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Structure and Grow

C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第三章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Structure and GrowTTTX赵玉林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电话:027-87381759E-Mail:ylzhao@whut.edu.cn
第三章 产业结构与 经济增长 第三章 产业结构 与经济增长 Structure and Grow 赵玉林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电话:027-87381759 E-Mail:ylzhao@whut.edu.cn

主要内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进展?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效率的关系产业结构变迁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
2 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进展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效率的关系 产业结构变迁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3.1的进展3.1.1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3.1.2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3.1.3观点的分歧3
3 3.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的进展 3.1.1 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 3.1.2 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 究 3.1.3 观点的分歧

3.1.1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霍利斯·钱纳里(H.Chenery1986)等从结构转变过程的角度,将经济增长分为六个阶段: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其中,中间四个阶段为工业化时期。需注意的是:由于国际美元币值的变动,经济增长阶段以不同年份美元来反映有很大差别。(表3-1)表3-1人均GDP工业化阶段1964年美元1970年美元1982年美元1996年美元12004002805607281456124024802400800560112014562912248049603800—15001120—21002912—54604960930041500240021003360546087369300-14880H.Chenery S.Robinson M.Syrquin.Industrializationandgrowth:Acomparativestudy.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中文版:上海三联书店,19894
4 3.1.1 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 霍利斯·钱纳里 (H.Chenery 1986)等从结构转变过程 的角度,将经济增长分为六个阶段:前工业化、工业化 初期、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后期、 后工业化。其中,中间四个阶段为工业化时期。 需注意的是:由于国际美元币值的变动,经济增长阶 段以不同年份美元来反映有很大差别。(表3-1) H.Chenery S.Robinson M.Syrqu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中文版:上海 三联书店,1989 表3-1 工业化阶段 人均GDP 1964 年美元 1970 年美元 1982 年美元 1996 年美元 1 200 —400 280 —560 728 —1 456 1 240 —2 480 2 400 —800 560 —1 120 1 456 —2 912 2 480 —4 960 3 800 —1 500 1 120 —2 100 2 912 —5 460 4 960 —9 300 4 1 500 —2 400 2 100 —3 360 5 460 —8 736 9 300 —14 880

3.1.1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罗斯托(W.W.Rostow)从主导产业转换的角度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表3-2)表3-2经济成长阶段相应的主导产业1.传统社会阶段绝大部分以农业为主体仍以农业为主体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纺织工业、铁路、建筑钢铁工业,电力工业4.向成熟推进阶段汽车工业5.高额大众消费阶段6.追求质量阶段服务业,城效建筑业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4-595
5 3.1.1 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 经济成长阶段 相应的主导产业 1.传统社会阶段 绝大部分以农业为主体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仍以农业为主体 3.起飞阶段 纺织工业、铁路、建筑 4.向成熟推进阶段 钢铁工业,电力工业 5.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汽车工业 6.追求质量阶段 服务业,城效建筑业 罗斯托(W. W. Rostow)从主导产业转换的角度将经济增 长划分为六个阶段。(表3-2) 表3-2 W·W·罗斯托. 经济增长的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4-59

3.1.1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陈佳贵等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表2-3),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区工业化水平(表3-4)。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6)6
6 3.1.1 关于经济增长阶段的研究 陈佳贵等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 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 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经 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 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表2-3),运用层 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经济普 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区工业化水平(表3-4)。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 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6)

表3-3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工业化实现阶段前工业化后工业化基本指标阶段(1)阶段(5)工业化初期(2)工业化中期(3)工业化后期(4)1.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1)1964年美元100200200-400400-80080015001500以上(2)1996年美元9300以上620—12401240-24802480496049609300(3)1995年美元61012201220-243024304870487091209120以上9910以上(4)2000年美元66013201320-26402640—52805280-991010200以上(5)2002年美元68013601360—27302730—54605460-10200(6)2004年美元720144010810以上1440-2880288057605760-108102.三次产业产值结构A> I1A>20%.且ASA SA< 10%,< S(产业结构)3.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20%以下品增加值比重20%-40%40%-50%50%-60%60%以上(工业结构)4.人口城市化率30%以下75%以上30%-50%50%-60%60%75%(空间结构)5.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60%以上45%-60%10%-30%10%以下30%-45%(就业结构)
7 表3-3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表3-4中国各地区工业化阶段的比较(2004年)年度四大经济板块31省市区阶段(2)上海(100)、北京(100后工业化阶段(五)(1)后半阶段天津(94)工业化后期(四)(3)前半阶段东部(72)广东(77)浙江(75)江苏(73)(1)后半阶段山东(51)工业化中期全国(42)辽宁(49)福建(47)、山西(44)、吉林(40)、黑龙江(36)、(三)前半阶段(6)东北(41)河北(34)内蒙古(33)宁夏(32)、湖北(31)、重庆(28)陕西(28)、中部(24)后半阶段青海(22)、新疆(22)、云南(22)、湖南(22)、河南(22)、甘工业化初期西部(20)肃(20)江西(19)、安徽(19)、四川(18)海南(17)(15)(二)(2)前半阶段广西(13)贵州(11)(1)西藏(0)前工业化阶段(一)
8 表3-4中国各地区工业化阶段的比较(2004年) (2) (1) (15) (6) (1) (3) (1) (2)

3.1.2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Chenerv等benison(1967)Maddison(1987(1989)实证了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Grossman and Helpman (1991),Lucas (1993)以及NelsonandPack(1999)也在其增长理论模型中引入了产业结构因素钱纳里等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随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原因在于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率,茵此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水平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长部门流动时,就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Peneder,2002),这种基于要素流动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称为“结构红利假说”9
9 3.1.2 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 的研究 benison (1967 ) , Maddison (1987 )、 Chenery等 (1989)实证了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 Grossman and Helpman (1991) ,Lucas (1993)以及 Nelson and Pack(1999)也在其增长理论模型中引 入了产业结构因素。 钱纳里等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转变 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随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原因在于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 增长率,因此当投入要素从低生产率水平或者低 生产率增长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 长部门流动时,就会促进总生产率增长(Peneder, 2002),这种基于要素流动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变化 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称为“结构红利假说

3.1.2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利用许多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统计资料,针对“结构红利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Salter(1960)对英国1924-1950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研究发现了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显著作用:TimmerandSzirmai(2000)对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1963-1993年13个制造业行业的分析中,假说只在印度得到了证实;Fagerberg(2000)对1973-1990年39个国家24个制造业行业、Singh(2004)对韩国1970-2000年制造业进行的实证分析,对假说也持否定态度。李小平和陈勇(2007)对1998-2004年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影响的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
10 3.1.2 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 献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利用许多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统计资料,针 对“结构红利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 Salter (1960)对英国1924-1950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研究 发现了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显著作用; Timmer and Szirmai (2000)对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 和中国台湾省等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1963-1993年13个制 造业行业的分析中,假说只在印度得到了证实; Fagerberg(2000)对1973-1990年39个国家24个制造业行 业、Singh (2004)对韩国1970-2000年制造业进行的实证 分析,对假说也持否定态度。 李小平和陈勇(2007)对1998-2004年间中国省际工业间的 劳动力流动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增长影响的研究发现, 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资本转移 对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经济学院:赵玉林).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导论 Political economics.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_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_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怎样看待约翰_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产业关联分析.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主导产业 Leading industry.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产业集聚 Industrial cluster.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产业融合 Industrial convergence.pdf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01 Introduction.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02 Banks.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03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Pension Plans.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04 Mutual Funds and Hedge Funds.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05 Trading in Financial Markets.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06 The Credit Crisis of 2007.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07 How Traders Manage Their Risks.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08 Interest Rate Risk.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09 Value at Risk.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10 Volatility.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11 Correlations and Copulas.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12 Basel I, Basel II, and Solvency II.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13 Basel 2.5, Basel III, and Dodd-Frank.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14 Market Risk VaR - Historical Simulation Approach.ppt
-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PPT教学课件(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Chapter 15 Market Risk VaR - Model - Building Approach.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