.随意运动指由主观意志支配的动作,也称自主运动。随意运动受意识调节,有目的性、方向性。主要是锥体束的功能,由骨骼肌的收缩完成。2

2 .讲授内容 注解 2.慢肌(又称红肌):含大量的肌红蛋白,血运丰富,收缩慢,不易疲劳。 主要分布于维持直立姿势的肌肉。如人类小腿的比目鱼肌是典型的红肌。 3.中间型:肌纤维特性介于快肌和慢肌之间。 肌肉的神经支配 •a 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脊髓的前角。 •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共同组成。 •例如,支配眼肌的每个运动神经元约控制 10 条肌纤维;手的某些肌肉则一个 运动轴突支配 100 条肌纤维,大的躯干及腿肌最多可多至 20000 •支配纤维愈少,动作就愈精确。 4.神经——肌肉接头 •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形成的突触。 •运动终板(motor endplate):肌纤维高度特异化的部分,分布着大量的 Ach 受体。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病。 •症状:骨骼肌无力和病态疲劳。 •机理: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攻击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从而使肌肉丧 失了大量的乙酰胆碱受体。在连续快速的运动中,运动神经元连续释放乙酰胆 碱后储备的乙酞胆碱量减少,正常人有足够的乙酰胆碱受体,轻微的乙酰胆碱 量的减少不会影响运动,而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来说,神经肌肉接头的工作已 经到了极限,乙酰胆碱稍一下降就影响运动功能。 (三)本体感受器对肌肉的控制 1.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 (1)肌梭 •初级感受末梢:主要检测肌肉的长度变化速率。 •次级感受末梢:主要检测肌肉的长度。 (2)腱器官:囊状结构,位于肌肉与肌键交接部。 健器官:主要检测肌肉的张力。 二、脊髓反射 (一)随意运动与不随意运动 1.随意运动指由主观意志支配的动作,也称自主运动。 •随意运动受意识调节 ,有目的性、方向性。 •主要是锥体束的功能,由骨骼肌的收缩完成

讲授内容注解2.不随意运动是指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的“自发”动作。不受意识的控制,没有目的性、方向性。主要是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功能,由骨骼肌的不随意收缩来调节,保持机体正常姿势的活动。(三)脊髓反射1.脊髓反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的反射活动。(1)单突触反射:由传人的感觉神经元与传出的运动神经元直接形成突触。(2)多突触反射:在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参与的反射活动。1.牵张反射牵张感受器:肌梭。·当肌肉受到牵张时,肌梭被拉长,引起相关感觉神经元放电,发送信息到脊髓,激活a神经元,然后返回到肌肉使其加强收缩以对抗牵张。(1)位相性牵张反射:特点是时程较短和产生较大的肌力。例如,击股四头肌健引起的膝腱反射(kneejerkreflex)。为单突触牵张反射(monosynaptiestretehreflex)。(2)紧张性牵张反射:在肌肉受到持续性的轻度牵拉时,受牵拉的肌肉产生持续而较平稳的收缩。·紧张性牵张反射是肌紧张发生的基础,在姿势的维持中起重要的作用。2.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参与,速度比单突触反射为慢。高级中枢对脊髓反射的调控:多环节①初级传人纤维的末梢:脊髓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支配初级传入纤维的未梢,引起后者去极化,产生突触前抑制,而高位中枢的下行纤维可以终正这类中间神经元,控制初级传人纤维的活动,影响反射的进行:②中间神经元水平:特别是多突触的反射通路,在到达运动神经元之前通过交互抑制中间神经元进行复杂的整合:③直接发生于运动神经元:高位中枢的下行通路可以直接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在反射通路的最后一级上实行对脊髓反射的调控。第二节运动的脑机制参与调节和产生运动脑区1.脑干(brainstem)2.小脑(cerebellum)3.基底神经节(basalganglia)4.运动皮质(motorcortex)3

3 .讲授内容 注解 2.不随意运动是指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的“自 发”动作。 •不受意识的控制,没有目的性、方向性。 •主要是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功能,由骨骼肌的不随意收缩来调节, 保持机 体正常姿势的活动。 (三)脊髓反射 1.脊髓反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的反射活动。 (1)单突触反射:由传人的感觉神经元与传出的运动神经元直接形成突触。 (2)多突触反射:在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参与 的反射活动。 1.牵张反射 牵张感受器:肌梭。 •当肌肉受到牵张时,肌梭被拉长,引起相关感觉神经元放电,发送信息到脊 髓,激活 a 神经元,然后返回到肌肉使其加强收缩以对抗牵张。 (1)位相性牵张反射:特点是时程较短和产生较大的肌力。 •例如,叩击股四头肌健引起的膝腱反射(knee jerk reflex)。为单突触牵 张反射(monosynaptie streteh reflex)。 (2)紧张性牵张反射:在肌肉受到持续性的轻度牵拉时,受牵拉的肌肉产生 持续而较平稳的收缩。 •紧张性牵张反射是肌紧张发生的基础,在姿势的维持中起重要的作用。 2.多突触反射 多突触参与,速度比单突触反射为慢。 高级中枢对脊髓反射的调控:多环节 ①初级传人纤维的末梢:脊髓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支配初级传入纤维的 末梢,引起后者去极化,产生突触前抑制,而高位中枢的下行纤维可以终止这 类中间神经元,控制初级传人纤维的活动,影响反射的进行; ②中间神经元水平:特别是多突触的反射通路,在到达运动神经元之前通过交 互抑制中间神经元进行复杂的整合; ③直接发生于运动神经元:高位中枢的下行通路可以直接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 的活动,在反射通路的最后一级上实行对脊髓反射的调控。 第二节 运动的脑机制 •参与调节和产生运动脑区 1.脑干(brain stem) 2.小脑(cerebellum) 3.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 4.运动皮质(motor cortex)

讲授内容注解脑的运动控制通路(1)锥体系起源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运动前区),神经纤维形成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直接投射到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2)锥体外系:包括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及前庭脊髓束。它们传出的运动信息经过脑干再发出到脊髓。一、大脑皮质的作用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级运动皮质、·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后顶叶皮质运动皮质的神经细胞分类锥体细胞:传出神经元。(1)多数向皮质下结构投射,分别到达脊髓、延髓、脑桥、红核等,形成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2)部分细胞发出纤维投向同侧其他皮质区(包括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感觉皮质等)及对侧皮质。非锥体细胞:星型细胞、篮状细胞和颗粒细胞,大部分属于抑制性神经元。(一)一级运动皮质一级运动皮质:中央前回,相当于Brodmann的第4区。刺激引起特异运动,且刺激的阈值最低。驱体定位规律由内到外呈一个“倒人型”,在4区内侧靠近中线部位是下肢代表区,向外依次为驱于、前臂、手指,最外侧靠近外侧沟为面部和舌代表区。各部位的肌肉代表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它所代表肌肉的运动越精细,皮质代表区就越大,如手指和面部。躯体定位规律的发展一级运动皮质的分布虽然有躯体定位规律,但不是简单的点对点的图谱:一级皮质的驱体定位是互相重叠的,分散在大脑皮质的许多神经元群的协同活动是运动的基础。一级运动皮质损害特点:为近端肌肉的运动恢复较快,而肢体远端的肌肉出现肌强直,特别是控制精细活动的肌肉,如腕和手指的伸肌的强直最严重和持久,且手指分别活动的能力丧失,屈指时只能五指一起屈曲,精细运动的能力完全丧失。(二)邻近一级运动皮质的脑区1.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4

4 .讲授内容 注解 •脑的运动控制通路 (1)锥体系 起源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运动前区),神经纤维形成皮质脑干束和皮质 脊髓束,直接投射到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 (2)锥体外系:包括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及前庭脊髓束。它们传出的运 动信息经过脑干再发出到脊髓 。 一、大脑皮质的作用 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由 3 部分组成。 •一级运动皮质、 •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 •后顶叶皮质 运动皮质的神经细胞分类 •锥体细胞:传出神经元。 (1)多数向皮质下结构投射,分别到达脊髓、延髓、脑桥、红核等,形成 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 (2)部分细胞发出纤维投向同侧其他皮质区(包括前运动区、辅助运动 区、感觉皮质等)及对侧皮质。 •非锥体细胞:星型细胞、篮状细胞和颗粒细胞,大部分属于抑制性神经元。 (一)一级运动皮质 一级运动皮质:中央前回,相当于 Brodmann 的第 4 区。 •刺激引起特异运动,且刺激的阈值最低。 躯体定位规律 由内到外呈一个“倒人型”,在 4 区内侧靠近中线部位是下肢代表区, 向外依次为躯干、前臂、手指,最外侧靠近外侧沟为面部和舌代表区。各部位 的肌肉代表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它所代表肌肉的运动越精细,皮质代表区就 越大,如手指和面部。 躯体定位规律的发展 一级运动皮质的分布虽然有躯体定位规律,但不是简单的点对点的 图谱:一级皮质的躯体定位是互相重叠的,分散在大脑皮质的许多神经元群的 协同活动是运动的基础。 一级运动皮质损害 特点:为近端肌肉的运动恢复较快,而肢体远端的肌肉出现肌强直,特别 是控制精细活动的肌肉,如腕和手指的伸肌的强直最严重和持久,且手指分别 活动的能力丧失,屈指时只能五指一起屈曲,精细运动的能力完全丧失。 (二)邻近一级运动皮质的脑区 1.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

讲授内容注解(1)分布前运动区位于额叶的6区,细胞构筑与4区类似,通过额桥小脑束等与皮质下的环路联系,影响锥体系的活动。·辅助运动区,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支配腿部皮质区的前部,扣带回的上方。(2)功能前运动区:运动记忆印迹贮存。例如,4区内手代表区前方的运动前区皮质受损,会使与手运动有关的印迹贮存丧失,从而导致手的精细和复杂运动障碍一书写不能。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和前额叶皮质:参与运动的计划、准备。前额叶皮质:包括额叶的凸面和内侧面以及眶面,通常认为与高级精神活动有关,前额叶损害可以出现主动性丧失以及人格变化等。2.后顶叶皮质(1)分布:顶叶的5区和7区,以及39和40区。(2)功能左侧后顶叶皮质与语言文字信息加工有关。右侧后顶叶皮质与空间位置信息有关:顶叶受损可出现即失写、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计算不能,以及空间疏忽、体像障碍等综合征。(三)从脑到脊髓的联系1.背侧束(锥体束):起源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神经纤维直接延伸到脊髓的目标神经元,在延髓部位稍突出,故又称锥体束,经脑干后交叉到对侧的脊髓,控制肢体的运动,如手、脚、手指、脚趾等。·锥体束受损可引起对侧肢体瘫痪。2.腹侧中间束网状结构脊髓束: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是脑干中央部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的集合区域,它接受来自脊髓、皮质、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投射,是控制躯体运动和姿势的重要中枢。②前庭脊髓束:来源于前庭核的纤维投射到眼外肌和脊髓,同时还接受来自小脑、网状结构、皮质视觉中枢等的投射纤维,成为控制眼肌运动的重要中枢。③腹侧中间束:一般不交叉到对侧,而是发出许多分支纤维到达两侧的脊髓,主要控制颈部、肩部和驱干的运动,这些运动都是双侧的。腹侧中间束受损影响行走、转身等动作。5

5 .讲授内容 注解 (1)分布 •前运动区位于额叶的 6 区,细胞构筑与 4 区类似,通过额桥小脑束等与皮质 下的环路联系,影响锥体系的活动。 •辅助运动区,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支配腿部皮质区的前部,扣带回的上 方。 (2)功能 •前运动区:运动记忆印迹贮存。 例如,4 区内手代表区前方的运动前区皮质受损,会使与手运动有关的印迹 贮存丧失,从而导致手的精细和复杂运动障碍 —书写不能。 •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和前额叶皮质:参与运动的计划、准备。 •前额叶皮质:包括额叶的凸面和内侧面以及眶面,通常认为与高级精神活动 有关,前额叶损害可以出现主动性丧失以及人格变化等。 2.后顶叶皮质 (1)分布:顶叶的 5 区和 7 区,以及 39 和 40 区。 (2)功能 •左侧后顶叶皮质与语言文字信息加工有关。 •右侧后顶叶皮质与空间位置信息有关; •顶叶受损可出现即失写、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计算不能,以及空间疏 忽、体像障碍等综合征。 (三)从脑到脊髓的联系 1.背侧束(锥体束):起源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神经纤维直接 延伸到脊髓的目标神经元,在延髓部位稍突出,故又称锥体束,经脑干后交叉 到对侧的脊髓,控制肢体的运动,如手、脚、手指、脚趾等。 • 锥体束受损可引起对侧肢体瘫痪。 2.腹侧中间束 ①网状结构脊髓束: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是脑干中央部的神经 细胞和神经纤维的集合区域,它接受来自脊髓、皮质、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投 射,是控制躯体运动和姿势的重要中枢。 ②前庭脊髓束:来源于前庭核的纤维投射到眼外肌和脊髓,同时还接受来自 小脑、网状结构、皮质视觉中枢等的投射纤维,成为控制眼肌运动的重要中枢。 ③腹侧中间束:一般不交叉到对侧,而是发出许多分支纤维到达两侧的脊髓, 主要控制颈部、肩部和躯干的运动,这些运动都是双侧的。 •腹侧中间束受损影响行走、转身等动作

讲授内容注解二、脑干的作用①脑干参与包括呼吸、循环、眼球运动、姿势调节及多重反射性在内的广泛性自主性运动功能:②脑干对没有意识参与的自身运动行为,如前庭核对平衡、头部控制、眼球运动,红核对躯体大的姿势性肌群(尤其是腹、颈、背部)的控制非常关键:③脑干中还有许多其他结构及神经网络参与反射性活动(经直接通路到达脊髓):④脑干还接受来自小脑、基底神经节、皮质运动区等其他脑区投射的“高级指令”,它们通过下行的腹内侧通路(包括前庭一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及背外侧通路(红核脊髓束)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③脑干在运动控制中是脊髓以上的最低级中枢,来自大脑皮质和其他脑区的运动纤维经过脑干投射到脊髓。三、小脑的作用主要作用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在技巧性运动的获得和建立过程中发挥运动学习(motorlearning)的作用。1.小脑的三个主要功能部分(1)前庭小脑:又称古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接受前庭系统的传人纤维,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两眼迅速扫视运动(saccades)是检查小脑功能的常用方法正常人的双眼能从一个固定的点快速地移向另一点,而小脑受损的患者不能计划眼球运动的角度和距离,需通过反复的尝试和纠错,最后定在固定的点上。(2)脊髓小脑:又称旧小脑,主要位于小脑蝴部,接受脊髓的传人纤维,并传出纤维到达脑干和大脑皮质,主要功能在于利用外周感觉反馈信息控制肌肉的张力和调节进行中的运动。·脊髓小脑受损的患者,不能有效地利用外反馈信息来协调运动,运动变得笨拙而不准确,出现共济失调、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等现象。指鼻试验:受试者伸直手臂,快速地指向自己的鼻尖,脊髓小脑受损的患者不能发起快速运动,手指移动太远或太快,撞向脸部,当手指接近鼻尖时出现摇晃不定。脊髓小脑受损也造成肌张力减退,适宜的肌张力是一切反射性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肌张力的改变将影响各种类型的肌肉活动。(3)皮质小脑:又称新小脑,主要指小脑半球的外侧区,其输人来自大脑皮质6

6 .讲授内容 注解 二、脑干的作用 ①脑干参与包括呼吸、循环、眼球运动、姿势调节及多重反射性在内的广泛性 自主性运动功能; ②脑干对没有意识参与的自身运动行为,如前庭核对平衡、头部控制、眼球运 动,红核对躯体大的姿势性肌群(尤其是腹、颈、背部)的控制非常关键; ③脑干中还有许多其他结构及神经网络参与反射性活动(经直接通路到达脊 髓); ④脑干还接受来自小脑、基底神经节、皮质运动区等其他脑区投射的“高级指 令”,它们通过下行的腹内侧通路(包括前庭一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及背外 侧通路(红核脊髓束)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 ⑤脑干在运动控制中是脊髓以上的最低级中枢,来自大脑皮质和其他脑区的运 动纤维经过脑干投射到脊髓。 三、小脑的作用 •主要作用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在技巧性运动的获得和建立过程中发挥运动学习(motor learning)的作 用。 1.小脑的三个主要功能部分 (1)前庭小脑:又称古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接受前庭系统的传人纤 维,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 •两眼迅速扫视运动(saccades)是检查小脑功能的常用方法 正常人的双眼能从一个固定的点快速地移向另一点,而小脑受损的患者不 能计划眼球运动的角度和距离,需通过反复的尝试和纠错,最后定在固定的点 上。 (2)脊髓小脑:又称旧小脑,主要位于小脑蝴部,接受脊髓的传人纤维,并传 出纤维到达脑干和大脑皮质,主要功能在于利用外周感觉反馈信息控制肌肉的 张力和调节进行中的运动。 • 脊髓小脑受损的患者,不能有效地利用外反馈信息来协调运动,运动变得笨 拙而不准确,出现共济失调、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等现象。 指鼻试验:受试者伸直手臂,快速地指向自己的鼻尖,脊髓小脑受损的患 者不能发起快速运动,手指移动太远或太快,撞向脸部,当手指接近鼻尖时出 现摇晃不定。 •脊髓小脑受损也造成肌张力减退,适宜的肌张力是一切反射性运动和随意运 动的基础,肌张力的改变将影响各种类型的肌肉活动。 (3)皮质小脑:又称新小脑,主要指小脑半球的外侧区,其输人来自大脑皮质

讲授内容注解的广大区域,包括感觉区、运动区、运动前区和感觉联络区,从这些脑区传人小脑的纤维均经桥核发散到对侧小脑半球。其传出纤维从齿状核发出,经丘脑腹外侧核回到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和运动前区。·皮质小脑主要参与随意运动的发起和计划。为运动定时。患者手指叩击动作的速度和节奏出现紊乱。2.小脑的运动学习功能运动学习是指在感觉刺激信号的作用下,运动系统中神经环路的活动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机体能够做某种新的运动反应或行为活动的构成。棱镜眼镜实验当戴上棱镜眼镜后所见的目标和真实物体方向之间有误差。正常者凭经验调整所歪曲的方向而正确指出物体的方向:拿去眼镜,开始时,被试者指向戴眼镜时的相反方向,随着经验的增加逐渐恢复到正确的操作。3.小脑的其他功能小脑对感觉刺激也有反应。(二)小脑皮质细胞分层小脑皮质分为3层:外为分子层;·内为颗粒层;两层之间为普肯耶细胞(Purkinjecel1l)。·小脑皮质神经元环路1.小脑的传入纤维小脑的传人纤维主要来自前庭、脊髓及大脑皮质,包括苔状纤维、爬行纤维等所有的传入冲动均终止于小脑皮质的颗粒细胞或通过侧支终止于小脑核。2.普肯耶细胞普肯耶细胞是小脑皮质神经元环路的核心,它的轴突构成小脑皮质的唯一传出途径,它是一个抑制性神经元,通过轴突末梢释放递质GABA,强烈抑制小脑深核和前庭核的活动。3.平行纤维(parallelfibers)是颗粒细胞的轴突,是一组相互平行的神经纤维,它是唯一的兴奋性神经元。4.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和排列方式普背耶细胞层是单层的大细胞胞体逐个排列而成的平面,平行纤维垂直传行其间,与普肯耶细胞的树突分支形成兴奋性突触,两者之间有广泛的联系。5.神经冲动的传导传人的兴奋冲动通过平行纤维逐个引起普肯耶细胞的兴奋,每一个普肯耶细胞发出抑制性冲动,到达小脑深核和脑干腹侧核,在这个过程中,普肯耶细胞与平行纤维的数目决定了冲动输出的间隔和时程,其数目越多,冲动传出的间隔越长。7

7 .讲授内容 注解 的广大区域,包括感觉区、运动区、运动前区和感觉联络区,从这些脑区传人 小脑的纤维均经桥核发散到对侧小脑半球。其传出纤维从齿状核发出,经丘脑 腹外侧核回到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和运动前区。 • 皮质小脑主要参与随意运动的发起和计划。 •为运动定时。 患者手指叩击动作的速度和节奏出现紊乱。 2.小脑的运动学习功能 •运动学习是指在感觉刺激信号的作用下,运动系统中神经环路的活动发生变 化,从而使得机体能够做某种新的运动反应或行为活动的构成。 •棱镜眼镜实验 当戴上棱镜眼镜后所见的目标和真实物体方向之间有误差。正常者凭经验 调整所歪曲的方向而正确指出物体的方向;拿去眼镜,开始时,被试者指向戴 眼镜时的相反方向,随着经验的增加逐渐恢复到正确的操作。 3.小脑的其他功能 小脑对感觉刺激也有反应。 (二)小脑皮质细胞分层 小脑皮质分为 3 层: •外为分子层; •内为颗粒层; •两层之间为普肯耶细胞(Purkinje cell)。 •小脑皮质神经元环路 1.小脑的传入纤维 小脑的传人纤维主要来自前庭、脊髓及大脑皮质,包括苔状纤维、爬行纤维等, 所有的传入冲动均终止于小脑皮质的颗粒细胞或通过侧支终止于小脑核。 2.普肯耶细胞 普肯耶细胞是小脑皮质神经元环路的核心,它的轴突构成小脑皮质的唯一 传出途径,它是一个抑制性神经元,通过轴突末梢释放递质 GABA,强烈抑制 小脑深核和前庭核的活动。 3.平行纤维(parallel fibers)是颗粒细胞的轴突,是一组相互平行的神经纤 维,它是唯一的兴奋性神经元。 4.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和排列方式普肯耶细胞层是单层的大细胞胞体逐个排 列而成的平面,平行纤维垂直传行其间,与普肯耶细胞的树突分支形成兴奋性 突触,两者之间有广泛的联系。 5.神经冲动的传导传人的兴奋冲动通过平行纤维逐个引起普肯耶细胞的兴 奋,每一个普肯耶细胞发出抑制性冲动,到达小脑深核和脑干腹侧核,在这个 过程中,普肯耶细胞与平行纤维的数目决定了冲动输出的间隔和时程,其数目 越多,冲动传出的间隔越长

注解讲授内容6.小脑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齿状核,大部分上行止于丘脑的腹侧核,后者发出纤维到大脑皮质,一部分交叉到对侧红核,经红核脊髓束和红核网状束再次交叉,调节同侧的脑干和脊髓的活动。四、基底神经节的作用基底神经节是指皮质下一些神经核团的总称。(一)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损伤不同程度地影响运动功能。基底神经节的位置和组成1.位于皮层下的白质内,靠近脑底部。2.主要包括尾核、豆状核、杏仁核、黑质。3.基底神经节中与运动有关的主要是纹状体(尾核+豆状核)。(二)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纹状体与大脑皮层间的联系回路(1)皮层一→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层回路(2)皮层→新纹状体→苍白球(外)→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丘脑→皮层回路(3)皮层一→新纹状体→黑质→丘脑→皮层回路2.损伤表现:运动失调(1)运动过度:如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chorea)(2)运动迟缓与减少:如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3.从基底节损伤疾病推测基底节在躯体运动中的作用:(1)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活动,参与运动的“计划”和运动程序的形成。(2)运动学习作用。第三节运动障碍·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disorder)又称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disease),运动障碍源于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通常包括纹状体、苍白球、尾状核、黑质等。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常见的有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一、帕金森病1.病因:黑质一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病。2.临床症状(1)随意运动减慢(2)肌张力强直(3)肢体震颤(4)正常的姿势平衡反射丧失等。3.心理症状:抑郁、认知障碍等(一)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直接病因:黑质一一纹状体通路多巴胺水平下降。发病机制:患者脑中尾状核、壳核和黑质中的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导致丘8

8 .讲授内容 注解 6.小脑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齿状核,大部分上行止于丘脑的腹侧核,后者发出 纤维到大脑皮质,一部分交叉到对侧红核,经红核脊髓束和红核网状束再次交 叉,调节同侧的脑干和脊髓的活动。 四、基底神经节的作用 基底神经节是指皮质下一些神经核团的总称。 (一)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基底神经节损伤不同程度地影响运动功能。 基底神经节的位置和组成 1.位于皮层下的白质内,靠近脑底部。 2.主要包括尾核、豆状核、杏仁核、黑质。 3.基底神经节中与运动有关的主要是纹状体(尾核+豆状核)。 (二)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纹状体与大脑皮层间的联系回路 (1)皮层→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层回路 (2)皮层→新纹状体→苍白球(外) →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丘脑→皮 层回路 (3)皮层→新纹状体→黑质→丘脑→皮层回路 2.损伤表现:运动失调 (1)运动过度:如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 chorea)。 (2)运动迟缓与减少:如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3.从基底节损伤疾病推测基底节在躯体运动中的作用: (1)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活动,参与运动的“计划”和运动程序的形成。 (2)运动学习作用。 第三节 运动障碍 • 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 disorder)又称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运动障碍源于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通常包括纹状体、苍白球、尾 状核、黑质等。 •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常见的有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 一、帕金森病 1.病因:黑质一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病。 2.临床症状 ⑴随意运动减慢 ⑵肌张力强直 ⑶肢体震颤 ⑷正常的姿势平衡反射丧失等。 3.心理症状:抑郁、认知障碍等 (一)帕金森病发病机制 •直接病因: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水平下降。 •发病机制:患者脑中尾状核、壳核和黑质中的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导致丘

讲授内容注解脑的相对抑制性增强,进一步使皮质的兴奋降低。从而导致运动功能下降,同时伴有记忆及解决问题等能力下降。黑质神经细胞的代谢规律:大约从45岁开始人均每年丧失1%的黑质神经细胞。绝大多数人有足够量的细胞,但是一些人细胞的储备量不足或丧失的速率过快,如果黑质细胞的残余量低于正常的20%一30%,将出现临床症状,细胞丧失越多,症状越严重。(二)帕金森病的致病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MPTP(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吡啶化合物。MPTP作用机制MPTP进人机体后,转化为MPP+,在体内逐渐累积,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以致坏死。另外,突触后的多巴胺受体数目代偿性地增加,所以,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一部分是由于多巴胺输出减少,另一部分是由于受体结构超敏。3.生活方式(1)吸烟(2)饮咖啡(三)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1.L一Dopa治疗:多巴胺替代疗法。多巴胺不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需要通过多巴胺的前体左旋多巴进人颅内转化成多巴胺。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神经营养剂等。二、亨廷顿病1.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chorea)又称亨廷顿病(Huntingtondisease,HD是一种遗传性的大脑变性疾病,以新纹状体损害为主,大脑皮质也受累。白种人发病率较高。2.临床表现本病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加重。运动症状(1)一般从手臂动作笨拙开始,然后出现挛、震颤等不自主动作,逐渐扩展到全身。(2)典型者表现:手足无目的地扭转动作,称为舞蹈样动作。心理症状:有精神症状和智能下降,表现为抑郁、焦虑、错觉和幻觉、记忆力、判断力下降等,甚至乙醇药物依赖、性犯罪及人格改变。·一些患者的精神症状出现在运动症状之前,在疾病的早期容易误诊为精神疾9

9 .讲授内容 注解 脑的相对抑制性增强,进一步使皮质的兴奋降低。从而导致运动功能下降,同 时伴有记忆及解决问题等能力下降。 •黑质神经细胞的代谢规律:大约从 45 岁开始人均每年丧失 1%的黑质神经细 胞。 •绝大多数人有足够量的细胞,但是一些人细胞的储备量不足或丧失的速率过 快,如果黑质细胞的残余量低于正常的 20%一 30%,将出现临床症状,细胞 丧失越多,症状越严重。 (二)帕金森病的致病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MPTP( 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吡啶化合物。 MPTP 作用机制 MPTP 进人机体后,转化为 MPP+,在体内逐渐累积,致多巴胺能神经元 变性以致坏死。另外,突触后的多巴胺受体数目代偿性地增加,所以,帕金森 病患者的症状一部分是由于多巴胺输出减少,另一部分是由于受体结构超敏。 3.生活方式 (1)吸烟 (2)饮咖啡 (三)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 1.L-Dopa 治疗:多巴胺替代疗法。 多巴胺不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需要通过多巴胺的前体左旋多巴进人颅内 转化成多巴胺。 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神经营养剂等。 二、亨廷顿病 1.亨廷顿舞蹈病(H untington chorea)又称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 HD)是一种遗传性的大脑变性疾病,以新纹状体损害为主,大脑皮质也受累。 白种人发病率较高。 2.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加重。 •运动症状 (1)一般从手臂动作笨拙开始,然后出现痉挛、震颤等不自主动作,逐渐 扩展到全身。 (2)典型者表现:手足无目的地扭转动作,称为舞蹈样动作。 •心理症状:有精神症状和智能下降,表现为抑郁、焦虑、错觉和幻觉、记忆 力、判断力下降等,甚至乙醇药物依赖、性犯罪及人格改变。 •一些患者的精神症状出现在运动症状之前,在疾病的早期容易误诊为精神疾

注解讲授内容病。·亨廷顿舞蹈病是一种以影响运动功能为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HD的症状通常在45岁以后出现,但也可能在儿童时期出现。它的主要病症是不受控制的大肢体运动,伴有认知障碍和精神异常,°HD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程一般在15年左右。舞蹈病的病变是纹状体投射性GABA神经元和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过早死亡。该病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业1.简述脊髓反射。2.试述一级运动皮质的躯体定位规律。10

10 .讲授内容 注解 病。 •亨廷顿舞蹈病是一种以影响运动功能为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属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性疾病。 •HD 的症状通常在 45 岁以后出现,但也可能在儿童时期出现。 •它的主要病症是不受控制的大肢体运动,伴有认知障碍和精神异常, •HD 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程一般在 15 年左右。 •舞蹈病的病变是纹状体投射性 GABA 神经元和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过早死 亡。 •该病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 业 1.简述脊髓反射。 2.试述一级运动皮质的躯体定位规律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