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中国农村发展政策概况

中国农村发展政策概况
中国农村发展政策概况

农村发展政策 ·特点 ▣较为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能动空间 ▣允许更多的自治内容和分权的存在 口农村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对农民生计的影响是非 常重大的
农村发展政策 ◼ 特点 ❑ 较为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能动空间 ❑ 允许更多的自治内容和分权的存在 ❑ 农村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对农民生计的影响是非 常重大的

农村发展政策体系 农村经济政策 ■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农村土地制度 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税费政策 口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农业生产补贴政策 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乡镇企业发展 农村专项扶贫开发政策 农村金融制度 口以工代赈资金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政策 0 财政发展资金 0 计划生育政策 口 信贷资金 劳动力流动政策 农村政治发展政策 农村教育发展和科技服务政策 口村民自治 口义务教育发展政策 ■ 农村环境发展政策 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林业政策 农村科技推广政策 口环境保护政策 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政策 口水、路、电、通讯、农田水利 建设
农村发展政策体系 ◼ 农村经济政策 ❑ 农村土地制度 ❑ 农村税费政策 ❑ 农业生产补贴政策 ❑ 乡镇企业发展 ❑ 农村金融制度 ◼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政策 ❑ 计划生育政策 ❑ 劳动力流动政策 ◼ 农村教育发展和科技服务政策 ❑ 义务教育发展政策 ❑ 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 农村科技推广政策 ◼ 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 农村专项扶贫开发政策 ❑ 以工代赈资金 ❑ 财政发展资金 ❑ 信贷资金 ◼ 农村政治发展政策 ❑ 村民自治 ◼ 农村环境发展政策 ❑ 林业政策 ❑ 环境保护政策 ◼ 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政策 ❑ 水、路、电、通讯、农田水利 建设

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阶段 以土地关系来作为农村发展阶段划分的坐标 口1949年-1953年土地改革,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口1953年-1978年,土地集体化阶段 ▣ 1978年至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为核心 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阶段 ◼ 以土地关系来作为农村发展阶段划分的坐标 ❑ 1949年-1953年 土地改革,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 1953年-1978年,土地集体化阶段 ❑ 1978年至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为核心 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土地改革阶段 ·背景 口封建土地所有制,突出特点是占农村人口少数的地主和富农 占有农村绝天多数耕地 口 农村人口10%以下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全部耕地的70%以上, 而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和中农,占有的耕地还 不足30% 口 建国初,全国尚有大约2.9亿农业人口的地区没有进行土地改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有步 骤地进行土地改革 1952年底和1953年春,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 地改革基本完成
土地改革阶段 ◼ 背景 ❑ 封建土地所有制,突出特点是占农村人口少数的地主和富农 占有农村绝大多数耕地 ❑ 农村人口10%以下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全部耕地的70%以上, 而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和中农,占有的耕地还 不足30% ❑ 建国初,全国尚有大约2.9亿农业人口的地区没有进行土地改 革 ❑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开始有步 骤地进行土地改革 ❑ 1952年底和1953年春,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 地改革基本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的没收和征收。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 和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 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但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 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工商业家在农村的土地和原由农民 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革命烈士、军人家属、工人、职员、自 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 土地者,其人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人均土地数200%者,均 保留不动。超过此标准的,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半地主式的 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者,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的,应 征收其出租的土地。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 财产,不受侵犯。富农所有出租的小量土地,予以保留不动。保 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受侵犯。 六章4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土地的没收和征收。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 和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 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但清真寺所有的土地,在当 地回民同意下,得酌予保留。工商业家在农村的土地和原由农民 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革命烈士、军人家属、工人、职员、自 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因缺乏劳动力而出租小量 土地者,其人均所有土地数量不超过当地人均土地数200%者,均 保留不动。超过此标准的,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半地主式的 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者,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的,应 征收其出租的土地。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 财产,不受侵犯。富农所有出租的小量土地,予以保留不动。保 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受侵犯。 六章4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的分配。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 他生产资料,除按照土地改革规定收归国家所 有者外,一律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 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 的贫苦农民。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1份,使他 们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 得到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土地的分配。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 他生产资料,除按照土地改革规定收归国家所 有者外,一律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 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 的贫苦农民。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1份,使他 们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 得到改造

土地改革的四个步骤 第一是发动群众,即土改工作队进入乡村后,召开土改动员大会 和农民见面,逐步深入、广泛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到土改革命 之中。 第二是划分阶级成份。在群众基本发动和组织起来的基础上,多 召开农民大 会,成立先有少数的贫雇农小组发展到包括中农和 箕他农民在内的农良协会,最终确定阶级成份。 三是进行没收、征收和分配。阶级成份的确定为这项工作奠定了 基础,随后按照《土地改革法》的规定,将所有没收和征收的士 地财产,除依法收归国家所有,均由农民协会接受, 并在其领导 平 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和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农民,对 地主色分给茼样的一份。 四是转入生产运动。农民分得士地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各 地人民政府把发展生产作为土改后农村的中心工作,及时制定 双策和滑,限民立爱国产划,发放贷款助 农民,鼓励农民添修农县、购买牲畜、兴修水利、积肥、深耕、 选种、学习料学技米等等
土地改革的四个步骤 ◼ 第一是发动群众,即土改工作队进入乡村后,召开土改动员大会 和农民见面,逐步深入、广泛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到土改革命 之中。 ◼ 第二是划分阶级成份。在群众基本发动和组织起来的基础上,多 次召开农民大会,成立先有少数的贫雇农小组发展到包括中农和 其他农民在内的农民协会,最终确定阶级成份。 ◼ 三是进行没收、征收和分配。阶级成份的确定为这项工作奠定了 基础,随后按照《土地改革法》的规定,将所有没收和征收的土 地财产,除依法收归国家所有,均由农民协会接受,并在其领导 下,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和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农民,对 地主也分给同样的一份。 ◼ 四是转入生产运动。农民分得土地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各 地人民政府把发展生产作为土改后农村的中心工作,及时制定各 项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民订立爱国增产计划,发放贷款辅助贫苦 农民,鼓励农民添修农具、购买牲畜、兴修水利、积肥、深耕、 选种、学习科学技术等等

成效 ■3亿多人,他们分得了为地主阶级占有的约7亿 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还免除了过去每年须 向地主交纳的约700亿斤粮食的苛重的地租 ■全国的粮食产量在1950年增产17%,1951年 增产28%,1952年增产45%,平均每年增长 15%
成效 ◼ 3亿多人,他们分得了为地主阶级占有的约7亿 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还免除了过去每年须 向地主交纳的约700亿斤粮食的苛重的地租 ◼ 全国的粮食产量在1950年增产17%,1951年 增产28%,1952年增产45%,平均每年增长 15%

农业集体化(1953-1979年) ■背景 口虽然粮食增产了,但仍然发生粮荒 ▣分散的小农户经营不能起到支援工业发展的作用 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农业集体化(1953-1979年) ◼ 背景 ❑ 虽然粮食增产了,但仍然发生粮荒 ❑ 分散的小农户经营不能起到支援工业发展的作用 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政策分析概论.ppt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农村发展经济政策.ppt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ppt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政策概念.ppt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农村公共政策过程.ppt
-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整理资料.ppt
-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总论(主讲:张蓉).ppt
-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ppt
-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ppt
-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收集资料的方法与技术.ppt
-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研究设计、社会分层研究与方法.ppt
-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选题与测量.ppt
-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类型.ppt
- 《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业习题(判断题及对错题含答案).pdf
- 安徽大学:《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doc
- 安徽大学:《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老师:吴宗友).doc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黑白胶片的拍摄.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黑白胶片的冲洗.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老化前后纸张耐折度、撕裂度测定.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老化前后纸张抗张强度测定.ppt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农村人口和政治发展政策.ppt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反贫困政策.ppt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课程总结.ppt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政策.ppt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政策.ppt
- 《农村发展与管理的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导论 Policy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 China.ppt
-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农村家庭与家族.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农村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九章 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问题.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doc
-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第三章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