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心理活动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讲授内容注解第三章心理活动的神经解学基础内容:1.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形态结构2.大脑皮层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1、按来源分:脑神经和脊神经。2、按分布分: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3、按反射活动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4、按生理功能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二)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2.脑:端脑、间脑、脑干和小脑。(一)脊髓的形态与分布脊髓内有一中央管,中央管的周围是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脊髓连接31对脊神经。脊神经分布于驱于和四肢。(二)脑干的主要结构网状结构:维护大脑的兴奋,使大脑保持清醒状态以及调节内分泌。四叠体:它位于脑干的背侧,是视、听运动的反射中枢。大脑脚:位于脑干的腹侧,是大脑与其它脑区纤维联系的区域。延髓:位于脑干的最下端,是人的生命活动中枢。(三)小脑的外形及主要功能小脑分为绒球小结叶、小脑前叶和小脑后叶。主要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保持适度的肌张力:协调身体的运动。(三)间脑的主要结构间脑包括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它是皮层下的感觉中枢,包含不同的功能核团,是内脏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中心。(四)端脑的形态1.端脑的两个裂2.端脑的三个面3.端脑半球的分叶1
1 .讲授内容 注解 第三章 心理活动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内容:1.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形态结构 2.大脑皮层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 1、按来源分:脑神经和脊神经。 2、按分布分: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3、按反射活动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4、按生理功能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二)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 2.脑:端脑、间脑、脑干和小 脑 。 (一)脊髓的形态与分布 脊髓内有一中央管,中央管的周围是 H 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 脊髓连接 31 对脊神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二)脑干的主要结构 网状结构:维护大脑的兴奋,使大脑保持清 醒状态以及调节内分泌。 四叠体:它位于脑干的背侧,是视、听运动 的反射中枢。 大脑脚:位于脑干的腹侧,是大脑与其它脑 区纤维联系的区域。 延髓:位于脑干的最下端,是人的生命活动 中枢。 (三)小脑的外形及主要功能 小脑分为绒球小结叶、小脑前叶和小脑后叶。 主要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保持适度的肌张力;协调身体的运动。 (三)间脑的主要结构 间脑包括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它是皮层下的感 觉中枢,包含不同的功能核团,是内脏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中心。 (四)端脑的形态 1.端脑的两个裂 2.端脑的三个面 3.端脑半球的分叶

注解讲授内容4.大脑半球的功能定位大脑半球的每个叶都具有特定的中枢:额叶:运动中枢。顶叶:感觉中枢。颇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5.大脑皮层的分区(1)大脑皮层的分区:聚在一起的同类细胞划分为一个区,它们共同处理特定的信息。(2)常用的分区方法为Brodmann法,这种方法将大脑分成52个区作业:大脑皮层的分叶及功能定位。第二节大脑皮层一、大脑皮层的结构(一)大脑皮层的分层(二)大脑皮层的功能柱(三)大脑皮层的局部回路(一)大脑皮层的分层新皮层(同型皮层):由6层细胞组成。1.分子层:神经纤维。2.外粒层:粒细胞。3.外锥体层:锥体细胞。4.内粒层:粒细胞。5.内锥体层:锥体细胞。6.多形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星形细胞。(二)皮层功能柱定义:不同层的细胞通过垂直方向的纤维联系,共同完成相同的生理功能,代表一个基本的功能单位,这种功能单位叫做皮层功能柱。(三)皮层局部回路1.构成皮层回路的神经元(1)有棘神经元主要有椎体细胞和星形细胞。它们释放的递质为谷氨酸、天冬氨酸。锥体细胞为主要的传出神经元,它的轴突含有丰富的侧枝,参与构成局部回路。(2)无棘神经元:均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它的递质是r-氨基丁酸、和肽类。二、皮层的功能(一)皮层功能的特化和脑的不对称性大脑功能的主要特征:大脑半球功能的不对称(大脑优势或半球特化)。2
2 .讲授内容 注解 4.大脑半球的功能定位 大脑半球的每个叶都具有特定的中枢: 额叶:运动中枢。 顶叶:感觉中枢。 颞叶:听觉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 5.大脑皮层的分区 (1)大脑皮层的分区:聚在一起的同类细胞划分为一个区,它们共同处理特 定的信息。 (2)常用的分区方法为 Brodmann 法,这种方法将大脑分成 52 个区。 作业: 大脑皮层的分叶及功能定位。 第二节 大脑皮层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 (一)大脑皮层的分层 (二)大脑皮层的功能柱 (三)大脑皮层的局部回路 (一)大脑皮层的分层 新皮层(同型皮层):由 6 层细胞组成。 1.分子层:神经纤维。 2.外粒层:粒细胞。 3.外锥体层:锥体细胞。 4.内粒层:粒细胞。 5.内锥体层:锥体细胞。 6.多形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星形细胞。 (二)皮层功能柱 定义:不同层的细胞通过垂直方向的纤维联系,共同完成相同的生理功能,代 表一个基本的功能单位,这种功能单位叫做皮层功能柱。 (三)皮层局部回路 1.构成皮层回路的神经元 (1)有棘神经元主要有椎体细胞和星形细胞。它们释放的递质为谷氨酸、天 冬氨酸。锥体细胞为主要的传出神经元,它的轴突含有丰富的侧枝,参与构成 局部回路。 (2)无棘神经元:均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它的递质是 r-氨基丁酸、和肽类。 二、皮层的功能 (一)皮层功能的特化和脑的不对称性 大脑功能的主要特征:大脑半球功能的不对称(大脑优势或半球特化)

讲授内容注解3.大脑皮层的高级认知功能一一语言、学习和记忆高级认知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则其研究对象为活体人脑。研究方法(1)结构定位:a.CTb.MRIc.EEG(2)功能定位: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二)大脑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1.信息传递的桥梁一肼体:它是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2.肼眠体被切断或病变表现为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在对侧半球丧失。第三节语言活动的神经基础一、脑内特化的语言区1863年,法国神经病学家Broca发表了他的8例病例报告。这些病人都因损伤左半球额叶(额下回后部)而产生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困难,病人好像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有时,病人的语言呈打电报样,能蹦出一些有意义的词汇如主语、谓语而省略连接词或代词,并常有语法错误和意译错误。病人一般能理解读到或听到的语言,但往往是简单语言。由于Broca区靠近运动皮质的嘴和唇代表区,因此认为Broca失语症主要是语言加工的困难。但是,病人虽然能够理解读到或听到的简单语言,却不能理解复杂问题,说明Broca失语症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Broca的研究证明了语言中枢位于一侧半球一优势半球。·Wada运用单侧注射法把异戊巴比妥(阿米妥)这种药物注人脑动脉选择性麻痹左脑或右脑以研究左右半球的语言功能。结果发现,对于语言运动功能来说,70%的人以左半球为优势(选择性麻痹时出现失语症并伴有认知不能等),15%的人则以右半球为优势,另有15%的人两半球的语言功能相等。这一实验说明,多数人左半球与语言功能有关。因此,由Broca所发现的与语言相关的左额叶额下回后部就被称为Broca区。1874年,德国神经病学家Wernicke报告了损伤左半球Broca区以外的、位于听皮质和角回之间的類叶上面皮质也能造成语言障得。这个部位被称为Wernicke区(Wernickesarea).主要表现为理解语言困难。病人常常能相对流利地讲话,但是其内容往往没有意义,说话时清晰与含混的词汇混杂在一起,比Broca失语更让人难以理解。病人听不懂问题或指令,也看不明白文字功能:贮存形成语言的声音记忆有关。声音辨认缺失自然就不能理解语言:同3
3 .讲授内容 注解 3.大脑皮层的高级认知功能 ——语言、学习和记忆 高级认知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则其研究 对象为活体人脑。 研究方法 (1)结构定位:a. CT b. MRI c. EEG (2)功能定位: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二)大脑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桥梁—胼胝体:它是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 2.胼胝体被切断或病变表现为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在对侧半球丧失。 第三节 语言活动的神经基础 一、脑内特化的语言区 1863 年,法国神经病学家 Broca 发表了他的 8 例病例报告。这些病人都因损 伤左半球额叶(额下回后部)而产生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困难,病人好像是 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有时,病人的语言呈打电报样,能蹦出一些有意义的词汇 如主语、谓语而省略连接词或代词,并常有语法错误和意译错误。病人一般能 理解读到或听到的语言,但往往是简单语言。由于 Broca 区靠近运动皮质的嘴 和唇代表区,因此认为 Broca 失语症主要是语言加工的困难。但是,病人虽然 能够理解读到或听到的简单语言,却不能理解复杂问题,说明 Broca 失语症的 病因是比较复杂的。 • Broca 的研究证明了语言中枢位于一侧半球—优势半球。 •Wada 运用单侧注射法把异戊巴比妥(阿米妥)这种药物注人脑动脉选择性麻 痹左脑或右脑以研究左右半球的语言功能。结果发现,对于语言运动功能来说, 70%的人以左半球为优势(选择性麻痹时出现失语症并伴有认知不能等),15% 的人则以右半球为优势,另有 15%的人两半球的语言功能相等。这一实验说明, 多数人左半球与语言功能有关。因此,由 Broca 所发现的与语言相关的左额叶 额下回后部就被称为 Broca 区。 1874 年,德国神经病学家 Wernicke 报告了损伤左半球 Broca 区以外的、位于 听皮质和角回之间的颞叶上面皮质也能造成语言障碍。这个部位被称为 Wernicke 区(Wernicke's area). 主要表现为理解语言困难。病人常常能相对流利地讲话,但是其内容往往没有 意义,说话时清晰与含混的词汇混杂在一起,比 Broca 失语更让人难以理解。 病人听不懂问题或指令,也看不明白文字。 功能:贮存形成语言的声音记忆有关。声音辨认缺失自然就不能理解语言;同

讲授内容注解时,Wernicke区可能还对语言的产生起一定的控制作用。三、语言活动与大脑功能一侧化Broca的研究和Wada实验都证明大多数人的左半球语言运动功能占优势,即语言运动功能具有不对称性。Kimura(1973)通过双耳分听实验,发现了语言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语言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采用速示实验考察人的语言视觉功能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字材料以左半球为优势,而对于非语言文字材料的图形等则以右半球为优势。对割裂脑病人进行研究也发现,手术切断肼抵体后,左半球可以很好地完成认知内容的语言表达功能,其相关测验成绩明显优于右半球。Petersen(1988)利用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研究了正常人的语言感知、语言运动和词语联想时脑区域血流量的变化。方法:应用减法实验设计,即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语言活动,将其脑区域性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步骤1.语言感知活动测量:让被试看或听某个词,但并不要求做出任何反应。2.语言感知和运动功能测量:要求被试读出所见或所听到的词。3.词语联想测量:要求被试看到或听到一个自目标词,联想并说出达到目标词的动作,如看到“面包”一词,应该说出“吃”字或其他相关字词。被试完成语言感知任务时,得到的脑区域血流量减去安静时的基础值;完成语言运动任务时的脑区域血流量减去语言感知时的脑血流量:完成联想任务时的脑血流量减去完成语言运动时的脑血流量,由此便可得到语言感知、语言运动和语言联想过程所需的区域性脑血流量。结果发现:完成语词被动感知任务时,被试两侧大脑的视觉或听觉初级和次级皮层血流量分别增加,而且视、听皮层的血流量增加没有重叠现象,说明语词感知过程在相应感觉通道的初级和次级皮层区独立完成,与其他感觉通道没有发生联系。②在词语读出任务中,两侧大脑的面部感觉区、运动区和辅助语言运动区皮层的脑血量增加。结论: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大脑半球一侧化现象,只有在复杂的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三、脑内语言系统4
4 .讲授内容 注解 时,W ernicke 区可能还对语言的产生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语言活动与大脑功能一侧化 Broca 的研究和 Wada 实验都证明大多数人的左半球语言运动功能占优势,即 语言运动功能具有不对称性。 Kimura (1973)通过双耳分听实验,发现了语言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 语言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半球(左耳)对 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采用速示实验考察人的语言视觉功能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字材料以左 半球为优势,而对于非语言文字材料的图形等则以右半球为优势。 对割裂脑病人进行研究也发现,手术切断胼胝体后,左半球可以很好地完成认 知内容的语言表达功能,其相关测验成绩明显优于右半球。 Petersen(1988)利用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研究了正常人的语言感知、语 言运动和词语联想时脑区域血流量的变化。 方法:应用减法实验设计,即让被试完成复杂程度不同的语言活动,将其脑区 域性血流量根据认知任务复杂程度依次相减。 步骤 1.语言感知活动测量:让被试看或听某个词,但并不要求做出任何反应。 2.语言感知和运动功能测量:要求被试读出所见或所听到的词。 3. 词语联想测量:要求被试看到或听到一个目标词,联想并说出达到目标词 的动作,如看到“面包”一词,应该说出“吃”字或其他相关字词。 被试完成语言感知任务时,得到的脑区域血流量减去安静时的基础值;完 成语言运动任务时的脑区域血流量减去语言感知时的脑血流量;完成联想任务 时的脑血流量减去完成语言运动时的脑血流量,由此便可得到语言感知、语言 运动和语言联想过程所需的区域性脑血流量。 结果发现: ①完成语词被动感知任务时,被试两侧大脑的视觉或听觉初级和次级皮层血流 量分别增加,而且视、听皮层的血流量增加没有重叠现象,说明语词感知过程 在相应感觉通道的初级和次级皮层区独立完成,与其他感觉通道没有发生联 系。 ②在词语读出任务中,两侧大脑的面部感觉区、运动区和辅助语言运动区皮层 的脑血量增加。 结论:语言信息加工过程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大脑半球一侧化现象, 只有在复杂的联想功能中,左额皮层的优势效应才较为显著。 三、脑内语言系统

讲授内容注解Damasio等人(1993)研究发现,大脑是用三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构来处理语言的。第一套机构称为概念系统功能是表达人与外界接触时的所做、所见、所思、所感,并能对此进行归纳分类。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把物体、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组织了起来,成为抽象和隐喻的基础。分布:两侧颖叶前部和中间部分。该区域损伤表现:患者在获取熟知的物体名称时有困难。如:给其出示浣熊照片,病人会说:“我知道它是什么一它是一种航脏的动物它会来搞乱你的后院,然后躲在垃圾中….我知道它是什么,就是说不出它的名字。”第二套机构功能是表达音素、音素组合以及将词进行组合的句法规则。该结构受到来自大脑的刺激时,能把单词组合起来形成要说或写的句子:受到外部听觉语言或视觉语言刺激时,就对这些语言信号进行初步处理。所以,该机构被称为形成语言系统。主要部分定位在左半球外侧裂附近,包括Broca区和Wernicke区。损伤表现:语调异常,语法缺陷。例如左外侧裂后部损伤,患者难以在脑内组合出正确的单词,如把“elephant”说成“1oliphant”;或者要说出一个概念时讲的却是与这个概念有语义联系的单词,如以“headman”意指“president”。有的患者谈话多用降调,单词之间停顿时间长,语法有缺陷,理解句法结构所表达的意思时有困难。第三套机构是概念和语言之间的介导系统功能是接受概念,刺激脑内选择使用词语:或者接受词语,使大脑形成相应概念。定位在大脑的枕一颖轴线上。各种介导结构分区:普通名词调节区在后面,具体概念的调节区在前面,动词调节区则位于靠近外侧裂上面的额叶区。(这些部位的损伤,都出现了相应的功能障碍。)四、语言信息处理的神经模型Wernicke-Geschwind模型产生:Wernicke在发现失语症后不久,提出了一个脑内语言加工的模型。这一模型后来得到美国学者Geschwind的补充,形成所谓Wernicke-Geschwind模型。模型的结构:包括Broca区、Wernicke区、连接上述两区的纤维一弓状束(arcuatefascicu-lus)和角回,还包括接受和加工语言的皮质感觉区和运动区。5
5 .讲授内容 注解 Damasio 等人(1993)研究发现,大脑是用三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构来处理 语言的。 第一套机构称为概念系统 功能是表达人与外界接触时的所做、所见、所思、所感,并能对此进行归纳分 类。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把物体、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组织了起来,成为抽象和隐 喻的基础。 分布:两侧颖叶前部和中间部分。 该区域损伤表现:患者在获取熟知的物体名称时有困难。 如:给其出示浣熊照片,病人会说:“我知道它是什么—它是一种肮脏的动物, 它会来搞乱你的后院,然后躲在垃圾中.我知道它是什么,就是说不出它的 名字。” 第二套机构 功能是表达音素、音素组合以及将词进行组合的句法规则。该结构受到来自大 脑的刺激时,能把单词组合起来形成要说或写的句子;受到外部听觉语言或视 觉语言刺激时,就对这些语言信号进行初步处理。所以,该机构被称为形成语 言系统。 主要部分定位在左半球外侧裂附近,包括 Broca 区和 Wernicke 区。 损伤表现:语调异常,语法缺陷。 例如 左外侧裂后部损伤,患者难以在脑内组合出正确的单词,如把“elephant” 说成“loliphant” ;或者要说出一个概念时讲的却是与这个概念有语义联系 的单词,如以“headman”意指“president”。有的患者谈话多用降调,单词 之间停顿时间长,语法有缺陷,理解句法结构所表达的意思时有困难。 第三套机构是概念和语言之间的介导系统 功能是接受概念,刺激脑内选择使用词语; 或者接受词语,使大脑形成相应 概念。 定位在大脑的枕一颖轴线上。 各种介导结构分区:普通名词调节区在后面,具体概念的调节区在前面,动词 调节区则位于靠近外侧裂上面的额叶区。(这些部位的损伤,都出现了相应的 功能障碍。) 四、语言信息处理的神经模型 Wernicke-Geschwind 模型 产生:Wernicke 在发现失语症后不久,提出了一个脑内语言加工的模型。这 一模型后来得到美国学者 Geschwind 的补充,形成所谓 Wernicke-Geschwind 模型。 模型的结构:包括 Broca 区、Wernicke 区、连接上述两区的纤维—弓状束 (arcuate fascicu-lus)和角回,还包括接受和加工语言的皮质感觉区和运 动区

讲授内容注解模型解释第一种任务是重复别人的说话:语言的声音进入耳朵,通过听觉系统加工成神经信号,这种神经信号到达初级听皮层(41区),然后到高级听皮层(42区),再向角回(39区)传递;角回是顶一颖一枕联合皮层的一个特定区域,被认为与传入的听觉、视觉和触觉信息的整合有关。信息经过整合以后由角回再传到Wernicke区(22区)。文字的声音信号在Wernicke区加工后而被理解。该模型对Broca失语症以及Wernicke失语症的理解:由于Broca区损伤,适宜的神经信号不再能被送入运动皮质,严重影响语言的成,但是对语言的理解尚属基本正常,这是因为wernicke区是完好的。Wernicke区的损伤,破坏了声音信号向文字信号转变的部位而造成对语言理解的严重障碍,但由于Broca区并未受损,因而仍然能够驱动与说话有关肌肉的活动,使得Wernicke区损伤导致失语症的患者仍有讲话的能力。该模型对传导性失语症的解释即联系Broca区和Wernicke区的弓状束受到损伤,但这两个区域本身完好。这种病人能说话并能听懂话,但不能重复他人的语言。第四节语言障碍、运动性失语症1.原因:Broca区受损引起的。2.特点: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不能用语言同别人对话,有的患者虽能发音但不能构成语言。3.分类完全的运动失语症患者完全不语,甚至连个别的字、词或者音节都不能发出。不完全的运动失语症惠者一般能发出个别的语音,但不能把语音构成词句,也不会把词句按语法结构进行排列。因而他们发出的个别语音也是杂乱无章,不能使人理解。例如,问候别人时应说“你好吧!”完全的运动失语症患者不能说一个字。不完全的运动失语症的人可能会说出“好你吧!”这样令人费解的句子。轻度运动性失语症的病人往往具有语言重复症。例如,让患者说出“饭”这个字以后,再让他说“喝水”这两个字时,他就重复地说成“饭饭·饭·饭喝喝喝水水。”运动性失语症并不一定产生阅读和写字方面的障碍。二、感觉性失语症1.病因:Wernicke区和听觉联络区受到损伤可能引起感觉失语症。2.特点: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已的话。6
6 .讲授内容 注解 模型解释 第一种任务是重复别人的说话:语言的声音进入耳朵,通过听觉系统加工成神 经信号,这种神经信号到达初级听皮层(41 区),然后到高级听皮层(42 区), 再向角回(39 区)传递;角回是顶一颖一枕联合皮层的一个特定区域,被认 为与传入的听觉、视觉和触觉信息的整合有关。信息经过整合以后由角回再传 到 Wernicke 区(22 区)。文字的声音信号在 Wernicke 区加工后而被理解。 该模型对 Broca 失语症以及 Wernicke 失语症的理解: 由于 Broca 区损伤,适宜的神经信号不再能被送入运动皮质,严重影响语 言的成,但是对语言的理解尚属基本正常,这是因为 Wernicke 区是完好的。 Wernicke 区的损伤,破坏了声音信号向文字信号转变的部位而造成对 语言理解的严重障碍,但由于 Broca 区并未受损,因而仍然能够驱动与说话有 关肌肉的活动,使得 Wernicke 区损伤导致失语症的患者仍有讲话的能力。 该模型对传导性失语症的解释 即联系 Broca 区和 Wernicke 区的弓状束受到损伤,但这两个区域本身 完好。这种病人能说话并能听懂话,但不能重复他人的语言。 第四节 语言障碍 一、运动性失语症 1.原因:Broca 区受损引起的。 2.特点: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不能用语言同别人对话,有的患者虽能 发音但不能构成语言。 3.分类 完全的运动失语症患者完全不语,甚至连个别的字、词或者音节都不能发 出。 不完全的运动失语症患者一般能发出个别的语音,但不能把语音构成词 句,也不会把词句按语法结构进行排列。因而他们发出的个别语音也是杂乱无 章,不能使人理解。 例如,问候别人时应说“你好吧!” 完全的运动失语症患者不能说一个字。 不完全的运动失语症的人可能会说出“好你吧!”这样令人费解的句子。 轻度运动性失语症的病人往往具有语言重复症。 例如,让患者说出“饭”这个字以后,再让他说“喝水”这两个字时,他就重 复地说成“饭.饭.饭.饭喝.喝.喝水.水.。” 运动性失语症并不一定产生阅读和写字方面的障碍。 二、感觉性失语症 1. 病因: Wernicke 区和听觉联络区受到损伤可能引起感觉失语症。 2.特点: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话

讲授内容注解3.表现:患者虽然有说话的能力,但语言混乱而割裂,经常答非所问,别人无法真正了解他讲话的内容。这种患者也能正确地辜仿任何一个词句,却不了解它的意义。对于患者来说,词句变成了无意义的一组音节。根据Wernicke区和听觉联络区的生理过程特点,可以认为感觉失语症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区域中的音素听力功能发生障碍,从而不能区别在音响上互相接近的各种语言成分,也没有能力分化复杂的音节和词组,所以不能了解词的意义,甚至把听到的人类语言看作是一组没有分节的噪声。三、意义性失语症特点:病人对于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丧失了理解其意义的能力,也不能理解词与词的关系。例如,病人不知道“兄弟的父亲”和“父亲的兄弟”这两个短语有何区别:如果让他看一张母子两人的合影照时,请他指出“儿子的母亲”和“母亲的儿子”时,他也会束手无策:如果你对他说“麦子被牛吃了”,他弄不清到底是谁吃了谁,甚至会认为“牛被麦子吃了”。并且,病人仅仅单纯地以词的排列位置来认识事情的发生顺序,如果你让他“饭前洗手”,那么他就先吃饭,后洗手。意义失语症的病因是位于顶、枕、颖交界区的角回和缘上回的病变。这个区域的功能是对听觉、视觉语言信息进行整合,产生语义以及可以表达语义的语言符号和句法编码。所以,这个区域受到损伤就不能理解语义,产生意义失语症。四、命名性失语症特点是:病人把词“忘记”了。但能说明这些物品的用途。如:钢笔、茶杯、手电筒等物的名称,他也说不出来,而只是千方百计:“这是用来写字的,这是喝水用的,这是用来照明的。”有的时候,一经别人提示,他马上能说出物体的名称,但经过几秒钟后又重新忘却,因而这类失语症也有人叫做“健忘性失语症”。六、传导性失语症特征:病人对会话理解正常,也能进行流利的会话,但语言错乱。这种错乱多见于字义上的变化,也可能出现字词的创新。如前所述,传导性失语症的发病机制在于联络Broca区和Wernicke区的弓状束受损所致。7
7 .讲授内容 注解 3.表现:患者虽然有说话的能力,但语言混乱而割裂,经常答非所问,别 人无法真正了解他讲话的内容。这种患者也能正确地摹仿任何一个词句,却不 了解它的意义。对于患者来说,词句变成了无意义的一组音节。 根据 Wernicke 区和听觉联络区的生理过程特点,可以认为感觉失语症主 要是由于这两个区域中的音素听力功能发生障碍,从而不能区别在音响上互相 接近的各种语言成分,也没有能力分化复杂的音节和词组,所以不能了解词的 意义,甚至把听到的人类语言看作是一组没有分节的噪声。 三、意义性失语症 特点:病人对于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丧失了理解其意义的能力,也不能 理解词与词的关系。 例如,病人不知道“兄弟的父亲”和“父亲的兄弟”这两个短语有何区别;如 果让他看一张母子两人的合影照时,请他指出“儿子的母亲”和“母亲的儿 子”时,他也会束手无策;如果你对他说“麦子被牛吃了”,他弄不清到底是 谁吃了谁,甚至会认为“牛被麦子吃了”。并且,病人仅仅单纯地以词的排列 位置来认识事情的发生顺序,如果你让他“饭前洗手”,那么他就先吃饭,后 洗手。 意义失语症的病因是位于顶、枕、颖交界区的角回和缘上回的病变。这个 区域的功能是对听觉、视觉语言信息进行整合,产生语义以及可以表达语义的 语言符号和句法编码。所以,这个区域受到损伤就不能理解语义,产生意义失 语症。 四、命名性失语症 特点是:病人把词“忘记”了。但能说明这些物品的用途。 如:钢笔、茶杯、手电筒等物的名称,他也说不出来,而只是千方百计:“这 是用来写字的,这是喝水用的,这是用来照明的。”有的时候,一经别人提示, 他马上能说出物体的名称,但经过几秒钟后又重新忘却,因而这类失语症也有 人叫做“健忘性失语症”。 六、传导性失语症 特征:病人对会话理解正常,也能进行流利的会话,但语言错乱。这种错乱多 见于字义上的变化,也可能出现字词的创新。 如前所述,传导性失语症的发病机制在于联络 Broca 区和 Wernicke 区的 弓状束受损所致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脑的发育与可塑性.doc
-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感知觉生理心理(一).doc
-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睡眠的生理心理.doc
-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章 学习与记忆.doc
-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七章 运动控制的生理心理.doc
-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情绪与应激.doc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logical Psychology.doc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讲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ppt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讲 大学生情绪管理.ppt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讲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ppt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讲 大学生学习心理.ppt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讲 大学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ppt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讲 大学生压力管理及挫折应对.ppt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讲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ppt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讲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ppt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拓展资料)心理案例解析.doc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拓展资料)心理小测验.doc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拓展资料)心理训练营.doc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拓展资料)心灵鸡汤.doc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资源(拓展资料)心灵引言.doc
-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感知觉生理心理(二).doc
-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神经元的电活动与信息交流.doc
- 《生理心理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概论.doc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注意的心理生理.ppt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绪论(生理心理学概论).ppt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神经元的电活动与信息交流.ppt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生理心理学的解剖基础.ppt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脑的发育与可塑性.ppt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感知觉生理心理(一).ppt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感知觉生理心理(二).ppt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运动控制的生理心理.ppt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睡眠与觉醒(睡眠的生理心理).ppt
-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0章 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心理.ppt
-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大钢 Psychological Statistics.doc
- 《心理统计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绪论.doc
- 《心理统计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doc
- 《心理统计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计量资料的描述统计.doc
- 《心理统计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参数估计.doc
- 《心理统计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相关分析.doc
- 《心理统计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假设检验.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