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_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3
文件大小:983.0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_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孟捷超额利润是资本主义发辰动态中的重要现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在超额利润来源的间题上,一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造惑这些分歧的愿因是,第一,马克思本人有两种趣额利润源泉的理论,如何决调这两种理论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第二,解释超额利润的来源必然会涉及学术界近年来在劳动价值论问题上的一些不同看法,如何从这些看法中去芜存首,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本文由两条并行的线索交织面成,第一条线索追溯了从《资本论》手稿到《资本论》的理论演化过程,第二条线紧则结合马克思在不同场合对超额利润来源的不同阐述,没取学术界的各种相关见解,以构建一个较全面的关于超额利润来源的理论。关键调劳动价值论超额利润技术创新作者孟捷:1967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超额利润是资本主义发展动态中的重要现象。马克思分析了超额利润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过程,以及超额利润对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战胜旧生产方式的重要意义。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曼德尔也指出:“对技术创新和相应的超额利润的持续的、制度性的渴求,成了晚近资本主义企业、特别是晚近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典型特征。"①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在超额利润来源的问题上,却一直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是,第一,马克思本人有两种超额利润源泉的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超额利润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剩余劳动“作为自乘的简单劳动”的物化,另一种理论则把超额利润归于来自其他部门的价值的转移。如何协调这两种理论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第二,解释超额利润的来源必然会涉及学术界近年来围绕着劳动价值论而进行的争论,如何从这些互相争论的看法中去芜存菁,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本文由两条并行的线索交织而成,第一条线索追溯了从《资本论》手稿到《资本论》的理论演化过程,第二条线索则结合马克思在不同场合对超额利润来源的不同阐述,汲取学术界的各种相关见解,以构建一个较全面的关于超额利润来源的理论。一、《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论超额利润的来源:马克思的第一种理论在《经济学手稿(1861一1863年)》(以下简称《经济学手稿》)里,马克思详细地厘定了相①E.Mandel,LateCapitalism,London:Verso,1999.Pp.224—225.·4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 基 于 劳动价值论 的各种解释 孟 捷 超 额 利 润 是 资 本 主 义 发展 动态 中的 重 要 现 象 。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 内部 在超 额 利 润 来 源 的 问题 上 , 一 直存 在着观 点 上 的分 歧 。 造 成这 些 分 歧 的 原 因 是 , 第 一 , 马 克 思 本 人 有 两 种 超 额 利 润 源 泉 的理 论 , 如 何 协调 这 两 种理 论 的关 系 , 还 有 待 于 进 一 步 的讨 论 。 第 二 , 解 释 超 额 利 润 的 来 源 必 然 会 涉及 学术 界 近 年来在 劳动价 值 论 问题 上 的 一 些 不 同看 法 , 如 何 从 这 些 看 法 中去 芜 存 普 , 是 个 极 具 挑 战 性 的难 题 。 本 文 由两 条 并 行 的 线 索 交 织 而 成 , 第 一 条 线 索追 溯 了从 《资 本 论 》 手 稿 到 《资 本 论 》的理 论 演 化过 程 , 第二 条 线 索 则 结 合 马 克 思 在 不 同场 合 对 超 额 利 润 来 源 的 不 同 阐述 , 汲 取 学术 界 的各 种 相 关 见解 , 以构建 一 个 较全 面 的关于 超 额 利 润 来源 的理 论 。 关 键词 劳 动价 值 论 超 额利 润 技术创 新 作 者孟 捷 , 年 生 , 经 济 学博 士 , 中国 人 民 大 学经 济 学 院教授 北 京 工 。 超额利润是资本 主 义发展 动态 中的 重 要 现 象 。 马 克思 分 析 了超 额 利 润 在技 术 创 新 的基 础 上 产生 的过 程 , 以 及超 额利 润对 于一 种新 的生 产 方 式 战胜 旧 生 产 方 式 的重 要 意 义 。 现代 马 克 思 主 义经济学家曼 德尔也 指 出 “ 对 技术创新 和 相应 的超 额利 润 的持续 的 、 制 度性 的渴求 , 成 了晚近 资本 主义企业 、 特别是 晚近资本 主 义 大公 司的典 型 特征 。 ” ① 但是 , 马 克思 主义经济学 内部 在 超 额 利 润 来 源 的 问题 上 , 却一 直 存 在 着 观 点 上 的分歧 。 造 成这些 分歧 的原 因是 , 第一 , 马 克 思 本 人 有 两 种 超 额 利 润 源 泉 的理 论 , 第 一 种 理 论 认 为 , 超 额 利润来 源 于企业 自身 的剩余劳 动 “ 作为 自乘 的 简单 劳 动 ” 的 物化 , 另 一 种 理 论则 把 超 额 利 润 归 于来 自其他部 门 的价 值 的转 移 。 如 何 协调 这 两种 理 论 的 关 系 , 还 有 待 于 进 一 步 的讨 论 。 第 二 , 解 释超 额利润 的来源 必 然会 涉及 学 术 界 近年来 围绕 着 劳 动 价值论 而 进 行 的争论 , 如 何从 这 些 互 相 争论 的看法 中去芜存蔷 , 是个极具挑 战性 的难题 。 本文 由两条并行 的线索交织 而 成 , 第 一 条 线 索追 溯 了从 《资本 论 》手 稿 到 《资本 论 》的理 论 演化 过程 , 第二条线索则结 合 马 克 思 在 不 同场 合 对 超 额 利 润来 源 的 不 同 阐述 , 汲 取 学 术 界 的 各种相关见解 , 以 构 建一 个较全 面 的关 于超额利润来 源 的理论 。 一 、 《经济学手稿 一 年 》论超额利润 的来源 马克思 的第一种理论 在 《经 济学 手稿 一 年 以 下 简称 《经 济 学手 稿 里 , 马 克思详 细 地 厘 定 了 相 ① , 。 , , , 一

技术创新与超颖利润的来源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并提出了解释超额利润来源的第种理论:“商品价值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使用新的机器时,如果大量生产还继续以旧的生产资料为基础,资本家就可以把商品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出售,虽然他是把商品高于它的个别价值出售,即高于他在新生产过程条件下制造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出售。”能这样做是因为:“由于劳动在这里获得了与同一部门的平均劳动不同的特殊生产力,它已成为比平均劳动高的劳动;例如,这种劳动的一个劳动小时等于平均劳动的5/4劳动小时,是自乘的简单劳动。”而另一方面,工资率则未变,“资本家仍按平均劳动付给工资。”“因此,根据假定,为了生产同一价值,工人只需要从事比平均工人较少的时间的劳动就够了。所以,实际上,他花费比平均工人较少的劳动时间,就生产了自已的工资,或再生产他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等价物。这样一来,他就犯较多的劳动小时作为剩余劳动给了资本家;只有这种相对剩余劳动,才使资本家在出售商品时得到高于它的价值(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一一引者按)的价格余额。”①在这个解释中,难点不在于理解,为什么资本家可以把商品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出售,而在于:为什么资本家是把商品高于其个别价值出售,即高于他在新工艺下制造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出售。下面试举例说明。假定原先1小时平均劳动生产12件产品,现在,率先采用了新技术的企业1小时劳动生产24件产品,即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要注意的是,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1小时劳动已经不是平均劳动,而是自乘的简单劳动。马克思在这里假定,其1小时劳动现在相当于5/4小时即1.25小时的平均劳动。正是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居于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售卖价值。另外,对于商品中包含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可以做如下处理:要么假定在生产率提高后,转移到单位产品中的不变资本价值没有发生变化,要么为更方便起见一一假定不变资本为0,这样,单位产品的价值就等于活劳动物化形成的新价值。根据这些假定,可以得到表1如下。表1马克思的第一种理论(单位:平均劳动小时)(4)(1)(2)(3)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单位商品的售卖价值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 单位商品中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4)=(2)一(1)率先采用了新1/24件1/12件0.25/24件1.25/24件技术的企业0其他企业1/12件1/12件1/12件注:根据表中的数字,采用新技术以后的商品的单位售卖价值=1.25/24,小于采用新技术之前的单位价值(=1/12),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进步与商品单位价值量的变动成反比,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后全部产品的价值量=1.25,大于此前全部产品的价值量(=1)。在表1中,率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其商品个别价值从原先的1/12件变为1/24件。从该表可以看出,采用新技术后,该企业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售卖价值<社会价值,即1/24<1.25/24<1/12。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可以把商品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出售,虽然他是把商品高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1一362页。此外,马克思还提到,即便工资率有所增加,资本家也能得到超额剩余价值,因为,“工资并非按照这种劳动超过平均劳动的同一比例增加,因而剩余劳动时间总是相对增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62页。.5.3@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技术 创新 与超 额 利 润 的来 源 对剩余价值生产 的理论 , 并 提 出了解 释超额利润来源 的第一 种理论 “ 商品价值取决于它所包含 的社会必要 劳动 时 间 。 在使 用新 的机器 时 , 如 果 大量 生产还 继续 以 旧 的生产 资料为基 础 , 资本家 就 可 以 把 商 品低 于 它 的社 会 价值 出 售 , 虽 然 他 是 把 商 品 高 于 它 的个别 价值 出售 , 即高于他 在新生 产过程条件下 制造 商 品所必需 的劳 动 时间 出售 。 ” 能这样做是 因为 “ 由于劳动在这里 获 得 了与 同一部 门的平均 劳动不 同的特殊 生 产 力 , 它 已 成为 比平均劳 动高的劳动 例 如 , 这 种 劳 动 的一个 劳 动小 时 等于 平 均 劳 动 的 劳 动小 时 , 是 自乘 的简单 劳动 。 ” 而另一 方 面 , 工资率则未变 , “ 资本家仍按平均 劳动付给工 资 。 ” “ 因此 , 根 据假 定 , 为 了生 产 同一价值 , 工人 只需 要从 事 比平 均工 人 较少 的时 间 的劳 动就 够 了 。 所 以 , 实 际上 , 他 花 费 比 平 均工人较少 的劳动时 间 , 就生 产 了 自己 的工 资 , 或 再 生 产 他 的劳 动 力 所 必需 的生 活 资料 的等 价物 。 这样一来 , 他 就 把 较 多 的 劳 动 小 时作 为 剩余 劳 动 给 了资 本家 只 有 这 种 相 对 剩 余 劳动 , 才使 资本 家在 出售商 品时得 到高于它 的价值 指 商 品的个 别价值 — 引者按 的价 格余额 。 ” ① 在这个解 释 中 , 难 点不 在 于 理 解 , 为什 么 资本 家可 以 把 商 品低 于 它 的社 会 价值 出售 , 而在 于 为什么 资本家是把商 品高于 其个 别 价值 出售 , 即高 于 他 在新 工 艺 下 制 造 商 品所 必需 的 劳动 时间 出售 。 下 面试举例说 明 。 假 定原先 小 时平 均劳动生产 件产 品 , 现 在 , 率先采 用 了新 技 术 的企 业 小 时劳 动 生产 件 产品 , 即劳动生产率提高 了一倍 。 要 注意 的是 , 采用 新 技 术 的企 业 的 小 时 劳 动 已 经不 是 平 均劳动 , 而是 自乘 的 简 单 劳 动 。 马 克 思 在 这 里 假 定 , 其 小 时 劳 动 现 在 相 当于 小 时 即 小 时的平均劳 动 。 正是 在这个假定 的基础 上 , 才形 成 了居 于 商 品 的个 别 价 值 和 社 会 价值 之 间的售卖价值 。 另外 , 对 于商品 中包 含 的不 变 资本 的 价值 , 可 以 做 如 下 处 理 要 么 假 定 在 生产 率提高后 , 转移 到单 位产 品 中的不 变 资本 价值 没 有 发 生 变 化 要 么 — 为更 方 便起 见 — 假定 不 变资本为 。 , 这样 , 单位产 品 的价值就 等于活劳动物化形 成 的新 价值 。 根据 这 些假定 , 可 以得 到表 如下 。 表 马 克 思 的 第一 种 理 论 单位 平 均 劳动 小 时 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 单位商品 的售卖价值 单位 商品 的社会价值 单位商 品 中的超额剩 余价值 或超额 利润 一 率先采用 了新 件 件 件 件 技术 的企业 其他企业 件 件 件 注 根 据表 中的数字 , 采 用新 技术 以 后 的 商 品 的单 位 售 卖 价 值 一 , 小 于 采 用 新 技 术 之 前 的 单 位 价 值 一 , 也 就是说 , 劳动生 产率的进 步 与商品单位价值量 的 变 动 成 反 比 。 另 一 方 面 , 采 用 新 技 术 后 全 部 产 品 的价 值 量 一 , 大 于此前全 部 产 品 的价值量 一 。 在表 中 , 率先 采用 新 技术 的企业其商品个别价值从原先 的 件变 为 件 。 从该 表可 以 看 出 , 采用新技术后 , 该企业单位商 品 的个别价值 售卖 价值 社会 价值 , 即 。 这就是马 克思 所说 的 资本 家 可 以 把 商 品 低 于 它 的 社 会 价 值 出 售 , 虽 然 他 是 把 商品 高 《马克思 恩 格斯全集 》第 卷 , 人 民 出版社 , 年 , 第 一 页 。 此外 , 马 克思 还 提 到 , 即便 工 资率有所增加 , 资本家也 能得 到超额剩余价值 , 因 为 , “ 工 资并非按 照 这 种 劳 动超过 平均 劳 动的 同一 比 例增 加 , 因 而剩余 劳动 时 间 总 是相 对增 加 。 ” 《马 克思 恩 格斯 全集 》第 卷 , 第 页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于它的个别价值出售,即高于他在新生产过程条件下制造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出售。如果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每小时工资率不变,则其全部剩余价值将相对增加0.25小时,这也就是其全部产品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等于该企业全部产品的售卖价值与其个别价值的差额。《经济学手稿》里的第一种理论,是以下述前提为基础的:在技术变革后,劳动成为自乘的简单劳动或复杂劳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劳动转化成了自乘的简单劳动或复杂劳动呢?二、由第一种理论派生的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在技术变革后:劳动转化成为自乘的简单劳动或复杂劳动(complexlabor)。初看起来,马克思在此是自相矛扇的。因为《资本论》第一卷在论述分工和机器大生产时,曾经深刻地分析了采用机器和围绕机器的分工所带来的使劳动失去内容、工人的技能被替代和技能退化等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只是技术变革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技术变革在消灭既有类型的复杂劳动的同时,往往还会创造出新类型的复杂劳动。深受马克思影响的美国学者拉左尼克,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就指出了这种双重后果:“不管劳动的技术分工的等级制结构如何,技术变革既可以增加技能(skillaugmenting),也可以替代技能(skilldisplacing)。”①关于劳动在使用机器后成为复杂劳动的原因,有下述几种解释,这些解释都可以在马克思那里找到依据。第一种解释是把复杂劳动规定为“浓缩了劳动时间的”劳动,也就是劳动强度和密度增加了的劳动,警如马克思说:“使用机器就可以增加绝对劳动时间,从而增加绝对剩余价值。这是通过所谓浓缩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实现的,这时,每一分一秒都充满了更多的劳动;劳动强度提高了。由于采用机器,不仅劳动生产率(从而劳动质量)提高了,而且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劳动量也增加了。时间的间隙由于所谓劳动紧凑而缩小了。因此,一个劳动小时所提供的劳动量,可能等于完全不使用机器或使用不那么完善的机器的平均劳动条件下的6/4个劳动小时的劳动量。”②在这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携手并进的。但问题是,劳动的强度和密度不可能无止境地增长,如果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一次都以劳动的紧凑和浓缩为前提,没有多久便会达到难以逾越的生理和心理界限。③第二种解释是把复杂劳动理解为经过培训的劳动(qualifiedlabor或educationallabor),或熟练劳动(skilledlabor)。在《资本论》里有这样一段话:“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但是,无论纺纱工人的劳动和珠宝细工的劳动在程度上有多大差别,珠宝细工用来补偿自己的劳① W, Lazonick, Competitive Aduantage on the Shop floor: Cambridge, Massachussetts: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0,p.5.②《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78页。③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法国“调节学派”的创始人阿格列塔结合福特主义劳动过程所做的分析。M.Aglietta,A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USErperience.London:Verso,1979,Pp.120---121.6.D@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中国 社 会 科 学 年 第 期 于 它 的个别价值 出售 , 即高于他在 新 生 产 过 程 条件 下 制 造 商品 所 必 需 的劳 动时 间 出售 。 如 果 采 用新技术 的企业 每小 时工资率不变 , 则其全部 剩余 价值将 相对 增 加 小 时 , 这 也 就 是 其 全 部 产 品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 利润 。 这 个 超 额 利 润 等 于 该 企 业 全部产 品 的售卖 价 值 与其 个 别 价值 的差 额 。 《经济学 手稿 》里 的第一种 理论 , 是 以 下 述前 提 为基础 的 在 技 术变 革后 , 劳动 成 为 自乘 的 简单劳动或复杂 劳动 。 那么 , 是 什么 原 因使得 劳动转化 成 了 自乘 的简单 劳动或 复杂 劳动呢 二 、 由第一种理论派生 的需要进一 步讨论 的问题 马 克思认 为 , 在 技术 变革后 , 劳动 转 化 成 为 自乘 的 简单 劳 动 或 复 杂 劳 动 。 初看起来 , 马克思在此是 自相 矛 盾 的 。 因 为 《资 本论 》第 一 卷 在 论述 分 工 和 机 器 大 生 产 时 , 曾 经深刻地分 析 了采用 机器和 围绕 机器 的分工 所 带来 的使 劳 动 失 去 内容 、 工 人 的技 能被 替 代 和 技 能退化 等现象 。 但 是 , 这些现象 只 是 技 术 变 革所 造成 的后 果 之 一 , 技 术 变 革 在 消灭 既 有类 型 的 复杂劳动 的同时 , 往 往 还 会 创 造 出新类 型 的 复 杂 劳 动 。 深 受 马 克 思 影 响 的美 国 学 者 拉 左 尼 克 , 在探 讨这 个 问题时就指 出了这 种双重后果 “ 不 管劳动 的技术分工 的等级 制结 构如何 , 技 术变革 既 可 以 增 加技 能 , 也可 以替代技 能 。 ” ① 关 于 劳 动在使用 机 器后成 为 复 杂 劳 动 的原 因 , 有 下 述几 种 解 释 , 这 些 解 释都 可 以 在 马 克思 那里 找 到依 据 。 第一种解 释是 把 复 杂 劳 动 规 定 为 “ 浓 缩 了劳 动 时 间 的 ” 劳 动 , 也 就 是 劳 动 强 度 和 密度增加 了 的劳动 , 譬如马 克思 说 “ 使用机器 就可 以 增加 绝对 劳 动时间 , 从 而增 加 绝对 剩余价值 。 这是 通 过所 谓浓缩劳动时间 的办法来 实 现 的 , 这 时 , 每 一 分 一 秒都 充 满 了 更 多 的劳 动 劳 动 强 度 提 高 了 。 由于 采 用 机 器 , 不仅劳动生 产率 从 而 劳动质量 提 高 了 , 而 且 在 一 定 时 间 内消耗 的劳 动量 也 增 加 了 。 时 间 的 间隙 由于所谓 劳 动紧凑 而缩 小 了 。 因此 , 一 个 劳 动 小 时所 提 供 的 劳 动量 , 可 能 等 于 完 全不 使用 机器 或使用不那 么完 善 的机器 的平均劳动条件下 的 个 劳动小 时 的劳 动量 。 ” ② 在这里 , 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 和 相 对 剩 余价 值 生 产是 携 手 并 进 的 。 但 问题 是 , 劳 动 的强 度 和 密度不 可 能无止境地 增长 , 如果 技 术进 步 和 劳 动生 产 率 的提 高每 一 次 都 以 劳 动 的紧凑 和 浓 缩 为 前提 , 没有 多久便会 达 到难 以逾越 的生理 和 心理界 限 。 ③ 第 二种解 释是把复杂 劳动理解为 经 过 培衫 的劳 动 或 , 或 熟 练劳动 。 在 《资本 论 》里 有 这样 一段话 “ 比社会平均 劳动较 高级较 复杂 的 劳动 , 是这样 一 种 劳 动力 的表现 , 这 种 劳 动 力 比普 通 劳动 力需 要 较 高的教 育费用 , 它 的生 产 要 花 费较 多 的劳 动 时 间 , 因此 它 具 有较 高 的价值 。 既 然 这 种 劳动力 的价值较 高 , 它 也 就 表 现 为 较 高级 的劳 动 , 也 就 在 同样 长 的 时 间 内物 化 为 较 多 的 价 值 。 但是 , 无论 纺纱工人 的劳 动 和珠 宝细工 的劳动在程 度 上 有多 大差别 , 珠 宝 细工 用 来 补 偿 自己 的劳 , 了 , , , 《马 克思 恩 格斯 全集 》第 卷 , 第 页 。 关 于 这个 问题 , 可 参 见 法 国 “ 调 节 学 派 ” 的创 始 人 阿 格 列 塔结 合 福 特 主 义 劳 动 过 程 所 做 的 分 析 。 , 、 , , 一 ③②①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劳动,与他用来创造剩余价值的那一部分追加劳动在质上完全没有区别。”①在最后一段话里,马克思比较了两个行业,而我们现在所要比较的,是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因此,这段引文对于说明目前的问题而言似乎稍有缺憾。不过,劳动力价值较高就可表现为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这一点是清楚的。根据这段引文,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由于工人的高级劳动力在相同的时间里物化为更多的价值,也就在相同的剩余劳动时间里物化为更多的剩余价值,由此也就形成超额利润。第二,正如马克思在最后一句话里表明的,使用复杂劳动力的企业的余价值率与其他使用简单劳动的企业相比并没有区别。这意味着,使用复柔费动力的企业的超额利润此时并非来自于更高的剩余价值率,而是来自于剩余价值总量的增长。应予强调指出的是,与片面提劳动的强度积密度的情形不同,车间工人和资本家这时有可能分享价值创造的好处,因为他们的劳动力价值(或工资)和剩余价值一道成比例地提高了,或者说,劳数力价值和测余价值这时可以按相同方向变动。这也有助于解释,资本主义企业为什么会有动力培训和教育工人、提升工人的资质和技能水平,而非仅仅把消灭技能、使劳动失去内容作为控制劳动过程、增加剩余价值的手段。下面再来看看第三种解释,这种解释的特点是扩大形成价值的劳动的外延,即除了直接生产活动以外,还把管理活动以及与企业技术进步相关的研发(R&D)活动考虑在内。这个观点和第二种解释既有一致性,又在下面一点上构成为第二种解释的补充:在第二种解释里马克思所提到的高级劳动力,指的还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力,而这里则扩展到直接生产过程以外的R&D部门的“科学劳动”。马克思曾经提出了与“直接劳动”不同的“一般科学劳动”的概念,并预见到直接劳动的重要性下降、“一般科学劳动”的重要性增加的趋势。②但对什么是科学劳动,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马克思所说的科学劳动界定为企业的R&D活动。厄内斯特·曼德尔曾结合第三次技术革命,分析了资本主义公司内部R&D部门的巨大发展给价值增殖过程带来的影响。曼德尔指出,第一,马克思本人虽然预见到,随着科学被用作资本增殖的工具,发明也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③但“把研究和开发作为一个特殊的事业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有系统地组织起来,一一换句话说,自动地投资于R&D(既投资于固定资本,也投资于雇佣劳动),只是在晚近资本主义中才充分地实现。”④由于这些变化,和马克思的时代相比,投资于R&D对于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的影响,就变得更加令人瞩目。第二,R&D部门如何创造价值,取决于这一部门的劳动是否是、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是生产性劳动:“投资于处在实际生产之前或之后的R&D部门里的资本,要视这些部门里进行的劳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生产性的一-即能带来新商品的生产—一而实现增殖。从资本主义企业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不能应用的发现或发明,都是生产的杂费或企业的一般费用,而这些费用是应该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第三,如果企业通过R&D和技术进步而获得超额利润,并通过对技术进步的垒断阻碍了超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23页。后面在谈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的争论时,我们还要求助于这段引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2页。②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0一572页。@E.Mandel,opcit,p.249.Ibid.,pp.253—254,255..7:D@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i

技术创 新 与超 额利 润 的来 源 动力价值 的那一部分劳动 , 与他用来创造剩余价值 的那一部分追加 劳动在 质上 完全没 有 区 别 。 ” ① 在最后一段话里 , 马克思 比较 了两 个 行 业 , 而 我 们现 在 所 要 比较 的 , 是 行业 内部 不 同企 业 之 间 的生产率差异 , 因此 , 这段 引 文对 于 说 明 目前 的 问题 而 言似乎 稍 有 缺憾 。 不 过 , 劳 动力 价 值较 高就 可 表现 为较高级较 复杂 的劳动 , 也 就在 同样 长 的时 间 内物 化 为较 多 的价 值这 一 点 是 清 楚 的 。 根据这段 引文 , 可 以得 出两 点 结论 第 一 , 由于 工 人 的高级 劳 动力 在相 同 的时 间里 物 化 为更 多 的价值 , 也就在 相 同的剩余劳动 时 间里物 化为 更 多的剩 余价值 , 由此 也就 形 成 超 额 利 润 。 第二 , 正如马克思 在最后一 句话里 表 明 的 , 使 用 复杂 劳 动 力 的企 业 的剩 余价值 率 与其他 使 用 简 单劳动 的企业相 比并 没有 区 别 。 这 意 味着 , 使 用 复 杂 劳动 力 的企 业 的超 额 利 润 此 时并 非来 自于 更 高的剩余价值率 , 而是来 自于剩余价值总量 的增长 。 应予 强调指 出的是 , 与 片面提 高 劳 动 的强 度 和 密度 的情 形 不 同 , 车 间 工 人 和 资本 家这 时有 可 能分享价值创造 的好处 , 因为他们 的劳动 力价值 或 工 资 和 剩余价值一 道成 比例 地 提高 了 , 或者说 , 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这 时 可 以按 相 同方 向变 动 。 这 也 有 助 于 解 释 , 资本 主义 企 业 为 什么会有 动力培训 和教育工人 、 提 升 工 人 的资质 和 技 能 水 平 , 而非 仅 仅 把 消 灭 技 能 、 使 劳 动失 去 内容作 为控制 劳动过程 、 增 加剩余价值 的手段 。 下 面再来看看第三种解 释 , 这 种 解 释 的特 点 是 扩 大形 成 价 值 的劳 动 的外 延 , 即 除 了直接 生 产活动 以外 , 还把管理 活动 以 及 与企业技 术 进 步相关 的研 发 活 动考 虑 在 内 。 这个 观点 和第二种解 释既有一致性 , 又 在 下 面一 点 上构 成 为第 二 种 解 释 的补 充 在第 二 种 解 释 里 马 克 思 所 提到的高级 劳动力 , 指 的还 是 直 接生 产过 程 中使用 的劳 动力 , 而 这 里 则 扩展 到 直接 生产 过 程 以 外 的 衣 部 门的 “ 科学 劳动 ” 。 马克思 曾经提 出了与 “ 直接 劳 动 ” 不 同 的 “ 一般 科 学 劳 动 ” 的概 念 , 并 预 见 到 直接 劳 动 的 重要性 下降 、 “ 一般科学 劳动 ” 的重要性 增 加 的趋 势 。 ② 但 对 什 么 是科 学 劳 动 , 马 克 思 并 没有 给 出明确 的界定 。 为 了便 于讨论 , 我们把 马克思所说 的科学 劳动界定 为企业 的 活动 。 厄 内斯 特 · 曼 德尔 曾结合第三次技术革命 , 分析 了资本 主义 公 司 内部 部 门的巨 大发展 给 价值增殖 过程带来 的影 响 。 曼德尔指 出 , 第 一 , 马 克思 本人 虽 然 预 见 到 , 随着科 学 被 用 作 资本增 殖 的工 具 , 发 明也成 为一种特殊 的职业 , ③ 但 “ 把研究和开 发作 为一个特殊 的事业在 资本 主义 的基 础上 有 系统地组织起来 , — 换句话说 , 自动地投 资于 既投 资 于 固定 资本 , 也投 资于 雇佣 劳 动 , 只是在 晚近资本 主 义 中才充 分 地 实 现 。 ” ④ 由于 这 些 变化 , 和 马 克思 的 时代 相 比 , 投 资 于 对 于资本 的价值增殖 过程 的影 响 , 就 变得更加令 人瞩 目 。 第二 , 部 门如何创造价值 , 取决于这一 部 门 的劳 动是 否 是 、 以 及 在何 种 程 度 上是 生产 性劳动 “ 投 资于处在实际生产之前或之 后 的 部 门里 的资本 , 要 视这 些 部 门里 进 行 的劳动 在 多大程度 上是 生产性 的 — 即能 带 来 新 商 品 的生 产 — 而 实 现增 殖 。 从 资本 主 义 企 业 的观点 来看 , 任何 一种 不能应用 的发 现 或 发 明 , 都是 生 产 的杂 费或 企 业 的一般 费用 , 而 这 些 费用 是应 该 降低到最低 限度 的 。 ” ⑤ 第 三 , 如果 企业通 过 乙 和技术进 步而获得超 额利润 , 并 通过对技术进 步 的垄 断 阻碍 了超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卷 , 第 页 。 后 面 在谈 到 劳动 生 产率与商 品 价值量 成正 比 的争论 时 , 我 们还要 求助 于 这段 引文 。 《马克 思 恩格 斯全集 》第 卷下 , 人 民 出版社 , 年 , 第 页 。 参见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 》第 卷第 一 页 。 , , , 一 , ②③④⑤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额利润的普遍化,这些超额利润将进一步转化为“技术租金”。曼德尔写道:“技术租金作为超额利润,产生于对技术进步的垒断一一即产生于那些可以降低商品成本价格的发现和发明,但由于垄断资本本身的结构:进人困难、最低投资规模、对专利的控制、卡特尔协议等等,这些发现和发明(至少在中期)不能在既有的部门中普遍化,并为所有竞争者采用。"①以上所讨论的三种解释,都是以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为前提的。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在这一节结束前,我们还要就近年来国内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略做些评论。在《资本论》开篇不久,马克思曾提出了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价值量成反比变化的规律。不过,马克思对该规律的表述包含着下述假设,即“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②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在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前提下着力指出,这个假设在分析技术变革时是不适用的,因为术变革和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往往意味着劳动的复杂程度在技术变革前后发生了变化:如果承认这一变化,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就可能互成正比而变化。③“成正比”的观点是从近年来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产生的重要成果。但是,“成正比”论者在表述这个思想时,往往把不同层次的观点混杂在一起,并且没有足够清晰地界定讨论的前提,为理解增添了困难。此外,某些学者为了论证“成正比”,甚至放弃了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提出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使争论进一步复杂化。④如果撇开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不谈,在我们看来,“成正比”的思想包含有以下四种观点,应该分别加以论述。第一,“成正比”论者认为,在花费同样多的以钟表计量的劳动时间的条件下,由于一个部门内所有企业的每一单位产品都只能按一个统一的社会价值出售,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的较大产量表现为一个较大的价值额,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的较低产量表现为一个较小的价值额,因而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上文在涉及复杂劳动的第二种解释的时候,已经讨论了这个观点。对于使用了经过培训的高级劳动力的企业来说,由于工人的复杂劳动在相同的时间里物化为更多的价值,也就在相同的剩余劳动时间里物化为更多的剩余价值,这部分更多的剩余价值构成为该企业的超额利润,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与使用简单劳动的企业相比可能并无区别。第二,“成正比”的观点还可以扩展到部门的层次。假定个别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扩散到整个部门,使得该部门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同时假定和形成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相比,该部门的劳动成为复杂程度更高的劳动,则该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出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也可能增长。请注意,后一个假设意味着,当该部门劳动的复杂程度因技术变革而增加时,多数其他部门还未发生类似的变化,因此形成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基准”仍然未变。此外,第二个观①E.Mandel,opcit.p.192.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9—60页。③程恩富教授等明确了这一点,见程恩富、马艳《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程恩富、樊建新、周肇光主编《劳动·价值·分配》,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31页(该文原载《财经研究”2002年第9期)。在我们看来,该文对“成正比”间题做了迄今为止最为深入的讨论。此前,高尚全也曾在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前提下提出了“成正比”的观点,见高尚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高尚全文存》第1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197-198页。①这方面的文献有谷书堂、柳欣《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与苏星同志商》,《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钱伯海《社会劳动价值论》,《钱伯海文集》第2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8·D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国 社 会 科 学 年 第 期 额利 润 的普遍 化 , 这些超额利润将进 一 步转 化 为 “ 技 术 租 金 ” 。 曼 德 尔 写道 “ 技术 租 金 作 为超 额利润 , 产 生 于对技 术进 步 的垄 断 — 即产 生 于 那 些 可 以 降低 商 品 成 本 价 格 的 发现 和 发 明 , 但 由于 垄 断资本本身 的结 构 进 人 困难 、 最 低 投 资规模 、 对 专 利 的 控 制 、 卡 特 尔协 议 等等 , 这 些 发现 和 发 明 至少在 中期 不 能在 既有 的部 门 中普遍化 , 并 为所有竞争者采用 。 ” ① 以 上所讨论 的三 种解 释 , 都是 以 个 别 企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的增 长 为 前 提 的 。 在 劳 动 生 产 率 的增 长 和商 品价值量 的变化之 间存 在 着 复 杂 的关 系 。 在 这 一 节 结 束前 , 我们 还 要 就 近 年 来 国 内关 于 这个 问题 的争论 略做些评论 。 在 《资本论 》开篇不久 , 马 克 思 曾提 出 了 劳 动 生 产 率 与 单位 价 值 量 成 反 比 变 化 的规 律 。 不 过 , 马克思 对该规律 的表述包 含着 下 述 假 设 , 即 “ 生 产 力 的 变 化 本 身丝 毫也 不 会 影 响表 现 为价 值 的劳动 . .不管 生 产 力 发 生 了 什 么 变 化 , 同一 劳 动 在 同样 的 时 间 内提 供 的 价 值 量 总 是 相 同 的 。 ” ② 近 年来 , 国 内一 些学者 在坚 持活 劳动创 造 价值 的前 提 下着 力 指 出 , 这个 假设 在 分 析 技术 变革 时是不适用 的 , 因为技术 变革 和 劳 动 生 产 率 的进 步 , 往 往 意 味着 劳 动 的 复 杂 程 度 在 技 术 变 革前后 发 生 了变 化 如果承认 这一 变化 , 劳动生 产率与商 品价值量就可 能互成正 比而变化 。 ③ “ 成 正 比 ” 的观点是从 近 年来深化 劳动和 劳 动 价 值论 的讨论 中产 生 的重 要 成 果 。 但 是 , “ 成 正 比 ” 论者在表述这个思 想时 , 往 往 把 不 同层 次 的观点混 杂 在 一起 , 并 且 没 有 足够 清 晰 地 界 定 讨论 的前提 , 为理解增 添 了 困难 。 此外 , 某些 学 者为 了论 证 “ 成 正 比 ” , 甚 至 放 弃 了活 劳 动创 造 价值 的观点 , 提 出物化劳动也 创造 价值 , 使争论进 一 步复 杂化 。 ④ 如果撇开 物化劳 动创造 价值 的 观点不谈 , 在我们看来 , “ 成 正 比 ” 的思 想包含有 以 下 四 种 观点 , 应该分别加 以 论述 。 第一 , “ 成正 比 ” 论 者认为 , 在 花 费同样 多 的以 钟 表 计 量 的劳 动 时 间 的条 件 下 , 由于 一 个 部 门内所有企业 的每一单位产 品都 只 能按 一 个 统 一 的社 会 价 值 出售 , 劳 动 生 产率较 高 的企业 的较 大产量表现 为一个较 大 的价值额 , 而 劳 动 生 产 率较 低 的企业 的较 低 产 量 表现 为 一个 较 小 的 价值 额 , 因而商品价值与劳动生 产率成 正 比 。 上 文在 涉及 复杂劳 动的第二 种 解 释 的 时候 , 已 经讨论 了这 个 观 点 。 对 于 使 用 了经 过 培 训 的 高级 劳动力 的企业来说 , 由于工 人 的复 杂 劳 动 在 相 同 的时 间里 物 化 为 更 多 的价值 , 也 就 在 相 同 的剩余劳动 时间里 物化 为更 多 的剩 余价值 , 这 部 分 更 多 的剩余 价 值 构 成 为该 企业 的超 额 利 润 , 尽管在这种情 况下 , 该企业 的剩余价值率与使用 简单劳动 的企业相 比 可 能并无 区 别 。 第 二 , “ 成 正 比 ” 的观点还 可 以 扩展 到部 门的层 次 。 假定 个别 企业 采用 的新技 术 扩 散 到整 个 部 门 , 使得该部 门劳 动生 产率普 遍 提 高 同时 假 定 和形 成 价值 的社 会 必 要 劳 动相 比 , 该部 门的 劳动成 为复杂程度更高 的劳动 , 则 该 部 门生 产 的全 部 产 出 的价值 量 和 剩 余 价值 量 也 可 能 增 长 。 请注意 , 后 一个假设 意 味着 , 当该 部 门劳 动 的复杂 程 度 因技 术 变 革 而增 加 时 , 多数其 他 部 门还未发生类 似的变化 , 因此形 成 价 值 的社 会 必 要 劳 动 的 “ 基 准 ” 仍 然 未 变 。 此 外 , 第 二 个 观 , 《马 克思 恩格斯全集 》第 卷 , 第 一 页 。 程 恩 富教授 等 明确 了这 一 点 , 见程 恩 富 、 马 艳 《马 克 思 “ 商 品 价 值量 与 劳 动 生 产 率变 动 规 律 ” 新 探 》 , 程 恩 富 、 樊 建新 、 周肇光 主编 《劳动 · 价 值 · 分 配 》 , 安 徽 大 学 出版 社 , 年 , 第 一 页 该 文 原 载 《财经研究 》 年第 期 。 在 我 们 看来 , 该 文 对 “ 成 正 比 ” 问 题 做 了 迄 今 为 止 最 为 深 人 的讨 论 。 此 前 , 高 尚全也 曾在坚持 活 劳动创造价值 的前提 下 提 出 了 “ 成 正 比 ” 的观 点 , 见 高 尚全 《深 化 对 劳动 和 劳动价值论 的认识 》 , 《高尚全文存 》第 卷 , 中国经 济出版社 , 年 , 第 一 页 。 这 方 面 的文献 有谷 书堂 、 柳欣 《新 劳动价值论一 元论 — 与苏 星 同志 商榷 》 , 《中 国社 会科 学 》 年 第 期 钱 伯海 《社 会 劳动价 值论 》 , 《钱伯海 文 集 》第 卷 , 中国经 济出版社 , 年 。 ②③①

技术创新与超频利润的来源点还需假定,在生产率变化后,社会对该部门产品的需求量也能有相应的增长。在前述第一个观点里,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关系,涉及的是一个部门内生产相同使用价值的劳动。与此不同的是,在第二个观点里,要就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劳动来比较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马克思提到的纺纱工和珠宝细工的例子里,由于珠宝细工的劳动和纺纱工人相比是复杂劳动,珠宝细工的劳动在同样多的时间里,会物化为更多的价值(以及剩余价值)。要注意的是,由于我们假定珠宝行业内的各企业不存在生产率差异,因此也就不存在个别珠宝企业相对于本部门其他企业的超额利润,但珠宝业和别的部门相比,所有企业无一例外地能在同样多的剩余劳动时间里形成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在概念上不属于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力价值降低的结果,追不能惠及社会生产各部门。因此,我们认为,不妨把这种剩余价值看作是介于个剂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和全体资本家得到的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范畴。这种新形式的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尤为适用于解释通过产品创新和新部门的开辟而获得的超额利润,这些新产品的生产往往是与大量R&D投人相联系的,生产这些新产品的劳动的复杂程度也往往高于既有的其他部门。①不幸的是,对“成正比”论的批评,主要是由第二个观点而引发的。许多批评者认为,这个观点与马克思的下述论断相翻:“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黑体字为笔者所加)但问题是,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取决于如何解读句中的“同一劳动”一语,这里的“同一劳动”既可以解读为生产同种使用价值的劳动,也可以解读为,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受技术变革的影响,仍然和先前的劳动在复杂性上保持同一。我们认为,应该考虑到第二层含义,这样一来,“同一劳动”就成了一种限定,它意味着,马克思在此假设,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劳动本身的复杂程度。而在这个假定下,上面这句话就不能被用来批评“成正比”的观点。第三,类似地,“成正比”的观点还可以扩展到国民劳动生产率的层次。马克思的以下论述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②这个观点有助于解释,中国要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A380空中客车客机。此外,“成正比”论者有时用这个观点来解释,为什么美国在生产中投人的劳动力数量远远小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却数倍于中国。这样解释虽非全错,但肯定是不充分的,并且由于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和经验现象无中介地联系起来,在批评者面前暴露了弱点。警如,卫兴华教授就提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是按不变价格或现行价格来统计的,这些价格未必能直接反映价值量及其变化。但他进一步认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使用价值量及其增长率的指标,③从而完全排斥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则不免失之片面。为此程恩富教授不无道理地指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剔除了币值变动因素和非价值表现的价格之后,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观察,其基础仍是价值。”④第四,虽然“成正比”的观点实质上是正确的,但表达这一观点的某些版本存在着理论上①另一方面,通过新产品而获得的超额利润还与新产品刚问世时的“结构性稀缺”相关,后文还将介绍和分析与此相关的第二种超额利润来源的理论。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14页。③参见卫兴华《再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卫兴华经济学文集》第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75676页。(该文原载《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④程恩富等上引文,第26页。.9.D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技 术创新 与超 额利 润 的来源 点还需假定 , 在生产 率变化后 , 社会 对该部 门产 品 的需求量也 能有相应 的增长 。 在前述第一个观点里 , 复杂劳 动 和 简单 劳 动 的换 算 关 系 , 涉 及 的是 一 个 部 门 内生 产相 同使 用价值 的劳动 。 与此不 同的是 , 在 第二 个 观点 里 , 要 就不 同部 门 、 不 同类 型 的劳 动来 比较 复杂 劳动和简单劳动 的关 系 。 在 马克 思 提 到 的纺 纱 工 和 珠 宝 细 工 的例 子 里 , 由于 珠 宝 细 工 的劳 动 和 纺纱工人相 比是复杂 劳动 , 珠 宝 细工 的劳 动 在 同样 多 的时 间 里 , 会 物 化 为更 多 的价值 以 及 剩 余价值 。 要 注意的是 , 由于我们假 定珠宝行业 内的各企业 不 存 在 生 产 率差 异 , 因此 也 就 不 存 在 个别珠 宝企业相对 于本部 门其 他企 业 的超 额 利 润 , 但珠 宝 业 和 别 的部 门相 比 , 所有 企 业 无 一 例 外地能在 同样多 的剩余劳动时 间 里 形 成 更 多 的剩余价 值 。 这 种 剩余价值 在概 念 上 不 属 于 相 对 剩 余价值 , 因为它不 是 劳 动力 价 值 降低 的结 果 , 也 不 能 惠及 社 会 生 产 各 部 门 。 因此 , 我们 认 为 , 不妨把这种 剩余价值看作是介于个 别企业 的超 额 剩 余价值 和 全体 资本 家 得 到 的相对 剩余价 值之 间 的一个 独立 的范畴 。 这种新形 式 的剩余价值或 超 额利 润 尤 为适 用 于解 释通 过产 品创 新 和 新 部 门的开辟 而获得 的超额利润 , 这些新 产 品 的生产往 往是 与大量 乙 投人相联 系 的 , 生 产这些新 产 品 的劳动 的复杂程度 也往往高于 既有 的其他部 门 。 ① 不幸 的是 , 对 “ 成正 比 ” 论 的批评 , 主 要 是 由第 二 个 观 点 而 引发 的 。 许 多 批 评 者 认 为 , 这 个观点与马 克思 的下述论断相 鲍 龄 “ 不 管生 产力发生 了什 么 变 化 , 同一劳动在 同样 的时 间 内提 供 的价值量 总是相 同的 。 ” 黑 体 字 为 笔 者 所 加 但 问题 是 , 要 正 确地 理 解 这 句话 的含 义 , 取 决 于如何解读句 中的 “ 同一 劳动 ” 一语 , 这 里 的 “ 同一 劳 动 ” 既 可 以 解 读 为 生 产 同种 使用 价值 的 劳动 , 也可 以解读为 , 劳动 的复杂 程 度 不 受技 术 变 革 的影 响 , 仍然 和先 前 的劳 动 在 复杂 性 上保 持 同一 。 我们认 为 , 应该考 虑 到第二层含 义 , 这样 一来 , “ 同一 劳 动 ” 就成 了一 种 限 定 , 它 意 味 着 , 马克思 在此假设 , 生产力 的发展 并 没 有 改 变 劳动本 身 的 复 杂 程 度 。 而 在 这个 假 定下 , 上 面 这句话就不能被 用来批 评 “ 成正 比 ” 的观点 。 第 三 , 类似地 , “ 成 正 比 ” 的观点还可 以 扩展 到 国民 劳动 生 产率 的层 次 。 马克思 的 以 下论述 应该从这个角度来 理解 “ 强 度较 大 的国民劳动 比强 度较 小 的 国民劳动 , 会 在 同一 时 间 内生 产 出 更多 的价值 , . .生产效率较 高的 国 民劳动在世 界市场上 也被算作强度较 大 的劳动 ” 。 ② 这 个观点有助 于 解 释 , 中 国 要 出 口 亿 件 衬 衣 才 能 换 回 一 架 空 中客 车 客 机 。 此 外 , “ 成 正 比 ” 论者有 时用 这个 观点来 解 释 , 为什 么 美 国在 生 产 中投 人 的劳 动 力 数 量 远 远 小 于 中 国 , 国 民生产 总值却数倍 于 中国 。 这样 解 释 虽 非 全 错 , 但 肯 定 是 不 充 分 的 , 并 且 由于 把 抽象 的理论 问题 和经验现象无 中介地 联 系起 来 , 在 批 评 者 面 前 暴 露 了弱 点 。 譬 如 , 卫 兴华 教 授 就提 出 国 民生产总值 或 国 内生产总值 是 按 不 变 价 格 或 现行 价格 来 统计 的 , 这 些 价格 未 必 能直接 反 映 价值量及其变化 。 但他进一步认 为 , 国 民 生 产 总值 或 国 内生 产 总值 实 际 上 是 使 用 价 值量 及 其增 长率 的指标 , ③ 从 而完全排斥从价值论 的角度来解 释这个 问题 , 则不免失之 片面 。 为此 程 恩 富教授不无道理地 指 出 “ 以 不 变价格计算 的国 民生产 总值在剔 除 了 币值变 动 因素 和非 价值表 现 的价格之后 , 从一个较长 的时期来观察 , 其基础仍是价值 。 ” ④ 第 四 , 虽 然 “ 成 正 比 ” 的观点 实质 上 是 正 确 的 , 但 表 达 这 一 观 点 的某 些 版本 存 在 着 理论 上 另一 方面 , 通 过新 产 品 而 获得 的超额 利润 还 与新 产 品 刚 问世 时 的 “ 结构 性 稀 缺 ” 相 关 , 后 文 还 将介 绍 和分析与此相 关的第二种超额 利润 来源 的理论 。 《马 克思 恩格斯 全集 》第 卷 , 第 页 。 参见卫兴华 优再 论深化对 劳动和 劳 动价值论 的认 识 》 , 《卫兴华经 济学文集 》第 一 卷 , 经 济科学 出版社 , 年 , 第 一 页 。 该 文原 载 《宏 观经 济研究 》 年第 期 程 恩 富等上 引 文 , 第 页 。 ①③④②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的缺陷。替如,程恩富教授等曾对“成正比”的观点做了如下概括,他们提出,企业的技术变革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在分析上可以归因于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如在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变的条件下采用机器)和劳动自身的性质或复杂程度的改变,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应该分开来考察,由此可以提出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变动的如下规律:(1)如果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源自劳动的客观条件的改善,则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单位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2)如果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源自劳动自身性质的变化,则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3)如果劳动生产率是由劳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共同变动引超的,则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变动的方向不确定,既可能是正方向的变动,也可能是反方向变动。①按照这里的概括,“成正比”和“成反比”故分别归于不同的原因,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规律。而在我们看来,“成正比”和“成反比”应该被建解为由同样一些原因带来的双重结果。与命题(1)强调的相反,马克恩曾明确指出,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如使用的原材料和固定资本的大量增加,可能带来商品价值量的增长。臀如马克思写道:“劳动把它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去。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是同劳动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比例地增加的。因此,虽然同量的劳动始终只是给自已的产品增加同量的新价值,但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由劳动转移到产品上的旧资本的价值仍会增加。“例如,一个英国的纺纱工人和一个中国的纺纱工人以同样的强度劳动同样多的小时,那末在一周当中他们会创造出相等的价值。但是,尽管有这种相等,使用一架强有力的自动机劳动的英国人一周的产品的价值和只使用一架手摇纺车的中国人一周的产品的价值,仍有大得惊人的差别。在同一个时间内,中国人纺一磅棉花,英国人可以纺好几百磅。一个几百倍大的旧价值总额使英国人的产品的价值胀了”。②这是以原材料或不变流动资本使用量的增加为例,马克思还就固定资本使用量的增长指出:“另一方面,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特征正好是:不变资本的固定部分大大增加,因而其中由于损耗而转移到商品中的价值部分也大大增加。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要证明自已实际上提高了生产率,就必须使固定资本由于损耗而转移到单个商品中的追加价值部分小于因活劳动的减少而节约下来的价值部分,总之,它必须减少商品的价值。”③在这里,马克思提到了劳动的客观条件的转变所带来的双重趋势:一方面,在所使用的活劳动量不变时,总产出的价值量会增长,另一方面,单位商品价值量则必须减少,而这只有在总产出量(从而劳动生产率)有足够快的增长时才能实现。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单纯由劳动客观条件的转变所造成的总产出价值量的增长,并不会伴随以剩余价值量的增长,这和劳动主观条件的变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下面来看看与命题(2)相反的情况。当劳动的主观条件变化时,除了会出现“成正比”之外,还会出现“成反比”。试以表1的数字为例,这个例子假设,在生产率变化前后,单位商品中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价值不变,也就是说劳动的客观条件没有变化。在生产率提高前,全部产出的价值为1小时,提高后增加为1.25小时,这是所谓的“成正比”;另一方面,从单位价值来看,生产率变化前为1/12,生产率变化后减少为1.25/24,这便是“成反比”。可见,“成正①程恩富等上引文,第29、33-3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5页。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0页。.10:D@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i

中国 社 会 科 学 年 第 期 的缺 陷 。 譬如 , 程 恩富教授 等 曾对 “ 成 正 比 ” 的 观点 做 了如 下 概 括 , 他 们 提 出 , 企 业 的技 术 变 革 和劳动生产率 的变化 , 在分析上 可 以 归 因 于 劳 动 的 客 观 条 件 的 变化 如 在 劳 动 的复 杂 程 度 不 变 的条件下 采用 机器 和 劳动 自身 的性 质 或 复 杂 程 度 的 改变 , 这 两个 方 面 的变 化 及 其 所 带来 的 影 响应该分开来考察 , 由此 可 以 提 出劳 动生 产率 和 商 品 价 值 量 变 动 的如 下 规 律 如果 劳 动 生产 率 的变化源 自劳动 的客观条件 的 改善 , 则 劳 动 生 产 率 的变 化 与 商 品 单 位 价值 量 的变 化 成 反 比 如果 劳动生 产率 的变化 源 自劳 动 自身 性 质 的 变 化 , 则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变 化 与 商 品 价值 量 成正 比 如果 劳动生 产 率是 由劳 动 的 主观 和 客 观 条 件 共 同变 动 引起 的 , 则 劳动 生 产 率 和 价 值 量变动 的方 向不确定 , 既 可 能是正 方 向的变 动 , 也 可 能是反方 向变 动 。 ① 按 照 这 里 的概括 , “ 成正 比 ” 和 “ 成反 比 ” 被 分别归 于 不 同的原 因 , 成 了两个 互 不 相 干 的规 律 。 而在我们看来 , “ 成 正 比 ” 和 “ 成反 比 ” 应 该被 理解 为 由同样 一 些原 因带来 的双 重结 果 。 与 命题 强调 的相反 , 马 克思 曾明确指 出 , 劳动 的客观条件 的变 化 , 如使 用 的原 材 料 和 固定 资 本 的大量增加 , 可 能带来 商 品价值量 的增 长 。 譬 如马克思 写道 “ 劳动把 它所 消费的生产资料 的价值转 移 到产 品上 去 。 另 一 方 面 , 一定 量 的劳 动 所 推 动 的生 产资料 的价值和数 量是 同劳 动 的生 产 效 率 的 提 高成 比 例 地 增 加 的 。 因此 , 虽 然 同量 的劳 动 始 终 只是给 自己 的产 品增加 同量 的新 价 值 , 但 是 , 随 着 劳 动 生 产 率 的提 高 , 同 时 由劳 动 转 移 到 产 品 上 的 旧 资本 的价值仍会增 加 。 “ 例 如 , 一个 英 国 的纺纱工人 和一个 中国 的纺 纱 工人 以 同样 的强 度 劳 动 同样 多 的小 时 , 那末 在一周 当中他们会创造 出相 等 的价 值 。 但 是 , 尽 管 有 这种 相 等 , 使用 一 架 强 有 力 的 自动 机 劳 动 的英 国人一周 的产 品 的价值和 只 使用 一 架 手摇 纺 车 的 中国人 一 周 的产 品 的价 值 , 仍有 大 得 惊人 的差 别 。 在 同一个 时 间 内 , 中国人 纺 一磅 棉 花 , 英 国人 可 以 纺 好 几 百 磅 。 一 个 几 百倍 大 的 旧 价 值 总 额使英 国人 的产 品 的价值膨胀 了 ” 。 ② 这是 以 原 材料 或不 变流动资本使用 量 的增 加为例 , 马克思还 就 固定资本使用 量 的增 长指 出 “ 另一 方 面 , 劳动生 产 力提高 的特征正好是 不 变 资本 的固定 部分 大 大增 加 , 因 而其 中 由于 损耗 而转 移 到商品 中的价值部分 也 大 大增 加 。 一 种新 的生 产方 法 要 证 明 自己 实 际上 提 高 了生 产 率 , 就 必须使 固定 资本 由于损耗而转 移 到单个商品 中 的追 加 价值 部 分 小 于 因活 劳 动 的减 少 而 节 约下来 的价值部分 , 总之 , 它必须减少商 品 的价值 。 ” ③ 在这里 , 马克思 提 到 了劳动 的 客 观 条 件 的转 变所 带来 的双 重趋 势 一 方 面 , 在 所 使 用 的活 劳 动量不变时 , 总产 出 的价值 量 会 增 长 , 另 一 方 面 , 单 位 商 品 价 值量 则 必 须 减 少 , 而 这 只 有 在 总产 出量 从 而劳动生 产 率 有 足 够 快 的增 长 时 才 能 实 现 。 但 要 注 意 的一 点 是 , 单 纯 由劳 动 客 观条件 的转 变所造成 的总产 出价值量 的增 长 , 并 不 会 伴 随 以 剩余价 值量 的增 长 , 这 和 劳 动 主 观 条件 的变化所带来 的结果是不 同的 。 下 面来 看看与命题 相反 的情况 。 当劳 动 的主 观 条件变 化 时 , 除 了会 出现 “ 成 正 比 ” 之 外 , 还会 出现 “ 成反 比 ” 。 试 以 表 的数 字为 例 , 这 个 例子假设 , 在生 产率 变化 前后 , 单 位 商 品 中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 的价 值 不 变 , 也 就 是 说 劳 动 的客 观 条 件 没 有 变 化 。 在 生 产 率 提 高前 , 全 部产 出 的价值 为 小 时 , 提高后增加 为 小 时 , 这是所 谓 的 “ 成正 比 ” 另 一 方面 , 从 单 位价 值来 看 , 生 产 率变 化前 为 , 生 产率变化后减 少 为 , 这便是 “ 成反 比 ” 。 可 见 , “ 成正 ① 程 恩 富等上 引文 , 第 、 一 页 。 ② 《马 克思 恩格斯 全 集 》第 卷 , 第 页 。 ③ 《马 克 思 恩格斯 全集 》第 卷 , 第 页

技术创新与超利润的来源比”和“成反比”是由同一些原因带来的两个具有互补性的规律,把它们归于不同的原因,甚至把它们对立起来,都是不妥当的。三、《资本论》第一卷论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两种不同理论的无意识邂逅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以一种有别于《经济学手稿》的方式再次论述了超额剩余价值理论。让我们通过下面这个例证看看马克思是如何进行论述的。假设一个12小时工作日生产出来的新价值的货币表现为6元,又假定在12小时内,在社会平均的生产条件下,可生产12个商品,每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由生产资料价值转移来的部分是0.5元(第一节曾假设不变资本为0),达每个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1元(=0.5C+0.5V)。再假定有一个率先进行创新的企业,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在12小时内不是生产12个产品,而是生产24个。假定这时每个商品中转移来的旧价值依旧不变,还是0.5元,但12小时活劳动形成的新价值的货币表现6元,现在分摊到24个商品中,每个商品中的新价值的货币表现就不是0.5元,而是0.25元。这样,创新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只表现为0.75元(=0.5C+0.25V)。这一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1元)之间的差额为0.25元,就是单位商品中所能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的最大值。但另一方面,“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现在表现为24件商品,而不是过去的12件商品。因此要卖掉一个工作日的产品,他就需要有加倍的销路或大一倍的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的商品只有降低价格,才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因此资本家要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又低于它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①。倘若我们假定此时资本家是按0.9元来出售,则超额利润等于0.15元。在这里,一个微妙的差别是,马克思没有如《经济学手稿》那样,从该企业的劳动已经转化为复杂劳动这个预设的前提出发,来解释产品的销售价格的形成,而是单纯从争夺市场份额的角度来解释产品的定价。这样一来,理论本身就在无形中发生了变化,因为在这种情形下超额剩余价值大可不必来自该企业本身剩余劳动的物化,还可以来自通过特殊的定价策略在市场上所支配到的价值实体。有趣的是,马克思本人此时尚未意识到自已的理论立场已经俏然转变,他还力图沿用旧的语言来解释新的内容。从文本上看,他是从商品的定价出发,计算出创新企业的一个12小时工作日的货币表现,再指出这一货币表现大于同类社会平均劳动的货币表现,以便绕回到《经济学手稿》里提出来的第一种理论。但是,这个逻辑所包含的理论含义,和《经济学手稿》是截然不同的。让我们再通过上面的数字例子来了解这一点。按照我们的假定,那个率先实施创新的企业,单位商品的定价是0.9元,其全部产出的价格则为0.9元×24件=21.6元,这其中有12元只是再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剩下的9.6元是该企业一个12小时工作日的货币表现。这个货币表现(=9.6/12)比社会平均劳动的货币表现要多,因为一个12小时的社会平均劳动只表现为6元(=6/12)。结果,马克思认为,率先实施创新的企业其1小时的个别劳动,此时相当于1.6小时的社会平均劳动。把《资本论》第一卷的“逆推算”与《经济学手稿》相比较,可以看出,被当作结果的东西在《经济学手稿》里是作为前提出现的。然而,马克思自己对此竟浑然不觉,在这番推算后,他像在《经济学手稿》里一样作结论说:“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3页。.11.D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i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技 术 创 新 与超 额 利 润 的 来源 比 ” 和 “ 成反 比 ” 是 由同一些 原 因带 来 的两 个 具 有 互 补性 的规律 , 把 它 们 归 于 不 同 的原 因 , 甚 至把它们对立起来 , 都 是不妥 当的 。 三 、 《资本论 》第一卷论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 两种不 同理论 的无意识邂逅 在 《资本论 》第一 卷 , 马克 思 以一 种 有别 于 《经 济学 手 稿 》的方 式 再 次 论 述 了超 额 剩 余价 值理论 。 让我们通过下 面这个例证看看 马克思是如何进行论述 的 。 假设一个 小 时工作 日生产 出来 的新 价值 的货 币表 现为 元 。 又假定在 小 时 内 , 在社会 平 均 的生 产条件下 , 可 生产 个 商 品 , 每一 单位商 品 中所包含 的 由生产资料价 值 转移 来 的部 分 是 元 第 一 节 曾假 设 不 变 资 本 为 , 这 样 每 个 商 品 价 值 的 货 币表 现 是 元 一 。 再假定有一个 率先进行创新 的企 业 , 把 劳 动 生 产 率提 高 了一倍 , 在 小 时 内不 是 生 产 个 产 品 , 而是生产 个 。 假定这 时每个 商品 中转移来 的 旧 价值依 旧不 变 , 还是 元 , 但 小时活劳动形成 的新价值的货币表 现 元 , 现在 分摊 到 个 商 品 中 , 每个商 品 中 的新 价值 的货 币表现就不 是 元 , 而是 元 。 这样 , 创新企业 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 只表现为 元 十 。 这 一个别价值 与市 场价值 元 之 间 的差 额 为 元 , 就 是单位商 品 中所能 实现 的超额剩余价值 或超额利润 的最 大值 。 但 另一方 面 , “ 一个 十二小时工作 日现在 表现 为 件商 品 , 而 不 是 过 去 的 件 商 品 。 因此 要卖掉一个 工作 日的产品 , 他就需 要有加倍 的销路 或 大 一倍 的市场 。 在 其他条件相 同的情 况 下 , 他的商 品只有降低价格 , 才能获得 较 大 的市 场 。 因此 资本 家要 高 于商 品 的个 别价 值 但 又 低 于它 的社会 价值来 出售商品 ” ① 。 倘若我们假定此 时资本 家是按 。 元来 出售 , 则超额利 润等于 元 。 在这里 , 一个微妙 的差别是 , 马克思 没 有 如 《经 济 学 手 稿 》那 样 , 从该 企 业 的劳动 已 经 转 化为复杂 劳动这个 预设 的前提 出发 , 来 解 释产 品 的销 售 价格 的形 成 , 而 是 单 纯 从 争夺 市 场 份 额 的角度来解 释产 品的定价 。 这样 一来 , 理论 本 身就 在 无 形 中发生 了 变 化 , 因 为在 这 种情 形 下 超 额剩余价值大可不必来 自该企业 本 身剩余劳动 的物 化 , 还 可 以 来 自通 过 特殊 的定 价 策 略 在 市场 上所支配到 的价值实体 。 有趣 的是 , 马克思本人此 时 尚未 意识 到 自己 的理论 立 场 已 经 悄然 转 变 , 他 还 力 图沿 用 旧 的 语言来解 释新 的 内容 。 从文本 上 看 , 他是从商 品 的定 价 出发 , 计算 出创新 企 业 的一 个 小 时 工 作 日的货币表现 , 再指 出这一货 币表 现 大 于 同类 社会 平 均 劳 动 的货 币表 现 , 以 便 绕 回 到 《经 济 学 手稿 》里提 出来 的第一 种 理论 。 但 是 , 这 个 逻辑 所 包 含 的理 论 含 义 , 和 《经济 学 手 稿 》是 截 然不 同的 。 让我们再通过上 面的数 字例子来 了解这一 点 。 按 照我们 的假定 , 那个率先 实施 创 新 的企 业 , 单位商 品 的定 价 是 元 , 其 全 部 产 出 的价 格则 为 。 元 件 一 元 , 这其 中有 元只是再现 的生产 资料 的价值 , 因此剩下 的 元 是该企业一个 小 时工作 日的货 币表现 。 这 个 货币 表现 一 比社会 平 均 劳 动 的货 币 表 现要多 , 因为一个 小时 的社会平均 劳动 只表现为 元 一 。 结果 , 马克思认 为 , 率先实 施创新 的企业其 小 时 的个别劳动 , 此时相 当于 小时 的社会 平均 劳动 。 把 《资本论 》第一卷 的 “ 逆 推算 ” 与 《经 济 学 手稿 》相 比较 , 可 以 看 出 , 被 当作 结 果 的东 西在 《经济学 手稿 》里是作为前 提 出现 的 。 然 而 , 马克 思 自己 对此 竟 浑 然不 觉 , 在 这 番推算后 , 他像在 《经济学手稿 》里 一 样 作 结论 说 “ 生 产 力 特 别 高 的 劳 动起 了 自乘 的劳动 的作 用 , 或 者 ① 《马克思 恩格斯 全 集 》第 卷 , 第 页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①然而,就此处的语境而言,其中的“创造”一词若改为“支配”,在逻辑上才能自圆其说。而这种矛盾,其实并不难为敏锐的读者所察觉。②总之,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事实上已经提出了另一种关于超额利润来源的理论。按照这个新理论的逻辑,实施创新的个别企业所得到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来自其他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的转移,而非该企业自身的剩余劳动的物化。表2的例子解释了剩余价值在部门内转移的情况。表2超额剩余价值来自部门内熟余价值的转移单位产品单位商品产出剩余价值的转移的个别价值的社会价值(3)-(1)(4)=[(3)-(2)](1)(2)[2(1)×(2)1-(1)107.5250生产条件最差的企业100件7. 5100件850生产条件中等的企业7.5生产条件最好的企业200件6300在表2中,生产条件最好的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单位商品所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为1.5,全部超额剩余价值为300。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事实上假定该部门处于供求均衡的状态,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根据加权平均法得出。由于该部门全部产出即400件商品在7.5小时这个水平上全部售出,该部门通过市场所支配的价值量(7.5×400=3000),恰等于全部产出内含的价值量([2(1)×(2)=3000)。这样一来,似乎可以认为,全部产出内含的这3000小时的价值为社会所承认,并在该部门内实现了再分配。如果这个解释正确的话,个别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就是本部门其他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的转移,而不必来自于其他部门。曼德尔有时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问题的,他说:“马克思阐述道,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而运作的企业,所得到的少于平均利润,而这与他们浪费了社会劳动这个事实是相适应的。当马克思这样表述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这些企业的工人所生产的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在市场上被那些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企业占有了。”③这样解释是否妥当,我们将在第五节来讨论。四、《资本论》第三卷论“虚假的社会价值”:第二种理论的正式表达根据《资本论》第三卷的级差地租理论,构成级差地租的那部分超额利润来自于土地产品的市场生产价格大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马克恩把形成超额利润的那部分价值称作“虚假的社会价值”,因为它不是农业部门自身的剩余劳动物化的结果。关于土地产品市场价值的确定和“虚假的社会价值”,马克思留下了一段十分重要的评论:“这是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通过竞争而实现的市场价值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产生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这种情况是由市场价值规律造成的。土地产品也受这个规律支配。产品(也包括土地产品)市场价值的决定,是一种社会行为,虽然这是一种不自觉的、盲目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必然不是以土地及其肥力的差别为依据,而是以产品的交换价值为依据。………被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54页。②臂如,程恩富教授等就指出,《资本论》第一卷在这里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见程恩富上引文,第31页。?E,Mandel.LateCapitalism.p.101..12.3@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cnki.nei

中国 社 会 科 学 年 第 期 说 , 在 同样 的时间 内 , 它所 创造 的价值 比 同种社 会 平均 劳动要多 。 ” ① 然 而 , 就此 处 的语境 而 言 , 其 中的 “ 创 造 ” 一 词 若 改为 “ 支配 ” , 在逻辑 上 才 能 自圆其说 。 而这 种 矛 盾 , 其 实并不 难 为敏 锐 的读 者所察觉 。 ② 总之 , 在 《资本 论 》第 一 卷 , 马 克 思 事 实 上 已 经 提 出 了另 一 种 关 于 超 额 利 润来 源 的理 论 。 按 照 这个 新理论 的逻 辑 , 实施创 新 的个 别企业 所 得 到 的超额剩余价 值 或超 额 利 润 , 来 自其他 企业 生 产 的剩余价值 的转 移 , 而非 该 企 业 自身 的剩 余 劳 动 的物化 。 表 的例 子 解 释 了剩 余 价值 在 部 门内转移 的情况 。 表 超额 剩余价 值来 自部 门 内剩余价值 的转移 产 出 单位 商品 单位 产 品 剩余价值 的转 移 的个 别价值 的 社 会 价值 仁 一 口 艺 口 一 艺 生 产 条件最 差 的企 业 件 一 生 产条件 中等的企业 件 一 生 产条 件最 好 的企业 件 在表 中 , 生 产条 件最好 的企 业 能 够 获 得 超 额 剩余价 值 , 其 单 位 商 品 所 实现 的超额 剩 余价 值 为 , 全部 超额剩余价值 为 。 在 这个例子 中 , 我们 事 实上 假 定该部 门处 于供 求 均 衡 的状 态 , 单位 商 品 的社会价值根据加权平 均法 得 出 。 由于该部 门全部产 出即 件 商品在 小 时这 个水平上 全部 售 出 , 该 部 门通 过市场所 支 配 的价值量 一 , 恰 等 于 全部 产 出 内含 的价值量 〔艺 一 。 这样 一来 , 似乎 可 以认 为 , 全 部产 出 内含 的这 小 时的价值 为社会所承认 , 并在 该 部 门 内实 现 了再 分 配 。 如 果 这个 解 释 正 确 的话 , 个 别 企 业 超 额 利润 的来 源 就是本 部 门其他 企业 生 产 的剩余 价 值 的转 移 , 而 不 必 来 自于 其 他 部 门 。 曼 德 尔有 时 就是在这个 意 义 上理解 问题 的 , 他说 “ 马克思 阐述 道 , 低 于 劳动生 产率 的平 均水平 而运 作 的企 业 , 所得 到 的少 于平均利润 , 而这 与他 们 浪 费 了社 会 劳 动 这个 事 实是 相 适 应 的 。 当 马 克思 这 样 表述 的时候 , 他 的意思是 , 这些 企 业 的工 人 所 生 产 的价 值 或剩 余 价 值 的一 部 分 , 在 市 场 上 被 那 些 劳动生 产率更 高 的企业 占有 了 。 ” ③ 这样解 释是否 妥 当 , 我们将 在第 五 节来讨论 。 四 、 《资本论 》第三卷论 “ 虚假 的社会价值 ” 第二种理论 的正式表达 根据 《资本论 》第三 卷 的级差 地 租理 论 , 构 成 级 差 地 租 的那 部 分超 额 利 润来 自于土 地 产 品 的市场 生 产价 格大于个别生 产 价 格 的差额 。 马 克思 把 形 成 超 额 利 润 的那 部分 价 值称 作 “ 虚 假 的 社会 价值 ” , 因为它不是农业 部 门 自身 的剩余劳动物化 的结 果 。 关 于 土 地 产 品 市场 价值 的确 定 和 “ 虚假 的社会价值 ” , 马克思 留下 了一段 十分重要 的评论 “ 这是 由在资本 主 义生产方式 基础上通过竞争 而 实 现 的市场价值所 决 定 的 这 种 决定 产 生 了 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 。 这种情 况 是 由市场价值规律造 成 的 。 土 地 产 品 也 受 这 个 规律 支配 。 产 品 也包括土地产 品 市场价值的决定 , 是 一种 社会 行 为 , 虽 然 这 是一 种 不 自觉 的 、 盲 目的社 会 行 为 。 这种行 为必 然不是 以 土地 及 其 肥 力 的差 别 为依 据 , 而是 以 产 品 的交 换 价 值 为依 据 。 . .被 ① 参见 《马 克思 恩 格 斯全集 》第 卷第 页 。 ② 譬如 , 程 恩 富教授 等就指 出 , 《资本论 》第一 卷 在这 里 存在着逻辑上 的矛 盾 。 见 程 恩 富上 引 文 , 第 页 。 ③ , 尸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看作消费者的社会对土地产品支付过多的东西,对社会劳动时间在农业生产上的实现来说原来是负数的东西,现在竟然对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即土地所有者来说成为正数了。”①(黑体字系笔者所加)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与第一卷不同的超额利润的理论。这个理论虽然是在第三卷的地租篇提出来的,但并不限于解释农业超额利润,曼德尔就认为:“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实际上是更一般的超额利润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②在《晚近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等著作中,曼德尔还进一步把这一理论用于分析现代资本去义经济中的“技术租金”现象。他指出:“超额利润的重要源泉现在是在技术租金、中发现的。对技术创新和相应的超额利润的持续的、制度性的渴求,成了晚近资本主义企业,特别是晚近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典型特征。”曼德尔指出,“技术租金”的产生,可以和转化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进行类比,因为这两者都以市场的“结构性秘缺”(structuralscarcity)为条件,即对某种新产品的需求长期超过了供给。“技术租金”的普遍出现是与技术革命和长波的上升期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曼德尔的意见,刚出现的新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整个行业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一段时间,超额利润就有了技术租金的性质。另一方面,随着技术革命的扩散,至少在技术革命发生的核心国度或地区,新产品的“结构性稀缺”将逐步消失,行业的垒断性会遭到削弱,那些生产率低的企业将不再决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全部门的超额利润就趋于下降。此时,虽然一些生产率高的企业仍能获得超额利润,但这一超额利润的实现是以牺牲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为代价的,整个行业的利润量将不再增加。④除非已经成熟的新部门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边缘市场上找回“结构性稀缺”的条件,技术租金将不复存在。还应指出的是,马克思关于超额利润来源的两种理论虽然不同,但又具互补性。这体现在,两种理论可以共同解释同一种现象,通过产品创新和新部门的确立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技术租金”),既可以有本企业、本部门剩余劳动的物化,也可以包含来自其他部门的价值的转移。在表1的例子里,如果生产率领先的企业高于“售卖价值”的水平来销售产品,也能得到通过价值转移而形成的超额利润。五、由第二种理论派生的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超额利润的来源与两种市场价值理论在《资本论》里,特别是在第三卷第十章,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至少两种市场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两种超额利润理论和这两种市场价值理论是分别对应的。市场价值的第种理论可以称作“由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决定的市场价值理论”,或市场价值的“技术平均”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供求条件的变化对市场价值的确定没有重大的影响,只是造成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这个中心而波动。市场价值的第二种理论则可以称作“由供求条件决定的市场价值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变化,对市场价值的确定有直接的影响。在先前的著作中,我们曾经较深入地讨论了第二种市场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44-745页。②曼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89页。?E.Mandel,LateCapitalism.pp.224-225.?Ibid,p.67..13.D@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技术创 新 与超 额 利 润 的来源 看作消费者 的社会对 土地 产 品支付过 多 的东 西 , 对 社 会 劳 动 时 间 在农 业 生产 上 的实 现来 说原 来 是负数 的东西 , 现在竟然对社会 上 的一部分人 即土地所 有者来说成 为正数 了 。 ” ① 黑体字 系笔 者 所加 这些论述表 明 , 马 克思 明确地 提 出 了 与第 一 卷 不 同 的超额 利 润 的理论 。 这 个 理论 虽 然 是 在 第三卷 的地租篇提出来 的 , 但 并不 限于解 释农业 超额 利润 , 曼德尔就认 为 “ 马 克思 的级 差地 租 理论 实 际上 是更一般 的超额利润理论 的一 种 特 殊情 况 。 ” ② 在 《晚 近 资本 主 义 》和 《资本 主义 发 展 的长波 》等著作 中 , 曼德尔还进一 步把这 一理论 用 于 分析 现代 资本 主 义 经济 中的 “ 技术 租金 ” 现象 。 他指 出 “ 超 额利润 的重 要源 泉现 在是 在 ‘ 技术 租金 ’ 中发 现 的 。 对技术创 新 和 相 应 的超 额利 润 的持续 的 、 制 度性 的渴 求 , 成 了 晚 近 资 本 主 义企 业 、 特 别 是 晚 近 资本 主 义 大 公 司 的典 型 特征 。 ” ③ 曼德 尔指 出 , “ 技术 租金 ” 的产 生 , 可 以和转 化 为级 差地 租 的超 额利 润 进行类 比 , 因为 这 两 者都 以 市场 的 “ 结构性稀缺 ” 为条件 , 即对某 种 新 产 品 的需求 长期 超过 了 供给 。 “ 技 术 租金 ” 的普遍 出现 是 与 技 术 革命 和 长 波 的上 升 期 联 系在 一 起 的 。 根 据 曼 德 尔 的意 见 , 刚 出现 的新 产 品 的市场价格 是 由生 产 率 最 低 的企 业 决 定 的 , 在 此 基 础 上 整 个 行 业 都能 获 得 超额利润 , 如果 这一局 面持 续 一 段 时 间 , 超 额 利 润 就 有 了技 术 租 金 的性 质 。 另 一 方 面 , 随 着 技 术革命 的扩散 , 至少 在技术革命发生 的核心 国度或地 区 , 新产 品 的 “ 结 构性 稀 缺 ” 将逐 步 消失 , 行业 的垄 断性 会遭 到削弱 , 那些 生 产 率低 的企 业 将 不 再 决 定 产 品 的市 场 价 格 , 全 部 门的超 额 利 润就趋于下 降 。 此 时 , 虽然一些生 产 率 高 的企业 仍 能获 得 超 额利 润 , 但这 一 超 额 利 润 的实 现 是 以牺牲生产率较低 的企业 为代价 的 , 整个行业 的利 润量将不再增加 。 ④ 除非 已 经成熟 的新部 门在 不 发达 国家或地 区 的边 缘市场上 找 回 “ 结构性 稀缺 ” 的条件 , 技术租金将 不 复存在 。 还应指 出的是 , 马克思关于超 额利润来源 的两 种理论 虽 然不 同 , 但 又 具 互 补性 。 这体现 在 , 两种理论 可 以共 同解释 同一种 现象 , 通过产 品创新 和新部 门的确立所 获得 的超额利润 “ 技术租 金 ,’ , 既可 以有 本企业 、 本部 门剩 余 劳动 的物 化 , 也 可 以 包 含来 自其 他 部 门的价 值 的转 移 。 在 表 的例子里 , 如果生产率领 先 的企业 高 于 “ 售 卖 价值 ” 的水 平 来 销售 产 品 , 也 能得 到通 过 价 值转移而形 成 的超额利润 。 五 、 由第二种理论派生 的需要进一步讨论 的 问题 超额利润 的来源 与两种市场价值理论 在 《资本论 》里 , 特 别 是 在 第 三 卷 第 十章 , 马 克思 为 我 们 留下 了至 少 两种 市场 价值理 论 。 马克思 的两种超额利润理论 和这 两 种 市场 价 值 理 论 是 分 别 对应 的 。 市 场 价值 的第 一 种 理 论 可 以 称作 “ 由生产 的标准技术条件决定 的市 场 价值理论 ” , 或 市 场价值 的 “ 技 术平均 ” 理论 , 按 照这 个理论 , 商 品 的供求条件 的变化对 市 场 价值 的确 定 没 有 重 大 的影 响 , 只是 造 成 市 场 价 格 围绕市 场价值这个 中心 而 波 动 。 市 场 价 值 的第 二 种 理 论 则 可 以 称 作 “ 由供 求 条 件 决 定 的 市 场 价 值 理 论 ” 。 按照这个理论 , 商品的供给和需 求条件 的变化 , 对市场价值 的确定有直接 的影 响 。 在先前 的著作 中 , 我们 曾经较深 人地讨论 了第 二 种 市 场 价值 理论 在 马 克思 经 济 学 中的重要 ① 《马克思 恩格斯 全 集 》第 卷 , 第 一 页 。 ② 曼德 尔 《 资本论 新英译本 导 言 》 , 中央党 校 出版社 , 年 , 第 页 。 ③ , 。 一 ④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