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9 传染病流行病学(2/4)

讲稿流行病学课程名称:课程编号:y100615授课学期:2012-2013秋季学期授课班级:08预防冯福民任课教师:学院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
讲 稿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课程编号: y100615 授课学期:2012-2013 秋季学期 授课班级: 08 预防 任课教师: 冯福民 河北联合大学 公共卫生 学院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第10周,第2讲次摘要第二十三章病毒性肝炎第四节预防策略与措施授课题目(章、节)第五节计划免疫及其评价第六节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熟悉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了解计划免疫的内容和评价。【重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疫源地及流行过程、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预防效果的评价方法。【难点】预防效果的评价方法。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传染病流行病学的作用:研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传播的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最终目的是控制人群中的流行和消灭传染病【本讲课程的内容】第四节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一、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为了人民健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和策略。预防为主是我国一贯的卫生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预防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是我国多年来与传染病斗争策略的概括。只有加强疾病监测和地区间合作才能有效控制以至根除传染病。二、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是指在尚未出现疫情之前,针对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人群采取措施,或者针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环境、媒介昆虫、动物等所采取的预防办法。主要有改善卫生条件、健康教育、免疫预防、国境卫生检疫几大类工作。三、传染病的控制(一)疫情管理有疫情报告和疫情报告工作的考核。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病种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并规定了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疫情报告制度是否健全:填卡上报是否及时:漏报、漏诊情况等。经常使用传染病的漏报率、漏诊率作为评价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指标。1
1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 第 10 周,第 2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十三章 病毒性肝炎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五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熟悉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和措 施;了解计划免疫的内容和评价。 【重 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疫源地及流行过程、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预防和控制 传染病的主要措施,预防效果的评价方法。 【难 点】预防效果的评价方法。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传染病流行病学的作用:研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传播 的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和控 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最终目的是控制人群中的流行和消灭传染病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 为了人民健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预 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和策略。预防为主是我国一贯的卫生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 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预防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是我国多年来与 传染病斗争策略的概括。只有加强疾病监测和地区间合作才能有效控制以至根除传 染病。 二、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是指在尚未出现疫情之前,针对可能受病 原体威胁的人群采取措施,或者针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环境、媒介昆虫、动物等所 采取的预防办法。主要有改善卫生条件、健康教育、免疫预防、国境卫生检疫几大 类工作。 三、传染病的控制 (一)疫情管理 有疫情报告和疫情报告工作的考核。根据 1989 年国家颁布的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病种分为甲、乙、丙三类,共 35 种。并规定了 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疫情报告制度是否健全;填卡上报是 否及时;漏报、漏诊情况等。经常使用传染病的漏报率、漏诊率作为评价疫情报告 工作质量指标

(二)防疫措施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发生后,采取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传染源的措施对病人的措施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如病人一经确定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则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并进行管理。接触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限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对人类危害大且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应予以消灭,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应予以隔离治疗。2.对传播途径的措施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实践证明消毒、杀虫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一般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3.对易感者的措施主要有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等措施。4.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第五节计划免疫及其评价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一、我国计划免疫和免疫程序,目前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即对7周岁及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及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以预防其相应疾病发生,即所谓“接种四苗,预防六病”。1992年初国家又决定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二、扩大免疫规划70年代初WHO提出了扩大免疫规划(EFI)。其规划要求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结合,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等传染病。EPI的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三、预防接种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以预防传染病。它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一)预防接种的种类及其生物制品1.人工自动免疫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口服、注射等)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它是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按使用制品可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多联多价疫苗四类。这四类生物制品各有优缺点。2.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现成抗体而受到保护。有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前者是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2
2 (二)防疫措施 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发生后,采取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 治疗。如病人一经确定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则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 分级管理。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并进行管理。接触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限 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对人类危害大且无经济价值的动物 应予以消灭,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应予以隔离治疗。 2.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所采 取的措施。实践证明消毒、杀虫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 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一般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 毒。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对易感者的措施 主要有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防护等措施。 4.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 第五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免疫程序,有 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针对性 疾病的目的。 一、我国计划免疫和免疫程序 目前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 础免疫,即对 7 周岁及 7 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 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及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 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以预防其相应疾病发生,即所 谓“接种四苗,预防六病”。1992 年初国家又决定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 畴。 二、扩大免疫规划 70 年代初 WHO 提出了扩大免疫规划(EFI)。其规划要求 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结合,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 脊髓灰质炎、结核等传染病。EPI 的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 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 疫苗种类。 三、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 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以预防传染病。它是 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一)预防接种的种类及其生物制品 1.人工自动免疫 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口 服、注射等)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它是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按使用制 品可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多联多价疫苗四类。这四类生物制品各 有优缺点。 2.人工被动免疫 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现 成抗体而受到保护。有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前者是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

的总称。3.被动自动免疫在注射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的同时,也可作破伤风或白喉类毒素的接种,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也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二)预防接种的实施编制合理的疫苗计划,是保证计划免疫实施的关键。础免疫所用疫苗,按我国现行免疫程序确定。接种前应计算免疫接种人数疫苗需用量,预防接种方式一般分为定点和分散两种。另外还应按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好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接种途径与剂量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接种前应详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4.疫苗禁忌证真正的疫苗禁忌证极少。但对于有严重疾病的儿童接种疫苗,可能出现不利后果。因此,WHO规定具有以下情况可作为常规免疫的禁忌证(1)免疫异常: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等);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物等而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使用活疫苗。(2)急性疾病:如接种对象正患伴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接种。(3)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需连续接种的疫苗,如果前一次接种后出现严重反应,例如过敏反应、虚脱、休克或出现惊烦等,则不应继续接种。(4)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如未控制癫痫、婴儿挛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5.预防接种反应观察与处理预防接种所用的生物制品,对人体来讲均具有抗原性,都是大分子的异体物,可产生有损于机体的不良反应或变态反应。其大体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类。四、计划免疫监测与评价关键是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疫苗安全性疫苗在出厂前已经通过检定部门严格检定,证明对人体使用后是安全的方能出厂。但是,在大规模接种工作中,不能排除个别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一些加重反应,甚至异常反应。一般以接种疫苗后人群的反应强度作为疫苗质量监测的一种手段。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卫生机关验处。(二)免疫学效果免疫监测是计划免疫监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根据监测目的不同,可分别采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检测方法。我国卫生部对儿童基础免疫效果的监测,提出统一方法,并规定了判断标准。常用检测指标有血清抗体阳转率、血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等。(三)流行病学效果免疫成功率虽然是免疫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有时人群免疫状况与疾病发生情况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最直接可靠方法还是观察接种疫苗后的流行病学效果。流行病学效果往往采用现场试验研究来计算疫苗保护率。也可用爆发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四)计划免疫工作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免疫规划及疫情监测和控制:计划免疫实施管理和业务技术培训:冷链装备和运转情况等。具体3
3 的总称。 3.被动自动免疫 在注射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的同时,也可作破伤风或白喉 类毒素的接种,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也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二)预防接种的实施 编制合理的疫苗计划,是保证计划免疫实施的关键。 础免疫所用疫苗,按我国现行免疫程序确定。接种前应计算免疫接种人数疫苗需用 量,预防接种方式一般分为定点和分散两种。另外还应按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好强化 免疫和应急接种。接种途径与剂量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接种前应详细阅读疫苗 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4.疫苗禁忌证 真正的疫苗禁忌证极少。但对于有严重疾病的儿童接种疫苗, 可能出现不利后果。因此,WHO 规定具有以下情况可作为常规免疫的禁忌证。 (1)免疫异常: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等);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 谢药物等而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使用活疫苗。 (2)急性疾病:如接种对象正患伴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 接种。 (3)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需连续接种的疫苗,如果前一次接种后出 现严重反应,例如过敏反应、虚脱、休克或出现惊烦等,则不应继续接种。 (4)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如未控制癫痫、婴儿痉挛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 的疫苗。 5.预防接种反应观察与处理 预防接种所用的生物制品,对人体来讲均具有 抗原性,都是大分子的异体物,可产生有损于机体的不良反应或变态反应。其大体 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类。 四、计划免疫监测与评价 关键是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疫苗安全性 疫苗在出厂前已经通过检定部门严格检定,证明对人体使 用后是安全的方能出厂。但是,在大规模接种工作中,不能排除个别人在接种疫苗 后出现一些加重反应,甚至异常反应。一般以接种疫苗后人群的反应强度作为疫苗 质量监测的一种手段。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 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 使用,应上报卫生机关验处。 (二)免疫学效果 免疫监测是计划免疫监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根据监测目的 不同,可分别采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检测方法。我国卫生部对儿童基础免疫效 果的监测,提出统一方法,并规定了判断标准。常用检测指标有血清抗体阳转率、 血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等。 (三)流行病学效果 免疫成功率虽然是免疫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有时人群免 疫状况与疾病发生情况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最直接可靠方法还是观察接种疫苗 后的流行病学效果。流行病学效果往往采用现场试验研究来计算疫苗保护率。也可 用爆发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 (四)计划免疫工作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免疫规划及疫 情监测和控制;计划免疫实施管理和业务技术培训;冷链装备和运转情况等。具体

考核指标有: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第六节新发传染病的内容和方法病因二传播机制三传染过程四、特异性诊断方法五、治疗及预后六、流行规律七、预防和控制措施【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传染病流行过程的预防控制和计划免疫、新发传染病。【本讲课程的作业】1.试述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的关系及其防疫工作中的意义?4
4 考核指标有: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的内容和方法 一、 病因 二、 传播机制 三、 传染过程 四、 特异性诊断方法 五、 治疗及预后 六、 流行规律 七、 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讲课程的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传染病流行过程的预防控制和计划免疫、新发传染病。 【本讲课程的作业】 1.试述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的关系及其防疫工作中的意义?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2 职业流行病学.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1 传染病流行病学(4/4).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0 传染病流行病学(3/4).doc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二).pdf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一).pdf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样卷及标准答案.pdf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康复评定 肌张力、平衡与协调、发育反射评定 感觉评定、高级脑功能评定.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康复评定 物理疗法定 神经生理学疗法.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机构康复 第二节 社区康复 第三节 康复医学的工作方法 第四节 康复医学的工作流程 第五节 康复结局.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康复伦理 康复伦理的历史与发展,康复临床实践的伦理关系,康复治疗学的专业职责.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康复医学科学研究 第七章 康复医学科的设置和常用设备 第八章 康复医学科诊疗工作常规.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作业疗法的历史沿革 作业疗法的领域 作业治疗的主要分科.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The lntroduc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pdf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第一节 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 第二节影像学检查 第三节电生理检查 第四节 TCD 第六节 神经肌肉活检.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第四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五节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第七章 头痛.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 意识障、第二节 认知障碍 第四节 痫性发作、第五节 眩晕与听觉障碍 第十节 共济、步态、不自主运动.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二节 脑梗死 第三节 脑出血.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脊髓疾病 概述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第三节 脊髓空洞症 第二节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概述 第一节 脑神经疾病 第二节 脊神经疾病 第十七章 重症肌无力.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6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8 传染病流行病学(1/4).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5 病因与因果推断.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7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4 偏倚及其控制.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1 病例对照研究(3/3).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2 实验流行病学(1/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3 实验流行病学(2/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0 病例对照研究(2/3).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8 队列研究(2/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9 病例对照研究(1/3).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7 队列研究(1/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6 描述性研究(2/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5 描述性研究(1/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3 疾病分布(2/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4 筛检.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1 绪论(华北理工大学:袁聚祥).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2 疾病分布(1/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糖尿病流行病学.ppt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