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5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2)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简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 预算线(Budget Line)

第五讲消费者行为理论(1)【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从消费者行为出发,对需求进行进一步研究,由此说明或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并说明该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证明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消费者取得的最大效用。【本讲的重点】无差异曲线及特点、预算线及其移动,边际替代率。【本讲的难点】预算线及其移动、边际替代率。【本讲课程的引入】在第二章第一节,我们已经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关于需求曲线的基本形态和性质,知道了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亦即需求与价格有反方向变动关系。在本章我们将进一步介绍消费者是依据什么原则作出他们选择的,也就是具体考察一下需求曲线是如何形成的【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基数效用论简述有关消费者行为最基本的假设,是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或追求最大的满足)。因此,要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就必须研究效用理论。我们将讨论效用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一一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一、效用分析的两种理论一—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1.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是早期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计量效用大小的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例如,对某一个人来说,吃一盘土豆和一份牛排的效用分别为5效用单位和10效用单位,则可以说这两种消费的效用之和为15效用单位,且后者的效用是前者的效用的2倍。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2.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即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仍就上面的例子来说,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偏好哪一种消费,即哪一种消费的效用是第一,哪一种是第二。或者是说,要回答的是宁愿吃一盘土豆,还是吃一份牛排。进一步地,序
第五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从消费者行为出发,对需求进 行进一步研究,由此说明或得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并说明该曲线为什么向右下 方倾斜,证明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消费者取得的最大效用。 【本讲的重点】无差异曲线及特点、预算线及其移动,边际替代率。 【本讲的难点】预算线及其移动、边际替代率。 【本讲课程的引入】在第二章第一节,我们已经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关于需求曲线 的基本形态和性质,知道了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亦即需求与价格有反方向变 动关系。在本章我们将进一步介绍消费者是依据什么原则作出他们选择的,也就 是具体考察一下需求曲线是如何形成的。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简述 有关消费者行为最基本的假设,是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或追求最大的满 足)。因此,要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就必须研究效用理论。我们将讨论效用理论 的两个主要分支——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 一、效用分析的两种理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是早期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 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 是有意义的。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 计量效用大小的单位 被称作效用单位。例如,对某一个人来说,吃一盘土豆和一份牛排的效用分别为 5 效用单位和 10 效用单位,则可以说这两种消费的效用之和为 15 效用单位,且后 者的效用是前者的效用的 2 倍。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 效用最大化问题。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2.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 的理论。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 能通过顺序或等级即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仍就上面的例子来 说,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偏好哪一种消费,即哪一种消费的效用是第一,哪一种是 第二。或者是说,要回答的是宁愿吃一盘土豆,还是吃一份牛排。进一步地,序

数效用论者还认为,就分析消费者行为来说,以序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比以基数效用的假定所受到的限制要少,它可以减少一些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两种分析思路、方法均不同,但二者的结论是完全相同的,但现在在微观经济学里,序数效用成为主要的概念。本章的重点是介绍序数效用论者是如何运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者行为。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在本节作一简单的介绍。二重要概念1.效用(Utility)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效用这一概念与人的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效用是相对概念,只有在同一物品前后满足程序之间后两种物品的满足之间相互比较时才有意义。*效用有无或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实际是个主观判断,同一物品有无效用或效用大小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2.总效用(TotalUtility)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TU的大小取决于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多少,所以它是所消费的商品粮的函数。TU也可以由连续消费的每一单位消费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加总得到。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3.1)3.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MU = ATU(Q)(3.2)AQ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Q→0时有:ATU(Q) _ dTU(Q)MU = lim $(3.3)40-04Qdo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
数效用论者还认为,就分析消费者行为来说,以序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比以基数 效用的假定所受到的限制要少,它可以减少一些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 两种分析思路、方法均不同,但二者的结论是完全相同的,但现在在微观经 济学里,序数效用成为主要的概念。本章的重点是介绍序数效用论者是如何运用 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者行为。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在本 节作一简单的介绍。 二 重要概念 1. 效用(Utility) 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 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 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效用这一概念与人的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费者 对商品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 * 效用是相对概念,只有在同一物品前后满足程序之间后两种物品的满足 之间相互比较时才有意义。 * 效用有无或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实际是个主观判断, 同一物品有无效用或效用大小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 2. 总效用(Total Utility)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 的总和。TU 的大小取决于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多少,所以它是所消费的商品粮的函 数。TU 也可以由连续消费的每一单位消费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加总得到。假定消 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 Q,则总效用函数为: TU = f (Q) (3.1) 3.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 增量。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Q TU Q MU = ( ) (3.2)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ΔQ→0 时有: dQ dTU Q Q TU Q MU Q ( ) ( ) lim 0 = = → (3.3)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 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

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MU可以是正值,也可以下降为负值。负值意味着消费者对于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以后,不仅不能从消费商品中获得满足,反而会引起损害和厌恶。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是: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第二,“经济合理性”原则决定的。该原则的含义: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唯一目的是从所利用的货币资源中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按照次原则,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要的用途上,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4.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用表3一1,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理解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表3—1某商品的效用表(货币的边际效用入=2)总效用价格商品数量边际效用(1)(2)(3)(4)001010512188432463442285213060300728-2
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MU 可以是正值,也可以下降为负值。负值意味着消费者对于某种物品的消费 超过一定量以后,不仅不能从消费商品中获得满足,反而会引起损害和厌恶。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是: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 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 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第二,“经济合理性”原则决定的。该原则的含义: 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唯一目的是从所利用的货币资源中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按照 次原则,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 品用在次要的用途上,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 性的递减而递减。 4.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用表 3—1,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理解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表 3—1 某商品的效用表 (货币的边际效用λ=2) 商品数量 (1) 总效用 (2) 边际效用 (3) 价格 (4) 0 1 2 3 4 5 6 7 0 10 18 24 28 30 30 28 10 8 6 4 2 0 -2 5 4 3 2 1 0

TU根据表3一1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30TU用曲线如图3一1所示。20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10.效用量,TU曲线和MU曲线分别为总效用2234567Q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边际效用被定义(a)为消费品的一单位变化量所带来的总效用MU的变化量,又由于图中的商品消费量是离散10/的,所以,MU曲线上的每一个值都记在相8-应的两个消费数量的中点上。6在图中,MU曲线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412而成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地,TU曲线OF则随着MU的变动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12345&7Q-2一(b)变动特点。总结MU与TU的关系:1MU当MU>0时,TU上升图3—1某商品的效用曲线当MU<0时,TU下降当MU=0是。TU达极大值。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三货币的边际效用基数效用论者认为,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货币也同样适用。对于二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量的不断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是说,随着某消费者货币收入的逐步增加,每增加单位货币给该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小的。但是,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基数效用论者又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据基数效用论者的解释,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格只占消费者总货币收入量中的很小部分,所以,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很小的变化时,所支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是非常小的。对于这种微小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可以略去不计。这样,货币的边际效用便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四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某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
根据表 3—1 所绘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 用曲线如图 3—1 所示。 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 效用量,TU 曲线和 MU 曲线分别为总效用 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由于边际效用被定义 为消费品的一单位变化量所带来的总效用 的变化量,又由于图中的商品消费量是离散 的,所以,MU 曲线上的每一个值都记在相 应的两个消费数量的中点上。 在图中,MU 曲线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而成为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地,TU 曲线 则随着 MU 的变动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 变动特点。总结 MU 与 TU 的关系: 当 MU>0 时,TU 上升 当 MU<0 时,TU 下降 当 MU=0 是。TU 达极大值。 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 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的点的斜率。这一点,也体现在边际效用的定义公式(3.3)式中。 三 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 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货币也同样 适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量的不断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 减的。这就是说,随着某消费者货币收入的逐步增加,每增加单位货币给该消费 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越来越小的。 但是,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基数效用论者又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 变的。据基数效用论者的解释,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格只占消费者总货 币收入量中的很小部分,所以,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很小的变化时, 所支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是非常小的。对于这种微小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 变化,可以略去不计。这样,货币的边际效用便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四 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某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 4 2 -2 0 MU (b) 6 8 10 1 2 3 4 5 6 7 10 20 30 0 1 2 3 4 5 6 7 MU TU 图 3—1 某商品的效用曲线 (a) TU Q Q

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因为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花费一定量货币能获得最大效用。可以说,总效用最大化原则是支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法则。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消费者实现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使自已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假定: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I购买n种商品,Pi,P2,·Pn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的价格,入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以X1,X2,Xn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的数量,MUi,MU2,MU,分别为n种商品的既定的边际效用,则上述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3. 4)PX,+PX,+... P.X,=IMUI.MU.-..MU.-(3. 5)PPP,式中,(3.4)式是限制条件:(3.5)式是在限制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3.6)式表示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已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月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为便于叙述,下面以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为例,具体说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与(3.5)式和(3.6)式相对应,在购买两种商品情况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3. 6)PX,+P,X,=1MU,_MU2=^(3. 7)PP从-MU的关系分析:PP当MUI<MU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所得到PP的边际效用小于购买商品2所得到的边际效用。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量,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量。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在消费者用减少1元钱的商品1的购买来相应地增加1
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 大化的均衡条件。因为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花费一定量货币能获得最大效用。 可以说,总效用最大化原则是支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法则。这里的均衡是指 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 对静止的状态。 消费者实现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 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 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 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假定: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 I 购买 n 种商品,P1,P2,.,Pn 分别为 n 种商品 的既定的价格,λ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以 X1,X2,.,Xn 分别为 n 种商品 的既定的数量,MU1,MU2,.,MUn 分别为 n 种商品的既定的边际效用,则上述 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P1X1 + P2X2 +. Pn X n = I (3.4) 1 1 P MU = 2 2 P MU =.= n n P MU =λ (3.5) 式中,(3.4)式是限制条件;(3.5)式是在限制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 衡条件。(3.6)式表示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 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为便于叙述,下面以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为例,具体说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 均衡条件。 与(3.5)式和(3.6)式相对应,在购买两种商品情况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 衡条件为: P1X1 + P2X2 = I (3.6) 1 1 P MU = 2 2 P MU =λ (3.7) 从 1 1 P MU = 2 2 P MU 的关系分析: 当 1 1 P MU < 2 2 P MU 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 1 所得到 的边际效用小于购买商品 2 所得到的边际效用。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调整 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减少对商品 1 的购买量,增加对商品 2 的购买量。在这 样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在消费者用减少 1 元钱的商品 1 的购买来相应地增加 1

元钱的商品2的购买时,由此带来的商品1的边际效用的减少量是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的增加量的,这意味者消费者的总效用是增加的。另一方面,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减少而递增,商品2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当消费者一日将其购买组合调整到同样一元钱购买这两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即达到MU_MU时,他F便得到了由减少商品1购买和增加商品2购买所带来的总效用增加的全部好处,即消费者此时获得了最大的效用。相反,当MU、MU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D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大于购买商品2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根据同样的道理,理性的消费者会进行与前面相反的调整过程,即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量,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量,直至MM,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用。PP从U=入,i=1,2的关系分析:P,当U入,1=1,2时,这说明消费者用一元钱购买第1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大于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者这时购买的第种商品的消费量是不足的,消费者应该继续购买第种商品,以获得更多的效用。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增加对第i种商品的购买。同样,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直至M=入,=1,2的条件实现为止。P五根据基数效用论求得需求曲线基数效用论以MU递减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需求曲线。因为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MU越高,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而由于商品的MU具有递减规律,所以,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价格是下降的,即Qd与P反方向变动。可从MUP=入进一步说明,对于任一商品来说,随着需求量不断增加,MU是递减的,为了保证MU/P恒等于入(入是个不变的值),商品的需求价格比如同比例于MU的递减而递减。因此可以推出想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元钱的商品 2 的购买时,由此带来的商品 1 的边际效用的减少量是小于商品 2 的 边际效用的增加量的,这意味者消费者的总效用是增加的。另一方面,在边际效 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 1 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减少而递增,商品 2 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当消费者一旦将其购买组合调整到 同样一元钱购买这两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即达到 1 1 P MU = 2 2 P MU 时,他 便得到了由减少商品 1 购买和增加商品 2 购买所带来的总效用增加的全部好处, 即消费者此时获得了最大的效用。 相反,当 1 1 P MU > 2 2 P MU 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 1 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大于购买商品 2 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根据同样的道理,理性的 消费者会进行与前面相反的调整过程,即增加对商品 1 的购买量,减少对商品 2 的购买量,直至 1 1 P MU = 2 2 P MU ,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用。 从 i i P MU =λ,i=1,2 的关系分析: 当 i i P MU λ, i=1,2 时,这说明消费者用一元钱购买第 i 种商品所得到 的边际效用大于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者这时购买 的第 i 种商品的消费量是不足的,消费者应该继续购买第 i 种商品,以获得更多 的效用。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增加对第 i 种商品的购买。同样,在边际效用 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直至 i i P MU =λ,i=1,2 的条件实现为止。 五 根据基数效用论求得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以MU递减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 需求曲线。 因为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 付的价格,它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MU 越高,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而由于商 品的 MU 具有递减规律,所以,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 条件下,商品的需求价格是下降的,即 Qd 与 P 反方向变动。 可从 MU/P=λ进一步说明,对于任一商品来说,随着需求量不断增加,MU 是递 减的,为了保证 MU/P 恒等于λ(λ是个不变的值),商品的需求价格比如同比例 于 MU 的递减而递减。因此可以推出想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六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对某商品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者说,是消费者消费某种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总效用与为此花费的货市的总效用的差额。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一方面,我们已经知道,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价格是逐步下降的。但是,另一方面,需要区分的是,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并不等于该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价格。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按照实际的市场价格支付的。于是,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的市场价格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便构成了消费者剩余的基础。例如:某种汉堡包的市场价格为3元,某消费者在购买第一个汉堡包时,根据这个汉堡包的边际效用,他认为值得付5元去购买这个汉堡包,即他愿意支付的价格为5元。于是当这个消费者以市场价格3元购买这个汉堡包时,就创造了额外的2元的剩余。在以后的购买过程中,随着汉堡包的边际效用递减,他为购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汉堡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分别递减为4.50元、4.00元和3.50元。这样,他为购买4个汉堡包所愿意支付的总数量为5.00+4.50+4.00+3.50=17元。但他实际按市场价格支付的总数量=3.00×4=12元。两者的差额=17-12=5元。这个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也正是从这种感觉上,他认为购买4个汉堡包是值得的,是能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的。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简P单地说,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3一22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具体地看,在图3一22中,需求曲线以反需求函数的形LZ/BP=f(O)Po式Pd=f(Q)给出,它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假定该商品的市QQo场价格为Po,消费者的购买量为Qo。那么,图3—2消费者剩余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在产量0到Qo区间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表示消费者为购买Qo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即相当于图中的面积OABQo;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等于市场价格Po乘以购买量Qo,即相当于图中的矩形面积OPoBQo。这两块面积的差额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消费者剩余
六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对某商品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或者说,是消费者消费某种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总效用与为此花费的货币的总效 用的差额。 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一方面,我们已经知道,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 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 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价格是逐步下降的。但是,另一方面,需要区 分的是,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并不等于该商品在市场上的实 际价格。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按照实际的市场价格支付的。于是,在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的市场价格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便构 成了消费者剩余的基础。例如:某种汉堡包的市场价格为 3 元,某消费者在购买 第一个汉堡包时,根据这个汉堡包的边际效用,他认为值得付 5 元去购买这个汉 堡包,即他愿意支付的价格为 5 元。于是当这个消费者以市场价格 3 元购买这个 汉堡包时,就创造了额外的 2 元的剩余。在以后的购买过程中,随着汉堡包的边 际效用递减,他为购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汉堡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分别递 减为 4.50 元、4.00 元和 3.50 元。这样,他为购买 4 个汉堡包所愿意支付的总数 量为5.00+4.50+4.00+3.50=17元。但他实际按市场价格支付的总数量=3.00×4=12 元。两者的差额=17-12=5 元。这个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也正是从这种感觉上, 他认为购买 4 个汉堡包是值得的,是能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的。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简 单地说,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 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 3—22 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具体地看, 在图 3—22 中,需求曲线以反需求函数的形 式 P f (Q) d = 给出,它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 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假定该商品的市 场价格为 P0,消费者的购买量为 Q0。那么, 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在 产量 0 到 Q0 区间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表示消费者为购买 Q0 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 付的总数量,即相当于图中的面积 OABQ0;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等于市场价格 P0 乘以购买量 Q0,即相当于图中的矩形面积 OP0BQ0。这两块面积的差额即图中的 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消费者剩余。 Q 图 3—2 消费者剩余 Q0 A B P0 O P P = f (Q)

消费者剩余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令反需求函数Pd=f(Q),价格为Po时的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o,则消费者剩余为:cs=f° f(0)do- PeCo(3. )式中,CS为消费者剩余的英文简写,式子右边的第一项即积分项,表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总数量,第二项表示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以上,我们利用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得到了单个消费者剩余,这一分析可以扩展到整个市场。相类似地,我们可以由市场的需求曲线得到整个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市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最后需要指出,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第二节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这里从另一个途径一一序数效用分析研究消费者行为。一、消费者偏好的假定1.消费者偏好的含义序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只能根据偏好的程度排列出顺序。为此,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消费者偏好的概念。所谓偏好就是消费者根据自已的意愿,对可能消费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具体地讲,给定A、B两个商品组合,如果某消费者对A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大于B商品组合,那也就是说,这个消费者认为A组合的效用水平大于B组合,或者说,A组合给该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大于B组合。2.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这里是指明所有“理性”的消费者的偏好的一些共性或者说一些基本假设,第一,消费选择具有明确性、唯一性。消费者总是在选择商品时,可以明确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换言之,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仅仅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A的偏好小于对B的偏好;对A和B的偏好相同(即A和B是无差异的);而且消费者对于偏好的表达方式是完备的,消费者总是可以把自已的偏好评价准确地表达出来。第二,消费者偏好的可传递性。可传递性指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
消费者剩余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令反需求函数 P d=f(Q),价格为 P0 时 的消费者的需求量为 Q0,则消费者剩余为: CS= 0 0 ( ) Q f Q dQ - P0Q0 (3.) 式中,CS 为消费者剩余的英文简写,式子右边的第一项即积分项,表示消费者愿 意支付的总数量,第二项表示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总数量。 以上,我们利用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得到了单个消费者剩余,这一分析可以 扩展到整个市场。相类似地,我们可以由市场的需求曲线得到整个市场的消费者 剩余,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市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 示。 最后需要指出,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 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 会福利问题。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这里从另一个途径——序数效用分析研究消费者行为。 一、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1.消费者偏好的含义 序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只能根据偏好的程度排列出顺序。为此,序数效用论 者提出了消费者偏好的概念。所谓偏好就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能消费 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 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 平的评价。具体地讲,给定 A、B 两个商品组合,如果某消费者对 A 商品组合的 偏好程度大于 B 商品组合,那也就是说,这个消费者认为 A 组合的效用水平大于 B 组合,或者说,A 组合给该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大于 B 组合。 2.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这里是指明所有“理性”的消费者的偏好的一些共性或者说一些基本假设。 第一,消费选择具有明确性、唯一性。消费者总是在选择商品时,可以明确比 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换言之,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 A 和 B,消费 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仅仅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 A 的偏好大于 对 B 的偏好;对 A 的偏好小于对 B 的偏好;对 A 和 B 的偏好相同(即 A 和 B 是 无差异的);而且消费者对于偏好的表达方式是完备的,消费者总是可以把自己的 偏好评价准确地表达出来。 第二,消费者偏好的可传递性。可传递性指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 A,B 和 C

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C,那么,在A,C这两个组合中,消费者必定有对A的偏好大于C。偏好的可传递性假定保证厂消费者的偏好是一致的,因而也是理性的。第三,消费者偏好的非饱和性。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商品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因为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或者说,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消费者总是认为多比少好。消费量增多,效用水平就提高。此外,这个假定还意味着,消费者认为值得拥有的商品都是“好的东西”(goods),而不是“坏的东西”(bads)。在这里,“坏的东西”指如空气污染、噪音等。在我们以后的分析中,不涉及“坏的东西”。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行为,并用以解释需求曲线的成因的主要工具。为了简化分析,假定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l.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图形(IndifferenceCurve)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点。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点的轨迹。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U=f(XI,X)=Uo(3.8)式中X1l,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U.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其含义是消费不同的XI,X2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即对消费者效用无差异。这些使消费者效用无差异点的轨迹就是无差异曲线。由于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序数效用,所以,这里的U。只表示某个效用水平,而不表示一个具体数值的大小。下面用表3—2和图3—2具体说明无差异曲线。表3一2是某消费者关于商品1和商品2的无差异表列,表中列出了关于这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的组合。该表有三个子表,每一个子表中都包含六种商品组合且假定每一个子表中六种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而且,消费者对这六个组合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同样地,消费者对表b中的所有六个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也都是相同的,表c中六个商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也都是相同的。表 3—2某消费者的无差异表表a表b表商品组合XiX2XiXiX2X2305020130120120A
如果消费者对 A 的偏好大于 B,对 B 的偏好大于 C,那么,在 A,C 这两个组合 中,消费者必定有对 A 的偏好大于 C。偏好的可传递性假定保证了消费者的偏好 是一致的,因而也是理性的。 第三,消费者偏好的非饱和性。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商品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 因为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或者说,对于任何一种商品, 消费者总是认为多比少好。消费量增多,效用水平就提高。此外,这个假定还意 味着,消费者认为值得拥有的商品都是“好的东西”(goods),而不是“坏的东 西”(bads)。在这里,“坏的东西”指如空气污染、噪音等。在我们以后的分析中, 不涉及“坏的东西”。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行为,并用以解释需求曲线的成因的主要 工具。为了简化分析,假定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 1.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图形(Indifference Curve)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点。或者说, 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点的 轨迹。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 1 2 0 U = f (X , X ) = U (3.8) 式中 X1,X2 分别为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数量;U0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其含义是消费不同的 X1,X2 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即对消费者效用无差 异。这些使消费者效用无差异点的轨迹就是无差异曲线。由于无差异曲线表示的 是序数效用,所以,这里的 U0只表示某个效用水平,而不表示一个具体数值的大 小。 下面用表 3—2 和图 3—2 具体说明无差异曲线。 表 3—2 是某消费者关于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无差异表列,表中列出了关于这两 种商品各种不同的组合。该表有三个子表,每一个子表中都包含六种商品组合, 且假定每一个子表中六种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而且,消费者对这六个 组合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同样地,消费者对表 b 中的所有六个商品组合的偏 好程度也都是相同的,表 c 中六个商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也都是相同 的。 表 3—2 某消费者的无差异表 商品组合 表 a 表 b 表 c X1 X2 X1 X2 X1 X2 A 20 130 30 120 50 120

B306040805590c404550636083D506050703570E307044806060F702780409054X2但需要注意的是,表a、表b和表c160140三者各自所代表的效用水平的大小是不120一样的。只要对表中的商品组合进行仔细100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发现,根据偏好的非80饱和性假设,或者说,根据商品数量“多60U3比少好”的原则,可以得出结论:表a所40U220代表的效用水平低于表b,表b又低于表Ui0C.Xi20406080100120根据表3一2绘制的无差异曲线如图3图3—3某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3所示。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Xi和商品X2的数量,曲线U1,U2,U顺次代表与表a、表b和表c相对应的三条无差异曲线。实际上,我们可以假定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可以无限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无穷个无差异子表,从而得到无数条无差异曲线。表3一2和图3一3只不过是一种分析的简化而已。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函数,即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可以这样想像:我们可以画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以至覆盖整个平面坐标图。根据消费者偏好的非饱和性假设,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X2第二,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这一点可以用图3—4来说明。其理由在于:不同X22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不同的效用水X2113平,而且根据无差异曲线的定义,由UiXil X12Xi图3—4违反偏好假定的无差异曲线
B 30 60 40 80 55 90 C 40 45 50 63 60 83 D 50 35 60 50 70 70 E 60 30 70 44 80 60 F 70 27 80 40 90 54 但需要注意的是,表 a、表 b 和表 c 三者各自所代表的效用水平的大小是不 一样的。只要对表中的商品组合进行仔细 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发现,根据偏好的非 饱和性假设,或者说,根据商品数量“多 比少好”的原则,可以得出结论:表 a 所 代表的效用水平低于表 b,表 b 又低于表 c。 根据表 3—2 绘制的无差异曲线如图 3 —3 所示。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 品 X1 和商品 X2 的数量,曲线 U1,U2, U3 顺次代表与表 a、表 b 和表 c 相对应的三条无差异曲线。 实际上,我们可以假定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可以无限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 无穷个无差异子表,从而得到无数条无差异曲线。表 3—2 和图 3—3 只不过是一 种分析的简化而已。 2.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 是连续函数,即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存在着无数条无 差异曲线。可以这样想像:我们可以画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以至覆盖整个平面 坐标图。根据消费者偏好的非饱和性假设,所有这些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 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第二,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 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这一点可以 用图 3—4 来说明。其理由在于:不同 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不同的效用水 平,而且根据无差异曲线的定义,由 U3 0 100 80 60 U1 20 40 60 80 100 120 X1 X2 图 3—3 某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U2 160 140 120 40 20 X2 X1 X21 X22 X11 1 X12 a c b 图 3—4 违反偏好假定的无差异曲线 U1 I2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4讲 供求理论(3/3)第四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第五节 蛛网模型 第六节 需求和供给分析与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3讲 供求理论(2/3)第三节 弹性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2讲 供求理论(1/3)第一节 需求分析 第二节 供给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1讲 导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A卷,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B卷,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B卷,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A卷,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B3(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A3(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A3(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B3(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各章习题(答案,共二十九章).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各章习题(题目,共二十九章).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二).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icroeconomics(一).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B卷(答案).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A卷(答案).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B卷(试题).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A卷(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6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2/2)第三节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第五节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六节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7讲 第二、三章练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8讲 生产理论(1/3)第一节 企业及其目标 第二节 生产过程与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9讲 生产理论(2/3)第三节 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0讲 生产理论(3/3)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 规模报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1讲 成本论(1/2)第一节 有关成本与利润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厂商的短期成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2讲 成本论(2/2)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3讲 生产成本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4讲 期中考试(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5讲 完全竞争市场(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6讲 完全竞争市场(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7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1/3)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8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3)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9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3)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0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1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2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3讲 一般均衡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4讲 福利经济学.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5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2)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垄断.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