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4讲 供求理论(3/3)第四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第五节 蛛网模型 第六节 需求和供给分析与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

第四讲供求理论(3)【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了解市场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并且能供应用供求曲线。【本讲的重点】均衡价格和均称数量的决定,蛛网模型。【本讲的难点】蛛网模型。【本讲课程的引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得到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且在现实的生活中运用供求曲线。【本讲课程的内容】第四节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我们已经知道,需求曲线说明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需求量是多少,供给曲线说明了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供给量是多少。但是,它们都没说明这种商品本身的价格究竞是如何决定的。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呢?微观经济学中的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均衡价格。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在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下面,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运用经济模型与均衡分析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一经济模型(EconomicModel)1.含义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根据所研究的问题,从可计量的复杂经济现象中抽象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为数不多的变量,按照既定的原则和逻辑,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成单一的或联立的方程式、图表、框图等,以表示现实经济运行和经济行为。以供求为例:抽象出供给量、需求量、价格,用数学表达式概括其关系:Qd=a-β(P)Qs =--8 + (P)Q=Qs一般地,模型方程数目应与所包含的未知数数目相等,满足有解的要求。2.变量模型中涉及各个变量,变量是模型的基本要素,这些变量的作用、意义是不同的,由此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内生变量,指在模型内所要决定的变化数值。如上述模型中的P、Qd
第四讲 供求理论(3)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了解市场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并且能供应用 供求曲线。 【本讲的重点】均衡价格和均称数量的决定,蛛网模型。 【本讲的难点】蛛网模型。 【本讲课程的引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得 到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且在现实的生活中运用供求曲线。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四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我们已经知道,需求曲线说明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需求量是多 少,供给曲线说明了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供给量是多少。但是,它们 都没说明这种商品本身的价格究竟是如何决定的。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呢?微观经济学中的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均衡价格。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在商品的市 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下面,将需求曲线和供给 曲线结合在一起,运用经济模型与均衡分析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 一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 1. 含义 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 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根据所研究的问题,从可计量的复杂经济现象中抽象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为数 不多的变量,按照既定的原则和逻辑,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成单一的或联立的方 程式、图表、框图等,以表示现实经济运行和经济行为。以供求为例:抽象出供给 量、需求量、价格,用数学表达式概括其关系: Qd = α-β(P) Q S = -δ + γ(P) Qd = Q S 一般地,模型方程数目应与所包含的未知数数目相等,满足有解的要求。 2. 变量 模型中涉及各个变量,变量是模型的基本要素,这些变量的作用、意义是不同 的,由此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生变量,指在模型内所要决定的变化数值。如上述模型中的 P、Qd

Qs都是模型本身要决定的变量。另一类是外生变量,指有模型以外的其它因素决定的已知的变量。这些变量是作为参数(系数)、假设既定的,或过去已确定的,或非经济力量决定的(如政治、气候、地震、传统等),如上述模型中的α、β、8、等。外生变量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关系着内生变量的值。假如外生变量值发生变动,将引起内生变量值发生变化。一般二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销量的决定前面已知,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的变化最终趋于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1.均衡值的决定*理论说明。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几何图形分析。现在把图2一1中的需求曲线和图2一8中的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用图2一13说明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的决定。P87I654P.?2+1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QQe图2一13均衡价格的决定
Qs 都是模型本身要决定的变量。另一类是外生变量,指有模型以外的其它因素决 定的已知的变量。这些变量是作为参数(系数)、假设既定的,或过去已确定的, 或非经济力量决定的(如政治、气候、地震、传统等),如上述模型中的α、β、 δ 、γ等。外生变量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关系着内生变量的值。假如外 生变量值发生变动,将引起内生变量值发生变化。 一般 二 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销量的决定 前面已知,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 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 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 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正因 为如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的 变化最终趋于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 1. 均衡值的决定 * 理论说明。 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 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 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 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 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 几何图形分析。 现在把图 2—1 中的需求曲线和图 2—8 中的供给曲线结合 在一起,用图 2—13 说明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的决定。 Pe Qe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Q P 8 6 7 5 4 3 2 1 图 2—13 均衡价格的决定 D S E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当供求不平衡是,市场出现两种状态:过剩与短缺。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状况,在市场自发调节下,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的状况,同样在市场自发调节下,一方面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所需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的水平。由此可见,当实际价格偏离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或市场出清。[在存在垄断和政府实行价格支持和价格限制时,时常非均衡也可能不会消失。1*通过模型确定均衡值。通过求解联立方程式,可解得均衡价格和均衡供求量的值。3.均衡值的变动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该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因此,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移动都会使均衡价格发生变动。下面说明这两种移动对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的影响。*几何分析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如图2一14所示。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如图2一15所示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 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 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 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 衡价格水平。 当供求不平衡是,市场出现两种状态:过剩与短缺。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状 况,在市场自发调节下,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 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 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商品短缺 或超额需求的状况,同样在市场自发调节下,一方面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所需 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 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的水平。由此可见,当实际价格偏离时,市场上总 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或市场出清。 [在存在垄断和政府实行价格支持和价格限制时,时常非均衡也可能不会消 失。] * 通过模型确定均衡值。通过求解联立方程式,可解得均衡价格和均衡供求 量的值。 3. 均衡值的变动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该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 因此,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移动都会使均衡价格发生变动。下面说明这两种 移动对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的影响。 * 几何分析 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 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都减少。如图 2—14 所示。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 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 衡数量减少。如图 2-15 所示

PDSS2DiDP2P22PiP,P3P30QQ:Q1Q2Q:Q:Q2Q图2一14需求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图2一15供给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则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是难以肯定的。这要结合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以图2一16为例进行分析。假定消费者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需求增加,使得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同时,厂商的技术进步引起供给增加,使得供给曲线向右平移。比较S曲线分别与Di曲线和D2曲线的交点E和E2可见,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需求增加,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再比较Di曲线分别与Si曲线和S2曲线的交点EI和E3可见,技术进步引起的供给增加,又使得均衡价格下降。最后,这两种因素同时作用下的均衡价格,将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各自增长的幅度。由D2曲线和S2曲线的交点E4可得:由于需求增长的幅度大于供给增加的幅度,所以,最终的均衡价格是上升了。PSiDSP2P1oQ图2一16需求和供给的同时变动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 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则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的变化是难以肯定的。这要结合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以图 2 -16 为例进行分析。假定消费者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需求增加,使得需求曲线向 右平移;同时,厂商的技术进步引起供给增加,使得供给曲线向右平移。比较 S1 曲线分别与 D1 曲线和 D2 曲线的交点 E1 和 E2 可见,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需求增加, 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再比较 D1 曲线分别与 S1 曲线和 S2 曲线的交点 E1 和 E3 可见, 技术进步引起的供给增加,又使得均衡价格下降。最后,这两种因素同时作用下的 均衡价格,将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各自增长的幅度。由 D2 曲线和 S2 曲线的交点 E4 可得:由于需求增长的幅度大于供给增加的幅度,所以,最终的均衡价格是上升了。 Q3 P2 P1 P D3 D1 D2 Q1 Q2 Q 图 2-14 需求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 P3 E1 E2 E3 S O 图 2-16 需求和供给的同时变动 P D1 E4 D2 Q P1 P2 E1 E2 E3 S1 S2 O P2 P1 P3 P S3 S1 S2 Q3 Q1 Q2 Q E1 E3 E2 D O 图 2-15 供给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

第五节蛛网模型前面用静态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均衡价格形成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用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论述了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变动的影响。下面的蛛网模型,将引进时间变化的因素,考察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即均衡的恢复与稳定条件问题。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可以论述诸如农产品、畜牧产品这类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西方经济学根据均衡状态的稳定与否,将均衡区分为稳定均衡和不稳定均衡。就均衡价格模型而言,当一个均衡价格体系在受到外力的于扰而偏离均衡点时,如果这个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能回到原有的均衡点,则称这个均衡价格体系是稳定均衡。与此相反,如果这个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再回到原有的均衡点,则称这个均衡价格体系是不稳定均衡。蛛网模型的分析涉及到稳定均衡和不稳定均衡。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关于动态均衡分析的经济学理论,它的内容是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的波动,也为价格与产销量周期波动问题。一蛛网分析中的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在这一动态分析中,很重要的假定是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蛛网模型考察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的本期产量9,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P-,即供给函数为Q’=f(P-),表示一个时期的供给量是前一期价格的函数;商品本期的需求量Q决定于本期的价格P,即需求函数为Qd=f(P),表示一个时期的需求量是本期价格的函数。根据以上假设条件,蛛网模型可以用以下联立方程式来表示:(2. 17)o’=α-β.PO, =-8 +y·P.1(2. 18)(2.19)Qn=Q:式中,α、β、8和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蛛网模型分析价格和产量关系可以概括为: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由这三个方程构成的蛛网模型区别了经济变量的时间先后。因此,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二价格与产量周期波动的几种情况价格与产量波动的类型取决于供求弹性的大小,这也可以看作是弹性理论的应
第五节 蛛网模型 前面用静态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均衡价格形成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用比较静态分 析的方法论述了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变动的影响。下面的蛛网模型,将引 进时间变化的因素,考察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即均衡的恢复与稳定条件问题。运用动态分 析的方法可以论述诸如农产品、畜牧产品这类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 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 西方经济学根据均衡状态的稳定与否,将均衡区分为稳定均衡和不稳定均衡。 就均衡价格模型而言,当一个均衡价格体系在受到外力的干扰而偏离均衡点时,如 果这个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能回到原有的均衡点,则称这个均衡价格体系是稳 定均衡。与此相反,如果这个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再回到原有的均衡点,则 称这个均衡价格体系是不稳定均衡。蛛网模型的分析涉及到稳定均衡和不稳定均 衡。 蛛网理论是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关于动态均衡分析的经济学理论,它的内容 是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的波动,也为价格 与产销量周期波动问题。 一 蛛网分析中的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 在这一动态分析中,很重要的假定是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蛛网模型考察的是 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的本期产量 s Qt 决定于前一期 的价格 Pt−1 ,即供给函数为 ( ) = t−1 s Qt f P ,表示一个时期的供给量是前一期价格的函 数;商品本期的需求量 d Qt 决定于本期的价格 Pt ,即需求函数为 ( ) t d Qt = f P ,表示 一个时期的需求量是本期价格的函数。根据以上假设条件,蛛网模型可以用以下联 立方程式来表示: t d Qt = − P (2.17) −1 = − + t s Qt P (2.18) d Qt = s Qt (2.19) 式中,α、β、δ和γ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 蛛网模型分析价格和产量关系可以概括为: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 决定下期产量。由这三个方程构成的蛛网模型区别了经济变量的时间先后。因此, 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 二 价格与产量周期波动的几种情况 价格与产量波动的类型取决于供求弹性的大小,这也可以看作是弹性理论的应

用。在上述函数关系假定下,当供给、需求弹性不同时,价格和产量的周期波动有三种情况:1.收敛型蛛网波动PPSD、PQQ4PPeXEP.Q00Q1.QeQt中图2一17收敛型蛛网如图2一17所示。这里,供给曲线S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D斜率的绝对值,即从图形上看起来,S比D较为陡峭,或D较S较为平缓。或者换一种说法,供给的价格弹性小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在这场合,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点。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如恶劣的气候条件,实际产量由均衡水平减少为Q1。根据需求曲线,消费者愿意支付Pi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Qi,于是,实际价格上升为P1。根据第一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i,按照供给曲线,生产者将第二期的产量增加为Q2。在第二期,生产者为了出售全部的产量Q2,接受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P2,于是,实际价格下降为P2。根据第二期的较低的价格水平P2,生产者将第三期的产量减少为Q3。在第三期,消费者愿意支付P3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Q3,于是,实际价格又上升为P3。根据第三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3,生产者又将第四期的产量增加为Q4。如此循环下去,如图2一17所示,逐年的实际价格是环绕其均衡价格上下波动的,实际产量相应地交替出现偏离均衡值的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但价格和产量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到均衡点E所代表的水平。由此可见,图中的均衡点E所代表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也就是说,由于外在的原因,当价格和产量偏离均衡数值(Pe和Q)后,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自发的因素,能使价格和产量自动恢复到均衡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到,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较为陡时,即供给的价格弹性小于需求的价格弹性,才能得到蛛网稳定的结果,所以,供求曲线的上述关系是蛛网趋于稳定的条件,相应的蛛网被称为“收敛型蛛网
用。在上述函数关系假定下,当供给、需求弹性不同时,价格和产量的周期波动有 三种情况: 1.收敛型蛛网波动 如图 2-17 所示。这里,供给曲线 S 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 D 斜率的绝 对值,即从图形上看起来, S 比 D 较为陡峭,或 D 较 S 较为平缓。或者换一种说 法,供给的价格弹性小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在这场合,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原 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 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点。 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如恶劣的气候条件,实际产量由均 衡水平减少为 Q1 。根据需求曲线,消费者愿意支付 P1 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 Q1, 于是,实际价格上升为 P1。根据第一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 P1,按照供给曲线,生 产者将第二期的产量增加为 Q2。 在第二期,生产者为了出售全部的产量 Q2,接受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P2, 于是,实际价格下降为 P2。根据第二期的较低的价格水平 P2,生产者将第三期的 产量减少为 Q3。 在第三期,消费者愿意支付 P3 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 Q3,于是,实际价格又 上升为 P3。根据第三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 P3,生产者又将第四期的产量增加为 Q4。 如此循环下去,如图 2—17 所示,逐年的实际价格是环绕其均衡价格上下波动 的,实际产量相应地交替出现偏离均衡值的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但价格和产量波 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到均衡点 E 所代表的水平。由此可见,图中的均衡 点 E 所代表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也就是说,由于外在的原因,当价格和产量偏 离均衡数值(Pe 和 Qe)后,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自发的因素,能使价格和产量自动恢复 到均衡状态。 从图中可以看到,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较为陡峭时,即供给的价格弹性小于需 求的价格弹性,才能得到蛛网稳定的结果,所以,供求曲线的上述关系是蛛网趋于 稳定的条件,相应的蛛网被称为“收敛型蛛网”。 E Q3 P1 Q4 P3 P2 Q2 P Pe P O Q1 Qe Q O t 图 2-17 收敛型蛛网 S D

2.发散型蛛网如图2一18所示。这里,跟图2一17的情况恰好相反,供给曲线S斜率的绝对值小于需求曲线D斜率的绝对值,即S与D相比较,前者较平缓。或者说,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这时,当市场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PDPQ:P3PPeQ0Q0tQ:Qe图2一18发散型蛛网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实际产量由均衡水平Q减少为Q1。根据需求曲线,消费者为了购买全部的产量QI,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P1,于是,实际价格上升为P1。根据第一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i,按照供给曲线,生产者将第二期的产量增加为Q2。在第二期,生产者为了出售全部的产量Q2,接受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P2:于是,实际价格下降为P2。根据第二期的较低的价格水平P2,生产者将第三期的产量减少为Q3。在第三期,消费者为了购买全部的产量Q3,愿意支付的价格上升为P3,于是实际价格又上升为P3。根据第三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3,生产者又将第四期的产量增加为Q4。如此循环下去,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偏离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越来越远。图中的均衡点E所代表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被称为不稳定的均衡。因此,当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较为平缓时,即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得到蛛网模型不稳定的结果,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发散型蛛网”。3.封闭型蛛网如图2一19所示。这里,供给曲线S斜率的绝对值与需求曲线D斜率的绝对值恰好相等,即供给的价格弹性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正好相同,这时,当市场由手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
2.发散型蛛网 如图 2-18 所示。这里,跟图 2-17 的情况恰好相反,供给曲线 S 斜率的绝对 值小于需求曲线 D 斜率的绝对值,即 S 与 D 相比较,前者较平缓。或者说,供给 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这时,当市场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 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 远。 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实际产量由均衡水平 Qe减少为 Q1 。 根据需求曲线,消费者为了购买全部的产量 Q1,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P1,于是, 实际价格上升为 P1。根据第一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 P1,按照供给曲线,生产者将 第二期的产量增加为 Q2。 在第二期,生产者为了出售全部的产量 Q2,接受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P2, 于是,实际价格下降为 P2。根据第二期的较低的价格水平 P2,生产者将第三期的 产量减少为 Q3。 在第三期,消费者为了购买全部的产量 Q3,愿意支付的价格上升为 P3,于是, 实际价格又上升为 P3。根据第三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 P3,生产者又将第四期的产 量增加为 Q4。 如此循环下去,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偏离均衡产量和均 衡价格越来越远。图中的均衡点 E 所代表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被称为不稳定 的均衡。因此,当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较为平缓时,即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 价格弹性,得到蛛网模型不稳定的结果,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发散型蛛网”。 3.封闭型蛛网 如图 2-19 所示。这里,供给曲线 S 斜率的绝对值与需求曲线 D 斜率的绝对 值恰好相等,即供给的价格弹性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正好相同,这时,当市场由于受 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 E P1 S D Qe Pe O Q P P3 Q4 Q3 P2 Q2 Q1 O t P 图 2-18 发散型蛛网

均衡点上下波动,既不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逐步地趋向均衡点。PDPSP,QPeXEQ3P00QtQQ图2一19封闭型蛛网对图2一19中的不同时点上的价格与供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解释,与第一种情况对图2一17和第二种情况对图2一18的解释是类似的。因此,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需求的价格弹性,为蛛网以相同的幅度上下波动的条件,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封闭型蛛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蛛网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分析模型。但是,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根据该模型,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样,上一期的价格同时也就是生产者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而事实上,在每一期,生产者只能按照本期的市场价格来出售由预期价格(即上一期价格)所决定的产量。这种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的不吻合,造成了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但是,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因为生产者从自已的经验中,会逐步修正自已的预期价格,使预期价格接近实际价格,从而使实际产量接近市场的实际需求量。关于这一点,西方经济学家阿西玛咖普罗斯(A.Asimakopulos)举出了以下事例:1972年美国由于暴风雨和恶劣的气候,土豆产量大幅度下降,土豆价格上涨。随着土豆价格的上涨,农场主便扩大土豆的种植面积,使土豆产量在197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果,导致土豆价格又急剧下降。以缅因州土豆为例,0.4536千克土豆的价格由1974年5月的13美分降为1975年3月的2美分,该价格比平均生产成本还低。这种现象显然可以用蛛网模型来解释。作为补充,阿西玛咖普罗斯又举了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明蛛网模型的缺陷:当农场主们都因土豆价格下降而缩减土豆的种植面积时,惟有一个农场主不这么做。因为这个农场主根据长期的经营经验。相信土豆价格将上升,而眼下正是自已增加士豆生产的时候。可见,这个农场主的预期和行为与蛛网模型所分析的情况是不吻合的。第六节需求和供给分析与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
均衡点上下波动,既不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逐步地趋向均衡点。 对图 2-19 中的不同时点上的价格与供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解释,与第一种 情况对图 2-17 和第二种情况对图 2-18 的解释是类似的。因此,供给曲线斜率的 绝对值等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供给的价格弹性等于需求的价格弹性,为蛛 网以相同的幅度上下波动的条件,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封闭型蛛网”。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蛛网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分析模型。但是,这个模型 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根据该模型,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 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样,上一期的价格同时 也就是生产者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而事实上,在每一期,生产者只能按照本期的 市场价格来出售由预期价格(即上一期价格)所决定的产量。这种实际价格和预期价 格的不吻合,造成了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但是,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因为生产者 从自己的经验中,会逐步修正自己的预期价格,使预期价格接近实际价格,从而使 实际产量接近市场的实际需求量。关于这一点,西方经济学家阿西玛咖普罗斯 (A.Asimakopulos)举出了以下事例: 1972 年美国由于暴风雨和恶劣的气候,土豆产量大幅度下降,土豆价格上涨。 随着土豆价格的上涨,农场主便扩大土豆的种植面积,使土豆产量在 1974 年达到 历史最高水平。结果,导致土豆价格又急剧下降。以缅因州土豆为例,0.4536 千克 土豆的价格由 1974 年 5 月的 13 美分降为 1975 年 3 月的 2 美分,该价格比平均生 产成本还低。这种现象显然可以用蛛网模型来解释。作为补充,阿西玛咖普罗斯又 举了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明蛛网模型的缺陷:当农场主们都因土豆价格下降而缩减 土豆的种植面积时,惟有一个农场主不这么做。因为这个农场主根据长期的经营经 验。相信土豆价格将上升,而眼下正是自己增加土豆生产的时候。可见,这个农场 主的预期和行为与蛛网模型所分析的情况是不吻合的。 第六节 需求和供给分析与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 S D E Qe Pe O Q P P1 Q3 P2 Q2 Q1 O t P 图 2-19 封闭型蛛网

供求分析和弹性理论描述了商品的供求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分析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从而有助于经济问题的解决。一、政府价格管制: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通常会采取两种价格政策: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1.最高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图2一20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高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高限价政策,规定该产品的市场最高价格为Po。由图可见,最高限价Po小于均衡价格Pe,且在最高限价格Po的水平,市场需求量Q2大于市场供给量Q1,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抑制某些产品的价格上涨,特别是为了对付通货膨胀。当然为了限制某些行业,如一些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价格,政府也采取最高限价的做法。但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做法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最高限价下的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上消费者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盛行。在这种能够情况下,政府往往又不得不采取配给的方法来分配产品。此外,生产者也可能粗制造,降低产品质量,形成变相涨价。2.最低限价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图2一21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所规定的市场价格为Po。由图可见,最低限价Po大于均衡价格Pe,在最低限价Po的水平,市场供给量Q2大于市场需求量Q1,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PPsDDPePQQ0Qi0Q1Q2Q2图220最高限价图221最低限价
供求分析和弹性理论描述了商品的供求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经济生 活中,可以运用这些分析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从而有助于经济问题的解决。 一、政府价格管制: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通常会采取两种价格政策: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1.最高限价 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 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图 2—20 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高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高限价政策, 规定该产品的市场最高价格为 P0。由图可见,最高限价 P0 小于均衡价格 Pe,且在 最高限价格 P0 的水平,市场需求量 Q2 大于市场供给量 Q1,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 的情况。 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抑制某些产品的价格上涨,特别是为了对 付通货膨胀。当然为了限制某些行业,如一些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价格,政府 也采取最高限价的做法。但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做法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最高限价下的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上消费者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盛行。在这种能够 情况下,政府往往又不得不采取配给的方法来分配产品。此外,生产者也可能粗制 滥造,降低产品质量,形成变相涨价。 2.最低限价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 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图 2—21 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所规定 的市场价格为 P0。由图可见,最低限价 P0 大于均衡价格 Pe,在最低限价 P0 的水平, 市场供给量 Q2 大于市场需求量 Q1,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 图 2-20 最高限价 D S Pe O Q1 P Q Q 图 2-21 最低限价 D S Pe O Q1 P Q2 Q2

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就是西方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政策,在实行这一政策时,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二、数量管制:配额与许可证政府除了进行价格控制外,还进行数量方面的控制,通常采取规定配额和颁发许可证的形式。在所有这些场合,由于市场供给的一部分受到限制,其直接效应是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使市场价格上升。许可证具有与进口配额相似的效应。P美国国家医学理事会拥有确认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资格的权利,并且对无照行医者P1实行严厉的惩罚。只要颁发的许可证数量少于非管制市场可能保证的开业者数量,Pe就会影响市场均衡。如图2一22所示,由于市场供给限制在Q1,它少于均衡数量DQe,所以市场的均衡价格由Pe上升为P1。-QCQ1Q图2—22数量控制三、税收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政府对香烟和酒类、工资和利润等课征税收,运用供求分析有助于预测一种税收的真实负担者以及税收如何影响产出。1.向买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我们首先考虑对一种物品的买者征税。为具体起见,假设政府要求汽油的买者为他们购买的每升汽油支付0.5元税。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汽油的买者和卖者呢?我们可以用供给与需求原理,并遵循三个步骤来考察:确定该政策影响的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考察这项移动如何影响均衡。这项税收最初是影响汽油的需求。供给曲线并不受影响,因为在既定的汽油价格时,卖者向市场提供汽油的激励是相同的。与此相比,买者只要购买汽油就不得不向政府支付税收(以及支付给卖主的价格)。因此,税收使汽油的需求曲线移动。移动的方向是很容易知道的。由于对买者征税使汽油的吸引力变小了,在每一种价格时买者需求的汽油量也少了。结果,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需求曲线移动多少。由于向买者征收0.5元的税,所以,对买者的有效价格现在比市场价格高0.5元。例如,如果每升
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农产品的支持价格 就是西方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政策,在实行这一政策时,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 农产品。 二、数量管制:配额与许可证 政府除了进行价格控制外,还进行数量方面的控制,通常采取规定配额和颁发 许可证的形式。在所有这些场合,由于市场供给的一部分受到限制,其直接效应是 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使市场价格上升。 许可证具有与进口配额相似的效应。 美国国家医学理事会拥有确认内科医生和 外科医生资格的权利,并且对无照行医者 实行严厉的惩罚。只要颁发的许可证数量 少于非管制市场可能保证的开业者数量, 就会影响市场均衡。如图 2—22 所示,由 于市场供给限制在 Q1,它少于均衡数量 Qe ,所以市场的均衡价格由 Pe 上升为 P1。 三、税收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政府对香烟和酒类、工资和利润等课征税收,运用供求分析有助于预测一种税 收的真实负担者以及税收如何影响产出。 1.向买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我们首先考虑对一种物品的买者征税。为具体起见,假设政府要求汽油的买者 为他们购买的每升汽油支付 0.5 元税。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汽油的买者和卖者呢?我 们可以用供给与需求原理,并遵循三个步骤来考察:确定该政策影响的是供给曲线, 还是需求曲线;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考察这项移动如何影响均衡。 这项税收最初是影响汽油的需求。供给曲线并不受影响,因为在既定的汽油价 格时,卖者向市场提供汽油的激励是相同的。与此相比,买者只要购买汽油就不得 不向政府支付税收(以及支付给卖主的价格)。因此,税收使汽油的需求曲线移动。 移动的方向是很容易知道的。由于对买者征税使汽油的吸引力变小了,在每一种价 格时买者需求的汽油量也少了。结果,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需求曲线移动多少。由于向买者征收 0.5 元的税,所以,对买者的有效价格现在比市场价格高 0.5 元。例如,如果每升 O Q P S E P1 Q1 Pe Qe D 图 2—22 数量控制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3讲 供求理论(2/3)第三节 弹性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2讲 供求理论(1/3)第一节 需求分析 第二节 供给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1讲 导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A卷,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B卷,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B卷,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2(A卷,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B3(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A3(试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A3(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宏观经济学试卷B3(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各章习题(答案,共二十九章).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各章习题(题目,共二十九章).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二).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icroeconomics(一).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B卷(答案).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A卷(答案).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B卷(试题).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公共财政学A卷(试题).doc
- 《公共财政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公共财政学 Public Finance(共九章).ppt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5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2)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简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 预算线(Budget Line).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6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2/2)第三节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第五节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六节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7讲 第二、三章练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8讲 生产理论(1/3)第一节 企业及其目标 第二节 生产过程与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9讲 生产理论(2/3)第三节 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0讲 生产理论(3/3)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 规模报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1讲 成本论(1/2)第一节 有关成本与利润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厂商的短期成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2讲 成本论(2/2)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3讲 生产成本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4讲 期中考试(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5讲 完全竞争市场(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6讲 完全竞争市场(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7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1/3)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8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3)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9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3)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0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1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2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3讲 一般均衡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4讲 福利经济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