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实验指导书,共十十三个实验)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09
文件大小:1.69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实验一 职业(劳动)卫生学调查 实验二 机械制造业职业危害调查 实验三 空气样品和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实验四 职业紧张调查与神经行为功能测试 实验五 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分析 实验六 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七 工作场所空气中汞及其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八 工作场所空气中镉及其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九 工作场所空气中烷烃类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十 工作场所空气无机含碳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十一 工作场所空气中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十二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实验十三 尿中δ-氨基- γ -酮戊酸(δ-ALA)的含量测定 实验十四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实验十五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 实验十六 粉尘浓度与分散度的测定 实验十七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八 尘肺阅片技术 实验十九 气象条件测定 实验二十 噪声和振动的测量 实验二十一 物理因素对人体作用的检查 实验二十二 陶瓷制造业职业危害调查 实验二十三 纺织工业职业危害调查 实验二十四 录像 附录一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 附录二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前言本书在遵循本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本着“实用和适用”的原则,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习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增加了职业紧张、电离辐射等方面的实验内容,同时增加了新版(GBZT160一2004,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中的常用监测项目,此新版标准监测方法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一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本书融入了编者多年教学和科研经验,在每项检测内容项下,介绍了每种物质不同的测定方法、职业接触限值、卫生学意义,并注明了该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测定范围、检测限、有何干扰等方法学评价指标,供选用方法时参考。其内容充分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五性)。本书从内容上设计了现场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案例分析、参观工厂等六种实验类型,按实验性质又可分为基本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选择性实验等五种类型,共计20个实验。实验内容着眼于学生基本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检测结果评价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经过讲授和操作,学生将受到系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基本训练,所获得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系统、先进、实用,对将来从事职业卫生工作及预防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参考书,既可以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作为从事职业卫生、劳动保护等方面工作人员参考。编者2005.82

2 前 言 本书在遵循本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本着“实用和适用”的原则,对《职业卫生与 职业医学》实习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增加了职业紧张、电离辐射等方面的实验内容, 同时增加了新版(GBZ/T 160-2004,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中的 常用监测项目,此新版标准监测方法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一 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 本书融入了编者多年教学和科研经验,在每项检测内容项下,介绍了每种物质不同的测定 方法、职业接触限值、卫生学意义,并注明了该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测定范围、检测限、 有何干扰等方法学评价指标,供选用方法时参考。其内容充分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启发 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五性)。本书从内容上设计了现场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案 例分析、参观工厂等六种实验类型,按实验性质又可分为基本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 验、设计性试验、选择性实验等五种类型,共计20个实验。实验内容着眼于学生基本动手能 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检测结果评价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经过讲授和操作, 学 生将受到系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基本训练,所获得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技 能系统、先进、实用,对将来从事职业卫生工作及预防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参考书,既可以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作为从事职 业卫生、劳动保护等方面工作人员参考。 编者 2005.8

目录实验二职业(劳动)卫生学调查实验二机械制造业职业危害调查实验三空气样品和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测定实验四职业紧张调查与神经行为功能测试实验五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分析实验六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测定实验七工作场所空气中汞及其化合物的测定实验八工作场所空气中镐及其化合物的测定实验九工作场所空气中烷烃类化合物的测定实验土工作场所空气无机含碳化合物的测定实验十二工作场所空气中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测定实验十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实验十三尿中8-氨基-Y-酮戊酸(8-ALA)的含量测定实验十四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实验十五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实验十六粉尘浓度与分散度的测定实验十七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实验十八尘肺阅片技术实验十九气象条件测定实验二土噪声和振动的测量实验二十一物理因素对人体作用的检查实验二十二陶瓷制造业职业危害调查实验二十三纺织工业职业危害调查实验二十四录像附录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附录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3

3 目 录 实验一 职业(劳动)卫生学调查 实验二 机械制造业职业危害调查 实验三 空气样品和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实验四 职业紧张调查与神经行为功能测试 实验五 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分析 实验六 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七 工作场所空气中汞及其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八 工作场所空气中镉及其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九 工作场所空气中烷烃类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十 工作场所空气无机含碳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十一 工作场所空气中卤代不饱和烃类化合物的测定 实验十二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机磷农药的测定 实验十三 尿中δ-氨基- γ -酮戊酸(δ-ALA)的含量测定 实验十四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实验十五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 实验十六 粉尘浓度与分散度的测定 实验十七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八 尘肺阅片技术 实验十九 气象条件测定 实验二十 噪声和振动的测量 实验二十一 物理因素对人体作用的检查 实验二十二 陶瓷制造业职业危害调查 实验二十三 纺织工业职业危害调查 实验二十四 录 像 附录一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 附录二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实验一,职业(劳动)卫生学调查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对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职业卫生调查是识别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首先需要通过对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进行调查,以确切了解有害因素的性质、品种、来源及职业人群的接触情况。第一节职业卫生调查形式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三大类。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1.调查目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的目的是掌握所管辖地区或系统内各企业,尤其是工矿企业的职业卫生状况和需求,建立所管辖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2.对象及要求对所管辖的所有工矿企业,必须按单位逐一进行调查,认真填写统一表格并复核后,按计算机编码要求,进行地区及专业系统列表列编。调查资料逐级汇总上报,每3年复核一次。在日常职业卫生工作中,随时将环境检测和健康检查的结果、职业病发病情况以及生产和企业变迁情况录入职业卫生档案,以备查阅、分析。3.调查内容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1)调查单位基本情况:如单位名称、地址、单位的历史、隶属关系、性质、机构设置、男女职工人数、产品种类、有害职业的分类、接触有害因素的人数、产值以及利税情况等;(2)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记录使用的原料名称、中间产物、产品及年产量、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并绘制工艺流程图;(3)主要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主要车间、工段和工种是否按照卫生要求进行合理布局、采光照明、车间微小气候状况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相邻车间有无相互影响等:(4)劳动组织及班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每周几个工作日、每日的工作时间、加班加点情况及在外有无兼职等:(5)职业性有害因素及接触人数:(6)职业环境及接触者的健康状况:职业性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早期表现、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的发生频率和分布情况及以往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资料等:(7)防护设备及其使用维修情况:针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所采用的建筑设计和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如通风、防尘排毒系统、噪声及其它物理因素的防护、高温作业防护及个人防护用品的品种和数量、使用、维修等情况:(8)生活福利和医疗服务情况:生活卫生设备中有无浴室、更衣室、休息室、女工卫生室、厕所、医疗室等:(9)劳动者的反应:听取劳动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危害身体健康的反应、特别是对具有刺激性或易于引起急性反应的毒物、劳动者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情况和线索。4.调查方法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常通过“听、看、问、测、查、算”的方式进行。(1)听:听取介绍:(2)看:现场观察和查看有关资料:(3)问:口头询问:(4)测: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5)查:健康检查;(6)算:资料分析。最后,对所得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二、职业卫生专题调查1.调查目的专题调查是对某一系统(行业)或某一有害因素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目的在于探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或就其它具体情况(如病因探讨,患病率分析,早期监测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和卫生标准研制或验证等)进行专项调查研究。2.所辖地区内存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进行专题调查:(1)某一系统(行业)在所辖地区占比重较大:(2)某一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较突出,接触人群较多:(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而出现新的有害因素者:(4)已有的有害因素出现新的职业病损者。3.调查项目专题调查的项目可视实际需要加以选择。4

4 实验一 职业(劳动)卫生学调查 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对作业工人的身体 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职业卫生调查是识别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首先需要通过对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进行调查,以确切 了解有害因素的性质、品种、来源及职业人群的接触情况。 第一节 职业卫生调查形式 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三大类。 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目的 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的目的是掌握所管辖地区或系统内各企业,尤其是工矿企业的职 业卫生状况和需求,建立所管辖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 2.对象及要求 对所管辖的所有工矿企业,必须按单位逐一进行调查,认真填写统一表格并复核后, 按计算机编码要求,进行地区及专业系统列表列编。调查资料逐级汇总上报,每 3 年复核一次。在日常职 业卫生工作中,随时将环境检测和健康检查的结果、职业病发病情况以及生产和企业变迁情况录入职业卫 生档案,以备查阅、分析。 3.调查内容 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 (1)调查单位基本情况:如单位名称、地址、单位的历史、隶属关系、性质、机构设置、男女职工人 数、产品种类、有害职业的分类、接触有害因素的人数、产值以及利税情况等; (2)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记录使用的原料名称、中间产物、产品及年产量、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 化程度、并绘制工艺流程图; (3)主要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主要车间、工段和工种是否按照卫生要求进行合理布局、采光照明、 车间微小气候状况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相邻车间有无相互影响等; (4)劳动组织及班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每周几个工作日、每日的工作时间、加班加点情况 及在外有无兼职等; (5)职业性有害因素及接触人数; (6)职业环境及接触者的健康状况:职业性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早期表现、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 伤的发生频率和分布情况及以往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资料等; (7)防护设备及其使用维修情况:针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所采用的建筑设计和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如通 风、防尘排毒系统、噪声及其它物理因素的防护、高温作业防护及个人防护用品的品种和数量、使用、维 修等情况; (8)生活福利和医疗服务情况:生活卫生设备中有无浴室、更衣室、休息室、女工卫生室、厕所、医 疗室等; (9)劳动者的反应:听取劳动者对职业性有害因素危害身体健康的反应、特别是对具有刺激性或易于 引起急性反应的毒物、劳动者可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情况和线索。 4.调查方法 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常通过“听、看、问、测、查、算”的方式进行。 (1)听:听取介绍;(2)看:现场观察和查看有关资料;(3)问:口头询问;(4)测:环境监测和生 物监测;(5)查:健康检查;(6)算:资料分析。最后,对所得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进 建议,并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 二、 职业卫生专题调查 1.调查目的 专题调查是对某一系统(行业)或某一有害因素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目的在于 探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或就其它具体情况(如病因探讨,患病率分析,早期监测指标筛 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和卫生标准研制或验证等)进行专项调查研究。 2.所辖地区内存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进行专题调查:(1)某一系统(行业)在所辖地区占比 重较大;(2)某一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较突出,接触人群较多;(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而出现新的有害因 素者;(4)已有的有害因素出现新的职业病损者。 3.调查项目 专题调查的项目可视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1)有害因素与健康关系的调查:揭示接触水平一反应关系:(2)工作有关疾病调查:探讨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导致非特异性疾患高发或加剧的因果关系;(3)环境监测方法研究:确定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质量控制要求:(4)生物检测研究:阐明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预示值、符合率,以及在早期检测职业性病损中的意义;(5)预防措施效果的卫生学评价:对采取预防措施前后的工作环境、职工健康艰苦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投入效益等。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一般属于计划外应急性调查。发生急性事故性损害(如职业病危害事故,安全事故)时,职业卫生医师应会同临床医师参加抢救: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厂矿医院或诊所)应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和《放射性同位素与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等规定《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及《职业病报告办法》,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部门报告:医疗卫生机构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提出抢救和预防的对策,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在现场,必须详细了解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和有关的规章制度,包括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条件、设备运转情况、作业状况、操作规程及防护措施等:通过中毒病人或班组人员,了解事故发生过程及其前后细节,以及同类生产的其它作业场所是否发生过类似事故。当现场未经清理时,应迅速检测生产环境中各种可疑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如现场已遭破坏环,必要时采用模拟现场试验估测接触浓度或强度。经皮肤吸收的毒物,应尽可能进行皮肤污染的测定:如有可能检测的生物检测指标,应及时采样测定。最后,根据调查资料,做出综合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及防止事故再度发生的对策和措施,用书面形式上报上级机关并分发有关部门,以吸取教训。第二节职业卫生调查步骤除事故调查外,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工作步骤基本相似,但专题调查安排更周密。完整的专题调查可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阶段。一、准备阶段(一)制定计划计划内容包括:1.调查目的、试图寻求的答案和可能遇到的困难;2.调查对象、对照的选择,样本大小和抽样原则:3.调查方法:4.调查项目、观察指标和检查测定方法,所需器材、经费和人力:5.人员培训,调查队伍组织领导及协作关系;6.现场联系及时间安排;7.预期结果:8.数据处理,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二)查阅文献围绕调查内容和目的,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充分掌握现有资料,借鉴别人经验,使调查工作更有的放矢,效率更高。有条件者可考虑运用现代文献检索,国际互联网等,以便更准确,及时地了解全世界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方面的资料,查找到最新的文献。亦可随时与世界各地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专家讨论专题的有关内容。(三)拟订表格应根据调查目的、内容及统计方法,周密设计调查表格的项目及形式。每一调查项目都必须用意明确,而非可有可无。调查表格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调查计划的完善与否。因此拟好的表格最好先进行试点调查,并根据试调查效果作必要修改,使其更趋完善。为便于计算机处理,调查项目尽可能量化,可在表格偏旁位置预留空格,以便填入各项目的“量值”。另外,为验证调查对象回答内容的可靠性,可在询问项,如主观症状中随机穿插与接触一反应(效应)完全无关的内容,作为“于扰性项目”。整理分析时分别算出“症状分”与“干扰分”,供判断参考。调查表的内容一般包括:5

5 (1)有害因素与健康关系的调查:揭示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2)工作有关疾病调查:探讨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导致非特异性疾患高发或加剧的因果关系; (3)环境监测方法研究:确定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质量控制要求; (4)生物检测研究:阐明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预示值、符合率,以及在早期检测职业性病损中的意 义; (5)预防措施效果的卫生学评价:对采取预防措施前后的工作环境、职工健康艰苦状况进行分析比较, 分析投入效益等。 三、 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一般属于计划外应急性调查。发生急性事故性损害(如职业病危害事故,安全事故)时,职业卫生医 师应会同临床医师参加抢救;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厂矿医院或诊所)应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 规定》和《放射性同位素与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等规定《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及《职业病报告 办法》,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部门报告;医疗卫生机构应会同有关 部门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提出抢救和预防的对策,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 在现场,必须详细了解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和有关的规章制度,包括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条件、设备运转 情况、作业状况、操作规程及防护措施等;通过中毒病人或班组人员,了解事故发生过程及其前后细节, 以及同类生产的其它作业场所是否发生过类似事故。当现场未经清理时,应迅速检测生产环境中各种可疑 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如现场已遭破坏,必要时采用模拟现场试验估测接触浓度或强度。经皮肤吸收的 毒物,应尽可能进行皮肤污染的测定;如有可能检测的生物检测指标,应及时采样测定。 最后,根据调查资料,做出综合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及防止事故再度发生的对策和措施,用书面形式 上报上级机关并分发有关部门,以吸取教训。 第二节 职业卫生调查步骤 除事故调查外,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工作步骤基本相似,但专题调查安排更周密。完 整的专题调查可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阶段。 一、准备阶段 (一)制定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 1.调查目的、试图寻求的答案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2.调查对象、对照的选择,样本大小和抽样原则; 3.调查方法; 4.调查项目、观察指标和检查测定方法,所需器材、经费和人力; 5.人员培训,调查队伍组织领导及协作关系; 6.现场联系及时间安排; 7.预期结果; 8.数据处理,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 (二)查阅文献 围绕调查内容和目的,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充分掌握现有资料,借鉴别人经验,使调查工作更 有的放矢,效率更高。有条件者可考虑运用现代文献检索,国际互联网等,以便更准确,及时地了解全世 界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方面的资料,查找到最新的文献。亦可随时与世界各地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专家 讨论专题的有关内容。 (三)拟订表格 应根据调查目的、内容及统计方法,周密设计调查表格的项目及形式。每一调查项目都必须用意明确, 而非可有可无。调查表格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调查计划的完善与否。因此拟好的表格最好先进 行试点调查,并根据试调查效果作必要修改,使其更趋完善。为便于计算机处理,调查项目尽可能量化, 可在表格偏旁位置预留空格,以便填入各项目的“量值”。另外,为验证调查对象回答内容的可靠性,可在 询问项,如主观症状中随机穿插与接触-反应(效应)完全无关的内容,作为“干扰性项目”。整理分析时 分别算出“症状分”与“干扰分”,供判断参考。调查表的内容一般包括:

1.调查表的名称:2.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名称、职业、车间、工种及家庭住址:3:调查项目:根据调查目的而定,一般包括职业史及接触史、疾病史、目前健康状况、不良生活方式、环境监测、针对该项调查的体检和化验项目:4.调查者对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估计:5.结束部分:包括调查人签字和调查日期。(四)对象选择根据调查目的,选择不同对象。一般原则是:1.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本大小和抽样方法:2.以密切接触有害因素的人群为观察对象,并选择同等条件非接触人群为对照组:3.在评价检测指标对反应环境浓度或机体反应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时,尽可能分别选择接触高,中,低浓度(或强度)的接触者为对象;4.凡同时接触可干扰效应的其它因素者,不应列为对象;5.慢性职业病调查应特别注意潜伏期,现有接触人群或曾经接触者,均应列为调查对象:6.对照的选择应注意可比性,即性别、年龄、工龄等应合乎统计学要求。(五)试点调查在正式调查全面展开前,最好先进行一次完全按照计划的小型试点调查。其目的是:(1)检查所预定计划是否完善,切实可行;(2)及时发现问题,如调查表格项目是否合适,测定仪器功能是否完好,以及调查对象是否合作等;(3)锻炼和考核整个调查队伍,积累经验,估计不同检查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统一方法,缩小误差,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二、实施阶段在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计划,全面展开工作。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最好制定调查工作手册,内容包括调查人员工作须知、调查项目的各项标准及操作规程等,调查员必须严格遵守调查工作手册中所定的各项规章。专题调查组要建立各级分工负责的组织网络,如由项目负责人→现场调查监督人→调查员、摘抄员、检验员组成的三级工作网。调查中随时抽查原始记录,及时复核补漏,汇总和整理调查资料。此外,尚需掌握工作进度,注意工作中密切配合与协调,确保按质量如期完成调查任务。三、总结阶段(一)资料整理与统计1.资料检查检查调查表格中的原始资料,内容包括:(1)资料的完整性,即全部项目必须符合调查设计的要求并逐项填齐:(2)资料的可靠性,即调查方法正确、疾病诊断明确、测定数据准确等:(3)资料筛选的原则性,即资料剔除不能带有主观性,取舍要有一定的原则。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以剔除:(1)项目不全;(2)记录欠正确:(3)对照人群曾接触被调查的有害因素:(4)接触人群曾接触足以影响调查结果的其它因素。2.资料整理:按以下步骤进行整理和分析:(1)在同质基础上,按调查设计分组;(2)按分组要求拟订整理表,对资料进行归并、组合:(3)资料分析,按统计学原则,根据资料特征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参数,探讨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联系及强度,并阐明混杂效应及程度。(二)调查汇总根据调查结果写出全面总结,向所调查企业和有关上级部门汇报。报告应针对所发现的问题作出卫生学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建议,力争把通过调查所得到的科学结论,反馈到企业职业卫生工作中去。(三)论文撰写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应结合调查发现,进一步复习有关文献,深化感性认识,把调查报告提炼成一篇或几篇科学论文。科学论文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论文的题目:尽可能地反应出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内容:(2)摘要和关键词:在摘要中简明要地介绍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主要内容和结果。关键词要简洁明了,其目的亦是为了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3)前言:说明该项研究内容的国内外概况、该项调查研究的动因;(4)调查对象和方法:(5)结果:描述观察到的事实,现象和所获测试数据:(6)讨论:6

6 1.调查表的名称; 2.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名称、职业、车间、工种 及家庭住址; 3.调查项目:根据调查目的而定,一般包括职业史及接触史、疾病史、目前健康状况、不良生活方式、 环境监测、针对该项调查的体检和化验项目; 4.调查者对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估计; 5.结束部分:包括调查人签字和调查日期。 (四)对象选择 根据调查目的,选择不同对象。一般原则是: 1.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本大小和抽样方法; 2.以密切接触有害因素的人群为观察对象,并选择同等条件非接触人群为对照组; 3.在评价检测指标对反应环境浓度或机体反应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时,尽可能分别选择接触高,中,低 浓度(或强度)的接触者为对象; 4.凡同时接触可干扰效应的其它因素者,不应列为对象; 5.慢性职业病调查应特别注意潜伏期,现有接触人群或曾经接触者,均应列为调查对象; 6.对照的选择应注意可比性,即性别、年龄、工龄等应合乎统计学要求。 (五)试点调查 在正式调查全面展开前,最好先进行一次完全按照计划的小型试点调查。其目的是:(1)检查所预定 计划是否完善,切实可行;(2)及时发现问题,如调查表格项目是否合适,测定仪器功能是否完好,以及 调查对象是否合作等;(3)锻炼和考核整个调查队伍,积累经验,估计不同检查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统 一方法,缩小误差,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实施阶段 在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计划,全面展开工作。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现场调查的质 量控制。最好制定调查工作手册,内容包括调查人员工作须知、调查项目的各项标准及操作规程等,调查 员必须严格遵守调查工作手册中所定的各项规章。专题调查组要建立各级分工负责的组织网络,如由项目 负责人→现场调查监督人→调查员、摘抄员、检验员组成的三级工作网。调查中随时抽查原始记录,及时 复核补漏,汇总和整理调查资料。此外,尚需掌握工作进度,注意工作中密切配合与协调,确保按质量如 期完成调查任务。 三、总结阶段 (一)资料整理与统计 1.资料检查 检查调查表格中的原始资料,内容包括:(1)资料的完整性,即全部项目必须符合调查 设计的要求并逐项填齐;(2)资料的可靠性,即调查方法正确、疾病诊断明确、测定数据准确等;(3)资 料筛选的原则性,即资料剔除不能带有主观性,取舍要有一定的原则。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以剔除:(1)项目不全;(2)记录欠正确;(3)对照人群曾接触被调查的有害 因素;(4)接触人群曾接触足以影响调查结果的其它因素。 2.资料整理:按以下步骤进行整理和分析:(1)在同质基础上,按调查设计分组;(2)按分组要求拟 订整理表,对资料进行归并、组合;(3)资料分析,按统计学原则,根据资料特征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 的统计方法和参数,探讨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联系及强度,并阐明混杂效应及程度。 (二)调查汇总 根据调查结果写出全面总结,向所调查企业和有关上级部门汇报。报告应针对所发现的问题作出卫生 学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建议,力争把通过调查所得到的科学结论,反馈到企业职业卫生工作中 去。 (三)论文撰写 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应结合调查发现,进一步复习有关文献,深化感性认识,把调查报告提炼成一篇 或几篇科学论文。科学论文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论文的题目:尽可能地反应出研究的对象、方法 和内容;(2)摘要和关键词:在摘要中简明扼要地介绍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主要内容和结果。关键 词要简洁明了,其目的亦是为了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3)前言:说明该项研究内容的国内外概况、该项 调查研究的动因;(4)调查对象和方法;(5)结果:描述观察到的事实,现象和所获测试数据;(6)讨论:

对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解释、论证和概括,说明事实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与已报道的资料进行比较,将调查结果资料提高到理论高度;(7)近期重要的有关参考文献:目的是指出引证资料和论点的出处,为读者进一步阅读提供线索。返回7

7 对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解释、论证和概括,说明事实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与已报道的资 料进行比较,将调查结果资料提高到理论高度;(7)近期重要的有关参考文献:目的是指出引证资料和论 点的出处,为读者进一步阅读提供线索。 返回

实验二机械制造业职业危害调查[目的]1.了解主要生产工艺过程。2.了解存在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及来源。(一)基本生产过程机械制造工业包括各种类型机械和机器的制造,如运输机械、重型机械、机床工具、农业机械、航空航天器械及各种精密仪器等。各种机械制造工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可概括为:铸造→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装配。示意图如下:砂碾料模型制作过筛料混合砂型制作浇铸开箱清砂铸件1:铸造是将熔融的金属浇注到砂型或其他物质制成的模型里以铸成机械零件毛坏。基本工序包括用石英砂、陶土等各种成型原料经碾碎、过筛、混合等过程配制型砂;按要求的铸件形状做出木模或金属模,放人砂箱后,充填型砂捣实,取出模样而制成砂型;制备型芯放到型砂中,以使铸件内部留出空腔;在炉内熔化制型金属,用机械或人工包运至砂型处浇注,浇注后的砂箱经冷却后,用人工和机械方法将铸件由砂型中打出,称为落砂;落砂后把铸件上的砂土与毛刺清除掉,称为清砂。之后还要将铸件进行修整。2.锻造是指将金属链(或块)在热炉内预先加热至8001200℃后,用锻锤或液压机将其锻压成所需的形状。3.热处理是将金属零件在不改变外型的条件下通过退火、洋火和回火等方式,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或性质。如退火可降低硬度,提高机械性能;摔火可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回火可减少脆性,增加金属的弹性。将金属制件置于含有不同化学元素的介质中加热到一定程度并保温,使这些介质渗人到金属制件的表面上,使其表面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金属表面上的硬度、耐磨性、抗腐蚀性、耐热性等,称为化学热处理。如渗碳、渗氮、渗铝、氧化等,4机械加工利用各种机床对金属零件进行车、刨、钻、磨、铣等冷加工。将加工装配后的各种零部件经过安装、焊接、电镀、喷漆和调试等作业装配成产品。(二)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1.生产性粉尘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型砂原料均含有一定游离Si02,型砂配制(碾砂、筛砂、拌砂)、制型、落砂、清砂过程都产生大量粉尘。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金属零部件磨光和抛光过程可产生金属和矿物性粉尘,装配焊接时可产生电焊粉尘。2.高温、热辐射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的熔炉、干燥炉和熔化的金属时热铸件。锻造车间和热处理车间的加热炉和赤热的金属部件可产生强烈的热辐射,并可使车制形成高气温,若防护不佳可引起中暑。3.有害气体和蒸气熔炼金属和浇注过程及锻造车间的加热炉可产生一氧化碳和S02。酚醛树脂或脲醛树脂做型芯粘结剂可产生甲醛和氨,蜡型铸造时也产生大量氨。锌熔炼和铸锭时有锌蒸气逸出,产生氧化锌烟,引起“金属烟尘热”4.噪声、振动砂型捣固机,清砂用风动工具铸造时使用的各种锻锤及机械加工中的磨光和抛光等,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装配车间的铆钉作业也可产生强烈噪声。5.其它焊接时可产生强烈的紫外线。热处理时用高频电炉可产生高频电磁场。铸造和锻造时由于熔融的金属出炉、浇注、落在如以及锻造时铁渣、铁屑飞溅,易引起外伤和烫伤。机械加工车间由于金属屑飞溅,易引起眼、手部外伤。8

8 实验二 机械制造业职业危害调查 [目的] 1.了解主要生产工艺过程。 2.了解存在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及来源。 (一) 基本生产过程 机械制造工业包括各种类型机械和机器的制造,如运输机械、重型机械、机床工具、农业机械、航空 航天器械及各种精密仪器等。各种机械制造工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可概括为: 铸造→ 锻造→热处理→机械加 工→装配。示意图如下: 1. 铸造 是将熔融的金属浇注到砂型或其他物质制成的模型里以铸成机械零件毛坯。基本工序包括 用石英砂、陶土等各种成型原料经碾碎、过筛、混合等过程配制型砂;按要求的铸件形状做出木模或金属 模, 放人砂箱后, 充填型砂捣实,取出模样而制成砂型;制备型芯放到型砂中,以使铸件内部留出空腔;在 炉内熔化制型金属,用机械或人工包运至砂型处浇注, 浇注后的砂箱经冷却后, 用人工和机械方法将铸件 由砂型中打出,称为落砂;落砂后把铸件上的砂土与毛刺清除掉,称为清砂。之后还要将铸件进行修整。 2. 锻造 是指将金属链(或块) 在热炉内预先加热至 800~1200℃后,用锻锤或液压机将其锻压成所 需的形状。 3. 热处理 是将金属零件在不改变外型的条件下通过退火、洋火和回火等方式 , 改变金属的内部结 构或性质。如退火可降低硬度, 提高机械性能;摔火可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回火可减少脆性, 增加金属的 弹性。将金属制件置于含有不同化学元素的介质中加热到一定程度并保温, 使这些介质渗人到金属制件的 表面上, 使其表面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从而改变金属表面上的硬度、耐磨性、抗腐蚀性、耐热性等, 称为 化学热处理。如渗碳、渗氮、渗铝、氧化等。 4. 机械加工 利用各种机床对金属零件进行车、刨、钻、磨、铣等冷加工。将加工装配后的各种零 部件经过安装、焊接、电镀、喷漆和调试等作业装配成产品。 (二) 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 1. 生产性粉尘 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型砂原料均含有一定游离 Si02, 型砂配制( 碾砂、 筛砂、拌 砂 ) 、制型、落砂、清砂过程都产生大量粉尘。在机械加工过程中, 对金属零部件磨光和抛光过程可产生 金属和矿物性粉尘, 装配焊接时可产生电焊粉尘。 2. 高温、热辐射 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的熔炉、干燥炉和熔化的金属时热铸件。锻造车间和热处理 车间的加热炉和赤热的金属部件可产生强烈的热辐射, 并可使车制形成高气温,若防护不佳可引起中暑。 3. 有害气体和蒸气 熔炼金属和浇注过程及锻造车间的加热炉可产生一氧化碳和S02 。酚醛树脂或脲 醛树脂做型芯粘结剂可产生甲醛和氨, 蜡型铸造时也产生大量氨。锌熔炼和铸锭时有锌蒸气逸出,产生氧化 锌烟,引起“金属烟尘热” 。 4. 噪声、振动 砂型捣固机, 清砂用风动工具、铸造时使用的各种锻锤及机械加工中的磨光和抛光等, 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装配车间的铆钉作业也可产生强烈噪声。 5. 其它 焊接时可产生强烈的紫外线。热处理时用高频电炉可产生高频电磁场。铸造和锻造时由于熔 融的金属出炉、浇注、落在如以及锻造时铁渣、铁屑飞溅 , 易引起外伤和烫伤。机械加工车间由于金属屑 飞溅,易引起眼、手部外伤。 模型制作 砂型制作 浇铸 开箱 清砂 碾料 过筛 混合 砂 料 铸件

[要求]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0返回

9 [要求] 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 返回

实验三空气样品和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测定第一节生产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监测的意义:、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大多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溢出的废气和烟尘。对于这些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就要进行空气监测,监测目的有五个方面:(一)了解作业场所空气被污染的程度,即现状调查。(二)估计作业人员的接触剂量。(三)调查职业中毒的原因。(四)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与预评价。(五)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依据。二、采集空气样品的基本要求(一)满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对采样的要求。(二)应满足职业卫生评价对采样的要求。(三)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对米样的要求。(四)空白对照:将空气收集器带至现场,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之外,其它操作相同。(五)在易燃易爆的工作场所采样,应使用防爆型采样器。(六)采样过程中应保持流量稳定。长时间采样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采用流量的均值。(七)采样体积应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V。=V,×[293/(273+t)J×(P/101.3)(八)采样时应注意个人的防护。(九)采样时应在专用的记录表上记录采样有关信息。三、监测的类型及采样要求(一)评价监测试用于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因素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及现状评价。1.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二)日常监测1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进行采样连续采样一个工作班。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三)监督监测适用于职业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1.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和采样点进行采样。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四)事故性监测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监测至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时为止。四、采样前的准备(一)现场调查为了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必须对工作现场进行调查。必要时,进行预采样。调查内容包括:1.原料便用的原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2.工艺流程:原料的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和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等。3.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量、停留时间、工作方式等。4.有害物质的存在状态,扩散规律、估计浓度等。(其形态可分三类:气体和蒸汽:有毒物质在常温10

10 实验三 空气样品和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第一节 生产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 一、 监测的意义: 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大多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溢出的废气和烟尘。对于这些危害因素的识别、 评价就要进行空气监测,监测目的有五个方面: (一) 了解作业场所空气被污染的程度,即现状调查。 (二) 估计作业人员的接触剂量。 (三) 调查职业中毒的原因。 (四) 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与预评价。 (五) 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二、 采集空气样品的基本要求 (一) 满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对采样的要求。 (二) 应满足职业卫生评价对采样的要求。 (三) 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对采样的要求。 (四) 空白对照:将空气收集器带至现场,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之外,其它操作相同。 (五) 在易燃易爆的工作场所采样,应使用防爆型采样器。 (六) 采样过程中应保持流量稳定。长时间采样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采用流量的均值。 (七) 采样体积应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 V0=Vt×[293/(273+t)]×(P/101.3) (八) 采样时应注意个人的防护。 (九) 采样时应在专用的记录表上记录采样有关信息。 三、 监测的类型及采样要求 (一) 评价监测 试用于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因素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及现状评价。 1.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 2.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 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 (二) 日常监测 1.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进行采样连续 采样一个工作班。 2.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 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 (三) 监督监测 适用于职业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 的监测。 1.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和采样点进行采样。 2.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 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 (四)事故性监测 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监测至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 最高容许浓度时为止。 四、采样前的准备 (一)现场调查 为了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必须对工作现场进行调查。 必要时,进行预采样。调查内容包括: 1. 原料 使用的原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2. 工艺流程:原料的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和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等。 3. 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量、停留时间、工作方式等。 4. 有害物质的存在状态,扩散规律、估计浓度等。(其形态可分三类:气体和蒸汽:有毒物质在常温

下是气体或是易挥发的液体和固体,以分子形态扩散到空气中。气溶胶:有毒物质微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烟、尘或雾。蒸汽和气溶胶共存)。5..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措施及使用情况。(二)采样前的准备选择采样仪器、吸收管、吸收液或滤膜、校准流量、称重等。五、样品的采集(一)采样点选择的原则1.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2.尽可能靠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但不应影响操作。一般距地面1.5米左右。3.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二)设点数目凡是有待测物质逸散的作业点,按生产工艺过程、不同岗位和工序,分别设点。每个车间有1-3台同类设备,设1个监测点,4-10台设备设2个点,10台以上设3个点。控制室和休息室各设1个点。(三)采样时段、频率、持续时间的选择1.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2.应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每个监测点每天采集2次,每次同时采集2个样品(最好使用双采样头)。两次采样应在浓度较高时进行,其中一次应在浓度最高时进行;每次采样持续时间在15分钟左右:;根据监测目的决定采样的频率(年、月、日)。根据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决定采样持续的时间。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C):采集一个工作日即8小时:短时间接触最高容许浓度(STEL):采集15分钟,不足15分钟的按15分钟计算:最高容许浓度(MAC):采集15分钟,不足15分钟的按15分钟计算;(四)方法的选择根据现场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确定合适的采样器及吸收剂或吸附剂,以得到合格的采样效率。常用的采样方法有:1.浓缩法1/液体吸收剂用来采集气态、蒸汽以及某些气溶胶。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吸收管有气泡吸收管和多孔玻砂吸收管。(见实物)2/颗粒状吸附剂硅胶、活性炭、高分子多孔微球。(见实物)2,集气法将空气收集在一容器内,直接带回实验室分析。采样器有注射器、铝箔袋、球胆和输液袋等。另外还有检气管和试纸。3.滤纸和滤膜对烟和粉尘状固体气溶胶进行采样。(见实物)(五)常用的空气采样仪器(见实物)1.防爆型粉尘采样器2.个体粉尘采样器3.普通粉尘采样器4.大流量粉尘采样器5.自动分级粉尘采样器6.大气采样器7.清静式个体监测器8直读式检测仪有CO、CO2、SO2、甲醛检测仪、可燃气体测爆仪、粉尘测定仪等。六、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计算采样后,被阻留在吸收液或吸附剂中被检物的总量W与空气中被检物浓度C,采样流量R和采样时间t成正比。采样流量R和采样时间t的乘积就是采样体积V,以下列公式表示。由吸收液或吸附剂中被检物质的总量W,计算出空气中被检物的浓度。此浓度是采样时间内的平均浓度。W=CXRXt = CXV(一)最高容许浓度(MAC):C=(c×V)/(FXt)式中:C: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11

11 下是气体或是易挥发的液体和固体,以分子形态扩散到空气中。气溶胶:有毒物质微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 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烟、尘或雾。蒸汽和气溶胶共存)。 5. 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措施及使用情况。 (二)采样前的准备 选择采样仪器、吸收管、吸收液或滤膜、校准流量、称重等。 五 、样品的采集 (一) 采样点选择的原则 1. 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 2. 尽可能靠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但不应影响操作。一般距地面 1.5 米左右。 3. 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二)设点数目 凡是有待测物质逸散的作业点,按生产工艺过程、不同岗位和工序,分别设点。每 个车间有 1-3 台同类设备,设 1 个监测点,4-10 台设备设 2 个点,10 台以上设 3 个点。控制室和休息室各 设 1 个点。 (三)采样时段、频率、持续时间的选择 1.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2. 应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每个监测点每天采集 2 次,每次同时采集 2 个样品(最好使用双采 样头)。两次采样应在浓度较高时进行,其中一次应在浓度最高时进行;每次采样持续时间在 15 分钟左右; 根据监测目的决定采样的频率(年、月、日)。根据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决定采样持续的时间。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C):采集一个工作日即 8 小时; 短时间接触最高容许浓度(STEL):采集 15 分钟,不足 15 分钟的按 15 分钟计算; 最高容许浓度(MAC):采集 15 分钟,不足 15 分钟的按 15 分钟计算; (四)方法的选择 根据现场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确定合适的采样器及吸收剂或吸附剂, 以得到合格的采样效率。常用的采样方法有: 1. 浓缩法 1/ 液体吸收剂 用来采集气态、蒸汽以及某些气溶胶。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吸 收管有气泡吸收管和多孔玻砂吸收管。(见实物) 2 / 颗粒状吸附剂 硅胶、活性炭、高分子多孔微球。(见实物) 2 . 集气法 将空气收集在一容器内,直接带回实验室分析。采样器有注射器、铝箔袋、球胆和输液 袋等。另外还有检气管和试纸。 3. 滤纸和滤膜 对烟和粉尘状固体气溶胶进行采样。(见实物) (五) 常用的空气采样仪器(见实物) 1. 防爆型粉尘采样器 2. 个体粉尘采样器 3. 普通粉尘采样器 4. 大流量粉尘采样器 5. 自动分级粉尘采样器 6. 大气采样器 7. 静式个体监测器 8 直读式检测仪 有 CO、CO2、SO2、甲醛检测仪、可燃气体测爆仪、粉尘测定仪等。 六、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计算 采样后, 被阻留在吸收液或吸附剂中被检物的总量 W 与空气中被检物浓度 C, 采样流量R 和采样时 间 t 成正比。采样流量 R 和采样时间 t 的乘积就是采样体积V, 以下列公式表示。由吸收液或吸附剂中 被检物质的总量 W, 计算出空气中被检物的浓度。此浓度是采样时间内的平均浓度。 W=C×R×t = C×V (一) 最高容许浓度(MAC):C=(c×V)/(F×t ) 式中:C: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 ,mg/m3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