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

●理论探讨《经济师》2005年第9期对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黄小毛摘要: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一切社被资本家所占有,体现的是资本家凭借生产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剩余劳动和剩会共有的范畴,不论任何社会制度,只要存在余产品是一切社会共有的范畴资料所有权占有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与商品货币关系,剩余劳动必然物化为剩余价虽然一般剩余劳动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被剥削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的范畴,但是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式的剩值,因此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在的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若本质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余价值,却只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中。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会特有的经济规律,认识和把握剩余价值和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是公有制经济,人们所创造的价值及其商品,剩余价值规律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用价值二因素。如果人们交换各自的劳动产部分以按劳分配的形式给劳动者作为消费关键词: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剩余价资料,另一部分则作为社会发展和扩大再生品仅仅是为了取得所需的使用价值,就不会值规律出现价值的增值,如果人们参与商品货币交产基金,为全体社会成员当前利益和长远利中图分类号:F014.39文献标识码:A换活动是想获得更多的货币,即G.W-G益谋福利的,它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文章编号:1004-4914(2005)09-036-02“其中的G=G+A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因此,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上一个增殖额。”马克思说:“我把这个增殖额济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剩余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将剩余价值看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从马克价值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现实的。二、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成是剥削的代名词,把剩余价值规律看成是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看,剩余价值从量上看,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然是原预付货币额的增殖额,从质上看,剩余价有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私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是人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营经剩余产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由于马克思曾设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想,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经济规律。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上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律,大多数教科书没有提及,然而,由于现实识和把握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客观地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取消了的社会主义还存在着剩余价值,市场经济作对待资本所有者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对完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样,在共产主义社会为资源配置的主要运行方式,因此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实意包括它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里,剩余劳规律也应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经济义。动及其产品也就不表现为剩余价值。显然,规律。这是因为:一、剩余价值不是费本主义会特专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价1.社会主义还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经济范畴值并不是因为剩余价值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商品、价值只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理论抽象和概特有范畴,而是因为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消历史的范畴。马克思曾设想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括,一定的经济范畴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灭了商品经济,自然也消灭了价值和剩余价的反映。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揭值。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是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取消了商品和商示的剩余价值无疑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或者没有经过资品交换,剩余劳动及其产品就不表现为剩余论表现,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但是,从反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别价值。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映经济关系的一般范畴来看,剩余价值不是是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或没有经过资本主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这是因为物质资墟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我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不发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低,这些决定了国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社会主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建立起来的,还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基本的实践活动,因此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首义初级阶段,我们不但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而且不平衡,商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品经济不发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这就决先要解决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然后还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进行的政治、科学、文济。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就有价值,也就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不仅要大力发展商有剩余劳动的物化形式一—剩余价值,这是化、艺术、国防与军事等活动创造物质基础,品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这样人们的劳动就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不言而喻的。各类教科书忽视剩余价值在社即市场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才能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两部分,必要劳动再生产出劳动者的劳动力,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客观存在,仍然将剩余剩余劳动则为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剩余产品。价值定义为“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会财富的增加,可见,发展商品经济是提高社马克思指出,任何社会都存在剩余劳动,“-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没有商品经济的充分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既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剩余价值和劳发展,就不会有生产力的普遍提高,不会有综必须始终存在。这就表明,如果每个劳动者动、剩余劳动的有关论述相存,也不符合我国合国力的真正增强,不会有人民生活的真正的全部劳动都是必要劳动,他们生产的产品改善,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一句空话。当前经济生活的实际。我们在剩余价值问题只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上曾误解了马克思的本意,把剩余价值和剩因此,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余产品,就不可能有劳动产品的交换,也就不余价值规律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不可逾越的阶段。既然我国没有消灭商品生可能有财富的积累,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畴,忽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和特殊。所谓剩产和商品交换,而且还没有建立和完善适应恩格斯曾经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余价值一般,是指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只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要存在剩余劳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就存在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剩余劳动创造的剩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形成的积累,过去和现剩余价值。所谓剩余价值的特殊,是指在不余产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就是剩余价值,在社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同社会制度下体现不同社会性质的剩余价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越多,社会发展的物和基础。"可见,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就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大部分是质基础越雄厚,社会发展也就越快。:36DC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对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 ●黄小毛 摘 要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一切社 会共有的范畴 ,不论任何社会制度 ,只要存在 商品货币关系 ,剩余劳动必然物化为剩余价 值 ,因此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 经济范畴 ,剩余价值规律也不是资本主义社 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认识和把握剩余价值和 剩余价值规律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剩余价 值规律 中图分类号 :F014. 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4914 (2005) 09 - 036 - 02 长期以来 ,我国一些学者将剩余价值看 成是剥削的代名词 ,把剩余价值规律看成是 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然 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私 人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营经 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认 识和把握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 ,客观地 对待资本所有者所占有的剩余价值 ,对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 义。 一、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 经济范畴 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理论抽象和概 括 ,一定的经济范畴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关系 的反映。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揭 示的剩余价值无疑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 论表现 ,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但是 ,从反 映经济关系的一般范畴来看 ,剩余价值不是 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这是因为物质资 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 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最 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此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首 先要解决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 ,然后还 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进行的政治、科学、文 化、艺术、国防与军事等活动创造物质基础 , 这样人们的劳动就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两部分 ,必要劳动再生产出劳动者的劳动力 , 剩余劳动则为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剩余产品。 马克思指出 ,任何社会都存在剩余劳动 “, 一 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 , 必须始终存在。”这就表明 ,如果每个劳动者 的全部劳动都是必要劳动 ,他们生产的产品 只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 ,没有剩余劳动和剩 余产品 ,就不可能有劳动产品的交换 ,也就不 可能有财富的积累 ,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恩格斯曾经指出 “, 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 费用而形成的剩余 ,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 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形成的积累 ,过去和现 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 和基础。”可见 ,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就 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剩余劳动和剩 余产品是一切社会共有的范畴。 虽然一般剩余劳动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 的范畴 ,但是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式的剩 余价值 ,却只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中。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具有价值和使 用价值二因素。如果人们交换各自的劳动产 品仅仅是为了取得所需的使用价值 ,就不会 出现价值的增值 ,如果人们参与商品货币交 换活动是想获得更多的货币 ,即 G - W - G’ , “其中的 G’ = G+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 上一个增殖额。”马克思说“: 我把这个增殖额 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从马克 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看 ,剩余价值从量上看 , 是原预付货币额的增殖额 ,从质上看 ,剩余价 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是 剩余产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由于马克思曾设 想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 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取消了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这样 ,在共产主义社会 包括它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里 ,剩余劳 动及其产品也就不表现为剩余价值。显然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价 值并不是因为剩余价值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 特有范畴 ,而是因为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消 灭了商品经济 ,自然也消灭了价值和剩余价 值。然而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是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或者没有经过资 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特别 是我国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 墟上建立起来的 ,生产力水平不高 ,商品经济 不发达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低 ,这些决定了 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我们不但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 济。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就有价值 ,也就 有剩余劳动的物化形式 ———剩余价值 ,这是 不言而喻的。各类教科书忽视剩余价值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客观存在 ,仍然将剩余 价值定义为“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 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价值”, 既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剩余价值和劳 动、剩余劳动的有关论述相悖 ,也不符合我国 当前经济生活的实际。我们在剩余价值问题 上曾误解了马克思的本意 ,把剩余价值和剩 余价值规律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 畴 ,忽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和特殊。所谓剩 余价值一般 ,是指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 ,只 要存在剩余劳动 ,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就存在 剩余价值。所谓剩余价值的特殊 ,是指在不 同社会制度下体现不同社会性质的剩余价 值。在资本主义社会 ,剩余价值的大部分是 被资本家所占有 ,体现的是资本家凭借生产 资料所有权占有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与 被剥削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 在的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着本质 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 是公有制经济 ,人们所创造的价值及其商品 , 一部分以按劳分配的形式给劳动者作为消费 资料 ,另一部分则作为社会发展和扩大再生 产基金 ,为全体社会成员当前利益和长远利 益谋福利的 ,它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 因此 ,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 济范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剩余 价值不仅是客观的 ,而且是现实的。 二、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 有的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 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 经济规律。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规 律 ,大多数教科书没有提及 ,然而 ,由于现实 的社会主义还存在着剩余价值 ,市场经济作 为资源配置的主要运行方式 ,因此剩余价值 规律也应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经济 规律。这是因为 : 1.社会主义还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商品、价值只是一个 历史的范畴。马克思曾设想在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资 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取消了商品和商 品交换 ,剩余劳动及其产品就不表现为剩余 价值。然而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或没有经过资本主 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我 国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 建立起来的 ,还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 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而且不平衡 ,商 品经济不发达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 ,这就决 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不仅要大力发展商 品经济 ,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即市场经济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 效率、才能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 ,才能促进社 会财富的增加 ,可见 ,发展商品经济是提高社 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没有商品经济的充分 发展 ,就不会有生产力的普遍提高 ,不会有综 合国力的真正增强 ,不会有人民生活的真正 改善 ,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一句空话。 因此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 不可逾越的阶段。既然我国没有消灭商品生 产和商品交换 ,而且还没有建立和完善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样 , 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剩余劳动创造的剩 余产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就是剩余价值 ,在社 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越多 ,社会发展的物 质基础越雄厚 ,社会发展也就越快。 — 36 — ●理论探讨 《经济师》2005 年第 9 期

理论探讨《经济师》2005年第9期2.追求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律的实践意义施,健全法制和加强管理,加强全民的思想道望,也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就1.正确认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有德教育,凭借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全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助于客观地对待资本所有者所占有的剩余价可以将剩余价值规律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都是作为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度。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2.认识和把握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资本而存在的,由于资本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价值的增值,因此各个市场活动主体出于对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我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形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党的十六大提自身经济利益的关切,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生产和经营,其目的就是想成,虽然私营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从事生产经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营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但并提出了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由于是,在他们增加利益的同时,也使国家得到更要任务,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多的积累,职工得到一定的收入,因此,他们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象,一旦新技术被普遍使用,整个部门劳动生同样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建立和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产率都提高了,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其者,只要他们遵纪守法,不损害劳动者的根本系。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剩余价值规律在促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就会消失利益,其占有的剩余价值既是合理的,又是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利用商品生产因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法的,他们从事经营管理的劳动,理应获得劳者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动的报酬。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作行为,促使商品生产者把资本投向利润率最值。而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则需要加大科为生产要素也必然要参与分配,否则就会使高、效益最好的产业和部门,从而促进社会资技投入,要加大科技投入,就需要剩余价值作资本所有者丧失投资积极性,失去激励作用,源配置的最优化。利用剩余价值规律促使各基础。同时,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优胜劣从而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生产力的发个企业在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展。资本主义利用剩余价值规律“在它不到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社会财富得到增加,为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争中,要求资本所有者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也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取得剩余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价值,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因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参考文献:此,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就成为市场经当然,在市场经济中部分商品生产经营1.赵万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剩余价值济条件下资本所有者经营的直接目的和决定者为追求剩余价值,会出现损人利已、损公肥范畴.江汉论坛,2003(2)性动机,这不仅是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望,也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私、漠视公共利益,,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后2.田杨群.讲授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应注果,也不排除部分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决定着市场行为主体的命运,企业只有不断意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广地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才能在竞进行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进行经争中占据主动,也才能在市场中求得发展,否济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但是资本所有者对西桂林541004)剩余价值追求所造成的这些消极作用和剩余则,就将会被无情的市场淘汰。三、认识和把握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价值规律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相(责编:贾伟)比,毕竞是次要的。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上接第35页)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而提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家市场,这种相互倾销行为所形成的贸易不是由于两家分属不同国家的厂商生产了差异产品,而是因为各自对自己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由此从而使国家贸易理论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对传统贸易理论也作出了很大可以看出,根据相互倾销贸易理论,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垒的补充。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对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相断或寡头垄断企业采取了相互倾销的市场销售战略。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国际之间的贸易,其产生的此外,这一阶段对国际贸易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还有赫尔普曼、格原因主要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票罗斯曼、雷蒙德弗农、兰卡斯特和诺曼等一大批现代经济学家,在此就赋上的差异。此外,克鲁格曼还认为哪一国对某产品国内需求大,有利不一一列举了。于该国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哪国就具有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同,新贸易理论在模型的构建上摒弃了规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该国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基于该理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把产业组织理论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研论,企业首先应扩大国内市场以获得相应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出口才究之中,认为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且产业有竞争力。领域也存在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并非是规模经济报酬不变。以规这一阶段对国际贸易成因进行解释的理论还有以林德为代表的需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新贸易理论认为比较利益的来源除了各国求偏好相似理论和詹姆斯布兰德的相互倾销理论。资源烹赋上的差异之外,还来源于一国企业的垒断优势和规模经济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称需求相似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1961但是,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它与传统的比较年在其《论贸易和转变》一文中提出的。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成本理论、要素烹赋理论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关系,其主要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观点和分析方法仍然没有离开比较优势的范畴,可以这样说,新贸易理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在新情况下的具体运用。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参考文献: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需求偏好相异,两国贸易则1.[美]保罗克鲁格曼著.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会存在障碍。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口贸易。2.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际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相互倾销模型是布兰德和克鲁格受在其著名的论文《国际贸易的相商务印书馆,1972互倾销模型》一文中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寡头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3,Dixit. A. and Siglitz.J. (1997) :Mbmoplis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最大化,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从表Protect Diversity ,Ametican Eoomomic Revies.67.297- 308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但从企业整体的角度上看却4.陈同优,薛荣久主编.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能获得利润最大化,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的话。同(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工商信息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样道理,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战略将增加的产品销往对方国(责编:若佳)-37D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 追求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 望 ,也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就 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种生产要素都是作为 资本而存在的 ,由于资本的本质就是要实现 价值的增值 ,因此各个市场活动主体出于对 自身经济利益的关切 ,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 化来调节自己的生产和经营 ,其目的就是想 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 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由于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 象 ,一旦新技术被普遍使用 ,整个部门劳动生 产率都提高了 ,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其 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就会消失 , 因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劳动 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 值。而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 ,则需要加大科 技投入 ,要加大科技投入 ,就需要剩余价值作 基础。同时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优胜劣 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在激烈的市场竞 争中 ,要求资本所有者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 最大的产出 ,也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取得剩余 价值 ,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因 此 ,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就成为市场经 济条件下资本所有者经营的直接目的和决定 性动机 ,这不仅是商品生产者的主观愿望 ,也 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由于剩余价值规律 决定着市场行为主体的命运 ,企业只有不断 地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才能在竞 争中占据主动 ,也才能在市场中求得发展 ,否 则 ,就将会被无情的市场淘汰。 三、认识和把握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 律的实践意义 1. 正确认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有 助于客观地对待资本所有者所占有的剩余价 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基本经济 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有利于促进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形 成 ,虽然私营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从事生产经 营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但 是 ,在他们增加利益的同时 ,也使国家得到更 多的积累 ,职工得到一定的收入 ,因此 ,他们 同样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 者 ,只要他们遵纪守法 ,不损害劳动者的根本 利益 ,其占有的剩余价值既是合理的 ,又是合 法的 ,他们从事经营管理的劳动 ,理应获得劳 动的报酬。同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作 为生产要素也必然要参与分配 ,否则就会使 资本所有者丧失投资积极性 ,失去激励作用 , 从而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生产力的发 展。资本主义利用剩余价值规律“在它不到 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 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应该是一个很 好的借鉴。 当然 ,在市场经济中部分商品生产经营 者为追求剩余价值 ,会出现损人利己、损公肥 私、漠视公共利益 , ,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后 果 ,也不排除部分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 进行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进行经 济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但是资本所有者对 剩余价值追求所造成的这些消极作用和剩余 价值规律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相 比 ,毕竟是次要的。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 施 ,健全法制和加强管理 ,加强全民的思想道 德教育 ,凭借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完全 可以将剩余价值规律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 度。 2. 认识和把握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规律 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我 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 ,党的十六大提 出了在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 并提出了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 要任务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 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 建立和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 系。因此 ,我们应该利用剩余价值规律在促 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利用商品生产 者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追求剩余价值的 行为 ,促使商品生产者把资本投向利润率最 高、效益最好的产业和部门 ,从而促进社会资 源配置的最优化。利用剩余价值规律促使各 个企业在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技 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社会财富得到增加 ,为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 1. 赵万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剩余价值 范畴. 江汉论坛 ,2003 (2) 2. 田杨群. 讲授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应注 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 (作者单位 :桂林工学院社会科学部 广 西桂林 541004) (责编 :贾伟) (上接第 35 页) 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而提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 从而使国家贸易理论获得了极大的丰富 ,对传统贸易理论也作出了很大 的补充。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对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 ,认为相 当一部分国际贸易 ,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国际之间的贸易 ,其产生的 原因主要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 ,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 赋上的差异。此外 ,克鲁格曼还认为哪一国对某产品国内需求大 ,有利 于该国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规模经济 ,降低平均成本 ,哪国就具有 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使该国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基于该理 论 ,企业首先应扩大国内市场以获得相应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 ,出口才 有竞争力。 这一阶段对国际贸易成因进行解释的理论还有以林德为代表的需 求偏好相似理论和詹姆斯·布兰德的相互倾销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称需求相似理论 ,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于 1961 年在其《论贸易和转变》一文中提出的。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 的延伸 ,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 , 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 , 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 ;平均收入水平越高 ,对先进的资本设 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 ,需求偏好相似 ,两国间贸易范围 可能最大。但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 ,需求偏好相异 ,两国贸易则 会存在障碍。基于该理论 ,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 口贸易。 相互倾销模型是布兰德和克鲁格曼在其著名的论文《国际贸易的相 互倾销模型》一文中提出的 ,该模型认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 最大化 ,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从表 面上看 ,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价格降低了 ,但从企业整体的角度上看却 能获得利润最大化 ,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的话。同 样道理 ,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战略将增加的产品销往对方国 家市场 ,这种相互倾销行为所形成的贸易不是由于两家分属不同国家的 厂商生产了差异产品 ,而是因为各自对自己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由此 可以看出 ,根据相互倾销贸易理论 ,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 断或寡头垄断企业采取了相互倾销的市场销售战略。 此外 ,这一阶段对国际贸易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还有赫尔普曼、格 罗斯曼、雷蒙德·弗农、兰卡斯特和诺曼等一大批现代经济学家 ,在此就 不一一列举了。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同 ,新贸易理论在模型的构建上摒弃了规 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 ,把产业组织理论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研 究之中 ,认为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 ,完全竞争才是特例 ,且产业 领域也存在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 ,并非是规模经济报酬不变。以规 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新贸易理论认为比较利益的来源除了各国 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之 外 ,还来源 于一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和规模经济等。 但是 ,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 ,它与传统的比较 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关系 ,其主要 观点和分析方法仍然没有离开比较优势的范畴 ,可以这样说 ,新贸易理 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在新情况下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 1. [美]保罗·克鲁格曼著. 黄胜强译.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 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国际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72 3.Dixit. A. and Stiglitz. J. (1997) : Monop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tect Diversity ,Ametican Economic Revies. 67. 297 - 308 4. 陈同仇 ,薛荣久主编. 国际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工商信息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责编 :若佳) — 37 — 《经济师》2005 年第 9 期 ●理论探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研究的新阐释_马克思两大发现新探_主要内容评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试析_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实背离_的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假定前提的内生化_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_分工_交易与劳动创造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_与卫兴华_晏智杰教授交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从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到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若干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劳动价值论_的最新研究进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农地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视角下的农地使用权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力的非商品性及劳动力价值的含义_对马_省略_劳动价值理论中_劳动产品_和.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转形问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法_读_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_一书.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怎样看待约翰_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_揭开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之谜.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_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导论 Political economics.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ppt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ppt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经济学院:赵玉林).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结构理论》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