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白暴力王胜利(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体系中,才能全面地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包含价值实体形成与价值分配、价格决定与形成以及通过价格实现价值分配的完整理论体系。《资本论”一至三卷正是以价值范畴为基础,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价格决定和形成,以及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对价值实体在社会各阶级中实现分配。关键词:价值实体,价值分配;交换价值;价格中图分类号:F0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02-0001-07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分析社会经济现值实体形成和分配进行了深入研究。象和经济规律的基础,因此,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一)价值实体的形成思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从财富入手开始研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并根据时代进步不究,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财富表现为商品,所以断正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具有重要就从商品开始。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劳动价值理论仅理解为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关于商品价格决定的理论。事实上,这是片面的理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包含价值实体形1、价值实体作为商品的财富,首先必须是具有一些基本性成、价值分配以及通过价格实现价值分配的完整理论体系。具体的说,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包含两方质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在价值范畴上对财富实体和《商品和货币》中对其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分配研究,第二方面是在价值范畴上对价格决定和一对人类的有用性。马克思认为:“商品首先是一形成研究。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财富的社会实体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2]。这里“靠自己的属性”体现了商品本是价值,其分配是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实现的。为了清晰地说明劳动价值理论的这两个方面,本文将身的客观有用性,商品“满足人”体现了在“人本位两个方面分开来论述。世界”中对于人而言的商品有用性。第二,社会历史性,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而言的商品一、在价值范畴上对财富实体与分配的研究使用价值范围在不断变化。马克思认为:“每一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价值范畴,对社会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财富实体形成和分配进行了科学分析,深刻揭示了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3]。第三,客观性,即商品经济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为此马克思从以下两个层使用价值总是以某种物质形式存在。马克思认为,次,即商品价值实体形成和分配与资本主义社会价“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收稿日期:2006-12-20作者简介:白暴力,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胜利,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1D1994-2009ChinaAcademic 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白暴力 1 ,王胜利 1 (11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在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体系中 , 才能全面地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包含价值实体形成与价值分配、价格决 定与形成以及通过价格实现价值分配的完整理论体系。《资本论》一至三卷正是以价值范畴为基础 ,深入研究 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价格决定和形成、以及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对价值实体在社会各阶 级中实现分配。 关键词 :价值实体 ;价值分配 ;交换价值 ;价格 中图分类号 :F03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2674 (2007) 02 - 0001 - 07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分析社会经济现 象和经济规律的基础 ,因此 ,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 思劳动价值理论 ,对于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 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并根据时代进步不 断正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劳动价值理论仅理解为 关于商品价格决定的理论。事实上 ,这是片面的理 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包含价值实体形 成、价值分配以及通过价格实现价值分配的完整理 论体系。具体的说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包含两方 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在价值范畴上对财富实体和 分配研究 ,第二方面是在价值范畴上对价格决定和 形成研究。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 ,财富的社会实体 是价值 ,其分配是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实现的。为 了清晰地说明劳动价值理论的这两个方面 ,本文将 两个方面分开来论述。 一、在价值范畴上对财富实体与分配的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通过价值范畴 ,对社会 财富实体形成和分配进行了科学分析 ,深刻揭示了 商品经济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 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为此马克思从以下两个层 次 ,即商品价值实体形成和分配与资本主义社会价 值实体形成和分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 价值实体的形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从财富入手开始研 究 ,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财富表现为商品 ,所以 就从商品开始。马克思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 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 ,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 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 此 ,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1 ] 。 1、价值实体 作为商品的财富 ,首先必须是具有一些基本性 质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中对其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 一 ,对人类的有用性。马克思认为“: 商品首先是一 个外界的对象 ,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 需要的物” [2 ] 。这里“靠自己的属性”体现了商品本 身的客观有用性 ,商品“满足人”体现了在“人本位 世界”中对于人而言的商品有用性。第二 ,社会历 史性 ,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而言的商品 使用价值范围在不断变化。马克思认为“: 每一种 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 ,因此可以在不同的 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 ,从而发现物的多 种使用方式 ,是历史的事情” [3 ] 。第三 ,客观性 ,即 使用价值总是以某种物质形式存在。马克思认为 ,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 收稿日期 :2006 - 12 - 20 作者简介 :白暴力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王胜利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政治经 济学。 1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2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劳动的量决定的,品体就不存在4]。那么生产劳动效率的变化必然影响商品的价值量。马克思认为,作为商品的财富具有两个因素,对手部门生产的商品价值而言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即一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素也就是其中包含的变化与该部门同一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价值量无自然物质“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关。对此,马克思说:“生产率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5],另一个是商品的价值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不管生产率发生因素,即生产财富所耗费的劳动或者对象化在其中厂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量是相同的对于个别企业的商品价值量的劳动。马克思说“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而言个别企业单位时间形成的商品价值量与部门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单位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同该企业的价值一商品价值"6],即价值构成了财富的实体。企业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成马克思认为,商品两个因素的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正比,即如马克思所说“生产率特别高的劳动起了劳动二重性一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服这正是马自来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2:对于单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思想基础上所获得的最重要发现,正是因为这个发现使马克思建立位产品价值量而言,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其呈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对此马克思说:“商品反比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比”[13]。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7。马克思认为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存在着下3、价值的形成过程面的关系“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以劳动二重性为基础,在《资本论》第三篇中,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商品的生产过程,认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动对象和劳动资料4]。马克思首先撇开了各种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81。特定的社会形式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过程,2、价值的量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构成价值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5]。在这个过程,“人的活动实体的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抽象劳动,因此价值的度量就用抽象劳动本身的度量单位而劳动本身的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量是用劳动时间来度量,所以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川161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17]。因此,马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9来决定,这样,每种商品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就是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在商品动时间量:每一类商品的价值量就是该类产品的总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劳动是财富的唯一人类源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整个社会商品价值量就是全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18。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社会商品包含的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它等于各抽象劳动形成新的价值,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种商品价值量的总和。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进价值。马克思说:“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的单行的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换算。马克思认为,“商品纯的量的追加: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同一劳动由于它的费。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二重性造成的这种二重作用,清楚地表现在种种不同的现象上19]。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二)价值分配的依据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0。在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过程中,劳动、劳动资21994-2009ChinaAcademic 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 House.Allrighsreservedhtp:/hw.cnkinet
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 ,离开了商 品体就不存在” [4 ] 。 马克思认为 ,作为商品的财富具有两个因素 , 即一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素 ,也就是其中包含的 自然物质“,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 ,使用价值总 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5 ] ;另一个是商品的价值 因素 ,即生产财富所耗费的劳动或者对象化在其中 的劳动。马克思说“: 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 ,在它们 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 ,积累了人类劳动。这 些物 ,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 ,就是 价值 ———商品价值” [6 ] ,即价值构成了财富的实体。 马克思认为 ,商品两个因素的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而这正是马 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思想基础上所获 得的最重要发现 ,正是因为这个发现使马克思建立 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对此马克思说“: 商品 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 ,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 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7 ] 。马 克思认为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间存在着下 面的关系“, 一切劳动 ,从一方面看 ,是人类劳动力 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 劳动 ,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 ,从另一方面看 , 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 费 ;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 ,它生产使用价值” [8 ] 。 2、价值的量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构成价值 实体的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抽象劳动 ,因此价值的 度量就用抽象劳动本身的度量单位 ,而劳动本身的 量是用劳动时间来度量 ,所以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 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 ]来决定 ,这样 ,每种 商品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就是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量 ;每一类商品的价值量就是该类产品的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 ;整个社会商品价值量就是全 社会商品包含的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 ,它等于各 种商品价值量的总和。 生产商品的劳动 ,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进 行的 ,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换算。马克思认为“, 商品 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 ,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 费。.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 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比较复杂的 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 ,因此 , 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10 ] 。 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劳动的量决定的 , 那么生产劳动效率的变化必然影响商品的价值量。 对于部门生产的商品价值而言 ,部门劳动生产率的 变化与该部门同一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价值量无 关。对此 ,马克思说“: 生产率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 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不管生产率发生 了什么变化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 量总量是相同的” [11 ] ;对于个别企业的商品价值量 而言 ,个别企业单位时间形成的商品价值量与部门 单位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同该企业的 企业劳动生产率与部门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成 正比 ,即如马克思所说“: 生产率特别高的劳动起了 自乘的劳动的作用 ,或者说 ,在同样的时间内 ,它所 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12 ] ;对于单 位产品价值量而言 ,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其呈 反比关系 ,马克思认为“,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 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 比” [13 ] 。 3、价值的形成过程 以劳动二重性为基础 ,在《资本论》第三篇中 ,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商品的生产过程 ,认为“, 劳动 过程的简单要素是 :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劳 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14 ] 。马克思首先撇开了各种 特定的社会形式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过程 , 马克思认为“,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 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15 ] 。在这个过程 “, 人的活动 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 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 ,是经过形式 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 [16 ] 马克思指出“,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的统一 ,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 [17 ] 。因此 ,马 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在商品 价值的形成过程中 ,劳动是财富的唯一人类源泉。 马克思认为“, 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 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18 ]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 抽象劳动形成新的价值 ,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 价值。马克思说“: 新价值的加进 ,是由于劳动的单 纯的量的追加 ;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 存 ,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同一劳动由于它的 二重性造成的这种二重作用 ,清楚地表现在种种不 同的现象上” [19 ] 。 (二) 价值分配的依据 在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过程中 ,劳动、劳动资 2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2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料和劳动对象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对此,马克思思称其为不变资本:而以劳动力存在的那部分资认为“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本,由于劳动力本身的使用,即劳动可以创造出比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其自身更大的价值,因而马克思称其为可变资本。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资本包含转移过来的生产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资料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父,土地是财富之母20]。但是,生产资料这些非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过程。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因素在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是生产条件,是劳动借以实现的条件,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当然因和商品价值的关系依然在发挥看作用,并且进一步为生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这些促进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论》第一非劳动因素总是被一些人所占有,非劳动因素只有卷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篇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在这些人意志的支配下才能进入生产过程,因此,研究。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非劳动因素的所有者对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有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行为获得了独立于劳动的值决定的。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主体”地位,成为商品价值形成过程的“主体”。正比。它随着生产率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率降低而降低[22]。是因为对非劳动因素所有权而形成的“主体”地位使得各个非劳动因素所有者参与商品价值实现后(2)新创造价值分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形成的同时,马价值实体的分配。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小商品生产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劳动者所以克思进一步研究了价值的分配。马克思指出当商并不会出现他们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参与价品资本价值实现后,工人因为对自已劳动力商品的值分配的独立表现形式。但是随着生产资料的所所有权而获得相当于自已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而资有者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的分离就会出现生产资料本家因为对手资本具有所有权而获得全部剩余价值。所有者参与价值分配的独立表现。(三)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马克思不仅研究了只有产业资本条件下资本马克思在分析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实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一次生产和分配过程,而且在体的形成和分配依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地研究《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第二十三章还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价值实体的再生产和再分配过程。马克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问题。1、产业资本条件下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思认为在产业资本的再生产中资本家不断的把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至三无偿获得的剩余价值作为积累投入扩大再生产,资篇,马克思首先研究只有资本主义产业资本的条件本家不仅以原有资本的所有权,而且以对已经无偿下商品价值实体的形成和价值分配。获得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来要求获得更多的剩余(1)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实体的形成价值,而工人在再分配过程中只能得到相当于自已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商品经济的所有权规律已经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与商品生产中的价值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形成过程相比“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21,那超过一定点后形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23]。成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3)剩余价值分配形成产业平均利润义生产的自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手劳动二重性的决定作用,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认为“这一卷要揭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中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241。也就是更加具体深入地考雇佣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则不仅创造了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创造了一个剩余价值。在察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从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存在的那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在价值实体形成和分配中所存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已的价值量,马克在的资本家阶级各个集团和工人的各种经济关系。31994-2009China AcademicJ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 HouseAllrightsreseredhtp:/hw.cnki.net
料和劳动对象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对此 ,马克思 认为“, 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 , 就是说 ,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 ,他在这 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因此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 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 ,劳动是财富之 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 [20 ] 。但是 ,生产资料这些非 劳动因素在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是生产条件 ,是 劳动借以实现的条件 ,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当然因 为生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 ,这些 非劳动因素总是被一些人所占有 ,非劳动因素只有 在这些人意志的支配下才能进入生产过程 ,因此 , 非劳动因素的所有者对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有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行为获得了独立于劳动的 “主体”地位 ,成为商品价值形成过程的“主体”。正 是因为对非劳动因素所有权而形成的“主体”地位 使得各个非劳动因素所有者参与商品价值实现后 价值实体的分配。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 ,小商品 生产者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又是劳动者 ,所以 并不会出现他们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参与价 值分配的独立表现形式。但是随着生产资料的所 有者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的分离 ,就会出现生产资料 所有者参与价值分配的独立表现。 (三) 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 马克思在分析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实 体的形成和分配依据的基础上 ,进一步具体地研究 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问题。 1、产业资本条件下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至三 篇 ,马克思首先研究只有资本主义产业资本的条件 下商品价值实体的形成和价值分配。 (1) 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实体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 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与商品生产中的价值 形成过程相比“,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21 ] ,那超过一定点后形 成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这个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 义生产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 ,由于 劳动二重性的决定作用 ,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 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 ,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而 雇佣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则不仅创造了相当于自己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而且创造了一个剩余价值。在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 ,以生产资料存在的那部 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马克 思称其为不变资本 ;而以劳动力存在的那部分资 本 ,由于劳动力本身的使用 ,即劳动可以创造出比 其自身更大的价值 ,因而马克思称其为可变资本。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资本包含转移过来的生产 资料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后 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过程。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 和商品价值的关系依然在发挥着作用 ,并且进一步 促进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论》第一 卷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篇中对此进行了深入 研究。马克思认为“,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 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 ,因为它是由商品价 值决定的。相反 ,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 比。它随着生产率提高而提高 ,随着生产率降低而 降低” [22 ] 。 (2) 新创造价值分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形成的同时 ,马 克思进一步研究了价值的分配。马克思指出 ,当商 品资本价值实现后 ,工人因为对自己劳动力商品的 所有权而获得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而资 本家因为对于资本具有所有权而获得了全部剩余 价值。 马克思不仅研究了只有产业资本条件下资本 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一次生产和分配过程 ,而且在 《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第二十三章还进一步研究了 资本主义价值实体的再生产和再分配过程。马克 思认为 ,在产业资本的再生产中 ,资本家不断的把 无偿获得的剩余价值作为积累投入扩大再生产 ,资 本家不仅以原有资本的所有权 ,而且以对已经无偿 获得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来要求获得更多的剩余 价值 ,而工人在再分配过程中只能得到相当于自己 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商品经济的所有权规律已经 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 以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 规律 ,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 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 [23 ] 。 (3) 剩余价值分配形成产业平均利润 在《资本论》第三卷 ,马克思认为“, 这一卷要揭 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中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 的各种具体形式” [24 ] 。也就是更加具体深入地考 察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过程 ,从而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在价值实体形成和分配中所存 在的资本家阶级各个集团和工人的各种经济关系。 3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2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其中第一篇到第二篇继续研究在只有产业资劳动力以工资形式得到了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本参与的情况下,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价值实部分活劳动耗费;而资本家依据对生产资料的所有体形成和分配中各种关系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权以剩余价值形式无偿地占有了活劳动耗费的另生产方式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各个部门资本有机一部分。具体的说,资本家阶级中不同的集团以不构成出现了差别,因而各个部门生产出了不同的剩同的形式分割了剩余价值,形成产业利润、商业利余价值量,而在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推动润和利息。大土地所有者依据对土地的所有权,以下,社会各个部门形成一般利润率,手是各个部地租形式在剩余价值中占有了一部分。这就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中,在生产资料私有权基础上的们的产业资本家按照该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完成价值实现结果在价值分配中,工人因为是劳动力社会三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大主地所所有者而获得相当于自已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各个有者阶级,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社会部门的产业资本家则因为对产业资本的所有权而结构。马克思在对剩余价值分割为利润、利息和地分配剩余价值获得平均利润。租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商业资本加入后剩余价值分为产业利润和和由它决定的分配关系都是过渡的、历史的经济关商业利润系。第三卷第四篇研究了当商业资本加入后价值的分配,虽然商业部门不生产价值,但是也参与资二、在价值范畴上对价格决定与形成的研究本主义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过程,因此,在价值分上述价值实体的分配,不是孤立实现和完成配中工人只是得到相当手自已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商业资本因为对资本的所有权要求获得平均利润,的,而是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来实现和完成的。具于是产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分配为归商业资本体的说,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家的商业利润和归产业资本家的产业利润。条件下,通过商品价格或商品的交换价值来实现全3、借贷资本加入后剩余价值分为企业主收入社会商品价值在各个行业分配和新创造的价值在和利息社会各个阶级及其内部集团分配。由此,马克思透第三卷第五篇研究借贷资本加入后剩余价值过商品交换和价格决定与形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的分配,当货币作为资本商品贷放给职能资本家就会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形成了借贷资本。在剩余价值分配中借贷资本获(一)交换价值和价格:价值实体分配的实现形式得的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果实,是职能资本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因为使用借贷资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家获得的为它们中包含着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或价值量,企业主收入表现为资本发挥职能的产物。所以它们就有了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对此,马克4、农业领域剩余价值分为平均利润和地租思指出:“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价值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领域,农业雇佣工人在农的本性产生,而不是相反,价值和价值量由它们的作为交换价值的表现方式产生”25]。正因为如此,业资本的支配下创造出包含有相当于自已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在价值分配中,农业雇价值对象本身要求进行商品交换。因此,在商品经佣工人只能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农业雇济条件下各个生产单位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交换,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分为两部分,即农业资本其中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家因为对资本的所有权而取走的平均利润,土地所得自已需要的产品: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各有者因为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以地租形式(包括绝对个资本家生产商品的自的是为了实现生产过程创地租和相对地租)取得的超额利润。造出来的剩余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这种交换实从《资本论》一至三卷中关于价值实体的形成际是在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内部对商品进行的分配和价值分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实体是方式。这里对商品的分配有两个方面含义:第一个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而价值的分配则是对方面是不同使用价值的分配,即不同类型产品分配价值实体在各类主体间进行的分配特别是对资本到社会各个部门集团和个人之中:第二个方面是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分配,其中工人阶级依靠出卖商品价值量的分配,即整个社会价值量按一定的比42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hwww.cnki.ner
其中第一篇到第三篇继续研究在只有产业资 本参与的情况下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价值实 体形成和分配中各种关系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 ,各个部门资本有机 构成出现了差别 ,因而各个部门生产出了不同的剩 余价值量 ,而在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推动 下 ,社会各个部门形成了一般利润率 ,于是各个部 门的产业资本家按照该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完成 价值实现 ,结果在价值分配中 ,工人因为是劳动力 所有者而获得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各个 部门的产业资本家则因为对产业资本的所有权而 分配剩余价值获得平均利润。 2、商业资本加入后剩余价值分为产业利润和 商业利润 第三卷第四篇研究了当商业资本加入后价值 的分配 ,虽然商业部门不生产价值 ,但是也参与资 本主义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过程 ,因此 ,在价值分 配中工人只是得到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 商业资本因为对资本的所有权要求获得平均利润 , 于是产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分配为归商业资本 家的商业利润和归产业资本家的产业利润。 3、借贷资本加入后剩余价值分为企业主收入 和利息 第三卷第五篇研究借贷资本加入后剩余价值 的分配 ,当货币作为资本商品贷放给职能资本家就 形成了借贷资本。在剩余价值分配中借贷资本获 得的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果实 ,是职能资本家 为使用借贷资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 利润。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家获得的 企业主收入表现为资本发挥职能的产物。 4、农业领域剩余价值分为平均利润和地租 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领域 ,农业雇佣工人在农 业资本的支配下创造出包含有相当于自己劳动力 价值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但在价值分配中 ,农业雇 佣工人只能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农业雇 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分为两部分 ,即农业资本 家因为对资本的所有权而取走的平均利润 ,土地所 有者因为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以地租形式(包括绝对 地租和相对地租) 取得的超额利润。 从《资本论》一至三卷中关于价值实体的形成 和价值分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 ,而价值的分配则是对 价值实体在各类主体间进行的分配 ,特别是对资本 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分配 ,其中工人阶级依靠出卖 劳动力以工资形式得到了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 部分活劳动耗费 ;而资本家依据对生产资料的所有 权以剩余价值形式无偿地占有了活劳动耗费的另 一部分。具体的说 ,资本家阶级中不同的集团以不 同的形式分割了剩余价值 ,形成产业利润、商业利 润和利息。大土地所有者依据对土地的所有权 ,以 地租形式在剩余价值中占有了一部分。这就是雇 佣劳动与资本制度中 ,在生产资料私有权基础上的 社会三大阶级 :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大土地所 有者阶级 ,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社会 结构。马克思在对剩余价值分割为利润、利息和地 租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和由它决定的分配关系都是过渡的、历史的经济关 系。 二、在价值范畴上对价格决定与形成的研究 上述价值实体的分配 ,不是孤立实现和完成 的 ,而是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来实现和完成的。具 体的说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条件下 ,通过商品价格或商品的交换价值来实现全 社会商品价值在各个行业分配和新创造的价值在 社会各个阶级及其内部集团分配。由此 ,马克思透 过商品交换和价格决定与形成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 会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一) 交换价值和价格 :价值实体分配的实现形 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因 为它们中包含着一般人类劳动 ,即价值或价值量 , 所以它们就有了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对此 ,马克 思指出“: 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价值 的本性产生 ,而不是相反 ,价值和价值量由它们的 作为交换价值的表现方式产生” [25 ] 。正因为如此 , 价值对象本身要求进行商品交换。因此 ,在商品经 济条件下各个生产单位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交换 , 其中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 得自己需要的产品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各 个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过程创 造出来的剩余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 ,这种交换实 际是在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内部对商品进行的分配 方式。这里对商品的分配有两个方面含义 :第一个 方面是不同使用价值的分配 ,即不同类型产品分配 到社会各个部门、集团和个人之中 ;第二个方面是 商品价值量的分配 ,即整个社会价值量按一定的比 4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2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例分配到社会各个部门、集团和个人之中。交换既应换回的物化劳动。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物化劳然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形式,那么,交换动以价值形式表现,因此“各个生产部门应分配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不同种商品的分配过程,根本上也物化劳动”就表现为“单个商品换回一定量的物化就是商品价值量的分配过程。正是因为这种交换劳动”或者“单个商品换回一定量的价值量”这个特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产品分配中的相互社会关系,进殊范畴。马克思认为,“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而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社会关系,因而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马克思将其作为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作为政治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喻的。.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然商品分配是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的,因此: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劳动按比例分商品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就构成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27】。由此可见,商品的交换价值正是换回一定商品经济交换的实体。对此,马克思说:“只要商品不是卖不出去,就总会发生商品的形式变换,尽管量物化劳动或价值量这一范畴。而这又表现为商在这种形式变换中,实体一价值量一-一可能在不品本身的属性或能力,即商品交换价值以商品换回正常的场合亏损或增加26]。尽管价值是社会交一定量其他商品的属性表现出来的,或者说表现为换的实体,但它并不是直接进行价值分配,决定商换回一定量其他商品的能力。马克思也正是在这品价格运动、对价值实体进行分配的是交换价值。个意义上使用了交换价值的概念,他说:“从那时那么交换价值为什么能作为价值分配形式而起,一方面,物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手交换成为一个独立经济范畴?事实上,交换价值作为一的效用的分离固定下来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交换价值分离开来28]。这里,马克思把交换个经济范畴而被独立化,具有其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我们知道,一定社会的产品是需要在整个社价值等同于交换的效用或能力。而商品换回一定会进行分配的,而社会产品的分配归根到底是由社量其他商品的能力或效用又是通过商品与一定量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一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其他具体商品的交换表现的。这样,商品换回一定所以,凝结在社会产品中的人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量其他商品的能力又以一种商品同其他一种商品之间的分配也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社相交换的量的比例表现出来。这正是马克思所说会物化劳动必须按一定比例在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交换价值,初看起来,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或比例。"29]以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因此,它首先在金取得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时,“商品在金由社会生产的比例规律决定。其次,社会物化劳动的分配由生产条件的分配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所上的价值表现—x量商品A=y量货币商品是商品的货币形式或它的价格30],即交换价值表决定,并据此按一定的比例在社会各集团和个人之间分配。这样可以看出,由社会生产所决定的应现为它的特殊形式一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价值,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或各个生产者的物化劳动,同或价格形式。这时,货币虽然充当交换媒介,但它该生产部门或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是有也是商品,因此直接决定货币和商品交换比例的也差别、不相等的。因此它们分别作为独立的经济范是货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货币的价值:同样,货币畴进行理论研究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的交换价值量也不与其价值量相等,所以商品换回既然在商品经济中社会产品的分配是通过商的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并不等于商品本身的交换品交换实现的,那么,社会总物化劳动的分配也是价值量,商品的交换价值可能没有实现。但是,因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的。社会各生产部门应分配的为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它的出现“只是为了马上又消失3】,货币这个“商品的社会物化劳动是通过该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换回的物化劳动实现的。因此,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交换价值的独立表现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它马上又会被别的商品代替32]。所以在交换价值取个生产部门应分得的社会物化劳动就表现为各个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应换回的社会物化劳动。因得价格形式后,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并不影响商为每个生产部门换回的物化劳动是通过该生产部品交换价值的实现。事实上,价格形式不仅不影即的单个商品换回的物化劳动实现的故而各个生响反而还能更好的实现交换价值,因为在商品流产部门应换回的物化劳动就首先表现为单个商品通过程中,货币在质上可以代表任何一种商品,在5D1994-2009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例分配到社会各个部门、集团和个人之中。交换既 然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形式 ,那么 ,交换 过程也就是社会不同种商品的分配过程 ,根本上也 就是商品价值量的分配过程。正是因为这种交换 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产品分配中的相互社会关系 ,进 而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社会关系 ,因而 马克思将其作为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作为政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既然商品分配是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的 ,因此 , 商品价值 ,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就构成 商品经济交换的实体。对此 ,马克思说“: 只要商品 不是卖不出去 ,就总会发生商品的形式变换 ,尽管 在这种形式变换中 ,实体 ———价值量 ———可能在不 正常的场合亏损或增加” [26 ] 。尽管价值是社会交 换的实体 ,但它并不是直接进行价值分配 ,决定商 品价格运动、对价值实体进行分配的是交换价值。 那么交换价值为什么能作为价值分配形式而 成为一个独立经济范畴 ? 事实上 ,交换价值作为一 个经济范畴而被独立化 ,具有其历史发展的客观必 然性。我们知道 ,一定社会的产品是需要在整个社 会进行分配的 ,而社会产品的分配归根到底是由社 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 所以 ,凝结在社会产品中的人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 之间的分配也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社 会物化劳动必须按一定比例在生产部门之间分配 , 以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因此 ,它首先 由社会生产的比例规律决定。其次 ,社会物化劳动 的分配由生产条件的分配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所 决定 ,并据此 ,按一定的比例在社会各集团和个人 之间分配。这样可以看出 ,由社会生产所决定的应 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或各个生产者的物化劳动 ,同 该生产部门或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是有 差别、不相等的。因此它们分别作为独立的经济范 畴进行理论研究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 既然在商品经济中 ,社会产品的分配是通过商 品交换实现的 ,那么 ,社会总物化劳动的分配也是 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的。社会各生产部门应分配的 社会物化劳动是通过该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换回 的物化劳动实现的。因此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各 个生产部门应分得的社会物化劳动就表现为各个 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应换回的社会物化劳动。因 为每个生产部门换回的物化劳动是通过该生产部 门的单个商品换回的物化劳动实现的 ,故而各个生 产部门应换回的物化劳动就首先表现为单个商品 应换回的物化劳动。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物化劳 动以价值形式表现 ,因此“, 各个生产部门应分配的 物化劳动”就表现为“单个商品换回一定量的物化 劳动”或者“单个商品换回一定量的价值量”这个特 殊范畴。马克思认为“, 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 劳动的必要性 ,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 取消 ,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这是不言 而喻的。.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 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 ,这种劳动按比例分 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 ,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 值” [27 ] 。由此可见 ,商品的交换价值正是换回一定 量物化劳动或价值量这一范畴。而这又表现为商 品本身的属性或能力 ,即商品交换价值以商品换回 一定量其他商品的属性表现出来的 ,或者说表现为 换回一定量其他商品的能力。马克思也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使用了交换价值的概念 ,他说 :“从那时 起 ,一方面 ,物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于交换 的效用的分离固定下来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同它 们的交换价值分离开来” [28 ] 。这里 ,马克思把交换 价值等同于交换的效用或能力。而商品换回一定 量其他商品的能力或效用又是通过商品与一定量 其他具体商品的交换表现的。这样 ,商品换回一定 量其他商品的能力又以一种商品同其他一种商品 相交换的量的比例表现出来。这正是马克思所说 的“, 交换价值 ,初看起来 ,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 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或比例。” [29 ] 在金取得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时“, 商品在金 上的价值表现 ———x 量商品 A = y 量货币商品 ——— 是商品的货币形式或它的价格” [30 ] ,即交换价值表 现为它的特殊形式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价值 , 或价格形式。这时 ,货币虽然充当交换媒介 ,但它 也是商品 ,因此直接决定货币和商品交换比例的也 是货币的交换价值 ,而不是货币的价值 ;同样 ,货币 的交换价值量也不与其价值量相等 ,所以商品换回 的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并不等于商品本身的交换 价值量 ,商品的交换价值可能没有实现。但是 ,因 为在商品流通中 ,货币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 ,它的 出现“只是为了马上又消失” [31 ] ,货币这个“商品的 交换价值的独立表现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它马 上又会被别的商品代替” [32 ] 。所以在交换价值取 得价格形式后 ,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 ,并不影响商 品交换价值的实现。事实上 ,价格形式不仅不影 响 ,反而还能更好的实现交换价值 ,因为在商品流 通过程中 ,货币在质上可以代表任何一种商品 ,在 5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2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量上与实际的价值量分离,只是价值量的代表或者究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格的形成及如何实现价值符号。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流通手段的金价值分配的,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换关系和司作为价格标准的金偏离了,因此,金在实现商品分配关系。的价格时不再是该商品的真正等价物。...·流通1产业资本条件下价格和生产价格的决定和过程的自然倾向是要把铸币的金存在变为金假象,形成或把铸币变为它的法定金属含量的象征33]。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研究了只有产业资本情况下,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商品以,在流通中货币可以代表与本身交换价值量相等的价值量,通过与商品交换而实现商品的交换价价格的决定和形成及其对价值的分配。这种研究值即实现社会价值量在各个部门、集团和个人的符合历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分配。因为在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就生产方式(二)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决定和形成本身来说,例如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除了同一资本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商品和货币》篇,马克思同时雇用的工人较多而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详细地研究了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的什么区别5]所以此时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决定以及如何实现价值实体的分配。成基本相等,各个行业商品交换价值等于该行业商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部门主要都是以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格仍然由该行业商品的价值手工劳动为基础,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和决定,并且通过价格实现各个行业商品中新创造的生产者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之比相差不大,各价值量分为工资和剩余价值。个部门在社会生产中创造的价值量变化很小,这马克思说:“我们在第一卷和第二卷只是研究样,各个部门应该从社会分配的价值量就等于该部了商品的价值,现在,一方面,成本价格作为这个价门生产的价值量。各个商品生产者所分配的价值值的一部分而分离出来了,另一方面,商品的生产价格作为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而发展起来36),即量,也就是该商品生产者本身生产的价值量。对接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此,马克思说:“所有权似乎是以自已的劳动为基础篇继续研究只有产业资本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机的。至少我们应当承认这样的假定,因为互相对立的仅仅是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占有别人商品的器大工业时期商品生产价格的决定及其对社会价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而自己的商品又只能值的分配。由于这个时期生产资料大规模的增加,是由劳动创造的[34]。因此,各个部门商品的交换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扩大,而资本受等量资本获取价值是由该部门生产的价值量决定,各个商品的交等量利润的支配在各个行业流动,从而出现各个部换价值是由该商品生产时凝结的价值量决定。门的利润率在整个社会的平均化,因此,商品价值在交换价值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即简单的、转换为生产价格。所谓生产价格,即如马克思所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说:“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式和一般的价值形式中,各种商品交换价值始终是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37]此时,尽管由于资由该类商品生产部门生产的价值量决定。当金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后,商品交换价值表现为商品本有机构成不相等,各个部门的剩余价值量和平均的价格。这时,因为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仍然是手利润不相等,交换价值量即生产价格和价值量不相工劳动,生产条件变化不大,因此各个部门应分配等。不过,马克思认为“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价值量仍然等于该部门生产的价值量,商品的价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格由该部门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在交换价值取得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的总和381。价格形式后,价值实体的分配也取得了用价格的形正是通过生产价格,即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交换价式,正是通过价格的这种特殊形式来实现对整个社值实现整个社会价值量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实现会价值实体在各个行业的分配。全社会的剩余价值量在各个部门分配为平均利润。(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决定和2、商业资本进入后商业价格的决定和形成形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四篇研究了当马克思不仅研究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商业资本加入的条件下商业价格的决定及实现价的决定和形成及实现商品价值分配,而且进一步研值分配。699-2009ChinaAcademieJoumalElectroniePublishingHouseArighsreseredhip/cnkne
量上与实际的价值量分离 ,只是价值量的代表或者 价值符号。正如马克思所说“: 作为流通手段的金 同作为价格标准的金偏离了 ,因此 ,金在实现商品 的价格时不再是该商品的真正等价物。.流通 过程的自然倾向是要把铸币的金存在变为金假象 , 或把铸币变为它的法定金属含量的象征” [33 ] 。所 以 ,在流通中 ,货币可以代表与本身交换价值量相 等的价值量 ,通过与商品交换而实现商品的交换价 值 ,即实现社会价值量在各个部门、集团和个人的 分配。 (二)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决定和形成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商品和货币》篇 ,马克思 详细地研究了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价格的 决定以及如何实现价值实体的分配。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 ,各个部门主要都是以 手工劳动为基础 ,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和 生产者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之比相差不大 ,各 个部门在社会生产中创造的价值量变化很小 ,这 样 ,各个部门应该从社会分配的价值量就等于该部 门生产的价值量。各个商品生产者所分配的价值 量 ,也就是该商品生产者本身生产的价值量。对 此 ,马克思说“: 所有权似乎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的。至少我们应当承认这样的假定 ,因为互相对立 的仅仅是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 ,占有别人商品的 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 ,而自己的商品又只能 是由劳动创造的” [34 ] 。因此 ,各个部门商品的交换 价值是由该部门生产的价值量决定 ,各个商品的交 换价值是由该商品生产时凝结的价值量决定。 在交换价值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即简单的、 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 式和一般的价值形式中 ,各种商品交换价值始终是 由该类商品生产部门生产的价值量决定。当金固 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后 ,商品交换价值表现为商品 的价格。这时 ,因为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仍然是手 工劳动 ,生产条件变化不大 ,因此各个部门应分配 的价值量仍然等于该部门生产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 格由该部门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在交换价值取得 价格形式后 ,价值实体的分配也取得了用价格的形 式 ,正是通过价格的这种特殊形式来实现对整个社 会价值实体在各个行业的分配。 (三)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的决定和 形成 马克思不仅研究了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 的决定和形成及实现商品价值分配 ,而且进一步研 究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格的形成及如何实现 价值分配的 ,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换关系和 分配关系。 1、产业资本条件下价格和生产价格的决定和 形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研究了只 有产业资本情况下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商品 价格的决定和形成及其对价值的分配。这种研究 符合历史的发展过程 ,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因为在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就生产方式 本身来说 ,例如初期的工场手工业 ,除了同一资本 同时雇用的工人较多而外 ,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 什么区别” [35 ] ,所以此时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 成基本相等 ,各个行业商品交换价值等于该行业商 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格仍然由该行业商品的价值 决定 ,并且通过价格实现各个行业商品中新创造的 价值量分为工资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 我们在第一卷和第二卷只是研究 了商品的价值 ,现在 ,一方面 ,成本价格作为这个价 值的一部分而分离出来了 ,另一方面 ,商品的生产 价格作为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而发展起来” [36 ] ,即 接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第一、第二和第三 篇继续研究只有产业资本的情况下 ,在资本主义机 器大工业时期商品生产价格的决定及其对社会价 值的分配。由于这个时期生产资料大规模的增加 , 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扩大 ,而资本受等量资本获取 等量利润的支配在各个行业流动 ,从而出现各个部 门的利润率在整个社会的平均化 ,因此 ,商品价值 转换为生产价格。所谓生产价格 ,即如马克思所 说“: 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 ,把 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 ,由此 形成的价格 ,就是生产价格。” [37 ] 此时 ,尽管由于资 本有机构成不相等 ,各个部门的剩余价值量和平均 利润不相等 ,交换价值量即生产价格和价值量不相 等。不过 ,马克思认为“, 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 的总和 ,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的 生产价格的总和 ,必然等于它的价值的总和” [38 ] 。 正是通过生产价格 ,即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交换价 值 ,实现整个社会价值量在各个部门的分配 ,实现 全社会的剩余价值量在各个部门分配为平均利润。 2、商业资本进入后商业价格的决定和形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四篇研究了当 商业资本加入的条件下商业价格的决定及实现价 值分配。 6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2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当商业资本加入后,尽管商业部门劳动只是实土地私有权的垒断使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不现价值,并不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商业资本也要按能参与各个行业利润的平均化,因此农产品就是按照它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照本身价值出售农产品的价格即交换价值等于程。于是通过资本在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竞争农产品价值因此,农产品价格是由农产品的价值和流动,实现两大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这时,商决定的。并通过价格实现农产品剩余价值分配为品价格或者可称为商业价格已经不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和地租(绝对地租和相对地租)平均利润而是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之可见,马克思在《资本论》一至三卷中,同时依和,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商品资本的实际价值或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价格的决实际生产价格=k+p+h(在这里,h代表商业利定和形成单明了交换价值及其特殊形式价格是如润)。所以,生产价格,或者说产业资本家本人出售何实现价值分配的,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交换关商品的价格,小于商品的实际生产价格;或者说,就系和分配关系。全部商品来看,产业资本家阶级出售全部商品的价综上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包含价格,小于这全部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实际生值实体形成、价值分配以及通过价格实现价值分配产价格或商业价格和各种产业部门创造的价值量的完整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包含两方是不同的。正是通过商业价格实现了产业部门雇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在价值范畴上对财富实体和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分配研究,第二方面是在价值范畴上对价格决定和润。形成研究。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财富的社会实体3、借贷资本进入后商品价格的决定和形成是价值,其分配是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实现的。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第五篇研究了借克思在《资本论》一至三卷中,以价值范畴为基础,贷资本加入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决定及价值分配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实体一价值形成和的。分配,以及价格决定和形成及其对价值实体在资本当货币作为资本商品贷放给职能资本家就形主义社会各个阶级中进行分配全面述了劳动价值论,从而深刻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成了借贷资本但借贷资本的加入并不影响商品价值量或剩余价值总量,它只能影响已有剩余价值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内部分割。对此马克思说:“利润即剩余价值的这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两个部分作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所采取的形式,并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体系中,才能全面地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不表示对劳动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只存在于劳动和作为这两个部分的总和、整体和统一体的利润,参考文献:或更确切些说,剩余价值之间。"40】因此,此时商品的价格仍然是商业资本加入后形成的实际生产价[1][2][3][4][5][6][7][8][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23 ][25 ][26][28][30]格或商业价格,这个价格根本上仍然由商品的价值[31][32][33][34][3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决定。正是通过商品价格实现整个社会价值在各版社,1975.47、47、48、48、48、51、55、60、52、57-58、59-60、个部门的分配产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分割为35453-54、202、201-202、205、223、225、227、57、221、355、产业企业主收入、商业企业主收入和利息。640、75、127、106、113、148、148、145640、3584、农产品价格的决定和形成[24][36][37][38][39][40]资本论(第3卷】[M]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研究了农业京:人民出版社,1975.29、183、176、193318、428产业资本加入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决定及价值分配[27]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的。版社,1976.282.在将农业产业资本引进后因为农业部门的资[29] KarlMarx.“CAPITAL"Volume I, Mosoow,Foreign Lamguages Publishing Hbuse.6.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农业领域形成的剩余价值高于社会平均利润,农产品的价责任编辑:张旭值高于工业领域形成的生产价格。而农业生产中7D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t
当商业资本加入后 ,尽管商业部门劳动只是实 现价值 ,并不创造新的价值 ,但是 ,商业资本也要按 照它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 ,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 程。于是通过资本在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竞争 和流动 ,实现两大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这时 ,商 品价格或者可称为商业价格已经不是成本价格加 平均利润 ,而是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之 和 ,正如马克思所说“: 全部商品资本的实际价值或 实际生产价格 = k + p + h (在这里 ,h 代表商业利 润) 。所以 ,生产价格 ,或者说产业资本家本人出售 商品的价格 ,小于商品的实际生产价格 ;或者说 ,就 全部商品来看 ,产业资本家阶级出售全部商品的价 格 ,小于这全部商品的价值” [39 ] ,也就是说实际生 产价格或商业价格和各种产业部门创造的价值量 是不同的。正是通过商业价格实现了产业部门雇 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 润。 3、借贷资本进入后商品价格的决定和形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第五篇研究了借 贷资本加入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决定及价值分配 的。 当货币作为资本商品贷放给职能资本家就形 成了借贷资本 ,但借贷资本的加入并不影响商品价 值量或剩余价值总量 ,它只能影响已有剩余价值的 内部分割。对此马克思说“: 利润即剩余价值的这 两个部分作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所采取的形式 ,并 不表示对劳动的关系 ,因为这种关系只存在于劳动 和作为这两个部分的总和、整体和统一体的利润 , 或更确切些说 ,剩余价值之间。” [40 ] 因此 ,此时商品 的价格仍然是商业资本加入后形成的实际生产价 格或商业价格 ,这个价格根本上仍然由商品的价值 决定。正是通过商品价格实现整个社会价值在各 个部门的分配 ,产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分割为 产业企业主收入、商业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4、农产品价格的决定和形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研究了农业 产业资本加入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决定及价值分配 的。 在将农业产业资本引进后 ,因为农业部门的资 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 ,农业领 域形成的剩余价值高于社会平均利润 ,农产品的价 值高于工业领域形成的生产价格。而农业生产中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不 能参与各个行业利润的平均化 ,因此农产品就是按 照本身价值出售 ,农产品的价格 ,即交换价值等于 农产品价值 ,因此 ,农产品价格是由农产品的价值 决定的。并通过价格实现农产品剩余价值分配为 平均利润和地租(绝对地租和相对地租) 可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至三卷中 ,同时依 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深入研究了价格的决 定和形成 ,阐明了交换价值及其特殊形式价格是如 何实现价值分配的 ,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交换关 系和分配关系。 综上所述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包含价 值实体形成、价值分配以及通过价格实现价值分配 的完整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包含两方 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在价值范畴上对财富实体和 分配研究 ,第二方面是在价值范畴上对价格决定和 形成研究。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 ,财富的社会实体 是价值 ,其分配是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实现的。马 克思在《资本论》一至三卷中 ,以价值范畴为基础 , 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实体 ———价值形成和 分配 ,以及价格决定和形成及其对价值实体在资本 主义社会各个阶级中进行分配 ,全面阐述了劳动价 值论 ,从而深刻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 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在 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体系中 ,才能全面地科学地理解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参考文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8 ][30 ] [31 ][32 ][33 ][34 ][35 ]资本论 (第 1 卷) [M]1 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75147、47、48、48、48、51、55、60、52、57 - 58、59 - 60、 354、53 - 54、202、201 - 202、205、223、225、227、57、221、355、 640、75、127、106、113、148、148、145、640、3581 [24 ][36 ][37 ] [ 38 ] [ 39 ] [ 40 ]资本论 (第 3 卷) [M]1 北 京 :人民出版社 ,1975129、183、176、193、318、4281 [27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1 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7612821 [29 ] KarlMarx1“CAPITAL”Volume I , Moscow ,Foreign Lan2 guages Publishing House. 61 责任编辑 :张 旭 7 《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 2 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ABSTRACTSUnderstanding Comprehensively Marx's Theory of Labor ValueBai Baoli, Wang shengliMarx's theory of labor value and his total economsitcs should be coesidened as a whole organically. Peopleare able to understand Marx's theory of labor value comp'etely and scientifically only under seeing his theoriesas a whole system.As a whole theoretical system, Marx's theory of labor value contains foming and distributionofvalue, making ardfoming ofprice,and realization ofvaluedistribution through price,Basedon thevaluecategories, Das Kapical from Vol.1 to Vol.3 study indepth the issues mentioned above.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 and the Shift of the Approach to Economic GrowthJiao Binlong,FengWenrongAn entrepreneur is the type of person who allocates resources finally, initiat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pends innovationandformstheinstitutional andmarketcircumstances.All in all,anentrepreneur isthnon-govemmental promoting force in the change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Stagn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transformation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slow shif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in our country.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 must be pushed as soon as possible if we need to achieve the shift of theeconomic growth mode.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the Revolu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ParadigmCheng Qizhi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is the material growth paradigm oftraditionalindustrializationinthewesten.ButitsenormouscostsareunabletobebomebymodernsocietyTherefore therevolution of theeconomic growth paradigm must be carried onratherthan thetransformation ofthe traditional mode, which comprises ther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thegrowth index, thetechnical path, the outlook of happy and the consumption patterm.D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试析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_的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_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_分工_交易与劳动创造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_与卫兴华_晏智杰教授交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从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到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若干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劳动价值论_的最新研究进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农地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视角下的农地使用权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力的非商品性及劳动力价值的含义_对马_省略_劳动价值理论中_劳动产品_和.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转形问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法_读_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_一书.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正确认识级差地租量的规定及其变动趋势_兼谈级差地租量的规定理论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_地价理论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研究的新阐释_马克思两大发现新探_主要内容评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怎样看待约翰_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_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_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导论 Political economics.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