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
文件大小:103.0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经济理论问题生产力研究》No.15.200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李玮(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深化认识,解释传统理论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与现实社会的矛盾,研究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得出劳动力价值提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内在要求。【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价值【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7)15-0007-02当代社会的经济现实表明,劳动力价值并没有随着科技进他国家各个年份都是上升的。而且,统计的时间跨度越大,消费物价指数的上升幅度也越大。这些数据并不是用来说明一种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那么相对剩余价值从何而来?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深化认识来解释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能降低这种商品的价值,而是说这一现象。明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提高所有生活资料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活资料的总体价值或价格水平。显然,劳动力价值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来源: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不是取决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生活资料的价值,而应当取决于劳传统理论认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这样来实现的:首先提动者所消耗的所有生活资料的总体价值水平。高生活资料及相关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产力水平和现代社会相比还相当料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由此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低,生活资料的品种不算多,特别是普通工人的生活资料品种长剩余劳动时间,最后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从概念上看,相对更少,在一代人可以观察的范围内的变化可能不大,因此可以剩余价值并不直接增加新价值总量,而只是改变新价值在劳资设想在某个较长时期内全面提高生活资料及相应生产资料生双方的分割比例。这里隐含着一系列假定的前提:工人消耗的产的劳动生产率。到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生活资料品种、质量和数量始终不变:劳动力质量不提高,工人迅速发展,消费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日益增多,目前各国生活无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不需要支资料的总体价格水平尚未呈现下降趋势。付更多的教育培训费和生活费。事实上,这些假定的前提在现2.生活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关系。生活资料和劳代社会是不存在的。具体需要弄清以下两个关系。动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品。它们的价值决定都遵循劳动力价1.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生活资料价值变化的关系。对一种商值论,但又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者在成长品来讲,仅在单个企业内部提高它的劳动生产率不一定能降低时期所消耗的养育费和在工作时期所需要的生活费构成。由于其价值,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它的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养育费是在劳动者成长时期消耗的,它会受同期生活资料价值其价值。现实中的生活资料品种非常多,而且经常会有一些新变化的影响,但不会随劳动者工作之后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而的生活资料品种出现,还有一些生活资料品种会被淘汰。虽然变化,也就是说,在劳动者就业之后,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只会从长期来看,一种生活资料的价值会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工作时期的生活费,而不再直接影响他本人成长时期的养面而降低,但要在同一时期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所有的育费。无论养育费和生活费,都包括劳动者消耗的生活资料价生活资料及相应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见的值和教育培训费。这两部分价值来源于两种不同的劳动,可以情况是,在一部分生活资料价值降低时,又有一部分新的生活有不同的变化趋势:两者可能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或有升有资料品种出现,其价值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原来的同类生活降。单纯从生活资料价值的升降还不能判断劳动力价值的升资料:有些新品种是原来没有的,但也逐步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降。例如,当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的同时伴随着教育培训费的上需品。升,劳动力价值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或不变,具体取决于生活从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来看,劳动生产率的确是逐步提高资料价值和教育培训费的变化幅度的,但生活资料的总体价格水平却并没有下降。例如,1980年显然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会导致这种~1995年,西方七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1倍左右,这反映商品降价,但工人生活并不总是消费那些降价品。随着人们生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但生活资料价格不仅没有下降,反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资料的价值总的来讲是而成倍上涨。以1980年的物价指数为100,从1975年1985增大了。劳动生产率提高要求工人教育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相年,美国消费品物价指数从66.9上升到177,日本由83上升到应提高,工人为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就必须支付更多的费用。105,德国由83上升另117,意大利由47上升到175。除了日本这就决定了劳动力价值的上升趋势。撒开这些不说,即使工人1994年1995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了0.1个百分点之外,其【收稿日期】2006-12-15【作者简介】李玮(1970-),男,河南新乡人,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7C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收稿日期】2006- 12- 15 【作者简介】李玮( 1970- ) , 男, 河南新乡人,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 李 玮 ( 河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深化认识, 解释传统理论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与现实 社会的矛盾, 研究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 得出劳动力价值提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内在要求。 【关 键 词】 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价值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2768( 2007) 15- 0007- 02 当代社会的经济现实表明, 劳动力价值并没有随着科技进 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那么相对剩余价值从何而来?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深化认识来解释 这一现象。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来源: 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传统理论认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这样来实现的: 首先提 高生活资料及相关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活资 料价值, 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 由此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 最后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从概念上看, 相对 剩余价值并不直接增加新价值总量, 而只是改变新价值在劳资 双方的分割比例。这里隐含着一系列假定的前提: 工人消耗的 生活资料品种、质量和数量始终不变; 劳动力质量不提高, 工人 无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 不需要支 付更多的教育培训费和生活费。事实上, 这些假定的前提在现 代社会是不存在的。具体需要弄清以下两个关系。 1.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生活资料价值变化的关系。对一种商 品来讲, 仅在单个企业内部提高它的劳动生产率不一定能降低 其价值, 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它的劳动生产率, 才能降低 其价值。现实中的生活资料品种非常多, 而且经常会有一些新 的生活资料品种出现, 还有一些生活资料品种会被淘汰。虽然 从长期来看, 一种生活资料的价值会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降低, 但要在同一时期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所有的 生活资料及相应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见的 情况是, 在一部分生活资料价值降低时, 又有一部分新的生活 资料品种出现, 其价值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原来的同类生活 资料; 有些新品种是原来没有的, 但也逐步成为人们的生活必 需品。 从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来看, 劳动生产率的确是逐步提高 的, 但生活资料的总体价格水平却并没有下降。例如, 1980 年 ~1995 年, 西方七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 1 倍左右, 这反映 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但生活资料价格不仅没有下降, 反 而成倍上涨。以 1980 年的物价指数为 100, 从 1975 年 ~1985 年, 美国消费品物价指数从 66.9 上升到 177, 日本由 83 上升到 105, 德国由 83 上升另 117, 意大利由 47 上升到 175。除了日本 1994 年 ~1995 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了 0.1 个百分点之外, 其 他国家各个年份都是上升的。而且, 统计的时间跨度越大, 消费 物价指数的上升幅度也越大。[1] 这些数据并不是用来说明一种 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能降低这种商品的价值, 而是说 明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提高所有生活资料的社会劳动生产 率来降低生活资料的总体价值或价格水平。显然, 劳动力价值 不是取决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生活资料的价值, 而应当取决于劳 动者所消耗的所有生活资料的总体价值水平。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 生产力水平和现代社会相比还相当 低, 生活资料的品种不算多, 特别是普通工人的生活资料品种 更少, 在一代人可以观察的范围内的变化可能不大, 因此可以 设想在某个较长时期内全面提高生活资料及相应生产资料生 产的劳动生产率。到了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社会生产 迅速发展, 消费品质量不断提高, 品种日益增多, 目前各国生活 资料的总体价格水平尚未呈现下降趋势。 2.生活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关系。生活资料和劳 动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品。它们的价值决定都遵循劳动力价 值论, 但又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者在成长 时期所消耗的养育费和在工作时期所需要的生活费构成。由于 养育费是在劳动者成长时期消耗的, 它会受同期生活资料价值 变化的影响, 但不会随劳动者工作之后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而 变化, 也就是说, 在劳动者就业之后, 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只会 影响工作时期的生活费, 而不再直接影响他本人成长时期的养 育费。无论养育费和生活费, 都包括劳动者消耗的生活资料价 值和教育培训费。这两部分价值来源于两种不同的劳动, 可以 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两者可能同时上升, 或同时下降, 或有升有 降。单纯从生活资料价值的升降还不能判断劳动力价值的升 降。例如, 当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的同时伴随着教育培训费的上 升, 劳动力价值可能下降, 也可能上升或不变, 具体取决于生活 资料价值和教育培训费的变化幅度。 显然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会导致这种 商品降价, 但工人生活并不总是消费那些降价品。随着人们生 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资料的价值总的来讲是 增大了。劳动生产率提高要求工人教育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相 应提高, 工人为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 就必须支付更多的费用。 这就决定了劳动力价值的上升趋势。撇开这些不说, 即使工人 《生产力研究》No.15.2007 经 济 理 论 问 题 + 生产力研究, No.15.2007 !

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质量品种都不变,单位量生活资料的价值随着降低。这种过程从一个行业扩展到其他行业,从一个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那么工人用原来的工资可以购扩展到其他部门,当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各种商品买数量更多的生活资料,从而扩大消费,其价值总量也不一定的社会价值就会普遍地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及劳动力的必要变小。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劳动力买方有权根据生产经营状价值就会下降,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就会随之缩短,剩余劳动时况来适当调整工资水平,还可以裁减员工以减少工资总额降间就会相应地延长,企业就会因而普遍得到相对剩余价值。在低成本,但没有理由根据部分生活资料价值或价格的下降来降实际经济生活中,商品生产者相互竞争的主要形式是价格竞低工人工资。例如,过去面包价格为2元/件时支付2元工资,争,而价格竞争的基础正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个别价值现在不能因为面包价格为1元/件就只支付1元工资。的减少,也就是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统计资料表明,西方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并没有下降,而是前面已经分析到,在当代社会,生活资料的价值及劳动力不断上升。这表现为单位时间工资水平的提高,1960年1990价值并不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也就是说,劳动生产年30年间,美国制造业的每小时工资由2.66美元提高到10.8率提高的结果,不是降低劳动力的必要价值,而是增加商品的美元,1985年~1993年间,法国制造业工人每小时工资由37.8数量:不是降低商品的价值,而是增加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法郎增加到50.6法郎,英国由3.6英镑增加到6.2英。其他表现出来。在当代条件,企业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主要通过两种西方国家的情况也与此大体相似。途径。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1.通过降低成本获取相对剩余价值。当产品的市场价格不产率的提高速度,因而工资占增加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变,因而每单位产品带来的收入不变时,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形式。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这产率或资源利用率来降低成本,从而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与过去样的解释,需要修改其定义。即使如此,这种形式相对剩余价值相等的收益,利润则相应增加。因为成本包括生产资料价值和生产也未必具有普遍性。劳动力价值,所以降低成本可以是减少生产资料消耗,也可以诚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是减少劳动力价值或工资总额,当然也可以是两者同时减少。提高速度,工资占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并非所有国家这意味着资源利用率提高。为此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实行更有效的管理办法。各个时期都是如此。例如,1970年1990年,日本制造业雇员工资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从31.8%提高到33%,意大利由41.4%成本小的工资含量又由人均工资和劳动者人数两个因素提高到66.9%。1990年1993年,日本制造业的增加值下降了决定。一般来说,人均工资水平具有刚性,不易降低。国内外的1.8%、雇员工资却增加了9.9%。1991年~1994年,德国制造业情况表明,人均工资水平总的来讲是逐步提高的。但一个企业的增加值仅增长2.9%,而雇员人均工资却增加了9.4%。这些的劳动者人数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不减资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已经消失了,而只是说明少产量的前提下裁减人员,从而减少工资总额,属于相对剩余有些国家有些年份的工人工资占增加值的比重并没有下降,甚价值生产范畴。当然,裁减下来的一定要是多余人员。所谓多至有所上升。因此,不能把工资占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当做相对余,是指这些人员的存在并不能真正提供更多的劳动和产量,剩余价值生产的普遍形式。应当指出,为了增加积累,扩大再生从企业内部或生产岗位裁减下来并不影响价值增殖。裁减多余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一定时期内使工资增长速度适当低人员可以减少工资支出,同时提高劳动效率,并不减少有效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对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而且,从全动量,因而不减少收益。社会来说,工资增长速度一般不应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当有多家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时,降低成本首先在部分企否则将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如果在长期内工资增长大大低于劳业实现,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企业也会设法降低成本,最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则说明社会分配制度有问题。一些资本终使产品市场价格下降。但只要各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的成本主义国家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应归各于社会制度,而不是当有差异,就存在者实行降低成本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可能性。做这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普遍剥削形式的证据。如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表现为产业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工、相对剩余价值来源的途径资水平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家在发展中国马克思指出“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家投资办厂,生产同样的商品,由于付出的员工工资大量减少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所以,相对剩因而可获得比在本国多得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就是当今发达余价值生产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大量输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意味着资源利用率或劳动有效性的提高。2.通过提高商品相对效用获取相对剩余价值。当产品成本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这一定时,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一过程起因于个别资本家个别企业)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行产品相对效用,最终使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价格上升,从而以同为。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商量成本就得更高的收益。这种方法最终要通过市场价格上升来品的个别价值即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社会价值即社会必获得更高的收益,但价格上升应是由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提高产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低不同,各个企业品相对效用引起的,而不是其他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才的个别劳动时间并不相同,形成的个别价值也不尽相同,但是属于效用提高型相对剩余价值。各个企业的商品在市场上都得按同一价值社会价值)出售。那当有众多的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时,往往展开激烈竞争。有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可些企业十分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以使自已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它仍旧按社会价值有我优”并形成名牌,使自己的产品以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价出售,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这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当一个格出售,牢牢地占领市场,实现高效增殖。这可以说是效用提高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其他企业也要仿效,也要采用先进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由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垒断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一旦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被普遍其些工艺技术,因而能够维持高效增殖。这同成下转第90页)采用后,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商品的社会价值就8C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质量品种都不变, 单位量生活资料的价值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 那么工人用原来的工资可以购 买数量更多的生活资料, 从而扩大消费, 其价值总量也不一定 变小。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劳动力买方有权根据生产经营状 况来适当调整工资水平, 还可以裁减员工以减少工资总额, 降 低成本, 但没有理由根据部分生活资料价值或价格的下降来降 低工人工资。例如, 过去面包价格为 2 元 / 件时支付 2 元工资, 现在不能因为面包价格为 l 元 / 件就只支付 l 元工资。 统计资料表明, 西方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并没有下降, 而是 不断上升。这表现为单位时间工资水平的提高, 1960 年 ~1990 年 30 年间, 美国制造业的每小时工资由 2.66 美元提高到 10.8 美元, 1985 年 ~1993 年间, 法国制造业工人每小时工资由 37.8 法郎增加到 50.6 法郎, 英国由 3.6 英镑增加到 6.2 英镑。其他 西方国家的情况也与此大体相似。[2] 有一种观点认为, 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速度, 因而工资占增加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 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形式。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这 样的解释, 需要修改其定义。即使如此, 这种形式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也未必具有普遍性。 诚然,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速度, 工资占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下降, 但是并非所有国家 各个时期都是如此。例如, 1970 年 ~1990 年, 日本制造业雇员工 资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从 31.8% 提高到 33% , 意大利由 41.4% 提高到 66.9% 。1990 年 ~1993 年, 日本制造业的增加值下降了 1.8% 、雇员工资却增加了 9.9% 。1991 年 ~1994 年, 德国制造业 的增加值仅增长 2.9% , 而雇员人均工资却增加了 9.4% 。[3] 这些 资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已经消失了, 而只是说明 有些国家有些年份的工人工资占增加值的比重并没有下降, 甚 至有所上升。因此, 不能把工资占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当做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的普遍形式。应当指出, 为了增加积累, 扩大再生 产,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一定时期内使工资增长速度适当低 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 对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而且, 从全 社会来说, 工资增长速度一般不应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 否则将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如果在长期内工资增长大大低于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 则说明社会分配制度有问题。一些资本 主义国家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应归咎于社会制度, 而不是当 做这种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普遍剥削形式的证据。 二、相对剩余价值来源的途径 马克思指出“: 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 生产力提高而提高, 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4] 所以, 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意味着资源利用率或劳动有效性的提高。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按照马克思的分析, 这 一过程起因于个别资本家( 个别企业) 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行 为。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商 品的个别价值即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 社会价值即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低不同, 各个企业 的个别劳动时间并不相同, 形成的个别价值也不尽相同, 但是 各个企业的商品在市场上都得按同一价值( 社会价值) 出售。那 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 可 以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但它仍旧按社会价值 出售, 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 这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当一个 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 其他企业也要仿效, 也要采用先进 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一旦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被普遍 采用后, 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 商品的社会价值就 随着降低。这种过程从一个行业扩展到其他行业, 从一个部门 扩展到其他部门, 当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 各种商品 的社会价值就会普遍地降低, 生活资料的价值及劳动力的必要 价值就会下降, 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就会随之缩短, 剩余劳动时 间就会相应地延长, 企业就会因而普遍得到相对剩余价值。在 实际经济生活中, 商品生产者相互竞争的主要形式是价格竞 争, 而价格竞争的基础正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商品个别价值 的减少, 也就是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前面已经分析到, 在当代社会, 生活资料的价值及劳动力 价值并不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也就是说, 劳动生产 率提高的结果, 不是降低劳动力的必要价值, 而是增加商品的 数量; 不是降低商品的价值, 而是增加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 表现出来。在当代条件, 企业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主要通过两种 途径。 1.通过降低成本获取相对剩余价值。当产品的市场价格不 变, 因而每单位产品带来的收入不变时, 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 产率或资源利用率来降低成本, 从而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与过去 相等的收益, 利润则相应增加。因为成本包括生产资料价值和 劳动力价值, 所以降低成本可以是减少生产资料消耗, 也可以 是减少劳动力价值或工资总额, 当然也可以是两者同时减少。 这意味着资源利用率提高。为此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 实行 更有效的管理办法。 成本小的工资含量又由人均工资和劳动者人数两个因素 决定。一般来说, 人均工资水平具有刚性, 不易降低。国内外的 情况表明, 人均工资水平总的来讲是逐步提高的。但一个企业 的劳动者人数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不减 少产量的前提下裁减人员, 从而减少工资总额, 属于相对剩余 价值生产范畴。当然, 裁减下来的一定要是多余人员。所谓多 余, 是指这些人员的存在并不能真正提供更多的劳动和产量, 从企业内部或生产岗位裁减下来并不影响价值增殖。裁减多余 人员可以减少工资支出, 同时提高劳动效率, 并不减少有效劳 动量, 因而不减少收益。 当有多家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时, 降低成本首先在部分企 业实现,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他企业也会设法降低成本, 最 终使产品市场价格下降。但只要各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的成本 有差异, 就存在着实行降低成本获取相对剩余价值的可能性。 如今,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这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 要表现为产业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 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工 资水平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家在发展中国 家投资办厂, 生产同样的商品, 由于付出的员工工资大量减少, 因而可获得比在本国多得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这就是当今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大量输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通过提高商品相对效用获取相对剩余价值。当产品成本 一定时, 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质量, 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提高 产品相对效用, 最终使市场需求扩大, 市场价格上升, 从而以同 量成本就得更高的收益。这种方法最终要通过市场价格上升来 获得更高的收益, 但价格上升应是由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提高产 品相对效用引起的, 而不是其他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这样才 属于效用提高型相对剩余价值。 当有众多的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时, 往往展开激烈竞争。有 些企业十分注重提高产品质量, 不断创新, 做到“人无我有, 人 有我优”, 并形成名牌, 使自己的产品以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价 格出售, 牢牢地占领市场, 实现高效增殖。这可以说是效用提高 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由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垄断 其些工艺技术, 因而能够维持高效增殖。这同成( 下转第 90 页) !

视。通过以上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政府在其文化产业美国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吸纳世界各地的人才,无形中充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往往集中在监实了其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多督和协助这两个方面,政府亲自参与管理的情况并不多。我国次修改移民法,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可不考虑国籍、资历和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拉开了幕,其中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政年龄,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好莱坞的许多大腕都是引进的府的职能转变问题。以前,在旧的体制下,我们的文化产业是由人才、比如卓别林、希区科克、施特罗海姆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华政府直接管理,中间的弊端很多,比如管理效率低下、体制僵化裔著名导演李安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才贡献给美国的不仅是等。这几年,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我们也在积极推进政府其本人的才华,而且还带来风格各异的文化。这些都给美国文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努力理顺政府化产业输送了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另外,美国政府批准成立了许多非政府组织,即我们常常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目标模式已经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可以提到的NGO,并通过财政拨款、免税减税等政策手段推动其发从“无为而治的美国政府身上发现,退到文化产业的幕后,尊展。其中有些非政府组织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重市场、尊重法律、尊重并服务于公众、尊重并服务于企事业单用,比如美国电影协会、全国广播业者协会、美国唱片业协会位本身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等。以美国电影协会为例,它通过评奖来引导电影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通过电影分级来规范电影的内容和发行,通过打击盗版来保护D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1广州:广东影片制作者的利益等,可以说在好莱坞的成长中,它功不可没。人民出版社,2005政府与这些非政府组织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即政府发挥宏观2]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M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管理职能,非政府组织是具体的组织者和运作者。非政府组织B欧阳坚,丁伟.国际文化发展报告M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有很大独立性,但也要受到美国政府的一定制约。美国政府常[4]黄发玉.纽约文化探微M1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常通过这些非政府组织间接地在文化产业当中施加自身的影5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响。2005.(责任编辑:X校对:G)(上接第8页)本降低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有区别的,有时为一旦考虑到技术因素,劳动力价值就必然包括很大一部分职业技术培训费。这一份额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大。结果是,技了牢牢地占领市场,也可以不提高价格,做到价廉物美。这时也可以实现超额利润,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中。术先进的企业要求工人接受更多的职业培训,在相同的时间总之,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和增加要依赖劳动生产率的提内,受培训多的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要大于受培训少的工人。工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依赖于科技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劳人为什么要耗费较多的价值接受技术培训呢?原因在于工人只动者的素质。企业只有率先或同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有接受更多的职业技术培训,才可以使自已的劳动力质量跟得方式,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甚至超额剩余价值。另外,由于上技术进步的水平,以免连自已仅有的劳动力商品都无法出卖全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教育和训练的费用需要增出去。所以,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劳动力价值相加,因而劳动力的必要价值也要随之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可以应地增长,并且劳动力价值的增长应有一定的超前性。不以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劳动力的价值提高据有关专家对中国1998年1999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的回了,但是剩余价值提高得更多。归计算结果显示:当年每增加1亿元的人力资本总投资,可带来GDP近6亿元的增加额,而当年每增加1亿元的物质资本投资三、提高劳动力的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内只带来2亿多元的GDP增加额。当今人们已普遍认为,当前经济在要求发展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需求比对物资资源的需求更为突出。1.高素质劳动力具有较高的劳动力价值。“对脑力劳动的启示是,一旦我们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掌握了现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因为再生代化的科技和工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会快速地提高。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物质资源是个定量,是会枯竭的,而劳动力资源则是个变量,是是无法相比的”。因为较高素质劳动者是拥有较多知识和技能永不枯竭的。当然,物质资源的价值是会变动的,但这决定于的人,这种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人类对它改造加工的深浅精粗,决定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用,所以其价值大。较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更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最终还是决定于人。所以加大人力资本投有成效的管理,能够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改进工艺流程,促进入与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将是关系到我国价值增殖总体水平的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关键所在。率,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2.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价值提高。由于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参考文献】追求客观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社会再生[]刘洪.国际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416-419.产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不[21张文彬.世界经济统计简编M1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356断地改进技术,但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只是暂时的。个别企3]刘洪国际统计年鉴M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311,210-21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5业的先进技术必然逐渐普及。结果,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成为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7.一般的生产条件,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消失。超(责任编辑:X校对:G)额剩余价值就不会存在,整个社会的技术就进步了。90C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上接第 8 页) 本降低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有区别的, 有时为 了牢牢地占领市场, 也可以不提高价格, 做到价廉物美。这时也 可以实现超额利润, 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中。 总之,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和增加要依赖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依赖于科技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劳 动者的素质。企业只有率先或同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 方式, 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甚至超额剩余价值。另外, 由于 全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教育和训练的费用需要增 加, 因而劳动力的必要价值也要随之提高, 相对剩余价值可以 不以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劳动力的价值提高 了, 但是剩余价值提高得更多。 三、提高劳动力的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内 在要求 1.高素质劳动力具有较高的劳动力价值。“对脑力劳动的 产物——科学——的估价, 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 因为再生 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是无法相比的”。[5] 因为较高素质劳动者是拥有较多知识和技能 的人, 这种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 用, 所以其价值大。较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创新能力, 能够实现更 有成效的管理, 能够发明新技术、新材料, 改进工艺流程, 促进 产品的更新换代, 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 率, 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2.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价值提高。由于对超额剩余价值的 追求客观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社会再生 产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不 断地改进技术, 但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只是暂时的。个别企 业的先进技术必然逐渐普及。结果, 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成为 一般的生产条件, 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消失。超 额剩余价值就不会存在, 整个社会的技术就进步了。 一旦考虑到技术因素, 劳动力价值就必然包括很大一部分 职业技术培训费。这一份额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大。结果是, 技 术先进的企业要求工人接受更多的职业培训, 在相同的时间 内, 受培训多的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要大于受培训少的工人。工 人为什么要耗费较多的价值接受技术培训呢? 原因在于工人只 有接受更多的职业技术培训, 才可以使自己的劳动力质量跟得 上技术进步的水平, 以免连自己仅有的劳动力商品都无法出卖 出去。所以, 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劳动力价值相 应地增长, 并且劳动力价值的增长应有一定的超前性。 据有关专家对中国 1998 年 ~1999 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的回 归计算结果显示:当年每增加 1 亿元的人力资本总投资, 可带来 GDP 近 6 亿元的增加额, 而当年每增加 1 亿元的物质资本投资 只带来 2 亿多元的 GDP 增加额。当今人们已普遍认为, 当前经济 发展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需求比对物资资源的需求更为突出。 启示是, 一旦我们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 掌握了现 代化的科技和工艺, 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会快速地提高。 物质资源是个定量, 是会枯竭的, 而劳动力资源则是个变量, 是 永不枯竭的。 当然, 物质资源的价值是会变动的, 但这决定于 人类对它改造加工的深浅精粗, 决定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 最终还是决定于人。所以加大人力资本投 入与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将是关系到我国价值增殖总体水平的 关键所在。 【 参考文献 】 [1] 刘洪.国际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416- 419. [2] 张文彬.世界经济统计简编[M].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 356. [3] 刘洪.国际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311, 210- 21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5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 卷Ⅰ)[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77. ( 责任编辑: X 校对: G) 视。 美国政府通过政策倾斜, 吸纳世界各地的人才, 无形中充 实了其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 美国就多 次修改移民法, 规定只要是专业“精英”, 可不考虑国籍、资历和 年龄, 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好莱坞的许多大腕都是引进的 人才, 比如卓别林、希区科克、施特罗海姆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华 裔著名导演李安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才贡献给美国的不仅是 其本人的才华, 而且还带来风格各异的文化。这些都给美国文 化产业输送了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另外, 美国政府批准成立了许多非政府组织, 即我们常常 提到的 NGO, 并通过财政拨款、免税减税等政策手段推动其发 展。其中有些非政府组织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 比如美国电影协会、全国广播业者协会、美国唱片业协会 等。以美国电影协会为例, 它通过评奖来引导电影的发展方向, 通过电影分级来规范电影的内容和发行, 通过打击盗版来保护 影片制作者的利益等, 可以说在好莱坞的成长中, 它功不可没。 政府与这些非政府组织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 即政府发挥宏观 管理职能, 非政府组织是具体的组织者和运作者。非政府组织 有很大独立性, 但也要受到美国政府的一定制约。美国政府常 常通过这些非政府组织间接地在文化产业当中施加自身的影 响。 通过以上的解读, 我们不难发现, 美国政府在其文化产业 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其作用往往集中在监 督和协助这两个方面, 政府亲自参与管理的情况并不多。我国 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 其中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政 府的职能转变问题。以前, 在旧的体制下, 我们的文化产业是由 政府直接管理, 中间的弊端很多, 比如管理效率低下、体制僵化 等。这几年, 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我们也在积极推进政府 职能转变, 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努力理顺政府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 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目标模式已经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可以 从“无为而治”的美国政府身上发现, 退到文化产业的幕后, 尊 重市场、尊重法律、尊重并服务于公众、尊重并服务于企事业单 位本身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1] 李怀亮, 刘悦笛.文化巨无霸: 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 广东 人民出版社, 2005. [2] 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3] 欧阳坚, 丁伟.国际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4] 黄发玉.纽约文化探微[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5]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责任编辑: X 校对: G) !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