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练习题试题库(答案及要点)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36
文件大小:187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练习题试题库(答案及要点)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试题库参考答案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09-4-18阅读:1075次参考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4.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5.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6.可呼吸性粉尘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7.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8.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9.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10.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11.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13.晚发型矽肺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14.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

试题库参考答案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4-18 阅读:1075 次 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 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 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 表示。 4. 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 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 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 1 的球形粒子 b 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 b 的直径即可算作为 a 的 AED。 5. 可吸入性粉尘 直径小于 15μm 的尘粒。 6. 可呼吸性粉尘 5μm 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 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 维化为主的疾病。 8. 混合性尘肺 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 病。 9. 硅酸盐肺 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 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 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 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 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 X 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 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 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 速发型矽肺 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 1-2 年即发 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 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 X 线胸片未 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 尘细胞 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

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16。圆形小阴影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17.石棉小体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30-50μm,粗2-5μm,金黄色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分节或念珠样结构,轴心为无色透明的石棉丝。18.正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19.负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20.高温作业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21.高温车间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22.干热作业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低。如轧钢、铸造、陶瓷、火电等。23.湿热作业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如印染、造纸、矿井等。24.夏季露天作业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易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25热适应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26.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27.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28.热衰竭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29.中暑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 X 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 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 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 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17. 石棉小体 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 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成,铁反应呈阳性,一般长为 30-50μm,粗 2-5μm,金黄色, 典型者呈哑铃状、鼓槌状,分节或念珠样结构,轴心为无色透明的石棉丝。 18.正辐射 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 而使人体受热。 19.负辐射 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 20. 高温作业 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 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 2℃或 2℃以上的作业。 21.高温车间 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 23W/m3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22.干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低。如 轧钢、铸造、陶瓷、火电等。 23.湿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如印染、 造纸、矿井等。 24. 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 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热辐射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加之 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又易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25.热适应 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26.热射病 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 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 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 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27.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 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 28. 热衰竭 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 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 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29.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 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30.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31: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生产性噪声。32.脉冲噪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的生产性噪声。33.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34.响度级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35.声级为了准确评价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在进行声音测量时,所使用的声级计是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A、B、C、D几种计权网络,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36.暂时性听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37.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38.听觉疲劳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阅可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39.生理性听觉疲劳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成恢复,常以16小时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内,恢复至正常水平。40:永久性听阈位移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41.噪声性耳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42.爆震性耳聋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43.振动频谱是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据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44.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振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有效值。45.运动病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

30.生产性噪声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31.稳态噪声 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 5dB 的生产性噪声。 32. 脉冲噪声 声音持续时间小于 0.5 秒,间隔时间大于 1 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 40dB 的生产性噪声。 33.等响曲线 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 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 34.响度级 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 感觉量。 35.声级 为了准确评价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在进行声音测量时,所使用的声级计是根 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 A、B、C、D 几种计权网络,使用频 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6.暂时性听阈位移 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 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37.听觉适应 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 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 10-15 dB,离开噪声环境 1 分钟之内可以 恢复。 38. 听觉疲劳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 后,听阈可提高超过 15-30dB ,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39.生理性听觉疲劳 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成恢复,常以 16 小时为限,即在脱离 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40.永久性听阈位移 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 41. 噪声性耳聋 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 音性听觉损伤。 42.爆震性耳聋 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 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 43. 振动频谱 是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据排列起来组成 的图形。 44. 4 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是在频率 计权和固定接振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有效值。 45.运动病 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 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

症状的总称。46.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未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47.振动性白指由局部振动所引起的手指的间款性发白或发。48: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可导致机体的损伤的电离辐射。49.非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小于12eV时,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射。50.射频辐射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51.电光性眼炎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52.职业性肿瘤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53.职业性致癌因素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54.确认致癌物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55.可疑致癌物分两种情况,一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限。三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类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学证据。56.潜在致癌物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癌性。57.接触评定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58.生物监测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组成部分,指定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59.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60.职业流行病学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取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在人群、时间、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

症状的总称。 46. 局部振动病 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可累及 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47.振动性白指 由局部振动所引起的手指的间歇性发白或发绀。 48.电离辐射 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 12 eV 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可导致机体 的损伤的电离辐射。 49. 非电离辐射 当量子能量水平小于 12 eV 时,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 射。 50. 射频辐射 指频率在 100kHz-300GHz 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 微波。 51. 电光性眼炎 波长为 250-320nm 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 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 52. 职业性肿瘤 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 特定肿瘤。 53.职业性致癌因素 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 54.确认致癌物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 55.可疑致癌物 分两种情况,一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限。 二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类 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学证据。 56.潜在致癌物 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 癌性。 57.接触评定 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 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58.生物监测 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组成部分,指定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 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 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59.健康监护 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 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 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60.职业流行病学 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取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 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在人群、时间、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

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的学科。6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62.最高容许浓度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任何一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63.时间加权平均阅限值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在此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64.短时间接触阈限值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阅限值亦不得超过。65.上限值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66.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按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容许浓度。67.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68.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69.生产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又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70.职业性病损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71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72.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工作条件,该病可控制或缓解73.氧需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74.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的学 科。 61.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 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 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 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62.最高容许浓度 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任何一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 度。 63.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 指正常 8 小时工作日或 40 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在此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 64.短时间接触阈限值 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 15 分钟时间加权平 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 4 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 要间隔 60 分钟。同 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5.上限值 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66.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是按 8 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容许浓 度。 67.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 15 分钟时间加 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 4 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 要间隔 60 分钟。 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68.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 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 学。 69.生产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 健康的因素,又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70. 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 71.职业病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 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 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72.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 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工作条件,该病可控制或缓解 73.氧需 劳动 1 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74.氧债 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75.氧上限,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76:静力作业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驱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佛所进行的作业77.动力作业在肌肉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78.紧张因素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或条件79.紧张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可感受到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性紊乱。80.锻炼是通过反复使用而改善劳动者先天性固有的生理功能和能力。81练习通过重复来改善后天学得的技能8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83.中毒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84.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um固体微粒。86.生物转化外来化合物吸收后,在体内酶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即为生物转化,又称之为代谢转化87.蓄积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能在体内逐渐积累,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88.物质蓄积贮存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内的毒物含量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水平,这种现象叫物质蓄积。89.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某种毒物后,现有条件下,不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但由该毒物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一段时间后,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90.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91慢性中毒小量毒物反复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92.亚急性中毒介于二者之间,较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反复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93.吸收状态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耽误该毒物所至的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94.化学性肺水肿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

75.氧上限 血液在 1 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76.静力作业 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佛所进行 的作业 77.动力作业 在肌肉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 来进行的作业 78.紧张因素 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或条件 79.紧张 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可感受到的)失衡,在这种情 况下,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性紊乱。 80.锻炼 是通过反复使用而改善劳动者先天性固有的生理功能和能力。 81.练习 通过重复来改善后天学得的技能 82.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 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83.中毒 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84.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 固体微粒。 86. 生物转化 外来化合物吸收后,在体内酶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即 为生物转化,又称之为代谢转化 87.蓄积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能在体内逐 渐积累,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88.物质蓄积 贮存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内的毒物含量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水平,这 种现象叫物质蓄积。 89.功能蓄积 长期接触某种毒物后,现有条件下,不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 但由该毒 物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 一段时间后, 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 这种现象称 为功能蓄积 90.急性中毒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91.慢性中毒 小量毒物反复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92.亚急性中毒 介于二者之间,较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反复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 93.吸收状态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耽误该毒物所至的临床表现, 呈亚临床状态。 94.化学性肺水肿 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液体过多 聚集为特征的疾病

95.单纯室息性气体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情性气体,但由手他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氧分压也下降,导致机体缺氧96.化学室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室息的气体。97.农药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杂草等的各种药物。98.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99.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100.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二、填空:1、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2、无机粉尘按性质可分为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和人工合成无机粉尘三类。3、有机粉尘按性质可分为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和人工合成有机粉尘三类。4、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成分和浓度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5、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等危害作用。6、粉尘分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是粒子分散度和质量分散度。对于矽肺病发生、发展质量分散度的卫生学意义更大。7、粉尘粒子分散度愈高,径粒较小的颗粒愈多,沉降速度愈慢,对人体危害愈大。8、粉尘粒子投影直径(dp)换算成AED的公式为AED(um)=dp9、把直径小于15um_的尘粒称为可吸入性粉尘。10、5微米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可呼吸性粉尘。11、沉积在呼吸道的粉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被清除:粘液纤毛系统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吞噬尘粒后的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12、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游离型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13、硅酸盐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结合型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例如石棉肺。14、粉尘沉着症的临床特点是脱离粉尘作业病变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15、防尘八字方针是:革、水、密、风、护、管、教、查。16、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矽结节和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17、矽肺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线表现形态小阴影。18、圆形小阴影按直径大小分为p<1.5mm,g 1.5-3.0 mm,r3

95.单纯窒息性气体 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他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 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氧分压也下降,导致机体缺氧 96.化学窒息性气体 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 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97.农药 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杂草等的各种药物。 98.中等强度作业 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 99.大强度作业 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 100.极大强度作业 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 二、填空: 1、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无机粉尘按性质可分为矿物性粉尘、 金属性粉尘 和 人工合成无机粉尘三类。 3、有机粉尘按性质可分为 动物性粉尘 、 植物性粉尘和 人工合成有机粉尘三类。 4、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 成分和 浓度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 要因素。 5、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有 致纤维化、 刺激 、 中毒 和 致敏等危害作用。 6、粉尘分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是 粒子分散度 和 质量分散度。对于矽肺病发生、发 展 质量分散度 的卫生学意义更大。 7、粉尘粒子分散度愈高,径粒较小的颗粒愈多,沉降速度愈 慢 ,对人体危害愈 大 。 8、粉尘粒子投影直径(dp)换算成 AED 的公式为 AED(μ m)=dp 。 9、把直径小于 15μ m 的尘粒称为可吸入性粉尘。 10、 5 微米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可呼吸性粉尘。 11、沉积在呼吸道的粉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被清除: 粘液纤毛系统 和 肺 泡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吞噬尘粒后的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 12、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 游离型二氧化硅 粉尘而引起的。 13、硅酸盐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 结合型二氧化硅 粉尘而引起的。例如 石棉肺 。 14、粉尘沉着症的临床特点是脱离粉尘作业病变 无进展 或 X 线胸片 阴影消退 。 15、防尘八字方针是: 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 16、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 矽结节 和 肺间质弥慢性纤维化 。 17、矽肺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 X 线表现形态 小阴影 。 18、圆形小阴影按直径大小分为 p <1.5 mm, q 1.5-3.0 mm, r 3

0-10mm三种类型。发育比较成熟的矽结节多为g,L类型。19、大阴影是指是指其长径超过10mm的阴影。其病理基础是团块状纤维化,20、矽肺最常见的并发症肺结核。21、诊断矽肺的前提条件是确切的游离型二氧化硅粉尘职业史。22、IⅡI期尘肺诊断标准描述为有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密集度为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一。23、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是通过各种措施,将物理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或者采取缩短接触时间,以保护劳动者健康。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称为高气湿,低于30%为低气湿。25、正辐射是由于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所至,相反负辐射是人体表面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形成的。26、高温作业是指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且工作点气温高于室外2度或2度以上的作业。27、在高温环境劳动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受气象条件和劳动强度的共同影响。28、机体散热可通过对流、传导、辐射和蒸发出汪四种方式完成,若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只能通过蒸发出汪途径散热。29、高温作业影响水盐代谢,出汪量是高温作业者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尿盐量降至2g/8h以下时,表示人体缺盐。30、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使循环系统出现血压改变、心脏代偿性肥大心率加快等改变。31、研究发现细胞在机体热适应后可合成一组新的热应激蛋白,以保护机体免受高温的致死性损伤。32、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急性热致疾病。33、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热射病、热痤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34、热射病主要是由于机体散热障碍原因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疾病。35、热痉挛主要是由于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痉挛部位以腓肠肌最常见,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36、通风降温措施有直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37、稳态噪声特点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38、脉冲噪声是指持续时间小手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

0-10 mm 三种类型。发育比较成熟的矽结节多为 q,r 类型。 19、大阴影是指 是指其长径超过 10mm 的阴影 。其病理基础是团块状纤维化。 20、矽肺最常见的并发症 肺结核 。 21、诊断矽肺的前提条件是 确切的游离型二氧化硅 粉尘职业史 。 22、Ⅱ期尘肺诊断标准描述为有密集度 2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 超过 4 个肺区 ,或 有密集度为 3 级的小阴影 ,分布范围 达到 4 个肺区 。 23、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是通过各种措施,将物理因素 控制在正常范围 ,或 者采取缩短 接触时间 ,以保护劳动者健康。 24、相对湿度在 80% 以上称为高气湿,低于 30% 为低气湿。 25、正辐射是由于周围物体表面温度 超过 人体表面温度所至,相反负辐射是 人体 表面 向 周围物体 辐射散热形成的。 26、高温作业是指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 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 温度 时,且工作点气温高于室外 2 度或 2 度以上 的作业。 27、在高温环境劳动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受 气象条件 和 劳动强度 的共同影响。 28、机体散热可通过 对流 、 传导 、 辐射 和 蒸发出汗 四种方式完成,若环境 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只能通过蒸发出汗 途径散热。 29、高温作业影响水盐代谢, 出汗量 是高温作业者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 尿盐量降至 2 g/8h 以下时,表示人体缺盐。 30、长期从事高温作业可使循环系统出现 血压改变 、 心脏代偿性肥大 、 心率加快 等改变。 31、研究发现细胞在机体热适应后可合成一组新的 热应激蛋白 ,以保护机体免受高 温的致死性损伤。 32、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 热平衡 和/或 水盐代谢紊乱 而引起的急性热致疾病。 33、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 热射病 、 热痉挛 和 热衰竭 三种类型。 34、热射病主要是由于 机体散热障碍 原因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疾 病。 35、热痉挛主要是由于 水盐代谢紊乱 而引起的,痉挛部位以腓肠肌最常见,患者 神志清醒 , 体温多正常。 36、通风降温措施有 自然通风 和 机械通风 两种方式。 37、稳态噪声特点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 声压 波动小于 5dB。 38、脉冲噪声是指持续时间小于 0.5 秒,间隔时间大于 1 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

于_40_dB的声音。39、目前我们使用的声级计主要是测量声音的声压级物理特性的仪器。40、在多个声源存在时,作业场所的声压级是按照对数法则相互叠加计算。41、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称为响度级_。42、从等响曲线看,人耳对2000-5000Hz区间频率的声音特别敏感。43、噪声危害的评价以及噪声卫生标准的制订主要还是以听觉系统损害为依据。44、听觉适应是指脱离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听阈可以恢复。45、听阅提高超过15-30_dB(A),需数小时听力才可恢复,称为听觉疲劳。46、噪声性耳聋的早期临床特征是高频听力下降,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47、为了了解振动源的特性,进而评价其对人体的危害,需要对振动的频谱进行分析。48、为了进行卫生学评价,目前我国以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作为人体接振动强度的定量指标。49、运动病主要由于不同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反复过度刺激前庭器官器官所致。50、局部振动病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51、微波波段以厘米波危害最大。52、电光性眼炎是紫外线所致的急性角膜结膜炎症。53、三类职业性致癌因素中最常见的为化学因素。54、在我国职业肿瘤名单中,包括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乙烯所致致的肝血管肉瘤等8种职业肿瘤。55、皮肤和肺是职业致癌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和直接作用器官。56、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三方面研究。57、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称之为确认致癌物。58、接触评定的主要作用是为评价接触-效应关系及危险度分析提供依据。59、接触评定的方法包括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三种。60、职业流调主要包括:接触水平的观察与估计、工人健康状况人口统计资料等三项内容。61、作业环境评定的核心是接触评定

于 40 dB 的声音。 39、目前我们使用的声级计主要是测量声音的 声压级 物理特性的仪器。 40、在多个声源存在时,作业场所的声压级是按照 对数法则 相互叠加计算。 41、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 称为 响度级 。 42、从等响曲线看,人耳对 2000-5000 Hz 区间频率的声音特别敏感。 43、噪声危害的评价以及噪声卫生标准的制订主要还是以 听觉 系统损害为依据。 44、听觉适应是指脱离噪声环境 1 分钟之内,听阈可以恢复。 45、听阈提高超过 15-30 dB(A) ,需数小时听力才可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46、噪声性耳聋的早期临床特征是 高频听力下降 ,患者主观 无 耳聋感觉。 47、为了了解振动源的特性,进而评价其对人体的危害,需要对振动的 频谱 进行分析。 48、为了进行卫生学评价,目前我国以 4 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 作为人体接振动强度的定量指标。 49、运动病主要由于不同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反复过度刺激 前庭器官 器官所致。 50、局部振动病发病部位多在 上肢末端 ,其典型表现为 发作性手指变白 。 51、微波波段以 厘米 波危害最大。 52、电光性眼炎是紫外线所致的急性 角膜结膜 炎症。 53、三类职业性致癌因素中最常见的为 化学 因素。 54、在我国职业肿瘤名单中,包括联苯胺所致 膀胱 癌, 苯 所致白血病,氯乙烯 所致致的肝血管肉瘤等 8 种职业肿瘤。 55、 皮肤 和 肺 是职业致癌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和直接作用器官。 56、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主要通过 临床观察 、 实验研究 和 职业 流行病学调查 三方面研究。 57、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称之为 确认 致癌物。 58、接触评定的主要作用是为评价 接触-效应 关系及 危险度分析 提供依据。 59、接触评定的方法包括 询问调查 、 环境监测 、 生物监测 三种。 60、职业流调主要包括: 接触水平的观察与估计 、 工人健康状况 、 人口统计资料 等三项内容。 61、作业环境评定的核心是 接触评定

62、通过作业环境评定、职业流调、实验研究,以及必要的健康危险度评定,可充分识别、评价和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质、程度及其作用条件等情况。63、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可分为就业前检查和定期检查两种基本类型。64、女职工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后最常见的生殖功能异常表现是月经紊乱。65、职业性有害因素是通过孕期接触和产后接触两种接触机会影响新生儿、乳儿健康的。66、农民肺的发病机制是因为嗜热放线菌孢子进入肺泡而引发的变应性肺泡炎。67、含尘气流进入呼吸道后,主要通过撞击、重力沉积、布朗运动、静电沉积、一截留_而沉降。68、典型的矽结节横断面是由多层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似葱头。69、结节型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游离型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致,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化型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游离型二氧化硅含量较低或游离型二氧化硅含量较高但吸入的量较少的病例。70、预防尘肺病最根本的措施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71、矽性蛋白沉积的病例特征是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72、团块型矽肺多见手两肺上叶后段和下叶背段等部位。73、局部振动对机体神经系统影响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74、手部冷水浸泡后复温时间超过30分钟即为局部振动病的观察对象。75、控制振动危害的根本性措施是进行工艺改革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76、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器官,并使内脏位移。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主要对组织内的神经末梢起作用。77、射频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一般规律是随着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78、射频辐射的职业性接触对机体的危害主要造成神经系统、眼、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影响。79、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类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学证据,这类物质称谓可疑致癌物。80、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癌性,这类物质称谓潜在致癌物。81、外来化学物质较小剂量

62、通过 作业环境评定 、 职业流调 、 实验研究 ,以及必要的健康危险度评定, 可充分识别、评价和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质、程度及其作用条件等情况。 63、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可分为 就业前检查 和 定期检查 两种基本类型。 64、女职工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后最常见的生殖功能异常表现是 月经紊乱 。 65、职业性有害因素是通过 孕期接触 和 产后接触 两种接触机会影响新生儿、乳儿 健康的。 66、农民肺的发病机制是因为 嗜热放线菌孢子 进入肺泡而引发的变应性肺泡炎。 67、含尘气流进入呼吸道后,主要通过撞击、重力沉积、 布朗运动 、静电沉积、 截留 而沉降。 68、典型的矽结节横断面是由多层排列的胶原纤维 构成,似葱头。 69、结节型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游离型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致,弥漫性间质纤 维化化型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游离型二氧化硅含量较低或游离型二氧化硅含量较高但 吸入的量较少的病例。 70、预防尘肺病最根本的措施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 71、矽性蛋白沉积的病例特征是 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 灶乃至矽结节 。 72、团块型矽肺多见于两肺上叶后段和下叶背段等部位。 73、局部振动对机体神经系统影响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 经炎的形式出现。 74、手部冷水浸泡后复温时间超过 30 分钟即为局部振动病的观察对象。 75、控制振动危害的根本性措施是进行工艺改革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 76、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器官,并使内脏位移。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 主要对组织内的神经末梢起作用 。 77、射频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一般规律是随着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 78、射频辐射的职业性接触对机体的危害主要造成神经系统、眼、生殖系统 等方面 的影响。 79、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 类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学证据,这类物质称谓可疑致癌物。 80、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癌性,这类 物质称谓潜在致癌物。 81、 外来化学物质 较小剂量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