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四章 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五章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监督管理、第六章 职业伤害与安全

讲稿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编号:y100103-01授课学期: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授课班级:2009级预防1,2沈福海任课教师: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课程编号: y100103-01 授课学期:2013~2014 学年秋季学期 授课班级: 2009 级预防 1,2 任课教师: 沈福海 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13周,第23讲次摘要第四章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授课题目(章、节)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第三节生物监测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的概念与方法。2.掌握职业环境监测和职业生物监测的概念【重点难点】1.毒物的识别方法。2.职业环境监测的方法。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是根据人群证据和实验数据,通过科学方法辨认和认定职业活动中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的基础,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前提是对职业活动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识别。针对危害健康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为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的目的,首先要通过作业环境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生物监测、职业流行病调查、实验研究及健康危险度评定,充分识别、评价和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质、程度及其作用条件,并对其远期影响的危险度进行估测,提出危险度管理的措施。【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一、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识别和筛选某一具体的职业环境中是否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并搞清其作用特点,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事物内部之间的规律性、相似性、相关性及系统性等基本特征,以系统观点为指导,认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性,发现事物本质、运动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似性,明确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的依存关系和因果关系,利用事物运动和变化中的惯性,采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有害因素识别。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一)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1.临床病例观察
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 13 周,第 23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 第三节 生物监测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的概念与方法。 2.掌握职业环境监测和职业生物监测的概念 【重点难点】 1.毒物的识别方法。 2.职业环境监测的方法。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 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是根据人群证据和实验数据,通过科 学方法辨认和认定职业活动中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 响的因素或条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的基础,预防和控制作 业场所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前提是对职业活动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职业性有 害因素进行识别。针对危害健康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为达到预防、控制和消 除的目的,首先要通过作业环境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生物监测、职业流行病调查、 实验研究及健康危险度评定,充分识别、评价和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质、 程度及其作用条件,并对其远期影响的危险度进行估测,提出危险度管理的措施。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 识别和筛选某一具体的职业环境中是否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并搞清其作用 特点,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事物内部之间的规律性、相似性、相关性及系统性等基 本特征,以系统观点为指导,认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性,发现事物本质、运动 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似性,明确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的依存关系和因果 关系,利用事物运动和变化中的惯性,采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有害因素识别。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 (一)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 1.临床病例观察

2.实验研究3.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二)已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1.类比法2.检查表法3.工程分析法4.经验法5.检验、检测法三、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一)毒物和粉尘的识别1.毒物的识别2.粉尘的识别(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1.噪声和振动的识别2.高温的识别3.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识别(三)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中的因果判断联系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关联的合理性关联的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特异性实验证据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可归纳为(种类的)多样性、(接触的)变动性和间断性。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应深入现场调查,确定主要监测对象,拟定监测方案。因为职业有害因素的多样性,确定合适的监测对象对接触评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如下信息:(1)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2)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
2.实验研究 3.职业流行病学研究 (二)已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 1.类比法 2.检查表法 3.工程分析法 4.经验法 5.检验、检测法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 (一)毒物和粉尘的识别 1.毒物的识别 2.粉尘的识别 (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1.噪声和振动的识别 2.高温的识别 3.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识别 (三)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中的因果判断 联系的时间顺序 关联的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 关联的合理性 关联的一致性 关联的可重复性 关联的特异性 实验证据 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 可归纳为(种类的)多样性、(接触的)变动性和间断性。 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 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应深入现场调查,确定主要监测对象,拟 定监测方案。因为职业有害因素的多样性,确定合适的监测对象对接触评定来说 非常重要。因此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如下信息: (1)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 (2)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

序;(3)毒理学资料: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如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4)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如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一反应(或效应)关系,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监测记录表(详见实习部分第三章)。3.接触水平的估计接触水平的估计,是接触评定的重要环节。目前,多采用区域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平均值的计算和表达随测定值的分布特征而异。如果测定值得分布较集中,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时,可用算术均数表示:但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测定值往往相差几倍或几十倍,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则应该用几何均数表示;有些情况下,出现个别较大值或较小值或一侧无确切值时,可用中位数表示。4.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监测资料应根据劳动卫生标准和法规,参考有关文献,及时整理分析、评价,作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第三节生物监测1.生物监测的定义生物监测(biologicalmonitoring)是指“定期(有计划)的检查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生物监测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监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全面进行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在这里应强调的是生物监测必须定期、系统而连续地进行。其监测内容不仅是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且应包括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毒物进入机体的相对量及其生物效应剂量,并作出评价,为控制和降低人体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危害提供依据。2.生物监测的特点及意义(1)反应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2)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内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3)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4)可用于筛检易感者
序; (3)毒理学资料: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 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如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 点监测; (4)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如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 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 期及监测记录表(详见实习部分第三章)。 3.接触水平的估计 接触水平的估计,是接触评定的重要环节。目前,多采用区域采样所测得的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平均值的计算和表达随 测定值的分布特征而异。如果测定值得分布较集中,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 时,可用算术均数表示;但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测定值往往相差几倍或 几十倍,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则应该用几何均数表示;有些情况下,出现个 别较大值或较小值或一侧无确切值时,可用中位数表示。 4.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 监测资料应根据劳动卫生标准和法规,参考有关文献,及时整理分析、评价,作 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 第三节 生物监测 1.生物监测的定义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是指“定期(有计划)的检查人体生物材 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 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生物监测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监测相辅相承、互 为补充、全面进行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在这里应强调的是生物监测必须定期、系统而连续地进行。其监测内容不仅 是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且应包括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 平。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毒物进入机体的相对量及其生物效应剂量,并作出评价, 为控制和降低人体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危害提供依据。 2.生物监测的特点及意义 (1)反应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 (2)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内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 (3)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 (4)可用于筛检易感者

【本讲课程的小结】本节主要讲述了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的意义和方法,讲述了职业环境危害因素的特点、监测方案的拟订、监测水平的估计以及生物监测的特点和意义。【本讲课程的作业】1.举例说明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2.职业环境监测的方法3.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本讲课程的小结】 本节主要讲述了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的意义和方法,讲述了职业环境危害因素的 特点、监测方案的拟订、监测水平的估计以及生物监测的特点和意义。 【本讲课程的作业】 1.举例说明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职业环境监测的方法 3.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13周,第24讲次摘要第四章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四节职业卫生调查授课题目(章、节)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1.掌握职业卫生调查的方法。2.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类型与方法。【重点难点】1.职业卫生调查设计。2.职业卫生评价方案的制定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职业卫生调查是在工、矿、企业等职业场所进行的调查,通过听取介绍、现场观察和查看有关资料、口头询问、环境监测、健康检查以及资料分析等方法获取职业性有害因素性质、种类、来源和职业人群接触状况以及对职业人群健康损害情况等资料,以了解作业场所劳动条件及其对职业人群安全、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为改善劳动条件提出预防措施及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职业卫生调查是识别、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的要求,具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可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等。【本讲课程的内容】第四节职业卫生调查一、职业卫生调查形式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三大类。(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1.调查目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是对工矿企业有关职业卫生基础资料的全面详细调查。目的是建立工矿企业职业卫生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
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 13 周,第 24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四节 职业卫生调查 第五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卫生调查的方法。 2.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类型与方法。 【重点难点】 1.职业卫生调查设计。 2.职业卫生评价方案的制定。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 职业卫生调查是在工、矿、企业等职业场所进行的调查,通过听取介绍、现场观 察和查看有关资料、口头询问、环境监测、健康检查以及资料分析等方法获取职 业性有害因素性质、种类、来源和职业人群接触状况以及对职业人群健康损害情 况等资料,以了解作业场所劳动条件及其对职业人群安全、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 响,为改善劳动条件提出预防措施及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职业卫 生调查是识别、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 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的要求,具备职业卫生技术 服务资质的机构,可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 害控制效果评价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等。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四节 职业卫生调查 一、职业卫生调查形式 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职业卫生调查可分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 故调查三大类。 (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目的 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是对工矿企业有关职业卫生基础资料的全 面详细调查。目的是建立工矿企业职业卫生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 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

2.调查内容(1)基本情况(2)主要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3)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4)防护设备及其使用、维修等情况(5)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接触人数(6)作业环境及接触者健康状况(7)劳动组织及班次(8)生活福利和医疗卫生服务情况(9)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情况(10)职业卫生培训情况(11)职业卫生管理情况(12)职业卫生工作会议、活动情况(二)职业卫生专题调查1.调查目的职业卫生专题调查是针对某种特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特殊的职业危害或就其他具体问题(如早期监测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和卫生标准研制或验证)等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专项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职业卫生专项调查常常是职业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研究或队列调查研究。存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进行专题调查:①某一系统(行业)在所辖区内所占比重较大;②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较突出,接触人数较多;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而出现新的职业性有害因素;④已有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出现新的职业性病损者。2.调查项目专题调查的项目可视实际需要加以选择。(1)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人群健康关系的调查:识别、鉴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性,揭示接触水平-反应关系。(2)工作有关疾病调查:了解与职业、工作环境或特殊暴露有关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专率,探讨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导致非特异性疾患高发或加剧的因果关系。(3)环境监测方法研究:确定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质量控制要求。(4)生物监测研究:阐明生物监测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预示值、符合率,以及在早期监测职业性健康损害中的意义。(5)确定职业接触限制: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订出初步的推荐接触限制,以保证职业人群的健康
2.调查内容 (1)基本情况 (2)主要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 (3)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 (4)防护设备及其使用、维修等情况 (5)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接触人数 (6)作业环境及接触者健康状况 (7)劳动组织及班次 (8)生活福利和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9)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情况 (10)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11)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12)职业卫生工作会议、活动情况 (二)职业卫生专题调查 1.调查目的 职业卫生专题调查是针对某种特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特殊的职 业危害或就其他具体问题(如早期监测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和卫生标准 研制或验证)等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专项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职业性有害 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职业卫生专项调查常常是职业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研 究或队列调查研究。 存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进行专题调查:①某一系统(行业)在所辖区内 所占比重较大;②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较突出,接触人数较多;③采用 新技术、新工艺,而出现新的职业性有害因素;④已有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出现新 的职业性病损者。 2.调查项目 专题调查的项目可视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1)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人群健康关系的调查:识别、鉴定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危害性,揭示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2)工作有关疾病调查:了解与职业、工作环境或特殊暴露有关疾病的发病率 或死亡专率,探讨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导致非特异性疾患高发或加剧的因果关 系。 (3)环境监测方法研究:确定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质量控制要求。 (4)生物监测研究:阐明生物监测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预示值、符合率, 以及在早期监测职业性健康损害中的意义。 (5)确定职业接触限制: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订出初步的推荐接触 限制,以保证职业人群的健康

(6)预防措施效果的卫生学评价:对采取预防措施前后的作业环境、职工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投入效益等。(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1.调查目的职业卫生事故调查是对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引起中毒的有害物质以及事故所致人员损伤情况等进行的现场调查。目的在于尽快有效的抢救病人,预防事故的再次发生。一般属于计划外应急性调查。发生急性事故性损害(如职业病危害事故、安全事故)时,用人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及时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提出抢救和预防的对策,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必要时可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救治,职业卫生医师应会同临床医师参加抢救。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2.调查内容深入事故现场,详尽了解事故发生的每一环节和生产状况。主要包括:(1)职业卫生基本情况:重点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生产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及物质形态,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人数以及有关的规章制度。(2)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包括事故发生前后细节、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条件、设备运转情况、作业状态、操作规程、防护措施以及同类生产的其他作业场所是否发生过类似事故等。(3)检测生产环境中各种可疑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当现场未经清理时,应迅速现场采样检测;如现场已遭破坏,必要时采用模拟现场试验估测接触浓度或强度。经皮肤吸收的毒物,应尽可能进行皮肤污染的测定;如有可检测的生物监测指标,应及时采样测定。根据调查资料,结合病人的中毒临床表现特征,做出综合判断,尽快修订正确的抢救方案,提出处理意见及防止事故再度发生的对策和措施,用书面形式按规定逐级上报。二、职业卫生调查步骤除事故调查外,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工作步骤基本相似,但专题调查安排的更周密。完整的专题调查可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方案,组建调查人员等。1.制订计划计划内容包括:(1)调查目的:调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才能有的放失达到预期结果。不同的
(6)预防措施效果的卫生学评价:对采取预防措施前后的作业环境、职工健康 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投入效益等。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1.调查目的 职业卫生事故调查是对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引起中毒 的有害物质以及事故所致人员损伤情况等进行的现场调查。目的在于尽快有效的 抢救病人,预防事故的再次发生。一般属于计划外应急性调查。 发生急性事故性损害(如职业病危害事故、安全事故)时,用人单位应立即采取 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部门 和有关部门。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及时会同有关部 门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提出抢救和预防的对策,防止类似事 故再次发生;必要时可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救治,职业卫 生医师应会同临床医师参加抢救。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 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2.调查内容 深入事故现场,详尽了解事故发生的每一环节和生产状况。主要 包括: (1)职业卫生基本情况:重点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生产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产 品、成品及物质形态,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人数以及有关的规章制度。 (2)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包括事故发生前后细节、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条件、设 备运转情况、作业状态、操作规程、防护措施以及同类生产的其他作业场所是否 发生过类似事故等。 (3)检测生产环境中各种可疑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当现场未经清理时,应 迅速现场采样检测;如现场已遭破坏,必要时采用模拟现场试验估测接触浓度或 强度。经皮肤吸收的毒物,应尽可能进行皮肤污染的测定;如有可检测的生物监 测指标,应及时采样测定。 根据调查资料,结合病人的中毒临床表现特征,做出综合判断,尽快修订正确的 抢救方案,提出处理意见及防止事故再度发生的对策和措施,用书面形式按规定 逐级上报。 二、职业卫生调查步骤 除事故调查外,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工作步骤基本相似,但专题 调查安排的更周密。完整的专题调查可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方案,组建调查人员等。 1.制订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 (1)调查目的:调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结果。不同的

调查目的,需要不同的调查方法、项目、指标和调查对象等。调查目的通常是试图寻求的答案或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2)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定义,接触和对照的选择原则,样本大小估计和抽样原则。通常以密切接触有害因素的人群为观察对象,并选择同等条件非接触人群为对照组,对照的选择应注意可比性,即性别、年龄、工龄等应合乎统计学要求:凡同时接触可干扰效应的其他因素者,不应列为对象;慢性职业病调查应特别注意潜伏期,现有接触人群或曾经接触者,均应列为调查对象;在评价检测指标对反映环境浓度或机体反应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时,应尽可能分别选择接触高、中、低浓度(或强度)的接触者为对象。(3)调查方法:职业卫生专题调查多采用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或纵向调查。(4)调查项目、观察指标和检查测定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而定,要求确切、具体、有针对性。每个项目和指标都应该规定统一的标准(概念),尽可能选用客观指标和计量指标。(5)调查人员的选择和培训,组织领导及协作关系。(6)现场联系及时间安排。(7)经费预算。(8)预期结果。(9)数据处理,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2.查阅文献围绕调查目的和内容,认真查阅专业文献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期刊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等和中国、美国等国家CDC网站以及其他来源的国内外有关文献,准确、及时地了解全世界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方面的资料,借鉴别人经验,使调查工作更有的放失,效率更高。3.拟订表格应根据调查目的、内容及统计方法,周密设计调查表格的项目及形式。(1)调查表的内容:一般包括①调查表的名称;②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名称、职业、车间、工种及家庭住址:③调查项目:根据调查目的而定,宜少而精,关键项目一个不能少,可要可不要的一概不列入。一般包括职业史及接触史、疾病史、目前健康状况、不良生活方式、环境监测、针对该项调查的体检和化验项目;④调查者项目:调查者对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估计,调查人签字和调查日期。(2)调查表格的形式:可分选择式、填空式、问答式。尽可能采用选择式。(3)注意事项:①调查表的每项内容都必须有明确的含义,一目了然;②每项只能有填写一种答案:③一个过长的项目宜分为两个或更多的短项目,且备注项目不宜过多;调查内容排列应有条不紊,为验证调查对象回答内容的可靠性
调查目的,需要不同的调查方法、项目、指标和调查对象等。调查目的通常是试 图寻求的答案或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 (2)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定义,接触和对照的选择原则,样本大小估计和抽 样原则。通常以密切接触有害因素的人群为观察对象,并选择同等条件非接触人 群为对照组,对照的选择应注意可比性,即性别、年龄、工龄等应合乎统计学要 求;凡同时接触可干扰效应的其他因素者,不应列为对象;慢性职业病调查应特 别注意潜伏期,现有接触人群或曾经接触者,均应列为调查对象;在评价检测指 标对反映环境浓度或机体反应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时,应尽可能分别选择接触高、 中、低浓度(或强度)的接触者为对象。 (3)调查方法:职业卫生专题调查多采用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或纵向调查。 (4)调查项目、观察指标和检查测定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而定,要求确切、具 体、有针对性。每个项目和指标都应该规定统一的标准(概念),尽可能选用客 观指标和计量指标。 (5)调查人员的选择和培训,组织领导及协作关系。 (6)现场联系及时间安排。 (7)经费预算。 (8)预期结果。 (9)数据处理,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 2.查阅文献 围绕调查目的和内容,认真查阅专业文献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期 刊数据库、Medline 数据库等和中国、美国等国家 CDC 网站以及其他来源的国内 外有关文献,准确、及时地了解全世界有关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方面的资料,借鉴 别人经验,使调查工作更有的放矢,效率更高。 3.拟订表格 应根据调查目的、内容及统计方法,周密设计调查表格的项目及 形式。 (1)调查表的内容:一般包括①调查表的名称;②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出 生年月、出生地、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名称、职业、车间、工种及家庭住 址;③调查项目:根据调查目的而定,宜少而精,关键项目一个不能少,可要可 不要的一概不列入。一般包括职业史及接触史、疾病史、目前健康状况、不良生 活方式、环境监测、针对该项调查的体检和化验项目;④调查者项目:调查者对 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估计,调查人签字和调查日期。 (2)调查表格的形式:可分选择式、填空式、问答式。尽可能采用选择式。 (3)注意事项:①调查表的每项内容都必须有明确的含义,一目了然;②每项 只能有填写一种答案;③一个过长的项目宜分为两个或更多的短项目,且备注项 目不宜过多;④调查内容排列应有条不紊,为验证调查对象回答内容的可靠性

可在询问项,如主观症状中,随机穿插与接触-反应(效应)完全无关的内容,作为“干扰性项目”,整理分析时,分别算出“症状分”与“干扰分”,供判断参考:③编写填表说明:③拟好的表格最好先进行试点调查,并根据试调查效果作必要修改,使其更趋完善。4。试点调查在正式调查全面开展前,最好先进行一次完全按照计划进行的小规模、试验性的实地调查。其目的是:①检验调查设计可行性、目标设定的正确性、指标选择的合理性、调查安排的恰当性等;②及时发现问题,如测定仪器功能是否完好,以及调查对象是否合作等;③锻炼和考核整个调查队伍,积累经验,估计不同调查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统一方法,缩小误差,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试点调查结果可起到摸底作用,供确定调查样本大小时参考。(二)实施阶段在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计划,全面展开工作。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现场调查质量控制的监督和检查。现场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更需要检查与监督系统发挥作用。①建立各级分工负责的组织网络,如由项目负责人→现场调查督导人→调查员、摘抄员、检验员组成的三级工作网。②建立严格的资料审核制度,无论是调查资料还是检验结果应经过查对审核,及时补漏、纠错。应对调查员调查质量监督,对调查对象回答问题质量监督等。此外,尚需随时掌握工作进度,注意工作中的密切配合与协调,确保按质按量如期完成调查任务。(三)总结阶段在调查过程中,收集到大量的定性和定量资料,但是,这些资料仅是一种相对比较粗糙的原始素材,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将原始素材中具有科学意义的信息挖掘出来,最后,形成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结报告或论文。1.资料整理与统计(1)资料检查:检查调查表格中的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即全部项目必须符合调查设计的要求并逐项填齐;调查方法正确,疾病诊断明确,测定数据准确等。(2)资料筛选:资料剔除不能带有主观性,取舍要有一定的原则。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剔除:①项目不全;②记录欠正确:③对照人群曾接触被调查的有害因素:④接触人群曾接触足以影响调查结果的其他因素。(3)资料整理:根据调查目的,在同质基础上,按调查设计分组按分组要求拟定整理表,对资料进行归并、组合,从而使收集到的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4)资料分析:按统计学原则,根据资料特征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参数,探讨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联系及其强度,并阐明混杂效应
可在询问项,如主观症状中,随机穿插与接触-反应(效应)完全无关的内容, 作为“干扰性项目”,整理分析时,分别算出“症状分”与“干扰分”,供判断参 考;⑤编写填表说明;⑥拟好的表格最好先进行试点调查,并根据试调查效果作 必要修改,使其更趋完善。 4.试点调查 在正式调查全面开展前,最好先进行一次完全按照计划进行的小 规模、试验性的实地调查。其目的是:①检验调查设计可行性、目标设定的正确 性、指标选择的合理性、调查安排的恰当性等;②及时发现问题,如测定仪器功 能是否完好,以及调查对象是否合作等;③锻炼和考核整个调查队伍,积累经验, 估计不同调查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统一方法,缩小误差,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④试点调查结果可起到摸底作用,供确定调查样本大小时参考。 (二)实施阶段 在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计划,全面展开工作。这一阶段应特 别注意现场调查质量控制的监督和检查。现场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困难 的,这就更需要检查与监督系统发挥作用。①建立各级分工负责的组织网络,如 由项目负责人→现场调查督导人→调查员、摘抄员、检验员组成的三级工作网。 ②建立严格的资料审核制度,无论是调查资料还是检验结果应经过查对审核,及 时补漏、纠错。③应对调查员调查质量监督,对调查对象回答问题质量监督等。 此外,尚需随时掌握工作进度,注意工作中的密切配合与协调,确保按质按量如 期完成调查任务。 (三)总结阶段 在调查过程中,收集到大量的定性和定量资料,但是,这些资料仅是一种相对比 较粗糙的原始素材,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将原始素材中 具有科学意义的信息挖掘出来,最后,形成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结报告或论文。 1.资料整理与统计 (1)资料检查:检查调查表格中的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即全部项目必 须符合调查设计的要求并逐项填齐;调查方法正确,疾病诊断明确,测定数据准 确等。 (2)资料筛选:资料剔除不能带有主观性,取舍要有一定的原则。有下列情况 之一者应予剔除:①项目不全;②记录欠正确;③对照人群曾接触被调查的有害 因素;④接触人群曾接触足以影响调查结果的其他因素。 (3)资料整理:根据调查目的,在同质基础上,按调查设计分组;按分组要求 拟定整理表,对资料进行归并、组合,从而使收集到的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 (4)资料分析:按统计学原则,根据资料特征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方 法和参数,探讨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联系及其强度,并阐明混杂效应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概述.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 第二节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概述).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 第二节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与矽肺).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 第二节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石棉粉尘与石棉肺).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 第二节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煤矿粉尘与煤工尘肺).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农药讲稿 Chemical Hazards and Occupational Poisoning - Pesticides.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习实验指导书,共十十三个实验).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doc
-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Environmental Health(理论课,适用专业:预防医学).doc
-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Environmental Health(实验课,适用专业:预防医学).doc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疾病分布.ppt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ppt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描述性研究.ppt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筛检.ppt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队列研究.ppt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病例对照研究.ppt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实验性研究.ppt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偏倚及其控制.ppt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ppt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病因及因果推断.ppt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概论 第二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三、职业工效学.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 第五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其他职业病.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概论 第二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练习题试题库(答案及要点).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练习题试题库(题目).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试题01及答案.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试题10及答案.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试题02及答案.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试题03及答案.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试题04及答案.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试题05及答案.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试题06及答案.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试题07及答案.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试题08及答案.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试题09及答案.doc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Occupational Health & Occupational Medicine.ppt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第三节 职业工效学 occupational ergonomics.ppt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第一节 职业生理学 Work physiology.ppt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职业生理、职业心理与职业工效学 第二节 职业心理学 Industrial psychology.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