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4.5-2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8
文件大小:479.22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课件(中文讲稿)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4.5-2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主讲:余晨光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 分配曲线 1 主讲:余晨光

I曲线的定义Fμ2“理想”的条件是:I曲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Fun + Fu2 = GpFu= FziFu2 = Fz20FμlI曲线:在各种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要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应满足的关系曲线2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I 曲线的定义 2  “理想”的条件是: 前、后车轮同时抱死。 I 曲线:在各种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要使前、后车 轮同时抱死,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应满足的关系曲线。 1 2 1 1 2 2 Z Z F F G F F F F                

C解析法确定I曲线ST理想的条件:前后车轮同时抱死F+F= Gβu2ulul +F =GΦ2Fu = Fzi0b+phFuμ2 = Fz29Ha-βhZ2替换4hLmgbmgo0F+2FHul12ulC3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解析法确定 I 曲线 3 1 2 1 1 2 2 Z g Z g F F G F F b h F F a h                   理想的条件:前、 后车轮同时抱死 2 2 1 1 1 4 2 2 g g g mg mgb h L F b F F h G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1 2 2 Z Z F F G F F F F                 替换φ

作图法确定I曲线PST1)按照F+Fz=Gp作图,得到一组等间隔的45°平行线。Fu2线上任何一点都有以下特点:0.4GduduF.+F,=GO=pg42g dtdt0.3这组线称为“等制动减速度线组”0.2@= 0.1du/dt=0.1g0.2g0.3g0.4gul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作图法确定 I 曲线 4 0.4 0.2 0.3   0.1 Fμ1 d / d 0.1 u t g  Fμ2 0.2g 0.3g 0.4g 1)按照 作图,得到一组等间隔的45˚平行线。 d d u g t   这组线称为“等制动减速度线组”。 线上任何一点都有以下特点: F F G   1 2    1 2 G du F F G g dt      

C作图法确定I曲线PSINa-ph2)按照作射线束2FFFH2LI@ = 0.1b+phμ20.40.20.30.30.40.2@ = 0.1曲线du/dt=0.1gH0.2g0.4g0.3gul5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作图法确定 I 曲线 5 0.4 0.2 0.3   0.1 Fμ1 d / d 0.1 u t g  Fμ2 0.2g 0.3g 0.4g 2)按照 g 作射线束 μ2 μ1 g a h F F b h       0.1  0.3 0.2 0.4 I曲线

C实际车型的I曲线0.50.60.70.80.9--1.0o0.9E曲线HC-g0.980.88C06Ful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6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实际车型的I 曲线 6

思考题·什么是I曲线?·如何得到I曲线?·什么是“等制动减速度线组”?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思考题 • 什么是I 曲线? • 如何得到I 曲线? • 什么是“等制动减速度线组”? 7

本知识点内容结束下一知识点: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8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本知识点内容结束 8 下一知识点: 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