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8
文件大小:169.3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学术月刊2005.4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Kl.net赵磊V内容提要本文认为:(1)机器的作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是“创造价值”的条件,而是“减少价值”并使“价值消亡”的条件。(2)价值是对人力有偿”耗费的评价,寓于机器之中并用以替代人力的自然力是“无偿”的,因而机器提供的贡献并不创造价值。当自然力的贡献还未能达到让全体社会成员免费共享的程度时,决定自然力无偿贡献归谁占有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资料所有权。(3)不仅价值是历史范畴,而且“直接形式的劳动”也是历史范畴。(4)如果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劳动价值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并非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科学的理论,而是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关键词机器自然力劳动价值论作者赵磊,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编辑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改革开放以来,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对传统按一、机器的作用劳分配理论的颠覆促使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发展劳动价值论”的诉求。然而迄今为止,争论的各方或是在“机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还是条件”非劳动要素(比如机器)的作用,是劳动价上争论不休,或是在“机器创造的是使用价值还值论争论中的核心问题。不论是坚持“机器创是价值”上纠缠不已。这些争论恐怕都不得要造使用价值”还是坚持“机器创造价值”,都不能领。问题的要害在于:价值为什么只能用人类劳否认机器的根本作用就是“自然力替代人力”。动来衡量,而不能以劳动以外的尺度(比如自然这正是机器作用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曾对机器力来衡量?换言之,自然力的贡献为什么不能作用的本质有过精辟的论述:“劳动资料取得机被计入“价值”?只有澄清了这个问题,劳动价值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替代人论的或存或废才会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力”随着机器的运用,“那么现在自然力也可以·26:D1994-2009 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isreservedhttp:/hww.cnki.net

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赵 磊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 : (1) 机器的作用既不创造价值 ,也不是“创造价 值”的条件 ,而是“减少价值”并使“价值消亡”的条件。(2) 价值是对人力“有 偿”耗费的评价 ,寓于机器之中并用以替代人力的自然力是“无偿”的 ,因而 机器提供的贡献并不创造价值。当自然力的贡献还未能达到让全体社会成 员免费共享的程度时 ,决定自然力无偿贡献归谁占有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资 料所有权。(3) 不仅价值是历史范畴 ,而且“直接形式的劳动”也是历史范 畴。(4) 如果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劳动价值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 并非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科学的理论 ,而是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 值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 键 词 机器 自然力 劳动价值论 作者赵磊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编辑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以来 ,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对传统按 劳分配理论的颠覆 ,促使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发 展劳动价值论”的诉求。然而迄今为止 ,争论的 各方或是在“机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还是条件” 上争论不休 ,或是在“机器创造的是使用价值还 是价值”上纠缠不已。这些争论恐怕都不得要 领。问题的要害在于:价值为什么只能用人类劳 动来衡量 ,而不能以劳动以外的尺度(比如自然 力)来衡量 ? 换言之 ,自然力的贡献为什么不能 被计入“价值”? 只有澄清了这个问题 ,劳动价值 论的或存或废才会有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机器的作用 非劳动要素 (比如机器) 的作用 ,是劳动价 值论争论中的核心问题。不论是坚持“机器创 造使用价值”还是坚持“机器创造价值”,都不能 否认机器的根本作用就是“自然力替代人力”。 这正是机器作用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曾对机器 作用的本质有过精辟的论述“: 劳动资料取得机 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 ,要求以自然力来替代人 力”;随着机器的运用“, 那么现在自然力也可以 ·26 · 学术月刊 2005. 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2005.4.作为动力替代人”;“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替代们对机器作用的理解步入了误区。机器的作用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①。并不在于增加了劳动耗费从而创造了价值,而人类生产的发展史,就是用自然力不断替恰恰在于减少了人力耗费从而减少了凝结在商代人力的历史:用生马替代人力一一用风力、水品中的人类劳动(价值)。因此,把机器的作用力替代人力一用煤、石油等产生的热力、电力归结为“创造价值”这是对机器作用的误读。替代人力一用核能、太阳能替代人力,等等。从逻辑上看,科技水平越是提高,机器和自自然力取代人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部分取代动化越是普及,人力耗费就越是减少。然而,在人的体力、脑力,最终可能全面取代人的体力和机器和自动化日益普及的条件下为什么资本脑力。这个过程,也是机器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以及工人的劳动强度反而增完善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引用尤尔在《工厂哲加了呢?这不是机器的过错而是“机器的资本学》的话“一切机械改良的一贯目的和趋势,实主义应用”造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机际上就是完全摆脱人的劳动”②。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既然机器作用的本质是“自然力替代人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力”那么随着人力耗费的不断减少机器的运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用必然会减少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耗费,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从而降低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马克思说:“使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机器的目的,一般说来,是减低商品的价值,从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而减低商品的价格,使商品变便宜,也就是缩短要救济的贫民”。资本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生产一个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③。机器运用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率,就只有的这个结果,正是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生的事实。不断地用机器来替代人力,减少工人人数结果自从机器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对以下变化早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过剩人口并由此加重了在职已经习以为常:科技的提高和机器的普及并没有工人的劳动强度。“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使单位商品的价值增加、价格上升,而是使单位立刻就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工人就像商品的价值不断缩减、价格下降。科技水平与商停止流通的纸币一样卖不出去。工人阶级的一品价格之间的这种反向变化关系证明了内涵于部分就这样被机器变成了过剩人口”③。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当然新的需求和产业的出现,可以部分地了与此同时,内涵于商品中的自然力也就由弱吸收被机器排挤出来的过剩人口,马克思对此到强越来越多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解放劳早有洞察。他说:机器的运用和生产力的提高,动、减少劳动、排挤劳动,正是科技提高和机器普“使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及的意义所在。劳动耗费之所以能够减少,就在非生产劳动特别是使旧式家庭奴隶在“仆役阶于由科技提高和机器普及所引发的对自然力运级(如仆人、使女、侍从等等)的名称下越来越用程度的增加。在这单把人类劳动排挤出商品大规模地被再生产出来。”今天包括服务行业之外的,正是科技呼唤出来并通过机器所发挥的在内的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的这个“自然力”也就是说自然力填补和替代了人类论断提供了一个现代性的注脚。问题在于,如劳动在商品中留下的空缺。果机器和自动化普遍替代了服务行业的人力,因此,自然力替代人力不仅没有对价值创造作出贡献,反而对价值的减少作出了贡献。①②④6@《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商品价格总会随423,413.428.473483.471,488页。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下降了。用“是否创造价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值”来证明机器(自然力)的贡献,这种看法便人359页。·27:D1994-2009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t

作为动力替代人”“; 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替代 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①。 人类生产的发展史 ,就是用自然力不断替 代人力的历史 :用牛马替代人力 ———用风力、水 力替代人力 ———用煤、石油等产生的热力、电力 替代人力 ———用核能、太阳能替代人力 ,等等。 自然力取代人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部分取代 人的体力、脑力 ,最终可能全面取代人的体力和 脑力。这个过程 ,也是机器产生并不断发展和 完善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引用尤尔在《工厂哲 学》的话“: 一切机械改良的一贯目的和趋势 ,实 际上就是完全摆脱人的劳动”② 。 既然机器作用的本质是“自然力替代人 力”,那么随着人力耗费的不断减少 ,机器的运 用必然会减少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耗费 , 从而降低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马克思说“: 使用 机器的目的 ,一般说来 ,是减低商品的价值 ,从 而减低商品的价格 ,使商品变便宜 ,也就是缩短 生产一个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③。机器运用 的这个结果 ,正是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生的事实。 自从机器产生以来 ,人类社会对以下变化早 已经习以为常 :科技的提高和机器的普及并没有 使单位商品的价值增加、价格上升 ,而是使单位 商品的价值不断缩减、价格下降。科技水平与商 品价格之间的这种反向变化关系 ,证明了内涵于 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不是越来越多 ,而是越来越少 了;与此同时 ,内涵于商品中的自然力也就由弱 到强 ,越来越多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 ,解放劳 动、减少劳动、排挤劳动 ,正是科技提高和机器普 及的意义所在。劳动耗费之所以能够减少 ,就在 于由科技提高和机器普及所引发的对自然力运 用程度的增加。在这里 ,把人类劳动排挤出商品 之外的 ,正是科技呼唤出来并通过机器所发挥的 “自然力”,也就是说 ,自然力填补和替代了人类 劳动在商品中留下的空缺。 因此 ,自然力替代人力不仅没有对价值创 造作出贡献 ,反而对价值的减少作出了贡献。 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 ,为什么商品价格总会随 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下降了。用“是否创造价 值”来证明机器(自然力) 的贡献 ,这种看法使人 们对机器作用的理解步入了误区。机器的作用 并不在于增加了劳动耗费从而创造了价值 ,而 恰恰在于减少了人力耗费从而减少了凝结在商 品中的人类劳动 (价值) 。因此 ,把机器的作用 归结为“创造价值”,这是对机器作用的误读。 从逻辑上看 ,科技水平越是提高 ,机器和自 动化越是普及 ,人力耗费就越是减少。然而 ,在 机器和自动化日益普及的条件下 ,为什么资本 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以及工人的劳动强度反而增 加了呢 ? 这不是机器的过错 ,而是“机器的资本 主义应用”造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 因为机 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 ,而它的资本主 义应用延长工作日 ;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 ,而 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 ;因为机器本 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 ,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 使人受自然力奴役 ;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 的财富 ,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 要救济的贫民”。④资本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缩 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率 ,就只有 不断地用机器来替代人力 ,减少工人人数 ,结果 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过剩人口并由此加重了在职 工人的劳动强度。“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 , 立刻就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工人就像 停止流通的纸币一样卖不出去。工人阶级的一 部分就这样被机器变成了过剩人口”⑤ 。 当然 ,新的需求和产业的出现 ,可以部分地 吸收被机器排挤出来的过剩人口 ,马克思对此 早有洞察。他说 :机器的运用和生产力的提高 , “使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 非生产劳动 ,特别是使旧式家庭奴隶在‘仆役阶 级’(如仆人、使女、侍从等等) 的名称下越来越 大规模地被再生产出来。”⑥今天包括服务行业 在内的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为马克思的这个 论断提供了一个现代性的注脚。问题在于 ,如 果机器和自动化普遍替代了服务行业的人力 , ·27 · 学术月刊 2005. 4. ① ③ ②④⑤⑥ 《资本论》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第 423、413、428、473、483、471、48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359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20054那么“非生产劳动领域中的人力义将被用于何是:自然力的作用和责献是不能被计入“价值”处?如果我们将这个提问“进行到底”那么逻的因为“价值”不仅仅是一种耗费,而且是一种辑的结论必然是·如果科技的发展和机器的运“有偿”的耗费。寓于机器之中并用以替代人力用永无止境,那么自然力替代人力的过程就一的自然力是“无偿”的,因而机器提供的贡献并直会进行下去直至有一天“自然力喧宾夺主,不创造价值。最终可能全面取代人类劳动。事实上,马克思对手自然力的“无偿”性质在解释“非劳动要素”(比如机器)的作用时,曾有过非常清醒的认识:“我们已经知道,由协不论是“要素价值论”还是“劳动价值论”都承认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了机器对价值形成的意义,区别在于“要素价值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论”把机器的作用看成是“能动的”创造价值的活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费分文”:“电流作用范围动·而“劳动价值论”则把机器的作用看成是价值内的磁针偏离规律或电流绕铁通过而使铁磁创造的“被动的”条件。自然力越是替代人力,包化的规律一经发现就不费分文了”“如果不算含在商品中的劳动耗费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就机器和工具两者每天的平均费用,那么,它越小因此把机器的作用等同手价值创造是荒诊们的作用是不需要代价的,同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的。然而把机器的作用看作是价值创造的“条经存在的自然力完全一样”“机器的生产作用范件”,我认为在理论上仍然是不成立的。如前所围越是比工具大,它的无偿服务的范围也就越是述机器便用的自的在手“自然力替代人力”,其比工具大。只有在大工业中人才会让自已过去作用是减少人类的劳动耗费。机器的使用及其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像自然力自然力的贡献在厂度和深度上的发展意味看人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利用蒸汽机进行生产的类劳动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淡出。可见,机器的作工厂主,也利用那些不费他分文就会增加劳动生用并不是“创造价值”的条件,而是“减少价值”的产率的自然力”“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条件,是“价值消亡”的条件。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然而,面对自然力替代人力的发展趋势,人们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自然会提出以下质疑·“既然机器设备可替代人并步这些也是不花费资本家分文的”②。完成和人一样的劳动,当人的劳动在创造价值时在马克思之前李嘉图也意识到了机器不替代人劳动的机器设备或固定资本为什么就不能创造价值的原因,他说:自然力和机器提供的服同样创造价值呢?因此“既然我们认定了劳动具务之所以“不会使交换价值有丝毫增加”,是“由有价值生产属性,就没有理由把代替工人进行同于它们做工不需要费用”。马克思说李嘉图的样劳动的机器设备排除在价值生产之外。”①这个这个见解“是正确的”但马克思同时指出,李嘉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参与了使用价值创造的机图“把机器和自然力完全混为一谈”则是错误器为什么就不能参与价值创造呢?这个反问是的③李嘉图虽然意识到了“不费分文”就没有“劳动价值论”必须回答的问题。仅用“混潜了价价值但他并不清楚“不费分文”的是机器还是值和使用价值”来回答是不能让“要素价值论”自然力。马克思说:“机器是有价值的,它本身者心悦诚服的因为这种“混淆”在他们看来并不是过去劳动的产物”:但是,机器只是转移这部是错误,而正是“要素价值论”的理论基点。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找到另外的理论依据①刘有源等:《论自然力价值及价值论整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②《资本论》第1卷,第424-425页;《资本论》第3卷,人民二、自然力的贡献是无偿的出版社1975年版,第725页:《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4页。为什么机器没有参与价值创造?我的回答③《资本论》第1卷,第425页注。28:D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hwww.cnki.ne

那么“非生产劳动”领域中的人力又将被用于何 处 ? 如果我们将这个提问“进行到底”,那么逻 辑的结论必然是 :如果科技的发展和机器的运 用永无止境 ,那么自然力替代人力的过程就一 直会进行下去 ,直至有一天“自然力”喧宾夺主 , 最终可能全面取代人类劳动。 在解释“非劳动要素”(比如机器)的作用时 , 不论是“要素价值论”还是“劳动价值论”都承认 了机器对价值形成的意义 ,区别在于“: 要素价值 论”把机器的作用看成是“能动的”创造价值的活 动;而“劳动价值论”则把机器的作用看成是价值 创造的“被动的”条件。自然力越是替代人力 ,包 含在商品中的劳动耗费就越少 ,该商品的价值就 越小 ,因此把机器的作用等同于价值创造是荒谬 的。然而 ,把机器的作用看作是价值创造的“条 件”,我认为在理论上仍然是不成立的。如前所 述 ,机器使用的目的在于“自然力替代人力”,其 作用是减少人类的劳动耗费。机器的使用及其 自然力的贡献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 ,意味着人 类劳动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淡出。可见 ,机器的作 用并不是“创造价值”的条件 ,而是“减少价值”的 条件 ,是“价值消亡”的条件。 然而 ,面对自然力替代人力的发展趋势 ,人们 自然会提出以下质疑“: 既然机器设备可替代人并 完成和人一样的劳动 ,当人的劳动在创造价值时 , 替代人劳动的机器设备或固定资本为什么就不能 同样创造价值呢 ?”因此“, 既然我们认定了劳动具 有价值生产属性 ,就没有理由把代替工人进行同 样劳动的机器设备排除在价值生产之外。”①这个 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参与了使用价值创造的机 器为什么就不能参与价值创造呢 ? 这个反问是 “劳动价值论”必须回答的问题。仅用“混淆了价 值和使用价值”来回答 ,是不能让“要素价值论” 者心悦诚服的 ,因为这种“混淆”在他们看来并不 是错误 ,而正是“要素价值论”的理论基点。因 此 ,要回答这个问题 ,必须找到另外的理论依据。 二、自然力的贡献是无偿的 为什么机器没有参与价值创造 ? 我的回答 是 :自然力的作用和贡献是不能被计入“价值” 的 ,因为“价值”不仅仅是一种耗费 ,而且是一种 “有偿”的耗费。寓于机器之中并用以替代人力 的自然力是“无偿”的 ,因而机器提供的贡献并 不创造价值。 事实上 ,马克思对于自然力的“无偿”性质 曾有过非常清醒的认识“: 我们已经知道 ,由协 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 ,不费资本分文。这是 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 , 如蒸汽、水等等 ,也不费分文”“; 电流作用范围 内的磁针偏离规律 ,或电流绕铁通过而使铁磁 化的规律一经发现 ,就不费分文了”“; 如果不算 机器和工具两者每天的平均费用 .,那么 ,它 们的作用是不需要代价的 ,同未经人类加工就已 经存在的自然力完全一样”“; 机器的生产作用范 围越是比工具大 ,它的无偿服务的范围也就越是 比工具大。只有在大工业中 ,人才会让自己过去 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像自然力 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 利用蒸汽机进行生产的 工厂主 ,也利用那些不费他分文就会增加劳动生 产率的自然力”“; 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 ,也可 以作为要素 ,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 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 ,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 步 ,这些也是不花费资本家分文的”②。 在马克思之前 ,李嘉图也意识到了机器不 创造价值的原因 ,他说 :自然力和机器提供的服 务之所以“不会使交换价值有丝毫增加”,是“由 于它们做工不需要费用”。马克思说李嘉图的 这个见解“是正确的”,但马克思同时指出 ,李嘉 图“把机器和自然力完全混为一谈”则是错误 的 ③,李嘉图虽然意识到了“不费分文”就没有 价值 ,但他并不清楚“不费分文”的是机器还是 自然力。马克思说“: 机器是有价值的 ,它本身 是过去劳动的产物”;但是 ,机器只是转移这部 ·28 · 学术月刊 2005. 4. ① ② ③ 刘有源等《: 论自然力价值及价值论整合》《, 湖北经济学院 学报》2004 年第 2 期。 《资本论》第 1 卷 ,第 424 —425 页《; 资本论》第 3 卷 ,人民 出版社 1975 年版 ,第 725 页《; 资本论》第 2 卷 ,人民出版 社 1975 年版 ,第 394 页。 《资本论》第 1 卷 ,第 425 页注。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2005.4分价值,并不创造新价值,因为“自然力不费分越少它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也就越小。它转移文:它们进入劳动过程,但是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的价值越小,它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服务就程”“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不是人类劳越接近自然力的服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动的产物。”可见,马克思不仅意识到了“不费可以把机器的作用等同于自然力的贡献。分文”的东西没有价值,而且正确地揭示了机器既然自然力的作用和贡献不能被计入价不创造价值的原因并不在于机器本身是否有价值,那么为何会有“机器创造价值”的强烈幻觉值,而是在于“自然力不费分文”。呢?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原因:(1)机器的使用虽机器的发明和创新与人类的劳动有关,这然没有增加劳动耗费,但却增加了自然力的耗种劳动应当创造价值。但是,当机器投入使用费:自然力的作用虽然与“价值创造无关但却并且这种使用已经普及化之后尤其是“用机器对财富的创造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由于价来生产机器”发展到“用机器来发明机器”之后值这个概念具有“耗费”和“贡献”的含义,因而除了转移自身的价值之外,机器的使用不会在许多人也就误将机器及其自然力的耗费等同于商品中注入新的价值。机器转移到新产品中的人类劳动的耗费,认为机器也在创造价值。(2)价值仅限于生产机器所耗费的劳动的那一部把自然力的耗费等同手人类劳动耗费,从而把分(按折旧).并不包括机器作为自然力的无偿机器的贡献归入价值创造,这样就可以为机器的贡献,也就是说,自然力减少人类劳动的贡献是所有者占有这部分贡献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于不“计价”的。实际上使用机器的意义并不是是问题就不仅仅是“机器创造价值”的幻觉是否转移“旧价值”,而是减少劳动,否则,采用机器成立而是在于自然力的贡献应当归谁占有?还有什么意义可言?“要素价值论”虽然看到如果剔除发明、创造机器所耗费的人类劳自然力的“替代”作用但由手他们并不明自自动,机器普及后所提供的无偿服务是自然力的然力的无偿贡献是不“计价”的,不理解自然力贡献。如果说自然力的贡献并没有耗费人类劳的作用是减少了劳动从而减少了价值,因而才动,那么资本家对自然力贡献的无偿占有就不会得出机器创造价值的结论。再是对劳动者的“剥削”而是对自然力的“剥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作出了“劳动生产削”。然而问题并不在于资本家是否“剥削”了率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的著名论断遗撼的自然力,而是在于自然力的无偿贡献是否应当是,这个“反比论”所包含的“自然力的耗费不被归资本家独占?按照“要素价值论”和“要素报计入价值的命题却没有引起后人的应有重酬论”的逻辑(即“谁生产就应当归谁所有”),资视。为什么“自然力不费分文”没有引起人们的本家独占自然力的无偿贡献是合理的。然而,关注呢?马克思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诚如左大培所质疑的那样如果“谁生产就应当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归谁所有”的原则成立,那么自然力的贡献就应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但是生产力的这当归自然力本身(土地、机器和资本)而不应当种提高并不是靠在另一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归资本家独占。④显然,资本家之所以能独占的,这一点却绝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②自然自然力的贡献,并非在于“谁生产就应当归谁所力的贡献提高了生产率这是“一目了然的”但有”而是在于“谁投资就应当归谁所有”一这自然力的贡献是“无偿”的(即“不是靠在另一个是“要素所有权”的结果,而并非“要素价值论”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却未必“是同样一目了然的”。这恐怕正是“自然力不费分文”被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69、513.569页。忽略的原因所在。②③《资本论》第1卷,第424、427页。顺便指出,虽然机器不能等同于自然力(前①左大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经济学动态》2003年者是过去劳动的产物),但是“机器包含的劳动第2期。·29:D1994-2009 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usreservedhttp://ww.cnki.net

分价值 ,并不创造新价值 ,因为“自然力不费分 文 ;它们进入劳动过程 ,但是不进入价值形成过 程”“, 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不是人类劳 动的产物。”①可见 ,马克思不仅意识到了“不费 分文”的东西没有价值 ,而且正确地揭示了机器 不创造价值的原因并不在于机器本身是否有价 值 ,而是在于“自然力不费分文”。 机器的发明和创新与人类的劳动有关 ,这 种劳动应当创造价值。但是 ,当机器投入使用 并且这种使用已经普及化之后 ,尤其是“用机器 来生产机器”发展到“用机器来发明机器”之后 , 除了转移自身的价值之外 ,机器的使用不会在 商品中注入新的价值。机器转移到新产品中的 价值 ,仅限于生产机器所耗费的劳动的那一部 分(按折旧) ,并不包括机器作为自然力的无偿 贡献 ,也就是说 ,自然力减少人类劳动的贡献是 不“计价”的。实际上 ,使用机器的意义并不是 转移“旧价值”,而是减少劳动 ,否则 ,采用机器 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要素价值论”虽然看到了 自然力的“替代”作用 ,但由于他们并不明白自 然力的无偿贡献是不“计价”的 ,不理解自然力 的作用是减少了劳动从而减少了价值 ,因而才 会得出机器创造价值的结论。 100 多年以前 ,马克思就作出了“劳动生产 率与单位商品价值成反比”的著名论断 ,遗憾的 是 ,这个“反比论”所包含的“自然力的耗费不被 计入价值”的命题 ,却没有引起后人的应有重 视。为什么“自然力不费分文”没有引起人们的 关注呢 ? 马克思说“: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 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 ,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 产率 ,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但是生产力的这 种提高并不是靠在另一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 的 ,这一点却绝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②自然 力的贡献提高了生产率 ,这是“一目了然的”;但 自然力的贡献是“无偿”的(即“不是靠在另一个 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 ,却未必“是同样一 目了然的”。这恐怕正是“自然力不费分文”被 忽略的原因所在。 顺便指出 ,虽然机器不能等同于自然力(前 者是过去劳动的产物) ,但是“机器包含的劳动 越少 ,它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也就越小。它转移 的价值越小 ,它的生产效率就越高 ,它的服务就 越接近自然力的服务。”③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 可以把机器的作用等同于自然力的贡献。 既然自然力的作用和贡献不能被计入价 值 ,那么为何会有“机器创造价值”的强烈幻觉 呢 ? 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原因 : (1) 机器的使用虽 然没有增加劳动耗费 ,但却增加了自然力的耗 费 ;自然力的作用虽然与“价值创造”无关 ,但却 对财富的创造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由于价 值这个概念具有“耗费”和“贡献”的含义 ,因而 许多人也就误将机器及其自然力的耗费等同于 人类劳动的耗费 ,认为机器也在创造价值。(2) 把自然力的耗费等同于人类劳动耗费 ,从而把 机器的贡献归入价值创造 ,这样就可以为机器的 所有者占有这部分贡献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于 是 ,问题就不仅仅是“机器创造价值”的幻觉是否 成立 ,而是在于自然力的贡献应当归谁占有 ? 如果剔除发明、创造机器所耗费的人类劳 动 ,机器普及后所提供的无偿服务是自然力的 贡献。如果说自然力的贡献并没有耗费人类劳 动 ,那么资本家对自然力贡献的无偿占有就不 再是对劳动者的“剥削”,而是对自然力的“剥 削”。然而 ,问题并不在于资本家是否“剥削”了 自然力 ,而是在于自然力的无偿贡献是否应当 归资本家独占 ? 按照“要素价值论”和“要素报 酬论”的逻辑(即“谁生产就应当归谁所有”) ,资 本家独占自然力的无偿贡献是合理的。然而 , 诚如左大培所质疑的那样 :如果“谁生产就应当 归谁所有”的原则成立 ,那么自然力的贡献就应 当归自然力本身(土地、机器和资本) ,而不应当 归资本家独占。④ 显然 ,资本家之所以能独占 自然力的贡献 ,并非在于“谁生产就应当归谁所 有”,而是在于“谁投资就应当归谁所有”———这 是“要素所有权”的结果 ,而并非“要素价值论” ·29 · 学术月刊 2005. 4. ① ②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第 569、513、569 页。 ③ 《资本论》第 1 卷 ,第 424、427 页。 左大培《: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 经济学动态》2003 年 第 2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20054的证明。今天,机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外在于劳动的自其实,依据“价值创造”的原理而不是所有然力在发挥作用。总而言之,如果自然力最终权的逻辑,自然力的“无偿”贡献既然不可能归取代人力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那么“劳动创自然力本身它就应当归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造价值”又何以可能?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然而,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逻辑自然力的贡為附”如果机器作用的凸显也就意味着劳动耗献却被少数人“无偿地占有了。在现有的生产费的缩减那么“日益缩减的劳动”又如何为价力水平下机器还不足以将人力完全排挤出财值的存在提供“本体论”意义上的依据?富的创造活动之外,自然力的贡献还未能达到商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效用)是价值存在让全体社会成员免费共享的程度,所以决定自的条件,没有用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有然力无偿贡献归谁占有的依据就只能是生产资用”并不等于有价值,因为价值的本质在于“有偿料所有权。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制度性”。“有用”而“无偿”是没有价值评价必要的下“自然力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只有借助机否则免费的空气也会有价值(如果将来空气需要器才能占有,并且只有机器的主人才能占付费,那么空气也就具有了价值)。正如马克思有。”①不过,把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共享的东西说“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化学家在珍珠或金刚据为已有,即便这些东西没有耗费人类的劳动,石中发现交换价值。”②为什么?因为价值的本恐怕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剥削”!质不是物,而是社会对人的责献的一种评价,也需要说明的是,在劳动仍是谋生手段的市场就是马克思再三强调的“人与人的关系”。经济社会,虽然自然力的贡献首先只能根据私有把劳动价值论的硬核锁定在“劳动创造价制的分配原则归资本家占有,但完全独占这部分值”的命题上,这一点不会有什么歧义。然而,贡献却是资本家力不能及的。在价格下降的意若把劳动价值论看作是“对人类贡献的一种社义上,大多数人仍能在市场法则的基础上有限地会评价”,许多人就未必能理解了。正如左大培共享自然力的无偿贡献。而且我认为,随着科技先生所说:“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共享”的范围会越来越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大程度会越来越深。此外自然力的“免费和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因素”。③我认为在把“无偿”作用应当从相对的意义上来理解因为握劳动价值论含义的各种认识中,左大培对价技创新在初始阶段只是给创新者带来了超额利值的解读是非常深刻的。人是价值评价的出发润,一旦普及才是“无偿”和“免费”的。点和归宿。离开了人类及其劳动耗费,一切所谓的价值评价都是毫无意义的。作为一种社会三、价值的本质评价,价值只能是对人力“有偿”耗费的评价,即便今天我们把“环境污染”纳入评价范围本质两个多世纪以来“要素价值论”和“要素报上也是以对人类的损害(有偿耗费)为依据的。酬论”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一直没有停止过。既然自然力的无偿贡献并不计入价值,那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的运用和自动化的普及么一日自然力完全取代人力衡量人类劳动耗这种挑战于今为烈。面对挑战不少学者试图费的价值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马克思似乎预从“劳动外延的扩大”或“总体劳动”的视角,来见到了自然力替代人力将导致“劳动”和“价值”论证机器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一以此证明机器的作用最终也是劳动耗费的间接体现。这个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69页。回答虽然在逻辑上贯彻了劳动价值论,但却必②《资本论》第1卷,第100页。须面对如下追问:机器的发明创造固然是人类③左大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经济学动态》2003年劳动的产物,然而在人力与自然力此消彼长的第2期。.30:D1994-2009 China 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 House.All righis reservedhttp:/ww.cnki.net

的证明。 其实 ,依据“价值创造”的原理而不是所有 权的逻辑 ,自然力的“无偿”贡献既然不可能归 自然力本身 ,它就应当归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 然而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逻辑 ,自然力的贡 献却被少数人“无偿”地占有了。在现有的生产 力水平下 ,机器还不足以将人力完全排挤出财 富的创造活动之外 ,自然力的贡献还未能达到 让全体社会成员免费共享的程度 ,所以决定自 然力无偿贡献归谁占有的依据就只能是生产资 料所有权。正如马克思所说 :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 自然力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 ,只有借助机 器才能占 有 , 并且 只有机器 的主人 才能占 有。”①不过 ,把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共享的东西 据为己有 ,即便这些东西没有耗费人类的劳动 , 恐怕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剥削”! 需要说明的是 ,在劳动仍是谋生手段的市场 经济社会 ,虽然自然力的贡献首先只能根据私有 制的分配原则归资本家占有 ,但完全独占这部分 贡献却是资本家力不能及的。在价格下降的意 义上 ,大多数人仍能在市场法则的基础上有限地 共享自然力的无偿贡献。而且我认为 ,随着科技 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共享”的范围会越来越 大 ,程度会越来越深。此外 ,自然力的“免费”和 “无偿”作用应当从相对的意义上来理解 ,因为科 技创新在初始阶段只是给创新者带来了超额利 润 ,一旦普及才是“无偿”和“免费”的。 三、价值的本质 两个多世纪以来“, 要素价值论”和“要素报 酬论”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一直没有停止过。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的运用和自动化的普及 , 这种挑战于今为烈。面对挑战 ,不少学者试图 从“劳动外延的扩大”或“总体劳动”的视角 ,来 论证机器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以此证明机 器的作用最终也是劳动耗费的间接体现。这个 回答虽然在逻辑上贯彻了劳动价值论 ,但却必 须面对如下追问 :机器的发明创造固然是人类 劳动的产物 ,然而在人力与自然力此消彼长的 今天 ,机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外在于劳动的自 然力在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如果自然力最终 取代人力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 ,那么“劳动创 造价值”又何以可能 ? 正所谓“皮之不存 ,毛将 焉附”,如果机器作用的凸显也就意味着劳动耗 费的缩减 ,那么“日益缩减的劳动”又如何为价 值的存在提供“本体论”意义上的依据 ? 商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效用) 是价值存在 的条件 ,没有用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但是“, 有 用”并不等于有价值 ,因为价值的本质在于“有偿 性”。“有用”而“无偿”是没有价值评价必要的 , 否则免费的空气也会有价值(如果将来空气需要 付费 ,那么空气也就具有了价值) 。正如马克思 说“: 直到现在 ,还没有一个化学家在珍珠或金刚 石中发现交换价值。”②为什么 ? 因为价值的本 质不是物 ,而是社会对人的贡献的一种评价 ,也 就是马克思再三强调的“人与人的关系”。 把劳动价值论的硬核锁定在“劳动创造价 值”的命题上 ,这一点不会有什么歧义。然而 , 若把劳动价值论看作是“对人类贡献的一种社 会评价”,许多人就未必能理解了。正如左大培 先生所说“: 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 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 ,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 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因素”。③ 我认为 ,在把 握劳动价值论含义的各种认识中 ,左大培对价 值的解读是非常深刻的。人是价值评价的出发 点和归宿。离开了人类及其劳动耗费 ,一切所 谓的价值评价都是毫无意义的。作为一种社会 评价 ,价值只能是对人力“有偿”耗费的评价 ,即 使今天我们把“环境污染”纳入评价范围 ,本质 上也是以对人类的损害(有偿耗费) 为依据的。 既然自然力的无偿贡献并不计入价值 ,那 么一旦自然力完全取代人力 ,衡量人类劳动耗 费的价值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马克思似乎预 见到了自然力替代人力将导致“劳动”和“价值” ·30 · 学术月刊 2005. 4.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第 569 页。 《资本论》第 1 卷 ,第 100 页。 左大培《: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 经济学动态》2003 年 第 2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2005.4的消亡他的以下论述值得我们深思: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1)“劳动创造财富”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自然力逐渐替代人力“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间”这种“自由时间”由“闲暇时间”和“从事较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的劳动时间”“正如高级活动的时间”构成③。随看大工业的发展大工业所依据的基础然而,人们可能会问,如果劳动不再是财富占有他人的劳动时间一一不再构成创造财富一的源泉,那么劳动不就成了一个历史范畴了吗?样,随着大工业的这种发展,直接劳动本身不再那么我们又怎样解读马克思的以下论述:“劳动是生产的基础”。①总而言之,随着自然力替代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力,劳动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最终不再构成创造财富的基础。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2)随着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的淡化,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我认价值将趋于消亡:“一且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为对上述论述应当辩证理解。马克思把被自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然力替代的劳动称为“直接形式的劳动”这意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味着人类在“直接形式的劳动”消亡之后还将用价值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存在着“间接形式的劳动”,后者也就是马克思生产便会崩溃”,因此,未来社会的“财富尺度决所说的“艺术和科学”等较高级的活动。因此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那种需要用价值来计量的“直接形式的劳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动”消亡了但是,那种无须价值计量的“间接形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可见“社会劳动确式的劳动”一个人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的自立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对立的形式,是价值关系由发展如构成了人类乐生的手段和存在的意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的最后发展。这种发展义。正是在“间接形式”的意义上,马克思才把的前提现在是而且始终是,直接劳动时间的量,劳动看作是永恒的范畴。而在“直接形式”的意已耗费的劳动量是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但是,义上,劳动则是历史的范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四、劳动价值论向何处去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②“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决如果科技的发展使自然力完全取代了人定因素”是“价值关系”存在的前提,当劳动不再力劳动的必要性也就消失了,那么“劳动创造是财富创造的决定因素时,价值关系也就走到了价值“还能不能够成立?我的看法是:尽头一而这又取决于科技发展所导致的自然(1)只要自然力还未完全取代人的脑力和力对人力的替代。换言之一日“直接形式的劳体力劳动就仍然是“谋生的手段”衡量商品价动不再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时间作为交换尺度的值大小的就只能是人类一般劳动。对于人类而使命也就完成了,价值概念也就消亡了。言劳动耗费是源于自身的一种成本支出,是要问题在于,如果自然力替代了人力,劳动不付费的:而“自然力”则是外在于人类的一种“天再是谋生的手段,人类会不会因无所事事而赐”,本质上是“无偿”和“免费”的。显然,免费的落呢?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随着价值关系的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的形式。个性得到版,第218222218、222、217、218—219、225—226、208自由发展….那时,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209页。:31:D1994-2009 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t

的消亡 ,他的以下论述值得我们深思 : (1)“劳动创造财富”是一个历史概念 :随着 自然力逐渐替代人力“, 在这个转变中 ,表现为 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 ,既不是人本身完成 的直接劳动 ,也不是人从事的劳动时间”“; 正如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大工业所依据的基础 ——— 占有他人的劳动时间 ———不再构成创造财富一 样 ,随着大工业的这种发展 ,直接劳动本身不再 是生产的基础”。① 总而言之 ,随着自然力替代 人力 ,劳动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 , 最终不再构成创造财富的基础。 (2) 随着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的淡化 , 价值将趋于消亡“: 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 财富的巨大源泉 ,劳动时间就不再是 ,而且必然 不再是财富的尺度 ,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 用价值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 生产便会崩溃”;因此 ,未来社会的“财富尺度决 不再是劳动时间 ,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 ,这表明财富本身 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可见“, 社会劳动确 立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对立的形式 ,是价值关系 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的最后发展。这种发展 的前提现在是而且始终是 ,直接劳动时间的量 , 已耗费的劳动量是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但是 ,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 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 , .相反地却取 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 ,或者说取决于 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②“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决 定因素”是“价值关系”存在的前提 ,当劳动不再 是财富创造的决定因素时 ,价值关系也就走到了 尽头 ———而这又取决于科技发展所导致的自然 力对人力的替代。换言之 ,一旦“直接形式”的劳 动不再是财富的源泉 ,劳动时间作为交换尺度的 使命也就完成了 ,价值概念也就消亡了。 问题在于 ,如果自然力替代了人力 ,劳动不 再是谋生的手段 ,人类会不会因无所事事而堕 落呢 ? 在马克思看来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因 为随着价值关系的崩溃“, 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 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的形式。个性得到 自由发展 .那时 ,于此相适应 ,由于给所有的 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 ,个人会在艺术、科 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 加自由时间 ,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 间”,这种“自由时间”由“闲暇时间”和“从事较 高级活动的时间”构成③。 然而 ,人们可能会问 ,如果劳动不再是财富 的源泉 ,那么劳动不就成了一个历史范畴了吗 ? 那么我们又怎样解读马克思的以下论述“: 劳动 过程 ,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 条件 ,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因此 ,它 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 ,倒不如说 ,它 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④我认 为 ,对上述论述应当辩证理解。马克思把被自 然力替代的劳动称为“直接形式的劳动”,这意 味着人类在“直接形式的劳动”消亡之后 ,还将 存在着“间接形式的劳动”,后者也就是马克思 所说的“艺术和科学”等较高级的活动。因此 , 虽然那种需要用价值来计量的“直接形式的劳 动”消亡了 ,但是 ,那种无须价值计量的“间接形 式的劳动”———个人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的自 由发展 ,则构成了人类乐生的手段和存在的意 义。正是在“间接形式”的意义上 ,马克思才把 劳动看作是永恒的范畴。而在“直接形式”的意 义上 ,劳动则是历史的范畴。 四、劳动价值论向何处去 如果科技的发展使自然力完全取代了人 力 ,劳动的必要性也就消失了 ,那么“劳动创造 价值”还能不能够成立 ? 我的看法是 : (1) 只要自然力还未完全取代人的脑力和 体力 ,劳动就仍然是“谋生的手段”,衡量商品价 值大小的就只能是人类一般劳动。对于人类而 言 ,劳动耗费是源于自身的一种成本支出 ,是要 付费的 ;而“自然力”则是外在于人类的一种“天 赐”,本质上是“无偿”和“免费”的。显然 ,免费的 ·31 · 学术月刊 2005. 4. ①②③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 卷下 ,人民出版社 1980 年 版 ,第 218、222、218、222、217、218 —219、225 —226、208 — 209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20054东西不具有价值的比较意义是不可能成为价值的市场经济越来越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之中。正内涵的。因此尽管与自然力相比,人力在财富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本身是处手过程中的的生产过程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但“免费”的盾,因为它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另自然力不论其所占比重提高到多少都不具有价二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值比较上的意义,价值的内涵只能是劳动。泉。”也就是说:“一方面,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2)科技的发展使自然力无偿服务”的范围力的一切力量,同样也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越来越广:从半自动化向全自动化扩展,从局部往的力量,以便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相对自动化向整体自动化扩展,从个别行业向全部行地)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另一方面,业扩展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护展,从生产劳资本想用劳动时间去衡量这样造出来的巨大的动向非生产劳动扩展从物质生产领域向精神生社会力量”。①自然力替代人力使财富的创造产领域扩展。伴随着这种变化,人类社会中的免越来越不取决于劳动,但是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费商品和无偿服务将会越来越多,与今天的社会人”又不得不用劳动来作为价值的衡量尺度。福利相比,其广度和深度会极大地拓展。“免费”马克思不仅看到了自然力替代人力的这个无和“无偿”是违背市场法则的免费商品和无偿服盾而且深刻地指出,这种“替代”是炸毁支撑市务的增加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趋手缩场经济的价值关系“这个基础的物质条件”②。小从而价值的存在领域也相应缩小。不过在劳动价值论并非马克思头脑中虚构的产物,付费商品和有偿服务的领域,价值规律的作用仍而是对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刻然存在“劳动创造价值”依然有效。画和科学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确地揭(3)科技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自然力无偿示了商品市场经济的本质,这是她的科学性所贡献的范围的扩大会越来越凸显“创新劳动”在,也是她的历史使命之所在。我认为,劳动价的重要性。因为自然力无偿贡献的范围越大,值论的历史使命在于:其一,在现有的生产力水财富的创造就越不需要普通的人类体力和脑力平下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商品的价值就的支出,人类劳动的耗费就会越来越集中在高必须且只能以人类劳动(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为新技术的“创新劳动”上。创新劳动的凸显,既衡量依据而不能以其他的东西来衡量。不如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推动科技发展此,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地逃避劳动”只的动力。然而创新劳动通常是由少数专门人有以劳动作为价值的衡量依据,并在“价值“这只才提供的按“劳动价值论的逻辑诉求由此创“看不见的手”的召唤和驱使下人类才会“努力”造的价值在分配上必然向少数专门人才倾斜。地去劳动。其二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市场经于是我们看到:其一,创新劳动与普通劳动之间济中,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就在于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例如比尔·盖茨的高收贡献的首定。正如季铁映同志所说·“我们今天入)一近2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呈讨论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是什么?首先应当发散而不是库茨涅兹的倒U形收敛趋势除了突出的是劳动、劳动者!”③我认为,这也正是价分配制度的原因外,创新劳动的凸显恐怕也是值作为评价人类贡献的伟大意义所在。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二,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重如果自然力全面替代人力如果劳动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越来越再是财富的源泉我们又用什么来衡量价值呢?成为各国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劳动不用衡量,也不须衡量,价值概念已经消亡。“地位凸显”并由此带来的“收入倾斜”和“社会重视”再一次证明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第219页。(4))自然力替代人力不仅对“劳动创造价③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中国社会科学》值的命题构成了挑战而且它使以价值为基础2003年第1期。. 32:D1994-2009 China 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hwww.cnki.net

东西不具有价值的比较意义 ,是不可能成为价值 内涵的。因此 ,尽管与自然力相比 ,人力在财富 的生产过程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 ,但“免费”的 自然力不论其所占比重提高到多少 ,都不具有价 值比较上的意义 ,价值的内涵只能是劳动。 (2)科技的发展使自然力“无偿服务”的范围 越来越广:从半自动化向全自动化扩展 ,从局部 自动化向整体自动化扩展 ,从个别行业向全部行 业扩展 ,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扩展 ,从生产劳 动向非生产劳动扩展 ,从物质生产领域向精神生 产领域扩展。伴随着这种变化 ,人类社会中的免 费商品和无偿服务将会越来越多 ,与今天的社会 福利相比 ,其广度和深度会极大地拓展。“免费” 和“无偿”是违背市场法则的 ,免费商品和无偿服 务的增加 ,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趋于缩 小 ,从而价值的存在领域也相应缩小。不过 ,在 付费商品和有偿服务的领域 ,价值规律的作用仍 然存在“, 劳动创造价值”依然有效。 (3) 科技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自然力无偿 贡献的范围的扩大 ,会越来越凸显“创新劳动” 的重要性。因为自然力无偿贡献的范围越大 , 财富的创造就越不需要普通的人类体力和脑力 的支出 ,人类劳动的耗费就会越来越集中在高 新技术的“创新劳动”上。创新劳动的凸显 ,既 是科技发展的结果 ,又是进一步推动科技发展 的动力。然而 ,创新劳动通常是由少数专门人 才提供的 ,按“劳动价值论”的逻辑诉求 ,由此创 造的价值在分配上必然向少数专门人才倾斜。 于是我们看到 :其一 ,创新劳动与普通劳动之间 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例如比尔 ·盖茨的高收 入) ———近 20 多年来 ,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呈 发散而不是库茨涅兹的倒 U 形收敛趋势 ,除了 分配制度的原因外 ,创新劳动的凸显恐怕也是 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二 ,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重 视程度越来越高 ,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 ,越来越 成为各国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劳动 “地位凸显”并由此带来的“收入倾斜”和“社会 重视”,再一次证明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 (4) 自然力替代人力不仅对“劳动创造价 值”的命题构成了挑战 ,而且它使以价值为基础 的市场经济越来越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之中。正 如马克思所说 :“资本本身是处于过程中的矛 盾 ,因为它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 ,另 一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 泉。”也就是说“: 一方面 ,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 力的一切力量 ,同样也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 往的力量 ,以便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 (相对 地) 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另一方面 , 资本想用劳动时间去衡量这样造出来的巨大的 社会力量”。① 自然力替代人力使财富的创造 越来越不取决于劳动 ,但是市场经济中的“经济 人”又不得不用劳动来作为价值的衡量尺度。 马克思不仅看到了自然力替代人力的这个矛 盾 ,而且深刻地指出 ,这种“替代”是炸毁支撑市 场经济的价值关系“这个基础的物质条件”② 。 劳动价值论并非马克思头脑中虚构的产物 , 而是对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刻 画和科学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确地揭 示了商品、市场经济的本质 ,这是她的科学性所 在 ,也是她的历史使命之所在。我认为 ,劳动价 值论的历史使命在于:其一 ,在现有的生产力水 平下 ,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所以商品的价值就 必须且只能以人类劳动(脑力和体力) 的耗费为 衡量依据 ,而不能以其他的东西来衡量。不如 此 ,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地逃避劳动”,只 有以劳动作为价值的衡量依据 ,并在“价值”这只 “看不见的手”的召唤和驱使下 ,人类才会“努力” 地去劳动。其二 ,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市场经 济中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就在于对劳动和劳动者 贡献的肯定。正如李铁映同志所说“: 我们今天 讨论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是什么 ? .首先应当 突出的是劳动、劳动者 !”③我认为 ,这也正是价 值作为评价人类贡献的伟大意义所在。 如果自然力全面替代了人力 ,如果劳动不 再是财富的源泉 ,我们又用什么来衡量价值呢 ? 不用衡量 ,也不须衡量 ,价值概念已经消亡。 ·32 · 学术月刊 2005. 4. ① ③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 卷下 ,第 219 页。 李铁映《: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1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月刊2005.4.“劳动价值论”最终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劳动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几千年的私有制社会也就价值论的存在有两个前提:一是劳动是财富的必然消亡一这显然是那些奉“经济人”、私有源泉,二是市场交换的存在。自然力全面替代制、市场经济为圣经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但逻人力后这两个前提将不复存在·首先在财富辑的推理就是这样。其二按需分配。劳动品的创造过程中,自然力成了财富的源泉劳动的不再是“谋生手段”分配又怎么“按劳”?“按地位已经淡化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其次,由于需”当然要有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自自然力已经能提供丰富的财富,以至于人的劳然力全面替代人力”。如果自然力不能提供“按动也被“废”掉了,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于需分配”的物质基础,那么人的劳动就仍然必是,斤斤计较的市场交换也就没有存在之必要要,劳动就(部分)还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只要了没有市场交换价值的存在又何以可能?这自然力替代人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人类的脑力和体力将不再耗费在通过市场那么马克思预测的共产主义社会就一定会出交换才能实现的财富生产上,而是耗费在自我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精神的提升和完善上(这种耗费并不遵循市场在市场经济消亡的背景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一这并非表明马克法则)。可见,虽然自然力成了财富的源泉,但这种财富无须通过价值来表现,如同劳动概念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科学的理论,而是由于马克的消亡一样,价值概念也消失了。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果劳动不再是人类谋生的手段,昔日的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人意识到了机器替代劳动劳动者将依靠什么维生?看来,私有制的游戏后,自然力成为财富创造的源泉,但却不知这种规则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一日劳动的必要性消变化不仅意味着“劳动的消失也意味着“价值”的消亡:特别是,他们更无法理解,与此一同消亡失,支配人类社会几十年的游戏规则就必须而且一定要发生改变。虽然改变的具体细节我们的,还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如果私有制和市场今天很难把握,但基本原则至少有两点:其一,经济不退出历史舞台,劳动价值论就不会失效生产资料公有制。当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自然如果不承认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历史范畴,那么力的所有者,都能共享自然力的无偿贡献,那么任何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都是可笑的。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公有制社会也就诞生(责任编辑:沈敏)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Labor Value TheoryZhao LeiAbstract: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following views:Firstly,thefunction of machinery is neitherto create value,nor the condition of creating value,but the condition of reducing value and impel-ling value extinction.Secondly,value isa criterion to the“compensable"consumption ofmanpower, but the natural force which hides in machinery and replaces manpower is“free", so thecontribution that machinery offers doesn't create value.Before the contribution of natural force isenoughfor all social membersto shareitfreely,itisonlytheproductionmean'sownership thatdetermines who canown the free contribution of natural force.Thirdly,not only value but alsothe“labor in directform"is a historical category.Forthly,if work is no longer a means to makea living,the Labor Value Theory will withdraw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too.This does not in-dicate that Marx's labor value theory is not a scientific theory, but because it has alreadyfinishedits own historical mission.Key words: machinery,natural force,labor value theory:33:1994-2009China Academic Jou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is reservedhttp:/hwww.cnki.net

“劳动价值论”最终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劳动 价值论的存在有两个前提 :一是劳动是财富的 源泉 ;二是市场交换的存在。自然力全面替代 人力后 ,这两个前提将不复存在 :首先 ,在财富 的创造过程中 ,自然力成了财富的源泉 ,劳动的 地位已经淡化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其次 ,由于 自然力已经能提供丰富的财富 ,以至于人的劳 动也被“废”掉了 ,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于 是 ,斤斤计较的市场交换也就没有存在之必要 了 ,没有市场交换 ,价值的存在又何以可能 ? 这 时 ,人类的脑力和体力将不再耗费在通过市场 交换才能实现的财富生产上 ,而是耗费在自我 精神的提升和完善上 (这种耗费并不遵循市场 法则) 。可见 ,虽然自然力成了财富的源泉 ,但 这种财富无须通过价值来表现 ,如同劳动概念 的消亡一样 ,价值概念也消失了。 如果劳动不再是人类谋生的手段 ,昔日的 劳动者将依靠什么维生 ? 看来 ,私有制的游戏 规则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一旦劳动的必要性消 失 ,支配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游戏规则就必须而 且一定要发生改变。虽然改变的具体细节我们 今天很难把握 ,但基本原则至少有两点 :其一 , 生产资料公有制。当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自然 力的所有者 ,都能共享自然力的无偿贡献 ,那么 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公有制社会也就诞生 了 ,我们已经习惯了几千年的私有制社会也就 必然消亡 ———这显然是那些奉“经济人”、私有 制、市场经济为圣经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 ,但逻 辑的推理就是这样。其二 ,按需分配。劳动已 不再是“谋生手段”,分配又怎么“按劳”?“按 需”当然要有物质基础 ,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自 然力全面替代人力”。如果自然力不能提供“按 需分配”的物质基础 ,那么人的劳动就仍然必 要 ,劳动就(部分) 还是谋生的手段。因此 ,只要 自然力替代人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那么马克思预测的共产主义社会就一定会出 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在市场经济消亡的背景下 ,马克思的劳动价 值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并非表明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科学的理论 ,而是由于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人意识到了机器替代劳动 后 ,自然力成为财富创造的源泉 ,但却不知这种 变化不仅意味着“劳动”的消失 ,也意味着“价值” 的消亡 ;特别是 ,他们更无法理解 ,与此一同消亡 的 ,还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如果私有制和市场 经济不退出历史舞台 ,劳动价值论就不会失效; 如果不承认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历史范畴 ,那么 任何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都是可笑的。 (责任编辑 :沈敏)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Labor Value Theory Zhao Lei Abstract : This article proposes t he following views : Firstly , the f unction of machinery is neit her to create value , nor t he condition of creating value , but the condition of reducing value and impel2 ling value extinction. Secondly , value is a criterion to the“compensable”consumption of man2 power , but t he natural force which hides in machinery and replaces manpower is“free”, so the contribution t hat machinery offers doesn’t create value. Before t he contribution of natural force is enough for all social members to share it freely , it is only t he production mean’s ownership t hat determines who can own the free contribution of nat ural force. Thirdly , not only value but also t he“labor in direct form”is a historical category. Forthly , if work is no longer a means to make a living , t he Labor Value Theory will wit hdraw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 , too . This does not in2 dicate t hat Marx’s labor value t heory is not a scientific theory , but because it has already finished its own historical mission. Key words : machinery , nat ural force , labor value t heory ·33 · 学术月刊 2005. 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