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劳动价值论_的最新研究进展

经济学前瞻“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口将南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成都610074)摘要: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中,形成了八大理论,可把研究者划分为拓展派、综合派、质疑派和否定派。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及各种争论,核心向题是是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判断最新研究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正确理解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遵循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否遵循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规定的范畴和原则,是否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推动有积极作用。要认识到正本清源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实事求是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创新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所在。关键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西方价值论: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2-0041-06结底还是活劳动创造的”②。一、“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概述三是“多元价值论”或“泛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价值不仅仅是劳动创造的,而且还是多“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主要形成了下种生产要素创造的,劳动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列理论:值。晏智杰认为,“财富和商品的源泉与其价值一是“广义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扩大了的源泉必然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包括劳动、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活劳动范围,在承认本、技术、管理和自然资源等多要素共同创造马克思“活劳动创造价值”,人类的活劳动是价的,多元财富论在这种条件下也就是价值多元论”。值的唯一源泉的基础上,认为活劳动”不仅刘有源等人认为应该认可自然力创造价值”,指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而且还指一切社会经这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解决了价值的真正源济部门的“活劳动”,这些活劳动都创造价值。泉”。因此,“土地、机器也能够创造价值”③。程恩富认为:凡是直接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物质商四是“:革命的劳动价值论”或历史局限性品和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的劳动价值论”。一些学者认为进入21世纪的时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代特征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特的内部管理劳动及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征相比,具有很大的变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劳动或生产劳动”①。值论在当时是正确的,科学的,为无产阶级革命二是“物化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尽管承提供了理论武器,因此是一种“革命的劳动价值认马克思“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把马克论”。但这个理论在如今的现代化建设时期不再思的“物化劳动”内涵扩展了,认为物化劳动是适用,应该发展为一种“建设时期的劳动价值本期活劳动的物化,因此,物化劳动与活劳动都论”来指导今天的实践。例如,晏智杰提出,马是价值的创造者。钱伯海认为“按照传统的观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资本主点,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义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教育、鼓舞和动员值,这是一种严重的理论扭曲”。“物化劳动与作用。但随着时代条件的变迁,在搞现代化经济活劳动共同创造相对剩余价值,简称创造价值”。建设的条件下,这个理论就具有历史局限性。这是因为物化劳动被认为一定是过去活劳动的五是“广义劳动价值论”。以其文为代表物化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回事”。在他看来,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物化劳动肯定是本期生产的,是本期活劳动的同目前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已经有了很大物化”。“因此讲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归根区别。过去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实际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江汉论标tp:/20072enk@D
江汉论坛 2007.2 “ 劳 动 价 值 论 ” 的 最 新 研 究 进 展 摘要: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中,形成了八大理论,可把研究者划分为拓展 派、综合派、质疑派和否定派。对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及各种争论,核心问 题是是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判断最新研究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正确理解了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是否遵循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否遵循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规定 的范畴和原则,是否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推动有积极作用。要认识到正本清源是研究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实事求是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创新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的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西方价值论;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854(X 2007)02- 0041- 06 □ 蒋南平(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成都 610074) 一、“ 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概述 “ 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主要形成了下 列理论: 一是“ 广义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扩大了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中的活劳动范围,在承认 马克思“ 活劳动创造价值”,人类的活劳动是价 值的唯一源泉的基础上, 认为“ 活劳动”不仅 指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而且还指一切社会经 济部门的“ 活劳动”,这些活劳动都创造价值。 程恩富认为“ 凡是直接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物质商 品和精神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 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 的内部管理劳动及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 劳动或生产劳动”①。 二是“ 物化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尽管承 认马克思“ 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把马克 思的“ 物化劳动”内涵扩展了,认为物化劳动是 本期活劳动的物化,因此,物化劳动与活劳动都 是价值的创造者。钱伯海认为“ 按照传统的观 点,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 值,这是一种严重的理论扭曲”。“ 物化劳动与 活劳动共同创造相对剩余价值,简称创造价值”。 这是因为物化劳动被认为“ 一定是过去活劳动的 物化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回事”。在他看来, “ 物化劳动肯定是本期生产的,是本期活劳动的 物化”。“ 因此讲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归根 结底还是活劳动创造的”②。 三是“ 多元价值论”或“ 泛价值论”。这种 理论认为价值不仅仅是劳动创造的,而且还是多 种生产要素创造的,劳动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 值。晏智杰认为,“ 财富和商品的源泉与其价值 的源泉必然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包括劳动、资 本、技术、管理和自然资源等多要素共同创造 的,多元财富论在这种条件下也就是价值多元论”③。 刘有源等人认为应该“ 认可自然力创造价值”, “ 这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解决了价值的真正源 泉”。因此,“ 土地、机器也能够创造价值”④。 四是“ 革命的劳动价值论”或“ 历史局限性 的劳动价值论”。一些学者认为进入 21 世纪的时 代特征与马克思创立“ 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特 征相比,具有很大的变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 值论在当时是正确的,科学的,为无产阶级革命 提供了理论武器,因此是一种“ 革命的劳动价值 论”。但这个理论在如今的现代化建设时期不再 适用,应该发展为一种“ 建设时期的劳动价值 论”来指导今天的实践。例如,晏智杰提出,马 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资本主 义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教育、鼓舞和动员 作用。但随着时代条件的变迁,在搞现代化经济 建设的条件下,这个理论就具有历史局限性⑤。 五是“ 广义劳动价值论”。以秦其文为代表 的学者认为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中的“ 劳动” 同目前现实经济生活中的“ 劳动”已经有了很大 区别。过去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实际 经济学前瞻 41

上不仅仅如此。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知识劳是颠倒主次”,“罗默采取的是从孤立个人出发动、管理劳动都可以创造价值,成为价值的源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就值得怀疑。”?泉。六是“整体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二、“劳动价值论”最新研究的核心“劳动”是一个整体,包括主体与客体。价值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共同创造,缺一不可。否问题则,不符合事实及逻辑。钱津认为:“凡劳动产品或说商品,都必须是具有整体性的劳动统一体21世纪“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进展,是100多年来“劳动价值论”争论的继续和传承,的产物,不可能只是劳动主体活动的结果”。也是其发展与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按照劳动整体性的客观界定,在人类劳动中,活劳动及物化劳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劳动要素”。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理论指导是否仍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并用来解决关于商品经济运因此“缺少活劳动的劳动是不存在的,缺少物化劳动的人类劳动也是不存在的”。崔佳斌也认行,以及货市、资本、再生产、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问题等等,是这方面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劳动价值论概念并没有错,但参与、完成价值创造的并非人耗单要素,而是人物力、智体对劳动价值论最新研究理论的学者进行简要分类,可以归结为下列几个学派。第一是拓展力、耗费创造、产需结合的全要素劳动:也不仅派。这一学派的理论包括“广义活劳动价值论”、仅限于物质生产局部领域,而是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甚至整体人类有机相关的整体劳动”。"物化劳动价值论”、“广义劳动价值论”。这些七是“统一价值论”。这种理论企求将西方理论的共同点在于承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加以锲的基本内容,承认“劳动二重性”,“活劳动创合。这个理论认为劳动价值论主要是研究生产关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拓展了系,而西方效用价值论及均衡价格论主要研究生“活劳动”的内涵,把“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的统一,而两种拓展到一切经济部门的活劳动”,把“过去的价值论也是可以统一的。杨万铭认为“把劳动价活劳动(物化劳动)”拓展为“现在的本期的活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结合起来,因而劳动价值规律劳动”:等等。第二是综合派。这种理论包括统一价值论”、“多元价值论”或“泛价值论”。和市场供求规律融为一体、本质与现象表里如*这个学派的理论试图通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费用与效用自然结合、主观与客观一致、抽象与具体合一、供给与需求均衡、价值决定与价与西方“价值论”的结合,将两种理论综合起值实现统一”。李松龄也认为:在吸收效用价来,既承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又承认其他值论的有用成份基础上,引入稀少性概念,使用生产要素也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认为这样就可以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理论就没有多少差别了。马解决两者研究对象不统一的问题,处理马克思主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不仅能被用来研究西方经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理论的对立问题。第三是质疑派。“革命的劳动价值论”或“历史局限的劳济学所难以说清楚的生产关系,而且也能被用来研究似乎只有西方经济学才能研究清楚的生产力动价值论”以及“整体劳动价值论”属于这一学问题?。派。这一学派的理论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八是“非劳动价值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劳动价值论,的相关内容提出质疑。其一是对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罗默。约翰·罗默认为:一其现实适用性进行质疑,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的大部分思想一直是很重论”的提出是100多年前的事,当今世界的社会要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其剥削理论。经济与马克思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社会生剥削是存在的,但不能以“劳动价值论”为基产已不是当年的传统机器大工业,而是电子化、础,应建立旨在从道德上批判资本主义的非劳动信息化、智能化的大产业。社会关系已不是当年价值论及其剥削理论。但这种非劳动价值论受绝对贫困的工人与贫得无厌的资本家的阶级对到反对。段忠桥认为,“罗默在没有提出任何令立,而是共享利润,共创和谐的社会关系。因人信服的理由的情况下就说劳动价值论是错误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是有的,这让人难以接受”,“罗默认为马克思的这4历史局限性的”,只是“革命的劳动价值论”。一理论只在于表明了资本主义的不公正,这显然其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涵进行质@2-2dGunghanAribuncJco9zi2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Jianghan Tribune 2007.2 上不仅仅如此。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知识劳 动、管理劳动都可以创造价值,成为价值的源 泉。 六是“ 整体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 “ 劳动”是一个整体,包括主体与客体。价值由 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共同创造,缺一不可。否 则,不符合事实及逻辑。钱津认为:“ 凡劳动产 品或说商品,都必须是具有整体性的劳动统一体 的产物,不可能只是劳动主体活动的结果”。 “ 按照劳动整体性的客观界定,在人类劳动中, 活劳动及物化劳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劳动要素”。 因此“ 缺少活劳动的劳动是不存在的,缺少物化 劳动的人类劳动也是不存在的”⑥。崔佳斌也认 为:“ 劳动价值论概念并没有错,但参与、完成 价值创造的并非人耗单要素,而是人物力、智体 力、耗费创造、产需结合的全要素劳动;也不仅 仅限于物质生产局部领域,而是全社会各部门、 各行业甚至整体人类有机相关的整体劳动”⑦。 七是“ 统一价值论”。这种理论企求将西方 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加以锲 合。这个理论认为劳动价值论主要是研究生产关 系,而西方效用价值论及均衡价格论主要研究生 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的统一,而两种 价值论也是可以统一的。杨万铭认为“ 把劳动价 值论与均衡价格论结合起来,因而劳动价值规律 和市场供求规律融为一体、本质与现象表里如 一,费用与效用自然结合、主观与客观一致、抽 象与具体合一、供给与需求均衡、价值决定与价 值实现统一”⑧。李松龄也认为:在吸收效用价 值论的有用成份基础上,引入稀少性概念,使用 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理论就没有多少差别了。马 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不仅能被用来研究西方经 济学所难以说清楚的生产关系,而且也能被用来 研究似乎只有西方经济学才能研究清楚的生产力 问题⑨。 八是“ 非劳动价值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 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罗默。约翰·罗默认为:一 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的大部分思想一直是很重 要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其剥削理论。 剥削是存在的,但不能以“ 劳动价值论”为基 础,应建立旨在从道德上批判资本主义的非劳动 价值论及其剥削理论⑩。但这种非劳动价值论受 到反对。段忠桥认为,“ 罗默在没有提出任何令 人信服的理由的情况下就说劳动价值论是错误 的,这让人难以接受”,“ 罗默认为马克思的这 一理论只在于表明了资本主义的不公正,这显然 是颠倒主次”,“ 罗默采取的是从孤立个人出发 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就值得 怀疑。”&’( 二、“ 劳动价值论”最新研究的核心 问题 21 世纪“ 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进展,是 100 多年来“ 劳动价值论”争论的继续和传承, 也是其发展与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 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理论指导是否仍以马克 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并用来解决关于商品经济运 行,以及货币、资本、再生产、经济增长与发展 的问题等等,是这方面研究的核心问题。 对劳动价值论最新研究理论的学者进行简要 分类,可以归结为下列几个学派。第一是拓展 派。这一学派的理论包括“ 广义活劳动价值论”、 “ 物化劳动价值论”、“ 广义劳动价值论”。这些 理论的共同点在于承认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论” 的基本内容,承认“ 劳动二重性”,“ 活劳动创 造价值”,“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拓展了 “ 活劳动”的内涵,把“ 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 拓展到“ 一切经济部门的活劳动”,把“ 过去的 活劳动( 物化劳动)”拓展为“ 现在的本期的活 劳动”;等等。第二是综合派。这种理论包括 “ 统一价值论”、“ 多元价值论”或“ 泛价值论”。 这个学派的理论试图通过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与西方“ 价值论”的结合,将两种理论综合起 来,既承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又承认其他 生产要素也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认为这样就可以 解决两者研究对象不统一的问题,处理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理论的对立问题。第三是质 疑派。“ 革命的劳动价值论”或“ 历史局限的劳 动价值论”以及“ 整体劳动价值论”属于这一学 派。这一学派的理论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 “ 劳动价值论”的相关内容提出质疑。其一是对 其现实适用性进行质疑,认为马克思“ 劳动价值 论”的提出是 100 多年前的事,当今世界的社会 经济与马克思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社会生 产已不是当年的传统机器大工业,而是电子化、 信息化、智能化的大产业。社会关系已不是当年 绝对贫困的工人与贪得无厌的资本家的阶级对 立,而是共享利润,共创和谐的社会关系。因 此,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是有 “ 历史局限性的”,只是“ 革命的劳动价值论”。 其二,对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内涵进行质 42

键。例如,对“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劳动来,从而促使形成错误或正确的理论内容。因创造价值”提出质疑,认为“劳动不仅仅是活劳此,如果不按照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劳动动”,而且还指资本和自然力。“对商品使用价价值论”,相当于做事错用了工具,既无法坚持值创造起作用,就同样对商品的价值创造起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又不能发展马克思的用,才合乎逻辑”。“而马克思只承认劳动客“劳动价值论”。当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体对创造使用价值起作用,不承认劳动客体对创许多原理和相关理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加以证造价值起作用,同时却认为劳动主体对创造价值明,这是方法的普适性、多用性及专用性的关系与使用价值都起作用,即抽象的劳动主体作用创问向题,而不是理论止确与否的问题。不能说用某造价值,具体的劳动主体作用创造使用价值,以一方法能得到某一结论就否认另外的方法或否认其对劳动主体作用的抽象与具体的划分模糊了对运用另外的方法论证的结论。“非劳动价值论”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错误就在于此。第三,是香遵循了马克思“劳这对于马克思的自身逻辑,也是无法作出解释动价值论”所规定的原则和范畴。前已所述,单的”。第四是否定派。这一学派的主要理论是从方法而言,难以说某种方法的正确与否,只能“非劳动价值论”。这个学派的理论从根本上否定判断方法运用”的正确与否。方法运用得不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将方法用到不该用的理论框架之中:其二是将方法用到了错误的不科学,不实用,其通过劳动价值论”推论出理论框架之中。排除了这两个方面的方法运用错的其他理论,如剥前理论,通过微观经济均衡模型就可以证实,因而“劳动价值论”是无意义误,则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来的,乃至是错误的。这一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其理论,还必须要符合其理论的内涵、范秉承了凯恩斯和萨缪尔森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畴,因为这些内涵和范畴体现了其理论原则及内理论实质。容,是其世界观、价值观及其他理论精髓的反上述四大学派的理论,尽管各不相同,但中映。否则,我们对”劳动价值论”同样既不是坚国不少学者对他们的理论也提出了或多或少的质持,也不是发展,只能是“指鹿为马”,背离劳疑,批评和批判。无论大家的结论正确与否,客动价值论。第四,是否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推动有观上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中国市积极作用。劳动价值论最新研究的积极作用,从场经济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本上说,是指其理论指导中国市场经济实践的判断21世纪学者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确“管用”,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如贫富悬的最新研究是否正确,应从儿个方面判断。第殊问题、宏观经济稳定问题、可持续发展、和谐一,是否正确理解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如社会问题等,只有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这方果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知之不深,可能曲解面的新理论,才是坚持和发展了的马克思“劳动马克思的原意,得出错误的理论。如果对其一知价值论”。因此,21世纪“劳动价值论”研究新进展的核心问题,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半解,可能对马克思的话断章取义,主观发挥,也必不要。如果对其根本不了解,可能会受所谓值论的问题。“主流”的影响,乱加指责,横加评论,更不可三、“劳动价值论”最新研究应有的取。第二,是否遵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包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内的经济理论态度的研究方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主的方法,并辅“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成果颇多,但最以历史的一一逻辑方法、归纳法、演绎法、抽象法、数理方法等多种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从生新研究成果是否正确,与任何学者在深入研究劳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动价值论时应持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系中,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否认,方第一,正本清源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而形成最新成果的基础。在研究劳动价值法在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是一种“工具”,它既可以成为正确理论的“工具”,也可以成为论,特别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如果要错误理论的“工具”。方法本身无正确与否,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则必须对其本身有使用的正确与否,当它与不同的理论框架结合的内涵、范畴,按原意进行理解,不能加入研究起来,才能显示出它的正确或错误的“作用”者的任何主观腰断。例如马克思“创造价值的劳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江汉论标tp:/20072enk43
江汉论坛 2007.2 疑。例如,对“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 劳动 创造价值”提出质疑,认为“ 劳动不仅仅是活劳 动”,而且还指资本和自然力。“ 对商品使用价 值创造起作用,就同样对商品的价值创造起作 用,才合乎逻辑”!"#。“ 而马克思只承认劳动客 体对创造使用价值起作用,不承认劳动客体对创 造价值起作用,同时却认为劳动主体对创造价值 与使用价值都起作用,即抽象的劳动主体作用创 造价值,具体的劳动主体作用创造使用价值,以 其对劳动主体作用的抽象与具体的划分模糊了对 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 这对于马克思的自身逻辑,也是无法作出解释 的”!$#。第四是否定派。这一学派的主要理论是 “ 非劳动价值论”。这个学派的理论从根本上否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不科学,不实用,其通过“ 劳动价值论”推论出 的其他理论,如剥削理论,通过微观经济均衡模 型就可以证实,因而“ 劳动价值论”是无意义 的,乃至是错误的。这一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 秉承了凯恩斯和萨缪尔森否定“ 劳动价值论”的 理论实质。 上述四大学派的理论,尽管各不相同,但中 国不少学者对他们的理论也提出了或多或少的质 疑,批评和批判。无论大家的结论正确与否,客 观上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中国市 场经济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判断 21 世纪学者们对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的最新研究是否正确,应从几个方面判断。第 一,是否正确理解了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如 果对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知之不深,可能曲解 马克思的原意,得出错误的理论。如果对其一知 半解,可能对马克思的话断章取义,主观发挥, 也必不妥。如果对其根本不了解,可能会受所谓 “ 主流”的影响,乱加指责,横加评论,更不可 取。第二,是否遵循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方 法。包括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在内的经济理论 的研究方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主的方法,并辅 以历史的——逻辑方法、归纳法、演绎法、抽象 法、数理方法等多种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从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 系中,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否认,方 法在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是一种“ 工具”, 它既可以成为正确理论的“ 工具”,也可以成为 错误理论的“ 工具”。方法本身无正确与否,只 有使用的正确与否,当它与不同的理论框架结合 起来,才能显示出它的正确或错误的“ 作用” 来,从而促使形成错误或正确的理论内容。因 此,如果不按照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来研究“ 劳动 价值论”,相当于做事错用了工具,既无法坚持 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论”,又不能发展马克思的 “ 劳动价值论”。当然,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 许多原理和相关理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加以证 明,这是方法的普适性、多用性及专用性的关系 问题,而不是理论正确与否的问题。不能说用某 一方法能得到某一结论就否认另外的方法或否认 运用另外的方法论证的结论。“ 非劳动价值论” 的錯误就在于此。第三,是否遵循了马克思“ 劳 动价值论”所规定的原则和范畴。前已所述,单 从方法而言,难以说某种方法的正确与否,只能 判断“ 方法运用”的正确与否。方法运用得不当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将方法用到不该 用的理论框架之中;其二是将方法用到了错误的 理论框架之中。排除了这两个方面的方法运用错 误,则运用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来 研究其理论,还必须要符合其理论的内涵、范 畴,因为这些内涵和范畴体现了其理论原则及内 容,是其世界观、价值观及其他理论精髓的反 映。否则,我们对“ 劳动价值论”同样既不是坚 持,也不是发展,只能是“ 指鹿为马”,背离劳 动价值论。第四,是否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推动有 积极作用。劳动价值论最新研究的积极作用,从 根本上说,是指其理论指导中国市场经济实践的 确“ 管用”,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如贫富悬 殊问题、宏观经济稳定问题、可持续发展、和谐 社会问题等,只有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这方 面的新理论,才是坚持和发展了的马克思“ 劳动 价值论”。因此,21 世纪“ 劳动价值论”研究新 进展的核心问题,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的问题。 三、“ 劳动价值论”最新研究应有的 态度 “ 劳动价值论”的最新研究成果颇多,但最 新研究成果是否正确,与任何学者在深入研究劳 动价值论时应持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第一,正本清源是研究马克思“ 劳动价值 论”从而形成最新成果的基础。在研究劳动价值 论,特别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如果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则必须对其本身 的内涵、范畴,按原意进行理解,不能加入研究 者的任何主观臆断。例如马克思“ 创造价值的劳 43

动”,究竞是狭义的“纯粹的物质性生产部门的价值论”的内涵、范畴的新拓展。例如,由于社劳动”还是广义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因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部门的领域已较马克为后者包括前者不包括的非物质性生产部门的思时代大为拓展,而马克思所认为的创造价值劳动”。而对于活劳动”的内涵到底是指的的劳动”源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的结论仍“非物化的活劳动”还是包括“过去的活劳动在然成立,理所当然应涵盖当今的物质生产所有部内”的“活劳动”。又如“价值”到底是指“凝门。因此认为当今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也创造价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还是指凝结在一切值的理论,仍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对马产品中的抽象劳动”:在价值创造方面到底是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又如马克思认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活劳动创造的价值”,还是“包括活劳动在内的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在马克思时代,这种所有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等等。如果不能按照马克思的原意来进行研究,首先会在内涵、范畴物(商品)主要指有形的物。但当今时代,商品上引起歧义及曲解,则无论在研究过程中,其方除了以有形物形式存在,更多则以无形物(商法运用得多适当、多正确,都要引起理论的混品)形式存在。在研究“劳动价值论”时,按马乱,都会偏离“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要义。克思的原则形成的无形商品的价值理论,也应是第二,实事求是是研究“劳动价值论”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所以,有的研究成而形成新的正确理论的根本。在坚持正确理解马果认为:“只要是劳动创造了商品,即使是非实克思劳动价值论从而达到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对物形态的商品,投入劳动也就创造和形成了商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还必须“实事求价值”,就是这样的新拓展。是”。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的实事求是:四、“劳动价值论”最新研究的质疑其二是实践的实事求是。前者要求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研究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及评析凡是马克思未说的,不能强加给马克思:凡是马克思提到但不完全的,研究者不能通过猜想或演第一,关于“产义活劳动价值论”。这个理绎强加给马克思:凡是涉及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所论承认“活劳动创造价值”,人类的“活劳动”表达的原理,就不能断章取义,各取各需。后者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将“活劳动”涵盖于一切社要求我们对待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践难题,也要会经济部门。将“活劳动”定义为不只是“生产抱以极为严肃认真的实践态度,凡是符合马克思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的劳动”,而还包据“劳动劳动价值论的前提条件、实践基础的普遍原理,力商品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以及“管理劳动”,“科技劳动”。有些劳动尽管马克思我们不能借口历史性而弃之不顾:凡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指的经济范畴、内涵乃至个别并未论及到,但符合马克思理论中“商品”、结论,我们仍然要运用。相反,如果当今社会出“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畴、内涵及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范畴、内涵、结论所研究原则。现代社会,商品形态日益丰富,但仍无法涵盖的现实经济现象,我们也不能将这些现然是用手交换的劳动产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象强加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值。这些商品都是劳动者现实的劳动(活劳动)乱加运用。创造的,仍由“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形成价值。第三,创新是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这个理论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生命力所在。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在正本清第二,关于“物化劳动价值论”。这个理论源、实事求是基础上,秉承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虽然承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活劳动创造价价值论,遵循马克思的方法,遵循马克思“劳动值的正确性,但变相地把物化劳动”等同于价值论”所规定的内涵和范畴,经受得住时间和“活劳动”。事实上,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实践的检验等四个方面的原则,而对马克思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价值论的坚持性发展或传承性拓展。创新主要体马克思认为“物化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或“结晶”,即“凝结”和“结晶”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现。例如,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早期思想基的“人类劳动”,并以使用价值为载体。它显然础的新发现:对其理论内涵的新发现:对其理论是一种过去的、凝固的“死劳动”。“活劳动”运用的新发现:等等。其次是根据马克思“劳动是劳动者现时的、正在使用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2dGunghanAribuncJco9zi2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Jianghan Tribune 2007.2 动”,究竟是狭义的“ 纯粹的物质性生产部门的 劳动”还是广义的“ 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因 为后者包括前者不包括的“ 非物质性生产部门的 劳动”。而对于“ 活劳动”的内涵到底是指的 “ 非物化的活劳动”还是包括“ 过去的活劳动在 内”的“ 活劳动”。又如“ 价值”到底是指“ 凝 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还是指“ 凝结在一切 产品中的抽象劳动”;在价值创造方面到底是 “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还是“ 包括活劳动在内的 所有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等等。如果不能按照 马克思的原意来进行研究,首先会在内涵、范畴 上引起歧义及曲解,则无论在研究过程中,其方 法运用得多适当、多正确,都要引起理论的混 乱,都会偏离“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要义。 第二,实事求是是研究“ 劳动价值论”从 而形成新的正确理论的根本。在坚持正确理解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从而达到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对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还必须“ 实事求 是”。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的实事求是; 其二是实践的实事求是。前者要求我们对马克思 “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研究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 凡是马克思未说的,不能强加给马克思;凡是马 克思提到但不完全的,研究者不能通过猜想或演 绎强加给马克思;凡是涉及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所 表达的原理,就不能断章取义,各取各需。后者 要求我们对待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践难题,也要 抱以极为严肃认真的实践态度,凡是符合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前提条件、实践基础的普遍原理, 我们不能借口历史性而弃之不顾;凡符合马克思 “ 劳动价值论”所指的经济范畴、内涵乃至个别 结论,我们仍然要运用。相反,如果当今社会出 现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范畴、内涵、结论所 无法涵盖的现实经济现象,我们也不能将这些现 象强加于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 乱加运用。 第三,创新是研究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 生命力所在。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在正本清 源、实事求是基础上,秉承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遵循马克思的方法,遵循马克思“ 劳动 价值论”所规定的内涵和范畴,经受得住时间和 实践的检验等四个方面的原则,而对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的坚持性发展或传承性拓展。创新主要体 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 发现。例如,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早期思想基 础的新发现;对其理论内涵的新发现;对其理论 运用的新发现;等等。其次是根据马克思“ 劳动 价值论”的内涵、范畴的新拓展。例如,由于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部门的领域已较马克 思时代大为拓展,而马克思所认为的“ 创造价值 的劳动”源自“ 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的结论仍 然成立,理所当然应涵盖当今的物质生产所有部 门。因此认为当今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也创造价 值的理论,仍是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是对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又如马克思认为“ 商品 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 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在马克思时代,这种 物( 商品)主要指有形的物。但当今时代,商品 除了以有形物形式存在,更多则以无形物( 商 品)形式存在。在研究“ 劳动价值论”时,按马 克思的原则形成的无形商品的价值理论,也应是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所以,有的研究成 果认为:“ 只要是劳动创造了商品,即使是非实 物形态的商品,投入劳动也就创造和形成了商品 价值”!$#,就是这样的新拓展。 四、“ 劳动价值论”最新研究的质疑 及评析 第一,关于“ 广义活劳动价值论”。这个理 论承认“ 活劳动创造价值”,人类的“ 活劳动” 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将“ 活劳动”涵盖于一切社 会经济部门。将“ 活劳动”定义为不只是“ 生产 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的劳动”,而还包括“ 劳动 力商品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以及“ 管理 劳动”,“ 科技劳动”!%#。有些劳动尽管马克思 并未论及到,但符合马克思理论中“ 商品”、 “ 活劳动”、“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畴、内涵及 研究原则。现代社会,商品形态日益丰富,但仍 然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 值。这些商品都是劳动者现实的劳动( 活劳动) 创造的,仍由“ 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形成价值。 这个理论坚持和发展了“ 劳动价值论”。 第二,关于“ 物化劳动价值论”。这个理论 虽然承认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中活劳动创造价 值的正确性,但变相地把“ 物化劳动”等同于 “ 活劳动”。事实上,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 “ 物化劳动”和“ 活劳动”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 物化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 单纯凝结或“ 结晶”!&#,即“ 凝结”和“ 结晶” 的“ 人类劳动”,并以使用价值为载体。它显然 是一种过去的、凝固的“ 死劳动”。“ 活劳动” 是劳动者现时的、正在使用劳动力作用于劳动对 44

象的劳动。这种劳动的性质是由劳动力这种活手,通过商品这个社会关系的细胞,揭示了资本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替代的客观规律,整个过程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的性质决定的。并不是先验性地赋子“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物化劳动价值论”显然并未按马克思的原意来这种革命性恰好是揭示了规律后的一种最终结理解两种劳动,而将两者的界限模糊了,从而导果,而这种规律至今仍起着作用。显然把马克思致活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结论。劳动价值论说成只适合过去的革命的”、“历第三,关于“多元价值论”或“泛价值论”。史局限的”理论是不妥的。当然,这个学派的理这种理论明显不承认“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论主要依据的是当今社会与马克思时代相比的巨一源泉。这种理论认为。其一,活劳动不是价值大变化,来认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有历的唯一源泉,也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其史局限的”,是“革命的”而不是建设的“价值论”,对此,应分析马克思时代与当今社会是否二,任何劳动都不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三,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存在共性,这种共性是否还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显然这种理论涉及的有关“劳动”、“商值论”的理论前提和相关内容。笔者认为,两个品”、“价值”的若干内涵、范畴,都难以同马时代是存在共性的。首先,在社会形态上具有共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相关内容相符。因为在马性。尽管我们已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但达到马克克思那里,“价值”仅指“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还是一个漫而不是指“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价长的过程,所谓社会主义,即是衰亡着的资本主值也不等同于“价格”。在马克思那里,“劳动义和成长着的共产主义,两个时代仍然存在共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性。其二,在经济形式上具有共性,马克思“劳源泉。马克思承认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社会的规律,我们当前的泉,其它生产要素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从没这个社会也是商品社会,只是商品这种经济形式有说过生产要素“创造”使用价值。因为在马克的形态更多,财富的内容更丰富,两个时代的经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过程中,土地、济形式具有共性。其三,在劳动价值论的范畴、资本这些要素,只是价值创造的条件,只“转内容上具有共性。马克思所指的商品是一种社移”价值或有助于形成价值和有助于劳动创造价会关系”,不仅过去的“有形商品”如此,当今值。况且就一般意义说来,“创造”本身就是指的“无形商品”也是如此。“抽象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的理论,无论过去和在当今社会,仍然人们的一种有意识、有自的的开创性劳动或活动,任何除人或劳动者以外的事物,都不能进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过去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创造性”活动。值的源泉,现今,即使使用价值的多样化,也是第四,“关于革命的劳动价值论”或“历史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多样化所致。显然,劳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尽管没有香认动价值论的相关原理及结论仍有时代和现实的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它在历史的继承性和理义。第五,关于广义劳动价值论”。这个理论论的完整性上割裂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条件是有限认为,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商品形态多样制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存在偏颇,应建立没有历化,劳动形式(具体劳动)也多样化,因此劳动史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受到不少形成价值的形式也多样化,即是说“价值”是由学者的批评。卢希悦认为这种想重建劳动价值理多种劳动创造的。这种理论的实质,在于混同了论的作法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而是向庸俗多种具体劳动形式(包括服务劳动、科技劳动、价值论的倒退。这种理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知识劳动)等与“人类无差别的劳动”的区别,论相去甚远。首先因为这个学派要建立的“新的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范畴。价值学说”,不是“劳动价值学说”,而是“要素第六,关于“整体劳动价值论”。这个理论通过逻辑推绎方法,认为“劳动”这个范畴应包价值学说”,方法上采用的也不是唯物辩证法为主的研究方法,故而这个学派的理论的分析逻辑括“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是劳动的这两及对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研究必然与“劳动价个方面同时对价值”进行创造。在方法上,这值论”本身发生冲突。再者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种理论认为只要与客观逻辑不相符,其认识背定与事实不相符”③,这种通过客观逻辑分析的论”创立的全过程来看,马克思从商品的分析入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江汉论标tp:/20072enk@5
江汉论坛 2007.2 象的劳动。这种劳动的性质是由劳动力这种“ 活 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 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的性质决定的。 “ 物化劳动价值论”显然并未按马克思的原意来 理解两种劳动,而将两者的界限模糊了,从而导 致活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结论。 第三,关于“ 多元价值论”或“ 泛价值论”。 这种理论明显不承认“ 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 一源泉。这种理论认为。其一,活劳动不是价值 的唯一源泉,也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其 二,任何劳动都不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唯一源 泉;其三,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 值。显然这种理论涉及的有关“ 劳动”、“ 商 品”、“ 价值”的若干内涵、范畴,都难以同马 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相关内容相符。因为在马 克思那里,“ 价值”仅指“ 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而不是指“ 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价 值也不等同于“ 价格”。在马克思那里,“ 劳动 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创造使用价值的 源泉。马克思承认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 泉,其它生产要素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从没 有说过生产要素“ 创造”使用价值。因为在马克 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过程中,土地、 资本这些要素,只是价值创造的条件,只“ 转 移”价值或有助于形成价值和有助于劳动创造价 值。况且就一般意义说来,“ 创造”本身就是指 人们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创性劳动或活 动,任何除人或劳动者以外的事物,都不能进行 “ 创造性”活动。 第四,“ 关于革命的劳动价值论”或“ 历史 局限性的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尽管没有否认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它在历史的继承性和理 论的完整性上割裂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种 理论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条件是有限 制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存在偏颇,应建立没有历 史局限性的“ 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受到不少 学者的批评。卢希悦认为这种想重建劳动价值理 论的作法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而是向庸俗 价值论的倒退!$#。这种理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相去甚远。首先因为这个学派要建立的“ 新的 价值学说”,不是“ 劳动价值学说”,而是“ 要素 价值学说”,方法上采用的也不是唯物辩证法为 主的研究方法,故而这个学派的理论的分析逻辑 及对“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研究必然与“ 劳动价 值论”本身发生冲突。再者从马克思“ 劳动价值 论”创立的全过程来看,马克思从商品的分析入 手,通过商品这个社会关系的细胞,揭示了资本 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替代的客观规律,整个过程 并不是先验性地赋予“ 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 这种革命性恰好是揭示了规律后的一种最终结 果,而这种规律至今仍起着作用。显然把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说成只适合过去的“ 革命的”、“ 历 史局限的”理论是不妥的。当然,这个学派的理 论主要依据的是当今社会与马克思时代相比的巨 大变化,来认定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是“ 有历 史局限的”,是“ 革命的”而不是建设的“ 价值 论”,对此,应分析马克思时代与当今社会是否 存在共性,这种共性是否还符合马克思“ 劳动价 值论”的理论前提和相关内容。笔者认为,两个 时代是存在共性的。首先,在社会形态上具有共 性。尽管我们已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但达到马克 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还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所谓社会主义,即是衰亡着的资本主 义和成长着的共产主义,两个时代仍然存在共 性。其二,在经济形式上具有共性,马克思“ 劳 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社会的规律,我们当前的 这个社会也是商品社会,只是商品这种经济形式 的形态更多,财富的内容更丰富,两个时代的经 济形式具有共性。其三,在劳动价值论的范畴、 内容上具有共性。马克思所指的商品是一种“ 社 会关系”,不仅过去的“ 有形商品”如此,当今 的“ 无形商品”也是如此。“ 抽象的人类无差别 的劳动”的理论,无论过去和在当今社会,仍然 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过去具体劳动是使用价 值的源泉,现今,即使使用价值的多样化,也是 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多样化所致。显然,劳 动价值论的相关原理及结论仍有时代和现实的意 义。 第五,关于“ 广义劳动价值论”。这个理论 认为,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商品形态多样 化,劳动形式( 具体劳动)也多样化,因此劳动 形成价值的形式也多样化,即是说“ 价值”是由 多种劳动创造的。这种理论的实质,在于混同了 多种具体劳动形式( 包括服务劳动、科技劳动、 知识劳动)等与“ 人类无差别的劳动”的区别, 不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范畴。 第六,关于“ 整体劳动价值论”。这个理论 通过逻辑推绎方法,认为“ 劳动”这个范畴应包 括“ 劳动主体”与“ 劳动客体”,是劳动的这两 个方面同时对“ 价值”进行创造。在方法上,这 种理论认为“ 只要与客观逻辑不相符,其认识肯 定与事实不相符”%&#,这种通过客观逻辑分析的 45

方法,来判断认识与客观事实的相符及真理性的本上就是凯恩斯、萨缪尔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非难和反对的继续。方法,不符合辨证唯物论的认识方法,也不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采用的方法。此外,就“劳动”综上所述,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新范畴而言,这种理论所指的劳动”既不是“具研究及各种争论,核心问题在于是否坚持和发展体劳动”又不是“抽象劳动”:既不是“物化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判断最新研究是否正确,要动”又不是“活劳动”:既不是“简单劳动”又看其是否正确理解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不是复杂劳动”,既不指“私人劳动”又不指否遵循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否遵循马克思劳动“社会劳动”,而是“客体”与“主体”统一的劳价值论规定的范畴和原则,是否对中国市场经济动,这不属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范畴。这的推动有积极作用。任何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种理论的核心,实际是承认“价值多元”。该理论的研究应抱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注释:论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相关范畴,①程恩富、汪桂进:《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因为马克思认为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说”》,《经济经纬》2003年第5期。泉”,也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他尽②钱伯海:《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十个间管说过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并没有说过题》,《理论前沿》2002年第7期“自然条件”或“资本”创造价值。马克思认为③晏智杰:《应当承认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的一致+5自然条件”只是“形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没有性》,《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说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而该理论认为刘有源:《论土地、机器为什么创造价值暨泛价“马克思承认劳动客体对创造使用价值起作用,值论》,《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不承认劳动客体对创造价值起作用”,其实是③晏智杰:《劳动价值论:反思与争论》,《经济没有理解马克思的原意。评论》2004年第3期。第七,关于“统一价值论”。这种理论不否③钱津:《对劳动若干基本范畴划分的分析》,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又认为西方价值论的《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若干范畴和方法是可取的,因此试图将两者很好?崔佳斌:《本义整体劳动价值论引论》,《经济地结合起来,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应评论》2003年第4期。③杨万铭:《对劳动价值论的世纪沉思》,《中国该说,这种理论的思路有一定的合理之处。首《资本论)年刊第一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先,该理论并不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其次,版,第25页。愿意遵循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并辅之其他一些方③李松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论》,《中国法:再次,该理论的本意是为了探索一条解决理《资本论年刊第三卷》》,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论与实际矛盾的路子,希望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18页。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但难题是这两大理论体系参阅罗默《在自由中丧失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哲的价值”范畴不一致。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的价值是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西方理论①段忠桥:《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中的价值是指“效用”、“市场价格”等等,即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使将西方的“效用价值”看成是“使用价值”,②钱津:《劳动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还得说明其来源,这又是一个难题。还有,如果版社2001年版,第23、23-24、34、34页。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侧重说明生产关系问题,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51页。效用价值论侧重说明生产力的问题,那么两者即刘诗白:《现代财富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使统一起来,将出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西方效书店2005年版,第489页。用价值论的研究对象的扩展。因此,“统一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论”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年版,第190页。第八,关于“非劳动价值论”。这个理论从卢希悦:《关于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的几个理论形式到内容都与马克劳动价值论格格不入。该问题一一对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劳动、技术、资本要素理论研究抛弃了马克思的理论范畴、内涵:采用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的方法也不是马克思的方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期。论推出的其它理论,如“剥削理论”,也作了非(责任编辑陈孝兵)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论证,因此,这种理论从根@-2dGunghanAribuncJco9zi2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Jianghan Tribune 2007.2 方法,来判断认识与客观事实的相符及真理性的 方法,不符合辨证唯物论的认识方法,也不是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采用的方法。此外,就“ 劳动” 范畴而言,这种理论所指的“ 劳动”既不是“ 具 体劳动”又不是“ 抽象劳动”;既不是“ 物化劳 动”又不是“ 活劳动”;既不是“ 简单劳动”又 不是“ 复杂劳动”,既不指“ 私人劳动”又不指 “ 社会劳动”,而是“ 客体”与“ 主体”统一的劳 动,这不属于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范畴。这 种理论的核心,实际是承认“ 价值多元”。该理 论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相关范畴, 因为马克思认为活劳动是“ 创造价值的唯一源 泉”,也是“ 创造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他尽 管说过“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并没有说过 “ 自然条件”或“ 资本”创造价值。马克思认为 “ 自然条件”只是“ 形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没有 说是“ 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而该理论认为 “ 马克思承认劳动客体对创造使用价值起作用, 不承认劳动客体对创造价值起作用”!"#,其实是 没有理解马克思的原意。 第七,关于“ 统一价值论”。这种理论不否 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又认为西方价值论的 若干范畴和方法是可取的,因此试图将两者很好 地结合起来,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应 该说,这种理论的思路有一定的合理之处。首 先,该理论并不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其次, 愿意遵循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并辅之其他一些方 法;再次,该理论的本意是为了探索一条解决理 论与实际矛盾的路子,希望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但难题是这两大理论体系 的“ 价值”范畴不一致。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 的价值是指“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西方理论 中的价值是指“ 效用”、“ 市场价格”等等,即 使将西方的“ 效用价值”看成是“ 使用价值”, 还得说明其来源,这又是一个难题。还有,如果 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侧重说明生产关系问题, 效用价值论侧重说明生产力的问题,那么两者即 使统一起来,将出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西方效 用价值论的研究对象的扩展。因此,“ 统一价值 论”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 第八,关于“ 非劳动价值论”。这个理论从 形式到内容都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格格不入。该 理论研究抛弃了马克思的理论范畴、内涵;采用 的方法也不是马克思的方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 论推出的其它理论,如“ 剥削理论”,也作了非 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论证,因此,这种理论从根 本上就是凯恩斯、萨缪尔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进行非难和反对的继续。 综上所述,对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最新 研究及各种争论,核心问题在于是否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判断最新研究是否正确,要 看其是否正确理解了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是 否遵循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否遵循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规定的范畴和原则,是否对中国市场经济 的推动有积极作用。任何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 论的研究应抱以认真、严肃的态度。 注释: ①%&# 程恩富、汪桂进:《 价值、财富与分配“ 新四 说”》,《 经济经纬》2003 年第 5 期。 ② 钱伯海:《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十个问 题》,《 理论前沿》2002 年第 7 期。 ③ 晏智杰:《 应当承认价值源泉与财富源泉的一致 性》,《 北京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 ④ 刘有源:《 论土地、机器为什么创造价值暨泛价 值论》,《 经济评论》2004 年第 5 期。 ⑤ 晏智杰:《 劳动价值论:反思与争论》,《 经济 评论》2004 年第 3 期。 ⑥ 钱津:《 对劳动若干基本范畴划分的分析》, 《 天津社会科学》2003 年第 3 期。 ⑦ 崔佳斌:《 本义整体劳动价值论引论》,《 经济 评论》2003 年第 4 期。 ⑧ 杨万铭:《 对劳动价值论的世纪沉思》,《 中国 〈 资本论〉年刊第一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版,第 25 页。 ⑨ 李松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论》,《 中国 〈 资本论年刊第三卷〉》,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18 页。 ⑩ 参阅罗默《 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 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2 页。 %"# 段忠桥:《 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 论》,《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年第 3 期。 %0#%1#!2#!"# 钱津:《 劳动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001 年版,第 23、23- 24、34、34 页。 %3#%4#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 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7、51 页。 %5# 刘诗白:《 现代财富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2005 年版,第 489 页。 %67 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90 页。 %8# 卢希悦:《 关于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的几个理论 问题——对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劳动、技术、资本要素 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 ( 责任编辑 陈孝兵) 46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农地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视角下的农地使用权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力的非商品性及劳动力价值的含义_对马_省略_劳动价值理论中_劳动产品_和.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转形问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法_读_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_一书.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正确认识级差地租量的规定及其变动趋势_兼谈级差地租量的规定理论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_地价理论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中的边际分析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复杂程度的演变与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的变化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地租问题的一般均衡分析.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腐朽性的典型表现.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_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理论分析.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_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学术对话.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从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_综述.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前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停滞趋势.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雇佣劳动的嬗变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_阿格里塔的调节理论及其评价.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若干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从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到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_与卫兴华_晏智杰教授交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_分工_交易与劳动创造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_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试析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_的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研究的新阐释_马克思两大发现新探_主要内容评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怎样看待约翰_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_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