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2
文件大小:71.5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二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第三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讲稿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编号:y100103授课学期:2013-2014学年秋(学期)授课班级:09 预防姚三巧任课教师: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

1 讲 稿 课程名称: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课程编号: y100103 授课学期:2013-2014 学年秋(学期) 授课班级: 09 预防 任课教师: 姚三巧 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首页格式及要求第1周,第 1讲次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摘要第一章概论第一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二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第三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历史、任务、医学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原则,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有关概念、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职业病的特点及诊断原则。【重点】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耳职业病的特点及诊断原则。【难点】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内容2

2 1 首页格式及要求 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 1 周,第 1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二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第三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了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历史、任务、医学基础和 研究方法以及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原则,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有关概念、职业危害因素 的来源、职业病的特点及诊断原则。 【重 点】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职业病的特点及诊断原则。 【难 点】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healthandoccupationalmedicine)是现代医学科学中研究职业环境与职业从事者健康之间关系的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职业从事者在其所从事的生产或工作过程中,有充分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并为不断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保证。其主要内容和任务是以职业人群和职业环境为主要对象,旨为阐明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影响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各种职业有害因素:论述如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和研究不良职业环境和职业有害因素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损害插入图表,从中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创国职业病发病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职业从事者的身心健康。现状、国际流行板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趋势引导学生【本讲课程的内容】学习此门课程下面我们通过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历史来了解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16世纪初,随着欧洲工业化的发展,开始出现有关职业病的专门著作。1700年,意大利的拉马兹尼(BernardinoRamazzini,1633-1714)出版《论手工业者疾病》一书,详尽》插入Romazzini分析和记载了50多种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的关系,成为职业病的经典著作,而和李时珍的照Ramazzini也因此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18世纪,英国蒸汽机的出现引发的第一次片工业革命以及19世纪德国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大规模的采矿和冶炼、机械制造、化工合成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但当时劳动条件简陋,环境恶劣,职业病及传染病流行。19世纪末,职业性危害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开始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劳动条件,进行职业病的防治。进入20世纪以后,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迅速,合成了许多种有机化合物,出现了多种急、慢性化学中毒和职业肿瘤等问题。美国的汉密尔顿(Hamilton)是第一位从事职业医学的美国医生,他于1925年出版了《美国的工业中毒》。后来又兴起了以原子能、高分子化合物和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职业卫生问题。英国的亨特(Hunter,1889-1976年)是对职业病倾注无尽心血的通科医生,其所著《DiseasesofOccupation》在该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后期,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加速和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一些发达3

3 【本讲课程的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是现代医学科学中研究职业环境与职业从事者健康之间关系的学科,是 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职业从事者在其所从事的生产或工作过程 中,有充分的安全和健康保障,并为不断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保证。其主 要内容和任务是以职业人群和职业环境为主要对象,旨为阐明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可 能存在的影响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各种职业有害因素;论述如何识别、评价、预测、 控制和研究不良职业环境和职业有害因素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损害 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提出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创 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职业从事者的身心健康。 板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 【本讲课程的内容】 下面我们通过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历史来了解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16 世纪初,随 着欧洲工业化的发展,开始出现有关职业病的专门著作。1700 年,意大利的拉马兹 尼(Bernardino Ramazzini,1633-1714) 出版《论手工业者疾病》一书,详尽地 分析和记载了 50 多种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的关系,成为职业病的经典著作,而 Ramazzini 也因此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18 世纪,英国蒸汽机的出现引发的第一次 工业革命以及 19 世纪德国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 动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大规模的采矿和冶炼、机械制造、化工合成等产业迅速发 展起来,但当时劳动条件简陋,环境恶劣,职业病及传染病流行。19 世纪末,职业 性危害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开始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劳动条件,进 行职业病的防治。进入 20 世纪以后,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迅速,合成了许多种 有机化合物,出现了多种急、慢性化学中毒和职业肿瘤等问题。美国的汉密尔顿 (Hamilton)是第一位从事职业医学的美国医生,他于 1925 年出版了《美国的工 业中毒》。后来又兴起了以原子能、高分子化合物和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 命,带来了新的职业卫生问题。英国的亨特(Hunter,1889-1976 年)是对职业病 倾注无尽心血的通科医生,其所著《Diseases of Occupation》在该领域产生了重 要影响。20 世纪后期,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加速和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一些发达 插入图表,从中 国职业病发病 现状、国际流行 趋势引导学生 学习此门课程 插入 Romazzini 和李时珍的照 片

国家的职业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使一些传统的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学科也得到迅速发展。各国先后建立了专门从事研究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机构,并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专门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最新医学学科。插入昊执中教在我国,虽然对职业环境有害因素的认识可追溯到北宋时期(11~12世纪),授的照片但作为系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学科,在解放后才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的。71954年,我国开始建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机构。杰出的内科专家昊执中教授是我国职业医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主编了《职业病》一书,为我国的职业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历史的回顾,你对这门课程有什么样的了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任务职业卫生学(occupationalhealth)以前称劳动卫生学,曾是一门独立的预防医学分支学科,是以职业人群的作业环境为主要对象,研究职业场所工作环境或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质和量两方面阐明职业场所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与职业从事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工作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求提供科学依据。职业卫生学的内容涵盖职业从事者接触的各种可能产生健康危害的作业环境,包括各种生产性毒物、粉尘,生物学有害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和其他物理因素,职业性伤害,不良体位,作业组织安排和管理等。由于不同的作业环境和不同的职业从事者,职业卫生学又衍生出若干新的分支学科,如职业毒理学、职业生理学、职业心理学、职业流行病学、人类工效学、妇女职业卫生学、职业卫生技术、职业卫生管理学等。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还会产生新的边缘学科。职业医学(occupationalmedicine)以前称职业病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的学科,是以职业从事者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联系职业暴露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综合研究职业从事者健康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的程度及其与职业性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发生的职业病与职业相关疾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职业医学的内容主要针对受职业危害的职业从事者机体的不同器官、系统的损害,采用临床手段和方法进行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并依据相关的职业病法律法规进行职业病诊断,对预防职业病和与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生、改善职业卫生条件措施提出有关的科学依据。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属于预防医学领域,关注的是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及对职业从事者健康及其职业生命质量的影响。其医学基础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领域的其他学科,如环境卫生学、毒理学、流行病学、营养学等。防止不良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是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对职业性病损的受罹者要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处理和促进康复,所以职业医学亦属临床医学。医学的各个专科中,都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内容。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以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为基础;物理及化学因素所致疾病,以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毒理学为基础;工作环境的粉尘、噪声、辐射、高温等防护还需要工程学基础;各种有害因素的检验、检测需要分析检验学的基础。而所有职业病及职业相关疾病的筛检、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均需要临床医学基础及临床医学的技术和方法。临床学科所设立的内、外、皮肤、耳鼻咽喉等科室对职业中毒和尘肺、工4

4 国家的职业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使一些传统的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学科也得到迅速发展。各国先后建立了专门从事研究职业卫 生与职业病的机构,并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 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专门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最新医学学科。 在我国,虽然对职业环境有害因素的认识可追溯到北宋时期(11~12 世纪), 但作为系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学科,在解放后才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1954 年,我国开始建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机构。杰出的内科专家吴执中 教授是我国职业医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主编了《职业病》一 书,为我国的职业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历史的回顾,你对这门课程有什么样的了解?。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职业卫生学(occupational health)以前称劳动卫生学,曾是一门独立的 预防医学分支学科,是以职业人群的作业环境为主要对象,研究职业场所工作环 境或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状况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质和量两方面阐明职业场所 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与职业从事者健康水平的关系,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提高 作业能力、改善工作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卫生要求提供科学依据。职业卫生学 的内容涵盖职业从事者接触的各种可能产生健康危害的作业环境,包括各种生产 性毒物、粉尘,生物学有害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和其他物理因素,职业性伤害, 不良体位,作业组织安排和管理等。由于不同的作业环境和不同的职业从事者, 职业卫生学又衍生出若干新的分支学科,如职业毒理学、职业生理学、职业心理 学、职业流行病学、人类工效学、妇女职业卫生学、职业卫生技术、职业卫生管 理学等。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还会产生新的边缘学科。 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以前称职业病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的 学科,是以职业从事者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 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联系职业暴露的环境和条件 的调查,综合研究职业从事者健康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的程度及其与职业性 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发生的职业病与职业相关疾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 治疗和康复处理。职业医学的内容主要针对受职业危害的职业从事者机体的不 同器官、系统的损害,采用临床手段和方法进行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并依 据相关的职业病法律法规进行职业病诊断,对预防职业病和与职业相关疾病的 发生、改善职业卫生条件措施提出有关的科学依据。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属于预防医学领域, 关注的是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及对职业从事者健 康及其职业生命质量的影响。其医学基础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领 域的其他学科,如环境卫生学、毒理学、流行病学、营养学等。防止不良劳动条 件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是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对职业性病损 的受罹者要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处理和促进康复,所以职业医学亦属临床医学。 医学的各个专科中,都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内容。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以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为基础;物理及化学因素所致疾病,以病理学、病理生理 学及毒理学为基础;工作环境的粉尘、噪声、辐射、高温等防护还需要工程学基 础;各种有害因素的检验、检测需要分析检验学的基础。而所有职业病及职业相 关疾病的筛检、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均需要临床医学基础及临床医学的技术和 方法。临床学科所设立的内、外、皮肤、耳鼻咽喉等科室对职业中毒和尘肺、工, 插入吴执中教 授的照片

业外伤、皮炎、噪声性耳聋、电光性眼炎等治疗处理,都涉及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早已进展为社会-心理-环境-生物医学模式。人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首先会遇到劳动性质、劳动强度、劳动姿势、作息制度等基本条件或因素。一般说来,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和适应,不仅能完成作业而且通过劳动可以促进健康。但是,劳动负荷过高、劳动时间过长及环境条件太差,致使机体不能适应或耐受时,就构成了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并引起健康危害:如生理和心理过度紧张引起的作业能力下降,甚至损害健康。为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先后形成三门既独立又有关联的学科一职业生理学(workphysiology)、职业心理学(workpsychology)和职业工效学(ergonomics)。这些内容对认识和重视医学模式转变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书第二章将做详细介绍。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的应用,特别是基因多态性对职业有害因素和职业病的易感性将为职业病个体化的分子预防提供新的技术和手段。因此,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将在本学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中,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职业医学有关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涉及临床诊断学,临床检验,康复和治疗学。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的方法适用于职业医学的研究。但于此同时,由于职业病发生是以现场暴露为前提,现场职业卫生学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最终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是极为重要的。而现场职业卫生学的调查和研究主要应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和职业毒理学研究方法。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劳动条件包括:①生产工艺过程,指用特定的方法从各种原材料制成各种成品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和保管、生产准备工作、毛坏制造、零件加工、产品装配、调试、检验和包装等。这一过程随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变化而改变;②劳动过程,指人类有目的使环境符合有价值的活动过程,涉及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作业者操作体位和劳动方式,以及智力劳动、体力劳动及其比例等:③生产环境,指生产作业的环境条件,包括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的大自然环境。因此,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soroccupationalharmfulfactors)。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渣中的化学毒物可对健康产生损害。化学性毒物以粉尘、烟尘、雾、蒸气或气体的形态散布手车间空气中,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还可以经皮肤、消化道进入体内。2.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中的构成要素。不良的物理因素,如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等)5

5 业外伤、皮炎、噪声性耳聋、电光性眼炎等治疗处理,都涉及职业卫生与职业医 学的内容。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早已进展为社会-心理-环境- 生物医学模式。人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首先会遇到劳动性质、劳动强度、劳动 姿势、作息制度等基本条件或因素。一般说来,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和适应, 不仅能完成作业而且通过劳动可以促进健康。但是,劳动负荷过高、劳动时间过 长及环境条件太差,致使机体不能适应或耐受时,就构成了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 素并引起健康危害:如生理和心理过度紧张引起的作业能力下降,甚至损害健康。 为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先后形成三门既独立又有关联 的学科——职业生理学(work physiology)、职业心理学(work psychology)和 职业工效学(ergonomics)。这些内容对认识和重视医学模式转变在本专业中的 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书第二章将做详细介绍。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 成以及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的应用,特别是基因多态性对职业有害因素和职业病 的易感性将为职业病个体化的分子预防提供新的技术和手段。因此,分子生物学 和分子遗传学将在本学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中,职业医学的研究 方法和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职业医学有关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涉及 临床诊断学,临床检验,康复和治疗学。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的方法适用于职业 医学的研究。但于此同时,由于职业病发生是以现场暴露为前提,现场职业卫生 学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最终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是极为重 要的。而现场职业卫生学的调查和研究主要应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和职业毒理学 研究方法。 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 职业从事者健康的影响。劳动条件包括:①生产工艺过程,指用特定的方法从各 种原材料制成各种成品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和保管、生产准备工 作、毛坯制造、零件加工、产品装配、调试、检验和包装等。这一过程随生产技 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变化而改变;②劳动过程,指人类有目的使 环境符合有价值的活动过程,涉及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作业者操作体位和 劳动方式,以及智力劳动、体力劳动及其比例等;③生产环境,指生产作业的环 境条件,包括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的大自然环境。因此, 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统 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 or occupational harmful factors)。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 气、废水、废渣中的化学毒物可对健康产生损害。化学性毒物以粉尘、烟尘、雾、 蒸气或气体的形态散布于车间空气中,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还可以经皮肤、 消化道进入体内。 2.物理因素 是生产环境中的构成要素。不良的物理因素,如异常气象条 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 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如 X 射线、γ射线等)

可对人体产生危害。例如减压过程所造成的机械压迫和血管内空气栓塞而引起组织病理变化致减压病。3.生物因素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真菌孢子(吸入霉变草粉尘所致的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森林脑炎病毒,以及生物病原物对医务卫生人员的职业性传染等。(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是指生产中劳动者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的各种操作的总和,主要涉及劳动强度、劳动组织及其方式等。这一过程产生影响健康的有害因素包括: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如机动车驾驶: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发音器官过度紧张等: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6.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或过量饮酒:缺乏体育锻炼;个人缺乏健康和预防的观念,违反安全操作规范和忽视自我保健。(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是指劳动者操作、观察、管理生产活动所处的外环境,涉及作业场所建筑布局、卫生防护、安全条件和设施有关的因素。常见的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包括: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高原环境的低气压、深井的高温高湿等;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等;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或不当管理所致环境污染。职业与健康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劳动与健康本质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劳动条件促进健康,反之,不良的劳动条件导致健康损害。职业对健康的影响是环境与相关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职业人群多处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检加以筛选,故比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开始工作时是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这种职业健康工人效应现象在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中应予以考虑。但是,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使健康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早期健康损害。(一)工伤属于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引起的伤害,主要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发生的工作原因受到意外事故造成生产者的健康伤害。其主要要素有:工作时间;②工作地点;③工作原因。常在急诊范围内,因是意外事故,较难预测,但其预防和控制应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共同任务,事故因其发生常与安全意识、劳动组织、机器构造、防护措施、管理体制、个人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须明察秋毫,重视安全风险评估,消除潜在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二)职业病职业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6

6 可对人体产生危害。例如减压过程所造成的机械压迫和血管内空气栓塞而引起组 织病理变化致减压病。 3. 生物因素 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 杆菌、真菌孢子(吸入霉变草粉尘所致的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森林脑炎病毒, 以及生物病原物对医务卫生人员的职业性传染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是指生产中劳动者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的各种操作的总和,主要涉 及劳动强度、劳动组织及其方式等。这一过程产生影响健康的有害因素包括: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如机动车驾驶;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发音器官过度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6.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或过量饮酒;缺乏体育锻炼;个人缺乏健康和 预防的观念,违反安全操作规范和忽视自我保健。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是指劳动者操作、观察、管理生产活动所处的外环境,涉及作业场 所建筑布局、卫生防护、安全条件和设施有关的因素。常见的生产环境中有害因 素包括: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高原环境的低气压、深井 的高温高湿等;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 不足、有毒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或不当管理所致环境污染。 职业与健康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劳动与健康本质上是相辅相成、互相促 进的。良好的劳动条件促进健康,反之,不良的劳动条件导致健康损害。职业对 健康的影响是环境与相关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职业人群多处青壮年阶 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检加以筛选,故比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开始工作时是健 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这种职业健康工人效应现象在职业卫 生和职业医学中应予以考虑。但是,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使健康 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早期健康损 害。 (一)工伤 属于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引起的伤害,主要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发 生的工作原因受到意外事故造成生产者的健康伤害。其主要要素有:①工作时间; ②工作地点;③工作原因。 常在急诊范围内,因是意外事故,较难预测,但其 预防和控制应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共同任务,事故因其发生常与安 全意识、劳动组织、机器构造、防护措施、管理体制、个人心理状态、生活方式 等因素有关,须明察秋毫,重视安全风险评估,消除潜在危险因素,积极预防。 (二)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 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

动能力。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时,不一定都发生职业病,职业病的发病取决于如下三个主要条件1.有害因素的性质有害因素在作业环境中的特性决定了职业人群是否发生职业健康损害以及损害的严重程度。主要涉及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基本结构和理化性质。2.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除了生物因素进入人体的量还无法估计外,物理和化学因素对人的损害,都与量或强度有关,故在确诊大多数职业病时,必须要有量(作用浓度或强度)的估计。3.个体的健康状况尽管职业性有害因素导致机体损害的剂量(或强度)-效应关系是一个普遍规律,但是,从业人员的个体差异导致在同一作业环境中机体损害程度不同差异较大。在同一作业环境中,空气中化学物浓度水平相似情况下的从业人员工作者,一部分人容易发生中毒,另一些人可能不发生中毒,在中毒者中,也有症状的轻重或出现先后之分,这种个体差异的原因,过去笼统地归结于个人体质的不同,随着对其原因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个体的遗传特性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有特异性。只有在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后才可能患职业病。在诊断职业病时必须有职业史、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的调查,还要现场调查的证据均可明确具体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这些因素接触后可以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通过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评估,由于职业因素明确,可通过检测评价工人的接触水平,而发生的健康损害一般与接触水平有关,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判定存在剂量一反应关系;(3)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在不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cluster);由于接触情况和个体差异的不同,可造成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4)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仅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加强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如矽肺患者的肺组织纤维化现在仍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只有采用有效的防尘措施、依法实施卫生监督管理、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教育,才能减少、消除矽肺的发生发展。我国卫生部、劳动保障部于2002年4月18日(02卫法监发108号颁发了《职业病名单》),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10类共115种,包括:①尘肺13种;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③职业中毒56种:④物理因素职业病5种:职业性传染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③职业性耳鼻喉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其中包括化学灼伤等工伤事故。职业病的诊断原则:(1)职业史:是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前提。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职业史,包括现职工种、工龄、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生产工艺、操作方法、防护措施;既往工作经历,包括部队服役史、再就业史、兼职史等,以初步判断患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2)现场调查:是诊断职业病的重要依据。应深入作业现场,进一步了解7

7 动能力。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时,不一定都发生职业病,职业病 的发病取决于如下三个主要条件: 1.有害因素的性质 有害因素在作业环境中的特性决定了职业人群是否发 生职业健康损害以及损害的严重程度。主要涉及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基本结构和理 化性质。 2.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 除了生物因素进入人体的量还无法估计外,物理 和化学因素对人的损害,都与量或强度有关,故在确诊大多数职业病时,必须要 有量(作用浓度或强度)的估计。 3.个体的健康状况 尽管职业性有害因素导致机体损害的剂量(或强度)- 效应关系是一个普遍规律,但是,从业人员的个体差异导致在同一作业环境中机 体损害程度不同差异较大。在同一作业环境中,空气中化学物浓度水平相似情况 下的从业人员工作者,一部分人容易发生中毒,另一些人可能不发生中毒,在中 毒者中,也有症状的轻重或出现先后之分,这种个体差异的原因,过去笼统地归 结于个人体质的不同,随着对其原因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个体的遗传特性可能 起着重要作用。 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有特异性。只有在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后才可能患职业病。在诊 断职业病时必须有职业史、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的调查,还要现场调查的证据均 可明确具体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这些因素接触后可以降低职业病的发 生和发展; (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通过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评估,由于职业因 素明确,可通过检测评价工人的接触水平,而发生的健康损害一般与接触水平有 关,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判定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不同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在不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人群中, 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cluster);由于接触情况和个体差异的不同,可造成不同 接触人群的发病特征不同; (4)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仅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 接触人群的健康;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加强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 施。如矽肺患者的肺组织纤维化现在仍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只有采用有效的防 尘措施、依法实施卫生监督管理、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教育,才能减少、消除矽 肺的发生发展。 我国卫生部、劳动保障部于 2002 年 4 月 18 日(02 卫法监发 108 号颁发了 《职业病名单》),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 10 类共 115 种,包括:①尘肺 13 种; 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1 种;③职业中毒 56 种;④物理因素职业病 5 种;⑤职业 性传染病 3 种;⑥职业性皮肤病 8 种;⑦职业性眼病 3 种;⑧职业性耳鼻喉疾病 3 种;⑨职业性肿瘤 8 种;⑩其他职业病 5 种,其中包括化学灼伤等工伤事故。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1)职业史:是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前提。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职业史,包括 现职工种、工龄、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生产工艺、操作方法、防护措施; 既往工作经历,包括部队服役史、再就业史、兼职史等,以初步判断患者接触职 业性有害因素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2)现场调查:是诊断职业病的重要依据。应深入作业现场,进一步了解

患者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预防措施同一或相似接触条件下的其他作业人员有无类似发病情况等,进一步判断患者在该条件下,引起职业病的可能性。(3)症状与体征: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同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不同致病条件下可导致性质和程度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职业性有害因素又可引起同一症状或体征:非职业因素也可导致与职业因素损害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在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时既要注意不同职业病的共同点,又要考虑到各种特殊的和非典型的临床表现;不仅要排除其他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类似疾病,还要考虑职业病与非职业病的鉴别诊断。一般来说,急性职业中毒因果关系较明确:而慢性职业中毒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确立。诊断分析应注意其临床表现与所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毒作用性质是否相符,职业病的程度与其接触强度是否相符,尤应注意各种症状体征发生的时间顺序及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关系。(4)实验室检查:对职业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生物标志物(biomarker),主要包括三大类:接触生物标志物(exposurebiomarker)、效应生物标志物(effectbiomarker)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susceptibilitybiomarker)。接触生物标志物指机体内可测量的外源性物质、其代谢产物、外源性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与靶分子或靶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如:铅作业工人的尿铅、血铅、尿酚、尿甲基马尿酸作为铅的暴露标志物,焦炉作用工人尿中一羟基芘和血浆中的白蛋白加合物等可作为多环芳烃的暴露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指机体内可测量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它改变,这些改变可引起确定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或疾病;包括:①反映毒作用的指标,如铅中毒者检测尿8-氨基-V-酮戊酸(-ALA)、有机磷农药中毒者检测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等效应生物标志物。②反映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组织器官病损的指标,包括血、尿常规检测及肝、肾功能试验等,例如镉致肾小管损伤可测定尿低分子蛋白(β2-微球蛋白)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指能使个体易受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的个体特征,主要为一些关键的代谢酶和DNA损伤修复基因,基因多态性常作为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如:AhR基因1661位点A/A+G/A、ERCC2(rs50871和rs50872)等。上述各项诊断原则,要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诊断。职业病报告我国在2002年5月正式开始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并于2011年12月31日进行了修正。卫生部还修改并重新颁发《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4号,2002年3月28日发布)及职业病报告办法(88卫防字第70号),主要要求有:①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职业病应在诊断后24小时以内报告,卫生监督部门应会同有关单位下厂进行调查,提出报告,以便督促厂矿企业做好预防职业病工作,防止中毒事故再次发生:②慢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病在15天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提出报告并进行登记,以便及时掌握和研究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动态,制订预防措施。但是,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也可能会有相应的调整。(三)工作有关疾病广义地说,职业病也属于工作有关疾病,但一般所称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病有所区别。职业病是指某一特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有立法意义。而工作有关疾病则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8

8 患者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预防措施; 同一或相似接触条件下的其他作业人员有无类似发病情况等,进一步判断患者在 该条件下,引起职业病的可能性。 (3)症状与体征: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同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不 同致病条件下可导致性质和程度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职业性有害因 素又可引起同一症状或体征;非职业因素也可导致与职业因素损害完全相同或相 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在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时既要注意不同职业病的共 同点,又要考虑到各种特殊的和非典型的临床表现;不仅要排除其他职业性有害 因素所致类似疾病,还要考虑职业病与非职业病的鉴别诊断。一般来说,急性职 业中毒因果关系较明确;而慢性职业中毒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确立。诊断分析应 注意其临床表现与所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毒作用性质是否相符,职业病的程度 与其接触强度是否相符,尤应注意各种症状体征发生的时间顺序及与接触职业性 有害因素的关系。 (4)实验室检查:对职业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主要包括三大类:接触生物标志物(exposure biomarker)、效应生物标志物 (effect biomarker)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susceptibility biomarker)。 接触生物标志物指机体内可测量的外源性物质、其代谢产物、外源性物质或其代 谢产物与靶分子或靶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如:铅作业工人的尿铅、血铅、尿酚、 尿甲基马尿酸作为铅的暴露标志物,焦炉作用工人尿中一羟基芘和血浆中的白蛋 白加合物等可作为多环芳烃的暴露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指机体内可测量的生 化、生理、行为或其它改变,这些改变可引起确定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或疾病; 包括:①反映毒作用的指标,如铅中毒者检测尿 δ-氨基-γ-酮戊酸(δ-ALA)、有 机磷农药中毒者检测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等效应生物标志物。②反映职业性有害因 素所致组织器官病损的指标,包括血、尿常规检测及肝、肾功能试验等,例如镉 致肾小管损伤可测定尿低分子蛋白(β2-微球蛋白)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易感性 生物标志物指能使个体易受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的个体特征,主要为一些关键的 代谢酶和 DNA 损伤修复基因,基因多态性常作为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如:AhR 基因 1661 位点 A/A+G/A、ERCC2(rs50871 和 rs50872)等。 上述各项诊断原则,要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诊断。 职业病报告 我国在 2002 年 5 月正式开始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并于 2011 年 12 月 31 日进行了修正。卫生部还修改并重新颁发《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生 部令第 24 号,2002 年 3 月 28 日发布)及职业病报告办法(88 卫防字第 70 号), 主要要求有:①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职业病应在诊断后 24 小时以内报告,卫生 监督部门应会同有关单位下厂进行调查,提出报告,以便督促厂矿企业做好预防 职业病工作,防止中毒事故再次发生;②慢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病在 15 天内 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提出报告并进行登记,以便及时掌握和研究职业中毒和 职业病的动态,制订预防措施。但是, 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也可能会有相应的 调整。 (三)工作有关疾病 广义地说,职业病也属于工作有关疾病,但一般所称工作有关疾病,与职业 病有所区别。职业病是指某一特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有立法意义。而 工作有关疾病则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

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史。当这一类疾病发生于劳动者时,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会使原有的疾病加剧、加速或复发,或者劳动能力明显减退。工作有关疾病的范围比职业病更为广泛,其导致的疾病经济负担更大。世界劳工组织强调高度重视工作有关疾病,必须将该类疾病列为控制和防范的重要内容,以保护及促进工人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举例如下:1:行为(精神)和身心的疾病如精神焦虑、忧郁、神经衰弱综合征,常由于工作繁重、各种类型的职业紧张、夜班工作,饮食失调、过量饮酒、吸烟等因素引起。有时由于对某一职业性有害因素产生恐惧心理,而致心理效应(psychologicaleffects)和器官功能失调。2.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患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是多因素的疾病。吸烟、环境空气污染、呼吸道反复感染常是主要病因。3.其他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腰背痛等疾患,常与某些工作有关,例如接触二硫化碳可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四)早期健康损害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可以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及人群水平上表现出来,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等)的影响是导致健康损害的早期效应。职业性有害因素大都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直接或/和代谢后,引起一系列反应,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和免疫应答反应,这些反应是机体积极的、重要的防御反应。然而如果机体产生过低或过强的反应,就可能对机体不利,甚至可能是早期健康损害的危险信号。更重要的是,如果有害因素过强或机体反应不当,就会出现各种早期健康损害,如:遗传损伤增加、肺功能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加剧、心率变异性下降等。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早期健康损害可发展成两种完全相反的结局:健康或疾病。如果采取积极的、正确的职业健康监护等二级预防措施,其早期健康损害则多恢复为健康,反之,则发展为疾病,因此,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早期健康损害的定期检测和制定科学预防策略,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和前瞻性。我国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健康损害的特点第一,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损害,如尘肺、急慢性中毒和听力损失等依然占职业病的大多数。但是,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如纳米技术及其产生的纳米尘等),以及不良工效学设计、强迫体位、职业性心理紧张等,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新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第二,曾倍受关注的农村农药中毒和相关农业职业卫生问题有被忽视的趋势:第三,流动人口的职业健康和农民工健康权益的保护问题依然突出;第四,随着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工作相关疾病的因素更为复杂,2008年世界劳工组织指出,职业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职业病,而且也应该关注工作相关疾病:第五,低浓度、多因素长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暴露和健康损害关系,将是新的研究领域。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指出,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应按三级预防措施9

9 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史。当这一类疾病发 生于劳动者时,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会使原有的疾病加剧、加速或复发, 或者劳动能力明显减退。工作有关疾病的范围比职业病更为广泛,其导致的疾病 经济负担更大。世界劳工组织强调高度重视工作有关疾病,必须将该类疾病列为 控制和防范的重要内容,以保护及促进工人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 展。 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举例如下: 1.行为(精神)和身心的疾病 如精神焦虑、忧郁、神经衰弱综合征,常 由于工作繁重、各种类型的职业紧张、夜班工作,饮食失调、过量饮酒、吸烟等 因素引起。有时由于对某一职业性有害因素产生恐惧心理,而致心理效应 (psychological effects)和器官功能失调。 2.慢性非特异性呼吸道疾患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 是多因素的疾病。吸烟、环境空气污染、呼吸道反复感染常是主要病因。 3.其他 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腰背痛等疾患,常与某些工作有关,例如接 触二硫化碳可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四)早期健康损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可以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及人群 水平上表现出来,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 DNA、蛋白质 等)的影响是导致健康损害的早期效应。职业性有害因素大都主要经呼吸道进入 人体,直接或/和代谢后,引起一系列反应,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和免 疫应答反应,这些反应是机体积极的、重要的防御反应。然而如果机体产生过低 或过强的反应,就可能对机体不利,甚至可能是早期健康损害的危险信号。更重 要的是,如果有害因素过强或机体反应不当,就会出现各种早期健康损害,如: 遗传损伤增加、肺功能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加剧、心率变异性下降等。职业性有 害因素所导致的早期健康损害可发展成两种完全相反的结局:健康或疾病。如果 采取积极的、正确的职业健康监护等二级预防措施,其早期健康损害则多恢复为 健康,反之,则发展为疾病,因此,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早期健康损害的定期 检测和制定科学预防策略,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性发展 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和前瞻性。 我国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健康损害的特点 第一,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损害,如尘肺、急慢性中毒和听 力损失等依然占职业病的大多数。但是,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如纳米技 术及其产生的纳米尘等),以及不良工效学设计、强迫体位、职业性心理紧张等, 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新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第二,曾倍受关注的农村农药中毒和相 关农业职业卫生问题有被忽视的趋势;第三,流动人口的职业健康和农民工健康 权益的保护问题依然突出;第四,随着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工作相关疾病的因素 更为复杂,2008 年世界劳工组织指出,职业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职业性有 害因素所引起的职业病,而且也应该关注工作相关疾病;第五,低浓度、多因素 长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暴露和健康损害关系,将是新的研究领域。 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指出,职业病防治工 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 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应按三级预防措施

加以控制,以保护和促进职业人群的健康。第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或消除工人接触的机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使其符合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职业卫生立法和有关标准、法规制定:3)个人防护用品的合理使用和职业禁忌证的筛检,如生产性粉尘所导致的尘肺,可以戴口罩;对高危职业人群,可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对就业禁总证进行检查,凡有职业禁总证者,禁正从事相关的工作。4)控制已明确能增加发病危险的社会经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个体危险因素,如禁烟可预防多种慢性病、职业病或肿瘤。第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是早期检测和诊断人体受到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病损和诊断,特别是早期健康损害的发现,及时预防、处理。定期体格检查的间隔期可根据下列原则而定:1)疾病的发病时间和严重程度:2)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和时间:3)接触人群的易感性。体格检查项目应鼓励常规检查并结合特异、敏感的检测指标。肺通气功能的检查或X线肺部摄片,常用作对接触粉尘作业者的功能性和病理性改变的指标:心电图、脑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和听力检查:微核率可以用于接触如放射线、多环芳烃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早期检测等,均可作为早期的检查方法。第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是指在患病以后,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第三级预防原则,主要包括:①对已有健康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原有工作岗位,并结合合理的治疗:②根据接触者受到健康损害的原因,对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进行改进,既治病人,又加强一级预防:③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除极少数职业中毒有特殊的解毒治疗外,大多数职业病主要依据受损的靶器官或系统,采用临床治疗原则,给予对症治疗。特别对接触粉尘所致肺纤维化,:目前尚无特效方法治疗。三级预防体系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第一级预防针对整个人群,是最重要的,第二和第三级是第一级预防的延伸和补充。全面贯彻和落实三级预防措施,做到源头预防、早期检测、早期处理、促进康复、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构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完整体系。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职业有害因素分布广、种类多、职业危害转嫁严重当前我国职业有害因素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不仅有发展中国家落后生产方式普遍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还有发达国家存在的高科技、高技术生产带来的新的职业有害因素:不仅在城镇有,在乡村也有。二、“进城务工人员”和一些特殊人群职业卫生问题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步增加,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进入工业和服务业,被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的各个行业里,有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在工作,甚至有些行业和岗位上已由进城务工人员占了主导地位,例如建筑、煤炭、采矿、道路施工、水利施工等。由于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往往缺乏正规培训,工业生产知识贫乏,尤其缺乏职业卫生和安全知识,自我防护能力差,因此在这个特殊人群中出现了许多职业卫生问题,甚至群体性职业卫10

10 加以控制,以保护和促进职业人群的健康。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职 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和损害,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 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或消除工人接触的机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 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使其符合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职业卫生 立法和有关标准、法规制定;3)个人防护用品的合理使用和职业禁忌证的筛检, 如生产性粉尘所导致的尘肺,可以戴口罩;对高危职业人群,可依据《职业健康 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对就业禁忌证进行检查,凡有职业禁忌证者, 禁止从事相关的工作。4)控制已明确能增加发病危险的社会经济、健康行为和 生活方式等个体危险因素,如禁烟可预防多种慢性病、职业病或肿瘤。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是早期检测和诊断人体受到职业性有害 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 的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病损和诊断,特别是早期健康损害的发现,及时预 防、处理。定期体格检查的间隔期可根据下列原则而定:1)疾病的发病时间和 严重程度;2)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和时间;3)接触人群的易感性。 体格检查项目应鼓励常规检查并结合特异、敏感的检测指标。肺通气功能的检查 或 X 线肺部摄片,常用作对接触粉尘作业者的功能性和病理性改变的指标;心 电图、脑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和听力检查;微核率可以用于接触如放射线、多环 芳烃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早期检测等,均可作为早期的检查方法。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是指在患病以后,给予积极治疗和促进康 复的措施。第三级预防原则,主要包括:①对已有健康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原有 工作岗位,并结合合理的治疗;②根据接触者受到健康损害的原因,对生产环境 和工艺过程进行改进,既治病人,又加强一级预防;③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和发展。除极少数职业中毒有特殊的解毒治疗外,大多数职业病主要依 据受损的靶器官或系统,采用临床治疗原则,给予对症治疗。特别对接触粉尘所 致肺纤维化,目前尚无特效方法治疗。 三级预防体系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第一级预防针对整个人群,是最重要的, 第二和第三级是第一级预防的延伸和补充。全面贯彻和落实三级预防措施,做到 源头预防、早期检测、早期处理、促进康复、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构成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完整体系。 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有害因素分布广、种类多、职业危害转嫁严重 当前我国职业有害 因素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 在一定的职业危害,不仅有发展中国家落后生产方式普遍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 还有发达国家存在的高科技、高技术生产带来的新的职业有害因素;不仅在城镇 有,在乡村也有。 二、“进城务工人员”和一些特殊人群职业卫生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步增加,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的大量劳 动力进入工业和服务业,被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的各个行业里,有很 多进城务工人员在工作,甚至有些行业和岗位上已由进城务工人员占了主导地 位,例如建筑、煤炭、采矿、道路施工、水利施工等。由于他们文化水平较低, 往往缺乏正规培训,工业生产知识贫乏,尤其缺乏职业卫生和安全知识,自我防 护能力差,因此在这个特殊人群中出现了许多职业卫生问题,甚至群体性职业卫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