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5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2)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垄断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0
文件大小:95.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5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2)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垄断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二十五讲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如何导致市场失灵,运用怎样的政策加以调节,如何调节。【本讲的重点】信息不对称。【本讲的难点】信息不对称。【本讲课程的引入】在前面的研究中,微观经济学的主旨在于论证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下,可以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导致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但是,这个定理并不真正适用于现实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就某些配置问题而言,现实的市场机制并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本章将分别论述存在非对称信息、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情况时,如何导致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如何发挥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的作用。【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一节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一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如果假定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影响其选择或决策的信息有完全的了解,即具有完全信息,例如,消费者知道产品的质量、价格,知道哪单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便宜等所有信息:生产者知道自已的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等全部信息,那么,经济行为者所面临的因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就被抽象掉了,他们也就总能得到一个最优解。但是,现实的经济运行常常并非如此,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很不完全的。这里,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信息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子知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还指信息在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因为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分布通常是分散的,获取信息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时甚至是根本不可能获取到某信息,或者说获取该信息的成本无穷大。因此,理性的信息消费者通常总是按照边际原则来搜寻信息,这意味着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具备完全信息。同时信息又不同于一般商品,人们在购买普通商品时,先要了解它的价值,看看是否值得去购买但是,购买信息商品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人们之所以愿意出钱购买信息。是因为

第二十五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并分析 如何导致市场失灵,运用怎样的政策加以调节,如何调节。 【本讲的重点】信息不对称。 【本讲的难点】信息不对称。 【本讲课程的引入】在前面的研究中,微观经济学的主旨在于论证完全竞争市场 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下,可以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 导致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但是,这个定理并不真正适用于现实的市场经济, 也就是说,就某些配置问题而言,现实的市场机制并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本章将分别论述存在非对称信息、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情况时,如何导致 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如何发挥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的作用。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一 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 如果假定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影响其选择或决策的信息有完全的了 解,即具有完全信息,例如,消费者知道产品的质量、价格,知道哪里生产和销 售的产品便宜等所有信息;生产者知道自己的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 情况等等全部信息,那么,经济行为者所面临的因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就被抽象 掉了,他们也就总能得到一个最优解。 但是,现实的经济运行常常并非如此,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 甚至是很不完全的。这里,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信息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 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和将要发生的 任何情况,而且还指信息在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生产出足 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因为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分布通常是分 散的,获取信息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时甚至是根本不可能获取到某信息, 或者说获取该信息的成本无穷大。因此,理性的信息消费者通常总是按照边际原 则来搜寻信息,这意味着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具备完全信息。同时信息又不同 于一般商品,人们在购买普通商品时,先要了解它的价值,看看是否值得去购买。 但是,购买信息商品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人们之所以愿意出钱购买信息。是因为

还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它,就没有人愿意再为此进行支付。由此出现了一个困难的问题:卖者让不让买者在购买之前就充分了解所出售的信息的价值呢?如果不让他了解信息的价值,购买者就可能因为不知道究竞值不值得而不去购买:如果让他了解信息的价值,购买者又可能因为已经知道了该信息而不去购买它。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交易,只能靠买卖双方并不十分可靠的信赖,市场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不同的交易参与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是不同的,例如,一个经过训练的汽车修理工比一位经济学教授更容易知道一辆二手车的质量:一个企业的经理几乎无需花费任何成本就知道自已的努力水平,而企业所有者即使花费巨大成本却难知其样。这表明个人拥有的信息水平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你所知道的我不知道,或者相反,我所知道的你不知道,即不同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量不相等或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场合,至少有一个当事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但是信息不完全并不是信息不对称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所有的当事人尽管拥有的信息都不完全,但拥有的信息水平可能相同。信息对人们的预期和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解决或至少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因而在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体系就不会有效率地运作,由此产生一种与信息相关的市场失灵。例如,消费者可能购实了保证疗效的药物,结果发现毫无作用,那么这种药品的生产和消费数量就会大于帕累托最优数量;再如,保险供应商缺乏关于人们的风险信息时,保险的供应就会低于最优水平,有的人可能买不到保险。从下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能够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安排。二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1.非对称信息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在市场运行中,我们经常看到存在一些与通常规律不相一致的现象。如我们所了解的在市场经济中对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如果某种商品价格降低,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对一般商品的供给规律是,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开,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即供给曲线同右上方倾斜。但是当消费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地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生产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时,对商品的供给量也相反地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出现了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的存在,意味着市场的低效率,意味看市场的失灵。次品市场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假如你最近刚刚买了一辆

还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它,就没有人愿意再为此进行支付。由此出现了一个困 难的问题:卖者让不让买者在购买之前就充分了解所出售的信息的价值呢?如果 不让他了解信息的价值,购买者就可能因为不知道究竟值不值得而不去购买;如 果让他了解信息的价值,购买者又可能因为已经知道了该信息而不去购买它。在 这种情况下,要完成交易,只能靠买卖双方并不十分可靠的信赖,市场的作用受 到了很大的限制。 对于不同的交易参与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是不同的,例如,一个经过训练的 汽车修理工比一位经济学教授更容易知道一辆二手车的质量;一个企业的经理几 乎无需花费任何成本就知道自己的努力水平,而企业所有者即使花费巨大成本却 难知其祥。这表明个人拥有的信息水平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你所知道的我不 知道,或者相反,我所知道的你不知道,即不同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量不相等或 不平衡,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场合,至少有一个当事人的 信息是不完全的,但是信息不完全并不是信息不对称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所 有的当事人尽管拥有的信息都不完全,但拥有的信息水平可能相同。 信息对人们的预期和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解决或 至少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因而在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下,市场体系就不会有效率地运作,由此产生一种与信息相关的市场失灵。例如, 消费者可能购买了保证疗效的药物,结果发现毫无作用,那么这种药品的生产和 消费数量就会大于帕累托最优数量;再如,保险供应商缺乏关于人们的风险信息 时,保险的供应就会低于最优水平,有的人可能买不到保险。从下面的分析中可 以看到,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能够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安排。 二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1. 非对称信息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 在市场运行中,我们经常看到存在一些与通常规律不相一致的现象。如我们 所了解的在市场经济中对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如果某种商品价格降低,对该 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对一般商品的供给规律是, 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升,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即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当消费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地随着价格的下降 而减少,生产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时,对商品的供给量也相反地随着价格的上升 而减少,出现了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的存在,意味着市场的 低效率,意味着市场的失灵。 次品市场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假如你最近刚刚买了一辆

新轿车,但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你急需用钱,于是你决定把这辆车卖掉。结果你会发现,尽管你的车还非常新,但却不得不以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买卖双方存在着产品质量信息上的不对称性。通常,卖者对旧车质量的信息多于买者。一辆轿车的质量高低往往是在购买者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才会显示出来,车主很清楚自已的车的质量,也知道它们的缺陷,但买主却不具有这一信息。对于一辆质量很好的车,买者也可能怀疑其质量有问题,而对于一辆有某些问题的车而言,卖者也可能为了把这种“次品”推销出去而不愿意告诉买者,从而质量高的和质量低的车出现在同一个市场上可能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买者只会按一个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样一来,高质量的旧车就不愿意出售,低质量的旧车充斥在市场上,导致买者进一步压低价格。最终实际成交的高质量车所占比重更少,直至低质量的车全部售完。这种低质量产品将高质量产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经济学中称之为“逆向选择”。假定在旧车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车一一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如果买方和卖方都清楚车的质量,就会形成不同的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两个市场,分别形成各自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为了简便起见,假定买者对高质量和低质量车的需求曲线重合。可以得到下面图形PSPHPASPLD0Q12一1次品市场S表示高质量车的供给曲线,S表示低质量车的供给曲线,如果买者能确切地知道这两类轿车的质量,则可以认为此时存在两个二手车的子市场,它们分别承担高质量和低质量轿车的交易。但是当信息不对称时,情况就不同了,假定车主对车的质量信息比买主知道的多,并假定买主是风险中性者,开始他预期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概率分布的可能性各占50%,从而愿意以平均价格购买旧车。结果,市场均衡价格低于高质量车应有的价格,但又高于低质量车的价格,于是将有较少的高质量车和较多的低质量车成交。当消费者发现这一情况,就将改变

新轿车,但由于一个突发事件你急需用钱,于是你决定把这辆车卖掉。结果你会 发现,尽管你的车还非常新,但却不得不以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买卖双方存在着产品质量信息上的不对 称性。通常,卖者对旧车质量的信息多于买者。一辆轿车的质量高低往往是在购 买者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才会显示出来,车主很清楚自己的车的质量,也知道它们 的缺陷,但买主却不具有这一信息。对于一辆质量很好的车,买者也可能怀疑其 质量有问题,而对于一辆有某些问题的车而言,卖者也可能为了把这种“次品” 推销出去而不愿意告诉买者,从而质量高的和质量低的车出现在同一个市场上, 可能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买者只会按一个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样一来,高质量 的旧车就不愿意出售,低质量的旧车充斥在市场上,导致买者进一步压低价格。 最终实际成交的高质量车所占比重更少,直至低质量的车全部售完。这种低质量 产品将高质量产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经济学中称之为“逆向选择”。 假定在旧车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车——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如果买方和 卖方都清楚车的质量,就会形成不同的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两个市场,分别形成 各自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为了简便起见,假定买者对高质量和低质量车的需 求曲线重合。可以得到下面图形。 SH表示高质量车的供给曲线,SL表示低质量车的供给曲线,如果买者能确切 地知道这两类轿车的质量,则可以认为此时存在两个二手车的子市场,它们分别 承担高质量和低质量轿车的交易。但是当信息不对称时,情况就不同了,假定车 主对车的质量信息比买主知道的多,并假定买主是风险中性者,开始他预期高质 量车和低质量车概率分布的可能性各占 50%,从而愿意以平均价格购买旧车。结 果,市场均衡价格低于高质量车应有的价格,但又高于低质量车的价格,于是, 将有较少的高质量车和较多的低质量车成交。当消费者发现这一情况,就将改变 D SH SL Q P PH PA PL O 12—1 次品市场

预期,即预期轿车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因而愿意接受的价格更低,使得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实际交易的高质量车所占比重更少。这一过程会持续下去直到低质量车全部售完为止。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上完全没有高质量车。尽管上述结果是在只有两种质量产品的条件下得到的,而高质量的产品被完全驱逐出市场的情形也是一种极端,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达到均衡时,消费者购买到的高质量轿车所占比重要比事先确切知道它们的质量时要少,次品市场上的不对称信息对市场有效运行产生影响。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本身就意味着市场运行失效。旧车市场只是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标准化例子,事实上这种情况在许多市场上都会出现。在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降低商品价格不一定能刺激对该商品的需求;同样,在生产者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提高该商品的价格也不一定能够激该商品的供给。保险市场的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另一种情况下的逆向选择。在保险市场中,买方具有更多的信息,保险购买者非常清楚自己的情况,但卖方即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例如,我们知道在保险市场中,年龄超过某一临界水平的人,通常难以买到医疗保险。这是因为他们患疾病尤其是严重疾病的可能性太高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保险价格来解决。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尽管保险公司可以坚持通过医疗检查来了解保险购买者的健康情况,但保险购实人对自已的健康状况仍然比保险公司更清楚的多。那些比较健康的人,由于知道自己的风险低,通常购买保险的心情不如健康差的投保人那么迫切,也不愿意为保险支付较高的价格;而那些不健康的人,更有可能选择购买保险,也愿意接受较高的费用。这就产生一个重要结果:迫使保险公司提高保险价格,但是价格的提高减少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而在减少的保险需求中,主要的却是那些相对“好”的投保人对保险的需求,他们不愿意为保险支付过高的价格,在留下来的投保人中,主要的则是那些相对“坏”的投保人,由于他们具有的风险较大,宁愿为得到保险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样,随着保险价格的上升,投保人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健康差的投保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健康好的投保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由此保险公司对每一投保人的平均赔偿也将增加,这也表明保险公司的平均损失将随着保险价格的提高而提高,若保险公司为弥补损失而继续提高价格,会进一步将那些比较健康的人逐出市场,投保人结构会急剧恶化。由此又产生了在旧车市场所看到的逆向选择问题,可能出现的一个极端是,所有想购买保险的人都是不健康的人,这样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出售保险已无利可图,保险市场也就不会产生了。2.对非对称信息下市场失灵的校正*政府介入。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或者至少不能有效解决非对称信息导致

预期,即预期轿车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因而愿意接受的价格更低,使得需求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实际交易的高质量车所占比重更少。这一过程会持续下去, 直到低质量车全部售完为止。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上完全没有高质量车。 尽管上述结果是在只有两种质量产品的条件下得到的,而高质量的产品被完 全驱逐出市场的情形也是一种极端,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达到均衡时,消费者购 买到的高质量轿车所占比重要比事先确切知道它们的质量时要少,次品市场上的 不对称信息对市场有效运行产生影响。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本身就 意味着市场运行失效。 旧车市场只是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的一个标准化例子,事实上这种情况 在许多市场上都会出现。在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降低商品价格不一定能 刺激对该商品的需求;同样,在生产者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提高该商品的价格 也不一定能够刺激该商品的供给。保险市场的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另一种情况下 的逆向选择。在保险市场中,买方具有更多的信息,保险购买者非常清楚自己的 情况,但卖方即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例如,我们知道在保险 市场中,年龄超过某一临界水平的人,通常难以买到医疗保险。这是因为他们患 疾病尤其是严重疾病的可能性太高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提 高保险价格来解决。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尽管保险公司可以坚持通过医疗检查 来了解保险购买者的健康情况,但保险购买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仍然比保险公司 更清楚的多。那些比较健康的人,由于知道自己的风险低,通常购买保险的心情 不如健康差的投保人那么迫切,也不愿意为保险支付较高的价格;而那些不健康 的人,更有可能选择购买保险,也愿意接受较高的费用。这就产生一个重要结果: 迫使保险公司提高保险价格,但是价格的提高减少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而在 减少的保险需求中,主要的却是那些相对“好”的投保人对保险的需求,他们不 愿意为保险支付过高的价格,在留下来的投保人中,主要的则是那些相对“坏” 的投保人,由于他们具有的风险较大,宁愿为得到保险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样, 随着保险价格的上升,投保人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健康差的投保人所占的比例 越来越大,健康好的投保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由此保险公司对每一投保人的平 均赔偿也将增加,这也表明保险公司的平均损失将随着保险价格的提高而提高, 若保险公司为弥补损失而继续提高价格,会进一步将那些比较健康的人逐出市 场,投保人结构会急剧恶化。由此又产生了在旧车市场所看到的逆向选择问题, 可能出现的一个极端是,所有想购买保险的人都是不健康的人,这样对于保险公 司而言,出售保险已无利可图,保险市场也就不会产生了。 2. 对非对称信息下市场失灵 的校正 * 政府介入。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或者至少不能有效解决非对称信息导致

的市场失灵,这为政府在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如在保险市场,政府为一定年龄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保险,就有助于消除逆向选择的问题。政府也通过相关的规定与措施尽可能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其它机制。政府介入并不是消除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惟一途径,声誉、标准化、市场信号机制等也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高质量产品的销售者往往在销售过程中建立声誉来向购买者传达有关其产品的信息,并以适当激励让购买者相信他们的产品是高质量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常常根据企业的声誉来作出决策。但是,当一项生意很难建立或根本没有机会作出声誉时,“标准化”一一生产一种标准化产品,以连锁经营方式或其他方式提供给顾客,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不管在什么地方,它提供的产品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哪购买,无须为它的质量和价格担忧。价格信号是能够缓解逆向选择问题的另一个机制,是指产品卖方通过信号向买方传达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如在劳动市场,待雇者(卖方)把受教育程度作为一个高生产率信号,向厂商传递关于自己生产率的信息,以利于获得与自己生产率相匹配的工资。在产品市场,那些想卖出较高价格的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厂商,可以通过签订内容广泛的保证书来向消费者传递质量信号,因为签订这样的保证书给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厂商带来的成本较低,而对于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厂商,签订这样的合同成本很高,它们不愿意签订这样的合同。因此,保证书就成为一个显示质量的信号。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不仅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前,会出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逆向选择问题,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后,还会存在另一类信息不对称,交易的一方具有另一方难以监督的行为或难以获得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私人行为或私人信息的一方,在签订合同后,有可能采取有于合同规定的行为,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同时损害另一交易方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典型领域就是保险市场,对于投保人来说,随着预防不测事件费用的增加,不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同时随着保险赔偿额的增加投保人用于预防不测事件的费用反而会下降。或者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果保险费用既定,投保人倾向于减少用于防止不测事件发生的费用支出第二节垄断一断与效率1.垄断导致福利的损失

的市场失灵,这为政府在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如在保险市场,政府为一定 年龄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保险,就有助于消除逆向选择的问题。政府也通过相关的 规定与措施尽可能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 市场的“透明度”。 * 其它机制。政府介入并不是消除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惟一途径,声誉、标 准化、市场信号机制等也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高质量产品的销售者往往在销售 过程中建立声誉来向购买者传达有关其产品的信息,并以适当激励让购买者相信 他们的产品是高质量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常常根据企业的声誉来作出 决策。但是,当一项生意很难建立或根本没有机会作出声誉时,“标准化”—— 生产一种标准化产品,以连锁经营方式或其他方式提供给顾客,将有助于解决信 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不管在什么地方,它提 供的产品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哪购买,无须为它的质量和价格担忧。价格信号是 能够缓解逆向选择问题的另一个机制,是指产品卖方通过信号向买方传达有关产 品质量的信息。如在劳动市场,待雇者(卖方)把受教育程度作为一个高生产率 信号,向厂商传递关于自己生产率的信息,以利于获得与自己生产率相匹配的工 资。在产品市场,那些想卖出较高价格的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厂商,可以通过签订 内容广泛的保证书来向消费者传递质量信号,因为签订这样的保证书给生产高质 量产品的厂商带来的成本较低,而对于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厂商,签订这样的合同 成本很高,它们不愿意签订这样的合同。因此,保证书就成为一个显示质量的信 号。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不仅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前,会出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导 致的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逆向选择问题,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后,还会存在另 一类信息不对称,交易的一方具有另一方难以监督的行为或难以获得的信息,在 这种情况下,具有私人行为或私人信息的一方,在签订合同后,有可能采取有悖 于合同规定的行为,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同时损害另一交易方的利益,这就是 所谓的“道德风险”。典型领域就是保险市场,对于投保人来说,随着预防不测 事件费用的增加,不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同时随着保险赔偿额的增加, 投保人用于预防不测事件的费用反而会下降。或者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如果保险费用既定,投保人倾向于减少用于防止不测事件发生的费用支出。 第二节 垄断 一 垄断与效率 1. 垄断导致福利的损失

根据前面对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长期均衡状况的分析,已经证明了垄断厂商在达到长期均衡时,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表明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代价超过了生产该单位产品所引起的成本,意味着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图12一2。QPmDVGP*AC-MC1MRD0Q*QQm图12一2垒断与低效率为简单起见,这单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固定不变,由图中水平线AC=MC表示,垄断厂商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最优产量为低于竞争行业的产量Q,在该产量上垄断价格为P,显然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情况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在均衡时,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购买所支付的价格正好等于厂商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但在断情况下,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额比在竞争行业下所需支付的货币额要多,垄断厂商能以竞争厂商所做不到的方式获利。那么,是否可以有某种方式使消费者的状况变得更好?如果让垄断厂商再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消费者按低于断价格但高于边际成本的某一价格购买该产量,则消费者的福利会进一步提高,因为此时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低于其本来愿意支付的价格。按照帕累托最优状态,最优产量应在什么地方呢?应在Q*产量水平上,此时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产量支付的价格等于生产该产量的成本,达到帕累托意义上的最优产量。若厂商生产Q*产量,并在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P*上出售产量,结果垄断厂商的利润会下降(P.-P*)·Q*。但由于价格下降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全部的消费者剩余,即图中PbaP*围成的面积,这部分超过了断厂商利润损失的那部分面积,因而存在了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果这个利益可以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适当分配,则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增进

根据前面对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长期均衡状况的分析,已经证明了垄断厂 商在达到长期均衡时,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 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表明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代价超过了生产该单 位产品所引起的成本,意味着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图 12—2。 为简单起见,这里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由图中水平线 AC=MC 表示,垄断厂商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最优产量为低于竞 争行业的产量 Qm,在该产量上垄断价格为 Pm,显然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在完全 竞争情况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在均衡时,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购买所 支付的价格正好等于厂商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但在垄断情况下,消费者所支 付的货币额比在竞争行业下所需支付的货币额要多,垄断厂商能以竞争厂商所做 不到的方式获利。那么,是否可以有某种方式使消费者的状况变得更好?如果让 垄断厂商再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消费者按低于垄断价格但高于边际成本的某一价 格购买该产量,则消费者的福利会进一步提高,因为此时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 低于其本来愿意支付的价格。 按照帕累托最优状态,最优产量应在什么地方呢?应在 Q* 产量水平上,此 时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产量支付的价格等于生产 该产量的成本,达到帕累托意义上的最优产量。若厂商生产 Q* 产量,并在等于 边际成本的价格 P*上出售产量,结果垄断厂商的利润会下降(Pm – P*)·Q* 。 但由于价格下降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全部的消费者剩余,即图中 Pmba P*围成 的面积,这部分超过了垄断厂商利润损失的那部分面积,因而存在了帕累托改进 的余地。如果这个利益可以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适当分配,则双方的利益都 得到增进。 Q Q AC=MC MR D Pm P* O G b a Qm Q* 图 12—2 垄断与低效率

2.断时市场调节利益的失效在现实中,之所以垄断厂商的均衡产量不会确定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在于垄断厂商和消费者之间无法达成相互满意的一致意见,如垄断厂商与消费者在如何分配增加产量所得到的收益问题上可能存在很大分歧,以至无法达成一致;而且消费者之间在如何分摊弥补垄断厂商由于增加产量而利润损失的支付问题上也可能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此外也可能无法防止某些消费者不承担有关支付而享受价格降低的好处等。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无法实现依靠市场机制调整无效率的垄断情况,或者说垄断情况下,市场是失灵的。上述分析的市场失灵问题,不仅存在于完全垄断情况下,在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也同样存在市场失灵。事实上,只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只要厂商面临的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则厂商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产量时,价格就不是等于边际成本,而是高于边际成本,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并且由于协议的种种困难,也就无法实现潜在的帕累托改进。二垄断的公共管制龙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这就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对于政府来说,解决垄断条件下的价格高于竞争价格这一问题,方法之一是对断厂商可能索取的价格进行管制。如果一个垄断厂商在正常情况下索取15美元的价格,那么,政府可以实施一个12美元的最高限价,以便降低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成本。一般而言,在一个竞争市场上实行最高限价会导致产量减少,从而造成在控制价格下的短缺和非价格配给。但是,垄断厂商对最高限价的反应方式与竞争行业不同,在一定条件下,对垄断价格的强制限制,可能会导致断产量的提高。我们知道,垄断厂商限制产量的目的是为了索取较高的价格,实施最高限价意味着限制产量不能得到较高的价格,所以,最高限价将消除垄断厂商限制产量的理由。如图12一3所示,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AD,边际收益曲线是AM,在不存在价格管制的情况下,该厂商最有利可图的产量为Q,此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垄断厂商索取15美元的价格P1。现在政府实施了12美元的最高限价,使得垒断商的需求曲线变成了P2CD。由于从零到Q2产量之间的任何产量决策都能以12美元的价格出售,所以,与该厂商产量决策相关的需求曲线在这一产量范围内是一条水平线P2C。超过Q2的较高水平的产量仍可以按照低于12美元的价格出售,因此,需求曲线CD段仍然是相关的。同时由于边际收益曲线是随着需求曲线而变化的,在需求曲线为水平段时,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也就是说,P2C也是Q2产量之前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大于Q2产量水平上,原有的需求

2. 垄断时市场调节利益的失效 在现实中,之所以垄断厂商的均衡产量不会确定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在于 垄断厂商和消费者之间无法达成相互满意的一致意见,如垄断厂商与消费者在如 何分配增加产量所得到的收益问题上可能存在很大分歧,以至无法达成一致;而 且消费者之间在如何分摊弥补垄断厂商由于增加产量而利润损失的支付问题上 也可能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此外也可能无法防止某些消费者不承担有关支付而享 受价格降低的好处等。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无法实现依靠市场机制调整无效率的 垄断情况,或者说垄断情况下,市场是失灵的。 上述分析的市场失灵问题,不仅存在于完全垄断情况下,在寡头垄断和垄断 竞争市场,也同样存在市场失灵。事实上,只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只要厂商 面临的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则厂商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 则确定产量时,价格就不是等于边际成本,而是高于边际成本,就出现了低效率 的资源配置状态。并且由于协议的种种困难,也就无法实现潜在的帕累托改进。 二 垄断的公共管制 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这就 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对于政府来说,解决垄断条件下的价格高于竞争价 格这一问题,方法之一是对垄断厂商可能索取的价格进行管制。如果一个垄断厂 商在正常情况下索取 15 美元的价格,那么,政府可以实施一个 12 美元的最高 限价,以便降低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成本。一般而言,在一个竞争市场上实行最 高限价会导致产量减少,从而造成在控制价格下的短缺和非价格配给。但是,垄 断厂商对最高限价的反应方式与竞争行业不同,在一定条件下,对垄断价格的强 制限制,可能会导致垄断产量的提高。我们知道,垄断厂商限制产量的目的是为 了索取较高的价格,实施最高限价意味着限制产量不能得到较高的价格,所以, 最高限价将消除垄断厂商限制产量的理由。 如图 12—3 所示,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 AD,边际收益曲线是 AM,在不存 在价格管制的情况下,该厂商最有利可图的产量为 Q1,此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 本,垄断厂商索取 15 美元的价格 P1。现在政府实施了 12 美元的最高限价,使得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变成了 P2CD。由于从零到 Q2 产量之间的任何产量决策都能 以 12 美元的价格出售,所以,与该厂商产量决策相关的需求曲线在这一产量范 围内是一条水平线 P2C。超过 Q2的较高水平的产量仍可以按照低于 12 美元的价 格出售,因此,需求曲线 CD 段仍然是相关的。同时由于边际收益曲线是随着需 求曲线而变化的,在需求曲线为水平段时,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也就 是说,P2C 也是 Q2产量之前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大于 Q2产量水平上,原有的需求

曲线没有变化,所以原有边际收益曲线中与CD段需求曲线相联系的FM段仍然是相关的。PAMCPiP,ACPL0Q:OQQM12—一3对垒断的管制这样,在产量为Q2,边际收益曲线是非连续的。在产量为Q时,边际收益等于价格,而当再增加单位产量时,厂商价格将会陡然下降。当实行最高限价后,对应于最初产量水平Q的利润必定下降,因为在此产量上的边际收益P2C大于边际成本,所以龙断厂商可以通过扩大产量弥补一些利润损失。例如将产量从图中的Q扩大到Q2,其边际收益都是超过边际成本的,这表明在这一产量范围内,利润是随着产量的扩大而增加的。但超过Q2,边际收益就会低于边际成本。很明显,当管制价格在P和产量在Q2处,垄断造成的净损失减少了,若管制价格进一步下降,产量则进一步增加,净损失还会进一步下降。在价格达到P3时,平均收益或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产量达到完全竞争的水平,垄断引起的净损失已被消除,从而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此时垄断厂商仍然可以得到一部分经济利润。若政府试图制定一个更低的“公平价格”以消除垄断的经济利润,价格应在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的水平上,但由于这时的边际成本大于价格,已经违反了帕累托最优条件。价格管制还用于自然垄断行业,如公用事业公司。需要指出的是,自然垄断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一直是下降的,从而边际成本总是在平均成本之下。若不加以管制,厂商也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在较高的价格上提供较少的产量。所以,可行的最佳选择是价格确定在平均成本与平均收益相等的水平上,厂商既没有垄

曲线没有变化,所以原有边际收益曲线中与 CD 段需求曲线相联系的 FM 段仍然是 相关的。 这样,在产量为 Q2,边际收益曲线是非连续的。在产量为 Q2 时,边际收益 等于价格,而当再增加单位产量时,厂商价格将会陡然下降。当实行最高限价后, 对应于最初产量水平 Q1的利润必定下降,因为在此产量上的边际收益 P2C 大于边 际成本,所以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扩大产量弥补一些利润损失。例如将产量从图中 的 Q1 扩大到 Q2,其边际收益都是超过边际成本的,这表明在这一产量范围内, 利润是随着产量的扩大而增加的。但超过 Q2,边际收益就会低于边际成本。 很明显,当管制价格在 P2和产量在 Q2处,垄断造成的净损失减少了,若管 制价格进一步下降,产量则进一步增加,净损失还会进一步下降。在价格达到 P3时,平均收益或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产量达到完全竞争的水平,垄断引起的净 损失已被消除,从而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此时垄断厂商仍然可以得到一部分 经济利润。若政府试图制定一个更低的“公平价格”以消除垄断的经济利润,价 格应在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的水平上,但由于这时的边际成本大于价格,已经 违反了帕累托最优条件。 价格管制还用于自然垄断行业,如公用事业公司。需要指出的是,自然垄断 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一直是下降的,从而边际成本总是在平均成本之下。若不加 以管制,厂商也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在较高的价格上提供较少的产量。所以, 可行的最佳选择是价格确定在平均成本与平均收益相等的水平上,厂商既没有垄 M P A D C B F Q O P1 P2 P3 MC AC Q1 Q2 Q3 12——3 对垄断的管制

断利润,也利于产量尽可能大到正好不至于使厂商退出经营。三反托拉斯法对垄断实施管制的第二个措施是制定反托拉斯法来实现的。这也是政府对垄断的更加强烈的反应。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反托拉斯法,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在美国,实施反托拉斯法有三个途径。第一种途径是通过美国司法部的反托拉斯署,反托拉斯署主要反对垄断活动。作为行政部,反托拉斯署执行的政策密切反映了政府的观点。对来自外部申诉或内部研究结果的反应,司法部可决定是否提起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还是两者同时进行。刑事诉讼的结果可能会对公司处于罚款并对个人处于罚款或判刑,如果在民事诉讼中败诉则迫使违规者停止其反竞争的做法。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行政程序,联邦贸易委员会主要反对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同样,诉讼可能是由于外部申诉,也可能是由联邦贸易委员会自己发起的。当联邦贸易委员会决定起诉时,既可能要求起诉对象自觉遵守法律,也可能决定以一个正式的委员会命令,强制执行。第三种途径可以说是最常用的途径,即通过秘密程序进行。个人或公司可以控告他们的经营或财产由于违规者行为受到多重损害。必须付出多重损害赔偿的可能性是对可能的违规者的一种强有力的制约。美国从1890年就开始制定相关的反托拉斯法律。这些法律规定,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它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等,都是非法的。如1890年通过的谢尔曼法规定:任何以托拉斯或其它形式进行的兼并或共谋,任何限制州际或国际的贸易或商业活动的合同,均属非法:任何人垄断或企业垄断,或其它个人或多人联合或共谋垄断州际或国际的一部分商业和贸易的,均应认为是犯罪。1914年通过的克莱顿法修正和加强了谢尔曼法,禁止不公平竞争,宣布导致削弱竞争或造成垄断的不正当做法为非法,包括:价格歧视、排它性或限制性契约、公司相互持有股票和董事会成员相互兼任。1914年还通过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规定: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作为独立的管理机构,授权防止不公平竞争以及商业欺骗行为,包括禁止伪假广告和商标等。1936年通过的罗宾逊一怕特曼法宣布,卖主为消除竞争而实行的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的价格歧视为非法,以保护独立的零售商和批发商。1938通过的惠特一李法修正和补充「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宣布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公平交易为非法,以保护消费者。1950年通过的塞勒一凯弗维尔法则宣布任何公司购买竞争者的股票或资产从而实质上减少竞争或企图造成型断的做法均为非法。塞勒一凯弗维尔法还禁止一切形式的兼并,包括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这

断利润,也利于产量尽可能大到正好不至于使厂商退出经营。 三 反托拉斯法 对垄断实施管制的第二个措施是制定反托拉斯法来实现的。这也是政府对垄 断的更加强烈的反应。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反托拉斯法,最为突出 的是美国。在美国,实施反托拉斯法有三个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通过美国司法部的反托拉斯署,反托拉斯署主要反对垄断活 动。作为行政部门,反托拉斯署执行的政策密切反映了政府的观点。对来自外部 申诉或内部研究结果的反应,司法部可决定是否提起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还是 两者同时进行。刑事诉讼的结果可能会对公司处于罚款并对个人处于罚款或判 刑,如果在民事诉讼中败诉则迫使违规者停止其反竞争的做法。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行政程序,联邦贸易委员会主要反对不 正当的贸易行为。同样,诉讼可能是由于外部申诉,也可能是由联邦贸易委员会 自己发起的。当联邦贸易委员会决定起诉时,既可能要求起诉对象自觉遵守法律, 也可能决定以一个正式的委员会命令,强制执行。 第三种途径可以说是最常用的途径,即通过秘密程序进行。个人或公司可以 控告他们的经营或财产由于违规者行为受到多重损害。必须付出多重损害赔偿的 可能性是对可能的违规者的一种强有力的制约。 美国从 1890 年就开始制定相关的反托拉斯法律。这些法律规定,限制贸易 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它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竞 争和欺诈行为等,都是非法的。如 1890 年通过的谢尔曼法规定:任何以托拉斯 或其它形式进行的兼并或共谋,任何限制州际或国际的贸易或商业活动的合同, 均属非法;任何人垄断或企业垄断,或其它个人或多人联合或共谋垄断州际或国 际的一部分商业和贸易的,均应认为是犯罪。1914 年通过的克莱顿法修正和加 强了谢尔曼法,禁止不公平竞争,宣布导致削弱竞争或造成垄断的不正当做法为 非法,包括:价格歧视、排它性或限制性契约、公司相互持有股票和董事会成员 相互兼任。1914 年还通过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规定: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作为 独立的管理机构,授权防止不公平竞争以及商业欺骗行为,包括禁止伪假广告和 商标等。1936 年通过的罗宾逊—帕特曼法宣布,卖主为消除竞争而实行的各种 形式的不公平的价格歧视为非法,以保护独立的零售商和批发商。1938 通过的 惠特—李法修正和补充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宣布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公平交易 为非法,以保护消费者。1950 年通过的塞勒—凯弗维尔法则宣布任何公司购买 竞争者的股票或资产从而实质上减少竞争或企图造成垄断的做法均为非法。塞勒 —凯弗维尔法还禁止一切形式的兼并,包括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这

类兼并指大公司之间和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但不包括小公司之间的兼并。虽然理论上对垄断给予低效率评价,且各国政府也制定了很多反垄断法,但对垄断的“动态效率”的影响,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看法,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垄断厂商会把垄断利润用于研究与开发,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降低成本。社会从这种垄断厂商的创新中获得的收益可能要比由于垄断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这种观点。甚至政府也有不同态度,在“微软案件”与“麦道案件”上的不同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信息对称与不对称,公共管制与反托拉斯法。【本讲课程的作业】课后复习题2

类兼并指大公司之间和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但不包括小公司之间的兼并。 虽然理论上对垄断给予低效率评价,且各国政府也制定了很多反垄断法,但 对垄断的“动态效率”的影响,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看法,如美国经济学家约 瑟夫·熊彼特认为,垄断厂商会把垄断利润用于研究与开发,推动创新和技术进 步,从而降低成本。社会从这种垄断厂商的创新中获得的收益可能要比由于垄断 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这种观点。甚至政府也有不同 态度,在“微软案件”与“麦道案件”上的不同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信息对称与不对称,公共管制与反托拉斯 法。 【本讲课程的作业】课后复习题 2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