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复杂程度的演变与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的变化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37期2005年第2期No.22005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Sum No. 137S经济与管理研究S劳动复杂程度的演变与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的变化研究傅泽平(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摘要】当代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出现了新变化,主要从有机构成、利润率低的劳动密集部门向有机构成高、利润率高的资本一技术密集部门转移,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是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高的根本原因。大力发展劳动复杂程度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增加价值财富的主要途径。[关键词】平均利润率;复杂劳动;科学技术;有机构成[中图分类号】F01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766(200502-0028-05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研究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问题。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一、研究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新趋势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资本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向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转移是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新趋势。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成立及其以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殖为主要职能,说明对国有资产资本增殖的要求已经形成了共识。而这一点,正是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个资本家都追求更大的利润”,但却引起了完全不同的未预见结果“产生一般的相同的利润率"1(547页)。这就是说每个企业都追求最大利润,但其结果是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的形成。换句话说,全社会的平均利润,也就是全社会的最大利润。全社会最大利润并非每一个企业最大利润的总和。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平均利润生产价格与宏观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关系问题。但是平均利润理论能够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提供服务吗?在18一9世纪,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中主要是国民劳动素质普遍低下,劳动复杂程度差别较少的限制,平均利润的形成,总是伴随着资本由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向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移,以寻求更多的利润,这才迫使后者让出一部分利润。但是,这也给人们留下这么一个认识,好像资本技术构成低的部门在提供利润上,注定总是更为重要的部门,如果要提高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水平仿佛就是以都来投资于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部门为最佳选择。事实是,当代经济中,资本主要是从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部门和传统部门向有机构成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转移,从而实现利润率平均化。这并非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我们坚持劳动价值一元论立场是不动摇的,但要结合当代历史经济技术条件,探索劳动价值的实现形式有无新的可能,这正是对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二、科学技术发展是复杂劳动演变的根本原因(一)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于劳动密集部门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能否由此[收稿日期】2004-10-18【作者简介】傅泽平(1956-),男,四川仪陇人,四川省委党校教授。D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收稿日期] 2004 - 10 - 18 [作者简介] 傅泽平 (1956 - ) , 男 , 四川仪陇人 , 四川省委党校教授。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劳动复杂程度的演变与平均利润率形成 趋势的变化研究 傅 泽 平 (四川省委党校 , 四川 成都 610072) [摘 要] 当代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出现了新变化 , 主要从有机构成、利润率低的劳动密集部门向有机 构成高、利润率高的资本 ———技术密集部门转移 ,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是有机构成高 的部门利润率高的根本原因。大力发展劳动复杂程度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 是增加价值财富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平均利润率 ; 复杂劳动 ; 科学技术 ; 有机构成 [中图分类号] F014. 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0766 (2005) 02 - 0028 - 05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 , 要研究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问题。平均利 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因此 , 研究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新发 展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 , 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新趋势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资本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向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转移是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新趋势。我国国有资产管 理部门的成立及其以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殖为主要职能 , 说明对国有资产资本增殖的要求已经形成了 共识。而这一点 , 正是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 ,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个资本家都追求更大 的利润”, 但却引起了完全不同的未预见结果“产生一般的相同的利润率”[1 ] (547页) 。这就是说每个企 业都追求最大利润 , 但其结果是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的形成。换句话说 , 全社会的平均利润 , 也就是全 社会的最大利润。全社会最大利润并非每一个企业最大利润的总和。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平均利润生 产价格与宏观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关系问题。但是平均利润理论能够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提供服务 吗 ? 在 18 —19 世纪 , 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 , 其中主要是国民劳动素质普遍低下 , 劳动复杂程度 差别较少的限制 , 平均利润的形成 , 总是伴随着资本由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向资本 技术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移 , 以寻求更多的利润 , 这才迫使后者让出一部分利润。但是 , 这也给人们留下这么一个认识 , 好像资本技术构成低的部门在提供利润上 , 注定总是更为重要的部 门 , 如果要提高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水平仿佛就是以都来投资于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部门为最佳选 择。事实是 , 当代经济中 , 资本主要是从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部门和传统部门向有机构成高的资本 和技术密集部门转移 , 从而实现利润率平均化。 这并非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我们坚持劳动价值一元论立场是不动摇的 , 但要结合当 代历史经济技术条件 , 探索劳动价值的实现形式有无新的可能 , 这正是对理论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二、科学技术发展是复杂劳动演变的根本原因 (一)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于劳动密集部门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 能否由此 2005 年第 2 期 No12 2005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 137 期 Sum No1137

2005年第2期傅泽平劳动复杂程度的演变与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的变化研究·29:得出结论:劳动消耗多的个别劳动,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创造的价值量高?当代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创造的价值量更高的不是劳动密集型部门,而是有机构成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2。美国从1948年到1962年的高技术构成的新兴工业如电子、石油、航空、计算机等,比食品、纺织、服装、造纸、皮革制品等低技术构成工业高4一6个百分点。1988年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各部门的平均利润率只有3%,而石油、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利润率分别为5%、6.5%、7.6%。由于当代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利润率高于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和传统部门,因而就出现了低技术部门向高技术部门转移资金(资本)的新情况,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出现了新变化。(二)科学技术发展从而劳动复杂程度提高是高技术部门利润率高的根本原因。如果技术构成高的部门所使用的劳动力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低技术构成部门,而且这种高技术劳动力在技术构成高的部门所使用的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又很大,这个数量关系发展到一定点(度)就会出现高技术部门剩余价值率从而利润率高于低技术部门的情况。从事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和应用研究的科技劳动,是相对于简单劳动而言的复杂劳动。由于“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多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31(23页)必须看到,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要比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所看到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高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通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会有很多新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更高程度的复杂劳动也就能够创造比马克思当年所说的简单劳动的“自乘”或“倍加”还要高得多或多得多的价值、新价值和剩余价值14。不仅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一是整个社会从事复杂劳动的人数超过从事简单劳动的人数;二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部门的劳动从整体上看是复杂劳动;三是当代的简单劳动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复杂程度已经大大提高,其创造和形成的价值也是以往简单劳动的“自乘”或“倍数”。例如,一份研究英国19世纪初期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材料表明,那时复杂劳动所占比例,是微不足道的,马克思引证该材料时说:“不要以为所谓“熟练劳动在国民劳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据兰格计算,英格兰(和威尔士)有1100多万人靠简单劳动为生。”1861年英国上述地区机械制造业生产人员6万人,其中技术人员3300人,占5.5%[51(24.468页)但是,社会进步到20世纪下半叶,复杂劳动力就大大增加了,以至于从社会看,超过了简单劳动力,从企业看,也等于或大于简单劳动力。例如,从全社会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事复杂劳动(即“创造性劳动”和“带有创造性劳动”)的人员在美国达到73%(1986),德国达到70%(1984),日本达到80%(1986)。详见表1。从企业来看,当代美国所谓白领工人已经超过蓝领工人。西方主要国家,都在推行“三三制”,即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直接生产人员各占三分之一。表2所列美国若干行业的直接生产人员占50%略多一点,但直接生产人员并不等于简单劳动者,其中有些“工资较高”的人员,也可列为复杂劳动(如高级技工)。因此,复杂劳动力超过简单劳动力。表1、2说明了复杂劳动力在全社会各行业所中占比重已占优势的新情况。与此同时,复杂劳动本身的复杂程度与简单劳动相比,也在提高,虽然简单劳动本身也在变动,这是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在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比例也在增大,因而劳动者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也必然提升。按照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复杂程度可以根据培养费的差别来测量的原理[5](224,468页),依据我国情况来测算,我国现阶段初中生、高中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劳动复杂程度之比应为8:18:21:33:47:63[6),即1:2.25:2.625:4.125:5.875:7.875。也就是一个本科或研究生其劳动复杂程度,相当于一个简单劳动(初中生)的4一8倍,取中值为6倍。一个本科学历以上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也就相当于简单劳动力的6倍。这种情况恐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enki.ne
得出结论 : 劳动消耗多的个别劳动 , 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创造的价值量高 ? 当代经 济发展的事实证明 , 创造的价值量更高的不是劳动密集型部门 , 而是有机构成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部 门[2 ] 。美国从 1948 年到 1962 年的高技术构成的新兴工业如电子、石油、航空、计算机等 , 比食品、 纺织、服装、造纸、皮革制品等低技术构成工业高 4 —6 个百分点。1988 年美国最大的 500 家企业中 , 各部门的平均利润率只有 3 % , 而石油、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利润率分别为 5 %、6. 5 %、7. 6 %。 由于当代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利润率高于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和传统部门 , 因而就出现了低技 术部门向高技术部门转移资金 (资本) 的新情况 , 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出现了新变化。 (二) 科学技术发展从而劳动复杂程度提高是高技术部门利润率高的根本原因。如果技术构成高的 部门所使用的劳动力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低技术构成部门 , 而且这种高技术劳动力在技术构成高的部 门所使用的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又很大 , 这个数量关系发展到一定点 (度) 就会出现高技术部门剩 余价值率从而利润率高于低技术部门的情况。 从事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和应用研究的科技劳动 , 是相对于简单劳动而言的复杂劳动。由于“这 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多的教育费用 , 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 , 因此 , 它具有较高的 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 , 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 , 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 的价值。”[3 ] (223页)必须看到 , 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 , 要比马克思在 100 多年前所看 到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高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通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航空技 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 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 会有 很多新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 , 更高程度的复杂劳动也就能够创造比马克思当年所说 的简单劳动的“自乘”或“倍加”还要高得多或多得多的价值、新价值和剩余价值[4 ] 。不仅如此 , 科 学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一是整个社会从事复杂劳动的人数超过从事简单劳动 的人数 ; 二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部门的劳动从整体上看是复杂劳动 ; 三是当 代的简单劳动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 , 复杂程度已经大大提高 , 其创造和形成的价值也是以往简单 劳动的“自乘”或“倍数”。 例如 , 一份研究英国 19 世纪初期劳动力素质结构的材料表明 , 那时复杂劳动所占比例 , 是微不 足道的 , 马克思引证该材料时说 :“不要以为所谓‘熟练劳动’在国民劳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 据 兰格计算 , 英格兰 (和威尔士) 有 1100 多万人靠简单劳动为生。” 1861 年英国上述地区机械制造业生产人员 6 万人 , 其中技术人员 3300 人 , 占 5. 5 %。[5](224 ,468页)但 是 , 社会进步到 20 世纪下半叶 , 复杂劳动力就大大增加了 , 以至于从社会看 , 超过了简单劳动力 , 从企业看 , 也等于或大于简单劳动力。例如 , 从全社会看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从事复杂劳动 (即 “创造性劳动”和“带有创造性劳动”) 的人员在美国达到 73 % (1986) , 德国达到 70 % (1984) , 日本 达到 80 % (1986) 。详见表 1。 从企业来看 , 当代美国所谓白领工人已经超过蓝领工人。西方主要国家 , 都在推行“三三制”, 即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直接生产人员各占三分之一。表 2 所列美国若干行业的直接生产人员占 50 %略多一点 , 但直接生产人员并不等于简单劳动者 , 其中有些“工资较高”的人员 , 也可列为复杂 劳动 (如高级技工) 。因此 , 复杂劳动力超过简单劳动力。 表 1、2 说明了复杂劳动力在全社会各行业所中占比重已占优势的新情况。 与此同时 , 复杂劳动本身的复杂程度与简单劳动相比 , 也在提高 , 虽然简单劳动本身也在变动 ,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进步 , 在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比例也在 增大 , 因而劳动者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也必然提升。按照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复杂程度可以根据培养费的 差别来测量的原理[5 ] (224 ,468页) , 依据我国情况来测算 , 我国现阶段初中生、高中生、专科生、本科生、 硕士生、博士生的劳动复杂程度之比应为8 ∶18 ∶21 ∶33 ∶47 ∶63 [6 ] ,即 1 ∶2. 25 ∶2. 625 ∶4. 125 ∶5. 875 ∶7. 875。也就是一个本科或研究生其劳动复杂程度 , 相当于一个简单劳动 (初中生) 的 4 —8 倍 , 取中值为 6 倍。一个本科学历以上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也就相当于简单劳动力的 6 倍。这种情况恐 2005 年第 2 期 傅泽平∶劳动复杂程度的演变与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的变化研究 ·29 ·

总第137期·30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怕也是历史少有的。恩格斯在1876年假定这个比例是“两倍或三倍"71(237页)。表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种劳动类型在国民经济中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美国旦本德国英国443210395033创造性劳动占优势的专业工作人员3745R29252024233220带有一些创造性劳动因素的工作人员26呆板性和欠创造性劳动占优势的工作人员2743303727352037年代19601986196119841961198119601986资料来源:张秋舫主编:《现代资本主义新发展》,117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表2美国若干行业直接生产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的变化(%)资料来源:张秋舫主编:《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116年代19501960197019801984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化工72.061.557.656.555.5电机77.865.963.561.7注:间接生产人员大部分是从事复杂劳动的管理、工67.5非电机76.870.066.764.260.9程技术人员,直接生产人员主要指一般性劳动者,表3反仪器仪表76.365.060.055.255.9映一方面从事复杂劳动的工作人员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运输设备81.168.066.764.946.0在表明这种趋势各部门的不均衡。复杂劳动力所占比重的扩大与复杂劳动水平本身的提高,必然要反映到可变资本的变动上来,反映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上来。假定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技术构成、有机构成由高到低,利润率相反由低到高的产业系列,而现在在新的技术革命条件下,复杂劳动的比重加大,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这种情况对全系列产业的作用力影响力不同。在高技术构成部门会以大量复杂劳动替代以前的少量的简单劳动,而在技术构成低的部门会以少量复杂劳动替代以前的大量简单劳动。这与生产的自然过程中劳动边际替代率递减有关,不与两者的劳动复杂程度相关,不与双方价值量创造成比例。所谓劳动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指当用复杂劳动替代简单劳动时,起初,一个复杂劳动按优先规则,在众多的简单劳动当中优先最有替代效率(按效用功能大小来测量)的对象进行替代,故此所替代的简单劳动就较多,然后,随着剩下来的简单劳动的替代效率的下降,同样一个复杂劳动所替代的简单劳动数量就越来越少。在上述分析中这个低技术构成部门面对的正是前一种情况,在高技术构成部门面对的是后一种情况。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各自创造价值量不变。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由劳动力自身创造过程中的培养费所决定,劳动替代率受劳动力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使用功能所决定。这样,就必然出现高技术构成部门中可变资本(V)变大,从而在不变资本(C)不变或少变的假定条件下,CV中出现了C相对变小,而V相对变大,即有机构成下降的新情况。现在已有人证明,美国加工工业的技术构成从1869年到1969年100年间提高了3至4倍,但资本有机构成是前50年有较大提高,后50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说明有机构成与技术构成并不必然同向变动。而相反,在低技术构成部,由于少量复杂劳动替代了大量简单劳动,结果使可变资本(V)相对减少。出现了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价值构成并不反映技术构成)这种两极相反的变化,就使不同产业的技术构成由高到低,而利润率却呈现相对平衡,甚至也由高到低,利润率与技术构成同向变化。由此看出,这里涉及的完全属于结构性和数量关系的问题,不与事物的性质、本质关联。为了获得系统的鲜明的印象,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曾用过的数表图式,加以表现。见表3。假定18到19世纪,一国的三个产业的有机构成产品价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等如表3。进入20世纪下半叶,整个社会,其中尤其是新兴产业部门的复杂劳动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也大为提高,假定各层次的产业中复杂劳动所占比重如下: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计算D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怕也是历史少有的。恩格斯在 1876 年假定这个比例是“两倍或三倍”[7 ] (237页) 。 表 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种劳动类型在国民经济中 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 ( %) 美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创造性劳动占优势的专业工作人员 37 44 32 40 39 50 33 45 带有一些创造性劳动因素的工作人员 26 29 25 30 24 23 32 20 呆板性和欠创造性劳动占优势的工作人员 37 27 43 30 37 27 35 20 年 代 1960 1986 1961 1984 1961 1981 1960 1986 资料来源 : 张秋舫主编 :《现代资本主义新发展》, 117 页 , 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表 2 美国若干行业直接生产人员占 就业人员比重的变化( %)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80 1984 化工 72. 0 61. 5 57. 6 56. 5 55. 5 电机 77. 8 67. 5 65. 9 63. 5 61. 7 非电机 76. 8 70. 0 66. 7 64. 2 60. 9 仪器仪表 76. 3 65. 0 60. 0 55. 2 55. 9 运输设备 81. 1 68. 0 66. 7 64. 9 46. 0 资料来源 : 张秋舫主编 : 《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116 页 , 北京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注 : 间接生产人员大部分是从事复杂劳动的管理、工 程技术人员 , 直接生产人员主要指一般性劳动者 , 表 3 反 映一方面从事复杂劳动的工作人员增加的趋势 , 另一方面 在表明这种趋势各部门的不均衡。 复杂劳动力所占比重的扩大与复杂劳动水平本身的提高 , 必然要反映到可变资本的变动上来 , 反 映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上来。假定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技术构成、有机构成由高到低 , 利润率相反由 低到高的产业系列 , 而现在在新的技术革命条件下 , 复杂劳动的比重加大 , 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 了 , 这种情况对全系列产业的作用力影响力不同。在高技术构成部门会以大量复杂劳动替代以前的少 量的简单劳动 , 而在技术构成低的部门会以少量复杂劳动替代以前的大量简单劳动。这与生产的自然 过程中劳动边际替代率递减有关 , 不与两者的劳动复杂程度相关 , 不与双方价值量创造成比例。所谓 劳动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指当用复杂劳动替代简单劳动时 , 起初 , 一个复杂劳动按优先规则 , 在众多的 简单劳动当中优先最有替代效率 (按效用功能大小来测量) 的对象进行替代 , 故此所替代的简单劳动 就较多 , 然后 , 随着剩下来的简单劳动的替代效率的下降 , 同样一个复杂劳动所替代的简单劳动数量 就越来越少。在上述分析中这个低技术构成部门面对的正是前一种情况 , 在高技术构成部门面对的是 后一种情况。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各自创造价值量不变。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劳动力创造的价值 由劳动力自身创造过程中的培养费所决定 , 劳动替代率受劳动力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使用功能所决 定。这样 , 就必然出现高技术构成部门中可变资本 (V) 变大 , 从而在不变资本 (C) 不变或少变的 假定条件下 , C∶V 中出现了 C 相对变小 , 而 V 相对变大 , 即有机构成下降的新情况。现在已有人证 明 , 美国加工工业的技术构成从 1869 年到 1969 年 100 年间提高了 3 至 4 倍 , 但资本有机构成是前 50 年有较大提高 , 后 50 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8 ] , 说明有机构成与技术构成并不必然同向变动。而相 反 , 在低技术构成部门 , 由于少量复杂劳动替代了大量简单劳动 , 结果使可变资本 (V) 相对减少。 出现了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价值构成并不反映技术构成) 这种两极相反的变 化 , 就使不同产业的技术构成由高到低 , 而利润率却呈现相对平衡 , 甚至也由高到低 , 利润率与技术 构成同向变化。 由此看出 , 这里涉及的完全属于结构性和数量关系的问题 , 不与事物的性质、本质关联。 为了获得系统的鲜明的印象 , 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曾用过的数表图式 , 加以表现。见表 3。假定 18 到 19 世纪 , 一国的三个产业的有机构成产品价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等如表 3。 进入 20 世纪下半叶 , 整个社会 , 其中尤其是新兴产业部门的复杂劳动所占比重大大增加 , 复杂 劳动的复杂程度也大为提高 , 假定各层次的产业中复杂劳动所占比重如下 : 技术密集型产业 (如计算 ·30 ·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 137 期

2005年第2期博泽平劳动复杂程度的演变与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的变化研究31:机制造业)为80%,在发达国家有专门从事咨询、设计工作的部门,其复杂劳动所占比例还要大,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飞机制造业)为60%,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工业)为40%,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玩具制造业)为20%:又假定各部门的复杂劳动力是同一的,简单劳动也是同一的,即各部的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一样的,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也是相同的,各部门简单劳动力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和所获取的报酬也是一样的:还假定,复杂劳动的报酬与简单劳动的报酬之比是31。表3各部门各部门生产价资本有平均利生产价剩余价商品价剩余价平均利所得平發(c总资本机构成润格与价部门值率值c+v率润、率均利润值 (m)+ v+C.V(m)值之差+m(p")量p)(p)1301301008020100 %2012020 %30%+10II0100303013070 30100 %13030 %30 %Ⅲ10060 40100 %4014040 %30 %30130- 10900全社会30070 30100 %9039030 %390表3显示:在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中,技术的构成和有机构成高的部门1有剩余价值被转移进来,而技术构成、有机构成低的部门IⅡ有剩余价值被转移出去。如果把初中生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作为整体,并视为简单劳动力,再把高中生及其以上的劳动者作为整体,视为复杂劳动力,并考虑到我国复杂劳动力中高中生所占比例最大因素,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3倍,基本上符合实际。另从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看,工程师和纺织女工工资收人之比在法兰克福为31,在汉城为31,在波哥大为4:1,美国、印尼、泰国、秘鲁、斯洛文尼亚、科特迪瓦等国,小学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的收入比例大约为123.5。据此我们确定“31”的比例大体符合大量实际(请注意工资之比31可能符合实际但并不说明创造价值剩余价值之比也是3一般股来说工资增长总是落后于劳动贡献之增长,后者有累进趋势)。还假定所有部门剩余价值率都是100%。作厂些假定,我们就会得出各产业部门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形成表式,见表4。表4部C不利平平生产价生产价劳复复简复简总资刺商均利单劳动变资均门资动杂杂劳动者工资单工资润品杂本余劳劳本有率价利力劳价人动者工资格与价值之差本机构润润格动动V值%值者数所者率-人成占人比例数数%- 251805600502000252065013502.08 165032.5265031.2562526251812540120- 35II660134033.52660.256252625302 :1312000660-5IⅢI3540142142021063013702.19 163031.52630.25625262520003132IV2085602625+6520004024032014402.5 156028.0256031.25625全社 608000130701500250055002.2 125001050031.2525001050010700会从表4看,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技术构成高、复杂劳动力比重大的产业部门,产品价值大于商品生产价格,它们不仅不需要从低构成部门转入剩余价值,而且还有剩余价值转入低构成部门。高技术构成高I、ⅡI、IⅡIE三个部门转出的65个单位价值量,恰好等于低技术构成部门IV转入的65个单位价值量。由此可见,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必然伴有剩余价值的转移,但D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机制造业) 为 80 % , 在发达国家有专门从事咨询、设计工作的部门 , 其复杂劳动所占比例还要大 , 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业 (如汽车、飞机制造业) 为 60 % , 资本密集型产业 (钢铁工业) 为 40 % ,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纺织业 , 玩具制造业) 为 20 % ; 又假定各部门的复杂劳动力是同一的 , 简单劳 动也是同一的 , 即各部门的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一样的 , 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也是相 同的 , 各部门简单劳动力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和所获取的报酬也是一样的 ; 还假定 , 复杂劳动的 报酬与简单劳动的报酬之比是 3∶1。 表 3 部门 总资本 资本 有 机构 成 C∶V 剩余 价 值 率 (m’) 剩余 价 值 (m) 商品 价 值 c + v + m 各部 门 平均 利 润 率 (p’) 平均 利 润 率 (p’) 各部 门 所得 平 均利 润 量 生产 价 格 ( c + v + p) 生产 价 格与 价 值之差 Ⅰ 100 80∶20 100 % 20 120 20 % 30 % 30 130 + 10 Ⅱ 100 70∶30 100 % 30 130 30 % 30 % 30 130 0 Ⅲ 100 60∶40 100 % 40 140 40 % 30 % 30 130 - 10 全社会 300 70∶30 100 % 90 390 30 % 90 390 0 表 3 显示 : 在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中 , 技术的构成和有机构成高的部门 I 有剩余价值被转移进来 , 而技术构成、有机 构成低的部门 Ⅲ有剩余价值被转移出去。 如果把初中生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作为整体 , 并视为简单劳动力 , 再把高中生及其以上的 劳动者作为整体 , 视为复杂劳动力 , 并考虑到我国复杂劳动力中高中生所占比例最大因素 , 复杂劳动 是简单劳动的 3 倍 , 基本上符合实际。另从世界银行 1995 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看 , 工程师和 纺织女工工资收人之比在法兰克福为 3∶1 , 在汉城为 3∶1 , 在波哥大为 4∶1 , 美国、印尼、泰国、秘 鲁、斯洛文尼亚、科特迪瓦等国 , 小学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的收入比 例大约为 1∶2∶3. 5。据此我们确定“3∶1”的比例大体符合大量实际 (请注意工资之比 3∶1 可能符合 实际 , 但并不说明创造价值剩余价值之比也是 3∶1 , 一般来说 , 工资增长总是落后于劳动贡献之增 长 , 后者有累进趋势) 。还假定所有部门剩余价值率都是 100 %。作了些假定 , 我们就会得出各产业 部门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形成表式 , 见表 4。 表 4 部 门 总 资 本 劳 动 力 人 数 复 杂 劳 动 所 占 比 例 % 复 杂 劳 动 者 人 数 简 单 劳 动 者 人 数 复 杂 劳 动 者 工 资 简 单 劳 动 者 工 资 总 工 资 V 不 变 资 本 资 本 有 机 构 成 剩 余 价 值 利 润 率 % 商 品 价 值 平 均 利 润 率 平 均 利 润 生 产 价 格 生 产 价 格 与 价 值 之 差 I 2000 25 80 20 5 600 50 650 1350 2.08∶1 650 32. 5 2650 31. 25 625 2625 - 25 Ⅱ 2000 30 60 18 12 540 120 660 1340 2∶1 660 33. 5 2660 31. 25 625 2625 - 35 Ⅲ 2000 35 40 14 21 420 210 630 1370 2.19∶1 630 31. 5 2630 31. 25 625 2625 - 5 Ⅳ 2000 40 20 8 32 240 320 560 1440 2. 5∶1 560 28. 0 2560 31. 25 625 2625 + 65 全 社 会 8000 130 60 70 1500 700 2500 5500 2. 2∶1 2500 10500 31. 25 2500 10500 0 从表 4 看 , 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 , 技术构成高、复杂劳动力比重大的产业部门 , 产品价值大于商 品生产价格 , 它们不仅不需要从低构成部门转入剩余价值 , 而且还有剩余价值转入低构成部门。高技 术构成高 I、Ⅱ、Ⅲ三个部门转出的 65 个单位价值量 , 恰好等于低技术构成部门 Ⅳ转入的 65 个单位 价值量。由此可见 ,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 ,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 必然伴有剩余价值的转移 , 但 2005 年第 2 期 傅泽平∶劳动复杂程度的演变与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的变化研究 ·31 ·

总第137期·32: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究竞,是由高技术部门向低技术部门转移,还是相反,全看当时各部门的活劳动力的素质及结构状况,并非一成不变。今天,已到了由低技术部门向高技术部门转移资本,由高技术部门向低技术部门转移剩余价值的时候了。三、平均利润形成趋势的变化对我们的启示上述论证,尽管不得不采用一些模拟数据,但思路和探索方向是有意义的。(1)这种探索,既坚持了马克思的基本理论一劳动价值论,文中所论证的有机构成的新变化,主要是根据马克思的复杂劳动,根据培养费测算原理以及马克思的其他有关理论,没有效用价值论插手其中。但又结合了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上有一定价值。(2)为我国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国家和地区,实际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显著超过实施物质资本积累战略的国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物质资本相对缺乏,很显然我们只能走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道路。然而如果仅仅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利用劳动力是不够的,发展也是缓慢的。所以在人力资本的开发方面,应特别重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发展教育事业,最终使我国走上以发展技术密集型或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道路。而我们的理论,则从技术高低与利润高低同向发展现象等方面,提供了这种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这就启示我们走科技兴国的道路,不仅经济增长速度快,而且效益好。(3)为合理确定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可以对我国专利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价格偏低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47[2】洪银兴.先进社会生产力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N].光明日报,2001·11-27.[3】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223[4】卢希悦.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财富[N]:光明日报,2002-04-0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岳福斌.新结构工资制一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思考[]、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1,(6)。【7]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8]HH伊诺姆采夫.现代垒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On the Evolvement of Labor Complexity and theChange of the Formation Tendency of Average ProfitabilityFUZe-ping(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Chengdu 610072,China)Abstract : There is currently a new change as to the transfer of capital among departments,i.e.transfer fromlabor-intensivedepartmentswithloworganicmechanismandprofitabilitytotechnology-intensiveoneswithhighorganic structure and profitability.The key reason for the high profitability of departments with high organic structurei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s to greater laborcomplexity.Themain channel of increasingvalue property is to improve labor quality and develop greatly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with great labor comrplexityand highorganic structureKey words:average profitability;complex labor;science and techmology;organic structure(责任编辑:邱小平)D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究竟 , 是由高技术部门向低技术部门转移 , 还是相反 , 全看当时各部门的活劳动力的素质及结构状 况 , 并非一成不变。今天 , 已到了由低技术部门向高技术部门转移资本 , 由高技术部门向低技术部门 转移剩余价值的时候了。 三、平均利润形成趋势的变化对我们的启示 上述论证 , 尽管不得不采用一些模拟数据 , 但思路和探索方向是有意义的。 (1) 这种探索 , 既坚持了马克思的基本理论 ———劳动价值论 , 文中所论证的有机构成的新变化 , 主要是根据马克思的复杂劳动 , 根据培养费测算原理以及马克思的其他有关理论 , 没有效用价值论插 手其中。但又结合了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实际情况 , 在理论上有一定价值。 (2) 为我国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国家和地 区 , 实际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显著超过实施物质资本积累战略的国家。我国劳动力资源 丰富 , 但物质资本相对缺乏 , 很显然我们只能走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道路。然而如果仅仅是发展劳动 密集型产业来利用劳动力是不够的 , 发展也是缓慢的。所以在人力资本的开发方面 , 应特别重视提高 劳动力的素质 , 发展教育事业 , 最终使我国走上以发展技术密集型或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 发展道路。而我们的理论 , 则从技术高低与利润高低同向发展现象等方面 , 提供了这种发展道路的理 论依据。这就启示我们走科技兴国的道路 , 不仅经济增长速度快 , 而且效益好。 (3) 为合理确定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提供了理论依据 , 据此可以对我国 专利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价格偏低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参 考 文 献] [1 ]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 [M]. 中文版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6. 547. [2 ] 洪银兴. 先进社会生产力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N]. 光明日报 , 2001 - 11 - 27. [3 ] 马克思. 资本论 [M]. 第 1 卷 , 223. [4 ] 卢希悦. 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财富 [N]. 光明日报 , 2002 - 04 - 09. [5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3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6 ] 岳福斌. 新结构工资制 ———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思考 [J ].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 , 1991 , (6) . [7 ]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 第 3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237. [8 ] H·H·伊诺姆采夫. 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上册 [M].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77. On the Evolvement of Labor Complexity and the Change of the Formation Tendency of Average Profitability FU Ze2ping (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 Chengdu 610072 , China) Abstract : There is currently a new change as to the transfer of capital among departments , i. e. transfer from labor2intensive departments with low organic mechanism and profitability to technology - intensive ones with high or2 ganic structure and profitability. The key reason for the high profitability of departments with high organic structure i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s to greater labor complexity. The main channel of increasing value property is to improve labor quality and develop greatly technology2intensive industries with great labor com2 plexity and high organic structure. Key words : average profitability ; complex labor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organic structure (责任编辑 : 邱小平) ·32 ·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 137 期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地租问题的一般均衡分析.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腐朽性的典型表现.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_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理论分析.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_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学术对话.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从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_综述.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前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停滞趋势.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雇佣劳动的嬗变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_阿格里塔的调节理论及其评价.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思考.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当代资本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的_共通_趋向.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全面深入探讨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新成果.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回归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深化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普兰查斯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功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新自由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迁_上_以美国和法国为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新自由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迁_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试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中的边际分析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_地价理论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正确认识级差地租量的规定及其变动趋势_兼谈级差地租量的规定理论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转形问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法_读_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_一书.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力的非商品性及劳动力价值的含义_对马_省略_劳动价值理论中_劳动产品_和.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视角下的农地使用权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农地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劳动价值论_的最新研究进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若干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从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到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_与卫兴华_晏智杰教授交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_分工_交易与劳动创造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_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