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1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2)

第二十一讲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理解不同要素供给曲线的特点,认识要素供给原则与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关系。【本讲的重点】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劳动供给曲线的论证、土地供给弹性为0的特征及原因。【本讲的难点】劳动供给曲线的论证,土地供给弹性为0的特征及原因。【复习提问】效用最大化【本讲课程的引入】本章研究生产要素的供给原则,分析不同要素供给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均衡价格决定的影响,提出收入分配平等与否的评价指标。【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一节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一要素供给分析的有关问题1.要素所有者为原始要素所有者要素所有者具有非单一性,即要素所有者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可以是“中间要素(投入)”所有者一一生产向生产过程再次投入的中间要素的生产者,也可以是原始要素所有者一一向市场提供诸如劳动等要素的所有者。这里研究的是原始要素所有者的要素供给行为。2.要素供给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生产者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行为是效用最大化,要素所有者及其行为目标的不一致自然会影响到对要素供给的分析,会有不同的供给原则。既然研究的是作为原始要素供给的消费者行为,所以研究生产要素的供给问题实际就是研究消费者的行为问题,固这里是根据消费者(原始资源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讨论要素供给问题。3.要素供给数量的特点消费者拥有要素数量的有限性。如果从一个较短的时间来看,一个消费者拥有的生产要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数量是有限的。假设一个消费者拥有10亩地、每年的收入是10万元,他每天可以支配的时间只有24小时。所以消费者的决策只能在这有限的资源范围内进行。比如,这个消费者每天用于劳动的时间不可能超过24小时(由于他要睡觉、吃饭,所以他能够供给给市场的时间
第二十一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理解不同要素供给曲线的特点,认识要 素供给原则与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关系。 【本讲的重点】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劳动供给曲线的论证、土地供给弹 性为 0 的特征及原因。 【本讲的难点】劳动供给曲线的论证,土地供给弹性为 0 的特征及原因。 【复习提问】效用最大化 【本讲课程的引入】本章研究生产要素的供给原则,分析不同要素供给的不同特 点以及对均衡价格决定的影响,提出收入分配平等与否的评价指标。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第一节 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 一 要素供给分析的有关问题 1. 要素所有者为原始要素所有者 要素所有者具有非单一性,即要素所有者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 可以是“中间要素(投入)”所有者——生产向生产过程再次投入的中间要素的 生产者,也可以是原始要素所有者——向市场提供诸如劳动等要素的所有者。这 里研究的是原始要素所有者的要素供给行为。 2. 要素供给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 生产者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行为是效用最大化,要素所有者及 其行为目标的不一致自然会影响到对要素供给的分析,会有不同的供给原则。既 然研究的是作为原始要素供给的消费者行为,所以研究生产要素的供给问题实际 就是研究消费者的行为问题,固这里是根据消费者(原始资源所有者)的效用最 大化行为来讨论要素供给问题。 3. 要素供给数量的特点 消费者拥有要素数量的有限性。如果从一个较短的时间来看,一个消费者拥 有的生产要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数量是有限的。假设一个消费者拥有 10 亩地、每年的收入是 10 万元,他每天可以支配的时间只有 24 小时。所以消 费者的决策只能在这有限的资源范围内进行。比如,这个消费者每天用于劳动的 时间不可能超过 24 小时(由于他要睡觉、吃饭,所以他能够供给给市场的时间

实际不超过16小时),他每年的新增储蓄不可能超过10万元(除非他获得别人的馈赠),他可以出租的土地也不会超过10亩。消费者对于他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都可以归入两大类用途中去,一是把他拥有的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从而获得租金、工资、利息等收入;二是把他拥有的生产要素“保留自用”,比如把时间用于娱乐和休闲、把收入用于即时的消费、把土地修成花园、草地供自已欣赏等。这样,所谓要素供给问题实际上成为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与“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的问题。二要素供给原则我们知道,消费者的目的是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把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可以获得收入,而收入本身就可以给他带来效用:消费者把生产要素保留自用,比如把时间用于闲暇,是因为闲暇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所以消费者实际是在要素的两种用途之间进行权衡。现在的问题变为,消费者把多少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又把多少生产要素保留自用的时候,他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要素供给的原则就是他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从基数效用论的角度出发,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消费者提供给市场的要素的边际效用和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的边际效用相等。因为如果该要素供给给市场的边际效用大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那么消费者增加要素的供给减少保留自用的资源数量将能够使他的总效用增加:如果该要素提供给市场的边际效用小于保留自用的要素边际效用,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将会减少提供给市场的要素增加保留自用的要素,从而提高自己的总效用。最终的均衡状态必然是消费者将提供给市场和将要素保留自用的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下面我们以单一生产要素一劳动为例,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以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研究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消费者的决策无非是在现有的要素总量的约束下,在要素收入和自用要素之间选择求得效用最大。YY1OL*7t图9--1要素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实际不超过 16 小时),他每年的新增储蓄不可能超过 10 万元(除非他获得别人 的馈赠),他可以出租的土地也不会超过 10 亩。 消费者对于他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都可以归入两大类用 途中去,一是把他拥有的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从而获得租金、工资、利息等收 入;二是把他拥有的生产要素“保留自用”,比如把时间用于娱乐和休闲、把收 入用于即时的消费、把土地修成花园、草地供自己欣赏等。这样,所谓要素供给 问题实际上成为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 给”与“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的问题。 二 要素供给原则 我们知道,消费者的目的是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把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 可以获得收入,而收入本身就可以给他带来效用;消费者把生产要素保留自用, 比如把时间用于闲暇,是因为闲暇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所以消费者实 际是在要素的两种用途之间进行权衡。现在的问题变为,消费者把多少生产要素 提供给市场、又把多少生产要素保留自用的时候,他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要素供给的原则就是他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从基数效用论的角度 出发,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消费者提供给市场的要素的边际效用和消费者“保 留自用”的要素的边际效用相等。因为如果该要素供给给市场的边际效用大于保 留自用的边际效用,那么消费者增加要素的供给减少保留自用的资源数量将能够 使他的总效用增加;如果该要素提供给市场的边际效用小于保留自用的要素边际 效用,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将会减少提供给市场的要素增加保留自用的要素,从而 提高自己的总效用。最终的均衡状态必然是消费者将提供给市场和将要素保留自 用的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 下面我们以单一生产要素—劳动为例,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以无差异曲线 分析法来研究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消费者的决策无非是在现有的要素总量的约束 下,在要素收入和自用要素之间选择求得效用最大。 G U2 U1 U0 O l1 L* l Y Y* Y1 图 9-1 要素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如图9--1所示,横轴1为保留自用的要素(这里就是闲暇)数量,纵轴Y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这里假定消费者没有非要素收入)。UoUI、U2是消费者的三条无差异曲线,曲线的特点是向右下方倾斜向原点凸出,曲线的特点与第三章中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样的。消费者拥有的可利用的要素总量是L,工资率是W,这样消费者把全部要素投入市场可获得的收入将是Y*=WL*,消费者把全部要素保留自用也不能超过L,因此图中的YL'就是消费者的预算线,预算线的斜率是-W。预算线的方程可以表示为:Y= WL*-WI(9. 1)分析图9--1中的三条无差异曲线,U2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它与预算线没有切点;U。与预算线有两个交点,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它不是最大的;U与消费者的预算线相切于G点,G点是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消费者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点,即均衡点。可见在均衡时,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是1,要素收入是Y1。由于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在切点处实现均衡,那么在切点处两条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必然是相等的。预算线的斜率是-W,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dY/d1,因此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以表示为:dY=-W(9.2)dl式9.2的左边是资源供给的边际替代率,它表示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愿意减少的收入量;而等式的右边表示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必须放弃的收入量。所以该式的含义就是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愿意减少的收入量等于他实际所必须减少的收入量。三要素供给曲线下面我们由无差异曲线来推导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在竞争性的要素市场中,要素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给定一个市场的要素价格,通过图9--1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消费者来说的最佳要素供给量。当市场的要素价格变动的时候,消费者也会变动自已的要素供给量,从而我们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如图9--2所示,横轴I为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纵轴为消费者向市场提
如图 9-1 所示,横轴 l 为保留自用的要素(这里就是闲暇)数量,纵轴 Y 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这里假定消费者没有非要素收入)。U0、U1、U2是消费者的 三条无差异曲线,曲线的特点是向右下方倾斜向原点凸出,曲线的特点与第三章 中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样的。消费者拥有的可利用的要素总量是 L *,工资率是 W, 这样消费者把全部要素投入市场可获得的收入将是 Y * =W·L *,消费者把全部要素保 留自用也不能超过 L *,因此图中的 Y * L *就是消费者的预算线,预算线的斜率是-w。 预算线的方程可以表示为: Y= WL * -Wl (9.1) 分析图 9-1 中的三条无差异曲线,U2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是无法实现的, 因为它与预算线没有切点;U0与预算线有两个交点,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是可以实 现的,但是它不是最大的;U1与消费者的预算线相切于 G 点,G 点是现有的资源 约束条件下消费者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点,即均衡点。可见在均衡时,消费者 保留自用的要素是 l1,要素收入是 Y1。 由于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在切点处实现均衡,那么在切点处两条曲线的切线 的斜率必然是相等的。预算线的斜率是-W,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 dY/dl,因此消 费者均衡的条件可以表示为: W dl dY = − (9.2) 式 9.2 的左边是资源供给的边际替代率,它表示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 源所愿意减少的收入量;而等式的右边表示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必须 放弃的收入量。所以该式的含义就是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愿意减少的 收入量等于他实际所必须减少的收入量。 三 要素供给曲线 下面我们由无差异曲线来推导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在竞争性的要素市场 中,要素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给定一个市场的要素价格,通过图 9-1 我们 可以得到一个对消费者来说的最佳要素供给量。当市场的要素价格变动的时候, 消费者也会变动自己的要素供给量,从而我们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 线。 如图 9-2 所示,横轴 I 为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纵轴为消费者向市场提

供要素能够获得的收入,消费者拥有的可利用要素的数量是L。当要素的价格为W。时,消费者把全部要素投入市场所获最大要素收入Yo=W。L,因而LY。为消费者的预算线。U。为无差异曲线,该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于A点,因而A点是消费者的均衡点,在均衡点处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是1o,那么消费者供给市场的要素将是L-100假定市场的要素价格提高到W,预算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将增大到Y,=WL*,横轴上的截距不变,斜率变陡,因而预算线变为YL*。与该预算线相切的无差异曲线为Ui,两条曲线的切点就是均衡点B,在B点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是1i,供给市场的要素数量是L*-1,,此即W,的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显然要素价格的提高使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提高,并且均衡时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也提高了。同样道理,当市场的要素价格提高到Wz时,消费者的预算线将变得更陡,预算线将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于C点,均衡的要素供给量将是L"-12,,依此类推。我们将A、B、C等不同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均衡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曲线PEP,称为价格扩展线。WY/PESY2W2YYoWUWoUUOL-loL'-l, L-l, L-IO12Ir1oL*1图9--2价格扩展线图9--3要素供给曲线以上在图9--2我们通过无差异曲线分析得到了消费者在各个可能的要素价格下的均衡点,在每个均衡点处我们都可得到消费者供给市场的要素数量,这样将不同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在图9--3中投影得到一系列的要素价格与供给量的组合点A、B、C等,将这些组合点连接起来,就是该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S。将市场中所有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横向相加,就可得到市场的要素供给曲线。可以知道,市场供给曲线的形状和单个消费者供给曲线的形状是近似的
供要素能够获得的收入,消费者拥有的可利用要素的数量是 L *。当要素的价格为 W0时,消费者把全部要素投入市场所获最大要素收入 Y0=W0·L *,因而 L * Y0为消费者 的预算线。U0为无差异曲线,该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于 A 点,因而 A 点是消费者的 均衡点,在均衡点处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是 l0,那么消费者供给市场的要素将 是 L * -l0。 假定市场的要素价格提高到 W1,预算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将增大到 Y1=W1·L *,横 轴上的截距不变,斜率变陡,因而预算线变为 Y1L *。与该预算线相切的无差异曲 线为 U1,两条曲线的切点就是均衡点 B,在 B 点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是 l1,供 给市场的要素数量是 L * -l1,,此即 W1的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显然要 素价格的提高使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提高,并且均衡时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也提 高了。同样道理,当市场的要素价格提高到 W2时,消费者的预算线将变得更陡, 预算线将与无差异曲线 U2相切于 C 点,均衡的要素供给量将是 L * -l2,.,依 此类推。我们将 A、B、C 等不同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均衡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曲 线 PEP,称为价格扩展线。 以上在图 9-2 我们通过无差异曲线分析得到了消费者在各个可能的要素价 格下的均衡点,在每个均衡点处我们都可得到消费者供给市场的要素数量,这样 将不同要素价格下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在图 9-3 中投影得到一系列的要素价格 与供给量的组合点 A、B、C 等,将这些组合点连接起来,就是该消费者的要素供 给曲线 S。将市场中所有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横向相加,就可得到市场的要素 供给曲线。可以知道,市场供给曲线的形状和单个消费者供给曲线的形状是近似 的。 C B A O l2 l1 l0 L* l Y Y2 Y1 Y0 U2 U1 U0 E PEP S L* -l0 L* -l1 L-l2 L* -l W W2 W1 W0 O C B A 图 9-2 价格扩展线 图 9-3 要素供给曲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我们对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的推导,主要讲的是推导的方法,尽管多数情况下要素的供给曲线确实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要素的供给曲线的形状都是向右上方倾斜。具体某种要素的供给曲线如何,取决于该要素保留自用对消费者来讲,能否提高效用、能提高多少。比如,时间如果被用作闲暇,就能够直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而土地如果没有其它用途则保留下来就不能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这样要素的特点不同,其供给曲线的特点就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将分别予以讨论。第二节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一、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是指劳动者所提供的一定劳动(工作)或服务的时间数,它涉及到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在劳动和闲暇两个方面的分配。我们知道,一个消费者每天能够利用的时间资源最多不可能超过24小时,消费者可以把24小时中的一部分供给给市场(也就是消费者提供劳动),而把其它部分用于睡觉、吃饭、娱乐、休闲等项活动,我们不把劳动之外的时间都称作是闲暇。消费者提供劳动可以带来收入,收入用于消费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闲暇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所以消费者会把他每天24小时的时间在劳动供给和闲暇之间进行权衡。消费者会把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多少时间提供市场,实际就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决策。这种决策过程和上一节所讲的消费者在自用资源和提供市场之间进行的决策是一样的。YWYiW3Y2W2U:YsFUWi-一U.024-H ↑ 24-H2 24-H24HH2HsHiO24-H3图9--4消费者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a)(b)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我们对消费者的要素供给曲线的推导,主要讲的是推导 的方法,尽管多数情况下要素的供给曲线确实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并不意味着 所有要素的供给曲线的形状都是向右上方倾斜。具体某种要素的供给曲线如何, 取决于该要素保留自用对消费者来讲,能否提高效用、能提高多少。比如,时间 如果被用作闲暇,就能够直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而土地如果没有其它用途则保 留下来就不能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这样要素的特点不同,其供给曲线的特点就是 不同的,下面我们将分别予以讨论。 第二节 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一、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是指劳动者所提供的一定劳动(工作)或服务的时间数,它涉及 到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在劳动和闲暇两个方面的分配。 我们知道,一个消费者每天能够利用的时间资源最多不可能超过 24 小时, 消费者可以把 24 小时中的一部分供给给市场(也就是消费者提供劳动),而把其 它部分用于睡觉、吃饭、娱乐、休闲等项活动,我们不妨把劳动之外的时间都称 作是闲暇。消费者提供劳动可以带来收入,收入用于消费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效用, 闲暇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所以消费者会把他每天 24 小时的时间在劳 动供给和闲暇之间进行权衡。消费者会把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多少时间提供市场, 实际就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决策。这种决策过程和上一节所讲的消费者在自用 资源和提供市场之间进行的决策是一样的。 (a) (b) Y Y1 Y2 Y3 O H2 H3 H1 24 H U3 U2 U1 B C A O 24-H1 24-H2 24-H W W3 W2 W1 24-H3 a b S c 图 9-4 消费者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我们从图9--4来看消费者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图9--4(a)是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来决定消费者的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图中横轴H为消费者闲暇的时间,纵轴Y为消费者的要素收入。我们研究的劳动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因而劳动的价格是市场决定的。当劳动的价格是W,时,消费者的均衡点位于无差异曲线U和预算线的切点A,对应的闲暇时间是Hi,因此,劳动供给是24-H;当市场上劳动的价格提高到Wz时,消费者的预算线绕横轴顺时针旋转无差异曲线U2与预算线相切于B点,对应的闲暇时间是H2,因此劳动的供给提高到24-H2:当市场上劳动价格再上升至W3,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U3与预算线相交于C点,均衡的闲暇时间是H3,劳动供给降低到24-H3。同样道理可得一系列的均衡点。将这些均衡点的劳动价格和劳动供给的组合投影在图9--4(b)中,就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可以看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明显的特点,在b点以下的部分是正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而在b点以上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向左上方倾斜。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意味着当劳动的价格上升时,劳动的供给非但不上升,反而下降。如何解释这一异常的供给曲线呢?二: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为了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将闲暇看做为一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商品。一个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要增加闲暇就必须减少劳动投入,从而收入就会降低,所以劳动收入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这样,我们可以将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看做是闲暇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于是我们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所讲的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的分析,完全适用于消费者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商品和其它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得更加昂贵,在效用总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理性的消费者理所当然地会减少闲暇商品的消费,而增加劳动供给,也就是获取更高的收入,这就是替代效应。可以看出替代效应导致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呈同方向变化。另一方面,由于闲暇是一种正常物品,工资率的上开引起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会提高消费者对闲暇商品的需求,这就是收入效应。显然收入效应导致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呈反方向变化。我们看到,工资率提高时,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会增加劳动的供给,由于收入效应,消费者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减少。所以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弯曲的部分是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而向后弯曲的部分则是收入效应大替代效应的结果。那么收入效应能否大于替代效应呢?一般来说,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是大于
我们从图 9-4 来看消费者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图 9-4(a)是用无差异 曲线分析来决定消费者的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图中横轴 H 为消费者闲暇的时间,纵轴 Y 为消费者的要素收入。我们研究的劳动市场是竞争 性市场,因而劳动的价格是市场决定的。当劳动的价格是 W1 时,消费者的均衡 点位于无差异曲线 U1和预算线的切点 A,对应的闲暇时间是 H1,因此,劳动供给 是 24-H1;当市场上劳动的价格提高到 W2时,消费者的预算线绕横轴顺时针旋转, 无差异曲线 U2与预算线相切于 B 点,对应的闲暇时间是 H2,因此劳动的供给提 高到 24-H2;当市场上劳动价格再上升至 W3,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U3与预算线相 交于 C 点,均衡的闲暇时间是 H3,劳动供给降低到 24-H3。同样道理可得一系列 的均衡点。将这些均衡点的劳动价格和劳动供给的组合投影在图 9-4(b)中,就 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可以看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明显的特点,在 b 点以下的部分是正 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而在 b 点以上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向左上 方倾斜。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意味着当劳动的价格上升时,劳动的供给非但 不上升,反而下降。如何解释这一异常的供给曲线呢? 二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为了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将闲暇看做为一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商 品。一个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要增加闲暇就必须减少劳动投入,从而收入就会降 低,所以劳动收入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这样,我们可以将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 看做是闲暇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于是我们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所讲的价格变化 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的分析,完全适用于消费者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闲暇的价格提高,闲暇商品和其它商品的相对价格变 得更加昂贵,在效用总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理性的消费者理所当然地会减少闲暇 商品的消费,而增加劳动供给,也就是获取更高的收入,这就是替代效应。可以 看出替代效应导致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呈同方向变化。另一方面,由于闲暇是一种 正常物品,工资率的上升引起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会提高消费者对闲 暇商品的需求,这就是收入效应。显然收入效应导致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呈反方向 变化。我们看到,工资率提高时,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会增加劳动的供给,由 于收入效应,消费者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总效应是 劳动供给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总效应是劳动供给减少。所以劳动 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弯曲的部分是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而向后弯曲的 部分则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 那么收入效应能否大于替代效应呢?一般来说,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是大于

收入效应的。这是因为在消费者的购物篮子里通常某种商品只占很小一个比例,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通常对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影响不大,但对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影响较大,因此,替代效应总是大于收入效应。但对闲暇商品来讲则不同。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劳动供给,工资的上升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因而具有较大的收入效应。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收入效应尚不足以抵消替代效应,但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工资率的上升导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比以前更珍视闲暇而宁愿放弃收入,这时劳动供给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三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与均衡工资率的形成1.劳动的供给曲线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中,一般地说,将以上所讲的单个消费者的供给曲线横向加总就可以得到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但需要注意的是,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并不一定是向后弯曲的,这是由于在工资率提高时,尽管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可能会减少,但是由于较高的工资率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劳动市场,这就抵消了个人劳动供给量的减少,使得总的劳动供给依然是增加的。因而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是正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2.均衡工资率的确定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对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就是经行业调整之后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加总,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该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卖方龙断(产品市场龙断、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就是边际收入产品MRP的水平加总,因而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劳动的均衡价格由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WWE1OLEL图9--5劳动市场的均衡
收入效应的。这是因为在消费者的购物篮子里通常某种商品只占很小一个比例, 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通常对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影响不大,但对商品之间的相 对价格影响较大,因此,替代效应总是大于收入效应。但对闲暇商品来讲则不同。 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劳动供给,工资的上升会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收入 水平,因而具有较大的收入效应。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收入效应 尚不足以抵消替代效应,但当消费者的工资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工资率的上升导 致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比以前更珍视闲暇而宁愿放弃收入,这时劳动供给 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三 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与均衡工资率的形成 1. 劳动的供给曲线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中,一般地说,将以上所讲的单个消费者的供给曲线 横向加总就可以得到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但需要注意的是,劳动的市场供给曲 线并不一定是向后弯曲的,这是由于在工资率提高时,尽管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 给可能会减少,但是由于较高的工资率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劳动市场,这就 抵消了个人劳动供给量的减少,使得总的劳动供给依然是增加的。因而劳动的市 场供给曲线是正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 均衡工资率的确定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对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就是经行业调整之后 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加总,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该曲线是向右下方 倾斜的;在卖方垄断(产品市场垄断、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劳动的市场 需求曲线就是边际收入产品 MRP 的水平加总,因而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这两 种情况下,劳动的均衡价格由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 W WE O LE L E DL SL 图 9-5 劳动市场的均衡

在图9-5中,横轴为劳动的数量,纵轴为工资率,SL为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D,是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E,劳动的供给和需求趋于均衡,均衡的工资率为We,均衡的劳动供给为L。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是由劳动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的,劳动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就会引起劳动价格的变动。劳动供给曲线变动的原因可能有:(1)消费者的非劳动收入的水平,如果消费者能够不通过劳动而通过如股票投资等途径获得较高的收入,那么劳动的供给将减少:(2)社会习俗,比如在西方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从事劳动;(3)人口的总量、性别构成等的变化。在要素市场属于买方垄断即需求方是一个厂商的时候,无法推导出劳动的需求曲线,劳动价格的决定见上一节的有关内容。上述模型说明了工资决定的一般理论,并不说明工人在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里的工资水平都一样。实际的工资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有的行业舒适、安静、安全、有趣,有的行业则航脏、吵闹、危险、枯燥,前者会吸引众多的求职者,后者则少有人问津,因此前者工资高后者工资低,这种工资差别叫做补偿性工资差别;劳动者之间的工作效率的差别也是工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会在西方劳动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会对劳动市场的垄断会使得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高于竞争性的工资水平:政府的最低工资法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工人的工资;此外,劳动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对劳动者流动的限制、性别歧视等都是造成工资差别的因素。第三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一、土地的供给曲线经济学中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从短期来看,土地的自然供给可以看做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但从长期来看,人类可以改造沙漠、移山填海、围海造田等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人类也可能由于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和污染、毁林、对土地的破坏性使用等人为因素导致土地的有效供给减少。但从整体来看,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土地自然供给的增减在总的土地自然供给中所占的比例毕竟非常之小,为了简化问题起见,我们把土地的自然供给看做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但是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并不意味着土地的市场供给一定也是固定不变的。我们知道土地所有者将多少土地供给市场、将多少土地保留自用,取决于主地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决策。与劳动的供给很类似,主地所有者将主地供给市场并不直接给他带来效用,而是通过供应土地获得收入,通过增加收入而增
在图 9-5 中,横轴为劳动的数量,纵轴为工资率,SL为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 DL是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 E,劳动的供给和需求 趋于均衡,均衡的工资率为 WE,均衡的劳动供给为 LE。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是由 劳动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的,劳动的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就会引起 劳动价格的变动。劳动供给曲线变动的原因可能有:(1)消费者的非劳动收入的 水平,如果消费者能够不通过劳动而通过如股票投资等途径获得较高的收入,那 么劳动的供给将减少;(2)社会习俗,比如在西方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从 事劳动;(3)人口的总量、性别构成等的变化。 在要素市场属于买方垄断即需求方是一个厂商的时候,无法推导出劳动的需 求曲线,劳动价格的决定见上一节的有关内容。 上述模型说明了工资决定的一般理论,并不说明工人在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 里的工资水平都一样。实际的工资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有的行业舒 适、安静、安全、有趣,有的行业则肮脏、吵闹、危险、枯燥,前者会吸引众多 的求职者,后者则少有人问津,因此前者工资高后者工资低,这种工资差别叫做 补偿性工资差别;劳动者之间的工作效率的差别也是工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工会在西方劳动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会对劳动市场的垄断会使得工人 的实际工资水平高于竞争性的工资水平;政府的最低工资法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 工人的工资;此外,劳动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对劳动者流动的限制、性别歧视等 都是造成工资差别的因素。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一、 土地的供给曲线 经济学中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从短期来看,土地的自然供给可以看做 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但从长期来看,人类可以改造沙漠、移山填海、围海造田 等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人类也可能由于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和污染、毁林、 对土地的破坏性使用等人为因素导致土地的有效供给减少。但从整体来看,在一 个较短的时期内,土地自然供给的增减在总的土地自然供给中所占的比例毕竟非 常之小,为了简化问题起见,我们把土地的自然供给看做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 但是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并不意味着土地的市场供给一定也是固 定不变的。我们知道土地所有者将多少土地供给市场、将多少土地保留自用,取 决于土地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决策。与劳动的供给很类似,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供 给市场并不直接给他带来效用,而是通过供应土地获得收入,通过增加收入而增

加消费,从而提高了自已的效用水平,所以可以认为土地所有者的效用是由收入带来的。以Y代表土地所有者通过供给土地而获得的收入,以g代表土地所有者将保留自用的土地数量,则土地所有者的总效用U可看做Y与的函数,则有:(9.3)U =U(Y,q)(9.4)Y=R·Q(9.5)Q+q=Qo式10.17中R为土地的价格即地租,式10.18中Q为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土地总量。通常情况下,土地所有者保留自用的土地在所有土地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小的,因此可以认为土地所有者的效用绝大部分来自于出租土地所获得的收入。这样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可以忽略保留自用的土地数量,而假定土地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只有一种用途,就是出租以获得收入,这样土地所有者的效用函数可以简化为:U=U(Y)(9.6)按式10.19,土地所有者的效用只与出租土地的收入有关,收入越高,效用越大。在竞争性的土地市场上,土地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即地租对于土地所有者来说是既定的,这样出租的土地越多,土地所有者的效用也越高,土地所有者会把他拥有的土地全部出租出去,以获取最大的收入,而不论土地的价格高低如何。于是有:U = f(Q.)(9.7)综上所述,当土地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时候,无论土地的价格如何,土地所有者都会将他拥有的全部土地提供给市场。因此,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土地的市场供给曲线是由个人需求曲线加总而成,因此土地的市场供给曲线也是垂直的。图9-6是土地的供给曲线的示意R图。图中横轴为土地的供给量Q,纵轴S为土地的价格一地租,S为土地的供给曲线,Q0表示土地的自然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并非只是因为土地的自然供0QoQ给是垂直的。土地的自然供给固定不变只是土地供给曲线垂直的必要条件图9--6土地的供给曲线而非充分条件。土地用途的惟一性(不具有保留自用的用途)、土地市场的完全竞争性相结合才能保证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这个结论还可以进一步扩展
加消费,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效用水平,所以可以认为土地所有者的效用是由收入 带来的。以 Y 代表土地所有者通过供给土地而获得的收入,以 q 代表土地所有者 将保留自用的土地数量,则土地所有者的总效用 U 可看做 Y 与 q 的函数,则有: U = U(Y,q) (9.3) Y = R • Q (9.4) Q + q = Q0 (9.5) 式 10.17 中 R 为土地的价格即地租,式 10.18 中 Q0为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土地总 量。 通常情况下,土地所有者保留自用的土地在所有土地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 小的,因此可以认为土地所有者的效用绝大部分来自于出租土地所获得的收入。 这样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可以忽略保留自用的土地数量,而假定土地对土地所有 者来说只有一种用途,就是出租以获得收入,这样土地所有者的效用函数可以简 化为: U = U(Y) (9.6) 按式 10.19,土地所有者的效用只与出租土地的收入有关,收入越高,效用 越大。在竞争性的土地市场上,土地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即地租对于土地所有者 来说是既定的,这样出租的土地越多,土地所有者的效用也越高,土地所有者会 把他拥有的土地全部出租出去,以获取最大的收入,而不论土地的价格高低如何。 于是有: ( ) Q0 U = f (9.7) 综上所述,当土地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时候,无论土地的价格如何,土地所有 者都会将他拥有的全部土地提供给市场。因此,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土地 的市场供给曲线是由个人需求曲线加总而成,因此土地的市场供给曲线也是垂直 的。 图 9-6 是土地的供给曲线的示意 图。图中横轴为土地的供给量 Q,纵轴 为土地的价格—地租,S 为土地的供给 曲线,Q0 表示土地的自然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土地的供给曲线是 垂直的,并非只是因为土地的自然供 给是垂直的。土地的自然供给固定不 变只是土地供给曲线垂直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土地用途的惟一性(不 具有保留自用的用途)、土地市场的完 全竞争性相结合才能保证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这个结论还可以进一步扩展 O Q0 Q S R 图 9-6 土地的供给曲线

成一般性结论:如果一种资源的自然供给是不变的,资源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该资源只有一种用途,那么该资源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二、均衡地租的决定土地的服务价格称为地租,地租的大小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如图9--7,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土地的市场供给曲线S是垂直的,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D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此,土地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E是土地供求实现均衡的均衡点,在E点的地租为ReROQoQ图10-T3 掐籍静现楚定从图9-7可以看出,土地的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需求不断下降,即需求曲线下移,需求曲线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均衡的地租水平将变为0。随着土地的需求不断上升,地租也会不断地提高。所以说,产生地租的根本原因在于士地是稀缺的,供给不能增加,而需求不断上升。如果土地的供给不变,则地租的产生纯然是由于土地的需求的不断提高。三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1.租金租金指供给同样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如前所述,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固定不变的,由于需求的增加,土地所有者可以得到的收入叫做地租。我们看到,地租提高,土地的供给量也不会提高;地租降低,土地的供给量也不会减少。在经济中还存在着其它的一些要素,比如某些人的天赋才能,它们的供给数量也是不变的,不受价格涨落的影响,这些要素所得到的价格,我们统称为租金。可以看出,土地是一种特有的资源,所以地租只是租金的一个特例,是租金的一种,而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2.准租金
成一般性结论:如果一种资源的自然供给是不变的,资源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并且该资源只有一种用途,那么该资源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二、 均衡地租的决定 土地的服务价格称为地租,地租的大小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如图 9-7, 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土地的市场供给曲线 S 是垂直的,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 D 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此,土地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 E 是土地 供求实现均衡的均衡点,在 E 点的地租为 RE。 图 10-13 地租的决定 从图 9-7 可以看出,土地的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需求不断下降,即需求 曲线下移,需求曲线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均衡的地租水平将变为 0。随着土 地的需求不断上升,地租也会不断地提高。所以说,产生地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 地是稀缺的,供给不能增加,而需求不断上升。如果土地的供给不变,则地租的 产生纯然是由于土地的需求的不断提高。 三 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 1. 租金 租金指供给同样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如前所述,土地的供给曲 线是固定不变的,由于需求的增加,土地所有者可以得到的收入叫做地租。我们 看到,地租提高,土地的供给量也不会提高;地租降低,土地的供给量也不会减 少。在经济中还存在着其它的一些要素,比如某些人的天赋才能,它们的供给数 量也是不变的,不受价格涨落的影响,这些要素所得到的价格,我们统称为租金。 可以看出,土地是一种特有的资源,所以地租只是租金的一个特例,是租金的一 种,而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 2. 准租金 E D’ D O Q0 Q S R RE 图 9—7 均衡地租的决定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0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9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3)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8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3)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7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1/3)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6讲 完全竞争市场(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5讲 完全竞争市场(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4讲 期中考试(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3讲 生产成本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2讲 成本论(2/2)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1讲 成本论(1/2)第一节 有关成本与利润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厂商的短期成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0讲 生产理论(3/3)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 规模报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9讲 生产理论(2/3)第三节 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8讲 生产理论(1/3)第一节 企业及其目标 第二节 生产过程与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7讲 第二、三章练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6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2/2)第三节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第五节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六节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5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2)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简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 预算线(Budget Line).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4讲 供求理论(3/3)第四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第五节 蛛网模型 第六节 需求和供给分析与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3讲 供求理论(2/3)第三节 弹性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2讲 供求理论(1/3)第一节 需求分析 第二节 供给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1讲 导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2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3讲 一般均衡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4讲 福利经济学.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5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2)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垄断.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6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2/2)第三节 外部影响与产权配置 第四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框架及研究问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内涵 第二节 GDP的核算方法.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三节 国民收入统计核算.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变量.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与消费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节 消费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三节 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节 三、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五节 乘数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二节 产品市场与IS曲线.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四节 LM曲线.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四节 IS-LM模型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