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力学》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曲华師范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学院:物理工程学院力学课程名称:英文名称:Mechanics课程代码:072105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学时:理论:54实践/实验:18学分:45-16周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物理楼物理学适用专业:批准人:执笔人:魏浩铭审核人:课程负责人:魏浩铭授课教师:仪双喜、魏浩铭、杨玉鹏、焦娜、闫国安、朱保刚修订日期:2023年7月9日
学 院: 物理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力学 英文名称: Mechanics 课程代码: 072105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程 计划学时:理论:54 实践/实验:18 学 分: 4 授课时间: 5-16 周 授课地点: 物理楼 适用专业: 物理学 执笔人: 魏浩铭 审核人: 批准人: 课程负责人: 魏浩铭 授课教师:仪双喜、魏浩 铭、杨玉鹏、焦娜、闫国安、朱保刚 修订日期: 2023 年 7 月 9 日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物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是学习其它物理专业课的基础课。本课程在大一新生高中物理知识和微积分初步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掌握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能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相关的基本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而训练和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知识学习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着眼于从物理学整体系统讲授力学知识,学生能够在了解物理学发展史的过程中,系统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获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具体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1: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并能较为灵活地加以运用。课程目标2:了解物理学思想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获得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在力学课程学习过程中,体会力学课课程目标程的基础性,并将力学与数学、热学、电磁学等相关课程相街接,为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课程目标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从学会到会学,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培养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课程目标课程目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指标点标42-1: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从教意愿和动机,端正的从教态度,认同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意义。毕业要求2:2-2: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教育情怀精神,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富有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9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 / 9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物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 的基石和起点,是学习其它物理专业课的基础课。本课程在大一新生高中物理知识和微 积分初步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掌握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 能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原理,基本思想 和方法;培养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物理 学及其它学科中相关的基本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而训练和培养他们独立从事 知识学习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着眼于从物理学整体系统讲授力学知识,学生能够在了解物理学发展史的过 程中,系统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获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的能力。 表 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具体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力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并能较为灵活 地加以运用。 课程目标 2:了解物理学思想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获得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3:在力学课程学习过程中,体会力学课 程的基础性,并将力学与数学、热学、电磁学等相 关课程相街接,为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从学会到 会学,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培养 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的能 力,为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 好基础。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 标 4 毕业要求 2: 教育情怀 2-1: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 认同,具有积极的从教意 愿和动机,端正的从教态 度,认同教师工作的专业 性和意义。 √ 2-2: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 精神,能够在教育教学实 践中,富有爱心、责任心和 事业心,自觉成为学生锤 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 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2-3: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懂得尊重学生人格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富有爱心与责任心,能够促进学生自主与全面发展。3-1: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3-2: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毕业要求3:思维训练,具有自然科学学科素养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力学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力学的实际问题。4-1:掌握物理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物理学科认知特点;领会物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中学物理教材:掌握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毕业要求4:4-2:通过引导学生观摩授教学能力课老师的讲课过程,做笔记,熟知中学物理学科中力学问题的认知特点和一般讲授方式方法。4-3:通过课堂讨论和语言表达训练,初步具备讲授学习内容的能力。6-1:通过力学相关知识V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中学教育原理和规律。毕业要求6:6-2:了解学校文化和教综合育人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在参与组织的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政和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毕业要求7:7-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2/9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2 / 9 2 - 3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学生观,理解教师作为学 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要 求,懂得尊重学生人格及 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 生富有爱心与责任心,能 够促进学生自主与全面发 展。 √ 毕业要求 3 : 学科素养 3 - 1 : 掌握力学的基本知 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 法,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 养。 √ √ √ 3 - 2 :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 思维训练,具有自然科学 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广博知 识,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学 科知识解决力学及其教学 中遇到的力学的实际问 题。 √ √ √ 毕业要求 4 : 教学能力 4 - 1 :掌握物理学科教学的 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物 理学科认知特点;领会物 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中 学物理教材;掌握物理教 学中的教学策略。 √ √ 4 - 2 :通过引导学生观摩授 课老师的讲课过程,做笔 记,熟知中学物理学科中 力学问题的认知特点和一 般讲授方式方法 。 √ √ 4 - 3 :通过课堂讨论和语言 表达训练,初步具备讲授 学习内容的能力。 √ √ 毕业要求 6 : 综合育人 6 - 1 :通过力学相关知识 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学生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了 解中学教育原理和规律。 √ 6 - 2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 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 法,能够在参与组织的主 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中融入 思政和德育内容,对学生 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 毕业要求 7 : 7 - 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 √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取有价值信息,养成终身学会反思学习的习惯,具有在物理教育和科研等专业领域发展的意识。V7-2:通过学习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定律和方法以及其应用,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评性思维。7-3: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V定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生涯规划。V8-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V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正确抽象出物理模型。V8-2:培养学生主动查阅、V毕业要求8:整理文献的习惯,培养终沟通合作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力学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应用技术。三、教学内容表2: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表课程学时教学课程目课程目课程目章节周次日期内容提要目标分配方法标1标2标34第一章;物理学发展新课讲从9.255数学知识史;微积分6授、间V到10.1初步补充答讨论数学知识新课讲补充;从10.2矢量;质点授、习66Y到10.8第二章1-运动学方程题课2节速度和加速度;直角坐新课讲从10.9第二章3-标系、自然7W6授、间V8节坐标系和极到10.15答讨论坐标系:伽利略变换牛顿运动定从10.16第三章1-新课讲787V6V律授、习到10.226节3 / 9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3 / 9 学会反思 取有价值信息,养成终身 学习的习惯,具有在物理 教育和科研等专业领域发 展的意识。 7-2:通过学习力学中的基 本原理、定律和方法以及 其应用,掌握一定的反思 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 创新意识和批评性思维。 √ 7-3: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 定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 生涯规划。 √ 毕业要求 8: 沟通合作 8-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 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正 确抽象出物理模型。 √ √ 8-2:培养学生主动查阅、 整理文献的习惯,培养终 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 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息 的能力,了解力学发展前 沿的先进思想与应用技 术。 √ √ 三、教学内容 表 2: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应关系表 周次 日期 章节 内容提要 学时 分配 教学 方法 课程目 标 1 课程目 标 2 课程目 标 3 课程 目标 4 5 从 9.25 到 10.1 第一章; 数学知识 补充 物理学发展 史;微积分 初步 6 新课讲 授、问 答讨论 √ √ √ 6 从 10.2 到 10.8 数学知识 补充; 第二章 1- 2 节 矢量;质点 运动学方程 6 新课讲 授、习 题课 √ √ √ 7 从 10.9 到 10.15 第二章 3- 8 节 速度和加速 度;直角坐 标系、自然 坐标系和极 坐标系;伽 利略变换 6 新课讲 授、问 答讨论 √ √ √ √ 8 从 10.16 到 10.22 第三章 1- 6 节 牛顿运动定 律 6 新课讲 授、习 √ √ √ √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题分析、问答讨论第三章7-质点系动量新课讲从10.238节:6授、习9定理;动能V到10.29第四章1-和势能题分析5节第四章6-新课讲7节:碰撞:质点从10.30106授、习y4到11.5第五章1-的角动量题分析5节新课讲第六章;万有引力定授、习从 11.6-题分11第七章1-律;刚体运6VV11.124节动的描述析、间答讨论新课讲第七章4-刚体平面运从6节:动的动力授、12611.13-学;简谐振第八章1-析、间11. 19动2节答讨论从新课讲简谐振动的第八章3-13611.20-合成;阻尼授、习V7节11.26振动题分析新课讲第九章1-从11.27波动和声146授、习7V6节-12.3题分析新课讲理想流体;从12.4-第十章1-156授、习V5节伯努利方程12.10题分析从第十章第新课讲6节:第6授、间16相对论简介12.11-12.17十一章答讨论四、课程考核(一)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的对应关系表3: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的对应关系表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及占比课堂参掌握质点在平面内运动的与、课后运动学问题,包括由运动作业、阶学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以段性测验、期末及逆问题考试4/9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4 / 9 题分 析、问 答讨论 9 从 10.23 到 10.29 第三章 7- 8 节; 第四章 1- 5 节 质点系动量 定理;动能 和势能 6 新课讲 授、习 题分析 √ √ √ √ 10 从 10.30 到 11.5 第四章 6- 7 节; 第五章 1- 5 节 碰撞;质点 的角动量 6 新课讲 授、习 题分析 √ √ √ √ 11 从 11.6- 11.12 第六章; 第七章 1- 4 节 万有引力定 律;刚体运 动的描述 6 新课讲 授、习 题分 析、问 答讨论 √ √ √ √ 12 从 11.13- 11.19 第七章 4- 6 节; 第八章 1- 2 节 刚体平面运 动的动力 学;简谐振 动 6 新课讲 授、 析、问 答讨论 √ √ √ √ 13 从 11.20- 11.26 第八章 3- 7 节 简谐振动的 合成;阻尼 振动 6 新课讲 授、习 题分析 √ √ √ √ 14 从 11.27 -12.3 第九章 1- 6 节 波动和声 6 新课讲 授、习 题分析 √ √ √ √ 15 从 12.4- 12.10 第十章 1- 5 节 理想流体; 伯努利方程 6 新课讲 授、习 题分析 √ √ √ 16 从 12.11- 12.17 第十章第 6 节;第 十一章 相对论简介 6 新课讲 授、问 答讨论 √ √ √ 四、课程考核 (一)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的对应关系 表 3:课程目标与课程考核的对应关系表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及占比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掌握质点在平面内运动的 运动学问题,包括由运动 学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以 及逆问题 课堂参 与、课后 作业、阶 段性测 验、期末 考试 √ √ √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堂参与、课后理解牛顿三个运动定律,作业、阶V把握牛顿第二、第三运动V段性测定律和动量定理的关系验、期末考试课堂参与、课后掌握动能的概念、质点和作业、阶质点系动能定理,并能正V段性测确应用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定理解题验、期末考试课堂参与、课后掌握质点及质点系的角动作业、阶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段性测律,并掌握相关的计算验、期末考试课堂参与、课后理解和掌握刚体定轴转动作业、阶V7>段性测的动能定理、重力势能验、期末考试课堂参与、课后作业、阶掌握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特V征及能量转化段性测验、期末考试课堂参与、课后掌握平面简谐波方程,并作业、阶掌握有关计算;掌握驻波段性测的形成及其特点验、期末考试课堂参与、课后掌握伯努利方程,并能进作业、阶VV-行有关计算段性测验、期末考试课堂参掌握洛伦兹变换及其蕴含VVV的时空观与、课后5/9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5 / 9 理解牛顿三个运动定律, 把握牛顿第二、第三运动 定律和动量定理的关系 课堂参 与、课后 作业、阶 段性测 验、期末 考试 √ √ √ √ 掌握动能的概念、质点和 质点系动能定理,并能正 确应用质点和质点系动能 定理解题 课堂参 与、课后 作业、阶 段性测 验、期末 考试 √ √ √ √ 掌握质点及质点系的角动 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 律,并掌握相关的计算 课堂参 与、课后 作业、阶 段性测 验、期末 考试 √ √ √ √ 理解和掌握刚体定轴转动 的动能定理、重力势能 课堂参 与、课后 作业、阶 段性测 验、期末 考试 √ √ √ √ 掌握简谐振动的运动学特 征及能量转化 课堂参 与、课后 作业、阶 段性测 验、期末 考试 √ √ √ √ 掌握平面简谐波方程,并 掌握有关计算;掌握驻波 的形成及其特点 课堂参 与、课后 作业、阶 段性测 验、期末 考试 √ √ √ 掌握伯努利方程,并能进 行有关计算 课堂参 与、课后 作业、阶 段性测 验、期末 考试 √ √ √ 掌握洛伦兹变换及其蕴含 的时空观 课堂参 与、课后 √ √ √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作业、阶段性测验、期末考试(二)评定方法课程考核的评定方法采用活动表现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活动表现评价主要是学生平时在课堂学习中的活动表现以及完成作业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中和期末考核考试。平时成绩包括:预习讨论、课堂提问、例题解答等形式,占总成绩的20%,课后作业包括完成情况和创新思路等形式,占总成绩的10%,期中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察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察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50%。(三)评分标准表4:课程目标与评分标准的对应关系表评分标准基本掌握相部分掌握相不能正确掌握较好掌握相热练掌握相关关知识点,关知识点,和理解相关知关知识点,占分知识点,熟练能够解决相部分地回答识点,不能够课程目标较好地跟进比例关例题和课解决相关问题课堂设计的解决相关例题理论的讲解后作业题。间题。和作业题。优:90-100良:80-89中:70-79合格:60-69不合格:<60较好地掌握基本掌握质部分掌握质不能正确掌握熟练掌握质点和质点系运动质点和质点点和质点系点和质点系和理解质点和学方程;质点系运动学方运动学方运动学方程;质点系运动学和质点系的动程,质点和程:质点和质点和质点方程;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质点系的动系的动量定量定理、角动质点系的动量量定理、动能量定理、角量定理、角理、角动量定定理、角动量定理及其守恒理、动能定理定理、动能定动量定理、动量定理、规律;掌握刚理及其守恒规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及及其守恒规体的平动及转其守恒规其守恒规律;掌握刚体律;掌握刚体课程目标1125%动特性,振动律;掌握刚的平动及转律;掌握刚的平动及转动动特性,振动的概念及振动体的平动及体的平动及特性,振动的的合成,波动概念及振动的转动特性,转动特性,的概念及振的概念及波的振动的概念振动的概念动的合成,波合成,波动的干涉,流体的及振动的合及振动的合动的概念及概念及波的干成,波动的概念及伯努利成,波动的波的干涉,流涉,流体的概方程,相对论概念及波的概念及波的念及伯努利方体的概念及的基础知识。干涉,流体干涉,流体伯努利方程,程,相对论的的概念及伯的概念及伯基础知识。相对论的基6/9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6 / 9 作业、阶 段性测 验、期末 考试 (二)评定方法 课程考核的评定方法采用活动表现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活动表现 评价主要是学生平时在课堂学习中的活动表现以及完成作业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 中和期末考核考试。 平时成绩包括:预习讨论、课堂提问、例题解答等形式,占总成绩的 20%, 课后作业包括完成情况和创新思路等形式,占总成绩的 10%,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察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 20%,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察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 50%。 (三)评分标准 表 4:课程目标与评分标准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占分 比例 评分标准 熟练掌握相关 知识点,熟练 解决相关问题 较好掌握相 关知识点, 较好地跟进 理论的讲解 基本掌握相 关知识点, 能够解决相 关例题和课 后作业题。 部分掌握相 关知识点, 部分地回答 课堂设计的 问题。 不能正确掌握 和理解相关知 识点,不能够 解决相关例题 和作业题。 优:90-100 良:80-89 中:70-79 合格:60-69 不合格:<60 课程目标 1 25% 熟练掌握质点 和质点系运动 学方程;质点 和质点系的动 量定理、角动 量定理、动能 定理及其守恒 规律;掌握刚 体的平动及转 动特性,振动 的概念及振动 的合成,波动 的概念及波的 干涉,流体的 概念及伯努利 方程,相对论 的基础知识。 较好地掌握 质点和质点 系运动学方 程;质点和 质点系的动 量定理、角 动量定理、 动能定理及 其守恒规 律;掌握刚 体的平动及 转动特性, 振动的概念 及振动的合 成,波动的 概念及波的 干涉,流体 的概念及伯 基本掌握质 点和质点系 运动学方 程;质点和 质点系的动 量定理、角 动量定理、 动能定理及 其守恒规 律;掌握刚 体的平动及 转动特性, 振动的概念 及振动的合 成,波动的 概念及波的 干涉,流体 的概念及伯 部 分 掌 握质 点 和 质 点系 运动学方程; 质 点 和 质点 系 的 动 量定 理、角动量定 理、动能定理 及 其 守 恒规 律;掌握刚体 的 平 动 及转 动特性,振动 的 概 念 及振 动的合成,波 动 的 概 念及 波的干涉,流 体 的 概 念及 伯努利方程, 相 对 论 的基 不能正确掌握 和理解质点和 质点系运动学 方程;质点和 质点系的动量 定理、角动量 定理、动能定 理及其守恒规 律;掌握刚体 的平动及转动 特性,振动的 概念及振动的 合成,波动的 概念及波的干 涉,流体的概 念及伯努利方 程,相对论的 基础知识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努利方程,努利方程,础知识。相对论的基相对论的基础知识。础知识。不能掌握运动熟练掌握运动较好地掌握基本掌握运部分掌握运运动学和动动学和动力动学和动力学和动力学的学和动力学的定理和定律;力学的定理学的定理和学的定理和定理和定律;熟悉物理模型和定律;较定律;了解定律;了解物不理解物理模和物理现象,好地熟悉物物理模型和理模型和物型和物理现理模型和物物理现象,理现象,理解象,理解物理理解物理现象理现象,理理解物理现的理论本质,物理现象的现象的理论本课程目标225%能熟练的解决解物理现象象的理论本理论本质,能质,不能够解与定理和定律的理论本质,能够解部分地解决决与定理和定相关的例题和质,能解决决与定理和与定理和定律相关的例题课后作业题。与定理和定定律相关的律相关的例和课后作业律相关的例例题和课后题和课后作题。业题。题和课后作作业题。业题。能够完成课程能够完成课能够完成课能够完成课不能够完成课预习,在课程程预习,在程预习,在程预习,在课程预习,在课中能顺利跟进课程中能较课程中能够程中能跟进程中不能顺利理论的讲解,好地跟进理跟进理论的理论的讲解,跟进理论的讲能够回答课堂论的讲解,讲解,部分回顾和衔接解,不能回顾中学已有物课程目标325%设计的问题,基本回答课地回答课堂和衔接中学已回顾和衔接中堂设计的问设计的问理知识。有物理知识。学已有物理知题,回顾和题,回顾和识。衔接中学已衔接中学已有物理知有物理知识。识。能够掌握物理部分掌握物不能够掌握物能够较好地基本掌握物现象和规律,掌握物理现理现象和规理现象和规理现象和规掌握物理规律象和规律,律,基本掌律,掌握物理律,掌握物理的建立、发展掌握物理规握物理规律规律的建立、规律的建立、的建立、发发展的过程的过程及规律律的建立、发展的过程及的应用,进一发展的过程展的过程及规律的应用,及规律的应步深刻理解中及规律的应规律的应用,进一步理不能进一步理解部分中学学已有物理知用,进一步用,进一步解中学已有物课程目标4/25%识,有能力通深刻理解中理解中学已已有物理知理知识。过调研和查阅学已有物理有物理知识。识,有能力专业书籍理解知识,有一丰富的物理现定能力通过通过调研和象。调研和查阅查阅专业书专业书籍理籍理解丰富解丰富的物的物理现理现象。象。7 / 9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7 / 9 努利方程, 相对论的基 础知识。 努利方程, 相对论的基 础知识。 础知识。 课程目标 2 25% 熟练掌握运动 学和动力学的 定理和定律; 熟悉物理模型 和物理现象, 理解物理现象 的理论本质, 能熟练的解决 与定理和定律 相关的例题和 课后作业题。 较好地掌握 运动学和动 力学的定理 和定律;较 好地熟悉物 理模型和物 理现象,理 解物理现象 的理论本 质,能解决 与定理和定 律相关的例 题和课后作 业题。 基本掌握运 动学和动力 学的定理和 定律;了解 物理模型和 物理现象, 理解物理现 象的理论本 质,能够解 决与定理和 定律相关的 例题和课后 作业题。 部 分 掌 握运 动 学 和 动力 学 的 定 理和 定律;了解物 理 模 型 和物 理现象,理解 物 理 现 象的 理论本质,能 部 分 地 解决 与 定 理 和定 律相关 的例 题 和 课 后作 业题。 不能掌握运动 学和动力学的 定理和定律; 不理解物理模 型和物理现 象,理解物理 现象的理论本 质,不能够解 决与定理和定 律相关的例题 和课后作业 题。 课程目标 3 25% 能够完成课程 预习,在课程 中能顺利跟进 理论的讲解, 能够回答课堂 设计的问题, 回顾和衔接中 学已有物理知 识。 能够完成课 程预习,在 课程中能较 好地跟进理 论的讲解, 基本回答课 堂设计的问 题,回顾和 衔接中学已 有物理知 识。 能够完成课 程预习,在 课程中能够 跟进理论的 讲解,部分 地回答课堂 设计的问 题,回顾和 衔接中学已 有物理知 识。 能 够 完 成课 程预习,在课 程 中 能 跟进 理论的讲解, 回 顾 和 衔接 中 学 已 有物 理知识。 不能够完成课 程预习,在课 程中不能顺利 跟进理论的讲 解,不能回顾 和衔接中学已 有物理知识。 课程目标 4 25% 能够掌握物理 现象和规律, 掌握物理规律 的建立、发展 的过程及规律 的应用,进一 步深刻理解中 学已有物理知 识,有能力通 过调研和查阅 专业书籍理解 丰富的物理现 象。 能够较好地 掌握物理现 象和规律, 掌握物理规 律的建立、 发展的过程 及规律的应 用,进一步 深刻理解中 学已有物理 知识,有一 定能力通过 调研和查阅 专业书籍理 解丰富的物 理现象。 基本掌握物 理现象和规 律,基本掌 握物理规律 的建立、发 展的过程及 规律的应 用,进一步 理解中学已 有物理知 识,有能力 通过调研和 查阅专业书 籍理解丰富 的物理现 象。 部 分 掌 握物 理 现 象 和规 律,掌握物理 规律的建立、 发展的过程 及 规 律 的应 用,进一步理 解 部 分 中学 已 有 物 理知 识。 不能够掌握物 理现象和规 律,掌握物理 规律的建立、 发展的过程及 规律的应用, 不能进一步理 解中学已有物 理知识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四)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法对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仍采用活动表现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总成绩=0.5X期末成绩+0.2X阶段性测验+0.1X作业成绩+0.2X出勤与课堂参与成绩。详细的课程目标定量评价标准见表5表5:课程目标定量评价与评价方式表出勤和课课后作阶段性期末考业测验试课程目标堂参与等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50%)(20%)(10%)(20%)分目标达成度={(0.2x分目标在出勤与课堂7070课程目标16080参与的平均得分+0.1x分目标在作业中平均得分+0.2x分目标在阶段10101010课程目标2性测验中的平均得分+0.5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的平均得分)/101010课程目标310(0.2x分目标在出勤与课堂参与中总分+0.1x分目标在作业成绩中总分+0.2x分目标在阶段性测验中的总分+0.52010100课程目标4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的总分)1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漆安慎杜婵英主编.《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四版:2.赵凯华、罗尉茵主编。《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3.梁昆淼主编.《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8/9
《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8 / 9 (四)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法 对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仍采用活动表现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总 成绩=0.5×期末成绩+0.2×阶段性测验+0.1×作业成绩+0.2×出勤与课堂参与成绩。详 细的课程目标定量评价标准见表 5. 表 5:课程目标定量评价与评价方式表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漆安慎 杜婵英 主编.《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年第四版; 2. 赵凯华、罗尉茵 主编.《新概念物理教程 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出版; 3. 梁昆淼 主编.《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第四版。 课程目标 出勤和课 堂参与等 (20%) 课后作 业 (10%) 阶段性 测验 (20%) 期末考 试 (50%)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 1 60 70 70 80 分目标达成度={(0.2 x分目标在出勤与课堂 参与的平均得分+0.1x 分目标在作业中平均得 分+0.2x分目标在阶段 性测验中的平均得分 +0.5x分目标在期末考 试中的平均得分)/ (0.2x分目标在出勤 与课堂参与中总分+0.1 x分目标在作业成绩中 总分+0.2x分目标在阶 段性测验中的总分+0.5 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 的总分)} 课程目标 2 10 10 10 10 课程目标 3 10 10 10 10 课程目标 4 20 10 10 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高等数学》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一).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电动力学》核心课程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模拟电路》核心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光学》核心课程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核心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数学物理方法》核心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原子物理》核心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热学》核心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固体物理》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双语).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固体物理》核心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光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docx
- 曲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光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光电信息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信息光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激光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理论力学》核心课程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量子力学》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一).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高等数学》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二).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高等数学》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三).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毕业论文》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课程论文》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光学》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力学》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原子物理》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固体物理》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固体物理》教学大纲(双语).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数字电路》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数学物理方法》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一).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二).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三).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模拟电路》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热学》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教学大纲.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