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0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第二十讲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要能够掌握边际生产力的有关重要概念,如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及其与边际产量的区别,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厂商对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厂商要素需求曲线与市场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本讲的重点】引致需求,VMP=MFC原则,厂商要素需求曲线。【本讲的难点】引致需求,VMP=MFC原则。【复习提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本讲课程的引入】生产要素的定价理论是经济学中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生产要素的价格理论之外,分配理论还包括了各生产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收入差异及其原因、国家对收入的调节等内容。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收入,对于生产者来说是生产成本,因而要素价格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和厂商的行为,要素市场直接与产品市场相联系,所以本章的内容要与前面所讲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及市场理论结合起来学习。本章主要从生产要素的需求入手,来分析生产要素需求的特性、需求原则和需求曲线。【本讲课程的内容】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一节分配理论概述一什么是生产要素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叫做生产要素。我们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中间生产要素(或者叫中间产品)和原始生产要素。原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消费者,消费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经济学中原始生产要素包括以下四种:1.劳动:人类在生产活动着所付出的体力或智力的活动,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是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基本所有者。2.资本: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中的经济货物,包括机器、厂房、工具等生产资料。从企业的角度看,既包括有形的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商标、信誉和专利权等。通常货币资本并不计入生产要素中去。3.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等一切的自然资源,它们得自于大自然的恩赐,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
第二十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要能够掌握边际生产力的有关重要概念, 如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及其与边际产量的区别,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厂 商对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厂商要素需求曲线与市场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 【本讲的重点】引致需求,VMP = MFC 原则,厂商要素需求曲线。 【本讲的难点】引致需求,VMP = MFC 原则。 【复习提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本讲课程的引入】生产要素的定价理论是经济学中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生产要素的价格理论之外,分配理论还包括了各生产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 所占的比例、收入差异及其原因、国家对收入的调节等内容。生产要素的价格对 于消费者来说是收入,对于生产者来说是生产成本,因而要素价格直接影响消费 者行为和厂商的行为,要素市场直接与产品市场相联系,所以本章的内容要与前 面所讲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及市场理论结合起来学习。本章主要从生产 要素的需求入手,来分析生产要素需求的特性、需求原则和需求曲线。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第一节 分配理论概述 一 什么是生产要素 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 各种经济资源叫做生产要素。我们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中间生产要素(或 者叫中间产品)和原始生产要素。 原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消费者,消费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效用最 大化。在经济学中原始生产要素包括以下四种: 1. 劳动:人类在生产活动着所付出的体力或智力的活动,是所有生产要素 中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是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基本所有者。 2. 资本: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中的经济货物,包括机器、厂房、工具 等生产资料。从企业的角度看,既包括有形的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商标、 信誉和专利权等。通常货币资本并不计入生产要素中去。 3. 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等一切的自然资源,它 们得自于大自然的恩赐,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

4.企业家才能:综和运用其它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冒险精神。中间生产要素是指厂商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产品,这类要素的所有者是厂商,厂商提供中间生产要素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对某一个企业来说是中间产品的东西,对另一个企业来讲可能就是产品。比如,钢铁对于汽车厂来讲是中间产品,但它对于钢铁厂来讲就是产品,而对于产品的供求及价格决定问题,我们在厂商理论的各章中已经讲过。所以本章主要研究原始生产要素的供求问题,而对中间产品的问题不予论述,如不特别指明的话,我们所说的生产要素指的都是原始生产要素。二要素价格决定理论是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构成全部内容。社会成员收入的分配与他们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多少、作用程度如何有着直接的关系,所获得收入的多少就是提供要素的价格的高低。因此要素价格决定论是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于各种要素:劳动、资本资产、土地、企业家才能的价格,即形成各种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正常利润)。分配理论还包括了各生产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收入分配差异或平等程度及其原因的研究,国家对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调节等内容。三边际生产力理论是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最早提出,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二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克拉克的理论作了改进,认为生产要素价格不仅取决于边际生产力,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如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只有当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边际收益)相等时,厂商才能在要素使用上达到利润最大化。同时要素供给也是决定要素价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四要素市场价格由供求共同决定要素的市场价格与其它商品价格一样,也由其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决定只是对要素的需求来自于厂商,而要素的供给为居民,且对要素的需求和要素的供给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的特点,不同的要素其供给曲线也不同,因此决定了不同要素均衡价格决定上的不同特点。生产要素有两种价格的区分:源泉价格和服务价格。源泉价格指的是买卖生产要素的服务“载体”(或称源泉)的价格:服务价格指的是买卖要素提供的服务本身的价格。比如土地,我们可以一次性地买断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个
4. 企业家才能:综和运用其它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 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冒险精神。 中间生产要素是指厂商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产品,这类要素的 所有者是厂商,厂商提供中间生产要素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对某一个企业 来说是中间产品的东西,对另一个企业来讲可能就是产品。比如,钢铁对于汽车 厂来讲是中间产品,但它对于钢铁厂来讲就是产品,而对于产品的供求及价格决 定问题,我们在厂商理论的各章中已经讲过。所以本章主要研究原始生产要素的 供求问题,而对中间产品的问题不予论述,如不特别指明的话,我们所说的生产 要素指的都是原始生产要素。 二 要素价格决定理论是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构成全部内容。 社会成员收入的分配与他们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多少、作用程度如何有着直接 的关系,所获得收入的多少就是提供要素的价格的高低。因此要素价格决定论是 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于各种要素:劳动、资本资产、土地、企业 家才能的价格,即形成各种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正常利润)。 分配理论还包括了各生产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收入分配差 异或平等程度及其原因的研究,国家对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调节等内容。 三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 J.B.克拉克最早提出,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 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克拉克的理 论作了改进,认为生产要素价格不仅取决于边际生产力,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如 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只有当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边 际收益)相等时,厂商才能在要素使用上达到利润最大化。同时要素供给也是决 定要素价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 要素市场价格由供求共同决定 要素的市场价格与其它商品价格一样,也由其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决定, 只是对要素的需求来自于厂商,而要素的供给为居民,且对要素的需求和要素的 供给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的特点,不同的要素其供给曲线也不同, 因此决定了不同要素均衡价格决定上的不同特点。 生产要素有两种价格的区分:源泉价格和服务价格。源泉价格指的是买卖生 产要素的服务“载体”(或称源泉)的价格;服务价格指的是买卖要素提供的服 务本身的价格。比如土地,我们可以一次性地买断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个

价格就是源泉价格;也可以租用别人的土地,每年交付一定的租金,这个价格就是服务价格。有的生产要素的源泉及其服务都可以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如土地、资本,它就具有两种价格:有的生产要素的服务可以交易,而其源泉是不能够交易的,如劳动、企业家才能,所以只有服务价格,而没有源泉价格。为了避免引起混淆,也为了统一起见,本章所讲的要素价格除非特别指明,指的都是要素的服务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构成厂商生产的成本,同时也构成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听以要素的价格决定也是国民收人在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问题,因此,要素的价格决定实际是经济学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第二节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一引致需求在产品市场上,厂商是产品的供给方,消费者是要素的需求方。消费者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吃、穿、住、行等需要而购买产品,因此消费者对产品需求是所谓“直接”的需求。而转到要素市场上,情况就不一样了,厂商成为生产要素的需求方,消费者成为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首先要指出的是,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已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直接需求,而是一种派生需求,或者叫“引致需求”。厂商之所以对生产要素产生需求,是因为消费者对产品有需求,厂商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就要使用生产要素来生产出产品。我们把这种由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而引起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叫做引致需求。这种引致需求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迁回的,比如,消费者的直接需求是汽车,这种直接需求引起汽车厂要购买生产要素来生产汽车,从而轮胎厂也要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轮胎,钢铁厂也要购买生产要素来生产钢铁才能满足这种需求,进一步地说,矿山企业也要购买生产要素生产铁矿石、农场也要购买生产要素以种植更多的橡胶树。不论这种需求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都是由于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引起的,厂商购买生产要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从而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二共同需求另外,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可以叫做联合需求或共同需求,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的需求。这个特点是由生产的技术上的原因觉得
价格就是源泉价格;也可以租用别人的土地,每年交付一定的租金,这个价格就 是服务价格。有的生产要素的源泉及其服务都可以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如土地、 资本,它就具有两种价格;有的生产要素的服务可以交易,而其源泉是不能够交 易的,如劳动、企业家才能,所以只有服务价格,而没有源泉价格。为了避免引 起混淆,也为了统一起见,本章所讲的要素价格除非特别指明,指的都是要素的 服务价格。 生产要素的价格构成厂商生产的成本,同时也构成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所以要素的价格决定也是国民收入在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问题,因此,要素的 价格决定实际是经济学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二节 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一 引致需求 在产品市场上,厂商是产品的供给方,消费者是要素的需求方。消费者为了 直接满足自己的吃、穿、住、行等需要而购买产品,因此消费者对产品需求是所 谓“直接”的需求。 而转到要素市场上,情况就不一样了,厂商成为生产要素的需求方,消费者 成为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首先要指出的是,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 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厂商对生产要 素的需求不是直接需求,而是一种派生需求,或者叫“引致需求”。厂商之所以 对生产要素产生需求,是因为消费者对产品有需求,厂商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 的需求,就要使用生产要素来生产出产品。我们把这种由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 求而引起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叫做引致需求。这种引致需求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迂回的,比如,消费者的直接需求是汽车,这种直接需求引起 汽车厂要购买生产要素来生产汽车,从而轮胎厂也要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轮胎,钢 铁厂也要购买生产要素来生产钢铁才能满足这种需求,进一步地说,矿山企业也 要购买生产要素生产铁矿石、农场也要购买生产要素以种植更多的橡胶树。不论 这种需求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都是由于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引起的,厂商购买 生产要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 品,从而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二 共同需求 另外,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可以叫做联合需求或共同需求,即对生产要 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的需求。这个特点是由生产的技术上的原因觉得

的,因为厂商要进行生产活动,必须把所有的生产要素同时购买才能够进行生产,通常只拥有一种或两种生产要素是无法进行生产的。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这种共同性特点带来了一个重要后果,即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生产要素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其它生产要素的价格。因此,严格地说,生产要素理论应该是关于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使用的理论。但是同时研究多种要素的价格和需求,将使分析过于复杂。为了简便分析,往往还是集中于分析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是为了生产出产品,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就是利润最大化原则。我们知道在产品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这一原则仍然是适用的,只不过这时是对要素而言,即: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MarginalFactorCost)等于使用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alueofMarginalProduct)。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叫做边际要素成本,以MFC表示。边际要素成本可以定义为增加一个要素的使用厂商所增加的成本。以F代表生产要素,MFC可以表示为:MFC=AC(8. 1)AF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收益产品,记为MRP。边际收益产品反映了厂商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能增加的收益。MRP可以表示为:MRP=ATR(8.2)AF由于厂商的收益取决于产量,厂商的产量又取决于生产要素,因此MRP又可表示为:ATR_ATR.AQMRP=2=MR·MP(8.3)AFAQ..AF由于产品的边际收益MR反映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注意这里的MR是对产品而言的),要素的边际产量MP反映了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注意MP是对要素而言的),因而产品的边际收益MR与要素的边际产量MP的乘积就是边际收益产品MRP。现在来看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如果厂商的MRP>MFC,那么增加一个要素时所增加的收益要大于增加的成本,因而厂商的利润将增加,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它肯定会不断地增加它的要素,从而增加它的利润。随着厂商产量的不断增加,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它的边际产量下降而边际收益下降或不变
的,因为厂商要进行生产活动,必须把所有的生产要素同时购买才能够进行生产, 通常只拥有一种或两种生产要素是无法进行生产的。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这种共同 性特点带来了一个重要后果,即对某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生产要素 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其它生产要素的价格。因此,严格地说,生产要素理 论应该是关于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使用的理论。但是同时研究多种要素的价格和需 求,将使分析过于复杂。为了简便分析,往往还是集中于分析一种生产要素的情 况。 第三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是为了生产出产品,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因此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就是利润最大化原则。我们知道在产品市场上,厂 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这一原则 仍然是适用的,只不过这时是对要素而言,即: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 (Marginal Factor Cost)等 于使用要素的 边际产品价值 (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 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叫做边际要素成本,以 MFC 表示。边际要素成本 可以定义为增加一个要素的使用厂商所增加的成本。以 F 代表生产要素,MFC 可 以表示为: F C MFC = (8.1) 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收益产品,记为 MRP。边际收益产品反 映了厂商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能增加的收益。MRP 可以表示为: F TR MRP = (8.2) 由于厂商的收益取决于产量,厂商的产量又取决于生产要素,因此 MRP 又可 表示为: MR MP F Q Q TR F TR MRP = • • = = (8.3) 由于产品的边际收益 MR 反映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注意这里的 MR 是对产品而言的),要素的边际产量 MP 反映了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注意 MP 是对要素而言的),因而产品的边际收益 MR 与要素的边际产量 MP 的乘 积就是边际收益产品 MRP。 现在来看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如果厂商的 MRP>MFC,那么增加一个要素时 所增加的收益要大于增加的成本,因而厂商的利润将增加,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厂商,它肯定会不断地增加它的要素,从而增加它的利润。随着厂商产量 的不断增加,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它的边际产量下降而边际收益下降或不变

从而边际收益产品也是下降的,最终会达到MRP=MFC。反过来,如果厂商的MRP<MFC,那么厂商减少一个要素时,成本减少量将大于收益的减少量,因而利润也将增加,随着要素的不断减少,厂商的产量也在不断减少,它的边际产量增加、边际收益不变或者增加,因而边际收益产品不断增加,最终会达到MRP=MFC。总之,厂商最后实现均衡时,必有:MRP = MFC(8.4)式(8.4)也可以用数学予以证明。假定厂商使用一种要素、生产一种产品,追求最大利润,则利润元可以表示为:元=TR(F)-TC(F)利润最大的一阶条件为:d元_ dTR(F)aTC(F)= MRP - MFC =0 即 MRP-MFCdFdFdF茵此MRP=MFC就是广商使用要素的一般原则。特殊地,对于完全竞争的厂商,由于其产品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即厂商产量的增减并不造成市场价格的变化,价格可以看作常数,因而有MR=P。所以对于完全竞争的厂商:(8.5)MRP=MR·MP=P·MP我们将式(8.5)的结果,叫做边际产品价值,用VMP来表示。显然VMP只是MRP的一个特例,即当MR为常数时,产品价格与要素的边际产量的乘积。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形成的要素价格,一个厂商无法影响市场形成的要素价格,所以可以把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价格看成是常数。以W代表工资率,即劳动的价格,以r代表利息率,即资本的价格。如果我们考虑一个短期过程,假定资本K不变,L可变,那么:VMP=P· MP(8.6)dc_d(W.L+r.K)-WMFC, =(8.7)dLdL这时,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的条件可以写成:VMP=W(8.8)即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为把问题简化,这里我们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即劳动。我们首先来看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由式8.6知道,边际产品价值VMP就是市场的产品价格P与劳动的边际产量MP的乘积。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产品的价格P对厂商来讲是既定的,可看作是常数,而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
从而边际收益产品也是下降的,最终会达到 MRP=MFC。反过来,如果厂商的 MRP<MFC,那么厂商减少一个要素时,成本减少量将大于收益的减少量,因而利 润也将增加,随着要素的不断减少,厂商的产量也在不断减少,它的边际产量增 加、边际收益不变或者增加,因而边际收益产品不断增加,最终会达到 MRP=MFC。 总之,厂商最后实现均衡时,必有: MRP = MFC (8.4) 式(8.4)也可以用数学予以证明。假定厂商使用一种要素、生产一种产品, 追求最大利润,则利润 π 可以表示为: = TR(F) −TC(F) 利润最大的一阶条件为: 0 ( ) ( ) = − = MRP − MFC = dF dTC F dF dTR F dF d 即 MRP=MFC。 因此 MRP=MFC 就是厂商使用要素的一般原则。 特殊地,对于完全竞争的厂商,由于其产品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即厂商产 量的增减并不造成市场价格的变化,价格可以看作常数,因而有 MR=P。所以对 于完全竞争的厂商: MRP = MR • MP = P • MP (8.5) 我们将式(8.5)的结果,叫做边际产品价值,用 VMP 来表示。显然 VMP 只 是 MRP 的一个特例,即当 MR 为常数时,产品价格与要素的边际产量的乘积。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形成的要素价格,一个 厂商无法影响市场形成的要素价格,所以可以把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价格看成是 常数。以 W 代表工资率,即劳动的价格,以 r 代表利息率,即资本的价格。如果 我们考虑一个短期过程,假定资本 K 不变,L 可变,那么: VMP=P·MPL (8.6) W dL d W L r K dL dC MFCL = • + • = = ( ) (8.7) 这时,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的条件可以写成: VMP=W (8.8) 即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为把问题简化,这里我们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即劳动。我们首先来看厂商的 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由式 8.6 知道,边际产品价值 VMP 就是市场的产品 价格 P 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MPL的乘积。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产品的价格 P 对厂商 来讲是既定的,可看作是常数,而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

边际产量MPL是递减的,因而边际产品价值也必将是递减的,因此VMP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8-1所示。VMP的斜率与产品的价格有关,价格越高,曲线也越陡。现在来考虑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由式8.8可知,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遵循VMP=W的原则,同时劳动的价格W也是由市场决定的,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如图8-1所示,假定市场的劳动价格是W1,按照VMP=W的原则,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将是LI,因为只有使用L的劳动,它才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假定市场的劳动价格下降到W2,这时VMP>W2,对厂商来讲增加要素的使用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将大于成本的增量,因而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将增加,在图中是增加到Ls:如果市场的劳动价格下降到W3,那么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将提高到L3,..,依此类推。可以看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需求曲线和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即VMP曲线是重合的,二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WWiW2hW3VMF0LLLL图8-1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和要素的需求曲线重合意味着,当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是不变的。由于VMP=P·MP,所以上述特点实际上隐含着两个条件:(1)产品的价格不受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2)要素的边际产量MP曲线不受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显然,如果我们只考虑一种可变要素,完全竞争的厂商满足这两个条件:如果我们考虑厂商使用多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情况,则条件二不能被满足;如果考虑多个厂商的要素调整,条件一也不能满足(详细讨论见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部分。由此可知,只要所考虑的情况不能满足上述全部两个条件,则要素需求曲线就会偏离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边际产量 MPL是递减的,因而边际产品价值也必将是递减的,因此 VMP 曲线是一 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 8-1 所示。VMP 的斜率与产品的价格有关,价格越 高,曲线也越陡。 现在来考虑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由式 8.8 可知,完全竞争厂商 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遵循 VMP=W 的原则,同时劳动的价格 W 也是由市场决定的, 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如图 8-1 所示,假定市场的劳动价格是 W1,按照 VMP=W 的原则,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将是 L1,因为只有使用 L1 的劳动,它才能够 实现利润最大化;假定市场的劳动价格下降到 W2,这时 VMP>W2,对厂商来讲增加 要素的使用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将大于成本的增量,因而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将增 加,在图中是增加到 L2;如果市场的劳动价格下降到 W3,那么厂商对劳动的需求 将提高到 L3,.,依此类推。可以看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有两个重要特 点,一是需求曲线和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即 VMP 曲线是重合的,二是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 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和要素的需求曲线重合意味着,当要素的价格发生 变化时,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是不变的。由于 VMP=P·MP,所以上述特点实 际上隐含着两个条件:(1)产品的价格不受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2)要素的边 际产量 MP 曲线不受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显然,如果我们只考虑一种可变要素, 完全竞争的厂商满足这两个条件;如果我们考虑厂商使用多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情 况,则条件二不能被满足;如果考虑多个厂商的要素调整,条件一也不能满足(详 细讨论见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部分)。由此可知,只要所考虑的情况不能满足上 述全部两个条件,则要素需求曲线就会偏离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C B A W W1 W2 W3 O L1 L2 L3 L VMP 图 8-1 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第五节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推导了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我们知道,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市场需求曲线可以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简单地横向加总得到,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将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简单地横向加总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我们前面所推导的需求曲线都附加了一定的前提。我们推导厂商需求曲线的时候,实际上假定了当市场中要素价格变动的时候,其它厂商的要素使用量是不变的,从而产品的供给不变,产品的价格也就是不变的。当我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单个的厂商而是整个市场的时候,这个假设显然就不适宜了。我们考虑一个单要素的市场。当完全竞争市场中劳动的价格下降的时候,所有的厂商都会增加对劳动的使用量,于是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将会向右移动,产品的价格下降,产量上升。产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导致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移动,从而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也会发生变动。当要素的价格上升时,所有厂商都会减少对要素的使用量,于是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会向左移动,从而产品的价格上升,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也会发生移动,要素的需求曲线跟着移动。WanWoVMPi=PI'MPHNVMPo=Po-MPWiL2L0LoLi图8-2行业调整曲线如图8-2,厂商原来使用的劳动是Lo,劳动的价格是Wo,此时产品的价格是Po,边际产品价值VMP=P。·MPL,因而厂商处于VMP。曲线上一点H。如果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劳动价格下降到W,则行业内所有厂商都会增加劳动的使用量,从而所有厂商的产品供给曲线都会向右移动,市场的产品供给曲线当然也会向右移
第五节 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推导了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我们知道,在完 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市场需求曲线可以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简单地横向加 总得到,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将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简单地横向加总来得到市 场需求曲线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我们前面所推导的需求曲线都附加了 一定的前提。我们推导厂商需求曲线的时候,实际上假定了当市场中要素价格变 动的时候,其它厂商的要素使用量是不变的,从而产品的供给不变,产品的价格 也就是不变的。当我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单个的厂商而是整个市场的时候,这个假 设显然就不适宜了。 我们考虑一个单要素的市场。当完全竞争市场中劳动的价格下降的时候,所 有的厂商都会增加对劳动的使用量,于是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将会向右移动,产 品的价格下降,产量上升。产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导致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移动, 从而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也会发生变动。当要素的价格上升时,所有厂商都会减 少对要素的使用量,于是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会向左移动,从而产品的价格上升, 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也会发生移动,要素的需求曲线跟着移动。 如图 8-2,厂商原来使用的劳动是 L0,劳动的价格是 W0,此时产品的价格是 P0,边际产品价值 VMP0=P0·MPL,因而厂商处于 VMP0曲线上一点 H。如果完全竞 争市场中的劳动价格下降到 W1,则行业内所有厂商都会增加劳动的使用量,从而 所有厂商的产品供给曲线都会向右移动,市场的产品供给曲线当然也会向右移 O L0 L1 L2 L I VMP1=P1·MP VMP0=P0·MP dm H W W0 W1 图 8-2 行业调整曲线

动,这样产品的价格将下降到P1。由于VMP=P·MP,产品价格的下降将导致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也下降为VMPi。从图8-2可知,在W.的价格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将不是与W,=VMP相对应的Lz,而是W,=VMP,所决定的VMP上的一点I,劳动需求量将是L。同样道理,在不同的劳动价格下,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劳动需求与劳动价格的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d。由于该需求曲线考虑了要素价格改变时行业内所有厂商共同行动所引起的全部调整,所以又被称为行业调整曲线。行业调整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斜率要更陡一些。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可以看作是行业调整曲线的简单的水平相加。如完全竞争的市场共有n个厂商,市场需求曲线可以表示为:D=Edm(i)d.(i)是第i个厂商经行业调整之后的要素需求曲线。第六节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同产品市场类似,生产要素市场也有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之分。研究生产要素市场必须和产品市场的研究结合起来,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只研究两种最简单的情况:厂商在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而在要素市场上是断的、厂商在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的。一、卖方垒断卖方断指的是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作为一个垄断者对产品的价格具有很大影响力,因而其产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并且位于需求曲线下方(见第七章有关内容)。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作为一个完全竞争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决定的要素价格,并且在这个价格下厂商能够得到它想要的任何数量的生产要素,因此,厂商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为了方便,以下我们的研究都以劳动为例,其它生产要素的研究类似。在上二节中,我们已经知道,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MRP=MFC,即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厂商。在卖方断情况下,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而劳动的价格既定,从而MFC=W。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可以写成:MRP=W(8.9)
动,这样产品的价格将下降到 P1。由于 VMP=P·MP,产品价格的下降将导致边际 产品价值曲线也下降为 VMP1。从图 8-2 可知,在 W1的价格下,厂商对生产要素 的需求将不是与 W1=VMP0相对应的 L2,而是 W1=VMP1所决定的 VMP1上的一点 I,劳 动需求量将是 L1。同样道理,在不同的劳动价格下,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劳动需 求与劳动价格的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 dm。由 于该需求曲线考虑了要素价格改变时行业内所有厂商共同行动所引起的全部调 整,所以又被称为行业调整曲线。行业调整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斜率要 更陡一些。 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可以看作是行业调整曲线的简单的水平相加。如完 全竞争的市场共有 n 个厂商,市场需求曲线可以表示为: = = n i m D d i 1 ( ) dm(i)是第 i 个厂商经行业调整之后的要素需求曲线。 第六节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同产品市场类似,生产要素市场也有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 之分。研究生产要素市场必须和产品市场的研究结合起来,为了简化问题,我们 只研究两种最简单的情况:厂商在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而在要素市场上是垄断 的、厂商在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的。 一、 卖方垄断 卖方垄断指的是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 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作为一个垄断者对产品的价格具有很大影响力,因而其 产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并且 位于需求曲线下方(见第七章有关内容)。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作为一个完 全竞争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决定的要素价格,并且在这个价格下厂商能够得 到它想要的任何数量的生产要素,因此,厂商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为了方便,以下我们的研究都以劳动为例,其它生产要素的研究类似。在上 一节中,我们已经知道,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 MRP=MFC,即边际产品价值 等于边际要素成本,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厂商。在卖方垄断情况下,要素市场是 完全竞争的,因而劳动的价格既定,从而 MFC=W。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可以 写成: MRP=W (8.9)

再来看MRP。由于MRP=MR·MP,在产品市场上,MR是不断递减的,MP也是不断递减的,因而MRP也是不断递减的,相比较于VMP=P-MP,显然MRP要下降得更快,且总是比VMP要低(注意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在需求曲线的下方且斜率更陡),因此MR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斜率比完全竞争的情况要更陡。WWoMRP0LLo图8-3卖方垒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图8-3给出了卖方断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按照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MRP=W,给定要素的市场价格是Wo,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必定是Lo,因为只有在这个劳动使用量上,MRP和W才相等。给定其它的劳动价格,我们都可以知道,劳动的价格与厂商对劳动的需求的组合点必定位于MRP曲线上。因此,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就是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已知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之后,只要将市场中所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横向加总就可以得到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这一点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不同,完全竞争市场要先经过调整得到行业调整曲线再将行业调整曲线横向加总。对于卖方垄断厂商来说,在产品市场上它的边际收益MR是由需求决定的,劳动的边际产量由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因而无论厂商如何调整要素的数量,其MRP曲线是不变的,因而行业调整曲线仍然是MRP曲线。二、买方垒断买方垄断是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要素市场之所以出现买方断,可能是由于在一个特定区域只有一家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也可能是由于某个厂商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并非为其它厂商所需要。先来研究产品市场。由于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因而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形成的既定的产品价格,在这个价格下厂商可以以不变的价格卖出它所
再来看 MRP。由于 MRP=MR·MP,在产品市场上,MR 是不断递减的,MP 也是不 断递减的,因而 MRP 也是不断递减的,相比较于 VMP=P·MP,显然 MRP 要下降得更 快,且总是比 VMP 要低(注意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在需求曲线的下方且斜率更 陡),因此 MRP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斜率比完全竞争的情况要更陡。 图 8-3 给出了卖方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按照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 使用原则 MRP=W,给定要素的市场价格是 W0,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必定是 L0,因 为只有在这个劳动使用量上,MRP 和 W0才相等。给定其它的劳动价格,我们都可 以知道,劳动的价格与厂商对劳动的需求的组合点必定位于 MRP 曲线上。因此,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就是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已知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之后,只要将市场中所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横向加总就可以得到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这一点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不同,完全 竞争市场要先经过调整得到行业调整曲线再将行业调整曲线横向加总。对于卖方 垄断厂商来说,在产品市场上它的边际收益 MR 是由需求决定的,劳动的边际产 量由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因而无论厂商如何调整要素的数量,其 MRP 曲线是不 变的,因而行业调整曲线仍然是 MRP 曲线。 二、 买方垄断 买方垄断是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 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要素市场之所以出现买方垄断,可能是由于在一 个特定区域只有一家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也可能是由于某个厂商所需要的生产要 素并非为其它厂商所需要。 先来研究产品市场。由于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因而厂商只能被动地 接受市场形成的既定的产品价格,在这个价格下厂商可以以不变的价格卖出它所 O L0 L W W0 MRP 图 8-3 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有的产品,因此对厂商来讲,可以将产品的价格看成常数。这样,MR=AR=P(有关内容见第六章)。再来看要素市场。我们假定只有一种要素一劳动L。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还是MRP=MFC,这一点对于买方断的厂商仍然适用。结合产品市场,可以得到:(8.10)MRP =MR·MP, =P·MP, =VMP可见,买方垄断条件下,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再来看厂商的要素成本问题。在买方垄断条件下,要素市场中只有一个买方,因而该要素的市场供给曲线就是厂商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市场供给曲线必定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因为站在市场的角度,要素的价格提高,消费者愿意提供的要素的数量也会跟着提高,即要素供给量和价格成正相关。所以厂商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见图8一4中的S曲线。下面我们再来看要素成本问题。先引入平均要素成本的概念。平均要素成本(AFC)指厂商为使用每一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按照定义,可以得到:AFC-TC.W.L-W(8.11)LL可以看出,平均要素成本就是厂商使用要素的价格,因此厂商的要素平均成本曲线就是厂商所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它表示消费者在不同的要素价格下愿意提供的要素数量,同时也表示厂商在不同价格能够雇用的要素数量(见图8-4)。再来看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问题。为简单起见,假定要素供给函数是线性的,即:(a、b均为常数,且b>0)W(L)=a+bL则:MFC = dTC_ d(W(L)·L)_ d(aL +bL)2=a+2bL(8.12)dLdLdL进而可以得到:MFC=W(L)+bL(8.13)从式8.13可以知道,边际要素成本总是比要素的价格要高。厂商在买方垫断的市场上所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明随着该厂商要素购买量的增加,它必须支付的要素价格会越来越高。当买方垒断的商每增加一单位要素的使用,它就必须以新的更高的价格购买所有的要素,由此所导致的总成本增量必然大于平均要素成本的增量。因此,边际要素成本曲线总是位于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之上,且其斜率也比平均要素成本大。如图8-4所示,VMP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MFC为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SL为厂商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由于MRP=VMP,因而厂商的要素使用
有的产品,因此对厂商来讲,可以将产品的价格看成常数。这样,MR=AR=P(有 关内容见第六章)。 再来看要素市场。我们假定只有一种要素—劳动 L。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还 是 MRP=MFC,这一点对于买方垄断的厂商仍然适用。结合产品市场,可以得到: MRP = MR• MPL = P• MPL =VMP (8.10) 可见,买方垄断条件下,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再 来看厂商的要素成本问题。在买方垄断条件下,要素市场中只有一个买方,因而 该要素的市场供给曲线就是厂商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市场供给曲线必定是向 右上方倾斜的,因为站在市场的角度,要素的价格提高,消费者愿意提供的要素 的数量也会跟着提高,即要素供给量和价格成正相关。所以厂商所面临的要素供 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见图 8—4 中的 SL曲线。下面我们再来看要素成本 问题。 先引入平均要素成本的概念。平均要素成本(AFC)指厂商为使用每一单位生 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按照定义,可以得到: W L W L L TC AFC = • = = (8.11) 可以看出,平均要素成本就是厂商使用要素的价格,因此厂商的要素平均成 本曲线就是厂商所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它表示消费者在不同的要素价格下愿意 提供的要素数量,同时也表示厂商在不同价格下能够雇用的要素数量(见图 8-4)。 再来看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问题。为简单起见,假定要素供给函数是线性的, 即: W (L) = a + bL (a、b 均为常数,且 b>0) 则: a bL dL d aL bL dL d W L L dL dTC MFC 2 ( ( ) ) ( ) 2 = + + = • = = (8.12) 进而可以得到: MFC = W (L) + bL (8.13) 从式 8.13 可以知道,边际要素成本总是比要素的价格要高。厂商在买方垄 断的市场上所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表明随着该厂商要素购买 量的增加,它必须支付的要素价格会越来越高。当买方垄断的厂商每增加一单位 要素的使用,它就必须以新的更高的价格购买所有的要素,由此所导致的总成本 增量必然大于平均要素成本的增量。因此,边际要素成本曲线总是位于平均要素 成本曲线之上,且其斜率也比平均要素成本大。 如图 8-4 所示,VMP 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MFC 为厂商的边际要素成 本曲线,SL为厂商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由于 MRP=VMP,因而厂商的要素使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9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3)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8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3)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7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1/3)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6讲 完全竞争市场(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5讲 完全竞争市场(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4讲 期中考试(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3讲 生产成本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2讲 成本论(2/2)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1讲 成本论(1/2)第一节 有关成本与利润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厂商的短期成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0讲 生产理论(3/3)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 规模报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9讲 生产理论(2/3)第三节 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8讲 生产理论(1/3)第一节 企业及其目标 第二节 生产过程与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7讲 第二、三章练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6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2/2)第三节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第五节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六节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5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2)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简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 预算线(Budget Line).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4讲 供求理论(3/3)第四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第五节 蛛网模型 第六节 需求和供给分析与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3讲 供求理论(2/3)第三节 弹性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2讲 供求理论(1/3)第一节 需求分析 第二节 供给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1讲 导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A卷,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1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2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3讲 一般均衡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4讲 福利经济学.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5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2)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垄断.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6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2/2)第三节 外部影响与产权配置 第四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框架及研究问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内涵 第二节 GDP的核算方法.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三节 国民收入统计核算.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变量.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与消费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节 消费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三节 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节 三、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五节 乘数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二节 产品市场与IS曲线.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四节 LM曲线.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四节 IS-LM模型分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