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8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3)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2
文件大小:122.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8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3)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十八讲不完全竞争市场(2)【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了解寡头垄断的含义,清楚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本讲的重点】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和特征、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本讲的难点】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复习提问】垄断厂商,完全竞争厂商。【本讲课程的引入】在现实中符合完全竞争或垄断的严格条件的市场是极为罕见的,现实中的市场则主要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我们称之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第二节垒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断之间的市场组织形式,在这种市场中,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文具有垄断的因素。作为断竞争的市场应具有如下基本的特征:1.市场中存在着较多数目的厂商,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由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已的产量在整个市场中只占有一个很小的比例,因而厂商会认为自已改变产量和价格,不会招致其竞争对手们相应行动的报复。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或称“异质商品”。至于产品差别是指同一产品在价格、外观、性能、质量、构造、颜色、包装、形象、品牌、服务及商标广告等方面的差别以及消费者想象为基础的虚幻的差别。由于存在着这些差别,使得产品成了带有自身特点的“唯一”产品了,也使得消费者有了选择的必然,使得厂商对自已独特产品的生产销售量和价格具有控制力,即具有了一定的垄断能力,而垄断能力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产品区别于其它厂商的程度。产品差别程度越大,垄断程度越高。[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条件是决定垄断竞争市场中存在垄断性的重要原因,因为产品的差异造成广无穷多的独特的产品市场,企业在其独具的市场中具有控制能力,形成对各个独特产品市场的断。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对断形成原因应如何认识?]

第十八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 衡的条件,了解寡头垄断的含义,清楚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 【本讲的重点】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和特征、古诺模型和 斯威齐模型。 【本讲的难点】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 【复习提问】垄断厂商,完全竞争厂商。 【本讲课程的引入】在现实中符合完全竞争或垄断的严格条件的市场是极为罕见 的,现实中的市场则主要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我们称之为垄 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 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一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组织形式,在这种市 场中,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又具有垄断的因素。 作为垄断竞争的市场应具有如下基本的特征: 1. 市场中存在着较多数目的厂商,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由于 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产量在整个市场中只占有一个很小的比例,因而厂商会认 为自己改变产量和价格,不会招致其竞争对手们相应行动的报复。 2. 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或称“异质商品”。至于产品差别是指同 一产品在价格、外观、性能、质量、构造、颜色、包装、形象、品牌、服务及 商标广告等方面的差别以及消费者想象为基础的虚幻的差别。由于存在着这些差 别,使得产品成了带有自身特点的“唯一”产品了,也使得消费者有了选择的必 然,使得厂商对自己独特产品的生产销售量和价格具有控制力,即具有了一定的 垄断能力,而垄断能力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产品区别于其它厂商的程度。产品差 别程度越大,垄断程度越高。 [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条件是决定垄断竞争市场中存在垄断性的重要原因, 因为产品的差异造成了无穷多的独特的产品市场,企业在其独具的市场中具有控 制能力,形成对各个独特产品市场的垄断。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对垄断形成原 因应如何认识?]

3.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都比较容易。资源流动性较强。垄断竞争市场是常见的一种市场结构,如肥皂、洗发水、毛巾、服装、布匹等日用品市场,餐馆、旅馆、商店等服务业市场,牛奶、火腿等食品类市场,书籍、药品等市场大都属于此类。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一)需求曲线由于垄断竞争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别的产品,因而对该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和完全竞争的厂商只是被动地接受市场的价格不同,垄断竞争厂商对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厂商如果将它的产品的价格提高一定的数额,则习惯于消费该物品的消费者可能不会放弃该物品的消费,该产品的需求不会大幅度下降。但若厂商大幅度提价的话,由于存在着大量的替代品,消费者就可能舍弃这种偏好,转而购买该商品的替代品。因此,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相对于完全竞争厂商而言要更陡一些(即更缺乏弹性),而相对于垄断厂商来讲需求曲线要更缓,即更富有弹性。由于在断竞争行业中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替代品,因而市场对某一厂商产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厂商的价格一产量决策,而且取决于其它厂商对该厂商的价格一产量决策是否采取对应的措施。比如一个厂商采取降价行动,如果其它厂商不降价,则该厂商的需求量可能上升很多,但如其它厂商也采取降价措施,则该厂商的需求量不会增加很多。这样在分析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时,就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d曲线表示:在垒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单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在市场中有大量的企业存在,因而单个厂商会认为自已的行动不会引起其它厂商的反应,于是它便认为自已可以象垄断厂商那样,独自决定价格。这样,单个厂商在主观上就有一条斜率较小的需求曲线,称为主观需求曲线。(以2000年空调市场为例,海信降价,但其它企业不降价。)2.D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单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一个垄断竞争厂商降低价格时,其它厂商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势必也会跟着降价,该厂商因而会失去一部分顾客,需求量的上升不会如厂商想象的那么多,因而还存在着另外一条需求曲线,称之为客观需求曲线或比例需求曲线

3. 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都比较容易。资源流动性较强。 垄断竞争市场是常见的一种市场结构,如肥皂、洗发水、毛巾、服装、布匹 等日用品市场,餐馆、旅馆、商店等服务业市场,牛奶、火腿等食品类市场,书 籍、药品等市场大都属于此类。 二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一) 需求曲线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别的产品,因而对该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垄断 能力,和完全竞争的厂商只是被动地接受市场的价格不同,垄断竞争厂商对价格 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厂商如果将它的产品的价格提高一定的数额,则习惯于 消费该物品的消费者可能不会放弃该物品的消费,该产品的需求不会大幅度下 降。但若厂商大幅度提价的话,由于存在着大量的替代品,消费者就可能舍弃这 种偏好,转而购买该商品的替代品。因此,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相对 于完全竞争厂商而言要更陡一些(即更缺乏弹性),而相对于垄断厂商来讲需求 曲线要更缓,即更富有弹性。 由于在垄断竞争行业中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替代品,因而市场对某 一厂商产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厂商的价格―产量决策,而且取决于其它厂商对 该厂商的价格―产量决策是否采取对应的措施。比如一个厂商采取降价行动,如 果其它厂商不降价,则该厂商的需求量可能上升很多,但如其它厂商也采取降价 措施,则该厂商的需求量不会增加很多。这样在分析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时, 就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 d 曲线 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单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 价格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在市场中 有大量的企业存在,因而单个厂商会认为自己的行动不会引起其它厂商的反应, 于是它便认为自己可以象垄断厂商那样,独自决定价格。这样,单个厂商在主观 上就有一条斜率较小的需求曲线,称为主观需求曲线。(以 2000 年空调市场为例, 海信降价,但其它企业不降价。) 2. D 曲线 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单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所有厂商 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在现 实中,一个垄断竞争厂商降低价格时,其它厂商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势必也会 跟着降价,该厂商因而会失去一部分顾客,需求量的上升不会如厂商想象的那么 多,因而还存在着另外一条需求曲线,称之为客观需求曲线或比例需求曲线

P1dP2dd0Q4Q2QQs Q: Q3图7--12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在图7--12中,垄断竞争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为dl,厂商最初的产量为Q1,最初的价格为Pi,因而位于主观需求曲线上的A点。当该厂商将产品的价格由P.下调至P.后,按照其主观需求曲线d,厂商预期其销售量将提高至Q2。但是,由于该厂商降价时,其它厂商也将采取同样的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因此,该厂商的销售量实际只有Q,即介于Q和Q2之间,厂商实际只能移动到B点。当厂商意识到这点之后,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改为通过B点的d2。相反,如果厂商将它的价格由P提高至P3,厂商按照主观需求曲线d会预期自己的需求量将降低至Q4,但由于其它厂商也同样采取提价措施,该厂商需求量的下降并不象预期的那么多,实际的需求量为Q5,即厂商实际移动到C点,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也将随之调整至通过C点的d3。根据客观需求曲线的定义,连结A、B、C三点的曲线D即是客观需求曲线。3.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当所有厂商同样调整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单个垄断竞争长衫d曲线沿着D曲线上下移动。*d曲线表示单个改变价格时预期的产量,而D曲线表示单个厂商在每一价格水平实际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或销售量,所以d曲线与D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平衡状态。*客观需求曲线D,更缺乏弹性,所以更陡峭一些,主观需求曲线弹性较大,较平坦些。(二)收益曲线由于厂商的平均收益AR总是等于该销售量是的价格P,因此平均收益曲线就是厂商的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则平均收益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

在图 7-12 中,垄断竞争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为 d1,厂商最初的产量为 Q1, 最初的价格为 P1,因而位于主观需求曲线上的 A 点。当该厂商将产品的价格由 P1下调至 P2后,按照其主观需求曲线 d1,厂商预期其销售量将提高至 Q2。但是, 由于该厂商降价时,其它厂商也将采取同样的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因此,该厂商的销售量实际只有 Q3,即介于 Q1和 Q2之间,厂商实际只能移动到 B 点。当厂商意识到这点之后,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改为通 过 B 点的 d2。相反,如果厂商将它的价格由 P1提高至 P3,厂商按照主观需求曲 线 d1 会预期自己的需求量将降低至 Q4,但由于其它厂商也同样采取提价措施, 该厂商需求量的下降并不象预期的那么多,实际的需求量为 Q5,即厂商实际移动 到 C 点,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也将随之调整至通过 C 点的 d3。根据客观需求曲线 的定义,连结 A、B、C 三点的曲线 D 即是客观需求曲线。 3. d 曲线与 D 曲线的关系 * 当所有厂商同样调整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单个垄断竞争长衫 d 曲线沿着 D 曲线上下移动。 * d 曲线表示单个改变价格时预期的产量,而 D 曲线表示单个厂商在每一价 格水平实际面临的市场需求量或销售量,所以 d 曲线与 D 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 竞争市场的供求平衡状态。 * 客观需求曲线 D,更缺乏弹性,所以更陡峭一些,主观需求曲线弹性较大, 较平坦些。 (二) 收益曲线 由于厂商的平均收益 AR 总是等于该销售量是的价格 P,因此平均收益曲线 就是厂商的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则平均收益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 P P3 P1 P2 A B C D d2 d3 d1 O Q4 Q5 Q1 Q3 Q2 Q 图 7-12 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斜的,且两线重合。平均收益递减,则边际收益必定也是递减的,并且小于平均收益。所以与龙断厂商类似,龙断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MR)曲线也是位于平均收益AR曲线之下且较AR曲线更为陡峭。三、垒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垄断竞争厂商的在短期内会通过调整它的产量和价格来实现它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如图7--13所示,SMC是代表性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d.是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D是厂商的客观需求曲线。假定厂商一开始处于A点,此时产量是Q,价格为Po。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按照MR=MC的原则来调整其价格和产量,即沿着主观需求曲线调整至B点,此时价格是Pi,产量为QI。由于在行业中的其它厂商也面临着相同的情况,每个厂商都在假定其它厂商不改变产量和价格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原则降低了价格。于是,当其它厂商都降低了自己产品的价格时,代表性厂商实际的需求量不能增加到Q1,而只能是Q和Q之间的一点C,需求量只有Q2。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也要修正到通过C点的d2,边际收益曲线也相应调整至MR2。这样该厂商在P的价格下无法实现最大利润,必须进一步做出调整。按照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2=MC,厂商将会把价格进一步降低至P2,厂商预期自已的需求量将会增加至Q3。但是由于其它厂商采取同样的行动,该厂商的需求量实际只能沿客观需求曲线增加到Q4,厂商在P2价格下仍无法实现最大利润。依此次类推,厂商的价格还需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其主观需求曲线也将沿客观需求曲线不断移动。PIDPoSMCPiP2dd2MR1MR20QQQ2Q4Q3QQ图7--13垄断竞争厂商在短期内的生产调整过程

斜的,且两线重合。平均收益递减,则边际收益必定也是递减的,并且小于平均 收益。所以与垄断厂商类似,垄断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MR)曲线也是位于平均 收益 AR 曲线之下且较 AR 曲线更为陡峭。 三、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的在短期内会通过调整它的产量和价格来实现它的利润最大 化目标。 如图 7-13 所示,SMC 是代表性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d1是厂商的主观需求 曲线,D 是厂商的客观需求曲线。假定厂商一开始处于 A 点,此时产量是 Q0,价 格为 P0。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按照 MR1=MC 的原则来调整其价格和产量, 即沿着主观需求曲线调整至 B 点,此时价格是 P1,产量为 Q1。由于在行业中的其 它厂商也面临着相同的情况,每个厂商都在假定其它厂商不改变产量和价格的条 件下根据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原则降低了价格。于是,当其它厂商都降低了自己产 品的价格时,代表性厂商实际的需求量不能增加到 Q1,而只能是 Q0和 Q1之间的 一点 C,需求量只有 Q2。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也要修正到通过 C 点的 d2,边际收 益曲线也相应调整至 MR2。这样该厂商在 P1的价格下无法实现最大利润,必须进 一步做出调整。按照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MR2=MC,厂商将会把价格进一步降低 至 P2,厂商预期自己的需求量将会增加至 Q3。但是由于其它厂商采取同样的行动, 该厂商的需求量实际只能沿客观需求曲线增加到 Q4,厂商在 P2 价格下仍无法实 现最大利润。依此次类推,厂商的价格还需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其主观需求曲线 也将沿客观需求曲线不断移动。 O Q0 Q2Q4 Q3 Q1 Q d2 d1 E1 E2 C B A D MR2 MR1 SMC P P0 P1 P2 图 7-13 垄断竞争厂商在短期内的生产调整过程

上述调整过程实际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一“试错”过程不断进行,一直持续到实现短期均衡状态为止。如图7-一14所示,厂商实现短期均衡时,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厂商的产量Q符合MR=MC的原则,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因而厂商没有动力改变目前的状态。(2)厂商此时的产量和价格决策恰位于主观需求曲线与客观需求曲线的交点H,亦即厂商按自己能够感觉到的主观需求曲线所做出的价格产量决策恰和其它厂商也做出同样调整的价格产量决策相一致。PDSMCSACPEMROQEQ图7-14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垄断竞争厂商实现短期均衡时的利润如图7--14中阴影部分所示。当然,和垄断厂商、完全竞争厂商一样,垄断竞争厂商也可能获得经济利润,也可能经济利润为零,甚至是亏损,经济利润为负。这主要取决于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与其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如果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之上,也就是说,厂商的平均成本太高或者需求太低,则厂商在短期内无论如何调整其价格和产量,都无法摆脱亏损的命运。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内,垄断竞争厂商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其生产规模来与其它企业进行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能否获得经济利润来选择是进入还是退出一个行业假设垄断竞争厂商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利润,在长期内所有的厂商都会扩大生产规模,也会有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进行生产,在市场总的需求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代表性厂商的市场份额将减少,虽然主观需求曲线不变,但客观需求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从而厂商的产品的实际需求量低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厂商为了实现长期均衡必须降低其价格提高其产量来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主观需求曲线和客观需求曲线都会向左下方移动。这一过程会一直持续到行业内没有新的厂商进入,也没有企业愿意扩大生产规模为止,此时厂商的利润为零

上述调整过程实际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一“试错”过程不断进行,一 直持续到实现短期均衡状态为止。如图 7-14 所示,厂商实现短期均衡时,必须 满足如下条件:(1)厂商的产量 QE符合 MR=MC 的原则,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因而厂商没有动力改变目前的状态。(2)厂商此时的产量和价格决策恰位于主观 需求曲线与客观需求曲线的交点 H,亦即厂商按自己能够感觉到的主观需求曲线 所做出的价格产量决策恰和其它厂商也做出同样调整的价格产量决策相一致。 垄断竞争厂商实现短期均衡时的利润如图 7-14 中阴影部分所示。当然,和 垄断厂商、完全竞争厂商一样,垄断竞争厂商也可能获得经济利润,也可能经济 利润为零,甚至是亏损,经济利润为负。这主要取决于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与 其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如果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位于需求曲线之上,也就是说, 厂商的平均成本太高或者需求太低,则厂商在短期内无论如何调整其价格和产 量,都无法摆脱亏损的命运。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内,垄断竞争厂商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其生产规模来与其它企业进行 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能否获得经济利润来选择是进入还是退出一个行业。 假设垄断竞争厂商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利润,在长期内所有的厂商都会扩 大生产规模,也会有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进行生产,在市场总的需求没有大的改 变的情况下,代表性厂商的市场份额将减少,虽然主观需求曲线不变,但客观需 求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从而厂商的产品的实际需求量低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厂商为了实现长期均衡必须降低其价格提高其产量来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主观需 求曲线和客观需求曲线都会向左下方移动。这一过程会一直持续到行业内没有新 的厂商进入,也没有企业愿意扩大生产规模为止,此时厂商的利润为零。 QE Q MR O H PE E D P SAC SMC d 图 7-14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厂商实现长期均衡时的所处状态如图7--15所示。在长期均衡时,厂商的主观需求曲线d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相切于E点,客观需求曲线也与d和LAC曲线相交于E点,此时厂商的均衡产量Q,满足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要求MR=LMC=SMC。而此时的P=AR=LAC,所以厂商的利润为零。如果考虑行业内厂商亏损,厂商退出行业或者减少产量的过程,与上述的分析过程类似,只不过两条需求曲线的移动方向相反而已,最终均衡的结果都是主观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切,利润为零。LMC0LACPEd-MRQ0QE图7--15垒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从长期均衡的条件看,垄断竞争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相同,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大不同,其差别在于:其一,完全竞争厂商D、AR、MR曲线三线合一,切为平行线。垄断竞争厂商D、AR、重合,且向右下方倾斜,并且MRMC。其四,完全竞争下长期均衡的产量高于垄断竞争时的均衡产量。五、垄断竞争与理想的产量我们将完全竞争的厂商和垄断竞争的厂商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在图8-4中,如果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厂商长期均衡时的产量等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即均衡点为G点;如果是垄断竞争的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E点,即位于G点的左边。所以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Q低于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产量QP。显然相对于断竞争厂商来说,完全竞争市场所能达到的平均成本要低

厂商实现长期均衡时的所处状态如图 7-15 所示。在长期均衡时,厂商的主 观需求曲线 d 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LAC 相切于 E 点,客观需求曲线也与 d 和 LAC 曲线相交于 E 点,此时厂商的均衡产量 QE,满足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MR=LMC=SMC。而此时的 P=AR=LAC,所以厂商的利润为零。 如果考虑行业内厂商亏损,厂商退出行业或者减少产量的过程,与上述的分 析过程类似,只不过两条需求曲线的移动方向相反而已,最终均衡的结果都是主 观需求曲线与 LAC 曲线相切,利润为零。 从长期均衡的条件看,垄断竞争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相同,但实际上却存在 着很大不同,其差别在于: 其一,完全竞争厂商 D、AR、MR 曲线三线合一,切为平行线。 垄断竞争厂商 D、AR、重合,且向右下方倾斜,并且 MR < AR。 其二,完全竞争下长期均衡时的产量其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 垄断竞争下长期均衡时的产量其平均成本高于最低点。 其三,完全竞争下长期均衡时价格低于垄断竞争下的均衡价格,且 P = MC。 垄断竞争下长期均衡时价格较高,P> MC。 其四,完全竞争下长期均衡的产量高于垄断竞争时的均衡产量。 五、垄断竞争与理想的产量 我们将完全竞争的厂商和垄断竞争的厂商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在图8-4中, 如果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厂商长期均衡时的产量等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 量,即均衡点为 G 点;如果是垄断竞争的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 E 点,即位 于 G 点的左边。所以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 QE低于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 产量 QP。显然相对于垄断竞争厂商来说,完全竞争市场所能达到的平均成本要低、 LMC QE Q P PE O MR E D d LAC G 图 7-15 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而产量要高。基于此,我们常把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实现长期均衡的产量即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称为理想的产量。显然,垄断竞争的市场无法达到理想的产量。我们把理想的产量与垒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产量之间的差(即Q-Q)称为多余的生产能力。多余生产能力的存在说明了断竞争企业尚有一部分生产能力没有被有效利用,如果它扩大产量,平均成本可能降低。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如果让一部分企业增加产量,其平均成本可以降低,而让另外少数企业退出市场,则整个社会的效率得到提高。因此,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垒断竞争行业是低效率的。但也有另一部分经济学家为垄断竞争辩护,他们认为:(1)现实中我们无法确定让哪一部分厂商退出市场,让哪一部分厂商扩大产量,因为这里有一个公平的问题;(2)垄断竞争厂商提供给市场的是多样化的商品,可以满足厂商不同的偏好,而产品的多样性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多余的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消费者或社会为了得到产品多样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六、垒断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与垄断厂商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此也是无法找到价格与产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同时,假设价格一定,垄断竞争厂商所供给市场的产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格一产量决策,而且取决于其它厂商的价格一产量决策的结果,更增加了厂商供给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垄断竞争市场上,是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的。第三节寡头断市场厂商均衡寡头垄断市场又称寡头市场,指由少数几家大型厂商控制某种产品供给的绝大部分乃至整个市场的一种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寡头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如我们在钢铁、水泥、石油、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等行业中所看到的那样;而在有些行业,产品则是有差别的,如汽车、飞机、家用电器、铁路运输、电信服务业等。一、赛头市场的特点募头龙断的关键是:每家厂商首先要推测竞争对手的决策,然后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自已的决策,相互之间利害关系极为密切。寡头厂商数量是很不易确定的,它与型断竞争的界限并不以商数量为标准,主要取决于厂商之间的关系。在寡头垄断下,厂商相互注视对手的行动(价格、产量、广告开支等),并

而产量要高。基于此,我们常把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实现长期均衡的产量即平 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称为理想的产量。显然,垄断竞争的市场无法达到理想的产 量。我们把理想的产量与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产量之间的差(即 Qp-QE)称 为多余的生产能力。 多余生产能力的存在说明了垄断竞争企业尚有一部分生产能力没有被有效 利用,如果它扩大产量,平均成本可能降低。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如果让一部 分企业增加产量,其平均成本可以降低,而让另外少数企业退出市场,则整个社 会的效率得到提高。因此,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行业是低效率的。但也有 另一部分经济学家为垄断竞争辩护,他们认为:(1)现实中我们无法确定让哪一 部分厂商退出市场,让哪一部分厂商扩大产量,因为这里有一个公平的问题;(2) 垄断竞争厂商提供给市场的是多样化的商品,可以满足厂商不同的偏好,而产品 的多样性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多余的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消费者或 社会为了得到产品多样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六、 垄断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与垄断厂商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此 也是无法找到价格与产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同时,假设价格一定,垄断竞 争厂商所供给市场的产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格―产量决策,而且取决于其它 厂商的价格―产量决策的结果,更增加了厂商供给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垄断竞争 市场上,是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的。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寡头垄断市场又称寡头市场,指由少数几家大型厂商控制某种产品供给的绝 大部分乃至整个市场的一种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垄断之间的一 种市场结构。寡头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如我们在钢铁、水泥、石 油、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等行业中所看到的那样;而在有些行业,产品则是有 差别的,如汽车、飞机、家用电器、铁路运输、电信服务业等。 一、寡头市场的特点 寡头垄断的关键是:每家厂商首先要推测竞争对手的决策,然后根据利润最 大化原则确定自己的决策,相互之间利害关系极为密切。寡头厂商数量是很不易 确定的,它与垄断竞争的界限并不以厂商数量为标准,主要取决于厂商之间的关 系。在寡头垄断下,厂商相互注视对手的行动(价格、产量、广告开支等),并

估计和注视自已采取行动后哪竞争双方的反应。概括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1.厂商数目屈指可数,买者众多,厂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价格和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2.产品差别可有可无。寡头垄断厂商提供的产品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由此分为无差别寡头断市场和有差别寡头断市场。3.存在进入的障碍,其它厂商无法顺利地进入该行业。一种可能性是这些寡头行业存在规模经济,使得大规模的生产占有强大的成本优势和产量优势,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小企业则无法生存,最终形成少数几个厂商竞争的局面;有时寡头厂商之间相互勾结,构筑进入的壁垒,阻止其它厂商进入;寡头厂商为了减少其竞争压力,也会采用收购、兼并一些小企业等形式来减少厂商的数目。在有的行业,寡头市场的形成则直接由于政府的产业政策所致(厂商数目较稳定)。4.寡头垄断之间相互最后利害关系极为密切,双方均是反应后再决策,固在产量和价格上没有“确定的均衡”。由于市场中厂商的数目较少,每个厂商在市场中都占有一个很大的份额,对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个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变动,不仅影响到它自已的市场份额和所得利润,而月会直接影响到其它厂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因而厂商所做的价格一产量决策也很容易遭到其竞争对手的报复。所以,寡头厂商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把其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对策考虑进去,而竞争对手的可能对策又是难以推测的。正因为如此,既无法推导出寡头厂商的有规律的供给曲线,而且无法确定寡头厂商的有规律的需求曲线。这一点和其它厂商非常不同。由于寡头厂商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其它厂商的可能对策,而其竞争对手的策略又是千变万化的,对手如何反应是它事前所无法准确预计的,因此,寡头断厂商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不确定性。所以,寡头厂商的价格一产量决策过程就是该寡头厂商与其它寡头厂商之间相互博奔的过程,价格的确定实际上是一个搜寻的过程。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厂商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垒断厂商则是价格的主动制定者,但寡头厂商则只能是“价格搜寻者”。正是由于募头厂商之间价格决策的不确定性,厂商之间往往尽力避免打“价格战”。在寡头行业中除价格竞争之外,更经常进行的是非价格竞争,比如广告竞争、品牌竞争、服务竞争等。二、寡头垄断厂商均衡由于上述原因而导致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很难确定,要想建立寡头厂商的行为模型就显得异常困难,至今无法找到寡头厂商一般性短期和长期均

估计和注视自己采取行动后哪竞争双方的反应。 概括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1. 厂商数目屈指可数,买者众多,厂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价格和绝大 部分的市场份额。 2. 产品差别可有可无。寡头垄断厂商提供的产品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 有差别的。由此分为无差别寡头垄断市场和有差别寡头垄断市场。 3. 存在进入的障碍,其它厂商无法顺利地进入该行业。一种可能性是这些 寡头行业存在规模经济,使得大规模的生产占有强大的成本优势和产量优势,大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小企业则无法生存,最终形成少数几个厂商竞争的局面; 有时寡头厂商之间相互勾结,构筑进入的壁垒,阻止其它厂商进入;寡头厂商为 了减少其竞争压力,也会采用收购、兼并一些小企业等形式来减少厂商的数目。 在有的行业,寡头市场的形成则直接由于政府的产业政策所致(厂商数目较稳 定)。 4.寡头垄断之间相互最后利害关系极为密切,双方均是反应后再决策,固在 产量和价格上没有“确定的均衡”。由于市场中厂商的数目较少,每个厂商在市 场中都占有一个很大的份额,对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个厂商的价格和 产量变动,不仅影响到它自己的市场份额和所得利润,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其它厂 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因而厂商所做的价格―产量决策也很容易遭到其竞争对手 的报复。所以,寡头厂商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把其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对策考 虑进去,而竞争对手的可能对策又是难以推测的。正因为如此,既无法推导出寡 头厂商的有规律的供给曲线,而且无法确定寡头厂商的有规律的需求曲线。这一 点和其它厂商非常不同。 由于寡头厂商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其它厂商的可能对策,而其竞争 对手的策略又是千变万化的,对手如何反应是它事前所无法准确预计的,因此, 寡头垄断厂商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不确定性。所以,寡头厂商的价格―产量决策过 程就是该寡头厂商与其它寡头厂商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价格的确定实际上是一 个搜寻的过程。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厂商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垄断厂商则是 价格的主动制定者,但寡头厂商则只能是“价格搜寻者”。 正是由于寡头厂商之间价格决策的不确定性,厂商之间往往尽力避免打 “价格战”。在寡头行业中除价格竞争之外,更经常进行的是非价格竞争,比如 广告竞争、品牌竞争、服务竞争等。 二、 寡头垄断厂商均衡 由于上述原因而导致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很难确定,要想建立寡 头厂商的行为模型就显得异常困难,至今无法找到寡头厂商一般性短期和长期均

衡点。1.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决定的特点寡头市场价格决定的界限在于:最高价格等于完全垄断下的垄断价格,最低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时的竞争价格。但价格确定方式往往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直接决定,而是以下面几种方式确定:一是寡头垄断者通过价格同盟来制定;二是由寡头垄断者的默契形成;三是由一家最大的寡头先行定价其它随从。这些被称为操纵价格。一般地说,这种价格一旦形成,不会轻易变动,以避免寡头双方在价格中两败俱伤。2.寡头垄断市场的几种均衡模型为克服这一难题,经济学家通常假定:在给定其对手的行为以后,每个厂商都采取它能采取的最好的策略(这样达成的均衡称为纳什均衡)。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寡头垄断的几个模型,包括:古诺模型、斯威齐模型。①古诺模型古诺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丁·古诺于1838年最早提出,它研究的是一个双寡头垄断市场。古诺以“拥有两个零边际成本的矿泉水市场”为例,提出如下假定:两个寡头厂商A和B生产同一种产品:厂商产量为独立变量,一2产量总和影响市场价格:每个募头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对方产量维持前一时期水平为前提,来决定自己每一时期的产量;两家厂商面临相同的需求曲线。假设A厂商和B厂商所生产的产量分别为Q和Q,市场需求函数为P=90-Q由于市场供给量是Q+Q,所以需求函数也可以写成:P = 90-Q-QB由于成本为零,厂商A的利润可以写成:=P-Q=(90-Q-Q:)Q=90Q-QQ-Q"A假定厂商B的产量不变,则厂商A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要满足一阶条件:0元/0Q=90-Q:-2Q=0可以求出:Q=45-0.5Q:该式称为厂商A的反应函数。它表示了在厂商B的各种产量水平上,厂商A在最大利润原则下所要生产的产量组合。也可以说,对于厂商B的每一个产量QB,厂商A都会做出最优反应,确定自己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Q。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得厂商B的反应函数为:Q:=45-0.5Q

衡点。 1. 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决定的特点 寡头市场价格决定的界限在于:最高价格等于完全垄断下的垄断价格,最低 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时的竞争价格。但价格确定方式往往不是由市场 供求关系直接决定,而是以下面几种方式确定:一是寡头垄断者通过价格同盟来 制定;二是由寡头垄断者的默契形成;三是由一家最大的寡头先行定价其它随从。 这些被称为操纵价格。一般地说,这种价格一旦形成,不会轻易变动,以避免寡 头双方在价格中两败俱伤。 2. 寡头垄断市场的几种均衡模型 为克服这一难题,经济学家通常假定:在给定其对手的行为以后,每个厂商 都采取它能采取的最好的策略(这样达成的均衡称为纳什均衡)。下面我们就来 分析寡头垄断的几个模型,包括:古诺模型、斯威齐模型。 ①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丁·古诺于 1838 年最早提出,它研究的 是一个双寡头垄断市场。古诺以“拥有两个零边际成本的矿泉水市场”为例,提 出如下假定:两个寡头厂商 A 和 B 生产同一种产品;厂商产量为独立变量,一 2 产量总和影响市场价格;每个寡头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对方产量维持 前一时期水平为前提,来决定自己每一时期的产量;两家厂商面临相同的需求曲 线。 假设 A 厂商和 B 厂商所生产的产量分别为 QA和 QB,市场需求函数为 P=90-Q 由于市场供给量是 QA+QB,所以需求函数也可以写成: P = 90-QA-QB 由于成本为零,厂商 A 的利润可以写成: πA = P·QA= (90-QA-QB )QA =90QA-QAQB-Q 2 A 假定厂商 B 的产量不变,则厂商 A 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要满足一阶条件: ∂π/∂QA=90-QB-2QA=0 可以求出: QA=45-0.5QB 该式称为厂商 A 的反应函数。它表示了在厂商 B 的各种产量水平上,厂商 A 在最大利润原则下所要生产的产量组合。也可以说,对于厂商 B 的每一个产量 QB,厂商 A 都会做出最优反应,确定自己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QA。 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得厂商 B 的反应函数为: QB=45-0.5QA

QB90Q45F30Q图7--16古诺均衡304590QA可以看出,只要一个厂商变动产量,另一个厂商也必须跟着变动自已的产量。所以市场实现均衡时就意味着两家厂商的产量引起对方的反应是相容的,这时两个厂商都没有变动产量的意愿。所以上述两个反应函数必须同时成立。将两个反应函数联立,即可解得厂商的均衡解为:Q=Q:=30由于市场总容量是90,也就是说,两个厂商均衡的产量都是市场容量的1/3,两个寡头厂商的总产量实际只有市场总容量的2/3。剩余的1/3的市场容量是寡头垄断的市场所无法满足的,因而可以看作是寡头垄断给社会所造成的损失。推而广之:寡头厂商提供产量=市场容量×1/(厂商数目+1)。②.斯威齐模型斯威齐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于20世纪30年代所建立。由于寡头厂商之间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竞争的双方利润都趋向于零。所以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往往比较稳定,厂商比较喜欢采用非价格竞争方式,即便采用价格战的方式也是非常慎重的。寡头厂商不愿轻易地变动产品价格,价格能够维持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的情况,被称之为价格刚性。斯威齐模型就是解释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出现的这种价格刚性现象

可以看出,只要一个厂商变动产量,另一个厂商也必须跟着变动自己的产量。 所以市场实现均衡时就意味着两家厂商的产量引起对方的反应是相容的,这时两 个厂商都没有变动产量的意愿。所以上述两个反应函数必须同时成立。将两个反 应函数联立,即可解得厂商的均衡解为: QA=QB=30 由于市场总容量是 90,也就是说,两个厂商均衡的产量都是市场容量的 1/3, 两个寡头厂商的总产量实际只有市场总容量的 2/3。剩余的 1/3 的市场容量是寡 头垄断的市场所无法满足的,因而可以看作是寡头垄断给社会所造成的损失。 推而广之:寡头厂商提供产量 = 市场容量×1/(厂商数目+ 1)。 ②.斯威齐模型 斯威齐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于 20 世纪 30 年代所建立。由于寡 头厂商之间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竞争的双方利润都趋向于零。所以在 寡头垄断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往往比较稳定,厂商比较喜欢采用非价格竞争方式, 即便采用价格战的方式也是非常慎重的。寡头厂商不愿轻易地变动产品价格,价 格能够维持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的情况,被称之为价格刚性。斯威齐模型就是解 释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出现的这种价格刚性现象。 30 45 90 QA QB QA E QB 90 45 30 O 图 7-16 古诺均衡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