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9讲 生产理论(2/3)第三节 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

第九讲生产理论(2)【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生产函数的图形,以及各种产量变动的规律与相互关系,特别是从中分析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本讲的重点】各种产量变动的规律及相互关系,生产函数的合理投入区域。【本讲的难点】各种产量变动的规律及相互关系,生产函数的合理投入区域。【复习提问】生产函数的含义。【本讲课程的引入】在西方经济学中,不论厂商的组织形式如何,通常都假定厂商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三节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的分析,其目的是要找出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是一个区间,或范围)。生产函数给定了厂商为了达到某个产量可采取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组合。但是,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可供厂商自由选择。例如,某服装厂订单突然激增,需要在下个月将产量增加一倍,此时厂商多半只能采用多雇佣工人,加班加点的方法,因为下一个月内增建厂房,并增加一倍的机器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厂商也不知道这种订单增加是长期现象还是暂时现象。因此西方经济学中区分厂商的短期生产决策和长期生产决策,即长期生产理论和短期生产理论。所谓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期:而长期则是指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短期中根据要素的可变性,将全部生产要素投入分为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固定投入是指一定时期内,其数量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要素。例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可变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要素。例如,劳动、原材料、易耗品等。长期中全部生产要素都可以变动。因此厂商可以根据需求状况和企业的经营状况,扩大或缩小企业的生产规模,乃至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投入和变动投入的区别。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短期和长期并不是一段规定的时期(如一年、十年),而是以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划分标准的,其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要想改变钢铁厂的炼钢设备数量可能需要2年的时间;而增加一家饮食店,并对其进行全新装修则只需几个月。本节介绍短期生产理论,下节介绍长期生产理论
第九讲 生产理论(2)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生产函数的图形,以及各种 产量变动的规律与相互关系,特别是从中分析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本讲的重点】各种产量变动的规律及相互关系,生产函数的合理投入区域。 【本讲的难点】各种产量变动的规律及相互关系,生产函数的合理投入区域。 【复习提问】生产函数的含义。 【本讲课程的引入】在西方经济学中,不论厂商的组织形式如何,通常都假定厂 商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三节 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 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的分析,其目的是要找出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 区域(是一个区间,或范围)。 生产函数给定了厂商为了达到某个产量可采取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组合。 但是,有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可供厂商自由选择。例如,某服装厂订单突然 激增,需要在下个月将产量增加一倍,此时厂商多半只能采用多雇佣工人,加班 加点的方法,因为下一个月内增建厂房,并增加一倍的机器是不太现实的,而且 厂商也不知道这种订单增加是长期现象还是暂时现象。因此西方经济学中区分厂 商的短期生产决策和长期生产决策,即长期生产理论和短期生产理论。 所谓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期;而长期则是 指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短期中根据要素的可变性,将全部生 产要素投入分为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固定投入是指一定时期内,其数量不随产 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要素。例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可变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其数量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要素。例如,劳动、原材料、易耗品等。长期中全 部生产要素都可以变动。因此厂商可以根据需求状况和企业的经营状况,扩大或 缩小企业的生产规模,乃至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投入和变动 投入的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短期和长期并不是一段规定的时期(如一 年、十年),而是以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划分标准的,其时间 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要想改变钢铁厂的炼钢设备数量可能需要 2 年的时 间;而增加一家饮食店,并对其进行全新装修则只需几个月。 本节介绍短期生产理论,下节介绍长期生产理论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表达式微观经济学中常以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理论。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表示产量(Q)随一种可变投入(X)的变化而变化。(4.5)函数形式如下:Q=f (x)若假设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要素,并设资本要素不变,劳动要素可变,则有函数:Q=r(L,K)(4.6)或短期生产函数可简记为:(4.7)Q=f(L)该函数研究的是在既定生产规模下厂商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反映企业的日常生产决策。只是这里产出量仅仅同一种可变投入存在依存关系,其它要素并不改变。产量包括三个不同变量,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二、产量曲线在微观经济学中,产量的概念指的是实物量,而非产值。1.总产量曲线(TotalProduct)总产量(记为TP)是在资本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与一定可变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总和。公式为:TP = f(L)(4.8)总产量曲线的特点:初期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总产量一递增的增长率上升,然后以递减的增长率上升,达到某一极大值后,随着可变投入的继续增加反而下降。见下面图形。1.平均产量曲线(AverageProduct)平均产量(记为AP)是指平均每个单位可变生产要素劳动所能生产的产量。公式为:TP -f(L)AP-3(4.9)LL平均产量变动的特点:初期,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平均产量不断增加,到一定点达到极大值,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转而下降。3.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边际产量(记为MP,)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两。公式为:-A或ATP_ df(L)MP, = Lim(4.10)mAdL
一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表达式 微观经济学中常以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理论。一种可变生 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表示产量(Q)随一种可变投入(X)的变化而变化。 函数形式如下: Q = f(X) (4.5) 若假设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要素,并设资本要素不变,劳动要素可变,则 有函数: Q = f (L,K) (4.6) 或短期生产函数可简记为: Q = f (L) (4.7) 该函数研究的是在既定生产规模下厂商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反映企业 的日常生产决策。只是这里产出量仅仅同一种可变投入存在依存关系,其它要素 并不改变。产量包括三个不同变量,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二 产量曲线 在微观经济学中,产量的概念指的是实物量,而非产值。 1. 总产量曲线(Total Product) 总产量(记为 TPL)是在资本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与一定可变生产要素劳动 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总和。公式为: TP f (L) L = (4.8) 总产量曲线的特点:初期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总产量一递增的增长率上升, 然后以递减的增长率上升,达到某一极大值后,随着可变投入的继续增加反而下 降。见下面图形。 1. 平均产量曲线(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量(记为 APL )是指平均每个单位可变生产要素劳动所能生产的产量。 公式为: ( ) L f L L TP AP L L = = (4.9) 平均产量变动的特点:初期,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平均产量不断增加, 到一定点达到极大值,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转而下降。 3.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边际产量(记为 MPL)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引起的总 产量的变动两。公式为: L TP MP L L = 或 ( ) dL df L L TP MP Lim L L L = = →0 (4.10)

边际产量曲线变动的特点:边际产量在开始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不断增加,到一定点达极大值,之后开始下降,边际产量可以下降为零,甚至为负。边际产量是总量增量的变动情况,它的最大值在TP由递增上升转入递减上升的拐点。三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表 4—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劳动投入总产量平均产边际产量资本投入量量 (K)量(APL)(TPL)(MPL)(L)00-201206.06.006.022013.56.757.532021.07.007.542028.07.007.052034.06.06.8062038.06.304.072038.05.400.082037.04.60-1.0根据以上的定义和公式,可看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随劳动投入量的变动而变动,在短期函数中,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表4.1和图4-1来表示(图表中的数字是假设的)。图4一1是根据表4一1绘制的产量曲线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数量L,纵坐标表示产量Q,TPL、AP和MPL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这三条曲线都是先呈上升趋势,而后达到本身的最大值后,再呈下降趋势。将三条产量曲线绘于同一个坐标图中,即成一张标准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如图4一2所示。这张图反映了短期生产中有关产量曲线的相互关系。首先来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从定义来看,MP,==P,ALdL可知边际产量是总产量的一阶导数,表示了总产量的变化率。两条产量曲线的形状恰好反映了这种关系。从图4一1来看,当劳动投入量从0增加到L时,MPL
边际产量曲线变动的特点:边际产量在开始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不 断增加,到一定点达极大值,之后开始下降,边际产量可以下降为零,甚至为负。 边际产量是总量增量的变动情况,它的最大值在 TP 由递增上升转入递减上升的 拐点。 三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表 4—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资本投入 量(K) 劳动投入 量 (L) 总产量 (TPL) 平均产 量(APL) 边际产量 (MPL) 20 0 0 — — 20 1 6.0 6.00 6.0 20 2 13.5 6.75 7.5 20 3 21.0 7.00 7.5 20 4 28.0 7.00 7.0 20 5 34.0 6.80 6.0 20 6 38.0 6.30 4.0 20 7 38.0 5.40 0.0 20 8 37.0 4.60 -1.0 根据以上的定义和公式,可看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随劳动投入 量的变动而变动,在短期函数中,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表 4.1 和 图 4-1 来表示(图表中的数字是假设的)。 图 4—1 是根据表 4—1 绘制的产量曲线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可变要素劳动的 投入数量 L,纵坐标表示产量 Q,TPL、APL和 MPL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总产量曲 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这三条曲线都是先呈上升趋势,而后达到本 身的最大值后,再呈下降趋势。将三条产量曲线绘于同一个坐标图中,即成一张 标准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如图 4—2 所示。这张图反 映了短期生产中有关产量曲线的相互关系。 首先来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从定义来看, dL dTP L TP MP L L L = = , 可知边际产量是总产量的一阶导数,表示了总产量的变化率。两条产量曲线的形 状恰好反映了这种关系。从图 4—1 来看,当劳动投入量从 0 增加到 L2时,MPL (

为正值且曲线呈上升趋势,由于MP.表示TP的变化率,TPL曲线以递增的变化率上升:同理,当劳动量从L增加到L时,MP.为正值但曲线下降,TP曲线以递减的变化率上升;当劳动投入量恰好为L时,MPL=0,即相应的TPL曲线斜率为零,TP.曲线达到最大值。当劳动投入QTP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D'APLL0MPL图4一1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二)量为L时,MP曲线达到顶点,对应的TP曲线上的B点是斜率递增和递减的拐点。当进一步增加劳动投入量时,MPL为负值,所以TP曲线开始下降。此外,根据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在已知TP曲线的情况下就可从中推出MP曲线,因为TP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值。如图,当劳动投入量为L,时,过TP,曲线上A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L值,它等于AL的高度。其次再来看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由定义:AP-可知,任一劳动投入量的平均产量都可以用与该要素投入量对应的总产量曲线上点与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表示。图中,当劳动投入量为L,时,连结TP曲线上A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OA的斜率为4L,AL就是相应的AP.值,它等于AL的高度。第三,关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从图4一2中可以看出,当劳动投入量小于L时,MP>APL,APL曲线上升;当劳动投入量大于L时,MPL<APL,APL曲线下降;当劳动投入量等于L时,MPL=APL,且此时APL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就任何一对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而言,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就会把平均产量拉上,反之,则边际产量把平均产量拉下。而当MPL与APL相交时,APL必达到最大值。此时,OC即是TPL曲线上C点的切线,也是C点与原点的关于这一点,可用数学方法证明。APL曲线的斜率可表示为:
为正值且曲线呈上升趋势,由于 MPL表示 TPL的变化率,TPL曲线以递增的变化 率上升;同理,当劳动量从 L2 增加到 L4 时,MPL 为正值但曲线下降,TPL 曲线 以递减的变化率上升;当劳动投入量恰好为 L4时,MPL =0 ,即相应的 TPL曲线 斜率为零,TPL曲线达到最大值。当劳动投入 量为 L2 时,MPL 曲线达到顶点,对应的 TPL 曲线上的 B 点是斜率递增和递减的 拐点。当进一步增加劳动投入量时,MPL为负值,所以 TPL曲线开始下降。 此外,根据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在已知 TPL曲线的情况下就可从 中推出 MPL 曲线,因为 TPL 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 MPL 值。如 图,当劳动投入量为 L1时,过 TPL曲线上 A 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 MPL 值,它等于 1 ' A L 的高度。 其次再来看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由定义: L TP AP L L = 可知,任一 劳动投入量的平均产量都可以用与该要素投入量对应的总产量曲线上点与原点 之间连线的斜率表示。图中,当劳动投入量为 L1时,连结 TPL曲线上 A 点和坐 标原点的线段 OA 的斜率为 1 1 OL AL , 1 1 OL AL 就是相应的 APL值,它等于 1 '' A L 的高度。 第三,关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从图 4—2 中可以看出,当劳 动投入量小于 L3时,MPL>APL,APL曲线上升;当劳动投入量大于 L3时,MPL<APL, APL曲线下降;当劳动投入量等于 L3时,MPL=APL,且此时 APL达到最大值。这 是因为就任何一对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而言,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就会 把平均产量拉上,反之,则边际产量把平均产量拉下。而当 MPL与 APL相交时, APL必达到最大值①。此时,OC 即是 TPL曲线上 C 点的切线,也是 C 点与原点的 ①关于这一点,可用数学方法证明。 APL 曲线的斜率可表示为: O B ′ A ′ Q A ″ APL L1 L2 L3 L4 D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L A B C MPL TPL C′ D′′ 图 4—1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二)

连线,其斜率即是C点所对应的劳动投入量L,的MPL值,也是APL值。由于AP是最大值,所以OC是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掌握边际值和平均值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例题: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A)A、平均产量增加;B、平均产量减少;C、平均产量不变;D、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四边际报酬递减规律TP、AP、MP为什么会存在上述变动规律?西方经济学认为这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起作用的结果。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的增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的应用或转化形态。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要的数量,随着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可变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所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关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一个经验性的总结,但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生产函数似乎都符合这个规律;第dAP=(TP)-(MP,-AP)L>0,:当MPL>APL时,APL曲线斜率为正,即APL曲线是上升的;当MP<AP时,APL曲线斜率为负,即AP,曲线是下降的;当MP,=AP,时,APL曲线的斜率为零,即APL曲线达到极值,此处为极大值
连线,其斜率即是 C 点所对应的劳动投入量 L3的 MPL值,也是 APL值。由于 APL 是最大值,所以 OC 是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 (掌握边际值和平均值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例题: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A) A、平均产量增加; B、平均产量减少; C、平均产量不变; D、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四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TP、AP、MP 为什么会存在上述变动规律?西方经济学认为这是由于边际报 酬递减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 连续的增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 一特定数值时,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 要素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 是递减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边际效 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的应用或转化形态。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 于,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 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要 的数量,随着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可变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的 配合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所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 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 量就是呈递减趋势。 关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 一个经验性的总结,但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生产函数似乎都符合这个规律;第 ( ) L L L L MP AP L L TP dL d dL dAP = − = 1 ∵L>0,∴当 MPL>APL 时,APL 曲线斜率为正,即 APL 曲线是上升的;当 MPL APL 时,APL 曲线 斜率为负,即 APL 曲线是下降的;当 MPL = APL 时,APL 曲线的斜率为零,即 APL 曲线达到极值,此处为 极大值

二,这一规律的前提之一是假定技术水平不变,故它不能预示技术情况发生变化时,增加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影响;第三,这一规律的另一前提是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维持不变的,所以这个规律不适用于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的情况,即不适用于长期生产函数;第四,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完全可能的,即可变技术系数。例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A、存在技术进步;B、生产技术水平不变;C、具有两种以上可变要素的生产:D、只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E、只有不变要素的生产。BD五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及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的确定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可以把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I、II、IⅢI,如图4一2所示。第I阶段(O一L,阶段):收益递增阶段,生产者不应停留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从而劳动的平均产量和总产量都在上升,且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生产要素相对于不变生产要素投入量显得过小,不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不高,因此,生产者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生产者将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把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第II阶段(L一L阶段):收益递减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劳动的平均产量,从而使平均产量递减。但由于边际产量仍大于零,所以总产量仍然连续增加,但以递减的变化率增加。在这一阶段的起点L,AP达到最大,在终点L,TPL达到最大。第IⅢI阶段(L之后):负收益阶段,生产者不能进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变为负值,总产量开始下降。这说明,在这一阶段生产出现亢余,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对于不变生产要素来说已经太多,生产者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理性的生产者将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把生产退回到第II阶段。由此可见,合理的生产阶段在第Ⅱ阶段,理性的厂商将选择在这一阶段进行
二,这一规律的前提之一是假定技术水平不变,故它不能预示技术情况发生变化 时,增加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影响;第三,这一规律的另一前提是至少 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维持不变的,所以这个规律不适用于所有生产要素同时 变动的情况,即不适用于长期生产函数;第四,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 完全可能的,即可变技术系数。 例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A、存在技术进步; B、生产技术水平不变; C、具有两种以上可变要素的生产; D、只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 E、只有不变要素的生产。 BD 五 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及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的确定 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可以把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 阶段:Ⅰ、Ⅱ、Ⅲ,如图 4—2 所示。 第Ⅰ阶段(O—L3 阶段):收益递增阶段,生产者不应停留的阶段。在这一 阶段中,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从而劳动的平均产量和总产 量都在上升,且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生产要素相 对于不变生产要素投入量显得过小,不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不高,因此,生产 者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生产者将增加生产要素 投入量,把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第Ⅱ阶段(L3—L4 阶段):收益递减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劳动的平均 产量,从而使平均产量递减。但由于边际产量仍大于零,所以总产量仍然连续增 加,但以递减的变化率增加。在这一阶段的起点 L3,APL达到最大,在终点 L4, TPL达到最大。 第Ⅲ阶段(L4 之后):负收益阶段,生产者不能进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变为负值,总产量开始下降。这说明,在这一阶段, 生产出现冗余,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对于不变生产要素来说已经太多,生产 者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理性的生产者将减少可变生产要 素的投入量,把生产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合理的生产阶段在第Ⅱ阶段,理性的厂商将选择在这一阶段进行

生产。至于选择在第II阶段的哪一点生产,要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收益。用下面的分析也可以得到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第一个阶段I:MPLt但>0,且MPL>APLAPL1:Q/LTaL/Q+a可变投入劳动效率提高TPLt:QtaK/Qia固定投入资本效率提高.增加可变投入可提高所有投入的效率,因此和固定投入相比,可变投入太少,很不经济。第三个阶段III:MPL!且0,但MPL<APL;APL+;TPL1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在第二个阶段进行生产是合理的。【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短期生产函数,也就是只有一个变量的生产函数,和生产决策(要在第二个阶段进行生产)。【本讲课程的作业】课后复习4、5;预习长期生产函数
生产。至于选择在第Ⅱ阶段的哪一点生产,要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收益。 用下面的分析也可以得到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第一个阶段Ⅰ:MPL↑↓但>0,且 MPL>APL APL↑:Q/L↑âL/Q↓â可变投入 劳动效率提高 TPL↑:Q↑âK/Q↓â固定投入资本效率提高 ∴增加可变投入可提高所有投入的效率,因此和固定投入相比,可变投入太 少,很不经济。 第三个阶段Ⅲ:MPL↓且<0 APL↓:Q/L↓âL/Q↑â可变投入劳动效率降低 TPL↓:Q↓âK/Q↑â固定投入资本效率降低 ∴增加可变投入将降低所有投入的效率,因此和固定投入相比,可变投入 太多,很不经济。 第二个阶段Ⅱ:MPL↓且>0,但 MPL<APL ;APL↓;TPL↑由此我们也可以得 到在第二个阶段进行生产是合理的。 【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短期生产函数,也就是只有一个变量的 生产函数,和生产决策(要在第二个阶段进行生产)。 【本讲课程的作业】课后复习 4、5;预习长期生产函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8讲 生产理论(1/3)第一节 企业及其目标 第二节 生产过程与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7讲 第二、三章练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6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2/2)第三节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第五节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六节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5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2)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简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 预算线(Budget Line).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4讲 供求理论(3/3)第四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第五节 蛛网模型 第六节 需求和供给分析与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3讲 供求理论(2/3)第三节 弹性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2讲 供求理论(1/3)第一节 需求分析 第二节 供给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1讲 导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A卷,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B卷,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B卷,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A卷,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B3(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A3(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A3(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B3(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各章习题(答案,共二十九章).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各章习题(题目,共二十九章).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二).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icroeconomics(一).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0讲 生产理论(3/3)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 规模报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1讲 成本论(1/2)第一节 有关成本与利润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厂商的短期成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2讲 成本论(2/2)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3讲 生产成本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4讲 期中考试(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5讲 完全竞争市场(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6讲 完全竞争市场(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7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1/3)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8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3)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9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3)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0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1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2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3讲 一般均衡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4讲 福利经济学.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5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2)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垄断.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6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2/2)第三节 外部影响与产权配置 第四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框架及研究问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内涵 第二节 GDP的核算方法.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三节 国民收入统计核算.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