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节 消费理论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2第7周,第6讲次摘要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授课题目(章、节)第二节消费理论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理解消费的基本心理定律;理解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之间的关联关系:理解刻画变量的特征。【重点】消费的基本心理定律: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之间的关联关系:刻画变量的特征。【难点】无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消费和储蓄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最基本的经济行为,那么这两个经济行为存在什么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主要给大家来剖析这一问题。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二节消费理论一、消费的基本心理定律定律: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这种关系被称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一这是凯恩斯的第一基本心理定律问题:边际消费倾向为什么递减?回答:在获得收入后,人们往往先维持其习惯的生活标准,然后再储蓄:而人们习惯的生活标准是不易改变的。·因此,当收入变化后,消费变化不大,即在收入增加的过程中,收入增量中用于储蓄的份额会越来越大。MPC是消费曲线切线C的斜率;APC是消费15C=c(Y)曲线上的点与原点13连线的斜率。11-A0.813150.89MPC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 2 第 7 周,第 6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节 消费理论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理解消费的基本心理定律;理解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之间的关联关系;理解刻画变量的特征。 【重 点】消费的基本心理定律;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之间的关联关系;刻画变量的特征。 【难 点】无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消费和储蓄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最基本的经济行为,那么这两个经 济行为存在什么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主要给大家来 剖析这一问题。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节 消费理论 一、消费的基本心理定律 定律: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这种 关系被称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 这是凯恩斯的第一基本心理定律 问题:边际消费倾向为什么递减? 回答: ◆ 在获得收入后,人们往往先维持其习惯的生活标准,然后再储蓄;而人们习惯 的生活标准是不易改变的。 ◆ 因此,当收入变化后,消费变化不大,即在收入增加的过程中,收入增量中用 于储蓄的份额会越来越大

观察01) 01、=1或1C=c(Y)BCB/Yg =1/Y,MPC且递减APCA>APCB>APCDC=c(Y)B1DAPC>MPC145Y0

C■注意:·消费总是大于0C=c(Y)的,即使收入为0·这意味着消费曲线不仅与纵轴(消费轴)相交,而且与L45"Y45°线相交。0二、线性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β:0MPC,APC由大于1递减且趋近于MPC
二、线性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0<<1 –为自主性消费 – Y为引致性消费 ◼ 观察 1) 线性消费函数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是一样的,并且大于 0、小于 1。 2) 自主性消费显示为消费曲线在纵轴(消费轴)上的截距 3) APC>MPC,APC 由大于1 递减且趋近于MPC

APC>APC,=1>APCD7C=α+BY1DBB点是收支相抵点145°Y0三、储蓄函数(SavingFunction)定义:储蓄函数反映了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一)边际储蓄倾向(MPS)·增加1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ASds或MPSMPS=AY.dYa(二)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SAPS =Y.(三)储蓄函数(SavingFunction)储蓄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增的,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对储蓄函数特征的证明:(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关于可支配收入互补,这是由于储蓄是消费后的剩余收入。(2)MPC和MPS之和恒等于1(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4) APS < MPS(四)线性储蓄函数
三、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 定义:储蓄函数 反映了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 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一)边际储蓄倾向(MPS ) ⚫ 增加1 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 (二)平均储蓄倾向(APS) ⚫ 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三)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 储蓄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增的,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被称 为储蓄函数。 对储蓄函数特征的证明: (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关于可支配收入互补,这是由于储蓄是消费后的剩余收入。 (2 )MPC 和MPS 之和恒等于1 (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 (4)APS < MPS (四)线性储蓄函数

如果消费函数是线性的C =α+βY那么储蓄函数也是线性的S=Y-C= Y - (α+ βY)= -α+ (1-β)Y■观察1)线性储蓄函数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一样的,并且大于0、小于1。2)自主性消费需要通过负储蓄来完成,是储蓄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3)APS<MPS,APS由负到正递增且趋近于MPS4)收支差额对应着储蓄。消费支出高于可支配收入时,储蓄为负:反之,储蓄为正。四、从家庭消费函数到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表示的是总消费和总可支配收入的关系令:Cs=全社会的总消费Ys=全社会的总可支配收入则:社会消费函数就是Cs=f(Ys)家庭消费函数AC=1.00YBC=10+0.9YCC=10+0.8YDC=5+0.85YEC=0.95Y■结论1)社会消费函数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要关注每个个体在总体经济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2)社会消费函数与家庭消费函数具有相似的特征【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线性的消费函数,以及储蓄函数的基本特征,重点是掌握消费理论
如果消费函数是线性的 C =+Y 那么储蓄函数也是线性的 S = Y - C = Y - (+ Y) = -+ (1-)Y ◼ 观察 1) 线性储蓄函数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一样的,并且大于 0、小于 1。 2) 自主性消费需要通过负储蓄来完成,是储蓄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 3) APS<MPS, APS由负到正递增且趋近于MPS 4) 收支差额对应着储蓄。消费支出高于可支配收入时,储蓄为负;反之,储蓄为正。 四、从家庭消费函数到社会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表示的是总消费和总可支配收入的关系 令:CS= 全社会的总消费 YS= 全社会的总可支配收入 则:社会消费函数就是CS=f (YS ) ◼ 结论 1) 社会消费函数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要关注每个个体在总体经济行为中的地 位和作用。 2)社会消费函数与家庭消费函数具有相似的特征 【本讲课程的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线性的消费函数,以及储蓄函数的基本特征, 重点是掌握消费理论

【本讲课程的思考题】1-为什么有时边际消费倾向小于0或者大于1?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走势如何?
【本讲课程的思考题】 1、 为什么有时边际消费倾向小于0或者大于1?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走势如何?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与消费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变量.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三节 国民收入统计核算.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内涵 第二节 GDP的核算方法.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框架及研究问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6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2/2)第三节 外部影响与产权配置 第四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5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2)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垄断.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4讲 福利经济学.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3讲 一般均衡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2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1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0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9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3)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8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3)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7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1/3)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6讲 完全竞争市场(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5讲 完全竞争市场(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4讲 期中考试(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3讲 生产成本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2讲 成本论(2/2)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三节 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节 三、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五节 乘数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二节 产品市场与IS曲线.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四节 LM曲线.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四节 IS-LM模型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财政政策与政府预算.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货币政策实践.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七章 AD-AS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七章 AD-AS模型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八章 失业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九章 通货膨胀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绪论 Microeconomics.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PPT教学课件(微观经济学)第三章 效用论.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