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2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2)

第二十二讲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资本的供给与利息的决定;了解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本讲的重点】资本的供给与利息的决定、基尼系数。【本讲的难点】资本的供给与利息的决定。【本讲课程的内容】第四节、资本的供给曲线与利息的决定一资本与利息1.资本资本是由经济制度本身所生产出来的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的物品。因此,作为资本需具备如下特征:(1)资本是由人类的经济活动所生产,因而它的总量是可以改变的;(2)它之所以被生产出来,并非为了消费,而是为了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3)它在生产过程中被作为投入要素长期使用。由上述特点,资本区别于一般的消费品,也区别于士地和劳动等要素。资本的供给来自于消费者的储蓄。我们把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中除消费以外的部分叫做储蓄,消费者的储蓄被企业借贷之后用于购买资本品,便转化为资本。为了将问题简化,我们假定储蓄全部转化为资本。这样资本供给问题就转化为消费者的储蓄决策问题。资本的需求方是厂商,厂商购买资本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这些资本品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实现自已的利润最大化。厂商购买资本品的行为称为投资,因此投资形成了资本的需求。所以研究资本的需求问题可以转化为研究厂商的投资决策问题。3.利息资本的源泉价格为资本价值,资本的服务价格为利息。利息指资本的服务价格,指为使用资本而支付的报酬。单位资本的服务价格用利息率表示。利息率等于资本服务的年收入与资本价值之比。r表示利息率,Z表示年收入,P表示资本价值。则:r=Z/P(9.8)二资本的供给1.储蓄资本的供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储蓄决策。消费者会把他的收入一部分消费
第二十二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 【本讲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资本的供给与利息的决定;了解基 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 【本讲的重点】资本的供给与利息的决定、基尼系数。 【本讲的难点】资本的供给与利息的决定。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四节、 资本的供给曲线与利息的决定 一 资本与利息 1. 资本 资本是由经济制度本身所生产出来的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 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的物品。因此,作为资本需具备如下特征:(1)资本是由 人类的经济活动所生产,因而它的总量是可以改变的;(2)它之所以被生产出来, 并非为了消费,而是为了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3)它在生产过程中被 作为投入要素长期使用。由上述特点,资本区别于一般的消费品,也区别于土地 和劳动等要素。 资本的供给来自于消费者的储蓄。我们把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中除消费以外的 部分叫做储蓄,消费者的储蓄被企业借贷之后用于购买资本品,便转化为资本。 为了将问题简化,我们假定储蓄全部转化为资本。这样资本供给问题就转化为消 费者的储蓄决策问题。 资本的需求方是厂商,厂商购买资本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这些资本品以生产 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厂商购买资本品的行为称为投资, 因此投资形成了资本的需求。所以研究资本的需求问题可以转化为研究厂商的投 资决策问题。 3. 利息 资本的源泉价格为资本价值,资本的服务价格为利息。利息指资本 的服务价格,指为使用资本而支付的报酬。单位资本的服务价格用利息率表示。 利息率等于资本服务的年收入与资本价值之比。r 表示利息率,Z 表示年收入,P 表示资本价值。则: r = Z / P (9.8) 二 资本的供给 1. 储蓄 资本的供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储蓄决策。消费者会把他的收入一部分消费

掉,而把另一部分储蓄起来,留待以后消费。假设消费者今年储蓄100元,明年他能够得到110元,那么这增加的10元就是利息,以10元利息除以储蓄额100元,得到利息率10%,这个利息率就是资本供给的价格。这里可以看出,消费者之所以没有把他的所有收入都在今年消费掉,而是储蓄了一部分,正是为了获取利息,这样今年他减少消费100元,明年他可以消费110元,可见消费者今年减少一些消费正是为了以后能够多消费。可以发现,消费者对于消费和储蓄的决策实际是一种跨时期决策,他要决定的是今年消费多少、明年消费多少,而前面所讲的消费者对土地和劳动的决策则是一种即期决策。消费者直接把收入消费掉,当然直接地就增加了他的效用:他把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明年消费,可以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即利息,可以提高他的效用水平。消费者的目的是实现他的效用最大化,在这里就是要实现今年的效用和明年的效用的总和的最大化。下面我们用无差异曲线作为工具来具体分析消费者的决策。C1AAtC12Cn-U2Ei:UC1oDi---0Co2Co1CooBiBCo图9-10消费者的跨时期选择假定将研究的时间限定为今年和明年两年。图9--10表示了消费者的跨时期决策情况。图中横轴为今年的消费。纵轴为明年的消费,D为消费者的今明两年收入组合点,即他今年收入Coo,明年收入C1o。AB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所以AB必定要通过D点。如果沿看预算线向左上方移动,表明消费者减少今年的消费,增加储蓄,如果沿预算线向右下方移动,表明消费者今年就提前借入了明年的收入。假设利息率为r,那么今年消费者增加1元的储蓄,明年他就可以消费(1+r)元,显然预算线的斜率是-(1+r)。图中Ui、U2是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它反映了消费者对今年消费与明年消费之间的偏好。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于E点,E是消费者的均衡点,所以消费者在均衡时选择的是今年消费Col、明年消费Ci
掉,而把另一部分储蓄起来,留待以后消费。假设消费者今年储蓄 100 元,明年 他能够得到 110 元,那么这增加的 10 元就是利息,以 10 元利息除以储蓄额 100 元,得到利息率 10%,这个利息率就是资本供给的价格。这里可以看出,消费者之 所以没有把他的所有收入都在今年消费掉,而是储蓄了一部分,正是为了获取利 息,这样今年他减少消费 100 元,明年他可以消费 110 元,可见消费者今年减少 一些消费正是为了以后能够多消费。 可以发现,消费者对于消费和储蓄的决策实际是一种跨时期决策,他要决定 的是今年消费多少、明年消费多少,而前面所讲的消费者对土地和劳动的决策则 是一种即期决策。消费者直接把收入消费掉,当然直接地就增加了他的效用;他 把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明年消费,可以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即利息,可以提高 他的效用水平。消费者的目的是实现他的效用最大化,在这里就是要实现今年的 效用和明年的效用的总和的最大化。下面我们用无差异曲线作为工具来具体分析 消费者的决策。 假定将研究的时间限定为今年和明年两年。图 9-10 表示了消费者的跨时期 决策情况。图中横轴为今年的消费。纵轴为明年的消费,D 为消费者的今明两年收 入组合点,即他今年收入 C00,明年收入 C10。AB 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所以 AB 必定 要通过 D 点。如果沿着预算线向左上方移动,表明消费者减少今年的消费,增加 储蓄,如果沿预算线向右下方移动,表明消费者今年就提前借入了明年的收入。 假设利息率为 r,那么今年消费者增加 1 元的储蓄,明年他就可以消费(1+r)元, 显然预算线的斜率是-(1+r)。图中 U1、U2 是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它反映了消费 者对今年消费与明年消费之间的偏好。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于 E1点, E1是消费者的均衡点,所以消费者在均衡时选择的是今年消费 C01、明年消费 C11, U1 O C02 C01 C00 B1 B C0 C1 A1 A C12 C11 C10 E2 E1 U2 D 图 9-10 消费者的跨时期选择

显然消费者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储蓄额是(Col-Coo)。假设消费者的收入组合不变,但是市场的利息率提高,预算线将沿着收入组合点D顺时针旋转,假定旋转到A,Bi。新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于Ez点,因此E2点就是新的消费者均衡点。均衡时消费者选择今年消费Co2、明年消费C12。可见由于利息率提高消费者减少了今年的消费,增加了储蓄。从这个简单的模型可以看出,利息率提高使消费者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利息率降低使消费者增加当前消费,减少储蓄。上述现象可以由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得到解释。利率的改变相当于改变了今年消费和明年消费的相对价格,即提高利率相当于提高今年的消费价格,降低明年的消费价格。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将减少今年消费,增加明年消费,也就是说,利率提高的替代效应使消费者增加储蓄;利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则趋于使消费者增加今年消费,减少明年消费,因此储蓄减少。所以利率提高时,储蓄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总效应,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储蓄将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储蓄将减少。一般来讲,利息收入只占消费者收入的一个很小的比例,所以替代效应往往是大于收入效应,但是当利息率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收入效应就可能超过替代效应,消费者会增加消费从而使储蓄减少。Q图9一11储蓄或贷款供给曲线从以上论述可知,储蓄或贷款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如图9--11。曲线的下半部分向右上方倾斜,是正常的供给曲线形状,而上半部分向左上方倾斜,是利率很高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出现的异常的供给曲线。2.资本供给曲线储蓄是资本供给的源泉,但资本供给曲线并不等于储蓄曲线。就一个社会、一定时期而言,资本形成取决于过去已形成的储蓄量,同时假定资本的自用价值为0,因此在短期里,资本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但在长期里,随着
显然消费者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储蓄额是(C01-C00)。 假设消费者的收入组合不变,但是市场的利息率提高,预算线将沿着收入组 合点 D 顺时针旋转,假定旋转到 A1B1。新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 U2相切于 E2点, 因此 E2点就是新的消费者均衡点。均衡时消费者选择今年消费 C02、明年消费 C12。 可见由于利息率提高消费者减少了今年的消费,增加了储蓄。从这个简单的模型 可以看出,利息率提高使消费者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利息率降低使消费者 增加当前消费,减少储蓄。 上述现象可以由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得到解释。利率的改变相当于改变了今 年消费和明年消费的相对价格,即提高利率相当于提高今年的消费价格,降低明 年的消费价格。由于替代效应,消费者将减少今年消费,增加明年消费,也就是 说,利率提高的替代效应使消费者增加储蓄;利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则趋于使消费 者增加今年消费,减少明年消费,因此储蓄减少。所以利率提高时,储蓄是增加 还是减少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总效应,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储 蓄将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储蓄将减少。一般来讲,利息收入只占 消费者收入的一个很小的比例,所以替代效应往往是大于收入效应,但是当利息 率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收入效应就可能超过替代效应,消费者会增加消费从 而使储蓄减少。 从以上论述可知,储蓄或贷款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如图 9-11。 曲线的下半部分向右上方倾斜,是正常的供给曲线形状,而上半部分向左上方倾 斜,是利率很高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出现的异常的供给曲线。 2. 资本供给曲线 储蓄是资本供给的源泉,但资本供给曲线并不等于储蓄曲线。就一个社会、 一定时期而言,资本形成取决于过去已形成的储蓄量,同时假定资本的自用价值 为 0,因此在短期里,资本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但在长期里,随着 Q r S 图 9—11 储蓄或贷款供给曲线

利率的上开,储蓄量的增加,则资本供给曲线则被不断推向右方。如图9一12。[有的书认为,资本供给曲线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如宋承先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历以宁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胡寄窗的《当代西方基本经济理论》;有的认为是垂直线,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也有认为既垂直,有向右上方倾斜,如唐布什《经济学》等」S152OQQ2Q1图9-12短期资本供给曲线将单个消费者的资本供给曲线水平加总就可以得到市场供给曲线,但市场供给曲线是正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没有出现向后弯曲的现象。原因在于,虽然利率很高时,就单个消费者来讲有可能出现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情况,但就整个经济来讲,替代效应仍大于收入效应,储蓄仍是增加的。在现实经济中,我们并没有发现资本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例子,就是这个原因。三均衡利率的决定1.资本的需求从整个社会来看,对资本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厂商。前已述及,厂商的投资行为形成了对于资本的需求。那么影响厂商投资决策的因素是什么呢?在厂商进行投资决策时,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它所考虑的主要方面是预期利润率和利息率,另外还要考虑到投资风险。这一点与土地、劳动等要素是不同的,当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提供要素时,无论厂商是盈利还是亏损,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都能根据合同获取相应的报酬:而对于资本的投资则不是这样,因为投资总是伴随着风险。商一日进行投资,其所花费的大部分成本就变为沉淀成本,并且一项投资往往持续的时间很长,所需资金庞大,所以厂商的投资决策实际上是风险决策,它牵涉到一系列影响因素,我们这里略过不谈。我们主要讨论利息率对厂商投资需求的影响。厂商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由于利息构成了厂商的成本,所以如果一个投资项目的预期利润率大于市场的利息率,那么就意味着厂商预期的资本收益大于
利率的上升,储蓄量的增加,则资本供给曲线则被不断推向右方。如图 9—12。 [有的书认为,资本供给曲线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如宋承先的《现代西方 经济学》、历以宁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胡寄窗的《当代西方基本经济理论》; 有的认为是垂直线,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也有认为既垂直,有向右上方倾斜, 如唐布什《经济学》等] 将单个消费者的资本供给曲线水平加总就可以得到市场供给曲线,但市场供 给曲线是正常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没有出现向后弯曲的现象。原因在于,虽 然利率很高时,就单个消费者来讲有可能出现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情况,但 就整个经济来讲,替代效应仍大于收入效应,储蓄仍是增加的。在现实经济中, 我们并没有发现资本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例子,就是这个原因。 三 均衡利率的决定 1. 资本的需求 从整个社会来看,对资本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厂商。前已述及,厂商的投资行 为形成了对于资本的需求。那么影响厂商投资决策的因素是什么呢?在厂商进行 投资决策时,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它所考虑的主要方面是预期利润率和利息 率,另外还要考虑到投资风险。这一点与土地、劳动等要素是不同的,当土地所 有者和劳动者提供要素时,无论厂商是盈利还是亏损,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都能 根据合同获取相应的报酬;而对于资本的投资则不是这样,因为投资总是伴随着 风险。厂商一旦进行投资,其所花费的大部分成本就变为沉淀成本,并且一项投 资往往持续的时间很长,所需资金庞大,所以厂商的投资决策实际上是风险决策, 它牵涉到一系列影响因素,我们这里略过不谈。我们主要讨论利息率对厂商投资 需求的影响。 厂商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由于利息构成了厂商的成本,所以如果一个投 资项目的预期利润率大于市场的利息率,那么就意味着厂商预期的资本收益大于 r O Q S1 S2 Q1 Q2 图 9-12 短期资本供给曲线

成本,厂商投资该项目就可以获得利润:如果一个投资项目的预期利润率小于市场的利息率,那么厂商的预期资本收益小于成本,厂商就会号损,所以厂商会放弃该项目或转而去寻求其它合适的项目。注意,如果厂商的投资所用资金是自有资金,利息可被看成是机会成本,上述分析依然有效。如果厂商的各个投资项目的预期利润率不变,而市场利率提高,就会有许多的投资项目被否定,从而厂商的投资意愿降低,投资就会下降,从而对可贷资本的需求下降;如果利息率降低,厂商的成本降低,就会使一些原本不合算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厂商的投资意愿上升,投资增加,对可贷资本的需求就会上升。因此资本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2.均衡利率的决定以上分析了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决定,下面来看资本市场的均衡问题。如图9--13,横轴表示资本数量Q,纵轴表示利率r,S是市场资本供给曲线,D是市场的资本需求曲线。资本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表示了资本市场的均衡点。rSiS2I1I20QiQQ2图9-13资本市场的均衡在短期里资本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相交,形成短期均衡利率ri和均衡资本量Qi,较高的利率会促使储蓄进一步增加,从而资本供给曲线向右移动,S2与需求曲线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上相交,形成均衡利率r2和均衡资本量Q2。在r2上,利率降到储蓄量与投资量恰好和资本存量相等,于是资本存量稳定在Q2水平上,资本市场达到了长期均衡,除非资本的需求曲线上移或者人们对未来消费偏好增强。第五节企业家才能及其利润企业要进行生产活动,就必须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协调起来,这个组织者就是企业家。作为企业家有两个主要的任务,一是生产的组织、协调,二是
成本,厂商投资该项目就可以获得利润;如果一个投资项目的预期利润率小于市 场的利息率,那么厂商的预期资本收益小于成本,厂商就会亏损,所以厂商会放 弃该项目或转而去寻求其它合适的项目。注意,如果厂商的投资所用资金是自有 资金,利息可被看成是机会成本,上述分析依然有效。如果厂商的各个投资项目 的预期利润率不变,而市场利率提高,就会有许多的投资项目被否定,从而厂商 的投资意愿降低,投资就会下降,从而对可贷资本的需求下降;如果利息率降低, 厂商的成本降低,就会使一些原本不合算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厂商的投资意愿 上升,投资增加,对可贷资本的需求就会上升。因此资本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 方倾斜的曲线。 2. 均衡利率的决定 以上分析了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决定,下面来看资本市场的均衡问题。 如图 9-13,横轴表示资本数量 Q,纵轴表示利率 r,S 是市场资本供给曲线,D 是市场的资本需求曲线。资本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表示了资本市场的均 衡点。 在短期里资本供给曲线 S1与需求曲线相交,形成短期均衡利率 r1和均衡资本 量 Q1,较高的利率会促使储蓄进一步增加,从而资本供给曲线向右移动,S2 与需 求曲线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上相交,形成均衡利率 r2和均衡资本量 Q2。在 r2上,利 率降到储蓄量与投资量恰好和资本存量相等,于是资本存量稳定在 Q2水平上,资 本市场达到了长期均衡,除非资本的需求曲线上移或者人们对未来消费偏好增强。 第五节 企业家才能及其利润 企业要进行生产活动,就必须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协调起来,这个组 织者就是企业家。作为企业家有两个主要的任务,一是生产的组织、协调,二是 r S1 S2 D Q1 Q2 Q O r1 r2 图 9-13 资本市场的均衡

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承担风险,并目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作为对企业家才能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利润有着与工资、地租等要素收入不同的特点:首先,利润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不像劳动、土地那样其收入可以事先通过合同确定并只能是正值;第二,利润是与市场的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可以出现剧烈的波动,不像其它生产要素有一个社会平均的价格水平做保证。在社会化大生产之前,由于企业主同时又是企业家,利息与利润事实上不可分,因而利润问题并不是经济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看大规模生产的出现,许多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所有权归企业主而经营权归企业家,企业家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才得以出现。在经济学里就常常把利息作为资本收入而把利润作为企业家才能的收入。一利润的分类利润通常分为两种: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关于正常利润的内容,经济学家的看法并不一致,大致有两种看法:(1)正常利润包括三方面,即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平均分摊收益和风险的报酬,之所以把上述三部分都归入正常利润是因为这些收益之和正好等于企业家愿意从事生产经营所必须的报酬;(2)正常利润包括平均分摊收益和风险报酬两部分,企业家才能的报酬通常是以薪金的形式给付的,因此列入工资当中。下面我们分别解释这三部分收入。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就是企业家组织管理企业的才能这个生产要素的报酬。平均分摊收益指企业家自有资本的报酬,即股息和红利。股息一般应大于同额货币在同时间内所能取得的利息;风险收入是指由于企业家承担投资风险所应得的那部分收入,通常风险越大,风险收入也就越大。经济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那一部分利润。企业得到经济利润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创新、另一个是垄断。创新是著名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独特的任务,它包括这样一些活动:引进一些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引进一种新技术、获得一种新原料的新来源、生产组织方法上的新发明及其应用。有了创新,即使市场的价格不变,企业也照样可以得到经济利润。在不断有其它企业模仿之后,企业的创新利润就会逐渐消失。但创新的过程是动态的,当旧有的创新利润尚未消失之前,新的创新就会出现,所以在整个经济中。经济利润总是存在的。在企业对产品市场具有垄断能力的时候,企业通过降低产量、提高价格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二企业家追求利润的意义
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承担风险,并且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作为对企业家才能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利润有着与工资、地租等要 素收入不同的特点:首先,利润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不像劳动、土地那样其收 入可以事先通过合同确定并只能是正值;第二,利润是与市场的不确定性联系在 一起的,所以可以出现剧烈的波动,不像其它生产要素有一个社会平均的价格水 平做保证。 在社会化大生产之前,由于企业主同时又是企业家,利息与利润事实上不可 分,因而利润问题并不是经济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出现,许 多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所有权归企业主而经营权归企业家,企业家 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才得以出现。在经济学里就常常把利息作为资本收 入而把利润作为企业家才能的收入。 一 利润的分类 利润通常分为两种: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关于正常利润的内容,经济学家 的看法并不一致,大致有两种看法:(1)正常利润包括三方面,即企业家才能的 报酬、平均分摊收益和风险的报酬,之所以把上述三部分都归入正常利润是因为 这些收益之和正好等于企业家愿意从事生产经营所必须的报酬;(2)正常利润包 括平均分摊收益和风险报酬两部分,企业家才能的报酬通常是以薪金的形式给付 的,因此列入工资当中。下面我们分别解释这三部分收入。 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就是企业家组织管理企业的才能这个生产要素的报酬。平 均分摊收益指企业家自有资本的报酬,即股息和红利。股息一般应大于同额货币 在同时间内所能取得的利息;风险收入是指由于企业家承担投资风险所应得的那 部分收入,通常风险越大,风险收入也就越大。 经济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那一部分利润。企业得到经济利润的途径主要有 两个:一个是创新、另一个是垄断。创新是著名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的一个理论, 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独特的任务,它包括这样一些活动:引进一些新产品、开辟 一个新市场、引进一种新技术、获得一种新原料的新来源、生产组织方法上的新 发明及其应用。有了创新,即使市场的价格不变,企业也照样可以得到经济利润。 在不断有其它企业模仿之后,企业的创新利润就会逐渐消失。但创新的过程是动 态的,当旧有的创新利润尚未消失之前,新的创新就会出现,所以在整个经济中。 经济利润总是存在的。在企业对产品市场具有垄断能力的时候,企业通过降低产 量、提高价格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二 企业家追求利润的意义

企业家对利润的追求,客观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正常利润中包含厂企业家承担风险的报酬,因此鼓励了企业家去承担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如果没有利润的诱惑,凡是有风险的产品的生产就没有人愿意去从事。(2)经济利润向企业指出了那些行业应该发展,那些企业应该压缩,这就是利润导向机制。某些企业获得经济利润就会促使其它企业调整自已的生产方向和规模,也可能退出某个行业进入另一个行业。所以经济利润导致了资源在经济中的重新配置。(3)超额利润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广也会有利于社会。同时要进行新技术的改进和发明等创新活动,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财力做保障。经济利润的存在为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4)超额利润也为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第六节欧拉定理欧拉定理指出: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而且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总量正好等于社会所生产的总产品。该定理又叫做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还被称为产品分配净尽定理。如上所述,要素的价格是由于要素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和消费者都被动地接受市场形成的价格。现在的问题是:要素所有者按照市场形成的要素价格获得收入,全部要素收入是否等于社会总产品?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即:PMP, =W(9.9)P·MPk=r(9.10)由式9.9和9.10可得:(9.11)(9.12)MPk=PP为产品的价格,W/P和r/P分别表示了劳动和资本的实际报酬。因此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单位劳动、单位资本的实际报酬分别等于劳动、资本的边际产量。假定整个社会的劳动总量和资本总量为L和K,而社会总产品为Q,那么就有:
企业家对利润的追求,客观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正常利润中包含了企业家承担风险的报酬,因此鼓励了企业家去承担企 业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如果没有利润的诱惑,凡是有 风险的产品的生产就没有人愿意去从事。 (2)经济利润向企业指出了那些行业应该发展,那些企业应该压缩,这就是 利润导向机制。某些企业获得经济利润就会促使其它企业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向和 规模,也可能退出某个行业进入另一个行业。所以经济利润导致了资源在经济中 的重新配置。 (3)超额利润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和物质基础。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利润, 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广也会有利于社会。同时要进行新技术 的改进和发明等创新活动,就必须要有充分的财力做保障。经济利润的存在为创 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 (4)超额利润也为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 了资金。 第六节 欧拉定理 欧拉定理指出: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而且厂商生产的 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总量 正好等于社会所生产的总产品。该定理又叫做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还被称为产 品分配净尽定理。如上所述,要素的价格是由于要素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 决定。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和消费者都被动地接受市场形成的价格。现在 的问题是:要素所有者按照市场形成的要素价格获得收入,全部要素收入是否等 于社会总产品?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 素价格。即: P• MPL =W (9.9) P MP r • K = (9.10) 由式 9.9 和 9.10 可得: P W MPL = (9.11) P r MPK = (9.12) P 为产品的价格,W/P 和 r/P 分别表示了劳动和资本的实际报酬。因此在完全竞争 的条件下,单位劳动、单位资本的实际报酬分别等于劳动、资本的边际产量。假 定整个社会的劳动总量和资本总量为 L 和 K,而社会总产品为 Q,那么就有:

(9.13)Q=L.MP, +K.MPk式9.13称为欧拉分配定理。它是由于该定理的证明使用了数学上的欧拉定理而得名。欧拉定理的证明如下;假设生产函数为:Q=f(L,K)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所以生产函数为齐次方程,因此有:(-E)2--,h)=0(k)LIk为人均资本,Q/为人均产量,人均产量是人均资本k的函数。aoaL.0(k)= p(k)+ L. dp(k), dkaLaLdkdLdk-K=g(k)+ L:@'(k).=p(k)+ L.p'(k).=p(k)-k·@'(k)12ad(k)aga[2.p(k)]dp(k)k=L.L.akakakdkak1.=L.p'(k).-=p'(k)由上面两式,即可证明欧拉定理:.001k.00=L.[o(k)-kp'(k))+Kp'(k)L.aLak= L.p(k)-K.p'(k)+ K·p'(k)= L.0(k)=O在规模报酬递增情况下,如果按照边际生产力分配,则产品不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即:1.0+k.00(9.14)>Qalak在规模报酬递减情况下,如果按边际生产力进行分配,则产品在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之后还有剩余,即:.00+K.00福L.1,所以有:L.00+K.>QakaL在规模报酬递减时,r<1,所以有:00+K.00L.2<0aLak第七节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测定
Q L MPL K MPK = • + • (9.13) 式 9.13 称为欧拉分配定理。它是由于该定理的证明使用了数学上的欧拉定理而得 名。 欧拉定理的证明如下; 假设生产函数为: Q = f (L,K) 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所以生产函数为齐次方程,因此有: ( , ) (1, ) ( ) ( ) L K f k k k L K L L f L Q = = = = k 为人均资本,Q/L 为人均产量,人均产量是人均资本 k 的函数。 dL dk dk d k k L L L k L Q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L K k L k dL dk k L k =(k) − k •'(k) K k dk d k L k k L k L k K Q = • • = • • = ( ) ( ) ( ) '( ) 1 '( ) k L = L • k • = 由上面两式,即可证明欧拉定理: L (k) k '(k) K '(k) K Q K L Q L = • − + • + • • = L •(k) − K •'(k) + K •'(k) = L •(k) = Q 在规模报酬递增情况下,如果按照边际生产力分配,则产品不够分配给各个 生产要素,即: Q K Q K L Q L + • • (9.14) 在规模报酬递减情况下,如果按边际生产力进行分配,则产品在分配给各个 生产要素之后还有剩余,即: Q K Q K L Q L + • • (9.15) 证明如下: 如果生产函数 Q = f (L,K) 为 r 齐次,则有: Q L (k) r = • 因此有: '( ) 1 L k K Q r − = ( ) '( ) 1 1 rL k L k k L Q r r − − = − rL k rQ K Q K L Q L r = = + • • ( ) 显然在规模报酬递增时,r>1,所以有: Q K Q K L Q L + • • 在规模报酬递减时, r 1,所以有: Q K Q K L Q L + • • 第七节 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测定

前面分析了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这些理论构成经济学中分配理论的重要基础。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每个人在经济社会中所拥有的资本不一样,所拥有的土地资源也存在极大的差别,各个人的天赋和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同,勒劳的程度不同,因而在经济社会中人们所能得到的收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一个经济社会如果收入分配过于不平等,国民收入的大部分落到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一贫如洗,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反之,如果一个经济社会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每个人无论工作的勒劳程度如何、工作业绩如何,都得到同样的收入,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缺乏效率的社会。正因为如此,建立一个能够测度一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标准或指标就是至关重要的。一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100%80%60%40%D20%BP080%100%20%40%60%图9--14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M.0.洛伦兹于1905年提出来的,旨在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与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收入和财富的平等情况。具体做法是,首先按照经济中人们的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排队,然后统计经济中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总收入在整个经济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再统计经济中收入最低的20%的人群的总收入在整个经济的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依此类推。注意:这里的人口百分比和收入百分比在统计时都是累积百分比。将得到的人口累积百分比和收入累积百分比的统计数据投影在图10-19中,得到一系列的点,将这一系列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得到一条曲线,就是图中的ADY曲线,这
前面分析了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这些理论构成经济学中分配理 论的重要基础。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每个人在经济社会中所拥有的 资本不一样,所拥有的土地资源也存在极大的差别,各个人的天赋和从小所受的 教育不同,勤劳的程度不同,因而在经济社会中人们所能得到的收入存在很大的 差别,这就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一个经济社会如果收入分配过于不平等, 国民收入的大部分落到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一贫如洗,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一 个不稳定的社会。反之,如果一个经济社会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每个人无论工 作的勤劳程度如何、工作业绩如何,都得到同样的收入,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缺 乏效率的社会。正因为如此,建立一个能够测度一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 标准或指标就是至关重要的。 一 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 洛伦兹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 M.O.洛伦兹于 1905 年提出来的,旨在用以比较 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与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收入和财富的平等情 况。具体做法是,首先按照经济中人们的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排队,然后统计经 济中收入最低的 10%人群的总收入在整个经济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再统计经济 中收入最低的 20%的人群的总收入在整个经济的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依此类 推。注意:这里的人口百分比和收入百分比在统计时都是累积百分比。将得到的 人口累积百分比和收入累积百分比的统计数据投影在图 10-19 中,得到一系列的 点,将这一系列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得到一条曲线,就是图中的 ADY 曲线,这 P 100% 80% 60% 40% 20% O A D B Y P 20% 40% 60% 80% 100% 图 9-14 洛伦兹曲线

条曲线就叫做洛伦兹曲线。图9--14中的对角线0Y具有特殊的含义,因为0Y是45°线,在这条线上横座标与纵座标相等,即经济中收入最低的10%的人得到社会10%的收入,收入最低的20%的人得到社会总收入的20%,.….,也就是人口累积百分比等于收入累积百分比,因此OY表示了经济社会中每个人得到了同样的收入,因而OY又被叫做绝对平均线。而折线OPY则表示了相反的收入分配状况,它意味着经济中极少数的人得到了社会100%的收入,因而这条线又叫做绝对不平均线。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既非绝对平均,又非绝对不平均,因而实际的洛伦兹曲线位于绝对平均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洛伦兹曲线将OYP三角形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A,另一部分为B,。显然A的面积越小,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越接近,说明收入分配越平等,A的面积越大,即洛伦兹曲线弯曲的弧度越大,它与绝对不平均线越接近,它所代表的收入分配就越不平等。二基尼系数根据洛伦兹曲线,基尼提出可以用A、B的面积比来表示一个经济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这个比值就是基尼系数。具体计算公式为:AG=-(9.16)A+B基尼系数是一个大于0且小于1的数。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一个国家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即贫富悬殊程度越高;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越平等。【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资本的供给曲线与利息的决定、基尼系数。【本讲课程的作业】课后复习题6
条曲线就叫做洛伦兹曲线。 图 9-14 中的对角线 OY 具有特殊的含义,因为 OY 是 450线,在这条线上横座 标与纵座标相等,即经济中收入最低的 10%的人得到社会 10%的收入,收入最低的 20%的人得到社会总收入的 20%,.,也就是人口累积百分比等于收入累积百分 比,因此 OY 表示了经济社会中每个人得到了同样的收入,因而 OY 又被叫做绝对 平均线。 而折线 OPY 则表示了相反的收入分配状况,它意味着经济中极少数的人 得到了社会 100%的收入,因而这条线又叫做绝对不平均线。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 状况既非绝对平均,又非绝对不平均,因而实际的洛伦兹曲线位于绝对平均线与 绝对不平均线之间。洛伦兹曲线将 OYP 三角形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 A,另一部 分为 B,。显然 A 的面积越小,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越接近,说明收入分配越 平等,A 的面积越大,即洛伦兹曲线弯曲的弧度越大,它与绝对不平均线越接近, 它所代表的收入分配就越不平等。 二 基尼系数 根据洛伦兹曲线,基尼提出可以用 A、B 的面积比来表示一个经济的收入分配 不平等程度,这个比值就是基尼系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A B A G + = (9.16) 基尼系数是一个大于 0 且小于 1 的数。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一个国家收入分 配越不平等,即贫富悬殊程度越高;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越 平等。 【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资本的供给曲线与利息的决定、基尼系数。 【本讲课程的作业】课后复习题 6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1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0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9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3)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8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3)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7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1/3)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6讲 完全竞争市场(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5讲 完全竞争市场(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4讲 期中考试(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3讲 生产成本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2讲 成本论(2/2)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1讲 成本论(1/2)第一节 有关成本与利润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厂商的短期成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0讲 生产理论(3/3)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 规模报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9讲 生产理论(2/3)第三节 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8讲 生产理论(1/3)第一节 企业及其目标 第二节 生产过程与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7讲 第二、三章练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6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2/2)第三节 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第五节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六节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5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2)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简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 预算线(Budget Line).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4讲 供求理论(3/3)第四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第五节 蛛网模型 第六节 需求和供给分析与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3讲 供求理论(2/3)第三节 弹性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2讲 供求理论(1/3)第一节 需求分析 第二节 供给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3讲 一般均衡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4讲 福利经济学.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5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2)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垄断.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6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2/2)第三节 外部影响与产权配置 第四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框架及研究问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内涵 第二节 GDP的核算方法.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三节 国民收入统计核算.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变量.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与消费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节 消费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三节 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节 三、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五节 乘数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二节 产品市场与IS曲线.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四节 LM曲线.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四节 IS-LM模型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