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三)

曲华师范大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等数学3课程号072103学院物理工程学院业物理学专
教 学 大 纲 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 3 课 程 号 072103 学 院 物理工程学院 专 业 物理学

《高等数学3》教学大纲课程类别072103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高等数学3The Advanced Mathematics 3英文名称43建议修读学期学分0实验学时72总学时数0其他学时高等数学1,高等数学2预修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平时作业、课堂考勤、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适用专业物理学张川大纲审核人王海龙大纲执笔人一、课程性质《高等数学3》包括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物理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既要为各相关专业后继课程提供基本的数学工具,又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为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综合创新设计能力和科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奠定数学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数学工具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为学习其它理论物理课程打下基础。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在生活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广博的数学知识,能够综合运用代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解决物理学科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支撑毕业要求2,3)2.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高等数学 3》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2103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3 英文名称 The Advanced Mathematics 3 学分 4 建议修读学期 3 总学时数 72 实验学时 0 其他学时 0 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1, 高等数学2 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平时作业、课堂考勤、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适用专业 物理学 大纲执笔人 张川 大纲审核人 王海龙 一、课程性质 《高等数学 3》包括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物理各专业学生必修 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既要为各相关专业后继课程提供基本的数学工具,又 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各个教学环节, 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为培养 理工科学生的综合创新设计能力和科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奠定数学理论分 析与数值计算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数学工具处理实际问 题的方法,为学习其它理论物理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在生活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线性代数和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科 核心素养。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广博的数学知识, 能够综合运用代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解决物理学科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 2,3) 2.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 算,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要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2,7,8)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将来学生服务于社会提供必备的数学技术,提高文化素质。(支撑毕业要求2,3,7,8)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1.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从教意愿和动机,端正的从教态度,认同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意义。课程目标12.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富有爱心、责任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心和事业心,自觉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要求,对学生富有爱心与责任心,促进学生自主与全面发展。1.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1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2.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使学课程目标3生具有较广博的数学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物理学科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在物理教育和科研等专课程目标2业领域发展的意识:毕业要求7学会反思课程目标32.通过学习高等数学3中的理论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要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 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2,7,8) 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形成批 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将来学生服务于社会提供必备的数学技术, 提高文化素质。(支撑毕业要求 2,3,7,8)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2 教育情怀 1.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从教 意愿和动机,端正的从教态度,认同教师工作 的专业性和意义。 2.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富有爱心、责任 心和事业心,自觉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 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理解教师作为 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要求,对学生富有爱心 与责任心,促进学生自主与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1.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中 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方法, 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使学 生具有较广博的数学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相关 学科知识解决物理学科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实 际问题。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有价值信息,养成 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在物理教育和科研等专 业领域发展的意识; 2. 通过学习高等数学3中的理论方法,培养学 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 象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书,深刻理解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课程目标2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2.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课程目标3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与他人沟通合作的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专题、学时内容支撑课程目标1.1n阶行列式的定义课程目标1行列式(4学时)1.2行列式的主要性质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1.3行列式按行(列)展开2.1矩阵的概念2.2矩阵的代数运算课程目标1矩阵代数(6学时)2.3逆矩阵与矩阵的初等变换课程目标22.4转置矩阵与一些重要方阵课程目标32.5分块矩阵3.1向量组与矩阵的秩课程目标1线性方程组(6学时)3.2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课程目标23.3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14.1线性空间的概念线性空间(4学时)课程目标24.2n维线性空间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15.1线性变换的定义线性变换(6学时)5.2n维线性空间中线性变换的矩阵课程目标25.3矩阵的对角化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16.1欧几里得空间欧几里得空间(4学时)课程目标26.2正交变换课程目标37.1第一节n元实二次型及其标准形课程目标1n元实二次型(6学时)7.2正定二次型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 1.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 参考书,深刻理解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 2. 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与他人沟通合作的技能,初 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专题、学时 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行列式(4 学时) 1.1 n 阶行列式的定义 1.2 行列式的主要性质 1.3 行列式按行(列) 展开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矩阵代数(6 学时) 2.1 矩阵的概念 2.2 矩阵的代数运算 2.3 逆矩阵与矩阵的初等变换 2.4 转置矩阵与一些重要方阵 2.5 分块矩阵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线性方程组(6 学时) 3.1 向量组与矩阵的秩 3.2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3.3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线性空间(4 学时) 4.1 线性空间的概念 4.2 n 维线性空间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线性变换(6 学时) 5.1 线性变换的定义 5.2 n 维线性空间 V 中线性变换的矩阵 5.3 矩阵的对角化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欧几里得空间(4 学时) 6.1 欧几里得空间 6.2 正交变换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n 元实二次型(6 学时) 7.1 第一节 n 元实二次型及其标准形 7.2 正定二次型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7.3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课程目标38.1随机事件及其运算8.2频率的稳定性与概率课程目标18.3古典概型随机事件及概率(6学时)课程目标28.4条件概率与独立性课程目标38.5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Bayes)公式8.6独立试验概型9.1随机变量的定义9.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课程目标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8学9.3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课程目标2时)9.4正态分布课程目标39.5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10.1多维随机向量的定义10.2二维随机向量的概率分布10.3二维随机向量的分布函数课程目标1多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10.4边缘分布课程目标2(10学时)10.5条件分布课程目标310.6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10.7二维随机向量函数的分布11.1数学期望课程目标1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611.2方差课程目标2学时)11.3二维随机向量的协方差与相关系数课程目标311.4矩与协方差矩阵课程目标112.1大数定律极限定理(6学时)课程目标212.2中心极限定理课程目标3五、教学方法教学主要以板书的形式呈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学生课前复习的基础上,教师讲授课本知识,进
7.3 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课程目标3 随机事件及概率(6 学时) 8.1 随机事件及其运算 8.2 频率的稳定性与概率 8.3 古典概型 8.4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 8.5 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Bayes) 公式 8.6 独立试验概型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8 学 时) 9.1 随机变量的定义 9.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9.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9.4 正态分布 9.5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多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 (10 学时) 10.1 多维随机向量的定义 10.2 二维随机向量的概率分布 10.3 二维随机向量的分布函数 10.4 边缘分布 10.5 条件分布 10.6 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 10.7 二维随机向量函数的分布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6 学时) 11.1 数学期望 11.2 方差 11.3 二维随机向量的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11.4 矩与协方差矩阵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极限定理(6 学时) 12.1 大数定律 12.2 中心极限定理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五、教学方法 教学主要以板书的形式呈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知识、能 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学生课前复习的基础上,教师讲授课本知识,进

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教师再总结。做到讲授、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以考核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重要内容,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两个考核环节构成。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依据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在生活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1)掌握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1.课堂考勤-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统计中的计算:2.课后作业方法,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2)掌握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3.期中考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使统计中的一些简单证明。4.期末考试学生具有较广博的数学知识,能够综合运用代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解决物理学科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1)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微积分的能论和基本运算,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1.课堂考勤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其它领2.课后作业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域的能力。3.期中考试(2)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量和物理4.期末考试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要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量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具备多种1.课堂考勤1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过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2.课后作业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2)养成发散性思维,培养数学思3.期中考试的能力,为将来学生服务于社会提供维,掌握数学技术和手段。4.期末考试必备的数学技术,提高文化素质
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教师再总结。做到讲授、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以考核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 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重要内容,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 (70%)两个考核环节构成。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在 生活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掌握 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 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 方法,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使 学生具有较广博的数学知识,能够综 合运用代数学和统计学知识解决物 理学科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掌握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中的计算; (2)掌握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中的一些简单证明。 1.课堂考勤 2.课后作业 3.期中考试 4.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2.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 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和基本运算,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 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要特别重 视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微积分的能 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其它领 域的能力。 (2)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量和物理 量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课堂考勤 2.课后作业 3.期中考试 4.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3. 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整理 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过 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终身学习 的能力,为将来学生服务于社会提供 必备的数学技术,提高文化素质。 (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具备多种 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养成发散性思维,培养数学思 维,掌握数学技术和手段。 1.课堂考勤 2.课后作业 3.期中考试 4.期末考试

七、成绩评定方法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出勤与课堂参与10%,作业10%,期中考试10%)。总成绩=0.7×期末成绩+0.1×期中考试+0.1×作业成绩+0.1X出勤与课堂参与成绩。课堂课后期中期末作业考勤考试考试课程目标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分目标达成度=((0.1x分目标在出勤与课堂参与的平均70707070课程目标1得分+0.1x分目标在作业中平均得分+0.1x分目标在期中考试中的平均得分+0.7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的平均10101010课程目标2得分)/(0.1x分目标在出勤与课堂参与中总分+0.1x分目标在作业成绩中总分+0.1x分目标在期中考试中的总课程目标320202020分+0.7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的总分))八、教材与参考资料[1】四川大学数学系教研室编。《高等数学》(一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数学》(上册)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陈兰祥主编《高等数学复习指南》学苑出版社,2017。九、课程学习建议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以个体或小组方式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可形成研究性论文。十、评分标准
七、成绩评定方法 期末考试占 70%,平时成绩占 30%(其中出勤与课堂参与 10%,作业 10%,期 中考试 10%)。总成绩=0.7×期末成绩+0.1×期中考试+0.1×作业成绩+0.1×出 勤与课堂参与成绩。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 四川大学数学系教研室编.《高等数学》(一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0。 [2]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数学》(上册)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3] 陈兰祥主编.《高等数学复习指南》学苑出版社,2017。 九、课程学习建议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以个体或小组方式提出相关 研究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可形成研究性论文。 十、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课堂 考勤 (%) 课后 作业 (%) 期中 考试 (%) 期末 考试 (%)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1 70 70 70 70 分目标达成度={(0.1x分目 标在出勤与课堂参与的平均 得分+0.1x分目标在作业中 平均得分+0.1x分目标在期 中考试中的平均得分+0.7x 分目标在期末考试中的平均 得分)/(0.1x分目标在出勤 与课堂参与中总分+0.1x分 目标在作业成绩中总分+0.1 x分目标在期中考试中的总 分+0.7x分目标在期末考试 中的总分)} 课程目标2 10 10 10 10 课程目标3 20 20 20 20

90-10080-8970-7960-69059课程教学目标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没有掌握线性代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熟练掌握线性代较熟练掌握线性基本掌握线性代部分掌握线性代高等数学在生活及科研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掌握计中的计算:熟练掌握统计中的计算:较熟练计中的计算:基本掌握计中的计算:部分掌握计中的计算:较熟练掌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掌握线性代数和概率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握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数理统计中的一些简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数理统计中的一些简数理统计中的一些简与数理统计中的一些理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些简单证明。单证明。单证明。简单证明。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单证明。方法,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进行严格的使学的数学知生具有软识,能运用代数学决物理和统工学科及其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课程教学目标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 高等数学在生活及科研 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掌握 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 理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 方法,形成数学学科核心 素养。通过对学生进行严 格的数学思维训练,使学 生具有较广博的数学知 识,能够综合运用代数学 和统计学知识解决物理 学科及其教学中遇到的 实际问题。 熟练掌握线性代 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 计中的计算;熟练掌握 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 数理统计中的一些简 单证明。 较熟练掌握线性 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中的计算;较熟练 掌握线性代数和概率 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 些简单证明。 基本掌握线性代 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 计中的计算;基本掌握 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 数理统计中的一些简 单证明。 部分掌握线性代 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 计中的计算;部分掌握 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 数理统计中的一些简 单证明。 没有掌握线性代 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 计中的计算;较熟练掌 握线性代数和概率论 与数理统计中的一些 简单证明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能够部分运用代不具备运用代数具备熟练运用代具备较熟练运用基本具备运用代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代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学和统计学知识的能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论和基本运算,在传授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力、分析间题的能力和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力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其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其它领域的能力:具备它领域的能力:不具备到其它领域的能力:具其它领域的能力:基本其它领域的能力:具备熟练解决某些简单的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备较熟练解决某些简具备解决某些简单的部分解决某些简单的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量和物理量问题单的几何量和物理量几何量和物理量问题几何量和物理量问题量和物理量问题的能自学能力,要特别重视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力。力。力。象能力。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主具备熟练查阅文具备较熟练查阅基本上具备查阅具备查阅文献的不具备查阅文献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献的能力:能够熟练运文献的能力:能够较熟文献的能力:基本上能能力:能够运用各种数的能力:不能运用各种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练运用各种数学技术够运用各种数学技术学技术和方法。数学技术和方法。用各种数学技术和方法。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方法。和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
课程目标2. 通过本课程 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高等 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和基本运算,在传授知 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 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 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 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 自学能力,要特别重视理 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 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具备熟练运用代 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 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 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 其它领域的能力;具备 熟练解决某些简单的 几何量和物理量问题 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 力。 具备较熟练运用 代数学和统计学知识 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 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 力和将数学思想扩展 到其它领域的能力;具 备较熟练解决某些简 单的几何量和物理量 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 象能力。 基本具备运用代 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 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 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 其它领域的能力;基本 具备解决某些简单的 几何量和物理量问题 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 力。 能够部分运用代 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 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 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和将数学思想扩展到 其它领域的能力;具备 部分解决某些简单的 几何量和物理量问题 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 力。 不具备运用代数 学和统计学知识的能 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 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 将数学思想扩展到其 它领域的能力;不具备 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 量和物理量问题的能 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程目标3. 培养学生主 动查阅、整理文献的习 惯,在阅读与整理文献的 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 具备熟练查阅文 献的能力;能够熟练运 用各种数学技术和方 法。 具备较熟练查阅 文献的能力;能够较熟 练运用各种数学技术 和方法。 基本上具备查阅 文献的能力;基本上能 够运用各种数学技术 和方法。 具备查阅文献的 能力;能够运用各种数 学技术和方法。 不具备查阅文献 的能力;不能运用各种 数学技术和方法

将来学生服务于社会提供必备的数学技术,提高文化素质
将来学生服务于社会提 供必备的数学技术,提高 文化素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二).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一).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量子力学》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二).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一).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电磁学》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电动力学》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热学》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模拟电路》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三).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二).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一).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数学物理方法》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数字电路》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固体物理》教学大纲(双语).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固体物理》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原子物理》教学大纲.docx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力学》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学大纲.doc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核心主干课程《物理教学论》教学大纲.doc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一章 表面等离激元基础.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二章 表面等离激元的发展、前沿及应用.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三章 介观光学的理论方法.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四章 零折射率材料及超构表面 4.1 零折射率材料及其应用.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四章 超构表面及零折射率材料 4.2 超构表面及其应用.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五章 量子微纳光学 5.1 分子荧光 5.2 纳米结构近场区域偶极子弛豫系数 5.3 SPP增强分子荧光的前沿进展 5.4 SPP 的量子性.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五章 量子微纳光学 5.5 基于超构表面的量子性质 5.6 基于拓扑光子结构的量子性质.pdf
- 北京大学:《微纳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超材料光学讲稿)第五章 量子微纳光学 5.7 微纳尺度腔量子电动力学及应用.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简介 Quantum Optics(主讲:古英).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粒子数表象.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角动量表象.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电磁场量子化.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5章 相干态和压缩态.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6章 PQW表示.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7章 光子的干涉测量(第一部分).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7章 光子的干涉测量(第二部分)量子分束.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8章 二能级原子半经典理论.pdf
- 北京大学:《量子光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9章 二能级原子全量子理论.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