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固体物理》教学大纲(双语)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X
文档页数:15
文件大小:121.57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固体物理》教学大纲(双语)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曲华師范大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固体物理(双语)课程号072440学院物理工程学院业物理学专

教 学 大 纲 课程名称 固体物理(双语) 课 程 号 072440 学 院 物理工程学院 专 业 物理学

《固体物理(双语)》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072440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固体物理Solid State Physics英文名称37建议修读学期学分0实验学时54其中:实践学时18总学时数18其他学时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预修课程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英语描述物理问题、平时作业,考核方式阶段性测验)、期末考试适用专业物理学付吉永王海龙大纲审核人大纲执笔人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同四大力学同等地位的一门基础课,该课程对物理学专业尤其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双语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新型课程,同时具有专业课与语言课的特点。考虑到英语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双语课的形式便尤为重要。通过本双语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固体结构及其内部粒子之间作用与运动规律,微观的效应、描述方法及其与性能的关系,理解固体电子论和能带理论。在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物理内容的前提下,拟多采用英语教学,且板书为全英文,让学生自主获取英文专业知识和开拓国际视野,从而能够跟踪国内外最新的物理发展动态,走在学科的前沿。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固体物理在生活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牢固掌握固体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固体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支撑毕业要求2,3,4)

《固体物理(双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2440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 固体物理 英文名称 Solid State Physics 学分 3 建议修读学期 7 总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18 实验学时 0 其他学时 18 预修课程 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英语描述物理问题、平时作业, 阶段性测验)、期末考试 适用专业 物理学 大纲执笔人 付吉永 大纲审核人 王海龙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物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同四大力学同等地位的一门基础课,该 课程对物理学专业尤其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双语课是适应时代发展 的一种新型课程,同时具有专业课与语言课的特点。考虑到英语在物理学中的重 要性,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双语课的形式便尤为重要。通过本双语课程的学习,帮 助学生掌握固体结构及其内部粒子之间作用与运动规律,微观的效应、描述方法 及其与性能的关系,理解固体电子论和能带理论。在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物理 内容的前提下,拟多采用英语教学,且板书为全英文,让学生自主获取英文专业 知识和开拓国际视野,从而能够跟踪国内外最新的物理发展动态,走在学科的前 沿。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固体物理在生活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牢固掌握固体物理 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固体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解 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2,3, 4)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与他人沟通合作的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7)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固体物理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技术。同时,使学生能够熟练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进而让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里接收两种文化的熏陶。由于物理学的权威期刊均为英文期刊,无论是这门课程的物理内容还是双语教学模式,对于直接工作或致力于科研工作的学生均非常重要(支撑毕业要求4,7,8)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从教意愿和动机,端正的从教态度,认同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意义。2.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富有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课程目标2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懂得尊重学生人格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富有爱心与责任心,能够促进学生自主与全面发展。1.掌握固体物理基本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固体物理的基本理论,解决基本问题。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课程目标12.掌握固体物理所必需的力、热、电磁、量子力学等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观摩授课老师的讲课过程,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课程目标3做笔记,中学物理学科中力学问题的认知特点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培 养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与他人沟通合作的技能, 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7) 3. 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形成批 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了 解固体物理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技术。同时,使学生能够熟练用英语进行专业 交流,进而让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里接收两种文化的熏陶。由于物理学的权 威期刊均为英文期刊,无论是这门课程的物理内容还是双语教学模式,对于直接 工作或致力于科研工作的学生均非常重要(支撑毕业要求 4,7,8)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1.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从教 意愿和动机,端正的从教态度,认同教师工作 的专业性和意义。 2.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富有爱心、责任 心和事业心,自觉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 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理解教师作为 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懂得尊重学生人 格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富有爱心与 责任心,能够促进学生自主与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1.掌握固体物理基本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运用固体物理的基本理论,解决基本问 题。 2.掌握固体物理所必需的力、热、电磁、量子 力学等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的能力。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1. 通过引导学生观摩授课老师的讲课过程, 做笔记,中学物理学科中力学问题的认知特点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和一般讲授方式方法;2.通过课堂讨论和语言表达训练,初步具备讲授学习内容的能力。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在物理教育和科研等专课程目标2业领域发展的意识: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课程目标32.通过学习固体物理中的基本原理、定律和课程目标4方法以及其应用,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评性思维。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正确抽象出物理模型。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2.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培课程目标3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固体物理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应用技术。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内容专题、学时支撑课程目标0.1Free Particle0.2Infinitequantum wellComplimentary contents:0.3QuantumharmonicoscillatorBasics of quantum课程目标10.4 Hydrogen atom课程目标3d statisticstheoryan0.5 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physics(3学时)0.6Fermi-Dirac statistics0.7Bose-Einstein statisticsAbout Condensed课程目标11.1 What Is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课程目标2MatterPhysics1.2WhyDoWeStudyCondensedMatter(2学时)Physics?课程目标3

和一般讲授方式方法; 2.通过课堂讨论和语言表达训练,初步具备讲 授学习内容的能力。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养成 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在物理教育和科研等专 业领域发展的意识; 2. 通过学习固体物理中的基本原理、定律和 方法以及其应用,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和技 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评性思维。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 1.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 参考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正确抽象出物理模 型。 2. 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培 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 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固体物理发展前沿的先 进思想与应用技术。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专题、学时 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Complimentary contents: Basics of quantum theory and statistics physics(3 学时) 0.1 Free Particle 0.2 Infinite quantum well 0.3 Quantum harmonic oscillator 0.4 Hydrogen atom 0.5 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 0.6 Fermi-Dirac statistics 0.7 Bose-Einstein statistics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About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2 学时) 1.1 What Is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1.2 Why Do We Study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1.3 Why Solid State Physics?2.1 Specific Heat of Solids: Boltzmann, EirDebye2.2 Electrons in Metals: Drude Theory2.2.1Electrons in an ElectricFieldPhysics of SolidsWithout2.2.2Electrons inElectric and课程目标1Considering Microscopic课程目标2Magnetic FieldStructure: The Early课程目标32.2.3Thermal TransportDays of Solid State2.3MoreElectrons in Metals(Sommerfeld(6学时)Theory)2.3.1 Basic Fermi-Dirac Statistics2.3.2ElectronicHeat Capacity2.3.3Pauli Paramagnetism3.1The Periodic Table3.1.1 Chemistry,Atoms, and theSchrodinger Equation3.1.2Structureof PeriodicTable3.2 What Holds Solids Together: Chemical课程目标1Structure of MaterialsBonding课程目标2(6学时)3.2.1lonic Bond课程目标33.2.2CovalentBond3.2 3 Van Der Waals, FluctuatingDipole Forces, or Molecular Bonding3.2.4 Metallic Bonding3.2.5 Hydrogen Bonds4.1 Bravais Lattice and Unit Cells课程目标1Geometry of Solids4.2LatticesinThreeDimensions课程目标2(6学时)4.2.1 The Body Centered Cubic (bcc)课程目标3Lattice

1.3 Why Solid State Physics? Physics of Solids Without Considering Microscopic Structure: The Early Days of Solid State (6 学时) 2.1 Specific Heat of Solids: Boltzmann, Einstein, and Debye 2.2 Electrons in Metals: Drude Theory 2.2.1 Electrons in an Electric Field 2.2.2 Electrons in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 2.2.3 Thermal Transport 2.3 More Electrons in Metals(Sommerfeld Theory) 2.3.1 Basic Fermi-Dirac Statistics 2.3.2 Electronic Heat Capacity 2.3.3 Pauli Paramagnetism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Structure of Materials (6 学时) 3.1 The Periodic Table 3.1.1 Chemistry, Atoms, and the Schrodinger Equation 3.1.2 Structure of Periodic Table 3.2 What Holds Solids Together: Chemical Bonding 3.2.1 Ionic Bond 3.2.2 Covalent Bond 3.2 3 Van Der Waals, Fluctuating Dipole Forces, or Molecular Bonding 3.2.4 Metallic Bonding 3.2.5 Hydrogen Bonds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Geometry of Solids (6 学时) 4.1 Bravais Lattice and Unit Cells 4.2 Lattices in Three Dimensions 4.2.1 The Body Centered Cubic (bcc) Lattice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4.2.2TheFaceCenteredCubic(fcc)Lattice4.2.3 Sphere Packing4.2.4Other Lattices in ThreeDimensions4.2.5Some Real Crystals5.1 Reciprocal Lattice in Three Dimension5.1.1ReviewofOneDimension5.1.2Reciprocal LatticeDefinition5.1.3 Reciprocal Lattice as a FourierTransformatiorReciprocal Lattice,课程目标15.1.4 Lattice Planes and Miller IndicesBrillouin Zone,课程目标25.2 Brillouin ZonesWaves in Crystals课程目标35.2.1ReviewofOne-Dimensional(7学时)Dispersions and Brillouin Zones5.2.2General Brillouin ZoneConstruction5.3Electronic andVibrational Waves inCrystals in Three Dimensions6.1 Wave Scattering by Crystals课程目标1Neutron and X-ray6.2The Laue and Bragg ConditionsDiffraction课程目标26.3 Scattering Amplitudes(2学时)课程目标36.4 Methods of Scattering Experiments7.1ElectronsinaPeriodicPotential7.1.1 Nearly Free Electron Mode课程目标1Electrons in Solids7.1.2 Bloch's Theorem课程目标2(9学时)7.2Insulator, Semiconductor,orMetal课程目标37.2.1EnergyBands in OneDimension7.2.2 Energy Bands in Two or Three

4.2.2 The Face Centered Cubic (fcc) Lattice 4.2.3 Sphere Packing 4.2.4 Other Lattices in Three Dimensions 4.2.5 Some Real Crystals Reciprocal Lattice, Brillouin Zone, Waves in Crystals (7 学时) 5.1 Reciprocal Lattice in Three Dimension 5.1.1 Review of One Dimension 5.1.2 Reciprocal Lattice Definition 5.1.3 Reciprocal Lattice as a Fourier Transformation 5.1.4 Lattice Planes and Miller Indices 5.2 Brillouin Zones 5.2.1 Review of One-Dimensional Dispersions and Brillouin Zones 5.2.2 General Brillouin Zone Construction 5.3 Electronic and Vibrational Waves in Crystals in Three Dimensions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Neutron and X-ray Diffraction (2 学时) 6.1 Wave Scattering by Crystals 6.2 The Laue and Bragg Conditions 6.3 Scattering Amplitudes 6.4 Methods of Scattering Experiments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Electrons in Solids (9 学时) 7.1 Electrons in a Periodic Potential 7.1.1 Nearly Free Electron Model 7.1.2 Bloch’s Theorem 7.2 Insulator, Semiconductor, or Metal 7.2.1 Energy Bands in One Dimension 7.2.2 Energy Bands in Two or Three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Dimensions7.2.3 Tight-Binding Model7.3 Semiconductor Physics7.3.1Electrons and Holes7.3.2Drude Transport7.3.3Impurity States8.1One-Dimensional Model ofCompressibility, Sound, and ThermalToy models of Solids in课程目标1Expansion课程目标2OneDimension8.2Vibrations of MonatomicChain(5学时)课程目标38.3Vibrationsof DiatomicChain8.4 Tight-Binding Chain9.1Exchange Interaction9.2Magnetic Properties of Atoms:Paraand Dia-Magnetism9.2.1 Basic Definition of Types ofMagnetism课程目标1Magnetism and Mean9.2.2 Atomic Physic's Rules and WhyField Theories课程目标2MomentsAlignment(6学时)课程目标39.2.3 Coupling of Electrons in AtomstoanExternalField9.2.4 Free Spin (Curie or Langevin)Paramagnetism9.2.5LarmorDiamagnetismCurrent Research10.1HallEffectInterest: Spintronics and课程目标110.2 Topological InsulatorValleytronics课程目标310.3Majorana Fermions(2学时)10.4 Persistent Spin Helix

Dimensions 7.2.3 Tight-Binding Model 7.3 Semiconductor Physics 7.3.1 Electrons and Holes 7.3.2 Drude Transport 7.3.3 Impurity States Toy models of Solids in One Dimension (5 学时) 8.1 One-Dimensional Model of Compressibility, Sound, and Thermal Expansion 8.2 Vibrations of Monatomic Chain 8.3 Vibrations of Diatomic Chain 8.4 Tight-Binding Chain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Magnetism and Mean Field Theories (6 学时) 9.1 Exchange Interaction 9.2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toms: Para and Dia-Magnetism 9.2.1 Basic Definition of Types of Magnetism 9.2.2 Atomic Physic’s Rules and Why Moments Alignment 9.2.3 Coupling of Electrons in Atoms to an External Field 9.2.4 Free Spin (Curie or Langevin) Paramagnetism 9.2.5 Larmor Diamagnetism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 Spintronics and Valleytronics (2 学时) 10.1 Hall Effect 10.2 Topological Insulator 10.3 Majorana Fermions 10.4 Persistent Spin Helix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融合使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设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做到讲授、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该课程难度大,应用广,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以板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否则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其中的物理内涵。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为活动表现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包括平时活动表现成绩(50%,含课堂参与、作业、考勤、在线自学成绩或阶段性测验等)和期未成绩(50%)。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依据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固体物理在生活(1)理解晶体结构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牢固掌握固体(2)掌握固体结合1.平时作业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理(3)描述声子运动的理论2.课堂参与(4)描述电子运动的理论3.阶段性测验解和运用固体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5)缺陷对宏观性质影响4.期末成绩和逻辑推理能力。(6)半导体导电性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1.平时作业风,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1)应用固体物理理论分析和2.课堂参与3.阶段性测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与他人沟通合作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的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4.期末成绩能力。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1)查阅文献的能力献的习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形(2)团结协作能力1.平时作业成批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3)分析解决问题过程和反思2.课堂参与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3.阶段性测验解决思路,自我提高的能力了解固体物理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技(4)英语描述物理问题的能力术。同时,使学生能够熟练用英语进行专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融合使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把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设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做到讲授、自学与课堂讨 论相结合。该课程难度大,应用广,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以板书为主,多媒体教 学为辅,否则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其中的物理内涵。 六、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为活动表现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包括平时活动表现成绩 (50%,含课堂参与、作业、考勤、在线自学成绩或阶段性测验等)和期末成绩 (50%)。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固体物理在生活 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牢固掌握固体 物理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理 解和运用固体物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和逻辑推理能力。 (1)理解晶体结构 (2)掌握固体结合 (3)描述声子运动的理论 (4)描述电子运动的理论 (5)缺陷对宏观性质影响 (6)半导体导电性 1.平时作业 2.课堂参与 3.阶段性测验 4.期末成绩 课程目标2.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 风, 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 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与他人沟通合作 的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1)应用固体物理理论分析和 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1.平时作业 2.课堂参与 3.阶段性测验 4.期末成绩 课程目标3. 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 献的习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形 成批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 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了解固体物理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技 术。同时,使学生能够熟练用英语进行专 (1)查阅文献的能力 (2)团结协作能力 (3)分析解决问题过程和反思 解决思路,自我提高的能力 (4)英语描述物理问题的能力 1.平时作业 2.课堂参与 3.阶段性测验

业交流,进而让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里接收两种文化的熏陶。由于物理学的权威期刊均为英文期刊,无论是这门课程的物理内容还是双语教学模式,对于直接工作或致力于科研工作的学生均非常重要。七、成绩评定方法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其中阶段性测验(在线自学成绩)20%作业10%,出勤和课堂参与等20%)。总成绩=0.5×期末成绩+0.2×阶段性测验+0.1×作业成绩+0.2×出勤与课堂参与成绩。出勤和课作业阶段性测期末考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课程目标堂参与等(10%验试(20%)(20%)(50%)分目标达成度=((0.2x分目标在出勤与课堂参与的平均得分+0.1608070课程目标180x分目标在作业中平均得分+0.2x分目标在阶段性测验中的平均得分+0.5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课程目标220102020的平均得分)/(0.2x分目标在出勤与课堂参与中总分+0.1x分目标在作业成绩中总分+0.2x分10 课程目标320100目标在阶段性测分+0.2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的总分)八、教材与参考资料(一)主要教材SolidStatePhysics,StevenH.Simon,TheOxfordUniversity,2013ISBN:978-0-19-968076-4。(二)参考教材(1) Solid State Physics, 2nd ed, J. R. Hook and H. E. Hall, Wiley

业交流,进而让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 里接收两种文化的熏陶。由于物理学的权 威期刊均为英文期刊,无论是这门课程的 物理内容还是双语教学模式,对于直接工 作或致力于科研工作的学生均非常重要。 七、成绩评定方法 期末考试占 50%,平时成绩占 50%(其中阶段性测验(在线自学成绩)20%, 作业 10%,出勤和课堂参与等 20%)。总成绩=0.5×期末成绩+0.2×阶段性测验 +0.1×作业成绩+0.2×出勤与课堂参与成绩。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主要教材 Solid State Physics, Steven H. Simon, The Oxford University, 2013, ISBN: 978–0–19–968076–4。 (二)参考教材 (1) Solid State Physics, 2nd ed, J. R. Hook and H. E. Hall, Wiley. 课程目标 出勤和课 堂参与等 (20%) 作业 (10% ) 阶段性测 验 (20%) 期末考 试 (50%)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1 60 80 70 80 分目标达成度={(0.2x分目标在 出勤与课堂参与的平均得分+0.1 x分目标在作业中平均得分+0.2 x分目标在阶段性测验中的平均 得分+0.5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 的平均得分)/(0.2x分目标在 出勤与课堂参与中总分+0.1x分 目标在作业成绩中总分+0.2x分 目标在阶段性测验中的总分+0.5 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的总分)} 课程目标2 20 10 20 20 课程目标3 20 10 10 0

(2)StatesofMatter,D.L.Goodstein,Dover.(3)Solid State Physics, N.W.Ashcroft and N.D.Mermin, Holt-Sanders.(4) The Solid State, 3ed, H. M. Rosenber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5) Solid-State Physics, 4ed, H. Ibach and H. Luth, Springer-Verlag九、课程学习建议1.自主学习:建议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图书馆自主查阅实验和作业中涉及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现象,以个体或小组方式提出与之相关的研究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可形成研究性课程论文。十、评分标准

(2) States of Matter, D. L. Goodstein, Dover. (3) Solid State Physics, N. W. Ashcroft and N. D. Mermin, Holt-Sanders. (4) The Solid State, 3ed, H. M. Rosenber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Solid-State Physics, 4ed, H. Ibach and H. Luth, Springer-Verlag 九、课程学习建议 1. 自主学习:建议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图书馆自主查阅实验和作业中涉 及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2.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现象,以个体或小组方式提出与之相 关的研究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可形成研究性课程论文。 十、评分标准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