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9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3)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1
文件大小:112.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9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3)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十九讲不完全竞争厂商(3)【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能够对不同市场条件下经济效率的差异作出比较,了解有关博奔理论的知识。【本讲的重点】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市场的效率比较。【本讲的难点】寡头模型。【本讲课程的引入】本章是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条件下产量和价格决定问题的研究,主要介绍不完全竞争的各种市场的结构特征、均衡形成过程及厂商的定价策略,本讲课将继续学习寡头垄断市场,并将完全各市场的效率做对比分析。第三节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二、寡头垄断厂商均衡2.:募头华断市场的儿种均衡模型③卡特尔的价格与产量决定通过以上的模型可以知道,寡头厂商之间的竞争会使厂商受到损失,甚至导致厂商亏损或者破产。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寡头厂商经常会相互勾结(或者称串谋),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厂商之间的勾结形式是多样的,本节只研究厂商之间通过正式协议相互勾结的情况。这种独立厂商之间有关价格、产量和瓜分市场销售区域的明确协议(通常是正式协议),叫做卡特尔。下面我们来研究卡特尔的价格与产量决定问题。假设行业中只有两个寡头厂商A和B,且两者通过卡特尔协议来瓜分市场,该卡特尔的决策行为将同一个断厂商近似。两个厂商具有不同的成本曲线,厂商A的平均成本曲线AC和边际成本曲线MC见图7--18的a图,厂商B的平均成本曲线MC和边际成本曲线MCB见图7--18的b图,行业的边际成本曲线MC可由两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横向加总得到,见图7--18的c图。该卡特尔组织的价格决策过程可从C图得到。根据市场总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卡特尔组织会按照MR=MC的原则,选择使卡特尔组织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和价格P*。在总产量Q一定的情况下,卡特尔组织会按照边际成本原理来给各个厂商分配产量。图7--18(c)中MR与MC的交点,确定了厂商分配产量时的边际成本水平,再由这条虚线与各家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来确定各自的产量Q和Q,结果每个厂商均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第十九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能够对不同市场条件下经济效率的差异 作出比较,了解有关博弈理论的知识。 【本讲的重点】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市场的效率比较。 【本讲的难点】寡头模型。 【本讲课程的引入】本章是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条件下产量和价格决定问题的 研究,主要介绍不完全竞争的各种市场的结构特征、均衡形成过程及厂商的定价 策略,本讲课将继续学习寡头垄断市场,并将完全各市场的效率做对比分析。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二、 寡头垄断厂商均衡 2. 寡头垄断市场的几种均衡模型 ③ 卡特尔的价格与产量决定 通过以上的模型可以知道,寡头厂商之间的竞争会使厂商受到损失,甚至导致 厂商亏损或者破产。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寡头厂商经常会相互勾结(或者称 串谋),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厂商之间的勾结形式是多样的,本节只研究厂商之 间通过正式协议相互勾结的情况。这种独立厂商之间有关价格、产量和瓜分市场 销售区域的明确协议(通常是正式协议),叫做卡特尔。下面我们来研究卡特尔的 价格与产量决定问题。 假设行业中只有两个寡头厂商 A 和 B,且两者通过卡特尔协议来瓜分市场,该 卡特尔的决策行为将同一个垄断厂商近似。两个厂商具有不同的成本曲线,厂商 A 的平均成本曲线 ACA和边际成本曲线 MCA见图 7-18 的 a 图,厂商 B 的平均成本曲 线 MCB和边际成本曲线 MCB见图 7-18 的 b 图,行业的边际成本曲线 MC 可由两厂商 的边际成本曲线横向加总得到,见图 7-18 的 c 图。该卡特尔组织的价格决策过 程可从 c 图得到。根据市场总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卡特 尔组织会按照 MR=MC 的原则,选择使卡特尔组织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Q *和价格 P *。 在总产量 Q *一定的情况下,卡特尔组织会按照边际成本原理来给各个厂商分配产 量。图 7-18(c)中 MR 与 MC 的交点,确定了厂商分配产量时的边际成本水平, 再由这条虚线与各家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来确定各自的产量 QA和 QB,结果 每个厂商均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pMCACMCMCAACAMROQ0QQoQAQQB(b)(c)(a)图7--18卡特尔的利润最大化决策如果卡特尔组织并没有垄断整个市场,它的决策行为将稍有不同。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为例。在世界石油市场上,除了欧佩克的石油供给外,还有俄罗斯、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出产石油,因而欧佩克的产量和价格决策必须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图7--19是欧佩克作为一个卡特尔组织的决策的示意图。图中TD是石油市场的总需求曲线,Sc是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供给曲线。以TD曲线和Sc曲线横向相减得到欧佩克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oPEC。DOPECMCOPECOMROPECQQcQOPECQr图7--19欧佩克卡特尔的价格决定欧佩克将按照它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制定它的价格和产量,产量Qorec将位于MC和MRoeEc的交点,从它的需求曲线知道其价格将是P*,在此价格下,非欧佩克的产量将是Qc。欧佩克和非欧佩克的总产量将是Q。如果没有象欧佩克这样的卡特尔,厂商之间的竞争将使得价格降到Pc=MC。可以看出P*比Pc高很多,这也反映出欧佩克具有相当强的垄断能力,可以把价格到竞争性价格以上很多。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世界石油市场的总需求是缺之弹性的,而非欧佩克成员

(a) (b) (c) 如果卡特尔组织并没有垄断整个市场,它的决策行为将稍有不同。以石油输出 国组织欧佩克(OPEC)为例。在世界石油市场上,除了欧佩克的石油供给外,还 有俄罗斯、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出产石油,因而欧佩克的产量和价格决策必须 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图 7-19 是欧佩克作为一个卡特尔组织的决策的示意图。 图中 TD 是石油市场的总需求曲线,SC是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供给曲线。以 TD 曲线 和 SC曲线横向相减得到欧佩克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DOPEC。 欧佩克将按照它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制定它的价格和产量,产量 QOPEC 将位于 MC 和 MROPEC的交点,从它的需求曲线知道其价格将是 P *,在此价格下,非欧佩克 的产量将是 QC。欧佩克和非欧佩克的总产量将是 QT。如果没有象欧佩克这样的卡 特尔,厂商之间的竞争将使得价格降到 Pc=MC。可以看出 P *比 Pc 高很多,这也反 映出欧佩克具有相当强的垄断能力,可以把价格抬到竞争性价格以上很多。之所 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世界石油市场的总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而非欧佩克成员 O QA Q O Q* Q P P * MR d MC P P * ACA MCA P P * O QB Q ACB MCB 图 7-18 卡特尔的利润最大化决策 QC QOPEC QT Q MROPEC P P * PC MCOPEC DOPEC TD SC 图 7-19 欧佩克卡特尔的价格决定

国的石油供给也是缺之弹性的。可以看出,卡特尔要成功地控制价格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产品的总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否则的话卡特尔提价的余地很小;(2)卡特尔必须控制大部分市场,非卡特尔的供给也是缺乏弹性的;(3)卡特尔对其成员分配的产量和制定的价格必须能够得到严格遵守。但是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并非容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卡特尔都能成功。首先一个原因,所有的卡特尔成员都是在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运行,如果某个成员暗中增加产量,它的利润就将增加,所以卡特尔成员有“越轨”的动机:其次,卡特尔成员之间的生产成本不同、经营目标各异、所要求的价格目标也不相同,因此就难以保证所有成员都能严格地履行协议。如果出现一些成员的“越轨”现象,很容易导致卡特尔的瓦解。所以从总体上说,卡特尔协议是不稳定的。④价格领先制虽然寡头厂商意识到厂商之间采取合作的态度,共同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对大家都有好处,然而在现实中,厂商之间的勾结,或日共谋,却是有很多障碍的。首先,正式的谋,比如组成卡特尔,在一些国家是被法律所禁止的,比如美国有相关的反垄断法,中国的《价格法》也禁止厂商之间的价格协议;另外,如果厂商的共谋存在一些事实上的障碍,比如生产的产品差异较大,厂商之间达成一个卡特尔协议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厂商之间往往采用非正式的串谋行为,通常是大家共同遵守一些公认的“准则”,如相互承认低价倾销是违反商业道德的:相互尊重对方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区域:认可竞争行为的某些惯例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价格的制定,在非正式串谋中普遍采用的形式是价格领先制。PSPDDMCDPoP2+DMRD0QFQTQQD图7--20主导厂商定价模型

国的石油供给也是缺乏弹性的。 可以看出,卡特尔要成功地控制价格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产品的总需求是 缺乏弹性的,否则的话卡特 尔提价的余地很小;(2)卡特尔必须控制大部分市场, 非卡特尔的供给也是缺乏弹性的;(3)卡特尔对其成员分配的产量和制定的价格 必须能够得到严格遵守。但是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并非容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卡 特尔都能成功。首先一个原因,所有的卡特尔成员都是在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条 件下运行,如果某个成员暗中增加产量,它的利润就将增加,所以卡特尔成员有 “越轨”的动机;其次,卡特尔成员之间的生产成本不同、经营目标各异、所要 求的价格目标也不相同,因此就难以保证所有成员都能严格地履行协议。如果出 现一些成员的“越轨”现象,很容易导致卡特尔的瓦解。所以从总体上说,卡特 尔协议是不稳定的。 ④ 价格领先制 虽然寡头厂商意识到厂商之间采取合作的态度,共同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对大 家都有好处,然而在现实中,厂商之间的勾结,或曰共谋,却是有很多障碍的。 首先,正式的串谋,比如组成卡特尔,在一些国家是被法律所禁止的,比如美国 有相关的反垄断法,中国的《价格法》也禁止厂商之间的价格协议;另外,如果 厂商的共谋存在一些事实上的障碍,比如生产的产品差异较大,厂商之间达成一 个卡特尔协议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厂商之间往往采用非正式的串谋行为,通 常是大家共同遵守一些公认的“准则”,如相互承认低价倾销是违反商业道德的; 相互尊重对方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区域;认可竞争行为的某些惯例等。其中最重要 的当然是价格的制定,在非正式串谋中普遍采用的形式是价格领先制。 DD P P1 P0 P2 O QF QD QT Q A SF MCD D MRD 图 7-20 主导厂商定价模型

我们把行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厂商,叫做主导厂商。图7--20是一个主导厂商的定价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主导厂商首先确定价格,其它厂商在此价格下来确定各自销售的数量。图中D是市场总需求曲线,S.是其它厂商的供给曲线,这样主导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可以由D与Sr曲线的横向相减得到,为PiA曲线。可以看到Pi为Sr曲线与D曲线的交点处的价格水平,因为这时的市场总需求仅能满足其它厂商的供给,支配型厂商的需求为0。其它厂商供给为0时的价格为P2,市场价格低于P2,其它厂商的供给都为0,因此支配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总需求曲线AD。所以,主导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P,AD折线所示部分。主导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为MRp,边际成本曲线为MCo。由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o,可知主导厂商一定会把产量定在Qp,而把价格定在Pp。在价格领先制下,其它厂商都接受主导厂商的价格,把自已的价格定在Pp。从而可知,其它厂商的产量为Q,总产量为Qt,并且满足Q+Q=Q(注意:主导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由总需求曲线和其它厂商的供给曲线横向相减得到的)。可以看出,在价格领先制下,主导厂商由于占有定价的优先权而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可以分得一个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其它厂商作为追随者,被动地接受主导厂商的价格,因而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要简单得多。第四节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前面我们研究了四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这四种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市场结构中的厂商的价格决策、产量决策都不相同,其竞争策略和竞争程度也不一样,因而经济效率也就不同。下面仅对这四种市场结构做一简单比较。一、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厂商的供给曲线和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厂商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市场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完全竞争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价格,因而其需求曲线是水平的,也就是具有完全弹性,在不同的市场价格下,厂商决定自己的产量从而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因而其供给曲线也是可以推导的,其短期供给曲线和SMC曲线重合。而对不完全竞争厂商来讲,不仅可以通过调整产量来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可以通过调整价格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不完全竞争厂商无法推导出厂商的供给曲线。不完全竞争厂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价格(比如垄断厂商本身就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而寡头厂商则能够操纵市场价格,是市场价格的搜寻者,而垄断竞争厂商则是市场价格的影响者),因而其需求曲线都是向右方下倾斜的,但斜率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的斜率(绝

我们把行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厂商,叫做主导厂商。图 7-20 是一个主导厂商的 定价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主导厂商首先确定价格,其它厂商在此价格下来确定 各自销售的数量。图中 D 是市场总需求曲线,SF 是其它厂商的供给曲线,这样主 导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可以由 D 与 SF曲线的横向相减得到,为 P1A 曲线。可以 看到 P1为 SF曲线与 D 曲线的交点处的价格水平,因为这时的市场总需求仅能满足 其它厂商的供给,支配型厂商的需求为 0。其它厂商供给为 0 时的价格为 P2,市场 价格低于 P2,其它厂商的供给都为 0,因此支配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 总需求曲线 AD。所以,主导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 P1AD 折线所示部分。主导厂 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为 MRD,边际成本曲线为 MCD。由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MRD=MCD, 可知主导厂商一定会把产量定在 QD,而把价格定在 PD。在价格领先制下,其它厂 商都接受主导厂商的价格,把自己的价格定在 PD。从而可知,其它厂商的产量为 QF,总产量为 QT,并且满足 QF+QD=QT(注意:主导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由总需求曲 线和其它厂商的供给曲线横向相减得到的)。可以看出,在价格领先制下,主导厂 商由于占有定价的优先权而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可以分得一个较大的市场份额, 而其它厂商作为追随者,被动地接受主导厂商的价格,因而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要 简单得多。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前面我们研究了四种不同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 这四种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市场结构中的厂商的价格决策、产量决策 都不相同,其竞争策略和竞争程度也不一样,因而经济效率也就不同。下面仅对 这四种市场结构做一简单比较。 一、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厂商的供给曲线和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厂商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市场 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完全竞争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价格,因而其需求曲 线是水平的,也就是具有完全弹性,在不同的市场价格下,厂商决定自己的产量 从而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因而其供给曲线也是可以推导的,其短期供给曲线 和 SMC 曲线重合。而对不完全竞争厂商来讲,不仅可以通过调整产量来追求利润 最大化,也可以通过调整价格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不完全竞争厂商无法推导 出厂商的供给曲线。不完全竞争厂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的价格(比如垄 断厂商本身就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而寡头厂商则能够操纵市场价格,是市场价 格的搜寻者,而垄断竞争厂商则是市场价格的影响者),因而其需求曲线都是向右 方下倾斜的,但斜率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垄断程度越高,需求曲线的斜率(绝

对值)就越大,以玺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最为陡哨,募头型断厂商次之,型断竞争厂商更为平缓。注意:寡头垄断厂商由于厂商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依赖关系,一般是不能推导出需求曲线的,但在特殊的假定前提下,比如厂商之间组成卡特尔、价格领先制或如斯威齐模型所假定的前提下,则可以导出其需求曲线。二经济效率有人把经济学理解为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一个经济社会,其资源是否实现了有效配置则要看它在现有资源条件的约束下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其最大的收益,这实际就是经济效率的问题。那么,如何判断经济效率呢?一般来讲,可以由两个标准,一是看平均成本的高低,二是看价格是否等于长期边际成本。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厂商实现长期均衡时价格P与LAC的最低点相等,这时平均成本最低,不妨记做P=Min(LMC),并且均衡价格最低,均衡产量最高。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和完全竞争一样经济利润为O,但均衡点却位于L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因而产量更低,平均成本更高;寡头垄断和垄断的情况,产量要更低,价格高出LAC的最低点更多,且LAC也更高。所以垄断程度越高,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以及产品价格都更高,但产量却更低。平均成本高、产量低,说明厂商的生产是无效率的,价格高说明消费者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因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垄断程度越高,效率越低。判断经济效率的第二个标准是看在长期均衡时,价格P是否等于边际成本LMC。商品的价格P可以看作是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LMC可以看作是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因此,P=LMC时,说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所得到的净社会价值即社会福利是最高的。P>LMC,意味着厂商如果增加产量,净社会价值将增加,说明此时社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是无效率的。依据这个标准,完全竞争的效率最高,垄断的效率最低。既然微观经济学得出的一般结论是垄断无效率,那么是否就是说垄断就一无是处呢?在经济学界,这是有争论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垄断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一般认为,垄断厂商由于可以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而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但如此,垄断厂商还会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止其它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来威胁自已的垄断地位,于方自计地压制技术进步。这种看法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比如一些大的垄断企业看到有新技术威胁到自已时,便会采用兼并、收购等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手段,将新技术据为已有却使新技术闲置或者干脆挤跨对方。但相反的例子似平更多。即使象微软公司这样断了操作系统市场80%以上份额的企业也时时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不断地寻求技术进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创新。所以,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垄断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其理由有三:一是断企业由于能得到

对值)就越大,以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最为陡峭,寡头垄断厂商次之,垄断竞争 厂商更为平缓。注意:寡头垄断厂商由于厂商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依赖关系,一般 是不能推导出需求曲线的,但在特殊的假定前提下,比如厂商之间组成卡特尔、 价格领先制或如斯威齐模型所假定的前提下,则可以导出其需求曲线。 二 经济效率 有人把经济学理解为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一个经济社会,其资源是否实 现了有效配置则要看它在现有资源条件的约束下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其最大的 收益,这实际就是经济效率的问题。那么,如何判断经济效率呢?一般来讲,可 以由两个标准,一是看平均成本的高低,二是看价格是否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厂商实现长期均衡时价格 P 与 LAC 的最低点相等,这时平均 成本最低,不妨记做 P=Min(LMC),并且均衡价格最低,均衡产量最高。垄断竞争 厂商长期均衡时,和完全竞争一样经济利润为 0,但均衡点却位于 LAC 曲线最低点 的左边,因而产量更低,平均成本更高;寡头垄断和垄断的情况,产量要更低, 价格高出 LAC 的最低点更多,且 LAC 也更高。所以垄断程度越高,厂商的长期平 均成本以及产品价格都更高,但产量却更低。平均成本高、产量低,说明厂商的 生产是无效率的,价格高说明消费者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因而从全社会的角 度看,垄断程度越高,效率越低。 判断经济效率的第二个标准是看在长期均衡时,价格 P 是否等于边际成本 LMC。 商品的价格 P 可以看作是商品的边际社会价值,LMC 可以看作是商品的边际社会成 本。因此,P=LMC 时,说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所得到的净社会价值即社会福利 是最高的。P>LMC,意味着厂商如果增加产量,净社会价值将增加,说明此时社会 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是无效率的。依据这个标准,完全竞争的效率最高,垄 断的效率最低。 既然微观经济学得出的一般结论是垄断无效率,那么是否就是说垄断就一无是 处呢?在经济学界,这是有争论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垄断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一般认为,垄断厂商由于可以通过对市场的垄断 而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而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但如此,垄断厂商还会 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止其它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来威胁自己的垄断地 位,千方百计地压制技术进步。这种看法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比如一些大的垄断 企业看到有新技术威胁到自己时,便会采用兼并、收购等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手段, 将新技术据为己有却使新技术闲置或者干脆挤垮对方。但相反的例子似乎更多。 即使象微软公司这样垄断了操作系统市场 80%以上份额的企业也时时感受到竞争 的压力,不断地寻求技术进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创新。所以,有的经 济学家认为,垄断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其理由有三:一是垄断企业由于能得到

超额断利润,因而最有条件来搞技术创新,寻求不断地降低它的生产成本;二是垄断企业并非没有技术进步的动力,因为它时时会感到他人对自已这一充满了利润空间的市场的舰,技术上的一点漏洞都可能成为别人乘虚而入的切入点,技术上的一刻落后也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的结局:三是由于存在制度上的障碍,事实上没有哪家企业能够靠挤垮对手等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而只有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长期将潜在的竞争对手排斥在自己的市场之外。2.垄断与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行业都是小的厂商,因而缺乏规模经济,成本较高。募头垒断商和垒断厂商往往是一些大企业,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因而能够获得规模经济,因此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和价格。在很多行业如钢铁、冶金、汽车、石油化工等都是如此,而在有的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反而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或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比如城市居民的取暖、邮政等。3.龙断与商品差异:完全竞争厂商生产的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消费品的各种不同的偏好。而显然消费者的偏好是不同的,丰富多彩的产品满足了他们的不同偏好,因而能使他们的福利水平提高。显然完全竞争尽管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我们较大量的产品,但并不是我们的理想选择。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行业,生产的产品是多样化的,这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因而有的经济学家认为,龙断竞争所带来的一点效率上的损失可以看作是经济社会为了产品的多样性所付出的必然的代价。4.关于广告支出:完全竞争市场由于产品是无差别的,因而也毋需做广告;而垄断竞争市场和差别寡头市场的厂商则为了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更多地采用非价格竞争的形式,广告竞争就是其中一种最常用的方式。马款尔将广告分为两类:建设性广告和竞争性广告。建设性广告传播有用的信息,它提供了消费者选择时所必须知道的价格、质量以及产品特色等信息,也使企业的新产品为更多的消费者所知晓,因而能够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增加了产品的总需求量,因而是有益的。另外广告也为新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可能性,减少了进入的障碍,可能对产业结构产生有益的竞争性影响;竞争性广告是指一个固定的市场上不同厂家的产品为了市场份额而进行广告竞争。由于有的企业做了竞争性广告,其它企业也会被迫卷入这种竞争。这种竞争性广告仅仅是对消费者的视觉和听觉的“轰炸”,其作用不过是加深其产品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印象,自己的市场扩大就是别的厂商市场的缩小,所以如果所有企业都全面减少这种广告,对总需求不会有影响,但如果某一个企业从广告战中撤出,就会遭受损失。所以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种广告只是提高了企业的营运成本,从而提高了价格,所以对消费者是不利的。如果减少这种广告,节省出来的资源可以被用于生产其它产品,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

超额垄断利润,因而最有条件来搞技术创新,寻求不断地降低它的生产成本;二 是垄断企业并非没有技术进步的动力,因为它时时会感到他人对自己这一充满了 利润空间的市场的觊觎,技术上的一点漏洞都可能成为别人乘虚而入的切入点, 技术上的一刻落后也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的结局;三是由于存在制度上的障碍,事 实上没有哪家企业能够靠挤垮对手等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而只有靠不断的技 术创新才有可能长期将潜在的竞争对手排斥在自己的市场之外。 2. 垄断与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行业都是小的厂商,因而缺乏规模 经济,成本较高。寡头垄断厂商和垄断厂商往往是一些大企业,可以进行大规模 的生产,因而能够获得规模经济,因此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和价格。在很多行业 如钢铁、冶金、汽车、石油化工等都是如此,而在有的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反而 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或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比如城市居民的取暖、邮政等。 3. 垄断与商品差异:完全竞争厂商生产的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无法 满足消费者对消费品的各种不同的偏好。而显然消费者的偏好是不同的,丰富多 彩的产品满足了他们的不同偏好,因而能使他们的福利水平提高。显然完全竞争 尽管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我们较大量的产品,但并不是我们的理想选择。垄断 竞争和寡头垄断行业,生产的产品是多样化的,这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 的不同偏好。因而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所带来的一点效率上的损失可以 看作是经济社会为了产品的多样性所付出的必然的代价。 4. 关于广告支出:完全竞争市场由于产品是无差别的,因而也毋需做广告; 而垄断竞争市场和差别寡头市场的厂商则为了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更多地采用 非价格竞争的形式,广告竞争就是其中一种最常用的方式。马歇尔将广告分为两 类:建设性广告和竞争性广告。建设性广告传播有用的信息,它提供了消费者选 择时所必须知道的价格、质量以及产品特色等信息,也使企业的新产品为更多的 消费者所知晓,因而能够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增加了产品的总需求量,因而是 有益的。另外广告也为新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可能性,减少了进入的障碍, 可能对产业结构产生有益的竞争性影响;竞争性广告是指一个固定的市场上不同 厂家的产品为了市场份额而进行广告竞争。由于有的企业做了竞争性广告,其它 企业也会被迫卷入这种竞争。这种竞争性广告仅仅是对消费者的视觉和听觉的“轰 炸”,其作用不过是加深其产品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印象,自己的市场扩大就是别的 厂商市场的缩小,所以如果所有企业都全面减少这种广告,对总需求不会有影响, 但如果某一个企业从广告战中撤出,就会遭受损失。所以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 种广告只是提高了企业的营运成本,从而提高了价格,所以对消费者是不利的。 如果减少这种广告,节省出来的资源可以被用于生产其它产品,从而提高全社会 的经济效率

第五节博奔论与决策行为在第八章中,我们看到厂商无论是进行价格决策还是产量决策,都必须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这与此前所考察的厂商行为有着明显的不同。当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其行为对竞争对手的影响以及竞争对手的反应时,我们实际上就进入了博奔论分析的领域。博弃奔论就是对上述互动情形的研究。在这些情形中,有多个行为主体参与行动,他们的活动共同决定每个参与人所获得的奖励或惩罚。顾名思义,博奔论的一个直接的也是最初的应用就是现实中诸如打扑克和下棋之类的游戏。但博奔论从一开始就广泛涉及到人类行为中有关决策的相互作用或互动决策的各个方面,包括战争和政治活动。近年来,博奔论本身已得到丰富和发展。如今,博奔论已是厂商经济决策分析的必备工具,这也是对上一章寡头行为分析的继续和深入。一博奔论的基本知识1.博奔的含义与基本要素所谓博奔指的是一种决策,即每一行为主体的利益不仅依赖它自己的行动选择,而且有赖于别人的行动选择,以致它所采取的最好行动有赖于其竞争对手将选择什么行动。博奔论所研究的就是两个以上行为主体的互动决策及策略均衡。博奔论的基本要素包括:A.局中人(Player)博奔中的每个决策者被称为局中人(也可称作选手和参与者),在具体的经济模型中,它们可以是厂商,也以能是厂商消费者或任何契约关系中的人,根据经济学的理性假定,局中人同样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B.支付(PayoffStructure)支付是指博奔结束时局中人得到的利益。支付有时以局中人得到的效用来表示,有时以局中人得到货币报酬来表示。局中人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指支付或报酬最大化。C.策略(Strategies)策略(也称作战略)是局中人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或行动计划,它规定在何种情况下采取何种行动。D.策略均衡经济学中,均衡一般指某种稳定的状态。而博奔论中的均衡是策略均衡,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 在第八章中,我们看到厂商无论是进行价格决策还是产量决策,都必须考虑 竞争对手的反应。这与此前所考察的厂商行为有着明显的不同。当在决策过程中 必须考虑其行为对竞争对手的影响以及竞争对手的反应时,我们实际上就进入了 博弈论分析的领域。 博弈论就是对上述互动情形的研究。在这些情形中,有多个行为主体参与行动, 他们的活动共同决定每个参与人所获得的奖励或惩罚。顾名思义,博弈论的一个 直接的也是最初的应用就是现实中诸如打扑克和下棋之类的游戏。但博弈论从一 开始就广泛涉及到人类行为中有关决策的相互作用或互动决策的各个方面,包括 战争和政治活动。近年来,博弈论本身已得到丰富和发展。如今,博弈论已是厂 商经济决策分析的必备工具,这也是对上一章寡头行为分析的继续和深入。 一 博弈论的基本知识 1. 博弈的含义与基本要素 所谓博弈指的是一种决策,即每一行为主体的利益不仅依赖它自己的行动选 择,而且有赖于别人的行动选择,以致它所采取的最好行动有赖于其竞争对手将 选择什么行动。博弈论所研究的就是两个以上行为主体的互动决策及策略均衡。 博弈论的基本要素包括: A.局中人(Player) 博弈中的每个决策者被称为局中人(也可称作选手和参与者),在具体的经济 模型中,它们可以是厂商,也以能是厂商消费者或任何契约关系中的人,根据经 济学的理性假定,局中人同样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B.支付(Payoff Structure) 支付是指博弈结束时局中人得到的利益。支付有时以局中人得到的效用来表 示,有时以局中人得到货币报酬来表示。局中人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指支付或报 酬最大化。 C.策略(Strategies) 策略(也称作战略)是局中人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或行动计划, 它规定在何种情况下采取何种行动。 D.策略均衡 经济学中,均衡一般指某种稳定的状态。而博弈论中的均衡是策略均衡,它

是指由各个局中人所使用的策略构成的策略组合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各个局中人都没有动机来改变自己所选择的策略。这样,各人的策略都已给定,不再发生变化,博奔的结果必将确定。从而,每一个局中人从中得到的支付也就确定了。每个局中人的最优决策也就可以确定了。可见,要解一个博奔问题,首先需确定博奔的策略均衡。研究博奔的最终结局,这里引入占优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两个概念。占优战略均衡指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其参与者的惟一的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参与者具有占优策略,那么,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该参与者确信自已所选择的惟一策略都是最优的。博奔均衡是指博奔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状态。如果所有参与者选择的都是自已的占优战略,该博奔均衡又被称为占优战略均衡。即:由博奔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然而在有的博奔均衡中,某参与者并不存在既定的占优策略,他的占优策略随着其他参与者的策略的变化而变化。在一个均衡里,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已的策略,则为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组策略组合:第一,在该策略组合中,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都是给定其他局中人的策略情况下的最佳反应。有一个局中人的策略发生变化,原来的策略组合就不再是纳什均衡。第二,该策略具有自我实施的功能。在纳什均衡下,没有一个局中人可以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已的策略而提高自己的支付。也就是说,没有人愿意偏离均衡。这一解概念是由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提出的,故称为纳什均衡。由此可见,占优策略均衡是比纳任均衡等强的一个博奔均衡概念。占优策略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的任何策略选择来说,其最优策略都是惟一的。而纳什均衡只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给定的已经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所以占优战略一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不一定就是占优策略均衡。二博奔的分类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博奔进行了分类。A.双人博奔和n人博奔根据局中人的数量,博奔可以划分为双人博奔和n人博奔。(如图8--12所描述的就是典型的双人博奔。)B.静态博奔和动态博奔从局中人是否同时行动的角度,博奔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奔和动态博奔。所谓静态博奔,是指局中人同时选择策略或非同时选择策略但不知道对手采取的具

是指由各个局中人所使用的策略构成的策略组合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在这一状态 下,各个局中人都没有动机来改变自己所选择的策略。这样,各人的策略都已给 定,不再发生变化,博弈的结果必将确定。从而,每一个局中人从中得到的支付 也就确定了。每个局中人的最优决策也就可以确定了。可见,要解一个博弈问题, 首先需确定博弈的策略均衡。 研究博弈的最终结局,这里引入占优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两个概念。 占优战略均衡指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其参与者的惟一的最优策略 就是他的占优策略。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参与者具有占优策略,那么,无论其 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该参与者确信自己所选择的惟一策略都是最优的。博弈 均衡是指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状态。如果所有 参与者选择的都是自己的占优战略,该博弈均衡又被称为占优战略均衡。即:由 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然而在有的博弈均衡中,某参与者并不存在既定的占优策略,他的占优策略 随着其他参与者的策略的变化而变化。在一个均衡里,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 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为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是指 这样一组策略组合:第一,在该策略组合中,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都是给定其他局 中人的策略情况下的最佳反应。有一个局中人的策略发生变化,原来的策略组合 就不再是纳什均衡。第二,该策略具有自我实施的功能。在纳什均衡下,没有一 个局中人可以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提高自己的支付。也就是说,没有人 愿意偏离均衡。这一解概念是由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提出的,故称为纳什均衡。 由此可见,占优策略均衡是比纳什均衡等强的一个博弈均衡概念。占优策略 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的任何策略选择来说,其最优策略都是 惟一的。而纳什均衡只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给定的已经 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所以占优战略一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不一定 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二 博弈的分类 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博弈进行了分类。 A.双人博弈和 n 人博弈 根据局中人的数量,博弈可以划分为双人博弈和 n 人博弈。(如图 8-12 所描 述的就是典型的双人博弈。) B.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从局中人是否同时行动的角度,博弈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所 谓静态博弈,是指局中人同时选择策略或非同时选择策略但不知道对手采取的具

体行动,并且这种选择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同时做出选择后博奔就出结果。动态博奔,是指局中人行动有先后顺序的博奔,后行动者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典型的动态博奔如“进入博奔”,市场中存在一个在位者厂商I以及一个潜在进入的厂商E。厂商E首先决定是否进入市场,然后厂商I决定是否发动价格战,最后厂商E再次行动,决定是否迎战。日常生活中动态博奔比比皆是,比如购物中的砍价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博奔。C.零和博奔与非零博奔所谓零和博奔,是指博奔双方的支付结果加起来为零。这意味着双方的利益在博奔中是相互冲突的。从支付结果看,除了零和博奔外,还有正和博奔,即双方的支付结果加起来为一个正常的数。这意味着双方的利益冲突不再是那么激烈,有可能出现所谓双赢或共赢局面。至于负和博奔,如果假定局中人都是理性的,理论上没有人会参与这种博奔,尽管现实中不乏损人不利已的事。D.合作博奔与非合作博奔互动的情况既可以在单个的个体之间开展,也可以是在团体之间展开,这样,从参与主体角度,我们可以把博奔划分为合作博奔和非合作博奔。具体来说,在非合作博奔中,分析的对象是个体参加者,考察的是单个的参与人在具体的博奔规则以及一定的信息条件约束下,面对其他人可能的反应将如何行动。在非合作博奔中,局中人之间通常无法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进行合作,以获得合作收益。非合作博奔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策略。但结果可能有效率,也可能无效率。而在合作博奔分析中,分析的对象经常是一个团体,用博奔论的术语称之为“联盟”。该联盟是由参与博奔的若干局中人通过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形成。合作博奔通常并不涉及具体的博奔规则,而集中于不同的人结盟将得到什么。合作博奔强调的是团体理性。在博奔论的分析史上,对于合作博奔的分析一度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在纳什的研究之后,人们认识到非合作博奔分析对于揭示现实中的经济现象有更强大的作用。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非合作博奔分析已经成为博奔论研究的主流。本章将主要介绍非合作博奔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二描述博奔的基本形式常以支付矩阵的直观形式表述博奔,也称为标准型。我们试通过一个博奔论中的经典例子一一囚徒困境来说明标准型博奔形式。囚徒困境是一个双人博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两个人因涉嫌犯罪而被捕,但警察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他们确实犯了罪,除非他们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坦白交代。他们被隔离审查并被告知: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因证据不足,每人都

体行动,并且这种选择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同时做出选择后博弈就出结果。动 态博弈,是指局中人行动有先后顺序的博弈,后行动者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 典型的动态博弈如 “进入博弈”,市场中存在一个在位者厂商 I 以及一个潜在进 入的厂商 E。厂商 E 首先决定是否进入市场,然后厂商 I 决定是否发动价格战,最 后厂商 E 再次行动,决定是否迎战。日常生活中动态博弈比比皆是,比如购物中 的砍价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博弈。 C.零和博弈与非零博弈 所谓零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支付结果加起来为零。这意味着双方的利益 在博弈中是相互冲突的。从支付结果看,除了零和博弈外,还有正和博弈,即双 方的支付结果加起来为一个正常的数。这意味着双方的利益冲突不再是那么激烈, 有可能出现所谓双赢或共赢局面。至于负和博弈,如果假定局中人都是理性的, 理论上没有人会参与这种博弈,尽管现实中不乏损人不利己的事。 D.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互动的情况既可以在单个的个体之间开展,也可以是在团体之间展开,这样, 从参与主体角度,我们可以把博弈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具体来说,在 非合作博弈中,分析的对象是个体参加者,考察的是单个的参与人在具体的博弈 规则以及一定的信息条件约束下,面对其他人可能的反应将如何行动。在非合作 博弈中,局中人之间通常无法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进行合作,以获得合作收益。 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策略。但结果可能有效率,也可能无效 率。而在合作博弈分析中,分析的对象经常是一个团体,用博弈论的术语称之为 “联盟”。该联盟是由参与博弈的若干局中人通过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形成。合作 博弈通常并不涉及具体的博弈规则,而集中于不同的人结盟将得到什么。合作博 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 在博弈论的分析史上,对于合作博弈的分析一度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在纳什 的研究之后,人们认识到非合作博弈分析对于揭示现实中的经济现象有更强大的 作用。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非合作博弈分析已经成为博弈论研究的主流。本章 将主要介绍非合作博弈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二 描述博弈的基本形式 常以支付矩阵的直观形式表述博弈,也称为标准型。 我们试通过一个博弈论中的经典例子——囚徒困境来说明标准型博弈形式。 囚徒困境是一个双人博弈,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两个人因涉嫌犯罪而被 捕,但警察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他们确实犯了罪,除非他们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 坦白交代。他们被隔离审查并被告知: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因证据不足,每人都

将坐1个月的牢;如果两人都坦白,每人都将坐6个月的牢;如果只有一个人坦白,那么坦白者将立即释放,不坦白者将坐9个月的牢。图7--21列出了这个博奔的支付矩阵。这里我们用坐牢时间的长短表示局中人的支付。在这个博奔中,对囚徒1来说,如果对方选择坦白,那么他也将坦白,两个人都坐6个月牢(因为如果他不坦白的话,等待他的将是9个月的刑期);如果对方选择不坦白,他也会坦白,这样他会立即释放,而对方将坐9个月的牢。因此,无论对方是否坦白,他都会选择坦白。以囚徒2来说,情况也是一样。这里,“坦白”就是两个囚徒的占优策略。四徒2不坦白坦白囚不坦白徒-1, 1-9, 0一坦白0,-9-6, -6图7--21徒博奔由于理性的局中人不会选择下策,因此,在上述囚徒困境中,如果两个囚徒都是理性的,他们都将选择坦白。这样,博奔的结果将是(坦白,坦白),这是一个占优策略均衡。在徒博奔中,(坦白,坦白)这一策略组合构成一个占优策略均衡。但是,这一均衡给双方带来的支付低于策略组合(不坦白,不坦白)带来的支付。这一结果被称为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个人的理性选择有时不一定是集体的理性选择。换言之,个人的理性有时将导致集体的无理性。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囚徒困境的例子,如国家间军备竞赛、厂商间的价格战、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等。3.重复博奔重复博奔是动态博奔的一种特殊情况。显然在一次性博奔的情况下,任何欺骗行为和违约行为都不会遭到报复,参与者的不合作解是难以避免的。但在重复博奔中,情况就会得到改变。先看无限期重复博奔,在无限期重复博奔中,对于任何一个参与者的欺骗和违约行为,其他参与者总会有机会给予报复,如不再与其合作。这样一来,违约或欺骗方会遭受长期的惨重损失,因此每个参与者都不会采取违约或欺骗的行为,囚犯困境合作的均衡解是存在的。如果是有限期的重复博奔,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用逆推法来分析博奔过程,可以表明,参与者若明确合作到了最后一期,以后不会再有重复博奔,那么,最

将坐 1 个月的牢;如果两人都坦白,每人都将坐 6 个月的牢;如果只有一个人坦 白,那么坦白者将立即释放,不坦白者将坐 9 个月的牢。图 7-21 列出了这个博 弈的支付矩阵。这里我们用坐牢时间的长短表示局中人的支付。 在这个博弈中,对囚徒 1 来说,如果对方选择坦白,那么他也将坦白,两个 人都坐 6 个月牢(因为如果他不坦白的话,等待他的将是 9 个月的刑期);如果对 方选择不坦白,他也会坦白,这样他会立即释放,而对方将坐 9 个月的牢。因此, 无论对方是否坦白,他都会选择坦白。以囚徒 2 来说,情况也是一样。这里,“坦 白”就是两个囚徒的占优策略。 囚徒2 不坦白 坦 白 -1,1 -9,0 0,-9 -6,-6 图 7-21 囚徒博弈 由于理性的局中人不会选择下策,因此,在上述囚徒困境中,如果两个囚徒 都是理性的,他们都将选择坦白。这样,博弈的结果将是(坦白,坦白),这是一 个占优策略均衡。 在囚徒博弈中,(坦白,坦白)这一策略组合构成一个占优策略均衡。但是, 这一均衡给双方带来的支付低于策略组合(不坦白,不坦白)带来的支付。这一 结果被称为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个人的理性选择有时不一 定是集体的理性选择。换言之,个人的理性有时将导致集体的无理性。现实生活 中有很多囚徒困境的例子,如国家间军备竞赛、厂商间的价格战、公共物品的搭 便车问题等。 3.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一种特殊情况。显然在一次性博弈的情况下,任何欺 骗行为和违约行为都不会遭到报复,参与者的不合作解是难以避免的。但在重复 博弈中,情况就会得到改变。 先看无限期重复博弈,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对于任何一个参与者的欺骗和 违约行为,其他参与者总会有机会给予报复,如不再与其合作。这样一来,违约 或欺骗方会遭受长期的惨重损失,因此每个参与者都不会采取违约或欺骗的行为, 囚犯困境合作的均衡解是存在的。 如果是有限期的重复博弈,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用逆推法来分析博弈过程, 可以表明,参与者若明确合作到了最后一期,以后不会再有重复博弈,那么,最 不坦白 坦 白 囚 徒1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