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

.全国中文恢世期刊全国贸易经济类心服刊商业研究Marketmodernization需要剩余价值理论的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扩大再生产是商品生产论剩余价值的阶段性目的和特征,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不具有制度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属性。恩格斯说:“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乔永忠杨永纯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院后备基金从这剩余中形成的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价值增殖的剩余价续发展的基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把价值范畴,由于其逻辑形态的存在,表明其自身范畴是超越具体社会经济形态的,因而在值归结为劳动,把剩余价值归结为剩余劳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纳入剩余价值范畴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同时,由动,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结果。剩余价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下剩余价值的特殊属性,有效地消解了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不协调,值是商品生产的余额和果实,任何商品生从而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创设其发挥作用的文明范式。产都要追求这个“余额”和“果实”,这个【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路径意义“余额”和“果实”的价值必然表现为剩余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念、范畴等理论形式确立的剩余价值一般价值。这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也不例外。的核心内容,马克思通过分析生产商品的科学逻辑体系:从剩余价值现象形态上抽劳动二重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象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本质形第二,剩余劳动物化为剩余价值是社态,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二是历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的条件要求。在社会值,指出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史形态上的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理论由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程中作用不同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特殊演变为商品经济条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变资本,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随着社会件下的剩余价值一般,它是在历史的发展要劳动时间形成劳动者个人收入,剩余劳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如何重新认形态上得以完成的辩证逻辑体系。剩余价动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同样社会生产的目识剩余价值理论?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值逻辑形态的存在,表明其自身是超越具的仍然是追求剩余价值,这是经济持续运体社会经济形态存在的。从而推导出区别行中有剩余价值,其自身又有哪些特征?转的动因,根本原因是追求价值这一社会研究并厘清这些问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社会经济形态的不是价值和剩余价值问财富的表现形式,而剩余价值是社会财富经济理论的路径选择之一。题,而是剩余价值的获取形式,即资本为增长和积累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剩余价一、剩余价值的理论背景谁所有,剩余价值归谁占有,为谁所用等值构成社会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坚实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范畴是在问题。剩余价值逻辑形态是商品经济的范基础。《1857~1858经济学手稿》里,公开发表畴,是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第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功能要求。作是1865年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所作的《工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把剩余价值看为价值增殖的剩余价值范畴,不再是资本资、价格和利润》报告里,而剩余价值理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而是市场经济的普论体系完成则是在《资本论》中。主要内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遍范畴。马克思《资本论》中并没有把剩容可概括为: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定性的意义。”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的基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二、剩余价值范畴引入当下市场经济而仅把剩余价值看作是一定劳动生产率基本以及剩余价值得以产生的根本条件: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础上和商品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范余价值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我国当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畴。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剩余价值反映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是否允许剩余价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值存在?剩余价值理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市商品经济,剩余价值范畴仍然适用。如果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场经济?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无剥离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引入剩余价值范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长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中特定的制度属性,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期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是商品从其自然属性和商品经济一般角度把握和泛指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指以马克思剩余价经济的问题已达成共识,我国要建设并完予以规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值理论为基础,以变化了的时代和经济形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也已经成为现剩余价值范畴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势为条件而产生的一个辩证发展的逻辑体实。因此在当下市场经济中引入剩余价值第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剩系。这个逻辑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逻范畴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余价值范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剩余价值辑形态上的剩余价值,即马克思通过概第一,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理论,并纳入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持续发1994-2009China Academi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惠物现优华32006年hk串)总第461期50
《商场现代化》2006 年 3 月(中旬刊)总第 461 期 50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的核心内容,马克思通过分析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指出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 泉,并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 程中作用不同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如何重新认 识剩余价值理论?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 行中有剩余价值,其自身又有哪些特征? 研究并厘清这些问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的路径选择之一。 一、剩余价值的理论背景 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范畴是在 《1857~1858 经济学手稿》里,公开发表 是1865年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所作的《工 资、价格和利润》报告里,而剩余价值理 论体系完成则是在《资本论》中。主要内 容可概括为: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 的基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 本以及剩余价值得以产生的根本条件;剩 余价值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 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 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 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 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泛指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指以马克思剩余价 值理论为基础,以变化了的时代和经济形 势为条件而产生的一个辩证发展的逻辑体 系。这个逻辑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逻 辑形态上的剩余价值,即马克思通过概 念、范畴等理论形式确立的剩余价值一般 科学逻辑体系; 从剩余价值现象形态上抽 象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本质形 态,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二是历 史形态上的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理论由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特殊演变为商品经济条 件下的剩余价值一般,它是在历史的发展 形态上得以完成的辩证逻辑体系。剩余价 值逻辑形态的存在,表明其自身是超越具 体社会经济形态存在的。从而推导出区别 社会经济形态的不是价值和剩余价值问 题,而是剩余价值的获取形式,即资本为 谁所有,剩余价值归谁占有,为谁所用等 问题。剩余价值逻辑形态是商品经济的范 畴,是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 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把剩余价值看 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 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 定性的意义。” 二、剩余价值范畴引入当下市场经济 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我国当下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 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是否允许剩余价 值存在?剩余价值理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无 引入剩余价值范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长 期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是商品 经济的问题已达成共识,我国要建设并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也已经成为现 实。因此在当下市场经济中引入剩余价值 范畴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第一,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需要剩余价值理论的支持。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是商品经济,扩大再生产是商品生产 的阶段性目的和特征,剩余劳动、剩余产 品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不具有制度 属性。恩格斯说:“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 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 后备基金从这剩余中形成的积累。过去和 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 续发展的基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把价 值归结为劳动,把剩余价值归结为剩余劳 动,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结果。剩余价 值是商品生产的余额和果实,任何商品生 产都要追求这个“余额”和“果实”,这个 “余额”和“果实”的价值必然表现为剩余 价值。这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社会主 义商品生产也不例外。 第二,剩余劳动物化为剩余价值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的条件要求。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 要劳动时间形成劳动者个人收入,剩余劳 动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同样社会生产的目 的仍然是追求剩余价值,这是经济持续运 转的动因,根本原因是追求价值这一社会 财富的表现形式,而剩余价值是社会财富 增长和积累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剩余价 值构成社会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坚实 基础。 第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功能要求。作 为价值增殖的剩余价值范畴,不再是资本 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而是市场经济的普 遍范畴。马克思《资本论》中并没有把剩 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 而仅把剩余价值看作是一定劳动生产率基 础上和商品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范 畴。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剩余价值反映 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商品经济,剩余价值范畴仍然适用。如果 剥离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 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中特定的制度属性, 从其自然属性和商品经济一般角度把握和 予以规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剩余价值范畴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剩 余价值范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剩余价值 理论,并纳入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持续发 论剩余价值 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 [摘 要]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价值增殖的剩余价 值范畴,由于其逻辑形态的存在,表明其自身范畴是超越具体社会经济形态的,因而在 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纳入剩余价值范畴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同时,由 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下剩余价值的特殊属性,有效地消解了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不协调, 从而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创设其发挥作用的文明范式。 [关键词] 剩余价值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和谐社会 路径意义 商业研究 乔永忠 杨永纯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院

全国中文峡旧期刊全国贸易经济类赖旧期刊商业研究Marketmodernization展的理论基础,体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来源于政治上处于人际关系,因此就不可能构建一个真正和特殊性,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被剥削地位的雇工剩余劳动,社会主义社谐的社会。但事实上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济、扩大再生产和促进社会财富的不断增会剩余价值来源于政治上享有主人翁地位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承认剩余价值,不仅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同的劳动者提供的自觉劳动,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构建和时,从理论与实践对照来看,社会主义剩剩余价值反映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对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构余价值比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更大的文明抗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剩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之一。面和进步性,由于实践限制,这种文明面余价值反映劳动者整体利益与劳动者个人首先,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和进步性未能充分拓展和利用,因而在社利益之间的兼顾关系,虽然其中也包含着构建工程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开源节利益差别和矛盾,但这种差别和矛盾不是济基础之上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流问题应该受到特别重视,可以说在社会对抗性的。第二,剩余价值的占有和分配济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纳入主义经济理论中,剩余价值不仅是继续适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完全归资本剩余价值理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用的范畴,而且是特别重要的范畴。家无偿占有,其分配在资本占有者内部进建立一个真正的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范行,其用途也是为维护资本所有者的根本经济体系。畴的共性与个性利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企业的其次,承认剩余价值范畴与构建人与将剩余价值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剩余价值从根本上说属于劳动群众共同占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不冲突。从前述剩余济理论具有明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在有,剩余价值再分配也是为劳动者的根本价值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其共性与个性也是重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第三,剩余价值在和其范畴共性可知,在不同社会形态中,要探讨内容。市场经济中所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资区别剩余价值是否具有剥削属性,是根据一方面,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具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特定内剩余价值的获取形式判断的,即资本为谁有其范畴的共性。即剥离其与各种经济形容和动力,处于支配经济运行的地位。所有,剩余价值归谁占有,为谁所用等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增殖态的特定关系后的一般特征,这种一般特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剩余价值主要部征可以概括为:第一,商品生产和交换是固然重要,但更重视兼顾公平与效率,分以国家为集中代表获取,从根本上说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下剩余价值的共同基因而剩余价值起着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为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的,其再分配也是为的作用。础。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的。而格的余额,剩余劳动在商品交换出现后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应忽视和排斥剩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强调处理利益矛盾方立即物化为剩余价值,同样剩余产品也表余价值范畴,而应全面研究剩余价值在社式的变化,即从力图将利益矛盾引向利益现或实现为剩余价值:第二,剩余劳动是会主义条件下的实现、分配和利用,同时对立、冲突和利益斗争,转变为力图将利一切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人类社会中,劳在实践上实现剩余价值生产和来源的最大益矛盾引向矛盾的缓和与化解。在建立和动者的劳动总要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化、剩余价值分配和去向的最优化,使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前者是劳动者为自已进行的劳动,后余价值理论卫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形者是劳动者被迫或自觉地为他人或社会从献,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态下的特殊属性,从而有效地消解了商品事的劳动。没有剩余劳动,亦即单纯的劳四、重新认识剩余价值理论对构建和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动力价值补偿不产生剩余价值:第三,是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能利用剩余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成果一切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基中创设其发挥作用的文明范式。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积的关怀性享有和人本性回归,构建和谐社参考文献: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也是剩余价值。同会意味着我们对待利益矛盾的态度发生了[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第时公共领域的开支也来自剩余价值。在以根本性变化,即力图将利益矛盾引向缓和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与化解。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第剩余价值多寡就成为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同步进行的。既然剩余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共同标志。一般来价值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可能[3]高淑娟:《关于剩余价值一般与特殊说,剩余价值量越大,可供社会发展的资性和必要性,那么在经济运行中承认剩余的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考》,清华金越多,社会发展规模就越大,发展速度价值是否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常规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也越快。维认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个体之间,个体[4]】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第44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文具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下的特殊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承认剩余价值就等于[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第第一,剩余劳动的性质和反映的关系不承认剥削,承认剩削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9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94代华26第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1 《商场现代化》2006 年 3 月(中旬刊)总第 461 期 展的理论基础,体现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 特殊性,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扩大再生产和促进社会财富的不断增 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从理论与实践对照来看,社会主义剩 余价值比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更大的文明 面和进步性,由于实践限制,这种文明面 和进步性未能充分拓展和利用,因而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开源节 流问题应该受到特别重视,可以说在社会 主义经济理论中,剩余价值不仅是继续适 用的范畴,而且是特别重要的范畴。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范 畴的共性与个性 将剩余价值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具有明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其共性与个性也是重 要探讨内容。 一方面,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具 有其范畴的共性。即剥离其与各种经济形 态的特定关系后的一般特征,这种一般特 征可以概括为:第一,商品生产和交换是 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下剩余价值的共同基 础。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 格的余额,剩余劳动在商品交换出现后便 立即物化为剩余价值,同样剩余产品也表 现或实现为剩余价值;第二,剩余劳动是 一切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人类社会中,劳 动者的劳动总要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 动,前者是劳动者为自己进行的劳动,后 者是劳动者被迫或自觉地为他人或社会从 事的劳动。没有剩余劳动,亦即单纯的劳 动力价值补偿不产生剩余价值;第三,是 一切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基 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积 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也是剩余价值。同 时公共领域的开支也来自剩余价值。在以 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形态下, 剩余价值多寡就成为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 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共同标志。一般来 说,剩余价值量越大,可供社会发展的资 金越多,社会发展规模就越大,发展速度 也越快。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又具 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下的特殊属性。 第一,剩余劳动的性质和反映的关系不 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来源于政治上处于 被剥削地位的雇工剩余劳动,社会主义社 会剩余价值来源于政治上享有主人翁地位 的劳动者提供的自觉劳动,资本主义社会 剩余价值反映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对 抗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剩 余价值反映劳动者整体利益与劳动者个人 利益之间的兼顾关系,虽然其中也包含着 利益差别和矛盾,但这种差别和矛盾不是 对抗性的。第二,剩余价值的占有和分配 不同。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完全归资本 家无偿占有,其分配在资本占有者内部进 行,其用途也是为维护资本所有者的根本 利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企业的 剩余价值从根本上说属于劳动群众共同占 有,剩余价值再分配也是为劳动者的根本 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第三,剩余价值在 市场经济中所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资 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特定内 容和动力,处于支配经济运行的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增殖 固然重要,但更重视兼顾公平与效率, 因而剩余价值起着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 的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应忽视和排斥剩 余价值范畴,而应全面研究剩余价值在社 会主义条件下的实现、分配和利用,同时 在实践上实现剩余价值生产和来源的最大 化、剩余价值分配和去向的最优化,使剩 余价值理论卫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 献,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重新认识剩余价值理论对构建和 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成果 的关怀性享有和人本性回归,构建和谐社 会意味着我们对待利益矛盾的态度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即力图将利益矛盾引向缓和 与化解。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同步进行的。既然剩余 价值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可能 性和必要性,那么在经济运行中承认剩余 价值是否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常规思 维认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个体之间,个体 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承认剩余价值就等于 承认剥削,承认剥削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 人际关系,因此就不可能构建一个真正和 谐的社会。但事实上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承认剩余价值,不仅 不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构建和 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之一。 首先,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和谐社会的 构建工程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 济基础之上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纳入 剩余价值理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 建立一个真正的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系。 其次,承认剩余价值范畴与构建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不冲突。从前述剩余 价值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和其范畴共性可知,在不同社会形态中, 区别剩余价值是否具有剥削属性,是根据 剩余价值的获取形式判断的,即资本为谁 所有,剩余价值归谁占有,为谁所用等问 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剩余价值主要部 分以国家为集中代表获取,从根本上说是 为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的,其再分配也是为 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的。而 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强调处理利益矛盾方 式的变化,即从力图将利益矛盾引向利益 对立、冲突和利益斗争,转变为力图将利 益矛盾引向矛盾的缓和与化解。在建立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 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形 态下的特殊属性,从而有效地消解了商品 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 并能利用剩余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中创设其发挥作用的文明范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第 5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第 22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高淑娟《关于剩余价值一般与特殊 : 的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考》,清华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3 期 [4]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第4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第 92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商业研究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怎样看待约翰_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研究的新阐释_马克思两大发现新探_主要内容评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试析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_的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_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_分工_交易与劳动创造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_与卫兴华_晏智杰教授交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从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到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若干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劳动价值论_的最新研究进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_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_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导论 Political economics.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ppt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经济学院:赵玉林).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Structure and Grow.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产业关联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主导产业 Leading industry.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