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8
文件大小:66.5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 课程总学时:60(其中讲课:48:讨论与实习12学时) 课程学分:3 课程分类:社会学、农村发展学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 开设学期:春 开课单位:人文与发展学院 所需先修课:社会学概论 课程负责人:朱启臻 课程基本要求 该课程为社会学专业课程,是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 生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观念,能够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农村 社会现象,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熟悉农村主要问题及其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主要 观点。 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 1、教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60学时,各章学时分配列表如下: 章节 内容 学时包括讨论学时 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 4 1 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4 1 第四章 农村家庭与家族 4 1 第五音 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 第六草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 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第八竞 农村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 1 第九章 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 第十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问思 第十一章农村社会学专题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 课程总学时:60(其中讲课:48;讨论与实习 12 学时) 课程学分:3 课程分类:社会学、农村发展学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 开设学期:春 开课单位:人文与发展学院 所需先修课:社会学概论 课程负责人:朱启臻 课程基本要求 该课程为社会学专业课程,是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 生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观念,能够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农村 社会现象,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熟悉农村主要问题及其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主要 观点。 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 1、教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 60 学时,各章学时分配列表如下: 章节 内容 学时 包括讨论学时 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 4 1 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4 1 第三章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4 1 第四章 农村家庭与家族 4 1 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 4 1 第六章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 4 1 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5 1 第八章 农村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 5 1 第九章 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 5 2 第十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问题 5 2 第十一章 农村社会学专题 4

2、教学内容 第一章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5学时) 教学目的 本课了解农村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程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研究特点 教学内容 一、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 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2、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3、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中外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 2、农村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农村社会学的基本领域和基本内容 三、农村杜会学的研究意义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四、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和原则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3、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二章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5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立前职业学者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重点掌握毛泽东同志 的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掌握乡村建设学派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掌握杨开道、费孝通对 农村社会学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研究农村社会学本土化过程,特别要讲清楚毛泽东社会调查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难点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途径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实践于理论 1、毛泽东的社会实践 2、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 二、新中国成立前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2、教学内容 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5 学时) 教学目的 本课了解农村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程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研究特点 教学内容 一、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 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2、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3、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中外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 2、农村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农村社会学的基本领域和基本内容 三、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意义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四、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和原则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3、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二章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5 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立前职业学者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重点掌握毛泽东同志 的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掌握乡村建设学派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掌握杨开道、费孝通对 农村社会学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研究农村社会学本土化过程,特别要讲清楚毛泽东社会调查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难点在于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途径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实践于理论 1、毛泽东的社会实践 2、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 二、新中国成立前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1、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理论 2、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理论 3、乡村建设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章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5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农民的含义及特征,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重点掌握农民的社会化和 现代化含义。熟练掌握农民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和农民现代化的内容及实现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影响农民社会化的因素,农民现代化的内容和途径 教学内容 一、农民的含义极其特征 1、农民的含义 2、农民的特征 二、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 1、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 2、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民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 3、转型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 4、迎接WT0桃战的主力军 三、农民的社会化 1、农民的社合化 2、影响农民社会化的因素 四、农民的现代化 1、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 2、传统农民的心理群像 3、农民观念现代化的内容 4、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途径 第四章农村家庭与家族(5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家庭的起源、类型和农村家庭的现状,家族的基本知识,包括家族的的特点,演变 和复活的趋势。重点掌握农村家庭的特点、功能和变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授农村家庭的特点、功能和变迁趋势:教学难点在于解释家族产生与存在的社会 根源 教学内容

1、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理论 2、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理论 3、乡村建设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章 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5 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农民的含义及特征,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重点掌握农民的社会化和 现代化含义。熟练掌握农民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和农民现代化的内容及实现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影响农民社会化的因素,农民现代化的内容和途径 教学内容 一、农民的含义极其特征 1、农民的含义 2、农民的特征 二、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 1、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 2、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民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 3、转型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 4、迎接 WTO 挑战的主力军 三、农民的社会化 1、农民的社会化 2、影响农民社会化的因素 四、农民的现代化 1、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 2、传统农民的心理群像 3、农民观念现代化的内容 4、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途径 第四章 农村家庭与家族(5 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家庭的起源、类型和农村家庭的现状,家族的基本知识,包括家族的的特点,演变 和复活的趋势。重点掌握农村家庭的特点、功能和变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授农村家庭的特点、功能和变迁趋势;教学难点在于解释家族产生与存在的社会 根源。 教学内容

一、 家庭 1、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2、家庭的类型 二、衣村家庭 1、农村家庭的特片 2、农村家庭的功能 3、农村家庭的变迁 三、农村家族 1、农村家族的概述 2、农村家族的演变 3、当代农村家庭复活的主要特点 4、农村家族复活的趋势 5、当代农村家族的功能 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5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农村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组织类型(掌握农村的政治与行政组织、生产与 经济组织)。掌握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的性质、功能和机构设置,了解村民自治存在的 问题: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村民自治组织建设问题,难点是村民自治中存在题的原因分析和农村组 织制度的创新 教学内容 一、农村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1、农村社会组织的概念 2、农村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 1、农村的政治与行政组织 2、农村的生产与经济组织 3、农村教有与文化组织 三、村民自治组织 1、村民委员会 2、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 四、市场经济与农村组织制度创新 1、农村合作与服务组织的形式 2、股份合作制形式 第六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5学时)

一、家庭 1、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2、家庭的类型 二、农村家庭 1、农村家庭的特点 2、农村家庭的功能 3、农村家庭的变迁 三、农村家族 1、农村家族的概述 2、农村家族的演变 3、当代农村家庭复活的主要特点 4、农村家族复活的趋势 5、当代农村家族的功能 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5 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农村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组织类型(掌握农村的政治与行政组织、生产与 经济组织)。掌握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的性质、功能和机构设置,了解村民自治存在的 问题;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村民自治组织建设问题,难点是村民自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农村组 织制度的创新。 教学内容 一、农村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1、农村社会组织的概念 2、农村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 1、农村的政治与行政组织 2、农村的生产与经济组织 3、农村教育与文化组织 三、村民自治组织 1、村民委员会 2、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 四、市场经济与农村组织制度创新 1、农村合作与服务组织的形式 2、股份合作制形式 第六章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5 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含义、分类和评价标准。熟悉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特征和 影响因素。掌握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农村居民的劳动、消费、交往等方 式),掌握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了解村落文化存在的原因何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1、是探讨农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2、农民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 难点:1、农民生活方式的评价 2、村落文化的原因及对现实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概述 1、农村居民社会生活与生活方式的含义 2、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3、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评价与量度 4、研究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二、农村居民生活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1、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2、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三、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1、农村居民的劳动方式 2、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 3、农村居民的交往方式 4、农村居民的婚丧嫁娶方式 5、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方式 四、中国农村的村落文化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长期存在的原因 3、中国农村村落文化的变迁 第七章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6学时) 教学目的 熟悉农村社会分层的原因,掌握农村社会分化的特点,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中国农 村社会分层的现状:了解社会分化的趋势及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农村社会分层的原因与分层标准。 本章难点: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的确定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含义、分类和评价标准。熟悉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特征和 影响因素。掌握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农村居民的劳动、消费、交往等方 式),掌握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了解村落文化存在的原因何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1、是探讨农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2、农民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 难点:1、农民生活方式的评价 2、村落文化的原因及对现实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概述 1、农村居民社会生活与生活方式的含义 2、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3、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评价与量度 4、研究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二、农村居民生活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1、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2、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三、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1、农村居民的劳动方式 2、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 3、农村居民的交往方式 4、农村居民的婚丧嫁娶方式 5、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方式 四、中国农村的村落文化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长期存在的原因 3、中国农村村落文化的变迁 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6 学时) 教学目的 熟悉农村社会分层的原因,掌握农村社会分化的特点,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中国农 村社会分层的现状;了解社会分化的趋势及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农村社会分层的原因与分层标准。 本章难点: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的确定 教学内容

一、农村社会分化极其原因 1、农村社会分层的原因 2、农村社会分化的特点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1、社会分层的理论 2、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三、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 1、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 2、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趋势 四、中国农村社会分化与分层的意义 1、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意义 2、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第八章农村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6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 掌握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愿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掌握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我国农地制度的功能,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对策。 本章难点在于分析农地制度改革思路 教学内容 、土地与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士地的特性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二、土地制度与土地制度的功能 1、土地制度的内容 2、我国现行农村士地制度的特点 3、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功能 三、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1、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四、我国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 1、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 2、不能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3、限制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4、农民对士地使用权缺乏稳定感 5、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 6、土地管理与控制放松

一、农村社会分化极其原因 1、农村社会分层的原因 2、农村社会分化的特点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1、社会分层的理论 2、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三、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 1、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 2、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趋势 四、中国农村社会分化与分层的意义 1、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意义 2、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第八章 农村土地问题与土地制度(6 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 掌握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掌握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我国农地制度的功能,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对策。 本章难点在于分析农地制度改革思路 教学内容 一、土地与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的特性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二、土地制度与土地制度的功能 1、土地制度的内容 2、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特点 3、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功能 三、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1、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四、我国目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 2、不能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3、限制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4、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缺乏稳定感 5、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 6、土地管理与控制放松

五、深化我国农村士地制度改革的思路 1、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 2、我国农村士地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3、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 第九章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7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农村人口数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人口的分布以及性别和年龄的构成。重点堂握农 村人口问题的成因,特点、解决方法。了解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农村人口问题的成因何对社会的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制约因素等。 难点在于分析何探讨解决农村人口的有效途径与办法。 教学内容 一、农村人口 1、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中国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 3、中国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 4、我国农村人口的分布 二、农村人口问题 1、人口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农村人口问题 3、与农村人口问题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 4、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农村人口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 2、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状 4、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第十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问题(7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目的在于了解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因、特点,把我劳动力流动的规律。讨论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出路以及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问题 教学内容

五、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 1、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 2、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3、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对策 第九章 农村人口问题与农村人口城镇化(7 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农村人口数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人口的分布以及性别和年龄的构成。重点掌握农 村人口问题的成因,特点、解决方法。了解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农村人口问题的成因何对社会的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制约因素等。 难点在于分析何探讨解决农村人口的有效途径与办法。 教学内容 一、农村人口 1、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中国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 3、中国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 4、我国农村人口的分布 二、农村人口问题 1、人口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农村人口问题 3、与农村人口问题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 4、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农村人口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 2、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现状 4、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第十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问题(7 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目的在于了解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因、特点,把我劳动力流动的规律。讨论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出路以及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问题。 教学内容

新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2、转移的半径不断扩展 3、转移方式多元化 4、转移的程度不充分、不彻底 5、转移的周期越来越长 6、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1、社会工业化的需要 2、城市化水平带后 3、农业比较效益低 4、生产要素市场流动的必然产物 5、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6、农民转变身份的需求 7、农民“职业意识”萌生的结果 对民工潮的评价 1、民工糊的积极作用 2、民工潮的消极影响 3、正确看待民工潮 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1、转变劳动力是包状的观多 2、发展精细农业,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3、鼓励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6、扩大对外劳务输出 7、进行户籍制度的创新 8、完善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制度 五、农民工权益保护 1、农民工的物质权益受损及其保扩 2、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 第十一章农村社会学专题(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农村发展与研究的热点,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报 告最新学术成果。也包括介绍中央有关农业与农村政策和实施情况

一、 新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1、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2、转移的半径不断扩展 3、转移方式多元化 4、转移的程度不充分、不彻底 5、转移的周期越来越长 6、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 二、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1、社会工业化的需要 2、城市化水平滞后 3、农业比较效益低 4、生产要素市场流动的必然产物 5、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6、农民转变身份的需求 7、农民“职业意识”萌生的结果 三、 对民工潮的评价 1、民工潮的积极作用 2、民工潮的消极影响 3、正确看待民工潮 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1、转变劳动力是包袱的观念 2、发展精细农业,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3、鼓励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6、扩大对外劳务输出 7、进行户籍制度的创新 8、完善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制度 五、 农民工权益保护 1、农民工的物质权益受损及其保护 2、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 第十一章 农村社会学专题(4 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农村发展与研究的热点,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报 告最新学术成果。也包括介绍中央有关农业与农村政策和实施情况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