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学术论坛2006年第11期NO.11,2006(总第190期)ACADEMICFORUM(CumulativelyNO.190)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陈建中,陈硕颖摘要】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和谐,必须着眼于协调和处理包括劳动(劳资)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恶化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之一,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也为某些企业主低估劳动力价值提供了条件。因此,必须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辩证地分析和解决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资不和谐现象。【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劳动力价值;和谐社会:劳资关系【作者简介】陈建中,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浙江杭州,310002;陈硕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中图分类号】F091.91;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11-0102-04首先,马克思指出只有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创造一、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价值,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存在是劳动价值论全部观点建立的现实前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同样运用1.马克思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改造手对商品经济运行或市场经济体制规定性的研究。古典劳动价值论在劳动和价值之间架起桥梁,其次,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命题是人类抽象劳动然而它在理论上没有科学地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不过,活劳动不具有超自值?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然的创造力,只有依托自然界并不断改变自然物质价值?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薪新的“人本”出发,把劳的存在形式才能创造出各种财富。“财富”与“价动的本质定义为专属手人的社会活动,从而为创新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价值论在确定活劳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找到了坚实的理论驱干,又进一创造价值时,丝毫不贬低物化劳动在物质生产和社步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具有二重性的观点出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发现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与商品经济相联再次,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实现剩余价值的系的劳动二重性,关键不在于理解劳动本身构成要素与表现形态的二重性,而是在于这一层次的二重条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共同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雇佣劳动必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各性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如何创造价值?这种种条件、各种因素密切有机地结合,才使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与商品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在考察劳动创造价值所需要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才能最终完成G-W-G'的资本循环过程,才能使投资者真正实现资本的增值。在资本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马克思把资本和雇佣具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的实现是一劳动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分离出来,并把它作为与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本质特征。这种分离是经济个复杂的系统,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学说史上的一场革命,如同恩格斯所说:它使人们中,不变资本是实现剩余价值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立即得到一个贯穿着整个经济学并在资产阶级经障,投资的方向和内容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前提条济学家头脑中引起过可怕混乱的特殊事实的例子,件,科学的生产管理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基本条件,这个事实就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流通领域及其畅通是实现剩余价值的重要条件。人之间的关系1(P533)。第四,价值创造不同于价值分配。收入分配取2.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观点的全面把握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即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和新的理解的所有制性质,与是否参与价值创造无关。我们既102D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6 年第 11 期 (总第 190 期) 学 术 论 坛 ACADEMIC FORUM NO. 11 ,2006 (Cumulatively NO. 190) 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陈建中 ,陈硕颖 [摘 要] 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着眼于协调和处理包括劳动(劳资) 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恶化是我 国目前主要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之一 ,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也为某些企业主低估劳动力价值提供了条件。因此 ,必须深化劳 动价值论的认识 ,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辩证地分析和解决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资不和谐现象。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劳动力价值 ;和谐社会 ;劳资关系 [作者简介] 陈建中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浙江 杭州 ,310002 ;陈硕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2006 级博士研 究生 ,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 F091. 91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4434 (2006) 11 - 0102 - 04 一、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 马克思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改造 古典劳动价值论在劳动和价值之间架起桥梁 , 然而 ,它在理论上没有科学地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 值 ? 劳动如何创造价值 ? 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 价值 ?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崭新的“人本”出发 ,把劳 动的本质定义为专属于人的社会活动 ,从而为创新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找到了坚实的理论躯干 ,又进一 步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具有二重性的观点出 发 ,发现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与商品经济相联 系的劳动二重性 ,关键不在于理解劳动本身构成要 素与表现形态的二重性 ,而是在于这一层次的二重 性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 ? 如何创造价值 ? 这种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 在考察劳动创造价值所需要的社会生产方式 ———资本生产方式的过程中 ,马克思把资本和雇佣 劳动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分离出来 ,并把它作为与其 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本质特征。这种分离是经济 学说史上的一场革命 ,如同恩格斯所说 :它使人们 “立即得到一个贯穿着整个经济学并在资产阶级经 济学家头脑中引起过可怕混乱的特殊事实的例子 , 这个事实就是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和 人之间的关系”[1 ] (P533) 。 2.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观点的全面把握 和新的理解 首先 ,马克思指出只有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创造 价值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存在是劳动价值论全部观 点建立的现实前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同样运用 于对商品经济运行或市场经济体制规定性的研究。 其次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命题是人类抽象劳动 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不过 ,活劳动不具有超自 然的创造力 ,只有依托自然界并不断改变自然物质 的存在形式才能创造出各种财富。“财富”与“价 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劳动价值论在确定活劳动 创造价值时 ,丝毫不贬低物化劳动在物质生产和社 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 ,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实现剩余价值的 条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共同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中发挥作用。雇佣劳动必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各 种条件、各种因素密切有机地结合 ,才使剩余价值 的实现成为可能 ,才能最终完成 G- W - G’的资本 循环过程 ,才能使投资者真正实现资本的增值。在 具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一 个复杂的系统 ,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 中 ,不变资本是实现剩余价值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 障 ,投资的方向和内容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前提条 件 ,科学的生产管理是实现剩余价值的基本条件 , 流通领域及其畅通是实现剩余价值的重要条件。 第四 ,价值创造不同于价值分配。收入分配取 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 ,即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 的所有制性质 ,与是否参与价值创造无关。我们既 102

不能用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来直接说明现存的分者的劳动报酬却有底线。“劳动力价值的最小限度配关系,也不能用现存的分配关系来否定劳动是价是人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假值唯一源泉的科学理论。如劳动力的价格降到这个最低限度,那就降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二、坚持发展和辩证运用劳动价值论持和发挥。"41(P14)严重低估劳动力价值的后果是1.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剥削现象劳动力队伍减小、劳动者素质降低这样不仅不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并实行多要于创造利润,而且最终对企业的经营、对经济社会素参加收入分配的制度这的确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发展,都会形成难以弥补的历史性灾难。劳动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各方面价值被低估还会导致劳动力不同程度地退出市场,的积极性,包括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营经济的积造成结构性的“民工荒”。极性,承认和保护资本等非活劳动要素的合法收入当企业主认识到这些问题时,就会出于对自身(此外,如果私营企业主参加劳动,还可以获取劳动利益的考虑而关注劳动力的再生产,市场经济发达收入)。但收入的合法性与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是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低估劳动力价值不仅一回事。私营企业主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的利润,不是社会主义,而且不是文明的资本主义。马克思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曾比较过19世纪未英国与德国的工厂情况,他指这是一切以资本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有经济的共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在我们那里完全确立的性。不能说西方的或历史上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地方,例如在真正的工厂里,由于没有起抗衡作用有剥削,我国现阶段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没有剥的工厂法,情况比英国要坏得多。"41(P3)英国的统削,这是讲不通的。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治阶级“不管有没有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了自1.5亿。这1.5亿农民工所在企业,基本上是私营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和外资企业,企业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雇佣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41(P4)。劳动关系,体现在利益分配上的必然是,企业主无3.我国的特殊国情为某些企业主低估劳动力偿占有雇工所生产的剩余产品,雇工所获取的只是价值提供了条件相当手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既然低估劳动力价值不利于创造利润,哪为什资本的本性是尽可能多地获得剩余劳动,这与么总有一些企业主会尽量压低、拖欠以致不支付工老板的个人品格无关,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人工资?在《资本论》里也没有欠薪一说,主要原因小化趋势使然。近年来,随着私人资本和个人持股是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某些无良企业主肆意剥规模的扩大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要素所有权获取削劳动力提供了条件。的收入呈扩大趋势,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获取的收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时指出:“因损入则呈相对下降的趋势。据今年8月12日《工人耗和死亡退出市场的劳动力至少要不断由同样数日报》有关“最低工资调查”的报道,一些企业公然目的新劳动力来补充。"[41(P142)我国人口众多,新生漠视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的尊严不少打工者到手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市场,客观上使企业主可血汗钱寒寒无几[2]。据全国总工会不完全统计,以不管不顾工人的死活,许多企业使用的农民工平2004年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约有均年龄在18-23岁之间就是最好的注脚。1000多亿元。农民工权益被侵害还表现在:工作4.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与环境恶劣、缺之劳动保护、超时疲劳工作以及由此劳动的关系问题引发的职业病和工伤频发[3]。在为数众多的中小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企业里,工人们被工具化、非人化一即马克思所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只能基本上消灭剥削制说的“异化”的现象特别严重。近年来劳资争议事度,不能完全消除剥削关系。只有运用科学的劳动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民工甚至用暴力犯罪价值论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客观存维权追讨工薪,严重违背了社会和谐的灵魂。在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问题。2.低估劳动力价值不利于生产利润首先,应该充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给我国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有价,工资报酬就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让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是劳动力价值的价格实现。尽管在市场交易中,劳素所有者参与分配,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极大地动者的工新报酬是在讨价还价中形成的,但是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上述对劳动价值论基1033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不能用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来直接说明现存的分 配关系 ,也不能用现存的分配关系来否定劳动是价 值唯一源泉的科学理论。 二、坚持发展和辩证运用劳动价值论 1. 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剥削现象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并实行多要 素参加收入分配的制度 ,这的确是马克思没有想到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充分调动各方面 的积极性 ,包括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营经济的积 极性 ,承认和保护资本等非活劳动要素的合法收入 (此外 ,如果私营企业主参加劳动 ,还可以获取劳动 收入) 。但收入的合法性与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是 一回事。私营企业主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的利润 , 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具有剥削性质 , 这是一切以资本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有经济的共 性。不能说西方的或历史上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 有剥削 ,我国现阶段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没有剥 削 ,这是讲不通的。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 1. 5 亿。这 1. 5 亿农民工所在企业 ,基本上是私营 和外资企业 ,企业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雇佣 劳动关系 ,体现在利益分配上的必然是 ,企业主无 偿占有雇工所生产的剩余产品 ,雇工所获取的只是 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的本性是尽可能多地获得剩余劳动 ,这与 老板的个人品格无关 ,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 小化趋势使然。近年来 ,随着私人资本和个人持股 规模的扩大 ,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要素所有权获取 的收入呈扩大趋势 ,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获取的收 入则呈相对下降的趋势。据今年 8 月 12 日《工人 日报》有关“最低工资调查”的报道 ,一些企业公然 漠视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的尊严 ,不少打工者到手的 血汗钱寥寥无几[2 ] 。据全国总工会不完全统计 , 2004 年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约有 1000 多亿元。农民工权益被侵害还表现在 :工作 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超时疲劳工作以及由此 引发的职业病和工伤频发[3 ] 。在为数众多的中小 企业里 ,工人们被工具化、非人化 ———即马克思所 说的“异化”的现象特别严重。近年来劳资争议事 件以每年 30 %的速度增长 ,民工甚至用暴力犯罪 维权追讨工薪 ,严重违背了社会和谐的灵魂。 2. 低估劳动力价值不利于生产利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力有价 ,工资报酬就 是劳动力价值的价格实现。尽管在市场交易中 ,劳 动者的工薪报酬是在讨价还价中形成的 ,但是劳动 者的劳动报酬却有底线。“劳动力价值的最小限度 是人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假 如劳动力的价格降到这个最低限度 ,那就降到劳动 力价值以下 .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 持和发挥。”[4 ] (P144)严重低估劳动力价值的后果是 劳动力队伍减小、劳动者素质降低 ,这样不仅不利 于创造利润 ,而且最终对企业的经营、对经济社会 的发展 ,都会形成难以弥补的历史性灾难。劳动力 价值被低估还会导致劳动力不同程度地退出市场 , 造成结构性的“民工荒”。 当企业主认识到这些问题时 ,就会出于对自身 利益的考虑而关注劳动力的再生产 ,市场经济发达 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低估劳动力价值不仅 不是社会主义 ,而且不是文明的资本主义。马克思 曾比较过 19 世纪末英国与德国的工厂情况 ,他指 出“: 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在我们那里完全确立的 地方 ,例如在真正的工厂里 ,由于没有起抗衡作用 的工厂法 ,情况比英国要坏得多。”[4 ] (P3) 英国的统 治阶级“不管有没有高尚的动机 ,也不得不为了自 己的切身利益 ,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 ,妨害工 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4 ] (P4) 。 3. 我国的特殊国情为某些企业主低估劳动力 价值提供了条件 既然低估劳动力价值不利于创造利润 ,哪为什 么总有一些企业主会尽量压低、拖欠以致不支付工 人工资 ? 在《资本论》里也没有欠薪一说 ,主要原因 是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某些无良企业主肆意剥 削劳动力提供了条件。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时指出 “: 因损 耗和死亡退出市场的劳动力 ,至少要不断由同样数 目的新劳动力来补充。”[4 ] (P142)我国人口众多 ,新生 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市场 ,客观上使企业主可 以不管不顾工人的死活 ,许多企业使用的农民工平 均年龄在 18 - 23 岁之间就是最好的注脚。 4. 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与 劳动的关系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 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 ,只能基本上消灭剥削制 度 ,不能完全消除剥削关系。只有运用科学的劳动 价值论 ,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客观存 在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问题。 首先 ,应该充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给我国经济 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让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 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极大地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上述对劳动价值论基 103

本问题的闻述,当我们肯定生产性活劳动在生产中最后,收入分配是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权益。维护收入分配权利的公平正义,实现财富分配的和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时,也要看到非生产性劳动和除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积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制度是极意义。一切忽视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观点、做法都保护和倾向于劳动者的社会,劳动者除了获得生活必需品之外,还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及其家庭的是错误的,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深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渐拥有财产。因此,在分配其次当一种生产方式处于上开时期,对社会生产力起推动作用的时候,由这种生产方式必然带序列上首先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然后才是按产权来的剥削现象,就具有一定的历史的正当性和进步分配:劳动者还要分得一部分企业利润即与其他生产要素一道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当然,工资水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作过介绍:“马克思了解古代奴隶主、中世纪封建主等等的历史必然平即劳动要素价格(实质是劳动力价格)也应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并受到现实性因而了解他们的历史正当性承认他们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必须注意的是,不可能纯限度的历史时期内是人类发展的杠杆因而马克思也承认剥削,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的历史正粹靠市场力量自然而然地形成,这不仅是由手市场当性。51(P492)我国私营企业依法获得的利润,无疑有所谓“好的市场”与“坏的市场”之分(见斯蒂格利茨和吴敬琏教授的有关论述),即便是“好的市场”是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因此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利润具有二重性,即剥削性和社会公益性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在资本所有权与劳动力所有权绝对分离(非公有制经济)或相对分离(公有制的统一基至可以说后者是主要的方面。我国改革经济)的产权制度安排中,在我国劳动力资源过剩实践证明,通过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逐的经济背景下,在整个社会“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渐扩大资本和劳动的双重联合是在经济社会条件下,劳动者连自已劳动力的交换价值都得不到,更成熟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所有制向社会所有制过波别提靠劳动去参与生产要素的分配了。他们在劳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膚私营经济虽有剥削,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弱,不能不更严重地受制于但尽可以放心长期台法发展下去。“饥饿纪律”的约束。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组织(如再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工会)的帮助和保护,如果缺之一整套必要的法律展,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必须采取按制度安排,普通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很容易受侵害,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商所以不能无视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中工人受到非品经济和商品生产,是各种要素共同参与的活动。法剥削的现象。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有要素存在,就有凭借要素所有权分配剩余产品的会,正说明党没有“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问题。归根结底,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终决朵”没有逃避现实,而是正视问题。定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摆脱商品经济规律,劳动者只有实现了商品的价值,才能三、维护劳动力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社获取劳动收入。如此看来,将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格论科学地整合起来可以优势互补更好地指导会和谐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劳动者必须与资本合作,实现“双赢”。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在私营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必须从包括企业中成功实行的“劳资两利”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劳动(劳资)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内部而不是外部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原则仍然是适用的。我国在非去寻求答案。庞大的私有资本,庞大的农民工队公企业工会工作原则就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共伍,以及由此结成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资本和大谋企业健康发展”,力求在法律的轨道上建立起劳众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关系、社会秩序、资两利的关系。只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有机结社会治理的重要关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和敏感社会问题。劳资关系的和谐是合剩余价值的实现才有可能。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存在的剩余价值,与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和谐,我国现今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有一定差别,要受到社“劳资”关系不能再以“谁战胜谁”的思维方式来处会主义社会的法律制约和调节。也就是必须加以理,但也必须正视。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用的区分对合法的剥削收入要依法保护对非法的剥是资本生产方式但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公有制基本削收入要监督和处理。制度来调整劳资关系。104DC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问题的阐述 ,当我们肯定生产性活劳动在生产中 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时 ,也要看到非生产性劳动和 除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积 极意义。一切忽视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观点、做法都 是错误的 ,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深刻的。 其次 ,当一种生产方式处于上升时期 ,对社会 生产力起推动作用的时候 ,由这种生产方式必然带 来的剥削现象 ,就具有一定的历史的正当性和进步 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作过介绍 “: 马克 思了解古代奴隶主、中世纪封建主等等的历史必然 性 ,因而了解他们的历史正当性 ,承认他们在一定 限度的历史时期内是人类发展的杠杆 ;因而马克思 也承认剥削 ,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的历史正 当性。”[5 ] (P492)我国私营企业依法获得的利润 ,无疑 是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因此 ,实事求是地 说 ,这种利润具有二重性 ,即剥削性和社会公益性 的统一 ,甚至可以说后者是主要的方面。我国改革 实践证明 ,通过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 ,逐 渐扩大资本和劳动的双重联合 ,是在经济社会条件 成熟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所有制向社会所有制过渡 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 ,我国私营经济虽有剥削 , 但尽可以放心长期合法发展下去。 再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展 ,与之相适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必须采取按 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商 品经济和商品生产 ,是各种要素共同参与的活动。 有要素存在 ,就有凭借要素所有权分配剩余产品的 问题。归根结底 ,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终决 定的。同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摆脱商 品经济规律 ,劳动者只有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才能 获取劳动收入。如此看来 ,将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 格论科学地整合起来 ,可以优势互补 ,更好地指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 ,劳动者必须与资 本合作 ,实现“双赢”。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在私营 企业中成功实行的“劳资两利”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 ,这一原则仍然是适用的。我国在非 公企业工会工作原则就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共 谋企业健康发展”,力求在法律的轨道上建立起劳 资两利的关系。只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有机结 合 ,剩余价值的实现才有可能。但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存在的剩余价值 ,与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有一定差别 ,要受到社 会主义社会的法律制约和调节。也就是必须加以 区分 ,对合法的剥削收入要依法保护 ,对非法的剥 削收入要监督和处理。 最后 ,收入分配是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权益。 维护收入分配权利的公平正义 ,实现财富分配的和 谐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制度是 保护和倾向于劳动者的社会 ,劳动者除了获得生活 必需品之外 ,还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及其家庭的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逐渐拥有财产。因此 ,在分配 序列上首先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然后才是按产权 分配 ;劳动者还要分得一部分企业利润 ,即与其他 生产要素一道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当然 ,工资水 平即劳动要素价格 (实质是劳动力价格) 也应同其 他生产要素一样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 ,并受到现实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必须注意的是 ,不可能纯 粹靠市场力量自然而然地形成 ,这不仅是由于市场 有所谓“好的市场”与“坏的市场”之分(见斯蒂格利 茨和吴敬琏教授的有关论述) ,即便是“好的市场” 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在资本所有权与劳动力所 有权绝对分离(非公有制经济) 或相对分离(公有制 经济) 的产权制度安排中 ,在我国劳动力资源过剩 的经济背景下 ,在整个社会“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 下 ,劳动者连自己劳动力的交换价值都得不到 ,更 别提靠劳动去参与生产要素的分配了。他们在劳 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弱 ,不能不更严重地受制于 “饥饿纪律”的约束。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组织(如 工会) 的帮助和保护 ,如果缺乏一整套必要的法律 制度安排 ,普通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很容易受侵害 , 所以不能无视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中工人受到非 法剥削的现象。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 ,正说明党没有“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 朵”,没有逃避现实 ,而是正视问题。 三、维护劳动力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社 会和谐的基本任务 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 ,必须从包括 劳动(劳资) 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内部而不是外部 去寻求答案。庞大的私有资本 ,庞大的农民工队 伍 ,以及由此结成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资本和大 众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关系、社会秩序、 社会治理的重要关系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 的重大课题和敏感社会问题。劳资关系的和谐是 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和谐 ,我国现今的 “劳资”关系不能再以“谁战胜谁”的思维方式来处 理 ,但也必须正视。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用的 是资本生产方式 ,但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公有制基本 制度来调整劳资关系。 104

在这当中,政府应当承担责任。政府的干预不决,让企业主在很大程度上意识到欠新的严重性。是行政式的,而是政策式的,即主要通过因势利导,还应该建立“企业调查员制度”,设立“企业调查员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聘请具备职业道德、专业知培养企业主关注劳动力再生产的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提供法律依识和独立精神的人士担任调查员。每个调查员担据。那种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应当仅负一定区域中企业劳资关系的独立调查,并定期写仅由市场来调节的观点是不对的。政府必须对初出固定格式的报告,直接呈送有关部门。次分配进行于预,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于预程再次组建和完善企业工会。所有的劳动者包度不同,但政府完全放弃管理,在世界上也是绝无括农民工、临时合同工联合起来是一股相当强大的先例的。产业革命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力量,足以跟资方进行博奔,而这场博奔所缺乏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进程,从无序、放任正是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因此要依法组织工转变成有序、法制化,从对抗冲突转变成对话谈判:会。工会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总体上趋向相对和谐。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市极督促企业落实好《劳动法》。跨国零售巨头沃尔场经济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完善的制度和比玛在我国投资已经10年了,作为外企建会工作的较规范的民主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钉子户”在全国总工会的追击下终于全面妥协,会责任运动的兴起,一系列国际劳动公约及其劳工这对60%还没有建会的外资企业很有示范意义。标准的监察认证、劳工贸易壁垒的实际存在,意味第四完善劳资关系三方经常的、即时的对话着保障劳动者、社会大众的合法权益的法律已经从机制。即由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弱法性质转变成强法性质,这对我国转轨转型时期协调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理所有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并纳入规范化、制度借鉴意义。政府要在制定经济政策、建立保障机制化的轨道。例如,杭州市在2005年制定颁发了全过程中,既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企业主国第一部关于工资集体协商的地方性规章《杭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2006年8月成立了的合法权益,使公平、公正重大限度地得以实现。维护劳动力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基本杭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政府任务。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利用一切措施,在人民职能部门负责人、工会干部、行业协会负责人及专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消除不家组成的这个委员会,为基层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政府还首聘8名工资协商和谐因素。打好劳动力价值的“保卫战”,关键在于要把传统价值理念、发展理念,根本转变到以人为指导员,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市各类企业都建立本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必须走以人为本的现代民主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当前重点是放在私营和外商法治道路,必须综合运用和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制投资企业,提高这两类企业建制的覆盖面。总之,度、机制和手段。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管理和调节的作用,成为劳资关首先,要改变农民工状况,光喊口号不行。私系的“和谐之手”。营、外资以及部分改制企业主在市场经济中,必然[参考文献]受商品经济规律驱使,不可能仅用道德来感化他[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们。国家应该用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利益驱导,让他1962,们意识到贫富差距太大,对劳动力估价太低,不利[2]吴锋思,赵福中.如何确保各地的标准得以执行:最低工于创造利润。事实上,在国家的政策倡导和媒体的资调查[N].工人日报,2006-08-12监督下,一些企业主从利已的角度出发已经开始明[3]黄广明.农民工:不应被忽视的贡献者[N].人民日报白这个道理。(海外版)2005-11-10其次,我国劳动力富余的情况,在一段时间内[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还将持续。因此必须用法律规范企业主的行为,以[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要贯彻实施《劳动保障监察1962条例》,要让民工们知道欠薪以后该走什么渠道解【责任编辑:罗运贵】1053C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在这当中 ,政府应当承担责任。政府的干预不 是行政式的 ,而是政策式的 ,即主要通过因势利导 , 培养企业主关注劳动力再生产的意识 ;建立健全相 关法律法规 ,为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提供法律依 据。那种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资关系应当仅 仅由市场来调节的观点是不对的。政府必须对初 次分配进行干预 ,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程 度不同 ,但政府完全放弃管理 ,在世界上也是绝无 先例的。产业革命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 关系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进程 ,从无序、放任 转变成有序、法制化 ,从对抗冲突转变成对话谈判 , 总体上趋向相对和谐。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市 场经济国家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完善的制度和比 较规范的民主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企业社 会责任运动的兴起 ,一系列国际劳动公约及其劳工 标准的监察认证、劳工贸易壁垒的实际存在 ,意味 着保障劳动者、社会大众的合法权益的法律已经从 弱法性质转变成强法性质 ,这对我国转轨转型时期 协调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也有 借鉴意义。政府要在制定经济政策、建立保障机制 过程中 ,既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也维护企业主 的合法权益 ,使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维护劳动力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基本 任务。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利用一切措施 ,在人民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消除不 和谐因素。打好劳动力价值的“保卫战”,关键在于 要把传统价值理念、发展理念 ,根本转变到以人为 本的科学发展观上来 ,必须走以人为本的现代民主 法治道路 ,必须综合运用和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制 度、机制和手段。 首先 ,要改变农民工状况 ,光喊口号不行。私 营、外资以及部分改制企业主在市场经济中 ,必然 受商品经济规律驱使 ,不可能仅用道德来感化他 们。国家应该用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利益驱导 ,让他 们意识到贫富差距太大 ,对劳动力估价太低 ,不利 于创造利润。事实上 ,在国家的政策倡导和媒体的 监督下 ,一些企业主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已经开始明 白这个道理。 其次 ,我国劳动力富余的情况 ,在一段时间内 还将持续。因此必须用法律规范企业主的行为 ,以 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要贯彻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条例》,要让民工们知道欠薪以后该走什么渠道解 决 ,让企业主在很大程度上意识到欠薪的严重性。 还应该建立“企业调查员制度”,设立“企业调查员 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聘请具备职业道德、专业知 识和独立精神的人士担任调查员。每个调查员担 负一定区域中企业劳资关系的独立调查 ,并定期写 出固定格式的报告 ,直接呈送有关部门。 再次 ,组建和完善企业工会。所有的劳动者包 括农民工、临时合同工联合起来是一股相当强大的 力量 ,足以跟资方进行博弈 ,而这场博弈所缺乏的 , 正是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因此要依法组织工 会。工会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积 极督促企业落实好《劳动法》。跨国零售巨头沃尔 玛在我国投资已经 10 年了 ,作为外企建会工作的 “钉子户”,在全国总工会的追击下终于全面妥协 , 这对 60 %还没有建会的外资企业很有示范意义。 第四 ,完善劳资关系三方经常的、即时的对话 机制。即由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 、雇主组 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 理所有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 ,并纳入规范化、制度 化的轨道。例如 ,杭州市在 2005 年制定颁发了全 国第一部关于工资集体协商的地方性规章《杭州市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2006 年 8 月成立了 杭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委员会 ,由政府 职能部门负责人、工会干部、行业协会负责人及专 家组成的这个委员会 ,为基层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 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政府还首聘 8 名工资协商 指导员 ,力争用 3 年时间 ,在全市各类企业都建立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当前重点是放在私营和外商 投资企业 ,提高这两类企业建制的覆盖面。总之 ,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成为劳资关 系的“和谐之手”。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3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62. [2 ]吴铎思 ,赵福中. 如何确保各地的标准得以执行 :最低工 资调查[N ]. 工人日报 ,2006 - 08 - 12. [3 ]黄广明. 农民工 :不应被忽视的贡献者 [ N ]. 人民日报 (海外版) ,2005 - 11 - 10. [4 ]马克思. 资本论 :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1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62. [责任编辑 :罗运贵] 105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农地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视角下的农地使用权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力的非商品性及劳动力价值的含义_对马_省略_劳动价值理论中_劳动产品_和.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转形问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法_读_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_一书.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正确认识级差地租量的规定及其变动趋势_兼谈级差地租量的规定理论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_地价理论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中的边际分析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复杂程度的演变与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的变化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地租问题的一般均衡分析.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腐朽性的典型表现.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_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理论分析.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_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学术对话.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从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_综述.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前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停滞趋势.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雇佣劳动的嬗变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_阿格里塔的调节理论及其评价.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劳动价值论_的最新研究进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若干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从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到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_与卫兴华_晏智杰教授交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_分工_交易与劳动创造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_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试析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_的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研究的新阐释_马克思两大发现新探_主要内容评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怎样看待约翰_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