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地租问题的一般均衡分析

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地租问题的一般均衡分析朱奎(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200043)【关键词1资本有机构成:地权流转:绝对地租级差地租;一般均衡分析【摘要]资本有机构成和地权流转等因素一旦发生变化,马克思地租模型的结论便需要重新审视,而且马克思地租模型缺乏对非农用地地租问题的系统分析,可以说马克思的地租模型是一个局部的、静态的均衡分析。本文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动态的一股均衡分析工具,把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地权流转等变量内生化试图建立起关于农业和非农业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一般分析框架。[中图分类号】F3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7)02-0019-06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资本和地权的流动直到一导言农业职能资本家有能力交绝对地租时才会在农业马克思从土地产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入手,和工业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社会剩余价值建立起了包含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农业地租模成了绝对地租的一般来源同时杨学成修正了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概念。21事实上最早试图将绝对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地权流转等因素的变化,地租来源一般化的是考茨基,考茨基考虑了资本马克思地租模型的论证逻辑及其结构需要重新审视。周转速度对绝对地租来源的影响,他提出了问题但并没有解决。3/陈其人(2001))对杨学成所提出马克思是把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看作的社会平均地租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外生性提出了前提条件,他考虑到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超批评,并指出对绝对地租新来源的解释应回归到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形,但其地租模型并没有得到拓展。[1(P862·863)同时,马克思的地租模型马克思论述的垄断价格。4)宋圭武(2003否认垄断价格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并指出在自由竞争条是一个封闭模型,因为工业地租问题并没有纳入其论述范围,价值、生产价格、利润率等模型变量件下,绝对地租对平均利润和工资的挤压也是不均处于农业这个独立的经济体系之中,可以说马现实的。宋丰武还从反面指出,如果农业资本有克思的模型是一个局部均衡分析。杨学成(1996)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产生的从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角度,分析了绝对地租新一个重要条件,那为什么在实践中,土地所有者或的来源。他认为,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超过工业农业资本家总是倾向手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宋圭【收稿日期]2006-11-20【作者简介】朱奎(1974一,江苏宿迁人,上海财经大学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研究。19D1994-2009China Academic JournalElec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hwww.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教学与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收稿日期] 2006211220 [作者简介] 朱奎(1974 —) ,江苏宿迁人 ,上海财经大学助理研究员 ,经济学博士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 研究。 地租问题的一般均衡分析 朱 奎 (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上海 200043) [关键词] 资本有机构成 ;地权流转 ; 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 一般均衡分析 [摘 要] 资本有机构成和地权流转等因素一旦发生变化 ,马克思地租模型的结论便需要重 新审视 ,而且马克思地租模型缺乏对非农用地地租问题的系统分析 ,可以说马克思的地租模型 是一个局部的、静态的均衡分析。本文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动态 的一般均衡分析工具 ,把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地权流转等变量内生化 ,试图建立起关于农 业和非农业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一般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 F30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22826 (2007) 0220019206 一、导 言 马克思从土地产权 (所有权和经营权) 入手 , 建立起了包含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农业地租模 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地权流转等因素的变化 , 马克思地租模型的论证逻辑及其结构需要重新审 视。 马克思是把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看作 前提条件 ,他考虑到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超 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形 ,但其地租模型并没 有得到拓展。[1 ] ( P862 - 863) 同时 ,马克思的地租模型 是一个封闭模型 ,因为工业地租问题并没有纳入 其论述范围 ,价值、生产价格、利润率等模型变量 均处于农业这个独立的经济体系之中 ,可以说马 克思的模型是一个局部均衡分析。杨学成(1996) 从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角度 ,分析了绝对地租新 的来源。他认为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超过工业 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 ,资本和地权的流动直到 农业职能资本家有能力交绝对地租时才会在农业 和工业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社会剩余价值 成了绝对地租的一般来源 ,同时杨学成修正了马 克思的生产价格概念。[2 ]事实上 ,最早试图将绝对 地租来源一般化的是考茨基 ,考茨基考虑了资本 周转速度对绝对地租来源的影响 ,他提出了问题 , 但并没有解决。[3 ] 陈其人 (2001) 对杨学成所提出 的社会平均地租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外生性提出了 批评 ,并指出对绝对地租新来源的解释应回归到 马克思论述的垄断价格。[4 ] 宋圭武 (2003) 否认垄 断价格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并指出在自由竞争条 件下 ,绝对地租对平均利润和工资的挤压也是不 现实的。宋圭武还从反面指出 ,如果农业资本有 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产生的 一个重要条件 ,那为什么在实践中 ,土地所有者或 农业资本家总是倾向于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 宋圭 19

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武认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劳动的复农业领域流动。当然,对于后者,存在一个农业土杂性也在提高,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成地的供给问题,但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予以解决:了绝对地租新的来源。31鲁汉(2001)同杨学成的一是非农业用地转化为农业用地,二是擦荒的农论述相似,把地租率看作是外生变量(由供求决业土地进入生产领域。应该注意的是,对利润率定),进而扣除绝对地租的社会总剩余价值决定平发生影响的,不仅是资本有机构成,而且还有资本均利润率。与杨学成不同,鲁汉没有考虑非农业周转时间(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用地的地租问题。6/余瑞祥(1999)指出当且仅当在计算利润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到资本的周转时需求无弹性时,绝对地租才等于马克思所说的市间,因为资本家计算利润率是按照他在一定时期(一年)中所得到的利润额与所用的资本总额的比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而如果考虑到地例计算的。7权的自由流动则并不存在未被平均化的价值余不考虑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假定:(1)经济额。在这里,余瑞祥向地租的一般均衡分析迈出体系由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构成:(2)农业资本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他针对绝对地租量的决定问有机构成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非农业资本有机题对马克思的指责欠要,因为马克思并不是没有构成:(3)剩余价值率两个部门均为100%:(4)不注意到需求弹性问题,而是在其分析中暗含了需变资本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样,根求无弹性这个假设。据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大小,社会平均利润马克思的地租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但自前率的形成及其量的决定便可以用表1、表2和表3学术界主要是对马克思地租理论中的个别命题进来表示。行修正,而没有把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个别命题存表1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在的问题和新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建立一般理条件下的价值(生产价格)关系论分析框架。本文试图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生产生产剩余商品平均利平均及其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借用现代经济学的预付资本部门价值价值润率利润价格分析方法,建立农业地租和非农业地租问题的一非农业78C+22V22M12223.5123. 523.5%般均衡分析框架。本文第二部分将建立包含地权社会153C+47V47M2474723.5%-流转变量的平均利润率形成的一般机制:第三部表2农业和非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分分析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新的形成机制及其量相同条件下的价值(生产价格)关系的决定:第四部分结合需求弹性问题探讨了非农平均利生产生产剩余商品平均预付资本业用地的地租问题,进而对地租问题进行一般均利润部门价值价值润率价格衡分析:最后在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农业80C+20V20M2012012020%非农业880C+20V2012020M12020 %二、地权流转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20-社会160C+40V40M24020%表3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马克思在分析农业地租问题时,把平均利润条件下的价值(生产价格)关系率看成是外生变量(由工业资本决定),并没有考生产生产剩余商品平均利平均虑到地流转问题。然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主预付资本价值价值润率利润价格部门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同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一样16.5农业85C+15V15M11516.5%116.5会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之间流动,这样在资本和非农业882C+18V11816.5116.518M16.5%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农业资本和非农业资社会167C+33V33M23316.5%33本的利润率必然趋同。这是因为,如果农业资本的利润率低于非农业资本的利润率,那么农业资在表1、表2和表3中,我们把农业资本有机本必然向非农领域流动,反之,非农业资本必然向构成的相对高低分为三种情况来分别论述社会平20D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hwww.cnki.nel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教学与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武认为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 ,劳动的复 杂性也在提高 ,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成 了绝对地租新的来源。[5 ] 鲁汉 (2001) 同杨学成的 论述相似 ,把地租率看作是外生变量 (由供求决 定) ,进而扣除绝对地租的社会总剩余价值决定平 均利润率。与杨学成不同 ,鲁汉没有考虑非农业 用地的地租问题。[6 ]余瑞祥(1999) 指出 ,当且仅当 需求无弹性时 ,绝对地租才等于马克思所说的市 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 ,而且如果考虑到地 权的自由流动 ,则并不存在未被平均化的价值余 额。[7 ]在这里 ,余瑞祥向地租的一般均衡分析迈出 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他针对绝对地租量的决定问 题对马克思的指责欠妥 ,因为马克思并不是没有 注意到需求弹性问题 ,而是在其分析中暗含了需 求无弹性这个假设。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目前 学术界主要是对马克思地租理论中的个别命题进 行修正 ,而没有把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个别命题存 在的问题和新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 ,建立一般理 论分析框架。本文试图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及其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 ,借用现代经济学的 分析方法 ,建立农业地租和非农业地租问题的一 般均衡分析框架。本文第二部分将建立包含地权 流转变量的平均利润率形成的一般机制;第三部 分分析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新的形成机制及其量 的决定;第四部分结合需求弹性问题探讨了非农 业用地的地租问题 ,进而对地租问题进行一般均 衡分析;最后在第五部分得出结论。 二、地权流转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马克思在分析农业地租问题时 ,把平均利润 率看成是外生变量 (由工业资本决定) ,并没有考 虑到土地流转问题。然而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土 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同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一样 会在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之间流动 ,这样在资本和 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 ,农业资本和非农业资 本的利润率必然趋同。这是因为 ,如果农业资本 的利润率低于非农业资本的利润率 ,那么农业资 本必然向非农领域流动 ,反之 ,非农业资本必然向 农业领域流动。当然 ,对于后者 ,存在一个农业土 地的供给问题 ,但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予以解决 : 一是非农业用地转化为农业用地 ,二是撂荒的农 业土地进入生产领域。应该注意的是 ,对利润率 发生影响的 ,不仅是资本有机构成 ,而且还有资本 周转时间 (一般来说 ,农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 。 在计算利润的时候 ,就必须注意到资本的周转时 间 ,因为资本家计算利润率是按照他在一定时期 (一年) 中所得到的利润额与所用的资本总额的比 例计算的。[7 ] 不考虑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假定 : (1) 经济 体系由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构成; (2) 农业资本 有机构成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非农业资本有机 构成; (3) 剩余价值率两个部门均为 100 %; (4) 不 变资本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样 ,根 据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大小 ,社会平均利润 率的形成及其量的决定便可以用表 1、表 2 和表 3 来表示。 表 1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 条件下的价值( 生产价格)关系 生产 部门 预付资本 剩余 价值 商品 价值 平均利 润率 平均 利润 生产 价格 非农业 78C + 22V 22M 122 2315 % 2315 12315 社会 153C + 47V 47M 247 2315 % 47 - 表 2 农业和非农业资本有机构成 相同条件下的价值( 生产价格)关系 生产 部门 预付资本 剩余 价值 商品 价值 平均利 润率 平均 利润 生产 价格 农业 80C + 20V 20M 120 20 % 20 120 非农业 80C + 20V 20M 120 20 % 20 120 社会 160C + 40V 40M 240 20 % 20 — 表 3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 条件下的价值( 生产价格)关系 生产 部门 预付资本 剩余 价值 商品 价值 平均利 润率 平均 利润 生产 价格 农业 85C + 15V 15M 115 16. 5 % 16. 5 116. 5 非农业 82C + 18V 18M 118 16. 5 % 16. 5 116. 5 社会 167C + 33V 33M 233 16. 5 % 33 — 在表 1、表 2 和表 3 中 ,我们把农业资本有机 构成的相对高低分为三种情况来分别论述社会平 20

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曾认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时,马克思探讨了绝对地租的来源及其量的决成是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当然马克思并不定。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决定了绝对地租的存认为这是必然的规律①。我们没有把农业资本有在那么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非农业机构成的相对高低作为考察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资本有机构成时,绝对地租又从何而来?马克思地租问题的前提条件,而是使资本有机构成变量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新的来源:(1绝对地租内生化,它可能等于或高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如“只能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简单地说,只能来自产品的垒断价格”,[(P863)(2)果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可以保证利润(分割为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和土地所有者的绝对对平均利润和工资的克扣。马克思认为:如果在地租的实现那正如宋丰武所说为任么在经济一个国家,农业资本的构成与非农业资本的平均构成相等在这种场合,农产品的价值就会同实践中土地所有者或农业资本家总是要致力手提高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这种情况已经不仅仅它的费用价格相等。这时只可能支付级差地租。是理论上的假设,而且已经是当代某些发达资本那些不提供级差地租、只能带来(真正的)农业地主义国家的现实。具体表现在:(1)农业劳动生产租(指绝对地租一引者注)的地段,这时就根本不可能支付任何地租了。这样一来,土地所率的提高超过工业的速度。(2)农业资本投入增有者只好自己耕种这些土地,或在租金的名义下,加,而农业劳动力减少。(3)每个劳动者平均的生产性资本,农业已超过了工业。3鲁汉(2001)对把他的租佃者的一部分利润甚至一部分工资刮走。一个国家可能发生这种情况。(P862·863)20世纪美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趋势进行的数理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6]垄断价格能否构成绝对地租长期和真正的来源?马克思曾认为:“只要真正的农业地租单纯是三、农地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垄断价格,那末,这种垄断价格只能是微小的”。(P869)在农业较为发达的今天,农业长期保在前面我们论述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及其决定时,没有考虑地租问题,实际上,绝对地租和级持垄断已不现实,即使是厂大发展中国家农业也不是垒断产业。实际上工业中的垒断性在整体差地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绝对地租,只要土地所有权的垒断仍然存在,绝对地租便存在,即使是上要强于农业中的垄断性,而且由于农产品需求最劣等的土地也要取得绝对地租。因为,土地是弹性的特殊性,农业中的垄断性不可能在整体上稀缺的,土地所有者不可能让别人无偿使用土地。长期存在。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产物,在土地的所有权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租佃者和工人有很大的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它也不会因为土地所择业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主地所有者能否对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工资进行长期的克扣?这同有权形态的变化而被取消。这单可以借鉴马克样也不现实。如果土地所有者对农业资本获得的思对资本和利息的分析。马克思指出对于用借平均利润进行长期克扣,这违反了等量资本获得入资本经营的资本家,总利润划分为利息和企业等量利润规律,农业资本家必然会把农业资本转主收入两部分。对于用自有资本经营的资本家,移到非农业领域中去:如果农业工人的工资被克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二为一,但是他的总利润也要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两部分。同样道扣,这违反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劳动力也是商品)劳动力必然也向非农领域转移。虽然农业工人的理,在土地完全自有的情况下,农场主的总利润在工资被克扣可能在一些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存量上也要划分为地租和企业主收入。在这里,地租实际上就是农场主的隐性成本,虽然从劳动创在,但这不具有理论上的一般性。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这种成本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①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62页,北京,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手非农业资本有机构人民出版社,1975。21994-2009ChinaAcademieJourmalElectronePublishingHouseAllrighsreservedhttp:/hwww.cnki.nel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教学与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均利润率的形成 ,马克思曾认为农业资本有机构 成是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 ,当然马克思并不 认为这是必然的规律 ①。我们没有把农业资本有 机构成的相对高低作为考察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 地租问题的前提条件 ,而是使资本有机构成变量 内生化 ,它可能等于或高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 ,如 果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可以保证利润 (分 割为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和土地所有者的绝对 地租) 的实现 ,那正如宋圭武所说 ,为什么在经济 实践中 ,土地所有者或农业资本家总是要致力于 提高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 ? 这种情况已经不仅仅 是理论上的假设 ,而且已经是当代某些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的现实。具体表现在 : (1) 农业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超过工业的速度。(2) 农业资本投入增 加 ,而农业劳动力减少。(3) 每个劳动者平均的生 产性资本 ,农业已超过了工业。[ 5 ] 鲁汉 (2001) 对 20 世纪美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趋势进行的 数理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6 ] 三、农地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 在前面我们论述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及其决 定时 ,没有考虑地租问题 ,实际上 ,绝对地租和级 差地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绝对地租 ,只要土地 所有权的垄断仍然存在 ,绝对地租便存在 ,即使是 最劣等的土地也要取得绝对地租。因为 ,土地是 稀缺的 ,土地所有者不可能让别人无偿使用土地。 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产物 ,在土地的所有权 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 ,它也不会因为土地所 有权形态的变化而被取消。这里 ,可以借鉴马克 思对资本和利息的分析。马克思指出 ,对于用借 入资本经营的资本家 ,总利润划分为利息和企业 主收入两部分。对于用自有资本经营的资本家 , 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二为一 ,但是他的总利 润也要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两部分。同样道 理 ,在土地完全自有的情况下 ,农场主的总利润在 量上也要划分为地租和企业主收入。在这里 ,地 租实际上就是农场主的隐性成本 ,虽然从劳动创 造价值的角度来说 ,这种成本是不需要付出代价 的。 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非农业资本有机构 成时 ,马克思探讨了绝对地租的来源及其量的决 定。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决定了绝对地租的存 在 ,那么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非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时 ,绝对地租又从何而来 ? 马克思 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新的来源 : (1) 绝对地租 “只能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 , 简单地说 ,只能来自产品的垄断价格”; [1 ] ( P863) (2) 对平均利润和工资的克扣。马克思认为 :如果在 一个国家 ,农业资本的构成与非农业资本的平均 构成相等 .在这种场合 ,农产品的价值就会同 它的费用价格相等。这时只可能支付级差地租。 那些不提供级差地租、只能带来 (真正的) 农业地 租(指绝对地租 ———引者注) 的地段 ,这时就根本 不可能支付任何地租了。.这样一来 ,土地所 有者只好自己耕种这些土地 ,或在租金的名义下 , 把他的租佃者的一部分利润甚至一部分工资刮 走。一个国家可能发生这种情况。[1 ] ( P862 - 863) 垄断价格能否构成绝对地租长期和真正的来 源 ? 马克思曾认为“: 只要真正的农业地租单纯是 垄断 价 格 , 那 末 , 这 种 垄 断 价 格 只 能 是 微 小 的”。[1 ] ( P869) 在农业较为发达的今天 ,农业长期保 持垄断已不现实 ,即使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农业也 不是垄断产业。实际上 ,工业中的垄断性在整体 上要强于农业中的垄断性 ,而且由于农产品需求 弹性的特殊性 ,农业中的垄断性不可能在整体上 长期存在。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 ,租佃者和工人有很大的 择业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 ,土地所有者能否对平 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工资进行长期的克扣 ? 这同 样也不现实。如果土地所有者对农业资本获得的 平均利润进行长期克扣 ,这违反了等量资本获得 等量利润规律 ,农业资本家必然会把农业资本转 移到非农业领域中去 ;如果农业工人的工资被克 扣 ,这违反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劳动力也是商品) , 劳动力必然也向非农领域转移。虽然农业工人的 工资被克扣可能在一些农业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存 在 ,但这不具有理论上的一般性。 21 ① 参见马克思《: 资本论》,第 3 卷 ,第 862 页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75

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既然如此,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由此可以看出,绝对地租的来源及其量的决非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时,绝对地租从何而来?如定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高低并无实质性的前所述包括士地在内的生产要素均可以在农业联系。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并不是产生绝和非农业领域之间进行流动或转换,那么在两个对地租的前提条件,而只是前面我们所论述的三领域内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可以发生转移,直至农种情形之一。业和非农业获得均衡的平均利润率和绝对地租率级差地租本质上是一种垄断收益,是生产者(绝对地租与成本价格之比)。但是,均衡的绝对凭借华断某种有限且不可再生的优质士地资源地租率大小又如何决定呢?这和利息率大小的决(包括先天的和后天投资的)所得到的超过平均利定极为相似。润的利润。因此只要士地不是无差异的级差地绝对地租是社会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租就会存在。级差地租的形成在手使用特殊资源润率是绝对地租率的最高界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较小资本能够提供较大的边际资本生产的产的情况下,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也会引起绝对量,这就暗含着一个假定:进入特殊资源的资本必地租率在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动。社会平均利润率须是有限的,否则易导致“公地悲剧”。7这就说明提高绝对地租率也提高:社会平均利润率降低、马克思所指的土地经营权垄断并非是独立的,而则绝对地租率也降低。当社会平均利润率一定是依附于所有权垄断。当然级差地租的量仍取决时,绝对地租率的大小便由土地供求状况决定。手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如果土地供给大于需求,平均利润的分割就有利应该指出的是,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中,土地于职能资本家(农业和非农业),绝对地租率就会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下降。如果对主地的需求大于其供给,则绝对地决定的,进而中等地和优等地获得级差地租。实租率就提高。以表3中的数据为例绝对地租率际上,这里隐含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劣等农地不投便介于0和16.5%之间具体数值由土地供求状入生产便不足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显然况决定。这和当今的现实存在出入。如果由中等地的生产根据以上所述,假定:(1)以C/V,表示资本条件决定农产品的生产价格,那么,劣等地便难以有机构成,m表示剩余价值,i=1、2,分别表示农保证获得平均利润或绝对地租。这样劣等地就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2)土地可以在农业和非农会搁荒或退出农业生产领域转化为非农业用地。业领域之间无障碍地转变其用途,则农业绝对地四、非农用地地租来源及其量的决定租率和非农业绝对地租率分别为n和r;(3)如前假设,不变资本一次性转移至新产品中,农业和在前一部分我们抽象地从农业和非农业领非农业领域的剩余价值率相同。由此可知,可在域中剩余价值创造及其转移的角度,分析了绝对农业资本和非农业资本之间进行分配的利润为:地租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其决定,而没有系统地分析非农用地地租来源及其量的决定。对手Pr=-E(C+V)r非农用地的地租问题,马克思没有作正面的详细因此,平均利润率为:阐述。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中,马克思是将烟-m, E(C +V)n农业地租作为地租的一般形式的,并以此来论述E(C +V)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运动规律,而对非农土地进而,农业和非农业产品生产价格(扣除绝对地的地租问题没有详细的论述,只是指出了非农王租)可表示为:地的地租遵循着与农业地租相同的规律。那么P,=(C+V) (I+m_ E(C +Vn)非农用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是否都和农业绝E(G +V)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运动规律完全吻合呢?1=1,2对手非农用地的级差地租,我们从内生的和22D1994-2009ChinaAcademic 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p:/hwwv.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教学与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既然如此 ,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 非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时 ,绝对地租从何而来 ? 如 前所述 ,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要素均可以在农业 和非农业领域之间进行流动或转换 ,那么在两个 领域内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可以发生转移 ,直至农 业和非农业获得均衡的平均利润率和绝对地租率 (绝对地租与成本价格之比) 。但是 ,均衡的绝对 地租率大小又如何决定呢 ? 这和利息率大小的决 定极为相似。 绝对地租是社会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平均利 润率是绝对地租率的最高界限。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 ,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也会引起绝对 地租率在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动。社会平均利润率 提高 ,绝对地租率也提高 ;社会平均利润率降低 , 则绝对地租率也降低。当社会平均利润率一定 时 ,绝对地租率的大小便由土地供求状况决定。 如果土地供给大于需求 ,平均利润的分割就有利 于职能资本家(农业和非农业) ,绝对地租率就会 下降。如果对土地的需求大于其供给 ,则绝对地 租率就提高。以表 3 中的数据为例 ,绝对地租率 便介于 0 和 1615 %之间 ,具体数值由土地供求状 况决定。 根据以上所述 ,假定 : (1) 以 Ci / V i 表示资本 有机构成 , mi 表示剩余价值 , i = 1、2 ,分别表示农 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 (2) 土地可以在农业和非农 业领域之间无障碍地转变其用途 ,则农业绝对地 租率和非农业绝对地租率分别为 r1 和 r2 ; (3) 如 前假设 ,不变资本一次性转移至新产品中 ,农业和 非农业领域的剩余价值率相同。由此可知 ,可在 农业资本和非农业资本之间进行分配的利润为 : Pr = ∑mi - ∑( Ci + V i) ri 因此 ,平均利润率为 : 珚P = ∑mi - ∑( Ci + V i) ri ∑( Ci + V i) 进而 ,农业和非农业产品生产价格 (扣除绝对地 租) 可表示为 : Pp = (Ci + V i) (1 + ∑mi - ∑(Ci + V i) ri ∑(Ci + V i) ) i = 1 ,2 由此可以看出 ,绝对地租的来源及其量的决 定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高低并无实质性的 联系。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并不是产生绝 对地租的前提条件 ,而只是前面我们所论述的三 种情形之一。 级差地租本质上是一种垄断收益 ,是生产者 凭借垄断了某种有限且不可再生的优质土地资源 (包括先天的和后天投资的) 所得到的超过平均利 润的利润。因此 ,只要土地不是无差异的 ,级差地 租就会存在。级差地租的形成在于使用特殊资源 的较小资本能够提供较大的边际资本生产的产 量 ,这就暗含着一个假定 :进入特殊资源的资本必 须是有限的 ,否则易导致“公地悲剧”。[7 ]这就说明 马克思所指的土地经营权垄断并非是独立的 ,而 是依附于所有权垄断。当然级差地租的量仍取决 于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应该指出的是 ,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中 ,土地 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 决定的 ,进而中等地和优等地获得级差地租。实 际上 ,这里隐含了一个前提条件 ,即劣等农地不投 入生产便不足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显然 这和当今的现实存在出入。如果由中等地的生产 条件决定农产品的生产价格 ,那么 ,劣等地便难以 保证获得平均利润或绝对地租。这样 ,劣等地就 会撂荒或退出农业生产领域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四、非农用地地租来源及其量的决定 在前一部分 ,我们抽象地从农业和非农业领 域中剩余价值创造及其转移的角度 ,分析了绝对 地租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其决定 ,而没有系 统地分析非农用地地租来源及其量的决定。对于 非农用地的地租问题 ,马克思没有作正面的详细 阐述。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中 ,马克思是将 农业地租作为地租的一般形式的 ,并以此来论述 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运动规律 ,而对非农土地 的地租问题没有详细的论述 ,只是指出了非农土 地的地租遵循着与农业地租相同的规律。那么 , 非农用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是否都和农业绝 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运动规律完全吻合呢 ? 对于非农用地的级差地租 ,我们从内生的和 22

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外生的两个层面来考察。从内生层面来看,非农形面积EABF。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成本与土地的优劣无关,从这P个角度来说是不存在级差地租的,或者说非农产品或服务的级差收益不是由土地优劣决定,而是B由与土地无关的其他因素(如技术、生产规模和管CDF理等)导致的,因此这种级差收益是隶属于职能资本家而不是士地所有者。从外生层面来看非农D9产业中区位因素对收益的影响要比对农业的影响大得多,如交通、产业集聚等因素,王克忠(2005)H曾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把非农产业中区位?YO因素造成的级差收益称为级差地租III。这种类YY,型的级差收益与土地的空间区位密切相关,因此图1是非农用地级差地租的主要来源。如果需求无弹性,即D线垂直于Y轴,则绝如果说非农用地绝对地租是受农业绝对地租对地租额是等于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规律(马克思所指)支配那么这存在逻辑上的柔的。极端地,如果需求弹性无限大,即D线平行盾因为马克思所说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手非于Y轴,是不是绝对地租就消失了呢?当然不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这一条件已不存在。但如前所会,因为土地所有权是一定存在的,这时绝对地租述,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非农用地绝对地租必然势必会挤压平均利润。当然,马克思在讨论绝对是存在的,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这一条地租问题时,他是隐含了需求无弹性这个假设的件不复存在的条件下,其来源及量的决定和农业也就是说市场价格是始终等于生产价格与绝对地用地绝对地租是相同的。由于非农领域中劣等地租之和的。(不是指土地本身的资源票赋,而是指空间区位条件)的地租率就是其绝对地租率,因此可以得到一五结论个重要的推论:假如毗邻农业用地的非农用地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劣等地,如城乡结合部,那么非农用地的地租率因此它的成立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马克思出手既(绝对地租率)一定和临界区域农业用地的绝对地定的研究目的,没有对他的地租理论进行一般化。租率与级差地租率之和相等。否则农业用地或马克思在研究地租问题时,是把平均利润率非农用地的所有者就会调整这些土地的用途,直看成外生变量的。实际上主地和其他生产要素至两者相等。一样从理论上来说是具有流动性的(产权流转),最后应该提及的是,在我们前面的论述中(包农业和非农业领域创造的剩余价值可以在全社会括对农业用地绝对地租的分析)都没有考虑需求范围内发生转移。因此,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因素的影响,即平均利润与绝对地租之和在量上的内在要求必然使农业和非农业职能资本的利润是等于剩余价值总和的。如果考虑到需求因素,率趋同。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产权、产业政策等这一等式则不再成立。如图1,假定C代表个别限制因素土地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农业资生产价格曲线或供给曲线,平行上移至C/C=C本和非农资本的利润率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r,r代表单位产量的绝对地租。如果考虑到绝随看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核对地租会减少产量的事实,即产品需求是有弹性成已经接近或超过非农资本有机构成,因此农业的,D线为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C和C围成的地租的来源及其量的变化规律也发生了变化,农平行四边形E'IGH面积应是绝对地租额,但它业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地要参与平均利润率显然不等于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即矩23D1994-2009China Academic JournalEleci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is reserved.hitp:/hwwu.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教学与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外生的两个层面来考察。从内生层面来看 ,非农 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成本与土地的优劣无关 ,从这 个角度来说是不存在级差地租的 ,或者说非农产 品或服务的级差收益不是由土地优劣决定 ,而是 由与土地无关的其他因素(如技术、生产规模和管 理等) 导致的 ,因此这种级差收益是隶属于职能资 本家而不是土地所有者。从外生层面来看 ,非农 产业中区位因素对收益的影响要比对农业的影响 大得多 ,如交通、产业集聚等因素 ,王克忠 (2005) 曾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并把非农产业中区位 因素造成的级差收益称为级差地租 III。[8 ]这种类 型的级差收益与土地的空间区位密切相关 ,因此 是非农用地级差地租的主要来源。 如果说非农用地绝对地租是受农业绝对地租 规律(马克思所指) 支配 ,那么这存在逻辑上的矛 盾 ,因为马克思所说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非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这一条件已不存在。但如前所 述 ,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 ,非农用地绝对地租必然 是存在的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这一条 件不复存在的条件下 ,其来源及量的决定和农业 用地绝对地租是相同的。由于非农领域中劣等地 (不是指土地本身的资源禀赋 ,而是指空间区位条 件) 的地租率就是其绝对地租率 ,因此可以得到一 个重要的推论 :假如毗邻农业用地的非农用地为 劣等地 ,如城乡结合部 ,那么非农用地的地租率 (绝对地租率) 一定和临界区域农业用地的绝对地 租率与级差地租率之和相等。否则 ,农业用地或 非农用地的所有者就会调整这些土地的用途 ,直 至两者相等。 最后应该提及的是 ,在我们前面的论述中(包 括对农业用地绝对地租的分析) 都没有考虑需求 因素的影响 ,即平均利润与绝对地租之和在量上 是等于剩余价值总和的。如果考虑到需求因素 , 这一等式则不再成立。如图 1 ,假定 C 代表个别 生产价格曲线或供给曲线 ,平行上移至 C′, C′= C + r, r 代表单位产量的绝对地租。如果考虑到绝 对地租会减少产量的事实 ,即产品需求是有弹性 的 , D 线为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C′和 C 围成的 平行四边形 E′I G H 面积应是绝对地租额 ,但它 显然不等于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 ,即矩 形面积 E′A B F。 如果需求无弹性 ,即 D 线垂直于 Y 轴 ,则绝 对地租额是等于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 的。极端地 ,如果需求弹性无限大 ,即 D 线平行 于 Y 轴 , 是不是绝对地租就消失了呢 ? 当然不 会 ,因为土地所有权是一定存在的 ,这时绝对地租 势必会挤压平均利润。当然 ,马克思在讨论绝对 地租问题时 ,他是隐含了需求无弹性这个假设的 , 也就是说市场价格是始终等于生产价格与绝对地 租之和的。 五、结 论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 因此它的成立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 ,马克思出于既 定的研究目的 ,没有对他的地租理论进行一般化。 马克思在研究地租问题时 ,是把平均利润率 看成外生变量的。实际上 ,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 一样从理论上来说是具有流动性的 (产权流转) , 农业和非农业领域创造的剩余价值可以在全社会 范围内发生转移。因此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的内在要求必然使农业和非农业职能资本的利润 率趋同。但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产权、产业政策等 限制因素 ,土地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农业资 本和非农资本的利润率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农业资本有机构 成已经接近或超过非农资本有机构成 ,因此农业 地租的来源及其量的变化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农 业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也要参与平均利润率 23

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的形成,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发生了变化,农产品不和平均利润的分割产生影响。再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农产品的交换基础发生了变化,与非农业产品的交换规律逐步趋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同了。那么,农业绝对地租也就有了新的来源,和出版社,1974.职能资本一起分割农业领域中的剩余价值(包括[2] 杨学成.绝对地租来源与形成新解U]当代自身创造的和转移的)。非农业绝对地租,在此意经济研究,1996,(5)义上遵循着和农业绝对地租相同的运动规律。非[3】考茨基,土地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55农业级差地租与农业级差地租的来源不同它来陈其人·关于绝对地租的几个问题[]当代[4] 自于非农产业的空间区位分布不同造成的级差收经济研究,2001,(5)益。这与农业级差地租源于土地本身优劣有很大[5] 宋圭武,对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的改进[J]的区别。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3)需求是影响绝对地租实现的当目仅当需求[6]鲁汉.试论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1前沿,无弹性时,生产价格总额、价值总额和市场价格总2001,(4).余瑞祥,级差地租论一对马克思地租理论额完全一致:弹性越大,越是影响绝对地租或平均[7]的新说明[]经济评论,1999,(3).利润的实现。极端地,若需求弹性无限大,供给变[8]王克忠,试论城市级差地租I[]]上海企业,动对生产价格没有影响。当然,需求弹性的变化,2005,(4).直接影响的是利润额的实现,进而才对绝对地租Land Rent:An Analysis of General EquilibriumZHU Kui(Research Instituteof Marxism,ShanghaiUniversity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043,China)[Key words]organic compositionof capital;transfer ofpropertyrightof land,absoluterent;dif-ferential rent of land; analysis of general equilibrium[Abstract]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Marx's model of land rent has been the outcome of specifichistorical conditionsOncetheconditionsarechanged,hisconclusionsdrawnfromthatmodelshouldbere-examinedThechangingfactorsinquestionmaybetherelativelyloworganic com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capital,theproperty right of land on the move and so onInaddition,theauthor points out, the land rent model suggested by Marx lack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non-agricultural land rent.In this sense,the landrent model of Marx can be regarded as a partial andstatic equilibrium analysis【责任编辑陈翔云]24O1994-2009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hwwv.cnki.ne!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教学与研究 2007 年第 2 期 的形成 ,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发生了变化 ,农产品不 再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 ,农产品的交换基 础发生了变化 ,与非农业产品的交换规律逐步趋 同了。那么 ,农业绝对地租也就有了新的来源 ,和 职能资本一起分割农业领域中的剩余价值 (包括 自身创造的和转移的) 。非农业绝对地租 ,在此意 义上遵循着和农业绝对地租相同的运动规律。非 农业级差地租与农业级差地租的来源不同 ,它来 自于非农产业的空间区位分布不同造成的级差收 益。这与农业级差地租源于土地本身优劣有很大 的区别。 需求是影响绝对地租实现的 ,当且仅当需求 无弹性时 ,生产价格总额、价值总额和市场价格总 额完全一致 ;弹性越大 ,越是影响绝对地租或平均 利润的实现。极端地 ,若需求弹性无限大 ,供给变 动对生产价格没有影响。当然 ,需求弹性的变化 , 直接影响的是利润额的实现 ,进而才对绝对地租 和平均利润的分割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 [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1 第 25 卷 1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19741 [2 ] 杨学成 1 绝对地租来源与形成新解[J ]1 当代 经济研究 ,1996 ,(5)1 [3 ] 考茨基1 土地问题[M]1 北京:三联书店 ,19551 [4 ] 陈其人 1 关于绝对地租的几个问题[J ]1 当代 经济研究 ,2001 ,(5)1 [5 ] 宋圭武1 对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的改进[J ]1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3 ,(3)1 [6 ] 鲁汉1 试论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J ]1 前沿 , 2001 ,(4)1 [7 ] 余瑞祥 1 级差地租论 ———对马克思地租理论 的新说明[J ]1 经济评论 ,1999 ,(3)1 [8 ] 王克忠1 试论城市级差地租 III[J ]1 上海企业 , 2005 ,(4)1 Land Rent : An Analysis of General Equilibrium ZHU Kui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xism ,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Shanghai 200043 , China) [ Key words]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 transfer of property right of land ; absolute rent ;dif2 ferential rent of land ; analysis of general equilibrium [ Abs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t t hat Marxπs model of land rent has been t he outcome of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1 Once t he conditions are changed , his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 hat model should be re2examined1 The changing factors in question may be t he relatively low organic compo2 sition of agricult ural capital , t he property right of land on t he move and so on1 In addition , t he aut hor points out , t he land rent model suggested by Marx lack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 he non2 agricult ural land rent1 In t his sense , t he land rent model of Marx can be regarded as a partial and static equilibrium analysis1 [责任编辑 陈翔云] 24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腐朽性的典型表现.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_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理论分析.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_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学术对话.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从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_综述.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前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停滞趋势.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雇佣劳动的嬗变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_阿格里塔的调节理论及其评价.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思考.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当代资本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的_共通_趋向.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全面深入探讨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新成果.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回归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深化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普兰查斯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功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新自由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迁_上_以美国和法国为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新自由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变迁_下.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试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复杂程度的演变与平均利润率形成趋势的变化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对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认识.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中的边际分析方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_地价理论研究.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正确认识级差地租量的规定及其变动趋势_兼谈级差地租量的规定理论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转形问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法_读_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_一书.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力的非商品性及劳动力价值的含义_对马_省略_劳动价值理论中_劳动产品_和.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地租视角下的农地使用权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农地流转.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价值论.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_劳动价值论_的最新研究进展.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的若干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从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到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_与卫兴华_晏智杰教授交流.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理解科学劳动价值论_分工_交易与劳动创造价值.pdf
-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