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A卷(答案)

公共财政学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3分每题,共5题,15分。要求按照原文准确答题,出现遗漏,篡改的情况,酌情扣分)1帕累托效率:经济学家帕累托认为,如果资源有某种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以后的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效率。2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3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由各级政府编制的,经过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4转移支付: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5财政投资:是社会总投资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作为特殊的投资主体,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利用公共支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特定部门和需要进行的投资活动。二、单选题(2分每题,共10题,20分)1-5DCACC6-10BBCBC三、简答题(28分,意思明确,表述清楚,按照得分点给分)1简述瓦格纳法则(总6分)答:1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于1882年提出了“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法则”,又成为瓦格纳法则他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即政府职能的扩大与国家所得的增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2)2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2)3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展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上。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产生拥挤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节工作。(2)2简述财政政策的工具(6分)答:A税收.税收作为一种财政工具,主要通过宏观税负率确定,税负分配体现出来(1.5)B公债,公债是国家有偿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财政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1.5)C公共支出,政府通过公共支出直接刺激社会有效需求,(1.5)D政府投资,政府投资作为政府对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乘数效应迅速扩大或者缩小社会总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1.5)3简述弥补财政赤字的措施(6分)答:A动用上年的财政节余或累计的财政节余.财政节余是财政预算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而形成的余额(1.5)B发行公债.发行公债一般不会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展性的冲击,因此,不会导致通货膨胀(1.5)C财政透支.财政透支是指政府财政在银行的账户支取的款项超过其存款的数额,财政透支一般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如果数量过大,时间太长,就会引起通货膨胀.(1.5)D财政发行。指一个国家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1.5)4分税制及中央地方收入划分的方式(10分)
公共财政学 A 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3 分每题,共 5 题,15 分。要求按照原文准确答题,出现遗漏,篡改的情 况,酌情扣分) 1 帕累托效率:经济学家帕累托认为,如果资源有某种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 整以后的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我们 把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效率。 2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 丧失劳动能力或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 社会服务。 3 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由各级政府编制的,经过立法机关审 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 4 转移支付: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 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5 财政投资:是社会总投资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作为特殊的投 资主体,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利用公共支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特定部门和需要进行的投资活动。 二、单选题(2 分每题,共 10 题,20 分) 1-5 D C A C C 6-10 B B C B C 三、简答题(28 分,意思明确,表述清楚,按照得分点给分) 1 简述瓦格纳法则(总 6 分) 答:1 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于 1882 年提出了“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法则”,又成为瓦格纳法则, 他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即政府职能的扩大与国家所得的增加之间存在一 种函数关系,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2) 2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2) 3 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展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 加复杂,这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上。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 展推动城市化,产生拥挤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节工作。(2) 2 简述财政政策的工具(6 分) 答:A 税收.税收作为一种财政工具,主要通过宏观税负率确定,税负分配体现出来.(1.5) B 公债,公债是国家有偿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财政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 策. (1.5) C 公共支出,政府通过公共支出直接刺激社会有效需求. (1.5) D 政府投资,政府投资作为政府对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乘数效应迅速扩大或者缩小 社会总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1.5) 3 简述弥补财政赤字的措施(6 分) 答:A 动用上年的财政节余或累计的财政节余.财政节余是财政预算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 而形成的余额. (1.5) B 发行公债.发行公债一般不会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展性的冲击,因此,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1.5) C 财政透支.财政透支是指政府财政在银行的账户支取的款项超过其存款的数额,财政透 支一般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如果数量过大,时间太长,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1.5) D 财政发行。指一个国家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 (1.5) 4 分税制及中央地方收入划分的方式(10 分)

答:分税制就是以税收作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方式合理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按照税种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并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调节政府横向和纵向财力配置,以保证各级政府财政职能的发挥.(3)我国目前根据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分税制财政管理的规定,将税收划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政府的共享收入(1)中央政府的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的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2)地方政府的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契税,屠宰税,链席税(2)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印花税,(2)四、图形分析说明题(8分)试用图形分析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8分)商品Y+MNM"AETE5LE-UY2UX7国N商品X0INX,XHX(图形3分)假定征税前张勇面临的预算约束线为MN,无差异曲线F1与MN的切点E1,所消费的商品x和y的数量使张勇实现效用最大化。在E1点,张勇消费Y1的Y商品和XI的X商品。假设政府对商品X征税,其结果意味着商品X的价格上升,预算约束线由MN变成MH。在此预算约束下,无差异曲线与MH的切点E3所消费的y3的Y商品和x3的X商品使张勇实现效用最大化。事实上,从E1到E3的过程包含了征税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作与无差异曲线U2相切且与预算约束线MN平行的直线M'N',切点为E2。由于MN平行M'N,所以斜率相等。(对图形的解释1分)1收入效应税收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使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其消费水平的下降。图中从E1到E2的变动是由征税引起收入的变化而非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因此被称为税收的收入效应。(2)2替代效应图表明,政府选择对商品X征税而对商品Y不征税,使商品X和Y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即消费者会增加对没有征税的商品Y的消费,减少对被征税商品X的消费,产生替代效应。从E2到E3的变动是因商品之间相对价格发生改
答:分税制就是以税收作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方式,合理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按照税种划分各 级政府的收入,并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调节政府横向和纵向财力配置,以保证各级政府财政 职能的发挥.(3) 我国目前根据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分税制财政管理的规定,将税收 划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政府的共享收入.(1) 中央政府的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的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 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2) 地方政府的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产税, 车船使用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2)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 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印花税. (2) 四、图形分析说明题(8 分) 试用图形分析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8 分) (图形 3 分) 假定征税前张勇面临的预算约束线为 MN,无差异曲线 F1 与 MN 的切点 E1,所消费的商品 x 和 y 的数量使张勇实现效用最大化。在 E1 点,张勇消费 Y1 的 Y 商品和 XI 的 X 商品。 假设政府对商品 X 征税,其结果意味着商品 X 的价格上升,预算约束线由 MN 变成 MH。 在此预算约束下,无差异曲线与 MH 的切点 E3 所消费的 y3 的 Y 商品和 x3 的 X 商品使张 勇实现效用最大化。 事实上,从 E1 到 E3 的过程包含了征税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作与无差异曲线 U2 相切且与预算约束线 MN 平行的直线 M′N′,切点为 E2。由于 MN 平行 M’N’,所 以斜率相等。(对图形的解释 1 分) 1 收入效应. 税收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使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其消费水平的下降。图中从 E1 到 E2 的变动是由征税引起收入的变化而非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因此被称为 税收的收入效应。(2) 2 替代效应 图表明,政府选择对商品 X 征税而对商品 Y 不征税,使商品 X 和 Y 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 变化,从而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即消费者会增加对没有征税的商品 Y 的消费,减少 对被征税商品 X 的消费,产生替代效应。从 E 2 到 E3 的变动是因商品之间相对价格发生改

变而非收入变动引起的。(2)五、计算题(9分)解:(1)工资所得项目每月应纳税所得额=8000-2000=6000元全年应纳所得税=(6000×20%-375)×12=9900元(2)(2)工程设计收入60000元超过4000元,因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减除20%的费用应纳税所得额=60000×(1-20%)=48000元应纳所得税=20000×20%+(48000-20000)×30%=12400元(2)(3)稿酬收入50000元已经超过4000元,因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减除费用20%.应纳税所得额=50000×(1-20%)=40000元酬所得税应减征30%应纳所得税=40000×20%×(1-30%)=5600元(2)(4)从A国取得专利技术使用费150000元,超过4000元,减20%的费用应纳税所得额=150000×(1-20%)=120000元应纳所得税=120000×20%=24000元(2)按照我国税法,其在外国已经缴纳的所得税可以抵扣,因此应当补交4000元因此,甲2003年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为9900+12400+5600+4000=31900元(1)(每一点得2分,最后结果正确得1分)六论述题答:解题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应具有配置资源、稳定经济、公平分配的基本职能。同时应以“市场失灵”为基本出发点,对三大职能进行重新界定和必要补充,即应该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方面,如:保证社会公共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促进公平分配、协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等。(1)资源配置职能。由于自发运行的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缺陷,如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公共产品,信息失真、天然垄断造成市场配且资源机制失效,具有外溢性商品的提供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扭曲等等。这些都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趋向最优化,所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使社会经济的各类资源可以合理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财政参与资源配置的实现手段包括:①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③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现阶段我国财政配置资源职能最重要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财政配置资源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原则上应以市场配置为基础.财政性投资配置应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同时又应该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现实出发,使财政在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和部分天然垒断产业保持较强的配置功能。(2)收入分配职能。自发的市场机制运行最终在社会各单个成员之间产生的收入、财富与福利的分布,并不总是与社会公认的公正标准相一致的。过分的收入悬殊将产生诸多社会
变而非收入变动引起的。(2) 五、计算题(9 分) 解:(1)工资所得项目: 每月应纳税所得额=8000-2000=6000 元 全年应纳所得税=(6000×20%-375)×12=9900 元(2) (2)工程设计收入 60000 元超过 4000 元,因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减除 20%的费用 应纳税所得额=60000×(1-20%)=48000 元 应纳所得税=20000×20%+(48000-20000) ×30% =12400 元(2) (3)稿酬收入 50000 元已经超过 4000 元,因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减除费用 20%. 应纳税所得额=50000×(1-20%)=40000 元 稿酬所得税应减征 30% 应纳所得税=40000×20%×(1-30%) =5600 元(2) (4)从 A 国取得专利技术使用费 150000 元,超过 4000 元,减 20%的费用. 应纳税所得额=150000×(1-20%)=120000 元 应纳所得税=120000×20%=24000 元(2) 按照我国税法,其在外国已经缴纳的所得税可以抵扣,因此应当补交 4000 元 因此, 甲 2003 年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为 9900+12400+5600+4000=31900 元(1) (每一点得 2 分,最后结果正确得 1 分) 六 论述题 答:解题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应具有配置资源、稳定经济、公平分配的基本 职能。同时应以“市场失灵”为基本出发点,对三大职能进行重新界定和必要补充,即应该 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方面, 如:保证社会公共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促进公平分配、协调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等等。 (1)资源配置职能。由于自发运行的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缺陷,如市场机制不能提供 公共产品,信息失真、天然垄断造成市场配且资源机制失效,具有外溢性商品的提供使市场 的资源配置功能扭曲等等。这些都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趋向最优化,所以财政的资源配 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使社会经济的各类资源可 以合理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 态。 财政参与资源配置的实现手段包括:①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确定社 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合理 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 投资整体效率,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现阶段我国财政配置资源职能最重要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财政配置资源以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原则上应以市场配置为基础.财 政性投资配置应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同时又应该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现实出发,使财政 在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和部分天然垄断产业保持较强的配置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自发的市场机制运行最终在社会各单个成员之间产生的收入、财富 与福利的分布,并不总是与社会公认的公正标准相一致的。过分的收入悬殊将产生诸多社会

问题,并使市场失去总体效率。为了实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标,政府通过自身的经济行政管理、税收及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国家、企业、个人各分配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节.纠正社会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位,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工资制度,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透明、规范、公平的收入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到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对于我国现阶段财政公平分配职能应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为前提,即首先要把市场运行效率放在优先的地位,然后再通过政府财政来调节社会牧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主要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收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公平分配机制。(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地调节并稳定经济:难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稳定经济职能,是指通过财政的分配活动调节社会总供求,使经济达到一个充分就业、适度稳定的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合理的经济增长的良好状态。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①“相机扶择”的财政政策,即为控制社会总需求的水平,政府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情况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②“自动稳定器”的财政制度.是指财政在经济活动中制定一种制度,使这种制度运行能自动地发挥作用来抵消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如实行所得税的累进税率。通过累进税率征集税收的增长或下降的幅度能够比经济波动的幅度以更快的速度变动,从而能起到反经济周期的作用:而社会保降支出也可以在经济衰退时扩大支出,在经济扩张时减少支出,达到反经济周期的作用.②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④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应提高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文教、卫生支出的增长速度.同时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对于我国现阶段财政稳定经济的职能,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强调财政具有反周期调节的作用,又要注意保持经济发展这样一个重要的方面。(基本围绕以上思路来答题,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给分)
问题,并使市场失去总体效率。为了实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标,政府通过自身的经济行 政管理、税收及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国家、企业、个人各分配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节.纠 正社会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 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位,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工资制度, 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透明、规范、公平的收入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 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 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 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 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 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到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对于我国现阶段财政公平分配职能应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为前提,即首先要 把市场运行效率放在优先的地位,然后再通过政府财政来调节社会牧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主要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收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公平分配机制。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地调节并稳定经济.难以 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稳定经济职能,是指通过财政的分配活动调节社会总供求,使经济 达到一个充分就业、适度稳定的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合理的经济增长的良好状态。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①“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即为控制 社会总需求的水平,政府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情况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②“自动稳 定器”的财政制度.是指财政在经济活动中制定一种制度,使这种制度运行能自动地发挥作 用来抵消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如实行所得税的累进税率。通过累进税率征集税收的增长或下 降的幅度能够比经济波动的幅度以更快的速度变动,从而能起到反经济周期的作用;而社会 保降支出也可以在经济衰退时扩大支出,在经济扩张时减少支出,达到反经济周期的作用.② 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 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 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④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 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应提高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文教、 卫生支出的增长速度.同时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 调。 对于我国现阶段财政稳定经济的职能,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强调财政具 有反周期调节的作用,又要注意保持经济发展这样一个重要的方面。 (基本围绕以上思路来答题,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给分)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B卷(试题).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A卷(试题).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公共财政学 Public Finance(共九章).ppt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点)公共财政学重点难点.docx
- 《公共财政学》课程授课教案(完整讲义,共十六章,华北理工大学:鲁敏).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Public Finance A.doc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会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趋势.ppt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会计人 之 “中国梦 ”.ppt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企业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武汉理工大学:陈晓芳).ppt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Chapter 3 Accounting Cycle(Ⅱ).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Chapter 1 Accounting and Its Environment.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Chapter 2 Accounting Cycle(Ⅰ).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Chapter 5 Sales Revenue, Cash, and Accounts Receivable.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Chapter 4 Accounting Cycle(Ⅲ).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Chapter 6 Valuing Inventories, Cost of Goods Sold, and Gross Profit.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Chapter 7 Long-lived Assets and Depreciation.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综合试卷5(答案).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综合试卷4(答案).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综合试卷3(答案).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综合试卷2(答案).pdf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B卷(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icroeconomics(一).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二).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各章习题(题目,共二十九章).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各章习题(答案,共二十九章).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B3(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A3(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A3(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B3(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A卷,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B卷,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B卷,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A卷,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1讲 导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2讲 供求理论(1/3)第一节 需求分析 第二节 供给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3讲 供求理论(2/3)第三节 弹性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4讲 供求理论(3/3)第四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第五节 蛛网模型 第六节 需求和供给分析与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5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2)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简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 预算线(Budget Line).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6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2/2)第三节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第五节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六节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7讲 第二、三章练习题(无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