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老师:吴宗友)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附考试大纲) 教学单位:社会与政治学院 授课老师: 吴宗友 课程类型: 必修 二0一二年四月
1 社 会 工 作 概 论 教 学 大 纲 (附 考 试 大 纲) 教学单位: 社 会 与 政 治 学 院 授课老师: 吴 宗 友 课程类型: 必 修 二 O 一二年四月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前言)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是社会工作、社会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 《社会工作概论》以系统反映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成果和我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为 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主要讲授内容为:社会工作的概念、本质、功能;社会工 作的哲学及其价值基础、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即个案工作、小 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容:社会工作的实务一一儿童、 青少年、老年、家庭、反贫困、矫治等社会工作的具体理论、方法及实践发展: 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与研究等。因此,该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 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 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对社会工作实践与 社会工作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及理论、方法有总体上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社 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从而保证学习者能够顺利地将专业知 识转化为实际技能,适应目前正在加快职业化进程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 胜任将要从事的专业社会工作。 学习本课题的要求是:学习者应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工作概 论》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系统的课外阅读,必须熟悉与该课程相关的社会 学理论、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每周四节课的学习, 至学期结束时,学习者必须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熟悉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 历史和所形成的流派,初步学握社会工作四大方法的基本内容,学握社会工作基 本领域的有关专门性的理论与方法:此外,对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实习和社会工 作研究也应有较为详细的了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习者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工 作实践,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将理论和方法得以应用,更要积极参与有关实务部门, 诸如街道、社区、福利机构等的实际社会工作:作为概论课,没有对此设立专门 的课时,但学习者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任务。 先修课程要求:该课程被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就实际情况而言,学习 者应同时修习《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等课程。 本课程计划72学时,4学分,若按一学期18个教学周计算,每周应开设4 个学时。 选用教材:《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前言)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是社会工作、社会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 《社会工作概论》以系统反映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成果和我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为 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主要讲授内容为:社会工作的概念、本质、功能;社会工 作的哲学及其价值基础、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即个案工作、小 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容;社会工作的实务——儿童、 青少年、老年、家庭、反贫困、矫治等社会工作的具体理论、方法及实践发展; 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与研究等。因此,该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 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 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对社会工作实践与 社会工作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及理论、方法有总体上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社 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从而保证学习者能够顺利地将专业知 识转化为实际技能,适应目前正在加快职业化进程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 胜任将要从事的专业社会工作。 学习本课题的要求是:学习者应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工作概 论》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系统的课外阅读,必须熟悉与该课程相关的社会 学理论、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每周四节课的学习, 至学期结束时,学习者必须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熟悉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 历史和所形成的流派,初步掌握社会工作四大方法的基本内容,掌握社会工作基 本领域的有关专门性的理论与方法;此外,对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实习和社会工 作研究也应有较为详细的了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习者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工 作实践,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将理论和方法得以应用,更要积极参与有关实务部门, 诸如街道、社区、福利机构等的实际社会工作;作为概论课,没有对此设立专门 的课时,但学习者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任务。 先修课程要求:该课程被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就实际情况而言,学习 者应同时修习《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等课程。 本课程计划 72 学时,4 学分,若按一学期 18 个教学周计算,每周应开设 4 个学时。 选用教材:《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 果,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负责组编。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该门课程均 采用此教材。 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模拟与分析以增强教学效果。 考核方法:平时测评、期中考试、期未考试相结合,综合考核学习者的实际 学习效果。 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学时数教学主要内容 教学环节 备注 1 4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概念 讲授 2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讲授 3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讲授 4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讲授 第五章社会工作个案(一) 讲授、讨论 社会工作个案(二) 讲授、讨论 7 社会工作个案(三) 讲授、讨论 8 第六章社会小组工作 讲授、讨论 9 第七章社区工作 讲授、讨论 10 第八章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和研究讲授 11 4 第九章儿童社会工作 讲授 12 第十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3 4 第十一章老年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4 第十二章家庭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5 4 第十三章反贫困社会工作 讲授 16 第十四章矫治社会工作 讲授 17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的教有与实习 讲授 第十六章中国现代社会工作的前 讲授 沿性理论研究与实践
3 年。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 果,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负责组编。目前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该门课程均 采用此教材。 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模拟与分析以增强教学效果。 考核方法:平时测评、期中考试、期未考试相结合,综合考核学习者的实际 学习效果。 教学进程安排表: 周次 学时数 教学主要内容 教学环节 备注 1 4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概念 讲授 2 4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讲授 3 4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讲授 4 4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讲授 5 4 第五章 社会工作个案(一) 讲授、讨论 6 4 社会工作个案(二) 讲授、讨论 7 4 社会工作个案(三) 讲授、讨论 8 4 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 讲授、讨论 9 4 第七章 社区工作 讲授、讨论 10 4 第八章 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和研究 讲授 11 4 第九章 儿童社会工作 讲授 12 4 第十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3 4 第十一章 老年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4 4 第十二章 家庭社会工作 讲授、讨论 15 4 第十三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 讲授 16 4 第十四章 矫治社会工作 讲授 17 4 第十五章 社会工作的教育与实习 讲授 18 4 第十六章 中国现代社会工作的前 沿性理论研究与实践 讲授

第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了解社会工作所发生的领 域,掌握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理解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本 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古希腊、罗马的人道主义传统→中世纪的尊神贬人一文艺复兴,近代的西方世界开始重 新认识、肯定、颂扬人的价值与尊严,进而为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的突出,地区差距的迅速拉大: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传 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社会关系被解构: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改良: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 革命:消灭旧的制度。 2、社会工作的产生 (1)社会工作的形成 1601年,英国伊丽沙白女王颁布“济贫法”:1788年德国汉堡实施救济制度:19世纪 后期20世纪初,英美等国出现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如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 纽约慈善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等等。 (2)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4
4 第一编 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了解社会工作所发生的领 域,掌握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理解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本 章计划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古希腊、罗马的人道主义传统→中世纪的尊神贬人→文艺复兴,近代的西方世界开始重 新认识、肯定、颂扬人的价值与尊严,进而为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的突出,地区差距的迅速拉大;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传 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社会关系被解构;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社会。 二、西方社会工作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改良: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 革命:消灭旧的制度。 2、社会工作的产生 (1)社会工作的形成 1601 年,英国伊丽沙白女王颁布“济贫法”;1788 年德国汉堡实施救济制度;19 世纪 后期 20 世纪初,英美等国出现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如慈善组织会社,睦邻组织运动, 纽约慈善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等等。 (2)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一、社会工作内涵 1、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2、社会工作的性质 ①助人的活动:充满爱心的崇高事业。 ②是一门专业:专业伦理、知识、方法和技术: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体系、价值观念和专 业技能:各国社会工作人员一般都从属于一定的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 ③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理论知识、科学的工作方法。 ④是一种制度: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3、几个相关概念 ①社会保障 ②社会福利 ③社会服务 4、社会工作的特征 ①职业的服务性,利他性:台湾学者强调,社会工作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②工作的客观性:不以个人好恶来对待他所面对的任务:客观、公正、不带偏见地了解 问题的真相,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客观的科学精神为指导的理性行为。 ③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 ④督导:它由机构内经验丰富的专业工作者负责,通过定期和持续的督导程序,向机构 内新工作者传授专业服务的技术与方法。 ⑤重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⑥注重运用社会环境资源: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分离、隔膜、异化导致了社会问题,因此 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怡恰就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过程。 ⑦团队协同工作,各种具有不同专长的人员的介入成为社会工作的必需。 ®自助与民主参与,非常重视个人的尊严与人格的完整,决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单纯 的施惠,协助工作对象自我决定为主,切忌急急忙忙为求助者下判断。个案工作的接案,团 体工作的成员组成,社会工作的组织开始,尤其要注意建立良好关系。 二、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1、社会作的过程的解析:社会工作是社工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 5
5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一、社会工作内涵 1、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 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2、社会工作的性质 ①助人的活动:充满爱心的崇高事业。 ②是一门专业:专业伦理、知识、方法和技术;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体系、价值观念和专 业技能;各国社会工作人员一般都从属于一定的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 ③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理论知识、科学的工作方法。 ④是一种制度: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3、几个相关概念 ①社会保障 ②社会福利 ③社会服务 4、社会工作的特征 ① 职业的服务性,利他性:台湾学者强调,社会工作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②工作的客观性:不以个人好恶来对待他所面对的任务;客观、公正、不带偏见地了解 问题的真相,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客观的科学精神为指导的理性行为。 ③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 ④督导:它由机构内经验丰富的专业工作者负责,通过定期和持续的督导程序,向机构 内新工作者传授专业服务的技术与方法。 ⑤重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⑥注重运用社会环境资源: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分离、隔膜、异化导致了社会问题,因此 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恰恰就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过程。 ⑦团队协同工作,各种具有不同专长的人员的介入成为社会工作的必需。 ⑧自助与民主参与,非常重视个人的尊严与人格的完整,决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单纯 的施惠,协助工作对象自我决定为主,切忌急急忙忙为求助者下判断。个案工作的接案,团 体工作的成员组成,社会工作的组织开始,尤其要注意建立良好关系。 二、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1、社会作的过程的解析:社会工作是社工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

客体。 受助意愿与接受行动 社会工作者一理解,行动选择,行动一受助者 助人意愿与助人行动 2、社会工作的要素(详见补充材料) ①社会工作主体: 社会工作机构{组织机构 具体的工作 社会工作者 ②社会工作客体(受助者) ③社会工作价值观: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力和选择,不是在行使手中的权力。 ④助人活动。 三、社会工作类型 1、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最初形态是慈善性、分散化、非职业性和非专业化,而现代 形态则是理性化、组织化、职业化和专业化。 2、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①普通社会工作 ②实际社会工作(行政性和半专业性,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主体。) ③专业社会工作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1、定义:即社会工作范围,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是由社会 句题的出现和社会工作者对它的认识及有意识的干预确定的。 2、社会工作领域的变化因素。 ①随着新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扩大,对社会问题的重新认定,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产生。 ②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3、社会工作领域的分类。 ①按服务对象:儿童、妇女、老年等等。 ②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日常生活、就业、个人行为等等。 ③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救助、帮助、发展等等。 6
6 客体。 受助意愿与接受行动 助人意愿与助人行动 2、社会工作的要素(详见补充材料) ②社会工作客体(受助者) ③社会工作价值观: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力和选择,不是在行使手中的权力。 ④助人活动。 三、社会工作类型 1、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最初形态是慈善性、分散化、非职业性和非专业化,而现代 形态则是理性化、组织化、职业化和专业化。 2、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①普通社会工作 ②实际社会工作(行政性和半专业性,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主体。) ③专业社会工作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1、定义:即社会工作范围,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是由社会 问题的出现和社会工作者对它的认识及有意识的干预确定的。 2、社会工作领域的变化因素。 ①随着新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扩大,对社会问题的重新认定,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产生。 ②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3、社会工作领域的分类。 ①按服务对象:儿童、妇女、老年等等。 ②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日常生活、就业、个人行为等等。 ③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救助、帮助、发展等等。 社会工作者—理解,行动选择,行动—受助者 ①社会工作主体: 社会工作机构 社会工作者 组织机构 具体的工作 机构

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此节不作详细分析,因为有关内容在以后的讲授中会时常出现,此处只从宏观上让学生 大概了解社会工作与哪些社会人文学科之间有者密切的关联。 1、与社会学 2、与社会心理学 3、与政治学 4、与管理学 5、与经济学 6、与伦理学 7、与人类学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难点:关于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 的难点。在讲授中,需要把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构成要件以及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 会服务、社会福利的区别向学生讲清楚,把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与学生作明晰的介绍。另外, 关于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之教学内容,也是本章难点。 (二)教学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鼓励学生对有关难点进行提问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2、什么是社会工作。 3、试述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过程结构。 五、阅读书目 1、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7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此节不作详细分析,因为有关内容在以后的讲授中会时常出现,此处只从宏观上让学生 大概了解社会工作与哪些社会人文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1、与社会学 2、与社会心理学 3、与政治学 4、与管理学 5、与经济学 6、与伦理学 7、与人类学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难点:关于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 的难点。在讲授中,需要把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构成要件以及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 会服务、社会福利的区别向学生讲清楚,把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与学生作明晰的介绍。另外, 关于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之教学内容,也是本章难点。 (二)教学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鼓励学生对有关难点进行提问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2、什么是社会工作。 3、试述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过程结构。 五、阅读书目 1、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社会工作者的特征及其角色,学握社会工作的四大功能 治疗恢复功能、预防功能、发展功能、稳定功能,知晓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途径 了解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的特征及其角色 一、概念: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 人员。他们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二、特征:1、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2、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3、 掌握专业的工作方法。 三、角色: 服务提供有、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对政策施以影响的人。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治疗恢复功能:对有问题的个人进行心理和社会生存能力方面的治疗和恢复。 二、预防功能:解决个人当前问题,预防更为严重的问题的出现:同时,对社会问 题的出现也可起到预防功能。 三、发展功能:治疗、恢复、预防有关个人或社会问愿,本质上就是对个人的发展, 对社进步的推动。 四、稳定功能:是社会“减震器”。 五、功能的实现: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一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一分析 和诊断一提供服务→评估服务和终结):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 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的模式,服务提供模式。): 六、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略)
8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社会工作者的特征及其角色,掌握社会工作的四大功能: 治疗恢复功能、预防功能、发展功能、稳定功能,知晓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途径, 了解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本章计划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及其角色 一、概念: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 人员。他们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二、特征:1、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2、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3、 掌握专业的工作方法。 三、角色: 服务提供有、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对政策施以影响的人。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治疗恢复功能:对有问题的个人进行心理和社会生存能力方面的治疗和恢复。 二、预防功能:解决个人当前问题,预防更为严重的问题的出现;同时,对社会问 题的出现也可起到预防功能。 三、发展功能:治疗、恢复、预防有关个人或社会问题,本质上就是对个人的发展, 对社进步的推动。 四、稳定功能:是社会“减震器”。 五、功能的实现: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 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和终结);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 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的模式,服务提供模式。); 六、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略)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社会工作者的概念、特征、角色、社会工作的四大功能。 (二)教学难点: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途径,即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和社会工作的组织 模式。 (三)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 2、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3、试分析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五、阅读书目 1、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1994 第二编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与理论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务必使学生在学理上弄清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为 本的专业。帮助他们明确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西方社会工作的 价值体系。本章计划4学时
9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社会工作者的概念、特征、角色、社会工作的四大功能。 (二)教学难点: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途径,即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和社会工作的组织 模式。 (三)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 2、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3、试分析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五、阅读书目 1、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1994 第二编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与理论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务必使学生在学理上弄清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为 本的专业。帮助他们明确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西方社会工作的 价值体系。本章计划 4 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社会工作关于价值的概念 1、什么是价值:对人生基本问题的回答,对社会重要事件的裁决,是对人和事的是与 非、普与恶、美与丑的判断,是最基本的人生信仰,具有 ①态度倾向性 ②自我选择性 ③人格判断性 ④文化多样性 ⑤意识形态对立性 2、价值分类:按功能分有:商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家庭价值:按表 现程度有:明显的价值、潜在的价值:按主体分类有:社会的价值、人的价值。 二、社会工作关于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 1、人的目前生存状态是最应珍惜的,前生和来世都不重要,现世才是最有意义的。 2、人有为自身而存在的权力,人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外界力量规定的。 3、人应该享受作为人的一切权利,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4、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应受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5、人应该受到良好的教有(获取较好的职业和收入)。 6、人有劳动的权力,在丧失劳动能力后,应该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力 (二)人的权力 1、对自身的权力 2、对他人的权力 3、对社会的权力 4、对自然的权力 (三)人的责任 1、对自己的责任 2、以他人的贵任 3、对群体与社会的责任 4、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10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社会工作关于价值的概念 1、什么是价值:对人生基本问题的回答,对社会重要事件的裁决,是对人和事的是与 非、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是最基本的人生信仰,具有: ①态度倾向性 ②自我选择性 ③人格判断性 ④文化多样性 ⑤意识形态对立性 2、价值分类:按功能分有:商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家庭价值;按表 现程度有:明显的价值、潜在的价值;按主体分类有:社会的价值、人的价值。 二、社会工作关于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 1、人的目前生存状态是最应珍惜的,前生和来世都不重要,现世才是最有意义的。 2、人有为自身而存在的权力,人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外界力量规定的。 3、人应该享受作为人的一切权利,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4、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应受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5、人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取较好的职业和收入)。 6、人有劳动的权力,在丧失劳动能力后,应该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力。 (二)人的权力 1、对自身的权力 2、对他人的权力 3、对社会的权力 4、对自然的权力 (三)人的责任 1、对自己的责任 2、以他人的责任 3、对群体与社会的责任 4、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黑白胶片的拍摄.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黑白胶片的冲洗.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老化前后纸张耐折度、撕裂度测定.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老化前后纸张抗张强度测定.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纸质档案去酸技术.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纸质档案去污技术.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纸质档案修裱技术.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纸张白度测定.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空气温湿度测定.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档案翻拍.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档案制成材料常见霉菌培养和形态观察.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常见档案害虫外部形态观察.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常用档案字迹颜色测定.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旅游地理.ppt
- 安徽大学:《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