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三节 国民收入统计核算

第6周,第3讲次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2摘要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授课题目(章、节)第三节国民收入统计核算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理解实际GDP内涵及其核算;了解国民收入统计指标的基本内涵,理解四部门国民收入循环过程及其均衡条件。【重点】实际GDP内涵及其核算,四部门国民收入循环过程及其均衡条件【难点】四部门国民收入循环过程及其均衡条件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观察:GDP是以货币量表示的,而衡量国民财富是否增加,不能只看货币量的变化,还要看最终产品的真实数量。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三节国民账户统计细节一、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真实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名义GDPtGDP缩减指数:P=实际GDP【关于GDP的计算举例】假设一个经济体中只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蔬菜,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单位价格如表:1998年1999年最终产品价格数量价格数量1010110书本1002002001. 5 面包1450蔬菜5000.5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 2 第 6 周,第 3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三节 国民收入统计核算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理解实际 GDP 内涵及其核算;了解国民收入统计指标的基本内涵,理解四部门国民收入循环 过程及其均衡条件。 【重 点】实际 GDP 内涵及其核算,四部门国民收入循环过程及其均衡条件 【难 点】四部门国民收入循环过程及其均衡条件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观察:GDP 是以货币量表示的,而衡量国民财富是否增加,不能只看货币量的 变化,还要看最终产品的真实数量。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三节 国民账户统计细节 一、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的概念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真实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关于 GDP 的计算举例】 假设一个经济体中只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蔬菜,1998 年和 1999 年的产量和单位价格 如表: 最终产品 1998 年 1999 年 数量 价格 数量 价格 书本 面包 蔬菜 100 200 500 10 1 0.5 110 200 450 10 1.5 1 Pt= 实际GDPt 名义GDPt GDP缩减指数:

名义GDP14501850实以1998年为基期14501525真GDP18001850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与1998年的价格水平比较1850名义GDPGDP缩减指数:P1a0a=1525= 1.213实际GDP结论:1999年的价格水平比1998年上涨了21.3%。GDP缩减指数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指数。国1GDP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以1998年为基期以1999年为基期(1525-1450)1450=5.3%(1850-1800)1800=2.8%■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为衡量真实GDP的基期价格。二、现实GDP与潜在GDP?现实GDP是指实际发生的GDP。潜在GDP是指当整个资源在正常使用强度下得到充分利用时,一国能够生产的总产值,即当一国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GDP。潜在GDP可以用来刻画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现实GDP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潜在GDPGDP缺口=潜在GDP-现实GDP■现实GDP围绕着潜在GDP波动,这种波动就是经济周期一一围绕增长趋势线进行的多少具有规律性的扩张(高涨)与收缩(萧条)形式的经济活动。三、NDP和NI国内生产净值:NDP=GDP一折旧国民收入:NI=NDP一间接税折旧和间接税(如销售税)提高了最终产品的价格,但它并不代表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并不能成为任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所以不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都分。NI=GDP一折旧一间接税从GDP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这两项并不属于当年新创造的新价值部分,仍然可以证明“有一元的最终产品就有一元收入”的基本原理。四、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PI一NI一社会保险税一经营利润税一企业留利可支配收入:DI一PI一个人所得税十GT(转移支付)
名义 GDP 1450 1850 真 实 GDP 以 1998 年为基期 1450 1525 以 1999 年为基期 1800 1850 1999 年与 1998 年的价格水平比较 结论:1999 年的价格水平比 1998 年上涨了 21.3%。 ◼ GDP 缩减指数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指数。 ◼ GDP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以 1998 年为基期 以 1999 年为基期 (1525-1450)÷1450=5.3% (1850-1800)÷1800=2.8% ◼ GDP 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为衡量真实 GDP 的基期价格。 二、现实 GDP 与潜在 GDP ◼ 现实GDP是指实际发生的GDP。潜在GDP是指当整个资源在正常使用强度下得到充分利用时, 一国能够生产的总产值,即当一国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GDP。 ◼ 潜在GDP可以用来刻画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现实GDP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潜在GDP GDP 缺口 = 潜在 GDP - 现实 GDP ◼ 现实 GDP 围绕着潜在 GDP 波动,这种波动就是经济周期——围绕增长趋势线进行的多少具 有规律性的扩张(高涨)与收缩(萧条)形式的经济活动。 三、NDP 和 NI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 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 折旧和间接税(如销售税)提高了最终产品的价格,但它并不代表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并 不能成为任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所以不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都分。 NI=GDP-折旧-间接税 从 GDP 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这两项并不属于当年新创造的新价值部分,仍然可以证明“有 一元的最终产品就有一元收入”的基本原理。 四、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PI=NI-社会保险税-经营利润税-企业留利 可支配收入:DI=PI-个人所得税+GT(转移支付) GDP缩减指数: P1999= 实际GDPt 名义GDPt = 1525 1850 =1.213

为了简化分析,一般在经济中可以认为可支配收入直接由减去个人所得税并加上转移支付得到,即DI=NI一个人所得税十GT第四节国民收入循环一、两部门的收入循环模型1.两部门、两市场模型租金、工资、利息、利润要素市场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最终产品和劳务产品市场销售收入消费支出C2.两部门、三市场模型租金、工资、利息、利润要素市场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最终产品和劳务产品市场家庭部门企业部门销售收入消费支出C不投资I储蓄S金融市场总收入(总供给)=C+S总支出(总需求)=C+I均衡:S=I说明: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经济仍处于均衡循环状态二、三部门的收入循环模型
为了简化分析,一般在经济中可以认为可支配收入直接由减去个人所得税并加上转移支 付得到,即 DI=NI-个人所得税+GT 第四节 国民收入循环 一、两部门的收入循环模型 ⒈两部门、两市场模型 ⒉两部门、三市场模型 总收入(总供给)=C+S 总支出(总需求)=C+I 均衡:S=I 说明: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经济仍处于均衡循环状态 二、三部门的收入循环模型 企业部门 家庭部门 租金、工资、利息、利润 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最终产品和劳务 销售收入 消费支出C 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 企业部门 家庭部门 租金、工资、利息、利润 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最终产品和劳务 销售收入 消费支出C 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 金融市场 投资I 储蓄S

政府购买G净税收T政府部门租金、工资、利息、利润要素市场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最终产品和劳务产品市场家庭部门企业部门销售收入消费支出CA投资I储蓄S金融市场总收入(总供给)=C+S+T总支出(总需求)=C+I+G均衡:S+T=I+G四部门的收入循环模型三、政府部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企业部门家庭部门金融市场出口收入EX进口支出IM国外部门出口产品进口产品总收入(总供给)=C+S+T+IM总支出(总需求)=C+I+G+EX均衡:S+T+IM=I+G+EX四、GDP的构成支出法计算的GDP组成:Y=GDP=C+I+G+NX
总收入(总供给)=C+S+T 总支出(总需求)=C+I+G 均衡:S+T=I+G 三、四部门的收入循环模型 总收入(总供给)=C+S+T+IM 总支出(总需求)=C+I+G+EX 均衡: S+T+IM=I+G+EX 四、GDP 的构成 支出法计算的 GDP 组成:Y=GDP=C+I+G+NX 企业部门 家庭部门 租金、工资、利息、利润 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最终产品和劳务 销售收入 消费支出C 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 金融市场 投资I 储蓄S 政府部门 政府购买G 净税收T 企业部门 产品市场 家庭部门 要素市场 金融市场 政府部门 国外部门 出口收入EX 进口支出IM 出口产品 进口产品

(1)消费(C)·耐用消费品:消费要持续一段时间。例:汽车,家具非耐用消费品:消费可在短时间完成。例:食品,衣服·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一些工作。例:干洗,航空旅游。(2)投资(I)定义1:资本项目的支出(投资于生产要素)。定义2:为了将来使用的商品购买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指厂商用于生产产品或服务所使用的厂房、设备上的投资■居民固定资产投资:指消费者或房东用于房产上的投资■存货投资:厂商存货价值的变化((3)政府支出(G)政府支出(G)包括所有政府用于商品与服务上的支出政府支出(G)不包括转移支付(如:失业保险支付),因为这些支出并没有直接用于购买商品与服务(4)净出口(NX=EX-IM)定义:出口总额(EX)减去进口总额(IM)【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几个重要统计指标,包括名义GDP和实际GDP、现实GDP与潜在GDP、可支配收入等,还进一步分析了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收入循环模型,同学们要重点理解收入循环模型,以为第二章的学习做准备。【本讲课程的思考题】1.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贸易往来,现在如果两国统一为一国,对GDP有什么影响。2.我们家庭购买住房属于消费还是投资,为什么?
(1)消费(C) •耐用消费品:消费要持续一段时间。例:汽车,家具 •非耐用消费品:消费可在短时间完成 。例:食品,衣服 •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一些工作 。例:干洗,航空旅游。 (2)投资 (I) 定义 1: 资本项目的支出(投资于生产要素)。 定义 2: 为了将来使用的商品购买支出。 包括: ◼固定资产投资:指厂商用于生产产品或服务所使用的厂房、设备上的投资 ◼居民固定资产投资:指消费者或房东用于房产上的投资 ◼存货投资:厂商存货价值的变化 (3)政府支出 (G) ◼政府支出(G)包括所有政府用于商品与服务上的支出 ◼政府支出(G)不包括转移支付 (如:失业保险支付),因为这些支出并没有直接用于 购买商品与服务 (4)净出口 (NX = EX - IM) 定义:出口总额 (EX)减去进口总额 (IM) 【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几个重要统计指标,包括名义 GDP 和实际 GDP、现实 GDP 与潜在 GDP、可支配收入等,还进一步分析了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收入循环 模型,同学们要重点理解收入循环模型,以为第二章的学习做准备。 【本讲课程的思考题】 1.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贸易往来,现在如果两国统一为一国,对 GDP 有什么影响。 2.我们家庭购买住房属于消费还是投资,为什么?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内涵 第二节 GDP的核算方法.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框架及研究问题.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6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2/2)第三节 外部影响与产权配置 第四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5讲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1/2)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失灵 第二节 垄断.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4讲 福利经济学.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3讲 一般均衡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2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1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20讲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9讲 不完全竞争厂商(3/3)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 第四节 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简单比较 第五节 博弈论与决策行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8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2/3)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7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1/3)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厂商均衡.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6讲 完全竞争市场(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5讲 完全竞争市场(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4讲 期中考试(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3讲 生产成本习题(无答案).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2讲 成本论(2/2)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1讲 成本论(1/2)第一节 有关成本与利润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厂商的短期成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10讲 生产理论(3/3)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 规模报酬.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第09讲 生产理论(2/3)第三节 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变量.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与消费函数.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节 消费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三节 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节 三、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五节 乘数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二节 产品市场与IS曲线.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四节 LM曲线.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四章 IS-LM曲线模型 第四节 IS-LM模型分析.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财政政策与政府预算.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二节 货币政策实践.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七章 AD-AS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1/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七章 AD-AS模型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2/2).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八章 失业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九章 通货膨胀理论.doc
- 《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第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