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量子力学》教学大纲

曲华师范大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量子力学1课程号072115学院物理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
教 学 大 纲 课程名称 量子力学 1 课 程 号 072115 学 院 物理工程学院 专 业 物理学

《量子力学1》教学大纲课程类别072115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量子力学1Quantum Mechanics 1英文名称45建议修读学期学分0实验学时72其中实践学时18总学时数18其他学时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预修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核(作业、随堂提间、期中测验)、期末考试适用专业物理学满忠晓大纲审核人王海龙大纲执笔人一、课程性质《量子力学I》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物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将来完成教书育人、治学育人的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量子力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初步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与科研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在近代物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深化和拓宽学生的普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达到今后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水平。同时,通过量子力学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另外,量子力学研究对象是微观粒子体系,所采用的是不同于经典力学的全新理论,因而结合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自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认识微观体系的性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能够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拓展中学生的思维。二、课程目标1.了解量子力学在电子学、光学、信息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以及当代工艺技术的重要意义,牢固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掌握波函数、算符、薛定方程的重要意义,能够求解简单的薛定方程,理解
《量子力学 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2115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名称 量子力学1 英文名称 Quantum Mechanics 1 学分 4 建议修读学期 5 总学时数 72 其中:实践学时18 实验学时 0 其他学时 18 预修课程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 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作业、随堂提问、期中测验)、期末考试 适用专业 物理学 大纲执笔人 满忠晓 大纲审核人 王海龙 一、课程性质 《量子力学 I》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 课程对物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将来完成教书育人、治学育人的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量子力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初步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与科研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在近代物理中的广泛应 用,不仅可以深化和拓宽学生的普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达到今后 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水平。同时,通过量子力学学习,培养学 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另外,量子力学研究对象是微观 粒子体系,所采用的是不同于经典力学的全新理论,因而结合师范专业学生的培 养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认识微观体系 的性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能够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 力,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拓展中学生的思维。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量子力学在电子学、光学、信息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以及当代工 艺技术的重要意义,牢固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 掌握波函数、算符、薛定谔方程的重要意义,能够求解简单的薛定谔方程,理解

并能够计算微观体系物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和平均值,掌握量子力学中表象变换和近似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电子自旋的相关知识。(支撑毕业要求3,4)2.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将量子力学知识运用于相关领域学科中的科学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2、3、7、8)3.要求学生在掌握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当前科技发展前沿,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书,能以个体或学习小组为单位协作探索量子力学与其他学科交又所产生的高新技术。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支撑毕业要求7、8)4.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量子力学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实验技术。通过专题知识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增强他们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4、7、8)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从教意愿和动机,端正的从教态度,认同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意义。2..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富有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懂得尊重学生人格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富有爱心与责任心,能够促进学生自主与全面发展。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1.掌握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课程目标1
并能够计算微观体系物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和平均值,掌握量子力学中表象变 换和近似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电子自旋的相关知识。(支撑毕业要求3,4) 2. 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能将量子力学知识运用于相关领域学科中的科学现象的解释。培 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培养创新精 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 要求2、3、7、8) 3. 要求学生在掌握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当前科技发展前 沿,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书,能以个体或学习小组为单位协作探索量子力学 与其他学科交叉所产生的高新技术。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 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支撑毕业要求7、8) 4. 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形成 批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了解量子力学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实验技术。通过专题知识的讨论,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的能力、增强他们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支 撑毕业要求4、7、8)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1.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从 教意愿和动机,端正的从教态度,认同教师工 作的专业性和意义。 2. 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富有爱心、责 任心和事业心,自觉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 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理解教师作 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懂得尊重学生 人格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富有爱心 与责任心,能够促进学生自主与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1. 掌握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 课程目标1

法。能够运用量子力学基本定理和定理,解决课程目标2基本物理模型的力学问题。2.掌握量子力学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观摩授课老师的讲课过程,做笔记,熟知中学物理学科中现代物理问题的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认知特点和一般讲授方式方法:课程目标42.通过课堂讨论和语言表达训练,初步具备讲授学习内容的能力。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在物理教育和科研等专业领域发展的意识: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课程目标42.通过学习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定律和方法以及其应用,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评性思维。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正确抽象出物理模型。课程目标22.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培课程目标3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课程目标4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量子力学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应用技术。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专题、学时内容支撑课程目标1.1经典物理学的困难1.2光的波粒二象性课程目标1第一章绪论1.3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4 学时)课程目标21.4微粒的玻粒二象性
法。能够运用量子力学基本定理和定理,解决 基本物理模型的力学问题。 2. 掌握量子力学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提高学 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1. 通过引导学生观摩授课老师的讲课过程, 做笔记,熟知中学物理学科中现代物理问题的 认知特点和一般讲授方式方法; 2. 通过课堂讨论和语言表达训练,初步具备 讲授学习内容的能力。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养成 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在物理教育和科研等专 业领域发展的意识; 2. 通过学习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定律和 方法以及其应用,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和技 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评性思维。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 1.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 参考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正确抽象出物理模 型。 2. 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培 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 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量子力学发展前沿的先 进思想与应用技术。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专题、学时 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第一章 绪论 (4 学时) 1.1 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1.2 光的波粒二象性 1.3 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 1.4 微粒的玻粒二象性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2.1波函数的统计解释2.2态的叠加原理课程目标12.3薛定调方程第二章波函数和薛定谓方程2.4粒子流密度和粒子数守恒定律课程目标2(14学时)2.5定态薛定方程课程目标32.6一维无限深势阱课程目标42.7线性谐振子2.8势垒贯穿3.1表示力学量的算符3.2动量算符和角动量算符3.3电子在库仑场中的运动3.4氢原子课程目标1第三章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3.5厄密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课程目标2(14学时)3.6算符与力学量的关系课程目标33.7算符的对易关系两力学量同时有课程目标4确定值的条件不确定关系3.8力学量期望值随时间的变化守恒定律4.1态的表象4.2算符的矩阵表示课程目标14.3量子力学公式的矩阵表示课程目标2第四章态和力学量的表象4.4么正变换(12学时)课程目标34.5狄拉克符号课程目标44.6线性谐振子与占有数表象5.1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5.2简并情况下的微扰理论课程目标15.3氢原子的一级斯塔克效应5.4变分法课程目标2第五章微扰理论5.5与时间有关的微扰理论(14学时)课程目标35.6跃迁概率课程目标45.7光的发射和吸收5.8选择定则6.1电子自旋课程目标1第六章自旋与全同粒子6.2电子的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
第二章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14 学时) 2.1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2.2 态的叠加原理 2.3 薛定谔方程 2.4 粒子流密度和粒子数守恒定律 2.5 定态薛定谔方程 2.6 一维无限深势阱 2.7 线性谐振子 2.8 势垒贯穿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第三章 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 (14 学时) 3.1 表示力学量的算符 3.2 动量算符和角动量算符 3.3 电子在库仑场中的运动 3.4 氢原子 3.5 厄密算符本征函数的正交性 3.6 算符与力学量的关系 3.7 算符的对易关系 两力学量同时有 确定值的条件 不确定关系 3.8 力学量期望值随时间的变化 守恒 定律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第四章 态和力学量的表象 (12 学时) 4.1 态的表象 4.2 算符的矩阵表示 4.3 量子力学公式的矩阵表示 4.4 幺正变换 4.5 狄拉克符号 4.6 线性谐振子与占有数表象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第五章 微扰理论 (14 学时) 5.1 非简并定态微扰理论 5.2 简并情况下的微扰理论 5.3 氢原子的一级斯塔克效应 5.4 变分法 5.5 与时间有关的微扰理论 5.6 跃迁概率 5.7 光的发射和吸收 5.8 选择定则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第六章 自旋与全同粒子 6.1 电子自旋 6.2 电子的自旋算符和自旋函数 课程目标1

(14学时)6.3简单塞曼效应课程目标26.4两个角动量的耦合课程目标36.5光谱的精细结构课程目标46.6全同粒子的特性6.7全同粒子体系的波函数6.8两个电子的自旋函数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师范生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这一事实,本课程教学除教师讲授外,还倡导“案例教学”。即以某个知识点为一讨论案例,启发学生试讲,互动等。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来突出教学的真实性,使师范生在“教学现场”中发现和提问题,获得相关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为活动表现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包括平时活动表现成绩(50%含课堂参与、作业、考勤、阶段性测验等)和期末成绩(50%)。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依据课程目标1.了解量子力学在电子学、光学、信息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以及当代工艺技(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与基术的重要意义,牢固掌握量子本概念(2)物理量的取值、取值概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体1.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系和分析方法。掌握波函数、率和平均值2.平时作业算符、薛定调方程的重要意(3)简单薛定方程的求解3.阶段性测验(4)算符的判断与对易关系、义,能够求解简单的薛定谔方4.期末考试(5)表象变换与矩阵计算程,理解并能够计算微观体系(6)与自旋的相关计算物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和平学中表象变(7)近似方法均值,掌握量法,初步掌握换和近似电子自旋的相关知识
(14 学时) 6.3 简单塞曼效应 6.4 两个角动量的耦合 6.5 光谱的精细结构 6.6 全同粒子的特性 6.7 全同粒子体系的波函数 6.8 两个电子的自旋函数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师范 生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这一事实,本课程教学除教师讲授外,还倡导“案例教学”。 即以某个知识点为一讨论案例,启发学生试讲,互动等。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来 突出教学的真实性,使师范生在“教学现场”中发现和提问题,获得相关的教学 知识与技能。 六、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为活动表现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包括平时活动表现成绩(50%, 含课堂参与、作业、考勤、阶段性测验等)和期末成绩(50%)。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1. 了解量子力学在 电子学、光学、信息科学、化 学、材料科学以及当代工艺技 术的重要意义,牢固掌握量子 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体 系和分析方法。掌握波函数、 算符、薛定谔方程的重要意 义,能够求解简单的薛定谔方 程,理解并能够计算微观体系 物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和平 均值,掌握量子力学中表象变 换和近似计算方法,初步掌握 电子自旋的相关知识。 (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与基 本概念 (2)物理量的取值、取值概 率和平均值 (3)简单薛定谔方程的求解 (4)算符的判断与对易关系、 (5)表象变换与矩阵计算 (6)与自旋的相关计算 (7)近似方法 1.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 2.平时作业 3.阶段性测验 4.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2.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量子力学知识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1)分析解决现实存在量子运用于学科中的科2.主题发言力学问题学现象的培养学生科学3.平时作业(2)探讨经典物理现象与量的思维的科学态度4.阶段性测验子世界的差别及其原因和细致、工作作风,培5.期末考试养创新精神及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决实态度,初步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要求学生在掌握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兰科技发展前沿,(1)针对量子力学最新研究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书,进展的专题讨论2.主题发言小组为单位能以个体(2)针对经典和量子相似问3.平时作业协作探索学与其他学题产生的不同现象的专题讨4.阶段性测验科交叉所产生生的高新技术。通论。5.期末考试过课堂讨论(3)量子力学学习活动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课程目标4.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在阅读(1)文献查阅、信息整理加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形成批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终身学习的能工能力:判性思维2.主题发言力,提高技术获取及(2)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3.平时作业处理信息了解量子力力无进思想与实学发展前验技术。通过专题知识的讨
课程目标2. 掌握量子力学的 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 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将量子力学知识 运用于相关领域学科中的科 学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科学 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 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培 养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 态度,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1)分析解决现实存在量子 力学问题 (2)探讨经典物理现象与量 子世界的差别及其原因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平时作业 4.阶段性测验 5.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3. 要求学生在掌握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 能够根据当前科技发展前沿,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书, 能以个体或学习小组为单位 协作探索量子力学与其他学 科交叉所产生的高新技术。通 过课堂讨论、课后交流,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1)针对量子力学最新研究 进展的专题讨论 (2)针对经典和量子相似问 题产生的不同现象的专题讨 论。 (3)量子力学学习活动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平时作业 4.阶段性测验 5.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4. 培养学生主动查 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在阅读 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形成批 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 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及 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量子力 学发展前沿的先进思想与实 验技术。通过专题知识的讨 (1)文献查阅、信息整理加 工能力; (2)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平时作业

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增强他们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七、成绩评定方法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其中阶段性测验20%,作业10%,出勤和课堂参与等20%)。总成绩=0.5×期末成绩+0.2×阶段性测验+0.1×作业成绩+0.2×出勤与课堂参与成绩。作业出勤和课阶段性测期末考(10%)验试课程目标堂参与等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20%)(20%)(50%)分目标达成度=((0.2x分目课程目标160507070标在出勤与课堂参与的平均得分+0.1x分目标在作业中平均得分+0.2x分目标在阶20202020课程目标2段性测验中的平均得分+0.5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的平均得分)/(0.2x分目标在出10201010课程目标3勤与课堂参与中总分+0.1x分目标在作业成绩中总分+0.2x分目标在阶段性测验10100课程目标4中的总分+0.5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的总分)八、教材与参考资料(一)主要教材[1]周世勋原著陈灏修订《量子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 陈鄂生编著《量子力学基础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二)主要参考书目
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 力、增强他们在教学与科学研 究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七、成绩评定方法 期末考试占 50%,平时成绩占 50%(其中阶段性测验 20%,作业 10%,出勤 和课堂参与等 20%)。总成绩=0.5×期末成绩+0.2×阶段性测验+0.1×作业成绩 +0.2×出勤与课堂参与成绩。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一)主要教材 [1]周世勋原著 陈灏修订《量子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2] 陈鄂生编著 《量子力学基础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 课程目标 出勤和课 堂参与等 (20%) 作业 (10%) 阶段性测 验 (20%) 期末考 试 (50%)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1 60 50 70 70 分目标达成度={(0.2x分目 标在出勤与课堂参与的平均 得分+0.1x分目标在作业中 平均得分+0.2x分目标在阶 段性测验中的平均得分+0.5 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的平 均得分)/(0.2x分目标在出 勤与课堂参与中总分+0.1x 分目标在作业成绩中总分 +0.2x分目标在阶段性测验 中的总分+0.5x分目标在期 末考试中的总分)} 课程目标2 20 20 20 20 课程目标3 10 20 10 10 课程目标4 10 10 0 0

[1]曾谨言著《量子力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2]陈鄂生编《量子力学习题与解答》,山东大学物理系,2003年。[3]关洪编《量子力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4]】尹鸿钧编著《量子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九、课程学习建议1.自主学习: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自主查阅实验和作业中涉及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2.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量子力学的内容和现象,以个体或小组方式提出与之相关的研究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并以主题发言或研究性小论文的方式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
[1] 曾谨言著《量子力学》,科学出版社,2001 年。 [2] 陈鄂生 编《量子力学习题与解答》,山东大学物理系,2003 年。 [3] 关洪 编《量子力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 [4] 尹鸿钧 编著《量子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九、课程学习建议 1.自主学习: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自主查阅实验和作业中涉及的学习 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2.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量子力学的内容和现象,以个体或小组方式提 出与之相关的研究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并以主题发言或研究性小论文的方式 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

十、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059课程教学目标良中优及格不及格课程目标1.了解量子(1)熟练掌握量子力(1)较好地掌握量子(1)基本掌握量子力学(1)部分掌握量子力(1)仅掌握个别量子力学在电子学、光学、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概念。信息科学、化学、材料念和方法。概念和方法。(2)基本能够正确的求科学以及当代工艺技(2)掌握了薛定调方(2)能够正确的求解解简单薛定调方程。(2)能够但不能完整(2)不能求解简单薛术的重要意义,牢固掌程求解技巧,并能够正(3)能够计算物理量的求解简单薛定谭方定谭方程。简单薛定谭方程。程。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确求解。取值、取值概率和平均(3)不能正确计算物(3)能够正确计算物值。理、基本知识体系和分(3)能够熟练计算物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3)能够计算物理量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析方法。掌握波函数、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和平均值。(4)能够计算或证明算的取值、取值概率和和平均值。算符、薛定谭方程的重和平均值。(4)能够正确计算或符的对易关系。平均值。(4)无法完成与算符要意义,能够求解简单(5)基本掌握量子力学(4)理解并能熟练计证明算符的对易关系。(4)基本能够证明算对易关系相关的计算算或证明算符的对易(5)较好地掌握量子中近似计算。符的对易关系。与证明。的薛定谭程,理解并关系。能够计算微观体系物力学中表象变换和近(6)基本能够进行与电(5)基本掌握量子力(5)未掌握量子力学似计算。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5)熟练掌握量子力子自旋相关知识与计算。学中近似计算。中的表象变换和近似计算。和平均值,掌握量子力学中表象变换和近似(6)较好地掌握了与(6)部分掌握与电子10
10 十、评分标准 课程教学目标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1. 了解量子 力学在电子学、光学、 信息科学、化学、材料 科学以及当代工艺技 术的重要意义,牢固掌 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 理、基本知识体系和分 析方法。掌握波函数、 算符、薛定谔方程的重 要意义,能够求解简单 的薛定谔方程,理解并 能够计算微观体系物 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 和平均值,掌握量子力 (1)熟练掌握量子力 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 念和方法。 (2)掌握了薛定谔方 程求解技巧,并能够正 确求解。 (3)能够熟练计算物 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 和平均值。 (4)理解并能熟练计 算或证明算符的对易 关系。 (5)熟练掌握量子力 学中表象变换和近似 (1)较好地掌握量子 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 概念和方法。 (2)能够正确的求解 简单薛定谔方程。 (3)能够正确计算物 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 和平均值。 (4)能够正确计算或 证明算符的对易关系。 (5)较好地掌握量子 力学中表象变换和近 似计算。 (6)较好地掌握了与 (1)基本掌握量子力学 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2)基本能够正确的求 解简单薛定谔方程。 (3)能够计算物理量的 取值、取值概率和平均 值。 (4)能够计算或证明算 符的对易关系。 (5)基本掌握量子力学 中近似计算。 (6)基本能够进行与电 子自旋相关知识与计算。 (1)部分掌握量子力 学的基本原理、基本 概念。 (2)能够但不能完整 求 解 简单 薛 定谔 方 程。 (3)能够计算物理量 的取值、取值概率和 平均值。 (4)基本能够证明算 符的对易关系。 (5)基本掌握量子力 学中近似计算。 (6)部分掌握与电子 (1)仅掌握个别量子 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 概念。 (2)不能求解简单薛 定谔方程。 (3)不能正确计算物 理量的取值、取值概率 和平均值。 (4)无法完成与算符 对易关系相关的计算 与证明。 (5)未掌握量子力学 中的表象变换和近似 计算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二).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一).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电磁学》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电动力学》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热学》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模拟电路》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三).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二).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一).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数学物理方法》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数字电路》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固体物理》教学大纲(双语).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固体物理》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原子物理》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力学》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光学》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课程论文》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毕业论文》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一).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二).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三).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物理教学论》教学大纲.doc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一章 表面等离激元基础.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二章 表面等离激元的发展、前沿及应用.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三章 介观光学的理论方法.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四章 零折射率材料及超构表面 4.1 零折射率材料及其应用.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四章 超构表面及零折射率材料 4.2 超构表面及其应用.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五章 量子微纳光学 5.1 分子荧光 5.2 纳米结构近场区域偶极子弛豫系数 5.3 SPP增强分子荧光的前沿进展 5.4 SPP 的量子性.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五章 量子微纳光学 5.5 基于超构表面的量子性质 5.6 基于拓扑光子结构的量子性质.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五章 量子微纳光学 5.7 微纳尺度腔量子电动力学及应用.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简介 Quantum Optics(主讲:古英).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粒子数表象.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角动量表象.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电磁场量子化.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5章 相干态和压缩态.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6章 PQW表示.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7章 光子的干涉测量(第一部分).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