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_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4
文件大小:186.2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_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经济理论问题《生产力研究》No.14.2009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一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汪军(果湖学院,安徽果湖238000)【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把劳动力的价值看作不变的外生变量为假定前提的,这种静态分析的缺陷在于不能合理解释生产力的提高所导致的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财富)之间的矛盾。文章提出解决矛盾的切入点是引入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力的价值看作商品价值量生产的内生变量,在坚持劳动价值论这一基本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保护带进行修正,从知识资本和物化资本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转化机制阐明了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财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量:使用价值量:人力资本:内生化【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914-0013-03一、问题的提出: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财富)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二,创造价值的惟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第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第四,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①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贡献在于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只能来源于劳动,而不是别的生产要素。劳动价值论的不足在于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财富)的增加与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有这样一些论述:“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②“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由此就会使得人们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感到难以理解:第一,生产力的提高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量,那么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能够创造较多的价值量就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脑力劳动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更高的劳动。第二,既然生产力的提高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劳动者也就没有要求减少劳动时间和提高工资的理论依据,而这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工人劳动工作日的普遍缩短和闲暇时间的日趋增加是相矛盾的。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先要回顾一下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背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之时正值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发展高涨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际,马克思是在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从资本主义的细胞一一商品入手,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揭示【收稿日期】2008-05-19①②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0、53-54、60页。【作者简介】汪军(1971-),男,安徽庐江人,巢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3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汪 军 (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把劳动力的价值看作不变的外生变量为假定前提的,这种静态分析的缺陷在于 不能合理解释生产力的提高所导致的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财富)之间的矛盾。 文章提出解决矛盾的切入点是引入 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力的价值看作商品价值量生产的内生变量,在坚持劳动价值论这一基本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对其 保护带进行修正,从知识资本和物化资本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转化机制阐明了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财富)之间的辩证 统一关系。 【关 键 词】 劳动价值论;价值量;使用价值量;人力资本;内生化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2768(2009)14- 0013- 03 【收稿日期】2008- 05- 19 ①②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60、53-54、60 页。 【作者简介】汪军(1971-),男,安徽庐江人,巢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财富)的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 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二,创造价值的惟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第 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 源泉。第四,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 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 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 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① 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贡献在于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只能来源于劳动,而不是别的生产要素。 劳动价值论的不足在于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财富)的增加与商品的 价值量不变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有这样一些论述:“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 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②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 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 就少些”。③由此就会使得人们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感到难以理解:第一,生产力的提高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量, 那么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能够创造较多的价值量就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脑力劳动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 更高的劳动。第二,既然生产力的提高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劳动者也就没有要求减少劳动时间和提高 工资的理论依据,而这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工人劳动工作日的普遍缩短和闲暇时间的日趋增加是相矛盾的。 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先要回顾一下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背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之 时正值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发展高涨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际,马克思是在深入考察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之后,从资本主义的细胞——商品入手,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揭示 《生产力研究》No.14.2009 经 济 理 论 问 题 輥輱

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表象所掩盖的真实面目是资本对劳动的残酷掠夺,由此得出了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正是对劳动与资本这一被扭曲关系的复归,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预言了劳动支配资本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异化的复归只有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二、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使用价值量的生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假定前提是劳动力的价值不变,我们可以从《资本论》第一卷中找到佐证。“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但是,在一定的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是一定的”。①“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独特的商品占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③马克思作这样的抽象是符合科学研究方法的,而且,从静态看这种假定前提也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资本雇佣劳动”占统治地位,资本家与工人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并不是其真实价值的反映,但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如果我们仍然把这种假定前提当作不变的教条就容易栓楷劳动价值论本身的活力。马克思在区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时,已充分肯定了脑力劳动(即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增加商品的价值量,因而劳动力的价值从长期来看是一个变量,这是因为:首先是外在因素的作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变化的,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不同的,这种变化规律将在后面生产力与价值量的关系中进一步讨论。其次是内在因素的作用,劳动力价值随着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转化,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科学技术因素贡献的增加,即“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用一一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一一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劳动力的价值=劳动者本人及其供养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十劳动者的教育费用。随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的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生产中,劳动者要适应新的生产技术要求,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意味着劳动者用于教育的费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价值结构由提供简单劳动向提供复杂劳动的转化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论断,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科学的物化,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与诸要素结合,即与劳动者结合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与劳动工具结合改进劳动工具的生产效率,与劳动对象结合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从而实现科学价值的转化。马克思只是定性地研究了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真正定量地研究科学技术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关系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后才得以日趋完善的。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HumanCapitaD主要是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涨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可1964年,贝克尔发表了《人力资本》一书,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1988年,卢卡斯在《论经济发展的机制》的论文中引入了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一个以人力资本理论的外部效应为核心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卢卡斯模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使生产具有递增收益,而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递增收益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这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劳动力价值呈现增长的趋势,也是对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并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过时了,而在于我们把适用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假定前提作了不加限制的推广,其结果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对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假定前提进行修正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所以,笔者认为用劳动力价值随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增加代替劳动力价值不变的假定前提,劳动价值论就能合理解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①②③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9-200页。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14C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表象所掩盖的真实面目是资本对劳动的残酷掠夺,由此得出了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 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正是对劳动与资本这一被扭曲关系的复归,马克思从历史唯物 主义的高度预言了劳动支配资本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异化的复归只有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的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二、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使用价值量的生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假定前提是劳动力的价值不变,我们可以从《资本论》第一卷中找到佐证。“和其 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但是,在一定的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必要生活 资料的平均范围是一定的”。① “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 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 “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 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独特的商品占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 场上永远延续下去”。③马克思作这样的抽象是符合科学研究方法的,而且,从静态看这种假定前提也是符合当 时的历史情况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资本雇佣劳动”占统治地位,资本家与工人所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并不是其真实价值的反映,但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看,如果我们仍然把这种假定前提当作 不变的教条就容易桎梏劳动价值论本身的活力。 马克思在区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时,已充分肯定了脑力劳动(即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增加商品的价值量, 因而劳动力的价值从长期来看是一个变量,这是因为:首先是外在因素的作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 的价值是变化的,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不同的,这种变化规律将 在后面生产力与价值量的关系中进一步讨论。其次是内在因素的作用,劳动力价值随着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 的转化,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科学技术因素贡献的增加,即“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 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 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用——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 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④劳动力的价值 = 劳动者本人及其供养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 + 劳动者的教育费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的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生产中,劳动者要适应新的生产技术 要求,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意味着劳动者用于教育的费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教育过程本身就 是劳动力价值结构由提供简单劳动向提供复杂劳动的转化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 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⑤的论断,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科学的物化, 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与诸要素结合,即与劳动者结合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与劳 动工具结合改进劳动工具的生产效率,与劳动对象结合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从而实现科学价值的转化。马克 思只是定性地研究了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真正定量地研究科学技术与劳动力价值之 间的关系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后才得以日趋完善的。1960 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 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主要 是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涨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有效率的 经济。[1]1964 年,贝克尔发表了《人力资本》一书,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 理论,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2]1988 年,卢卡斯在《论经济发展的机制》的论文中引入了舒尔茨和贝 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一个以人力资本理论的外部效应为核心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 卢卡斯模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使生产具有递增收益,而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 部效应的递增收益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3]这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劳动力价值呈现增长 的趋势,也是对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并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过时了,而在于我们把适 用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假定前提作了不加限制的推广,其结果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马克思主义唯物 史观出发,对劳动价值论建立的假定前提进行修正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所以,笔者认为用劳动力价值随生产 力水平提高而增加代替劳动力价值不变的假定前提,劳动价值论就能合理解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①②③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99- 200 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 年。 輥輲

三、内生化模型的验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量与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决定。如马克思所说:“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恩格斯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加入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即过去劳动时间和活劳动的时间。②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由两部分构成,即活劳动(可变资本)追加的价值和生产资料(不变资本)转移的价值,对手活劳动随生产力的提高而在增加商品价值量中的作用在上文中已从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得到了验证。以下我们讨论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过去物化劳动(生产资料)部分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马克思说:“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只是它作为生产资料而失掉的价值”,“如果他本身的劳动生产率发生了变化,提高了或者降低了,那么,他例如一个劳动小时纺的棉花就会比过去增多或减少,与此相应,他保存在一个劳动小时产品中的棉花价值也会增多或减少。但是不管怎样,他两个劳动小时保存的价值总是一个劳动小时的两倍”。③这就是说生产力的提高,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能增加转移物化劳动的价值量。恩格斯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份额的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体现在商品价值中的过去劳动一一不变资本部分一一部分由固定不变资本的损耗构成,一部分由全部加入商品的流动不变资本一一原料和辅助材料一一构成。来自原料和辅助材料的价值部分,必然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因为就这些材料来说,这种生产率正好表现在:它们的价值已经下降。另一方面,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特征正好是:不变资本的固定部分大大增加,因而其中由于损耗而转移到商品中的价值部分也大大增加。④从恩格斯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其仍然是以劳动力价值不变为假定前提的,显然,在短期内可以作这样的科学抽象,但从长期来看对假定前提必须作严格的限定,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取决于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活劳动的新增价值与转移不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消长关系,只有在“由于活劳动的减少而减少的价值部分必须抵消一切增加的价值部分而有余“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才会减少,但这只是竞争的手段之一一一降低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超额利润。而市场竞争的另一个更主要的方式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品种、性能等,加速老产品的无形贬值而获得超额利润,在此情况下新产品的价值量必然比原来同类老产品的价值量要大。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新商品中转移的物化劳动的价值量因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不变资本(生产资料)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商品价值量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一方面,商品的价值量是其满足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效用大小的量度,而商品效用的大小受资源的稀缺性的制约,因此,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长率大于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实际增长率时,在人们的实际需求大于有效供给的压力下,生活资料的客观效用价值必然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改变,从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消费尚以满足人的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消费转变,消费结构的升级,则意味看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增加。由此得出,生活资料的价值量也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根据还原原理得出的结论是:追到最远时期生产使用的生产资料量趋于零,所以,一种产品的价格可最终归结为全部是由劳动决定的。同样,作为资本的生产资料也同一般商品一样,由劳动量决定。因此,一切资本都可归结为构成其物质形式(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的价值总和可还原为劳动。斯拉法虽然是从价格形式分析的,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劳动的惟一性。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价值与使用价值是通过相互转化而积累起来的,价值是一种抽象,它必须通过物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是通过物的使用价值(财富)的形式积累起来的。而且在社会总商品价值量与社会总商品使用价值量(社会财富)之间存在一种互感效应,即二者保持同步的增长或下降。后一代人的劳动正是在前人创造的价值基础上不断实现价值的增殖,后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在不断转化前人创造的物的使用价值延续的过程,在这种社会性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劳动力的市场价格长期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就会影响社会性大生产中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导致劳动者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所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只会增加劳动力的价值,这样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劳动力新创造的价值量与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就会增加,最终使得社会商品的总(下转第21页)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社会财富)共同增加。①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2、235页。②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0页。15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三、内生化模型的验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量与转移的生 产资料的价值量决定。如马克思所说:“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 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①恩格斯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加入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即过去劳动时间和活劳动 的时间”。②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由两部分构成,即活劳动(可变资本)追加的价值和生产资料(不变 资本)转移的价值,对于活劳动随生产力的提高而在增加商品价值量中的作用在上文中已从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得到了验证。以下我们讨论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过去物化劳动(生产资料)部分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马克思说: “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只是它作为生产资料而失掉的价值”,“如果他本身的劳动生产率发生了变化,提高 了或者降低了,那么,他例如一个劳动小时纺的棉花就会比过去增多或减少,与此相应,他保存在一个劳动小时 产品中的棉花价值也会增多或减少。但是不管怎样,他两个劳动小时保存的价值总是一个劳动小时的两倍”。③ 这就是说生产力的提高,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能增加转移物化劳动的价值量。恩格斯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份额的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 劳动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体现在商品价值中的过去劳动——不变资本部分——一部分由固定不变资本的 损耗构成,一部分由全部加入商品的流动不变资本——原料和辅助材料——构成。来自原料和辅助材料的价值 部分,必然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因为就这些材料来说,这种生产率正好表现在:它们的价值已经下 降。另一方面,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特征正好是:不变资本的固定部分大大增加,因而其中由于损耗而转移到商品 中的价值部分也大大增加。”④从恩格斯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其仍然是以劳动力价值不变为假定前提的,显然, 在短期内可以作这样的科学抽象,但从长期来看对假定前提必须作严格的限定,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对商品价值 量的影响取决于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活劳动的新增价值与转移不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消长关系,只有在“由于活劳 动的减少而减少的价值部分必须抵消一切增加的价值部分而有余”⑤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才会减少,但这只 是竞争的手段之一——降低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超额利润。而市场竞争的另一个更主要的方式是通过 采用新技术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品种、性能等,加速老产品的无形贬值而获得超额利润,在此情况下新产品的价 值量必然比原来同类老产品的价值量要大。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新商品中转移的物化劳 动的价值量因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商品价值量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 一步分析:一方面,商品的价值量是其满足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效用大小的量度,而商品效用的大小受资源的 稀缺性的制约,因此,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长率大于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实际增长率时,在人们的实际需求大于有 效供给的压力下,生活资料的客观效用价值必然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 生改变,从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消费向以满足人的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消费转变,消费结构的升级,则意味着 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增加。由此得出,生活资料的价值量也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 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根据还原原理得出的结论是:追溯到最远时期生产使用的生产资料量 趋于零,所以,一种产品的价格可最终归结为全部是由劳动决定的。同样,作为资本的生产资料也同一般商品一 样,由劳动量决定。因此,一切资本都可归结为构成其物质形式(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的价值总和可还原为劳 动。斯拉法虽然是从价格形式分析的,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劳动的惟一性。[4]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 结论:价值与使用价值是通过相互转化而积累起来的,价值是一种抽象,它必须通过物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劳 动者创造的价值是通过物的使用价值(财富)的形式积累起来的。而且在社会总商品价值量与社会总商品使用 价值量(社会财富)之间存在一种互感效应,即二者保持同步的增长或下降。后一代人的劳动正是在前人创造的 价值基础上不断实现价值的增殖,后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在不断转化前人创造的物的使用价值延续的过 程,在这种社会性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劳动力的市场价格长期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就会影响社会性大生 产中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导致劳动者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所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只会增加劳动力的价值,这 样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劳动力新创造的价值量与转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就会增加,最终使得社会商品的总 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社会财富)共同增加。 (下转第 21 页) ①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32、235 页。 ②④⑤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90 页。 輥輳

数值和标准的数量都会发生变化,例如,公平由原来的非标准表1模型分析框架变成了衡量标准之一。标准的相对性还包括在同一期间内,不平均势动生产料平均投资收益率生产总值(元)务动力数量(点)产品两求(元)(元/点)(%)同的经济体判断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的内容不同,或者即使相第一次产业同而衡量时使用的数值却不同。如2007年美国的人均生产率和第二次产业中国的人均生产率水平就不可能相同。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第三次产业加深,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标准由原来的封闭性向开放性方向发合计展。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封闭型经济朝开放型基本判断。判断方法有两个:(D)根据EH和EC进行分析,经济发展,导致产品、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可得出产业结构中各产业以生产要素表示的比重:(②)根据PP动,判断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必须将该经济体放入和PRi的数值分析,可得出产业结构中整个产业的综合比重。判全球经济环境中考虑。例如,统计中国第一次产业产品的需求,断依据:在前面模型解释中已经作了明确说明。我们必须考虑国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即中国出口产品中第一四、结语次产业产品的出口量。本文利用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分析,得出基本三、中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判断(此处需要根据计算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具体计算参考中国早期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都是使用工业结构一词,那是作者另外的文章),并且可以将该判断和中国历年的产业结构受前苏联经济的影响。在中国工业经济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系统调整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是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定量分析性的研究的学者有李悦、方甲、刘伟等。后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作者的工作起到抛砖引宝的作用,引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局部地区的合理化研究。例如,2000年尹导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量分析做出更多有意义的科燕霞、耿嘉川的《关于山东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的探讨》,2001学探索,为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指导我年陈立文、孙静等的《河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2006年黄国经济建设健康稳定地发展,丰富世界产业经济学理论。君宝的《泛珠三角产业结构合理化思考》,2006年张保华的《山【参考文献】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制约因素研究》等。对整个中国的产业结[1] Schmalensee, Industrial economics, Economical Joumal, 1988.构合理化的研究大多属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2]李悦.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表1是利用模型进行分析的基本框架。根据该分析框架可[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以对我国历年的产业结构比重数据进行具体分析与基本判断。[4]霍利斯·钱纳里.发展的形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对模型得出的基本判断和我国产业结构的具体实践进行比较[5]罗斯托.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分析,可以检验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文限于数据来源1988.的局限性以及劳动力点数计算方法正在研究中,只列出了模型[6]钟契夫.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分析的基本框架。[7]汪传旭.产业结构合理化定量分析模型[M]技术经济,2002.计算。这里需要计算的指标有劳动力点数、产品需求数、各[8]曾昭宁.公平与效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执择[M].北京:石油大学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各产业平均投资收益率、各产业产品需出版社,1994求在总产品需求中所占比重、各产业产出在总产出中的比重、[9]王涛.关于中国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思考[美中经济评论,2005,(3) .各产业生产总值。(责任编辑:X校对:R)(上接第15页)四、结束语: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价值量关系的论述是从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静态分析得出的,因而,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学说,其历史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我们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这一基本内核不能动摇,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对这一理论所适用的假定(保护带)作相应的修正,而不是对这一理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应有品质。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参考文献】[1]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一一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左大培,杨春学.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4]皮罗·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一经济理论批判绪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责任编辑:X校对:LD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2-743页。21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数值和标准的数量都会发生变化,例如,公平由原来的非标准 变成了衡量标准之一。标准的相对性还包括在同一期间内,不 同的经济体判断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的内容不同,或者即使相 同而衡量时使用的数值却不同。如2007年美国的人均生产率和 中国的人均生产率水平就不可能相同。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加深,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标准由原来的封闭性向开放性方向发 展。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封闭型经济朝开放型 经济发展,导致产品、资源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 动,判断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必须将该经济体放入 全球经济环境中考虑。例如,统计中国第一次产业产品的需求, 我们必须考虑国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即中国出口产品中第一 次产业产品的出口量。 三、中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中国早期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都是使用工业结构一词,那是 受前苏联经济的影响。在中国工业经济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系统 性的研究的学者有李悦、方甲、刘伟等。后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 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局部地区的合理化研究。例如,2000年尹 燕霞、耿嘉川的《关于山东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的探讨》,2001 年陈立文、孙静等的《河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2006年黄 君宝的《泛珠三角产业结构合理化思考》,2006年张保华的《山 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制约因素研究》等。对整个中国的产业结 构合理化的研究大多属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 表1是利用模型进行分析的基本框架。根据该分析框架可 以对我国历年的产业结构比重数据进行具体分析与基本判断。 对模型得出的基本判断和我国产业结构的具体实践进行比较 分析,可以检验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文限于数据来源 的局限性以及劳动力点数计算方法正在研究中,只列出了模型 分析的基本框架。 计算。这里需要计算的指标有劳动力点数、产品需求数、各 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各产业平均投资收益率、各产业产品需 求在总产品需求中所占比重、各产业产出在总产出中的比重、 各产业生产总值。 表1 模型分析框架 基本判断。判断方法有两个:(1)根据EH 和EC进行分析, 可得出产业结构中各产业以生产要素表示的比重;(2)根据PPi 和PRi的数值分析,可得出产业结构中整个产业的综合比重。判 断依据:在前面模型解释中已经作了明确说明。 四、结语 本文利用模型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分析,得出基本 判断(此处需要根据计算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具体计算参考 作者另外的文章),并且可以将该判断和中国历年的产业结构 调整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是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定量分析 理论方面的一次尝试,希望作者的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 导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量分析做出更多有意义的科 学探索,为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指导我 国经济建设健康稳定地发展,丰富世界产业经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Schmalensee,Industrial economics,Economical Journal,1988. [2] 李悦.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霍利斯·钱纳里.发展的形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5] 罗斯托.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6] 钟契夫.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7] 汪传旭.产业结构合理化定量分析模型[M].技术经济,2002. [8] 曾昭宁.公平与效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抉择[M].北京:石油大学 出版社,1994. [9] 王涛.关于中国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思考[J].美中经济评论,2005, (3). (责任编辑:X 校对:R) (上接第 15 页) 四、结束语: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价值量关系的论述是从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静态分析得出的,因而,从历史的发展 过程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学说,其历史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经济理论,我们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这一基本内核不能动摇,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对这一理论所适 用的假定(保护带)作相应的修正,而不是对这一理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应有品 质。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 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 【参考文献】 [1] 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 左大培,杨春学.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 皮罗·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责任编辑:X 校对:L)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742- 743 页。 輦輯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