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怎样看待约翰_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怎样看待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蒋南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成都610074)摘要:罗默建立了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并认为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不正确。从罗默理论的内涵看,他的理论与萨缪尔森等人的剥削理论一脉相承。罗默认为剥削是客观存在的应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来消灭剥削,但这不是折衷了马克思剥削理论或发展了马克思剥削理论。其理论的相关范畴、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前提,都与马克思剥削理论有本质的不同。罗默的非劳动价值理论的剥削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理论证明方面的逻辑缺陷,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及逻辑力大打折扣,反衬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正确性。关键词:约翰罗默;非劳动价值论:剥削理论中图分类号:F091.3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10-0017-06约翰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世纪70上。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导致其剥削理论的年代以来,他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建立错误。二是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只是技术性意义上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进行了修的剥削理论,无法从道德上达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正,提出了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以下简称罗的自的。因此,应该建立一种在道德上能起到批判默理论)这在中外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资本主义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于是罗默于罗默理论影响到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地位,影响通过建立微观经济均衡模型,来说明马克思讲的资到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科学性,因此有必要对罗默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只是技术意义上的剥削,而技术理论进行分析,以厘清理论思路,更好地借鉴西方意义上的剥削不必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而劳动经济学,以发展的马克思经济理论为中国的市场经价值论是多余的。罗默认为工人受剥削,是他用其济实践服务。工资购买的消费品包含的劳动少手他所付出的劳动。而资本家剥削工人,是他用利润购买的商品中一、一脉相承:罗默理论与萨缪尔森等人的剥所包含的劳动多于他所付出的劳动。剥削如果不削理论与价值判断的不公正联系,例如,不与有形资本的罗默认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初始分配的不公正联系,则达不到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理论,其主要意义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遣自的。“如果对工人的剥削看起来是不公正的那责。剥削这一概念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技术意义是因为人们认为导致剥削产生的有形资本的初始分配是不公正的。21罗默还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上的剥削。它是从事实判断角度所指的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劳动的占有。其二是指道德意义上的虽已存在技术意义上的剥削,但难以认为它不公剥削。它是从价值判断角度所指的一些人对另正从而试图说明马克思剥削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些人的不公正行为。马克思提供了从技术意义上论基础上,特别是剩余价值论基础上是不正确的。存在剥前的论证,但只是一种事实描述,不是价值“作为对于不平等的一般的统计量,剩余价值这一研究剥削的方法是不成功的。"[3]他认为应通过初判断。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对资本主义道德方面的遣责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始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来重新定义剥削,这才能收稿日期:2007-08-30作者简介:蒋南平(1956-),男,四川中江人,经济学博士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理论比较。17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edhtp:/hw.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怎样看待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 蒋南平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中国 成都 610074) 摘要 :罗默建立了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 ,并认为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不正确。从罗默理论的内涵看 ,他的理 论与萨缪尔森等人的剥削理论一脉相承。罗默认为剥削是客观存在的 ,应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来消灭剥 削 ,但这不是折衷了马克思剥削理论或发展了马克思剥削理论。其理论的相关范畴、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前 提 ,都与马克思剥削理论有本质的不同。罗默的非劳动价值理论的剥削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理论证明 方面的逻辑缺陷 ,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及逻辑力大打折扣 ,反衬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正确性。 关键词 :约翰·罗默 ;非劳动价值论 ;剥削理论 中图分类号 :F091134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2674 (2007) 10 - 0017 - 06 约翰·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他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对建立 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进行了修 正 ,提出了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 (以下简称罗 默理论) ,这在中外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 于罗默理论影响到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地位 ,影响 到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科学性 ,因此 ,有必要对罗默 理论进行分析 ,以厘清理论思路 ,更好地借鉴西方 经济学 ,以发展的马克思经济理论为中国的市场经 济实践服务。 一、一脉相承 :罗默理论与萨缪尔森等人的剥 削理论 罗默认为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 剥削理论 ,其主要意义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谴 责。剥削这一概念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指技术意义 上的剥削。它是从事实判断角度所指的一些人对 另一些人的劳动的占有。其二是指道德意义上的 剥削。它是从价值判断角度所指的一些人对另一 些人的不公正行为。[1 ]马克思提供了从技术意义上 存在剥削的论证 ,但只是一种事实描述 ,不是价值 判断。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对资本主义道德方面的 谴责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 上。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 ,导致其剥削理论的 错误。二是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只是技术性意义上 的剥削理论 ,无法从道德上达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的目的。因此 ,应该建立一种在道德上能起到批判 资本主义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于是 ,罗默 通过建立微观经济均衡模型 ,来说明马克思讲的资 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只是技术意义上的剥削 ,而技术 意义上的剥削不必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从而劳动 价值论是多余的。罗默认为工人受剥削 ,是他用其 工资购买的消费品包含的劳动少于他所付出的劳 动。而资本家剥削工人 ,是他用利润购买的商品中 所包含的劳动多于他所付出的劳动。剥削如果不 与价值判断的不公正联系 ,例如 ,不与有形资本的 初始分配的不公正联系 ,则达不到批判资本主义的 目的。“如果对工人的剥削看起来是不公正的 ,那 是因为人们认为导致剥削产生的有形资本的初始 分配是不公正的。”[2 ]罗默还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虽已存在技术意义上的剥削 ,但难以认为它不公 正 ,从而试图说明马克思剥削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 论基础上 ,特别是剩余价值论基础上是不正确的。 “作为对于不平等的一般的统计量 ,剩余价值这一 研究剥削的方法是不成功的。”[3 ]他认为应通过初 始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来重新定义剥削 ,这才能 收稿日期 :2007 - 08 - 30 作者简介 :蒋南平(1956 - ) ,男 ,四川中江人 ,经济学博士后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经济理论比较。 17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10 期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真正反映马克思剥削理论在道德方面的批判力。为,在他们剥削理论的主要内涵上,具有共同之处。因为尽管技术意义上的剥削难以反映资本主义的他们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不公正“但那种作为更为根本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仍有说服力:如果一种收入分配源于对私有财二本质区别:罗默理论与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产的不平等的初始分配,我们就认为它是非正义的。"4]根据这种观点,罗默批评了那种认为资本的尽管罗默理论与萨缪尔森的剥削理论一脉相不平等分配是由于不同的时间偏好率、不同的冒险承,但并非就完全等同。因为罗默认为应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剥削,而不是赞同倾向、不同的企业家能力、无法预期的运气等在道德上无可指责的方法获得的观点继而认为只有消资本主义私有制。那么罗默是否折裹了或者发展除私有财产的不平等分配,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呢?对此,应依照下列原则来私有制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剥削。“消除那些对外判断。第一,其理论使用的范畴,其含义是否符合部世界不同所有权而产生的不平等的方法,不是平马克思剥削理论范畴的含义·第二其研究方法是均这些财产所有权,而是实行公共所有制,这就需否符合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研究方法;其三,其理论要消灭特定类型的私有财产权。"5]显然,罗默理论基础和前提,是否是马克思的理论基础及前提。的主要内涵是:其一,承认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罗默理论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范畴含义客观存在;其二,认为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不同。马克思剥削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有制才能消灭剥削;其三,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正确基础上,劳动价值是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性,进而否认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正确性;其四,建立剥削是一种社会关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商西方经济学均衡模型的证明方法;其五,对剥削进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行了重新定义和界定。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实际上,与罗默同时代就有以萨缪尔森为代表商品,其价值是由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之后,使工人生产过的一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同样提出了这种“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萨缪尔森在《理解马克思的剥程中生产出了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但资本家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两者差额形成的概述》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于是形成了资本削论”。他的理由是利润率和价格可以直接求出,主义剥削。所以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基础范畴,是劳无须通过价值计算来达到,因为这是不必要的步动价值范畴。但罗默理论完全脱离了劳动价值范骤。只要把一定的生存工资率也就是将劳动力再畴并且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其剥削生产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的工资与价理论也是有问题的。格利润率相联系,就可以从它们的差额看出剥削问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是剥削。题。[6]而另一位西方经济学家在《没有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剩的剥削理论》一文中认为,“对剥削的分析并不依仗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马克思所劳动价值论,"[7]而放弃劳动价值论并不妨碍“像马说的剥削是指一方型断生产资料,一方丧失生产资克思一样可以得出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剥削是不可料只得出卖劳动力的社会关系。而罗默所指的剥避免的结论”。8]显然,萨尔缪逊等人的剥削理论削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技术意义上的剥削。同样具有罗默理论的内涵。即其一,仍然承认剥削即“在既定的经济中,如果某些成员必须从事超过是存在的:其二,仍然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就能挣得他们的消费品集,那就可以说剥削会存在。"9其二是道德意义上而否认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正确性·其三,仍然对剥削进行了重新定义,仍将其看成生存工资率与价格的剥削。“如果成员在与平等的生产资料初始所有利润率的差额等;其四,仍然使用西方经济学的经权相联系的产品分配中比他在现实产品分配中的境况更好,那他就受到了剥削。10]罗默还强调应济均衡模型的方法。只是他们并没有像罗默一样,以财产关系来定义剥削,因为这种定义的好处在于认为消灭剥削的根源应该是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明确知道,剥削是一个人受到的损失,而且这比较罗默理论与萨缪尔森等人的理论,可以认种损失是财产的不平等初始分配的结果。显然,罗1821994-2009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真正反映马克思剥削理论在道德方面的批判力。 因为尽管技术意义上的剥削难以反映资本主义的 不公正“, 但那种作为更为根本的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却仍有说服力 :如果一种收入分配源于对私有财 产的不平等的初始分配 ,我们就认为它是非正义 的。”[4 ]根据这种观点 ,罗默批评了那种认为资本的 不平等分配是由于不同的时间偏好率、不同的冒险 倾向、不同的企业家能力、无法预期的运气等在道 德上无可指责的方法获得的观点 ,继而认为只有消 除私有财产的不平等分配 ,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 私有制 ,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剥削。“消除那些对外 部世界不同所有权而产生的不平等的方法 ,不是平 均这些财产所有权 ,而是实行公共所有制 ,这就需 要消灭特定类型的私有财产权。”[5 ]显然 ,罗默理论 的主要内涵是 :其一 ,承认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的 客观存在 ;其二 ,认为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 有制才能消灭剥削 ;其三 ,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正确 性 ,进而否认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正确性 ;其四 ,建立 西方经济学均衡模型的证明方法 ;其五 ,对剥削进 行了重新定义和界定。 实际上 ,与罗默同时代就有以萨缪尔森为代表 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 ,同样提出了这种“没有劳动 价值论的剥削理论。”萨缪尔森在《理解马克思的剥 削概念 :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 的概述》中 ,明确提出要建立“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 削论”。他的理由是利润率和价格可以直接求出 , 无须通过价值计算来达到 ,因为这是不必要的步 骤。只要把一定的生存工资率 ,也就是将劳动力再 生产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的工资与价 格利润率相联系 ,就可以从它们的差额看出剥削问 题。[6 ]而另一位西方经济学家在《没有劳动价值论 的剥削理论》一文中认为“, 对剥削的分析并不依仗 劳动价值论 ,”[7 ]而放弃劳动价值论并不妨碍“像马 克思一样可以得出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剥削是不可 避免的结论”。[8 ]显然 ,萨尔缪逊等人的剥削理论 , 同样具有罗默理论的内涵。即其一 ,仍然承认剥削 是存在的 ;其二 ,仍然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 ,进 而否认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正确性 ;其三 ,仍然对剥 削进行了重新定义 ,仍将其看成生存工资率与价格 利润率的差额等 ;其四 ,仍然使用西方经济学的经 济均衡模型的方法。只是他们并没有像罗默一样 , 认为消灭剥削的根源应该是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 主义私有制。 比较罗默理论与萨缪尔森等人的理论 ,可以认 为 ,在他们剥削理论的主要内涵上 ,具有共同之处。 他们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二、本质区别 :罗默理论与马克思的剥削理论 尽管罗默理论与萨缪尔森的剥削理论一脉相 承 ,但并非就完全等同。因为罗默认为应通过消灭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剥削 ,而不是赞同 资本主义私有制。那么 ,罗默是否折衷了或者发展 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呢 ? 对此 ,应依照下列原则来 判断。第一 ,其理论使用的范畴 ,其含义是否符合 马克思剥削理论范畴的含义 ;第二 ,其研究方法是 否符合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研究方法 ;其三 ,其理论 基础和前提 ,是否是马克思的理论基础及前提。 (一) 罗默理论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范畴含义 不同。马克思剥削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基础上 ,劳动价值是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 , 剥削是一种社会关系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商 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 ,劳动力成为 商品 ,其价值是由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之后 ,使工人生产过 程中生产出了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 ,但资本家 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 ,两者差额形成 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于是形成了资本 主义剥削。所以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基础范畴 ,是劳 动价值范畴。但罗默理论完全脱离了劳动价值范 畴 ,并且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 ,其剥削 理论也是有问题的。 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是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剩 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马克思所 说的剥削是指一方垄断生产资料 ,一方丧失生产资 料只得出卖劳动力的社会关系。而罗默所指的剥 削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其一是技术意义上的剥削。 即“在既定的经济中 ,如果某些成员必须从事超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就能挣得他们的消费品 集 ,那就可以说剥削会存在。”[9 ]其二是道德意义上 的剥削。“如果成员在与平等的生产资料初始所有 权相联系的产品分配中比他在现实产品分配中的 境况更好 ,那他就受到了剥削。”[10 ]罗默还强调应 以财产关系来定义剥削 ,因为这种定义的好处在于 使人明确知道 ,剥削是一个人受到的损失 ,而且这 种损失是财产的不平等初始分配的结果。显然 ,罗 18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10 期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默理论所说的剥削,不是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私有制表现的不平等社会关系,只是生产资料初始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所有权表现的不平等的关系,或是以社会必要劳动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12]时间衡量的劳动差额多少的关系。如按罗默的逻辑对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只要有不平等的生产而罗默理论的研究方法,并不是遵循马克思的资料初始所有权形成和存在,剥削会一直存续下唯物辩证法,也不是“总体方法论”与“抽象上升到去。罗默没有回答这种初始所有权的不平等标准具体的方法结合,而是单纯的采用数理方法,运用是什么由什么样的因素引起,以及是否只要平均微观经济均衡模型进行推理。这样,他通过设立一分配财产就能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初始所有权,从而系列均衡模型(我们分别用模型A、模型B、模型C、消除剥削。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则以生产资料是模型D、模型E、模型F称之)来建立他的剥削理否被垄断作为不平等的标准,并指出了废除这种不论。罗默在只生产一种商品、成员间不存在交易、平等关系的途径。再从罗默所说的技术上的剥削均衡解是自给自足的简单经济均衡模型A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即生产一定含义来看,也并不是马克思所指的资本家集团“无偿占有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关系,而是指占有了数量产品(罗默这里以玉来为例)以及再生产过程“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差额。按此逻辑,如果因所消耗的资本(玉米种子)所需的劳动总量。由此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同,难道只有得到超额利润的还为技术性剥削下了定义,并建立起对资本(玉米资本家才是剥削者,得不到超额利润的资本家反而种子)实行不平等的初始分配的模型B。在模型B成了被剥削者了吗?如果社会中各资本家企业劳中罗默比照工人与资本家付出的劳动,并根据他动生产率相同,这样,每个企业都获得相同社会必对技术性剥削下的定义,认为资本家剥削了工人,要劳动时间的产品,那么资本家都不是剥削者了从而认为劳动价值论说明剥削问题不必要。为了吗?如此,就只需要使资本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相进一步说明剥削与劳动价值论无关,他又设计了一同即可以消灭剥削,而不需要罗默所说的通过“消个“资本市场孤岛”模型(模型C),认为剥削在不存灭特定类型的私有财产权"!]来消灭剥削。在劳动市场的经济模型中也能得到充分发展。为(二)罗默理论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研究方法了解释在模型B和模型C中为什么会存在剥削、截然不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主要运用唯物辩证罗默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资本的相对稀缺,二是对有形资本的不同所有权。他认为如果资本不稀缺,法并将“总体方法论”与“抽象升到具体”的方法结合起来辅之以其他如演绎和数理方法等。例如因利润率下跌会导致剥削消失。如果不存在资本马克思在其剥削理论的基础范畴一一劳动价值论所有权的不平等分配,剥削也会消失。罗默为了说的研究中,通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阐明了价明技术性剥削不一定导致道德意义上的剥削,又设值实体和价值决定。然后在第二卷第三篇,运用劳计了模型D及模型E,认为在这两个模型中的成员动二重性原理,讨论了新价值的创造及价值的转的不同偏好及不为他人工作而产生对其他人的有害影响,即使产生技术上的剥削也不会产生道德性移。并在商品价值构成的基础上讨论了剥削的“客体”一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由此的危害或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剥前。只有道德意义单明了剥削产生的原因、形成剥削的根源、资本主上的剥削才是人们关注的真正的剥削。所以,罗默义剥削的表现形式及内容等等。马克思还通过《资又设计了模型F,通过它来说明不必通过劳动价值本论》第三卷,将价值决定的抽象规定进一步向其论,即可将剥削定义在初始财产的不平等分配基础具体规定上升引进了成本价格概念说明了剩余上,从而形成人们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显然,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以及如何形成平均利润。而罗默的研究方法,并不像马克思那样以客观事实和价值的抽象规定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具体规定,说明社会现实为基础并通过对社会现象分析,找出这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与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的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或关系。而是从假设出发,通过差别,从而说明了利润率掩盖剥削现象的原因。马逻辑推绎来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的方法一旦出现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明了包括他的假设的非现实适应性,逻辑推绎即便正确,结论也剥削理论在内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精髓:难以符合客观实际。况且罗默的研究方法,本身就“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受到不少西方经济学家的反对。例如,著名西方经191994-2009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默理论所说的剥削 ,不是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 私有制表现的不平等社会关系 ,只是生产资料初始 所有权表现的不平等的关系 ,或是以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衡量的劳动差额多少的关系。如按罗默的逻 辑 ,对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只要有不平等的生产 资料初始所有权形成和存在 ,剥削会一直存续下 去。罗默没有回答这种初始所有权的不平等标准 是什么 ,由什么样的因素引起 ,以及是否只要平均 分配财产就能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初始所有权 ,从而 消除剥削。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则以生产资料是 否被垄断作为不平等的标准 ,并指出了废除这种不 平等关系的途径。再从罗默所说的技术上的剥削 含义来看 ,也并不是马克思所指的资本家集团“无 偿占有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关系 ,而是指占有了 “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差额。按此逻辑 ,如果因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同 ,难道只有得到超额利润的 资本家才是剥削者 ,得不到超额利润的资本家反而 成了被剥削者了吗 ? 如果社会中各资本家企业劳 动生产率相同 ,这样 ,每个企业都获得相同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的产品 ,那么资本家都不是剥削者了 吗 ? 如此 ,就只需要使资本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相 同即可以消灭剥削 ,而不需要罗默所说的通过“消 灭特定类型的私有财产权”[11 ]来消灭剥削。 (二) 罗默理论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研究方法 截然不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 ,主要运用唯物辩证 法 ,并将“总体方法论”与“抽象升到具体”的方法结 合起来 ,辅之以其他如演绎和数理方法等 。例如 , 马克思在其剥削理论的基础范畴 ———劳动价值论 的研究中 ,通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阐明了价 值实体和价值决定。然后在第二卷第三篇 ,运用劳 动二重性原理 ,讨论了新价值的创造及价值的转 移。并在商品价值构成的基础上讨论了剥削的“客 体”———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 ,由此 阐明了剥削产生的原因、形成剥削的根源、资本主 义剥削的表现形式及内容等等。马克思还通过《资 本论》第三卷 ,将价值决定的抽象规定进一步向其 具体规定上升 ,引进了成本价格概念 ,说明了剩余 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以及如何形成平均利润。而 价值的抽象规定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具体规定 ,说明 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与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的 差别 ,从而说明了利润率掩盖剥削现象的原因。马 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 ,阐明了包括他的 剥削理论在内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精髓 : “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维具体 ,事实上是 思维的、理解的产物 ;但是 ,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 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 产物 ,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 物。”[12 ] 而罗默理论的研究方法 ,并不是遵循马克思的 唯物辩证法 ,也不是“总体方法论”与“抽象上升到 具体”的方法结合 ,而是单纯的采用数理方法 ,运用 微观经济均衡模型进行推理。这样 ,他通过设立一 系列均衡模型(我们分别用模型 A、模型 B、模型 C、 模型 D、模型 E、模型 F 称之) 来建立他的剥削理 论。罗默在只生产一种商品、成员间不存在交易、 均衡解是自给自足的简单经济均衡模型 A 的基础 上 ,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即生产一定 数量产品(罗默这里以玉米为例) 以及再生产过程 所消耗的资本(玉米种子) 所需的劳动总量。由此 还为技术性剥削下了定义 ,并建立起对资本 (玉米 种子) 实行不平等的初始分配的模型 B。在模型 B 中 ,罗默比照工人与资本家付出的劳动 ,并根据他 对技术性剥削下的定义 ,认为资本家剥削了工人 , 从而认为劳动价值论说明剥削问题不必要。为了 进一步说明剥削与劳动价值论无关 ,他又设计了一 个“资本市场孤岛”模型(模型 C) ,认为剥削在不存 在劳动市场的经济模型中也能得到充分发展。为 了解释在模型 B 和模型 C 中为什么会存在剥削 , 罗默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资本的相对稀缺 ,二是对 有形资本的不同所有权。他认为如果资本不稀缺 , 因利润率下跌会导致剥削消失。如果不存在资本 所有权的不平等分配 ,剥削也会消失。罗默为了说 明技术性剥削不一定导致道德意义上的剥削 ,又设 计了模型 D 及模型 E ,认为在这两个模型中的成员 的不同偏好及不为他人工作而产生对其他人的有 害影响 ,即使产生技术上的剥削也不会产生道德性 的危害 ,或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剥削。只有道德意义 上的剥削才是人们关注的真正的剥削。所以 ,罗默 又设计了模型 F ,通过它来说明不必通过劳动价值 论 ,即可将剥削定义在初始财产的不平等分配基础 上 ,从而形成人们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显然 , 罗默的研究方法 ,并不像马克思那样以客观事实和 社会现实为基础 ,并通过对社会现象分析 ,找出这 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或关系。而是从假设出发 ,通过 逻辑推绎来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的方法一旦出现 假设的非现实适应性 ,逻辑推绎即便正确 ,结论也 难以符合客观实际。况且罗默的研究方法 ,本身就 受到不少西方经济学家的反对。例如 ,著名西方经 19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10 期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济学家艾克纳认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础上,特别要建立在对私有财产不平等的初始分配是由毫无现实基础的理论构成的………。事实上,除上。“如果一种收入分配源于对私有财产的不平等的初始分配,我们就认为它是非正义的。16]罗默了.一系列演绎推理外经济学几平一无所有。"[13]所以,用有争论或有异议的方法来阐明理还设计了一个模型F通过推绎,罗默认为建立在论,其说服力和可信度值得怀疑。财产关系上的剥削定义是成立的。这样,似乎就得(三)罗默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前提与马克思剥到与马克思剥削理论殊途同归的结果。显然,罗默削理论迥然不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以科学的劳并没有以现实作为他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仅通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和前提。事实上,马克思最过条件假设并运用均衡模型进行推绎,来构建他的初并不是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马克思1843年研理论。这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形成根本不同。究政治经济学时,还曾是劳动价值论的异议者。但随着他对经济现实的深入研究,以及他的唯物史观三、弱说服力:罗默理论的逻辑缺陷的确立,才遂渐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这种理论作为基础及前提,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罗默理论认为,应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来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的细胞一商消灭剥削,这一点与萨缪尔森等人的剥削理论不品,阐述了商品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揭示了不变同。但罗默理论以非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又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转移及价值创造,揭示了商与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不相同,但与萨缪尔森等的理品的内在矛盾,以及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及论相同。如果仅是方法上的差异而与马克思剥削价值形式的关系;说明了价值实体以及其本质,价理论一致,我们就应该同样承认他的理论的正确值量及价值形式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形成了科性。因为单从方法而言,不能说某种方法的正确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剥削理论。错误,只能说方法运用的正确与错误。既然罗默理恩格斯曾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研究剥削在内论是通过假设条件并进行逻辑分析及演绎形成的,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作了高度评价,认只要罗默理论没有逻辑缺陷,可以认为他的理论与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劳动产品按照这个价值尺马克思剥削理论殊途同归,甚或说在当前社会对马度在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自由交换,这些克思剥削理论有了发展。否则罗默理论会因逻辑正如马克思已经证明的就是现代资产阶缺陷缺乏说服力。事实上,这种缺陷是存在的。级全部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意识形态建立于其(一)理论基础的逻辑缺陷。罗默理论并未将上的现实基础。"[14]罗默的剥削理论是非劳动价值劳动价值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认为劳动价论的剥削理论,不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理论的基值论是错误的,进而认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础和理论的前提。罗默参考了其他一些西方经济的马克思剥削理论也是错误的。罗默理论没有说学家如萨缪尔森、布劳格、柯亨等人的理论,采用西明劳动价值论错在何处,也没有说明他的理论基础方经济学常用的微观经济模型的方法通过推理演“非劳动价值论”为什么正确。逻辑上看,即使不通过劳动价值论而用其他理论来证明剥削的存在,也绎来构建自已的理论框架。例如罗默通过设计模型A和模型B,经推理演绎后就认为证明了“剥削”不能断然说劳动价值论乃全建立其上的马克思剥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现象的客观存在。“在这削理论是错误的。反过来,罗默用非劳动价值论的一模型中竞争市场出清价格和工资率决定了这样理论基础通过推绎来说明“剥削是客观存在的事一种结果,其中一些人受剥削,另一些人则是剥削实”如果用其他理论基础和方法得出了的同样结者。"[15]然后根据模型A的均衡解,提出了社会必论,是否也可以认为“非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及要劳动时间概念,再依据一些概念,并利用资本市方法不正确呢?显然不能。当然,西方一些经济学场孤岛模型(模型C)和模型B中劳动市场孤岛模家如萨缪尔森(1970)和斯蒂德曼(1977)在上世纪型,得出不用劳动价值论也同样可以证明剥削存在70年代就提出要建立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的结论。另外,他又用两个例子(即模型D和模型但也没有绝对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只是宣E得出存在一种“社会成员都满意”且不存在“不称不用劳动价值论即可建立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论。17]或“对剥削的分析并不依仗劳动价值公正”的剥削。为使剥前受到逼责,他认为必须把论。"[18]即便如此,他们的观点也受到另一些西方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直接建立在财产关系的基20D1994-2009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r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济学家艾克纳认为“: (西方)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 , 是由毫无现实基础的理论构成的 .。事实上 ,除 了.一系列演绎推理外 ,经济学几乎一无所 有。”[13 ]所以 ,用有争论或有异议的方法来阐明理 论 ,其说服力和可信度值得怀疑。 (三) 罗默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前提与马克思剥 削理论迥然不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 ,以科学的劳 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和前提。事实上 ,马克思最 初并不是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马克思 1843 年研 究政治经济学时 ,还曾是劳动价值论的异议者。但 随着他对经济现实的深入研究 ,以及他的唯物史观 的确立 ,才逐渐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这种 理论作为基础及前提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 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 的最基本的细胞 ———商 品 ,阐述了商品二因素 ,劳动的二重性 ,揭示了不变 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转移及价值创造 ;揭示了商 品的内在矛盾 ,以及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及 价值形式的关系 ;说明了价值实体以及其本质 ,价 值量及价值形式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形成了科 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剥削理论。 恩格斯曾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研究剥削在内 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作了高度评价 ,认 为“: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劳动产品按照这个价值尺 度在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自由交换 ,这些 ———正如马克思已经证明的 ———就是现代资产阶 级全部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意识形态建立于其 上的现实基础。”[14 ]罗默的剥削理论是非劳动价值 论的剥削理论 ,不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理论的基 础和理论的前提。罗默参考了其他一些西方经济 学家如萨缪尔森、布劳格、柯亨等人的理论 ,采用西 方经济学常用的微观经济模型的方法 ,通过推理演 绎来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例如 ,罗默通过设计模 型 A 和模型 B ,经推理演绎后就认为证明了“剥削” 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现象的客观存在。“在这 一模型中 ,竞争市场出清价格和工资率决定了这样 一种结果 ,其中一些人受剥削 ,另一些人则是剥削 者。”[15 ]然后根据模型 A 的均衡解 ,提出了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概念 ,再依据一些概念 ,并利用资本市 场孤岛模型(模型 C) 和模型 B 中劳动市场孤岛模 型 ,得出不用劳动价值论也同样可以证明剥削存在 的结论。另外 ,他又用两个例子(即模型 D 和模型 E) 得出存在一种“社会成员都满意”且不存在“不 公正”的剥削。为使剥削受到谴责 ,他认为必须把 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直接建立在财产关系的基 础上 ,特别要建立在对私有财产不平等的初始分配 上。“如果一种收入分配源于对私有财产的不平等 的初始分配 ,我们就认为它是非正义的。”[16 ]罗默 还设计 了一个模型 F ,通过推绎 ,罗默认为建立在 财产关系上的剥削定义是成立的。这样 ,似乎就得 到与马克思剥削理论殊途同归的结果。显然 ,罗默 并没有以现实作为他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 ,仅通 过条件假设并运用均衡模型进行推绎 ,来构建他的 理论。这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形成根本不同。 三、弱说服力 :罗默理论的逻辑缺陷 罗默理论认为 ,应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来 消灭剥削 ,这一点与萨缪尔森等人的剥削理论不 同。但罗默理论以非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 ,又 与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不相同 ,但与萨缪尔森等的理 论相同。如果仅是方法上的差异而与马克思剥削 理论一致 ,我们就应该同样承认他的理论的正确 性。因为单从方法而言 ,不能说某种方法的正确与 错误 ,只能说方法运用的正确与错误。既然罗默理 论是通过假设条件并进行逻辑分析及演绎形成的 , 只要罗默理论没有逻辑缺陷 ,可以认为他的理论与 马克思剥削理论殊途同归 ,甚或说在当前社会对马 克思剥削理论有了发展。否则 ,罗默理论会因逻辑 缺陷缺乏说服力。事实上 ,这种缺陷是存在的。 (一) 理论基础的逻辑缺陷。罗默理论并未将 劳动价值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同时认为劳动价 值论是错误的 ,进而认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 的马克思剥削理论也是错误的。罗默理论没有说 明劳动价值论错在何处 ,也没有说明他的理论基础 “非劳动价值论”为什么正确。逻辑上看 ,即使不通 过劳动价值论而用其他理论来证明剥削的存在 ,也 不能断然说劳动价值论乃至建立其上的马克思剥 削理论是错误的。反过来 ,罗默用非劳动价值论的 理论基础通过推绎来说明“剥削是客观存在的事 实”,如果用其他理论基础和方法得出了的同样结 论 ,是否也可以认为“非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及 方法不正确呢 ? 显然不能。当然 ,西方一些经济学 家如萨缪尔森 (1970) 和斯蒂德曼 (1977) 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提出要建立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 , 但也没有绝对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只是宣 称不用劳动价值论即可建立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 削论。[17 ] 或“对剥削的分析并不依仗劳动价值 论。”[18 ]即便如此 ,他们的观点也受到另一些西方 20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10 期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经济学家的反对。例如戴维莱布曼认为萨缪尔森是一种假设,再加以一种不确定的说明,使假设更的追随者霍奇森等人的“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加“假”。在不确定的假设下,逻辑推理的说服力值论只不过是重复了某些传统的反对劳动价值论的得怀疑。论证并加上他自己的少数论点。"19]同时认为“劳罗默在模型A的基础上构建模型D,增加了H动价值概念是和这些关系的数量方面的精确表述和S两个阶级,又假设前者是劳动雇用者阶级(雇完全一致的。20]显然,罗默在没有说明劳动价值主阶级),后者是劳动出卖者阶级。显然,从一般常论的错误之际就追随萨缪尔森等人的观点,就断然理和推论,前者应是指马克思所说的不劳而获的资认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是错本家阶级。但罗默通过推绎,又提出劳动雇用者阶误的,既是一种不肃认真的学术态度义是一种理级只在农场工作(劳动)劳动出卖者阶级只在工)厂论基础的逻辑缺陷。工作(劳动)的假设,这与他先前对阶级划分的假设(二)理论假设的逻辑缺陷。一般而言“假设”发生了矛盾。本身并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如果说“假设”有错误(三)理论证明的逻辑缺陷。罗默在模型A只有以下情况第一,“假设”本身无法在现实经济中已经假设某一社会初始拥有的作为资本的玉来生活中得到反映:第二,假设条件下的逻辑演绎所种子总量为500单位且存在要用资本(玉米种子)形成的结论在现实中不存在或无法解释现实:第的工厂技术和不用资本(玉米种子)的农场技术,即三,在假设条件下经过演绎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矛“另一种方式是每一个人无论是否拥有本模型中的资本都能进行生产,即农场技术”。[24]那么,如果设盾。对假设条件的正确运用,事实上已被不少西方经济学家所关注。例如,英国公开大学社会科学部产量为O资本(玉米种子)为K劳动为L.则工)的却列格,2002年发表在《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技术的生产函数应为:Q=f(K,L)。而农场技术的第34期上的文章《剩余价值和凯恩斯的乘数》21]生产函数应为:Q=f(L)。但罗默在农场技术的生就放弃了“资本家不进行消费”这个不太符合实际产函数中凭空增加了资本(玉米种子),认为“也许农场技术包括到森林采摘在那里的野生玉米,[25]情况的假设来论证凯恩斯乘数中的重要部分剩余利润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里昂惕把其生产函数仍变为Q=f(K,L)。这种损害模型关也批评过不负责任或不正确的假设及假说“这系统的封闭性、约束性的做法,破坏了理论证明的样,专业经济学杂志上就连篇累牌地充满了数学公逻辑严谨性。根据模型A的均衡解,罗默提出了式。这将读者从一套似乎有理,而完全是任意的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设引到精确的但却是无关的理论结论。22]就连萨是体现在全体社会成员所需的玉来消费总量中的缪尔森本人也关注假设的正确运用。例如在反对劳动。他认为工人付出的劳动多于社会必要劳动马克思剥削理论时,他认为马克思理论的错误,在时间所以是被剥削者。资本家付出的劳动少于社于其低工资高利润假设与现代资本主义现实不符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是剥削者。而这种描述性的合,因而剥削不存在,所以马克思剥削理论“是错误剥削,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关。这是罗默否定的”。[23]当然,萨缪尔森对马克思的指责是不正确马克思剥削理论的一个理由。但问题在于他的这的。因为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数据都可表明在现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马克思所指的社会必要劳代社会,工人和资本家的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仍具动时间含义根本不同。因为后者体现的是全体社有低工资、高利润的特征。会成员生产的玉米总量(包括消费总量)中的劳动,罗默在构建模型时用了不少假设。例如,在构而不仅是消费总量的劳动。而且马克思指的剥削,建模型A时,他假设社会存在利用工厂技术生产是无偿占有其他社会成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玉米(这种技术耗费1天的劳动及1单位玉米种子的价值的一部分一一剩余价值而不是指占有高于可生产2单位玉米总产品或1单位玉米净产品)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农场技术生产玉米(这种技术生产1单位玉米劳动生产率高的资本家企业形成的个别价值,会高要耗费3天的劳动,但不需要玉米种子)两种情况。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社会价值,是否能说明这种假设会使人疑惑:难道进行玉米的生产可以不这些企业的资本家剥削了同是剥削者的另一些劳用种子吗?罗默用不确定的语气说:“也许农场技动生产率低的资本家呢?所以用曲解了的马克思术包括到森林采摘在那里的野生玉米。”显然,本来理论来否定马克思理论,在逻辑证明中是不可取211994-2009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 House.llrighusreserredhtp:/hw.cnkiner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经济学家的反对。例如戴维·莱布曼认为萨缪尔森 的追随者霍奇森等人的“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 论只不过是重复了某些传统的反对劳动价值论的 论证并加上他自己的少数论点。”[19 ]同时认为“劳 动价值概念是和这些关系的数量方面的精确表述 完全一致的。”[20 ]显然 ,罗默在没有说明劳动价值 论的错误之际就追随萨缪尔森等人的观点 ,就断然 认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是错 误的 ,既是一种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又是一种理 论基础的逻辑缺陷。 (二) 理论假设的逻辑缺陷。一般而言“, 假设” 本身并无正确与错误之分 ,如果说“假设”有错误 , 只有以下情况 :第一“, 假设”本身无法在现实经济 生活中得到反映 ;第二 ,假设条件下的逻辑演绎所 形成的结论在现实中不存在或无法解释现实 ;第 三 ,在假设条件下经过演绎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矛 盾。对假设条件的正确运用 ,事实上已被不少西方 经济学家所关注。例如 ,英国公开大学社会科学部 的却列格 ,2002 年发表在《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 第 34 期上的文章《剩余价值和凯恩斯的乘数》, [21 ] 就放弃了“资本家不进行消费”这个不太符合实际 情况的假设来论证凯恩斯乘数中的重要部分 ——— 剩余利润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里昂惕 夫也批评过不负责任或不正确的假设及假说“, 这 样 ,专业经济学杂志上就连篇累牍地充满了数学公 式。这将读者从一套似乎有理 ,而完全是任意的假 设引到精确的但却是无关的理论结论。”[22 ]就连萨 缪尔森本人也关注假设的正确运用。例如在反对 马克思剥削理论时 ,他认为马克思理论的错误 ,在 于其低工资高利润假设与现代资本主义现实不符 合 ,因而剥削不存在 ,所以马克思剥削理论“是错误 的”。[23 ]当然 ,萨缪尔森对马克思的指责是不正确 的。因为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数据都可表明 ,在现 代社会 ,工人和资本家的绝对收入、相对收入 ,仍具 有低工资、高利润的特征。 罗默在构建模型时用了不少假设。例如 ,在构 建模型 A 时 ,他假设社会存在利用工厂技术生产 玉米(这种技术耗费 1 天的劳动及 1 单位玉米种子 可生产 2 单位玉米总产品或 1 单位玉米净产品) 和 利用农场技术生产玉米(这种技术生产 1 单位玉米 要耗费 3 天的劳动 ,但不需要玉米种子) 两种情况。 这种假设会使人疑惑 :难道进行玉米的生产可以不 用种子吗 ? 罗默用不确定的语气说“: 也许农场技 术包括到森林采摘在那里的野生玉米。”显然 ,本来 是一种假设 ,再加以一种不确定的说明 ,使假设更 加“假”。在不确定的假设下 ,逻辑推理的说服力值 得怀疑。 罗默在模型 A 的基础上构建模型 D ,增加了 H 和 S 两个阶级 ,又假设前者是劳动雇用者阶级 (雇 主阶级) ,后者是劳动出卖者阶级。显然 ,从一般常 理和推论 ,前者应是指马克思所说的不劳而获的资 本家阶级。但罗默通过推绎 ,又提出劳动雇用者阶 级只在农场工作(劳动) ,劳动出卖者阶级只在工厂 工作(劳动) 的假设 ,这与他先前对阶级划分的假设 发生了矛盾。 (三) 理论证明的逻辑缺陷。罗默在模型 A 中 ,已经假设某一社会初始拥有的作为资本的玉米 种子总量为 500 单位 ,且存在要用资本(玉米种子) 的工厂技术和不用资本(玉米种子) 的农场技术 ,即 “另一种方式是每一个人无论是否拥有本模型中的 资本都能进行生产 ,即农场技术”。[24 ]那么 ,如果设 产量为 Q ,资本(玉米种子) 为 K,劳动为 L ,则工厂 技术的生产函数应为 :Q = f ( K,L) 。而农场技术的 生产函数应为 :Q = f (L) 。但罗默在农场技术的生 产函数中凭空增加了资本 (玉米种子) ,认为“也许 农场技术包括到森林采摘在那里的野生玉米 ,”[25 ] 把其生产函数仍变为 Q = f ( K,L) 。这种损害模型 系统的封闭性、约束性的做法 ,破坏了理论证明的 逻辑严谨性。根据模型 A 的均衡解 ,罗默提出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体现在全体社会成员所需的玉米消费总量中的 劳动。他认为工人付出的劳动多于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 ,所以是被剥削者。资本家付出的劳动少于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 ,因而是剥削者。而这种描述性的 剥削 ,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关。这是罗默否定 马克思剥削理论的一个理由。但问题在于 ,他的这 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马克思所指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含义根本不同。因为后者体现的是全体社 会成员生产的玉米总量(包括消费总量) 中的劳动 , 而不仅是消费总量的劳动。而且马克思指的剥削 , 是无偿占有其他社会成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 的价值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 ,而不是指占有高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 , 劳动生产率高的资本家企业形成的个别价值 ,会高 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社会价值 ,是否能说明 这些企业的资本家剥削了同是剥削者的另一些劳 动生产率低的资本家呢 ? 所以 ,用曲解了的马克思 理论来否定马克思理论 ,在逻辑证明中是不可取 21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10 期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的。明剥削存在的论证,但这只是一种事实描述。为了进一步说明不需劳动价值论就能证明马他还认为劳动价值论不正确,建立在劳动价值克思所讲的技术意义的资本主义剥削罗默分别设论之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也不正确。他建立起非计了模型B的劳动市场孤岛模型及资本市场孤岛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但他的剥削理论,实际上模型(模型C)。在模型B中,他假设对玉米种子的与萨缪尔森等人的剥削理论一脉相承。而其理论初始分配不平等,这种安排的结果会使每一个没有的相关范畴、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前提,都与马克财产(玉米)的穷人在农场劳动3天获得1单位玉思剥前理论有本质的不同。不能认为罗默理论折米:每一个拥有财产(玉米)的富人利用他的1单位裹了马克思剥削理论或发展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罗默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理论证明方面的玉米种子在工厂劳动1天,生产出供他消费的1单位玉米净产品。利用劳动市场,富人和穷人都可做逻辑缺陷,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及逻辑力大打折扣,得更好并实现均衡。通过推绎,罗默认为这时存在反衬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正确性。剥削。因为模型B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2天参考文献:资本家劳动0天,工人则要劳动3天。显然模型中的劳动市场孤岛,并不是工人与资本家真正只交[][2][3][4][5][9][10][11][15][16][24][25]约翰·罗默.在自由中丧失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换劳动力,仍然是劳动力与资本(玉米)的交换。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5、62、145、145、193-194、在资本市场孤岛(模型C)中,这一社会的10个富23、146-147、193-194、9、145、18、18人表示愿意把玉采种子供给穷人,利率为每周[6][17]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3辑)[M]·北京:662/3%,而工人也愿意借入。这里的利率是均衡商务印书馆,1982.105-128、105-106利率。这时也存在剥削。10个富人是剥削者,他[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们不工作靠利息生活,990个穷人是被剥削者,他出版社,1972.39们必须工作。所以罗默得出剥削也能在不存在劳[13][22]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科学[M].北动力与工资交换的资本市场上出现。但从证明过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802程看,并不是人们之间进行纯粹的资本交换,同样[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10也是劳动或劳动产品与资本的交换。这里的均衡[7][8][18]科学与社会(1980秋季号)[A].258利率相当于资本的价格,利息仍然是马克思所说的[19][20]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6辑[M].商务剩余价值。即是说,在这种交换中,工人只能得工印书馆,1984.123资(1单位玉米),富人得利息或剩余价值(2单位玉[21]Trigg,AndrewB. (2002) :"Surplusvalue and the Keyne-采),这种结果不能说明劳动价值论不必要。sian multiplier,"Review of Redical Political Ecnomics,34 P57 -67.四结语[23]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16.罗默认为马克思提供了一种从技术意义上证责任编辑:郑洪昌22D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isreservedhip://www.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不需劳动价值论就能证明马 克思所讲的技术意义的资本主义剥削 ,罗默分别设 计了模型 B 的劳动市场孤岛模型及资本市场孤岛 模型(模型 C) 。在模型 B 中 ,他假设对玉米种子的 初始分配不平等 ,这种安排的结果会使每一个没有 财产(玉米) 的穷人在农场劳动 3 天 ,获得 1 单位玉 米 ;每一个拥有财产(玉米) 的富人利用他的 1 单位 玉米种子在工厂劳动 1 天 ,生产出供他消费的 1 单 位玉米净产品。利用劳动市场 ,富人和穷人都可做 得更好并实现均衡。通过推绎 ,罗默认为这时存在 剥削。因为模型 B 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2 天 , 资本家劳动 0 天 ,工人则要劳动 3 天。显然 ,模型 中的劳动市场孤岛 ,并不是工人与资本家真正只交 换劳动力 ,仍然是劳动力与资本(玉米) 的交换。而 在资本市场孤岛 (模型 C) 中 ,这一社会的 10 个富 人表示愿意把玉米种子供给穷人 ,利率为每周 662/ 3 % ,而工人也愿意借入。这里的利率是均衡 利率。这时也存在剥削。10 个富人是剥削者 ,他 们不工作靠利息生活 ,990 个穷人是被剥削者 ,他 们必须工作。所以罗默得出剥削也能在不存在劳 动力与工资交换的资本市场上出现。但从证明过 程看 ,并不是人们之间进行纯粹的资本交换 ,同样 也是劳动或劳动产品与资本的交换。这里的均衡 利率相当于资本的价格 ,利息仍然是马克思所说的 剩余价值。即是说 ,在这种交换中 ,工人只能得工 资(1 单位玉米) ,富人得利息或剩余价值(2 单位玉 米) ,这种结果不能说明劳动价值论不必要。 四、结 语 罗默认为马克思提供了一种从技术意义上证 明剥削存在的论证 ,但这只是一种事实描述。 他还认为劳动价值论不正确 ,建立在劳动价值 论之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也不正确。他建立起非 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但他的剥削理论 ,实际上 与萨缪尔森等人的剥削理论一脉相承。而其理论 的相关范畴、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前提 ,都与马克 思剥削理论有本质的不同。不能认为罗默理论折 衷了马克思剥削理论或发展了马克思剥削理论。 罗默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理论证明方面的 逻辑缺陷 ,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及逻辑力大打折扣 , 反衬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 [1 ][2 ][3 ][4 ][5 ][9 ][10 ][11 ][15 ][16 ][24 ][25 ]约翰· 罗默 1 在自由中丧失 ———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1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14 - 5、62、145、145、193 - 194、 23、146 - 147、193 - 194、9、145、18、181 [6 ][17 ]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 (第 3 辑) [M]1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21105 - 128、105 - 1061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 卷上) [M]1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19721391 [13 ][22 ]艾克纳 1 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科学[M]1 北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1180、21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1 卷) [M]1 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6512101 [7 ][8 ][18 ]科学与社会(1980 秋季号) [A]12581 [19 ][20 ]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 (第 6 辑) [M]1 商务 印书馆 ,198411、231 [21 ]Trigg ,AndrewB. (2002) “: Surplusvalue and the Keyne2 sian multiplier ,”Review of Redical Political Ecnomics ,34 P57 - 67. [23 ]萨缪尔森 1 经济学 (下册) [M]1 北京 :商务印书 馆 ,198213161 责任编辑 :郑洪昌 22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10 期

ABSTRACTSThe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of Marxand Change in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WorkChen YongzhiThe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of Marx is described in two diferent angles.Carding and reviewing of the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of Marx is of great importance. Pushing by the revolution of new technology, series ofnew changes have appeared in the general labor process, which led the modern business management to revealsome new characters. Either viewed from natural process or economic process, current management work belongsto the labor for production.It is a high level work of.complicated labor.Management work is more productivethan general lab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pitalist economic process,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revolution of thenew technology,the exploitation by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management hides deeper than before and the degreeof exploitation is intensified.How to Treat With the Exploitation Theoryof John E Roemer based on Non-Labor Theory of ValueJiang NanpingJohn E Roemer established exploitation theory based on non-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regarded the exploita-tion theory of Marx as incorrect.Judging the connotation of Roemer's theory,it is in one continuous line withSamulson's exploitation theory. Roemer regards the existence of exploitation as objective, arguing that exploitationshould be eliminated by destroying the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system, which neither compromises nor devel-ops the exploitation theory of Marx.Roemer theory's relevant category, research methods, theoretical foundationand premises all differ fundamentally in nature from that of Marx. The logic flaw in Roemer theory's theoreticalfoundation, theoretical assumption and theoretical proof discounted its persuasion and logical power, which servesas a foil to the correctness of the exploitation theory of Marx.Recall of the Qualified Ignorance of“Contradictionin General Formula for Capital"in Political Economy TextsWei XinghuaTexts for political economy ought to give emphasis on inheritance and persiste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t economics, whose contents should be selected scientifically. Though scientific principles are to bepromoted, it is not necessary to inherit and preserve in a way that 'every single sentence is truth'. Political econ-omy texts could ignore the ‘Contradiction in the General Formula for Capital' which does not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By omitting the general formula, basic framework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Marxist economics is not affected at all. In addition, the formula itself poses some questions for evaluation.Discussion of "Re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Ownership'to RealizeCommon ProsperityWang ChengjiaThetindividual ownershipwhich Marx mentioned to be re-established in Das Kapital is not referring topublic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neither is it referring to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t means to re-establish the individual ownership of the means livelihood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public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Individual ownership is the material guarantee of cormplete liberation of mankind,overall development foreveryone, stopping individual strugglefor existence and the realizationofglobal harmony.D1994-2009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hwww.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研究的新阐释_马克思两大发现新探_主要内容评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试析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_的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_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_分工_交易与劳动创造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_与卫兴华_晏智杰教授交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从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到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若干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劳动价值论_的最新研究进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农地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_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_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导论 Political economics.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ppt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经济学院:赵玉林).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Structure and Grow.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产业关联分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