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试析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_的问题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试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的问题邓献晖近年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以下一般简称“背离”)的问题受到不少学者关注。有的学者还以解释“背离”为出发点,提出了很多“深化”、“创新”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范式。显然,在确认这些“深化”、“创新”之前,必须对劳动价值论与现实的“背离”进行理论梳理。如果所谓的“背离”不是真正的背离,而是劳动价值论的具体表现形态,那么,某些“深化”、“创新”就是凌空蹈虚之论了。一、所谓的“背离”以及对“背离”的主要误读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75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与现实是不相符合的。比如,有学者指出,劳动价值论对今天现实生活的解释确有勉为其难之处:发达国家在劳动总量并未增加的前提下,何以有GDP的大幅度增长?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价格总水平何以趋升?“无人工厂”的价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参见刘福寿)这类描述在近儿年来的理论成果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被某些人作为创新之论,为资本扩张辩护,甚而认为舍此“创新”论,就会对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产生信念危机。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劳动耗费越来越少,而创造的社会产品却越来越丰富,因而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大。既然劳动耗费减少的同时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说明除了劳动是价值源泉之外,还有其它的因素是价值的源泉,因此马克思的一元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实,这便是所谓劳动价值论与现实的“背离”。上述关于“离”的认识中,隐含着如下命题:产品越丰富,价值越大;或者,利润越多,价值越大;或者,商品价格总额越大,价值越大。显然,这些命题都存在着逻辑缺陷。首先,商品越丰富,只能说明使用价值量越大,而不说明价值量越大。比如,如果产品的丰富是且仅是因为劳动生产力提高所致,这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但价值总额并不发生变化。其次,影响利润大小的因素,除价值总额外,还有新价值在劳资双方中的分割比例、资本周转速度、资本有机构成等,所以,由利润越多就断言价值量越大,逻辑上是不严密的。比如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一方面,通过相对剩余价值方式,企业可以增加利润,这里新价值在劳资双方中的分割比例改变了,提高了剩余价值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了个别价值,从而使应用者获得了市场价值与个别价值差额的超额利润。第三,商品价格总额的增加,至少有三种可能,一是价值量增加,二是生产货币商品的生产力的提高速度快于生产其他商品的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三是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了所需要的金量。所以,从商品价格总额增加就断定价值量增加,也存在逻辑漏洞。@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试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 ”的问题 邓 献 晖 近年来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 ” (以下一般简称 “背离 ”) 的问题受到不少学者关 注。有的学者还以解释 “背离 ”为出发点 , 提出了很多 “深化 ”、“创新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范式。 显然 , 在确认这些 “深化 ”、“创新 ”之前 , 必须对劳动价值论与现实的 “背离 ”进行理论梳理。如 果所谓的 “背离 ”不是真正的背离 , 而是劳动价值论的具体表现形态 , 那么 , 某些 “深化 ”、“创 新 ”就是凌空蹈虚之论了。 一、所谓的 “背离 ”以及对 “背离 ”的主要误读 劳动价值论强调 : “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卷第 1册 , 第 75页 )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 , 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与现 实是不相符合的。比如 , 有学者指出 , 劳动价值论对今天现实生活的解释确有勉为其难之处 : 发达国 家在劳动总量并未增加的前提下 , 何以有 GDP的大幅度增长 ? 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 价 格总水平何以趋升 ? “无人工厂 ”的价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 (参见刘福寿 ) 这类描述在近几年来的 理论成果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而且被某些人作为创新之论 , 为资本扩张辩护 , 甚而认为舍此 “创 新 ”论 , 就会对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产生信念危机。一些学者认为 ,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 人类 的劳动耗费越来越少 , 而创造的社会产品却越来越丰富 , 因而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大。既然劳动耗费 减少的同时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 , 说明除了劳动是价值源泉之外 , 还有其它的因素是价值的源泉 , 因此马克思的一元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实 , 这便是所谓劳动价值论与现实的 “背离 ”。 上述关于 “背离 ”的认识中 , 隐含着如下命题 : 产品越丰富 , 价值越大 ; 或者 , 利润越多 , 价 值越大 ; 或者 , 商品价格总额越大 , 价值越大。显然 , 这些命题都存在着逻辑缺陷。 首先 , 商品越丰富 , 只能说明使用价值量越大 , 而不说明价值量越大。比如 , 如果产品的丰富是 且仅是因为劳动生产力提高所致 , 这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 但价值总额并不发生变化。 其次 , 影响利润大小的因素 , 除价值总额外 , 还有新价值在劳资双方中的分割比例、资本周转速 度、资本有机构成等 , 所以 , 由利润越多就断言价值量越大 , 逻辑上是不严密的。比如在人工智能的 应用中 , 一方面 , 通过相对剩余价值方式 , 企业可以增加利润 , 这里新价值在劳资双方中的分割比例 改变了 , 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 另一方面 , 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了个别价值 , 从而使应用者获得了市场 价值与个别价值差额的超额利润。 第三 , 商品价格总额的增加 , 至少有三种可能 , 一是价值量增加 , 二是生产货币商品的生产力的 提高速度快于生产其他商品的生产力的提高速度 , 三是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了所需要的金量。所以 , 从商品价格总额增加就断定价值量增加 , 也存在逻辑漏洞。 ·14 ·

试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的问题·15 :在对:背离的各种解释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观点1复杂劳动说复杂劳动说从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一命题出发,认为所谓大机器、人工智能的“价值创造”,是因为大机器、人工智能使用后,增加了劳动的复杂程度,因而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有的学者认为,劳动复杂程度不变的假定,是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现象的症结所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劳动复杂程度成厂价值的决定因素,因此必须把劳动复杂程度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之中,这已是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参见刘福寿)这是高技术条件下价值源泉问题讨论的关键之点(参见刘平)。有人还指出,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能创造出比简单劳动更多更大的价值,这就是现代生产中随处可见的活劳动份额减少却创造了更多价值的真实原因。(参见王廷斌)上述判断的逻辑推理是不严谨的,解释不了“背离”的存在。马克思专门澄清过或者说批判过“复杂劳动假说”:“如果只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未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手: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手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30-431页)马克思在此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只有当生产机器的劳动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进而机器的价值小于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使用机器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时,机器才会被使用。马克思还用同样的方法阐述了科学的发明和使用问题“在各种物化劳动中,科学是这样一种物化劳动,在这里再生产,即“占有、这种物化劳动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原来生产上所要求的劳动时间相比是最小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567568页)即是说发明创造一种科学技术的意义在于,这项技术应用之后,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包括学习、继承、再造这项发明的劳动时间),小于应用之前,否则这项发明就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用下表来说明:不同程度的复杂劳动:操作机器的生产机器的操作机器的总劳动时间机器代替的成本变化劳动人数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劳动时间劳动时间①(价值总量)劳动时间(每小时计10元)3 :11004000240064005600--16000二1004 :14000320072004800-8000三5110040004000800040000四611004000480088003200+8000五7 :11004000560096002400+16000假定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有手工生产和机器大生产两种生产方式,假设手工生产时的劳动人数为1000人,劳动耗费为8000劳动小时(指简单劳动,下同),即每1000人1天生产1件产品,那么,机器在什么情况下会被采用呢?显然,在这里,我们不仅要考察操作机器的劳动,还应该考察生产机器的劳动,即从总体劳动的角度来考察。为简化分析,我们将生产机器的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并假设为一个固定值。可以看出,在生产机器的价值(从而购买机器的投入)小于机器替代的价值时,使用机器减少厂生产成本从而带来超额利润,所以机器会被使用:如果生产机器的价值大手机器代替的价值,使用机器会减少利润,那么机器不会被使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操作机器的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机器被使用的可能性越小,这就初步否定了“复杂劳动假说”。进一步来看,对于机器应该被使用的情形来讲,使用机器后的价值总量小于使用机器前,所以,“复杂劳动假说”不能证明机器①操作机器的劳动时间计算公式为:100(人)X8(小时)复杂劳动系数。D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在对 “背离 ”的各种解释中 ,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观点 : 1. 复杂劳动说 复杂劳动说从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一命题出发 , 认为所 谓大机器、人工智能的 “价值创造 ”, 是因为大机器、人工智能使用后 , 增加了劳动的复杂程度 , 因 而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有的学者认为 , 劳动复杂程度不变的假定 , 是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现实经济现 象的症结所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劳动复杂程度成了价值的决定因素 , 因此必须把劳动复杂程度 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之中 , 这已是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参见刘福寿 ) 这是高技术条件下价值源 泉问题讨论的关键之点 (参见刘平 )。有人还指出 ,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能创造出比简单劳动更多更 大的价值 , 这就是现代生产中随处可见的活劳动份额减少却创造了更多价值的真实原因。 (参见王 廷斌 ) 上述判断的逻辑推理是不严谨的 , 解释不了 “背离 ”的存在。马克思专门澄清过或者说批判过 “复杂劳动假说 ”: “如果只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 , 那末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 : 生产机器所 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 .对资本说来 , 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 值存在差额的情况下 , 才会使用机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卷 , 第 430 - 431页 ) 马克思在 此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 , 只有当生产机器的劳动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 , 进而机器的价值小于它 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 , 从而使用机器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时 , 机器才会被使用。马克思还用同 样的方法阐述了科学的发明和使用问题 : “在各种物化劳动中 , 科学是这样一种物化劳动 , 在这里再 生产 , 即 ‘占有 ’这种物化劳动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同原来生产上所要求的劳动时间相比是最小 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8卷 , 第 567 - 568页 ) 即是说 , 发明创造一种科学技术的意义在 于 , 这项技术应用之后 , 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包括学习、继承、再造这项发明的劳动时间 ) , 小于应用之前 , 否则这项发明就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用下表来说明 : 不同程度的 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 : 简单劳动 操作机器的 劳动人数 生产机器的 劳动时间 操作机器的 劳动时间 ① 总劳动时间 (价值总量 ) 机器代替的 劳动时间 成本变化 (每小时计 10元 ) 一 3 ∶1 100 4000 2400 6400 5600 - 16000 二 4 ∶1 100 4000 3200 7200 4800 - 8000 三 5 ∶1 100 4000 4000 8000 4000 0 四 6 ∶1 100 4000 4800 8800 3200 + 8000 五 7 ∶1 100 4000 5600 9600 2400 + 16000 假定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有手工生产和机器大生产两种生产方式 , 假设手工生产时的劳动人数为 1000人 , 劳动耗费为 8000劳动小时 (指简单劳动 , 下同 ) , 即每 1000人 1天生产 1件产品 , 那么 , 机器在什么情况下会被采用呢 ? 显然 , 在这里 , 我们不仅要考察操作机器的劳动 , 还应该考察生产机 器的劳动 , 即从总体劳动的角度来考察。为简化分析 , 我们将生产机器的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 , 并假 设为一个固定值。可以看出 , 在生产机器的价值 (从而购买机器的投入 ) 小于机器替代的价值时 , 使用机器减少了生产成本从而带来超额利润 , 所以机器会被使用 ; 如果生产机器的价值大于机器代替 的价值 , 使用机器会减少利润 , 那么机器不会被使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 操作机器的劳动的复杂程 度越高 , 机器被使用的可能性越小 , 这就初步否定了 “复杂劳动假说 ”。进一步来看 , 对于机器应该 被使用的情形来讲 , 使用机器后的价值总量小于使用机器前 , 所以 , “复杂劳动假说 ”不能证明机器 试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 ”的问题 ·15 · ① 操作机器的劳动时间计算公式为 : 100 (人 ) ×8 (小时 ) ×复杂劳动系数

《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16:创造价值的结论,只能证明机器创造利润的结论,而这一点早已包含在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中了。“复杂劳动假说”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总体工人”说。表现在本例中,就是指作为复杂劳动的生产机器(或生产电脑,或科技发明)的劳动,应该与操作机器的劳动合并在一起考虑,也即是,生产机器或生产电脑,或科技发明)的工人,与操作机器的工人构成了“总体工人”。在上表中,我们将操作机器的劳动设定为一个固定值。现在分析生产机器的劳动在不同的复杂程度下的情形,可得下表。不同程度的厂复杂劳动:生产机器的生产机器的操作机器的总劳动时间机器代替的成本变化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劳动人数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价值总量)劳动时间(每小时计10元)1一5 E11004000200060006000+20000二6 11004800200068006000+12000三7.11002000760060005600+4000四8 11006400200084006000- 4000五911007200200092006000-12000由此表可以看出,在第一、二、三种情形下,生产机器的价值(4000、4800、5600小时)小于机器替代的价值(6000小时),使用机器减少了生产成本从而带来超额利润,所以机器会被使用:在第四、五种情况下,生产机器的价值(6400、7200小时)大于机器代替的价值(6000小时),使用机器会减少利润,所以机器不会被使用。于是可以得出与上例相近的结论:生产机器的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机器被使用的可能性越小;对于机器应该被使用的情形来讲,使用机器后的价值总量小于使用机器前。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分析任意科技含量更高的生产。上述分析暗含了一个前提,劳动报酬不会因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而累退,否则相关结论便不能成立。根据常识,从长期来看,劳动报酬应该随着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加而具有累进性质,至少不会累退。这是因为,复杂劳动者需要的知识储备更丰富,要求的智力水平相对较高,所以,能成为复杂劳动者的一般均能成为普通劳动者,而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却未必能成为复杂劳动者;具有复杂劳动能力的能从事简单劳动,而只具有简单劳动能力的则不能从事复杂劳动。总之,运用大机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则在于以较少劳动代替较多劳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复杂程度提高所导致的劳动增量化与劳动生产力提高所导致的劳动减量化两个相反的作用相比较,前者小手后者。正如马克思所说:“总体工人即结合工人的构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同工场手工业时期相反,现在,只要可行,分工的计划总是把基点放在使用妇女劳动、各种年龄的儿童劳动和非熟练工人劳动上,总之,就是放在使用英国人所谓的廉价劳动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05页)他甚至更明确地指出,机器大工业“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63页)。2价值潜在源说价值潜在源说认为,在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上可以分出两个层次:一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可能的、潜在的源泉,简称潜在源。这个潜在源是多元性的,包括劳动力、科学知识、机器设备、自然资源、资本等多种因素;二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际的、现实的源泉,简称现实源。这个现实源只能是一元性的,这就是活劳动(包括日益扩大的“总体工人”的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商品价值形成和增值的全过程,就是这两层源泉作用的有机统一。(参见鲁从明,1998年)将价值的源泉分成潜在源和现实源是很有理论见地的,但是,价值的潜在源不足以解释“背离”。D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创造价值的结论 , 只能证明机器创造利润的结论 , 而这一点早已包含在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的理论中了。 “复杂劳动假说 ”的一个重要分支 , 是 “总体工人 ”说。表现在本例中 , 就是指作为复杂劳动的 生产机器 (或生产电脑 , 或科技发明 ) 的劳动 , 应该与操作机器的劳动合并在一起考虑 , 也即是 , 生产机器 (或生产电脑 , 或科技发明 ) 的工人 , 与操作机器的工人构成了 “总体工人 ”。在上表中 , 我们将操作机器的劳动设定为一个固定值。现在分析生产机器的劳动在不同的复杂程度下的情形 , 可 得下表。 不同程度的 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 : 简单劳动 生产机器的 劳动人数 生产机器的 劳动时间 操作机器的 劳动时间 总劳动时间 (价值总量 ) 机器代替的 劳动时间 成本变化 (每小时计 10元 ) 一 5 ∶1 100 4000 2000 6000 6000 + 20000 二 6 ∶1 100 4800 2000 6800 6000 + 12000 三 7 ∶1 100 5600 2000 7600 6000 + 4000 四 8 ∶1 100 6400 2000 8400 6000 - 4000 五 9 ∶1 100 7200 2000 9200 6000 - 12000 由此表可以看出 , 在第一、二、三种情形下 , 生产机器的价值 ( 4000、4800、5600小时 ) 小于 机器替代的价值 (6000小时 ) , 使用机器减少了生产成本从而带来超额利润 , 所以机器会被使用 ; 在 第四、五种情况下 , 生产机器的价值 (6400、7200小时 ) 大于机器代替的价值 ( 6000小时 ) , 使用 机器会减少利润 , 所以机器不会被使用。于是可以得出与上例相近的结论 : 生产机器的劳动的复杂程 度越高 , 机器被使用的可能性越小 ; 对于机器应该被使用的情形来讲 , 使用机器后的价值总量小于使 用机器前。 同样的方法可以用于分析任意科技含量更高的生产。 上述分析暗含了一个前提 , 劳动报酬不会因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而累退 , 否则相关结论便不能成 立。根据常识 , 从长期来看 , 劳动报酬应该随着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加而具有累进性质 , 至少不会累 退。这是因为 , 复杂劳动者需要的知识储备更丰富 , 要求的智力水平相对较高 , 所以 , 能成为复杂劳 动者的一般均能成为普通劳动者 , 而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却未必能成为复杂劳动者 ; 具有复杂劳动能 力的能从事简单劳动 , 而只具有简单劳动能力的则不能从事复杂劳动。 总之 , 运用大机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则在于以较少劳动代替较多劳动。随着科技的进步 , 在产 品数量和质量不变的前提下 , 劳动复杂程度提高所导致的劳动增量化与劳动生产力提高所导致的劳动 减量化两个相反的作用相比较 , 前者小于后者。正如马克思所说 : “总体工人即结合工人的构成也发 生了根本的变革。同工场手工业时期相反 , 现在 , 只要可行 , 分工的计划总是把基点放在使用妇女劳 动、各种年龄的儿童劳动和非熟练工人劳动上 , 总之 , 就是放在使用英国人所谓的 ‘廉价劳动 ’ 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卷 , 第 505页 ) 他甚至更明确地指出 , 机器大工业 “使用机器的 基本原则 , 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7卷 , 第 363页 )。 2. 价值潜在源说 价值潜在源说认为 , 在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上可以分出两个层次 : 一是形 成商品价值的可能的、潜在的源泉 , 简称潜在源。这个潜在源是多元性的 , 包括劳动力、科学知识、 机器设备、自然资源、资本等多种因素 ; 二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际的、现实的源泉 , 简称现实源。这 个现实源只能是一元性的 , 这就是活劳动 (包括日益扩大的 “总体工人 ”的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 动 )。商品价值形成和增值的全过程 , 就是这两层源泉作用的有机统一。 (参见鲁从明 , 1998年 ) 将价值的源泉分成潜在源和现实源是很有理论见地的 , 但是 , 价值的潜在源不足以解释 “背离 ”。 ·16 · 《哲学研究 》2006年第 4期

试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的问题17·一方面,如果把现实源与潜在源作严格的区别,那么这两个源泉的作用就不能简单地相加。劳动力是潜在源,它的使用一一劳动是现实源。这里有一个转换过程,即从潜在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其它非活劳动因素只是潜在源,它们如何转化成现实源呢?是通过劳动力的传递作用,也就是说,最终都表现为劳动创造价值。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潜在源一一劳动一一现实源”。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潜在源的作用不是通过劳动过程来实现的。任何一个潜在源的作用,最终都表现为劳动的更多耗费,劳动力以外的因素在财富创新中的作用的扩大,只能说明劳动力因素作用的衰退,而不能说明劳动耗费的减少。正如鲁从明先生所说的,活劳动是劳动力的实际发挥过程,是现实地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的能动性的源泉。商品价值的一切潜在源,唯有通过活劳动,提高活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财富。(鲁从明,1998年)另一方面,要用潜在源来解释“背离”,就得将潜在源和现实源的作用简单地等同起来看待并相加。可是,这样做在逻辑上是违背同一律的,明显忽视了“合并同类项”最基本的逻辑前提。现实和潜在作为不同的存在状态:是不能相加的。比如说到中国某一时点的市场需求时,我们只能计算现实需求,而不能将潜在需求也加进来,否则需求将是无穷大。鲁从明先生的解释就存在着将潜在源与现实源相加的明显痕迹。他说道:“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及其向生产的转化不仅是首要的最主要的生产力,同样是首要的、最主要的价值源。”(同上)他甚至还认为,知识既是潜在源,又是现实源(同上,2000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知道,知识是过去劳动的成果,属于间接劳动的范畴,其对于社会生产的作用也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如果承认知识是价值的现实源,无异于承认价值的源泉是二元的而非一元的。综上所述,潜在源是潜在的,只有现实源才是商品体中新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实源之外开发潜在源,若不将两者相加,便解释不了“背离”,若将两者相加,则违背了同一律。我们虽然不否认科学知识、机器设备、自然资源等潜在源在生产使用价值中的作用,但却不能认为它们是价值的实体,不能认为它们创造了价值。3创新劳动说有人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除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而外,还有第三种劳动一一创新劳动(刘福寿)。中央党校庞元正教授的《创新劳动与创新劳动价值论》一文,对创新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所谓的创新劳动指能够做出创新的劳动,如开发或生产一种新产品,发明或采用一种新技术,开辟一种新市场,获得一种新的供货渠道,建立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其成果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在当前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马克思研究的主要是常规劳动,劳动价值论也是关于常规劳动的价值理论,没有涉及到或者说没有来得及研究创新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因而不适用于对创新劳动创造价值的分析。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经济生活重要现象的当代,建立创新劳动理论和创新劳动价值论,已经成为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参见庞元正)用创新劳动说来解释“背离”是徒劳的。首先,创新属于相对少数。我们知道,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创新不代表社会的常态,唯有在多数企业还未创新时自已创新,或自己的创新在行业中独领风骚,创新才有意义;如果大家同等创新,创新的利润意义将不存在。经济学强调研究社会的常态。其次,创新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效用价值论。从庞元正教授关于创新劳动的定义可知,他所说的劳动,是从一定的目的、手段、结果的视角考察的劳动,涉及到劳动的具体形式,所以是具体劳动而非抽象劳动,从而他所说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就只能是使用价值而非价值。说创新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效用价值论,还可以在庞元正教授的如下描述中得到证实:“稀缺性、特有效用和特有的供求关系,就决定了创新劳动创造的价值,总是高于进行这种创新劳动所耗费的支出。”(庞元正)可见,创新劳动价值论者是站在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的;他们所谓发展劳动价值论,本质上1994-2009 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一方面 , 如果把现实源与潜在源作严格的区别 , 那么这两个源泉的作用就不能简单地相加。劳动 力是潜在源 , 它的使用 ———劳动是现实源。这里有一个转换过程 , 即从潜在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其 它非活劳动因素只是潜在源 , 它们如何转化成现实源呢 ? 是通过劳动力的传递作用 , 也就是说 , 最终 都表现为劳动创造价值。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 “潜在源 ———劳动 ———现实源 ”。也就是说 , 没有哪一个潜在源的作用不是通过劳动过程来实现的。任何一个潜在源的作用 , 最终都表现为劳动的 更多耗费 , 劳动力以外的因素在财富创新中的作用的扩大 , 只能说明劳动力因素作用的衰退 , 而不能 说明劳动耗费的减少。正如鲁从明先生所说的 , 活劳动是劳动力的实际发挥过程 , 是现实地创造商品 价值的唯一的能动性的源泉。商品价值的一切潜在源 , 唯有通过活劳动 , 提高活劳动的质量和效率 , 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财富。 (鲁从明 , 1998年 ) 另一方面 , 要用潜在源来解释 “背离 ”, 就得将潜在源和现实源的作用简单地等同起来看待并相 加。可是 , 这样做在逻辑上是违背同一律的 , 明显忽视了 “合并同类项 ”最基本的逻辑前提。现实 和潜在作为不同的存在状态 , 是不能相加的。比如说到中国某一时点的市场需求时 , 我们只能计算现 实需求 , 而不能将潜在需求也加进来 , 否则需求将是无穷大。鲁从明先生的解释就存在着将潜在源与 现实源相加的明显痕迹。他说道 : “在知识经济时代 , 科学知识及其向生产的转化 , 不仅是首要的、 最主要的生产力 , 同样是首要的、最主要的价值源。” (同上 ) 他甚至还认为 , 知识既是潜在源 , 又 是现实源 (同上 , 2000年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 因为我们知道 , 知识是过去劳动的成果 , 属于间接 劳动的范畴 , 其对于社会生产的作用也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如果承认知识是价值的现实源 , 无异于 承认价值的源泉是二元的而非一元的。 综上所述 , 潜在源是潜在的 , 只有现实源才是商品体中新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实源之外开 发潜在源 , 若不将两者相加 , 便解释不了 “背离 ”; 若将两者相加 , 则违背了同一律。我们虽然不否 认科学知识、机器设备、自然资源等潜在源在生产使用价值中的作用 , 但却不能认为它们是价值的实 体 , 不能认为它们创造了价值。 3. 创新劳动说 有人认为 , 创造价值的劳动除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而外 , 还有第三种劳 动 ———创新劳动 (刘福寿 )。中央党校庞元正教授的 《创新劳动与创新劳动价值论 》一文 , 对创新 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所谓的创新劳动指能够做出创新的劳动 , 如开发或生产一种新产品 , 发明或采用一种新技术 , 开辟一种新市场 , 获得一种新的供货渠道 ,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组织 , 其成果 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 在当前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 , 马克思研究的主要是常规劳动 , 劳动价值论也是 关于常规劳动的价值理论 , 没有涉及到或者说没有来得及研究创新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 , 因而不适用 于对创新劳动创造价值的分析。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经济生活重要现象的当代 , 建 立创新劳动理论和创新劳动价值论 , 已经成为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见庞元正 ) 用创新劳动说来解释 “背离 ”是徒劳的。首先 , 创新属于相对少数。我们知道 , 对于一个行业 来说 , 创新不代表社会的常态 , 唯有在多数企业还未创新时自己创新 , 或自己的创新在行业中独领风 骚 , 创新才有意义 ; 如果大家同等创新 , 创新的利润意义将不存在。经济学强调研究社会的常态。其 次 , 创新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效用价值论。从庞元正教授关于创新劳动的定义可知 , 他所说的劳动 , 是从一定的目的、手段、结果的视角考察的劳动 , 涉及到劳动的具体形式 , 所以是具体劳动而非抽象 劳动 , 从而他所说的劳动创造的价值 , 也就只能是使用价值而非价值。说创新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效 用价值论 , 还可以在庞元正教授的如下描述中得到证实 : “稀缺性、特有效用和特有的供求关系 , 就 决定了创新劳动创造的价值 , 总是高于进行这种创新劳动所耗费的支出。” (庞元正 ) 可见 , 创新劳 动价值论者是站在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的 ; 他们所谓发展劳动价值论 , 本质上 试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 ”的问题 ·17 ·

《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18·是试图借用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的思想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改造。二、“背离”源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性在马克思的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价值与使用价值是两个绝对不同的概念。马克思指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是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体矛盾双方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其对立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质的方面表现为作为市场主体的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不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要获得价值就必须放弃使用价值,要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价值,二者不可得兼。量的方面表现为当劳动生产力提高时,价值与使用价值是逆向运动的。马克思就生产力的变化对商品二因素的影响揭示了以下规律: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与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与使用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使用价值对价值的限制,归根结底来自于这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参见孟捷)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马克思,第53、54页)由马克思的论述可知,如果劳动生产力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是一个常数:生产的使用价值越多,价值总量也就越大:为了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这便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统一关系在量上的反映。在人类早期,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很慢,劳动在财富(使用价值)的创造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因而为了增加社会财富,人们主要靠投入更多的劳动。当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也就是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财富)。可是,“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9-60页)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相比,越来越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量。如果要生产一定量的商品,也就是要生产一定量的使用价值(财富),所花的劳动时间会越来越少,即价值量越来越小。这就是说,价值与使用价值这一对矛盾,它们既有同方向的变化,也有反方向的变化;从静态来看是同向的,从动态来看是逆向的。价值与使用价值逆向运动的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单位使用价值所包含的人类劳动越来越少,其价值量越来越小,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小,而人类也就越来越幸福。马克思说过:“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8页)使用价值的创造永远也不会被忽视,而价值的创造最终将被人类社会所忽视,这就是价值的历史命运。无疑,人类生活的目的是要追求尽可能大的幸福。从社会生产的视角来看,就是要生产尽可能多的财富(使用价值)。以上分析表明,为了要生产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通过多投入劳动量,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也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在尽可能少投入劳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创造社会财富。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不是追求的最高目标,创造尽可能少的价值才是追求的最高目标。如果按照福利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把劳动当作一种负效用,那么多创造价值的模式,是用更多的痛苦去换取更多的幸福;而少创造价值的模式,则是用尽可能少的痛苦去换取尽可能多的幸福。在劳动价值论视野中,为生产一定的社会财富,“活劳动”创@1994-2009 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是试图借用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的思想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改造。 二、“背离 ”源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性 在马克思的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 , 价值与使用价值是两个绝对不同的概念。马克思指出 ,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体现着商品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体现着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 是财富的物质内容。 作为商品体矛盾双方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 其对立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质的方面表现 为作为市场主体的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 , 不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 要获得价值就必须 放弃使用价值 ; 要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价值 , 二者不可得兼。量的方面表现为当劳动生产力提高 时 , 价值与使用价值是逆向运动的。马克思就生产力的变化对商品二因素的影响揭示了以下规律 : 劳 动生产率的发展与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 , 与使用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 ; 使用价值对价值的限制 , 归根 结底来自于这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 (参见孟捷 ) 马克思指出 : “劳动生产力越高 , 生产一种物品所 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 , 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 , 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 , 劳动生产 力越低 , 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 , 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 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 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马克思 , 第 53、54页 ) 由马克思的论述可 知 , 如果劳动生产力不变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是一个常数 : 生产的使用价值越多 , 价值总量也就越 大 ; 为了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 , 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 , 这便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统一关系在量上的反 映。在人类早期 , 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很慢 , 劳动在财富 (使用价值 ) 的创造中具有独一无二的 作用 , 因而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 人们主要靠投入更多的劳动。当劳动生产力提高时 , 在时间相同的情 况下 , 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 也就是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财富 )。可是 , “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 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 量总是相同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卷 , 第 59 - 60页 ) 所以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价值 量与使用价值量相比 , 越来越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量。如果要生产一定量的商品 , 也就是要生产一定量 的使用价值 (财富 ) , 所花的劳动时间会越来越少 , 即价值量越来越小。这就是说 , 价值与使用价值 这一对矛盾 , 它们既有同方向的变化 , 也有反方向的变化 ; 从静态来看是同向的 , 从动态来看是逆 向的。 价值与使用价值逆向运动的原理 ,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 单位 使用价值所包含的人类劳动越来越少 , 其价值量越来越小 , 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性也将越来越 小 , 而人类也就越来越幸福。马克思说过 : “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 , 劳动时间 就不再是 , 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 , 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 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卷下册 , 第 218页 ) 使用价值的创造永远 也不会被忽视 , 而价值的创造最终将被人类社会所忽视 , 这就是价值的历史命运。无疑 , 人类生活的 目的是要追求尽可能大的幸福。从社会生产的视角来看 , 就是要生产尽可能多的财富 (使用价值 )。 以上分析表明 , 为了要生产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 , 我们有两个选择 : 一是通过多投入劳动量 , 创造更 多的价值 , 从而也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 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 , 从而在尽可能少投入劳动的情况 下 , 尽可能多地创造社会财富。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 , 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不是追求的最高目 标 , 创造尽可能少的价值才是追求的最高目标。如果按照福利经济学家们的观点 , 把劳动当作一种负 效用 , 那么多创造价值的模式 , 是用更多的痛苦去换取更多的幸福 ; 而少创造价值的模式 , 则是用尽 可能少的痛苦去换取尽可能多的幸福。在劳动价值论视野中 , 为生产一定的社会财富 , “活劳动 ”创 ·18 · 《哲学研究 》2006年第 4期

试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的问题:19:造的价值是“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马克思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揭示出科学的应用和技术的发明推动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单位产品消耗的活劳动即价值越来越少,而单位活劳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即使用价值却越来越多,这就为满足劳动者多方面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厂物质-技术基础。因此马克思热情这歌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高度重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参见牛变秀、王峰明)“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7页)这就是说,大工业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最主要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准确把握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关系,是解读“背离”的重要钥匙。理解了价值总量与使用价值总量的逆向运动,“背离”之结也就自然解开了。忽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不理解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逆向运动,不理解价值创造与使用价值创造的本质区别,就不可能对“背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中的活劳动投入越来越少,而创造的产品却越来越丰富。有人据此认为劳动价值论只能解释简单商品生产,而解释不了社会化大生产。这种观点的错误,首先在于把使用价值看成了价值,因为创造的产品丰富只能说明创造的使用价值大,而不能说明创造的价值大:其次在于不理解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关系:他们看到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性,却忽视了二者的对立性。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就会知道,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例子不是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正好是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反映。价值创造与使用价值创造相区别的观点,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思想。正如马克思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源泉的一元论一样,马克思也始终坚持财富源泉的多元论。他不仅论证过财富的源泉是多元的,还批判过财富一元论的观点。这反映在他对德国社会民主党1875年提出的《哥达纲领》的批评中。该纲领第一条说:“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对此,马克思直截了当地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页)不少学者忽视了这一点,经常把财富多少和价值大小等同起来,把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等同起来,从而实质上把财富同价值等同起来。于是,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观点就偷换成了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近年来在学术界颇有市场的所谓知识价值论、智能价值论、科学技术价值论、信息价值论等,无不存在着把财富与价值等同起来的倾向。有学者提出价值有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区别:理论价值是以劳动时间计量的价值,实际价值则是以实物计量的价值。(参见钱伯海)由此可见,实际价值实质上就是作为财富的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鲁从明先生把知识看作是价值的现实源,这个价值更多的成分也是使用价值。由于将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等同起来,从而也就必然将创造价值的劳动与创造财富(使用价值)的劳动等同起来,并陷入理论上的混乱。如果能像马克思那样做到始终坚持价值创造与财富(使用价值)创造的区别,坚持科学而彻底的抽象法,上述错误观点就不会产生。反之,如果混淆了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与价值的源泉,就会误认为物化劳动也是价值的源泉,从而得出资本创造价值的结论。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生产要素价值论的核心。总之,“背离”是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因而不理解“背离”的那些“新论”就其理论根源而言,在于不理解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逆向运动,从而将价值创造与使用价值创造等同了起来。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造的价值是 “越来越少 ”, 而不是 “越来越多 ”。马克思的过人之处就在于 , 揭示出科学的应用和技 术的发明推动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 使单位产品消耗的活劳动即价值越来越少 , 而单位活劳动所创造 的物质产品即使用价值却越来越多 , 这就为满足劳动者多方面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人类的自由而全 面发展奠定了物质 - 技术基础。因此马克思热情讴歌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 高度重视劳动生产力 的提高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见牛变秀、王峰明 )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 现实财富的创造 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 , 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 , 而这种动 因自身 .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 , 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 》第 46卷下册 , 第 217页 ) 这就是说 , 大工业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了最主要的生产力和社会 财富的主要源泉。 准确把握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关系 , 是解读 “背离 ”的重要钥匙。理解了价值总量与使用价 值总量的逆向运动 , “背离 ”之结也就自然解开了。忽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 , 不理解价值与使用 价值的逆向运动 , 不理解价值创造与使用价值创造的本质区别 , 就不可能对 “背离 ”有一个清醒的 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 生产中的活劳动投入越来越少 , 而创造 的产品却越来越丰富。有人据此认为劳动价值论只能解释简单商品生产 , 而解释不了社会化大生产。 这种观点的错误 , 首先在于把使用价值看成了价值 , 因为创造的产品丰富只能说明创造的使用价值 大 , 而不能说明创造的价值大 ; 其次在于不理解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关系 : 他们看到了价值与使用 价值的统一性 , 却忽视了二者的对立性。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 我们就 会知道 , 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例子不是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而正好是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反映。 价值创造与使用价值创造相区别的观点 , 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思想。正如马克思始终坚持商品价 值源泉的一元论一样 , 马克思也始终坚持财富源泉的多元论。他不仅论证过财富的源泉是多元的 , 还 批判过财富一元论的观点。这反映在他对德国社会民主党 1875年提出的 《哥达纲领 》的批评中。该 纲领第一条说 :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对此 , 马克思直截了当地指出 : “劳动不是一 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 (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 ) 的源 泉 , 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 , 第 5页 ) 不少学者忽视了 这一点 , 经常把财富多少和价值大小等同起来 , 把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等同起来 , 从而实质上把财富 同价值等同起来。于是 , 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观点就偷换成了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近年来在学 术界颇有市场的所谓知识价值论、智能价值论、科学技术价值论、信息价值论等 , 无不存在着把财富 与价值等同起来的倾向。有学者提出价值有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区别 : 理论价值是以劳动时间计量 的价值 , 实际价值则是以实物计量的价值。 (参见钱伯海 ) 由此可见 , 实际价值实质上就是作为财富 的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鲁从明先生把知识看作是价值的现实源 , 这个价值更多的成分也是使用价 值。由于将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等同起来 , 从而也就必然将创造价值的劳动与创造财富 (使用价值 ) 的劳动等同起来 , 并陷入理论上的混乱。如果能像马克思那样做到始终坚持价值创造与财富 (使用 价值 ) 创造的区别 , 坚持科学而彻底的抽象法 , 上述错误观点就不会产生。反之 , 如果混淆了使用 价值 (财富 ) 的源泉与价值的源泉 , 就会误认为物化劳动也是价值的源泉 , 从而得出资本创造价值 的结论。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 是生产要素价值论的核心。 总之 , “背离 ”是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 , 因而不理解 “背离 ”的那些 “新论 ” 就其理论根源而言 , 在于不理解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逆向运动 , 从而将价值创造与使用价值创造等同了 起来。 试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 ”的问题 ·19 ·

《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20三、“背离”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众所周知,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规律的作用反映在商品生产者身上就是:他希望市场价值越大越好,希望个别价值越小越好。这便是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对立性。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对立统一的思想,是理解“背离”的另一把重要钥匙。在讨论价值问题时,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他是基于市场价值层面来探讨价值问题的。他指出:“产品(也包括主地产品)市场价值的决定,是一种社会行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45页)“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01页)“不同的个别价值,必须平均化为一个社会价值,即上述市场价值,为此就需要在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有一种竞争,并且需要有一个可供他们共同出售自已商品的市场。”(同上,第202页)由马克思的论迷我们知道,市场价值是由于部门内部的竞争,由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平均化而形成的。个别价值以个别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市场价值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范畴,价值决定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而非抓立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第52页)显然,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里,作为交换基础的价值不是个别价值,而是市场价值。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对立统一,从而商品生产者关于个别价值减量的各种努力,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背离是这种作用的现实结构。某个或某些)劳动者一定量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的大小,不能单纯地看这个(或这些)劳动者生理上支出的体力和脑力的多少,还要看这种支出和其生产条件结合的状况。同时,还要看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生产条件的比较状况。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一定的活劳动与之相结合的其他生产条件更加优越,那么,同一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就会成为更加强化的劳动,从而形成更大的价值量。个别价值是千差万别的,而在一定的社会中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市场价值只有一个。简单地说,社会劳动可以看成是成千上万千差方别的个别劳动的加权平均。举例来说,如果一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即市场价值为10小时劳动),则不管个别生产者究竞是花费了8小时还是12小时(即个别价值是8小时还是12小时劳动),社会都承认(或只承认)其花费了10小时,于是前者有两个小时的超额利润,后者则处在成本劣势中。正是由于有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这种差别,劳动者、企业才会有改进技术、改进工艺、改进管理等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生命力正是在手用尽可能少的个别价值来换取尽可能多的市场价值。不少人对自动化生产企业里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耗费大量减少的同时,利润却大幅度增加感到困感。其实,马克思以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区别为基础的“超额价值”理论,足以说明这个看似难以解决的“论”。所谓“超额价值”是指商品的市场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个别价值。但商品的现实价值即市场价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价值如果低于市场价值,那么按照市场价值计价出售,就可以获得市场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即超额价值,形成较大的收1994-2009 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三、“背离 ”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 众所周知 , 价值规律的内容是 : 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 价交换原则。价值规律的作用反映在商品生产者身上就是 : 他希望市场价值越大越好 , 希望个别价值 越小越好。这便是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对立性。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对立统一的思想 , 是理解 “背离 ”的另一把重要钥匙。 在讨论价值问题时 , 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 , 他是基于市场价值层面来探讨价值 问题的。他指出 : “产品 (也包括土地产品 ) 市场价值的决定 , 是一种社会行为。” (《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 》第 25卷 , 第 745页 ) “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 , 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决定该 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卷 , 第 52页 ) “市场价值 , 一方面 , 应看作是一 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 , 另一方面 , 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 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5卷 , 第 201页 ) “不同的个 别价值 , 必须平均化为一个社会价值 , 即上述市场价值 , 为此就需要在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有一种 竞争 , 并且需要有一个可供他们共同出售自己商品的市场。” (同上 , 第 202页 ) 由马克思的论述我 们知道 , 市场价值是由于部门内部的竞争 , 由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平均化而形成的。个别价值 以个别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 , 市场价值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范畴 , 价值决定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而非孤立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 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 , 是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 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马克思 , 第 52页 ) 显然 ,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里 , 作为交换基础的价值 不是个别价值 , 而是市场价值。 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对立统一 , 从而商品生产者关于个别价值减量的各种努力 , 是价值规律作 用的表现形式 , “背离 ”是这种作用的现实结构。某个 (或某些 ) 劳动者一定量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 值量的大小 , 不能单纯地看这个 (或这些 ) 劳动者生理上支出的体力和脑力的多少 , 还要看这种支 出和其生产条件结合的状况。同时 , 还要看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 (甚至不同国家 ) 以及 不同时期的生产条件的比较状况。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一定的活劳动与之相结合的其他生产条件更加优 越 , 那么 , 同一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就会成为更加强化的劳动 , 从而形成更大的价值量。 个别价值是千差万别的 , 而在一定的社会中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市场价值只有一个。简单地说 , 社 会劳动可以看成是成千上万千差万别的个别劳动的加权平均。举例来说 , 如果一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是 10小时 (即市场价值为 10小时劳动 ) , 则不管个别生产者究竟是花费了 8小时还是 12小时 (即个别价值是 8小时还是 12小时劳动 ) , 社会都承认 (或只承认 ) 其花费了 10小时 , 于是前者有 两个小时的超额利润 , 后者则处在成本劣势中。正是由于有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这种差别 , 劳动 者、企业才会有改进技术、改进工艺、改进管理等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生命力正是在于用尽可能少 的个别价值来换取尽可能多的市场价值。 不少人对自动化生产企业里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耗费大量减少的同时 , 利润却大幅度增加感到困 惑。其实 , 马克思以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区别为基础的 “超额价值 ”理论 , 足以说明这个看似难 以解决的 “悖论 ”。所谓 “超额价值 ”是指商品的市场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马克思指出 , 不同的 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个别价值。但商品的现 实价值即市场价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价值如果低于市场价值 , 那么按照市场价值计价出售 , 就可以获得市场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 , 即超额价值 , 形成较大的收 ·20 · 《哲学研究 》2006年第 4期

试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的问题 21 :益。一个开发了新产品的创新企业、一个发明了新技术的创新企业、一个开辟了新市场的创新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庞元正教授把这个超额“价值”归因于创新劳动,这样做是多余的,因为这个超额”其实就是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额。马克思关手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区别的理论明白地告诉我们,在现代条件下,自动化企业的大量价值,正是该企业在大幅提高生产力、大量减少劳动耗费从而降低个别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获取“超额价值”的途径形成的。将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混淆起来的学者是不少的。有人还认为,理解个别先进企业所获超额利润的来源问题,是理解当代高技术生产条件下价值源泉问题的一把钥匙。(参见刘平)如果不能做到坚持在市场价值的视野里探讨价值问题,将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混清起来,就会陷入多元价值论的陷阱,从而对“背离”感到困惑。钱伯海先生有一个关于“某劳动者一天工作8小时,制造1件产品”的例子(参见钱伯海,2001年),所涉及的价值显然是个别价值,但是,钱先生却直接将它看作市场价值,这是错误的。这类例子的典型是“无人工厂”它是用人工智能(如机器人、智能机器手等)之力大规模替代人力的生产组织。且不说任何人工智能都要由人来操纵,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工厂是不存在的,也且不说任何人工智能都是由人制造的,而制造人工智能的工人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即使说无人工厂的劳动耗费很低,因而其价值很小,这个“很小”也只有在个别价值的意义上讲才是对的,而不能说明其市场价值很小。总之,如果不注意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必然会得出价值源泉并非唯一的结论。然而如果注意到这种差别,我们就会看到,所谓“人工智能”创造价值,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而生动的表现,“背离”并不存在;相反,所谓的“背离”不是否定了劳动价值论,而恰恰是劳动价值论的生动证明。参考文献刘福寿,2002年:新劳动价值论论纲》,载经济与管理》第1期。刘平,2000年:《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及其经济哲学蕴涵》,载《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刘玉珂等,2000年:知识价值论观点述评》,载湖湘论坛》第1期。鲁从明,1998年:《论商品价值的潜在源和现实源及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4期。2000年: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4期。马克思,1975年: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码克思恩格斯全集》,1972年,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人民出版社。孟捷,2004年:《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载国社会科学》第3期。牛变秀、王峰明,2001年:(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载《暂学研究》第11期。庞元正,2001年:创新劳动与创新劳动价值论》,载锂论动态》11月30日。钱伯海,1999年:论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载当代财经》第12期。2001年: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载夏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王廷斌,2005年: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载经济评论》第1期。张直,1998年:《从劳动价值论到知识价值论》,载湖南经济》第6期。(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经济学系)责任编辑:华敏D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益。一个开发了新产品的创新企业、一个发明了新技术的创新企业、一个开辟了新市场的创新企业 , 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庞元正教授把这个超额 “价值 ”归因于创新劳动 , 这样做是多余的 , 因为这个 “超额 ”其实就是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额。马克思关于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区别的理论明白地 告诉我们 , 在现代条件下 , 自动化企业的大量价值 , 正是该企业在大幅提高生产力、大量减少劳动耗 费从而降低个别价值的基础上 , 通过获取 “超额价值 ”的途径形成的。 将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混淆起来的学者是不少的。有人还认为 , 理解个别先进企业所获超额利润 的来源问题 , 是理解当代高技术生产条件下价值源泉问题的一把钥匙。 (参见刘平 ) 如果不能做到坚 持在市场价值的视野里探讨价值问题 , 将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混淆起来 , 就会陷入多元价值论的陷 阱 , 从而对 “背离 ”感到困惑。钱伯海先生有一个关于 “某劳动者一天工作 8小时 , 制造 1件产品 ” 的例子 (参见钱伯海 , 2001年 ) , 所涉及的价值显然是个别价值 , 但是 , 钱先生却直接将它看作市场 价值 , 这是错误的。这类例子的典型是 “无人工厂 ”, 它是用人工智能 (如机器人、智能机器手等 ) 之力大规模替代人力的生产组织。且不说任何人工智能都要由人来操纵 ,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工厂 是不存在的 ; 也且不说任何人工智能都是由人制造的 , 而制造人工智能的工人是 “总体工人 ”的一 部分 ; 即使说无人工厂的劳动耗费很低 , 因而其价值很小 , 这个 “很小 ”也只有在个别价值的意义 上讲才是对的 , 而不能说明其市场价值很小。 总之 , 如果不注意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 , 必然会得出价值源泉并非唯一的结论。然而如果 注意到这种差别 , 我们就会看到 , 所谓 “人工智能 ”创造价值 , 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而生动的 表现 , “背离 ”并不存在 ; 相反 , 所谓的 “背离 ”不是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 而恰恰是劳动价值论的生 动证明。 参考文献 刘福寿 , 2002年 : 《创新劳动价值论论纲 》, 载 《经济与管理 》第 1期。 刘平 , 2000年 : 《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及其经济哲学蕴涵 》, 载 《北京大学学报 》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刘玉珂 等 , 2000年 : 《知识价值论观点述评 》, 载 《湖湘论坛 》第 1期。 鲁从明 , 1998年 : 《论商品价值的潜在源和现实源及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 》, 载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第 4期。 2000年 : 《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 ?》, 载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第 4期。 马克思 , 1975年 : 《资本论 》第 1卷 ,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1972年 ,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1972年 , 人民出版社。 孟捷 , 2004年 : 《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 》, 载 《中国社会科学 》第 3期。 牛变秀、王峰明 , 2001年 :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载 《哲学研究 》第 11期。 庞元正 , 2001年 : 《创新劳动与创新劳动价值论 》, 载 《理论动态 》11月 30日。 钱伯海 , 1999年 : 《论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 载 《当代财经 》第 12期。 2001年 :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 载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2期。 王廷斌 , 2005年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 》, 载 《经济评论 》第 1期。 张直 , 1998年 : 《从劳动价值论到知识价值论 》, 载 《湖南经济 》第 6期。 (作者单位 :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经济学系 ) 责任编辑 : 华 敏 试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 ”的问题 ·21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_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_分工_交易与劳动创造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_与卫兴华_晏智杰教授交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从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到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若干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劳动价值论_的最新研究进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农地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视角下的农地使用权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力的非商品性及劳动力价值的含义_对马_省略_劳动价值理论中_劳动产品_和.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转形问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法_读_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_一书.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正确认识级差地租量的规定及其变动趋势_兼谈级差地租量的规定理论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_地价理论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中的边际分析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研究的新阐释_马克思两大发现新探_主要内容评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怎样看待约翰_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_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_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导论 Political economics.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