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1 传染病流行病学(4/4)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5
文件大小:5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1 传染病流行病学(4/4)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讲稿流行病学课程名称:课程编号:y100615授课学期:2012-2013秋季学期授课班级:08预防范红敏任课教师:学院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

讲 稿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课程编号: y100615 授课学期:2012-2013 秋季学期 授课班级: 08 预防 任课教师: 范红敏 河北联合大学 公共卫生 学院

第11周,第2讲次课程名称:《流行病学》摘要第二十六章性传播疾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流行过程授课题目(章、节)第三节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第四节艾滋病第五节预防策略与措施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院【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性传播疾病的概念,主要的性传播疾病种类,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制策略:熟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主要预防策略与措施:了解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概况与特征。【重】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制策略【难点】艾滋病的窗口期。内容1

1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 第 11 周,第 2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过程 第三节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四节 艾滋病 第五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性传播疾病的概念,主要的性传播疾病种类,艾滋病 的传播途径和防制策略;熟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主要预防策略与措施;了解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概 况与特征。 【重 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制策略 【难 点】艾滋病的窗口期。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性传播疾病新发生病例多。反复感染,形成感染一发病一治疗一再感染的怪圈。被各国政府视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引起局部生殖系统病变与损伤,而且导致全身病变,伤残甚至死亡。艾滋病被联合国列为“安全危机”,是唯一一种在联合国设有专门机构的病种。【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定义:是一组主要由性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甚至全身病变的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传染性疾病。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决定用STDs命名,共20余种,统称为“性传播疾病”。我国简称为性病。二、性传播疾病的历史1.第一代性病,“四大性病"或“经典性病”、“花柳病”梅毒,淋病,软下瘩,性病淋巴肉芽肿第一代性病的病原体均以较大的微生物为主,对抗生素较敏感,易防治2.第二代性病病原体以病毒、衣原体等微小的病原体为主,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在传播上、防治上均无上策3.现代性病以不显示症状或显示轻微症状为特点,治疗不迫切,有感染人群不断扩大,形成潜在大流行的危险三、全球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情况STDs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全世界每年患性病的人约有4亿,占世界人口的7%性解放、性自由、同性恋、性犯罪是祸根:淋病的领先地位被非淋菌性尿道炎取代,病毒性性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逐年剧增。四、全球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点①各种疾病对抗生素抵抗性增强,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给有效治疗带来困难:②一般女性STDs患者增加,患持久性性病有所增加,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③STDs感染危险性除职业性女性(妓女)以外,STDs已向普通人群中传播并扩大:④艾滋病的威胁越来越大。五、我国性传播疾病流行情况我国的STDs情况极少有公开报导,由于性病诊所全国个人承包化,具体数字也很难统计:累计报告7种性病(HIV/AIDS病例除外)744848例,较上年下降了6.17%:全国性病总报告发病率为58.15/10万20~39岁性活跃人群的性病报告病例数最多,占全部性病数的74.42%男性436496例,占58.60%;女性308352例,占41.40%,男女病例数之比为1.42:1。六、我国性传播疾病的地区分布报告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省份为:广东、浙江、江苏、四川和山东省,占全国病例总数的44.71%。全国各省5种常见性病报告发病率超过100/10万的省份为:上海市、浙江、广东和海南省。我国性病地区分布特点高发病率地区:长江三角洲(上海和浙江等)、珠江三角洲(广东和海南等),其报告发病率均在100/10万以上;中等发病率地区:新疆、重庆、福建、广西、安徽、天津、宁夏、山东和吉林省以及经济发达周边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在45/10万~80/10万:低发病率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和甘肃省以及其它经济落后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在40/10万以下。七、我国性传播疾病流行特点2

2 【本讲课程的引入】性传播疾病新发生病例多。反复感染,形成感染-发病- 治疗-再感染的怪圈。被各国政府视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引起局部生殖系统 病变与损伤,而且导致全身病变,伤残甚至死亡。艾滋病被联合国列为“安全危机”, 是唯一一种在联合国设有专门机构的病种。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是一组主要由性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引起 泌尿生殖系统甚至全身病变的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传染性疾病。1975 年世界卫 生组织(WHO)正式决定用 STDs 命名,共 20 余种,统称为“性传播疾病”。我国 简称为性病。 二、性传播疾病的历史 1.第一代性病,“四大性病”或“经典性病”、“花柳病” 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 第一代性病的病原体均以较大的微生物为主,对抗生素较敏感,易防治 2.第二代性病 病原体以病毒、衣原体等微小的病原体为主,目前缺乏有效的 治疗药物。在传播上、防治上均无上策 3.现代性病 以不显示症状或显示轻微症状为特点,治疗不迫切,有感染人群 不断扩大,形成潜在大流行的危险 三、全球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情况 STDs 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全世界每年患性病的人约有 4 亿,占世界人口的 7%; 性解放、性自由、同性恋、性犯罪是祸根;淋病的领先地位被非淋菌性尿道炎 取代,病毒性性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逐年剧增。 四、全球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点 ① 各种疾病对抗生素抵抗性增强,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给有效治疗带来困 难; ② 一般女性 STDs 患者增加,患持久性性病有所增加,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③ STDs 感染危险性除职业性女性(妓女)以外,STDs 已向普通人群中传播 并扩大; ④ 艾滋病的威胁越来越大。 五、我国性传播疾病流行情况 我国的 STDs 情况极少有公开报导,由于性病诊所全国个人承包化,具体数字 也很难统计; 累计报告 7 种性病(HIV/AIDS 病例除外)744 848 例,较上年下降了 6.17%; 全国性病总报告发病率为 58.15/10 万 20~39 岁性活跃人群的性病报告病例数最多,占全部性病数的 74.42% 男性 436 496 例,占 58.60%;女性 308 352 例,占 41.40%,男女病例数之 比为 1.42:1。 六、我国性传播疾病的地区分布 报告病例数位于前 5 位的省份为:广东、浙江、江苏、四川和山东省,占全 国病例总数的 44.71%。 全国各省 5 种常见性病报告发病率超过 100/10 万的省份为:上海市、浙江、 广东和海南省。 我国性病地区分布特点 高发病率地区:长江三角洲(上海和浙江等)、珠江三角洲(广东和海南等),其 报告发病率均在 100/10 万以上; 中等发病率地区:新疆、重庆、福建、广西、安徽、天津、宁夏、山东和吉林 省以及经济发达周边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在 45/10 万~80/10 万; 低发病率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陕 西和甘肃省以及其它经济落后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在 40/10 万以下。 七、我国性传播疾病流行特点

①高收入阶层发病率下降,普通收入阶层发病率增加:②大城市人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中小城市人口感染增加;③STDs从城市走向农村,农村病人增多:④儿童患者增多:③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第二节流行过程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妓女性乱者吸毒者同性恋/双性恋者性病患者的性伴和配偶供血者二、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性行为传播,占95%以上。①性行为的一方生殖器病损中存在有足够数量的病原体,面另一方皮肤粘膜有可能直接接触到病原体;②由于性行为的磨擦形成皮肤粘膜的损伤(可以是肉眼难以发现的损伤),有利于病原体的进入;③过度性行为使机体体力下降,抗病能力降低。三、性传播途径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污染的衣服,浴池中或共用浴具等都可间接传播性病。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梅毒和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器官移植,人工受精传播:如艾滋病。医源性传播:使用带菌医疗器械通过检查、注射、手术传播给其他病人。职业性传播:医生、护士、防疫人员防护不严:助产接生手指污染上梅毒:医务人员误将污染HIV的针头和手术刀刺伤自己皮肤。母婴垂直传播:梅毒、衣原体、支原体、HIV。产道传播:淋菌性结膜炎、衣原体、支原体、HIV感染第三节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生物学因素二、社会因素第四节艾滋病一、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lmmunodeficiencyVirus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译音艾滋病):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二、艾滋病研究的历史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病人1982年提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定义(AIDS)1983-1984分离出病毒(HIV)1985研制出第1种HIV检测方法1986发现HIV-21994发现HIV-10群1995-1996年艾滋病研究的突破: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致病机理的新认识,鸡尾酒疗法3

3 ① 高收入阶层发病率下降,普通收入阶层发病率增加; ② 大城市人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中小城市人口感染增加; ③ STDs 从城市走向农村,农村病人增多; ④ 儿童患者增多; ⑤ 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 第二节 流行过程 一、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 妓女 性乱者 吸毒者 同性恋/双性恋者 性病患者的性伴和配偶 供血者 二、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 性行为传播,占 95%以上。 ①性行为的一方生殖器病损中存在有足够数量的病原体,而另一方皮肤粘膜有 可能直接接触到病原体; ② 由于性行为的磨擦形成皮肤粘膜的损伤(可以是肉眼难以发现的损伤), 有利于病原体的进入; ③ 过度性行为使机体体力下降,抗病能力降低。 三、性传播途径 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污染的衣服,浴池中或共用浴具等都可间接传播性 病。 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梅毒和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器官移植,人工受精传播:如艾滋病。 医源性传播:使用带菌医疗器械通过检查、注射、手术传播给其他病人。 职业性传播:医生、护士、防疫人员防护不严;助产接生手指污染上梅毒; 医务人员误将污染 HIV 的针头和手术刀刺伤自己皮肤。 母婴垂直传播:梅毒、衣原体、支原体、HIV。 产道传播:淋菌性结膜炎、衣原体、支原体、HIV 感染 第三节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 生物学因素 二、 社会因素 第四节 艾滋病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尚无有效疫 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IDS(译音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二、艾滋病研究的历史 1981 年美国报道首例病人 1982 年提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定义(AIDS) 1983-1984 分离出病毒(HIV) 1985 研制出第 1 种 HIV 检测方法 1986 发现 HIV-2 1994 发现 HIV-1 0 群 1995-1996 年艾滋病研究的突破:联合抗病毒治疗, 对致病机理的新认识,鸡 尾酒疗法

二、病原学攻击CD4+T淋巴细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RNA病毒血清学分型:HIV-1,HIV-2三、艾滋病的分期1期一急性感染期II期一无症状感染期III期-艾滋病期四、危害影响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贫穷和不平等,危害家庭,偏见和歧视,卫生服务,社会经济和政治四、全球艾滋病流行概况世界每11秒就有一人感染HIV,未来10年内全球被感染者可能达1亿以上,其中95%会在发展中国家90%的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全球已有1630万人死于艾滋病(其中非洲1370万),儿童占22.1%五、我国艾滋病的三个高发区与亚洲毒品“金三角”地区相邻的省份:云南、广西、贵州吸毒造成毒品经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向西方吸毒造成河南省,买血(浆)造成。是卫生官员“血浆出政绩,血浆出经济”的血腥梦想第五节预防策略与措施一、预防策略1.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2.积极推进法制化管理3.开展性教育和STD防治健康教育4.开展STD和AIDS监测工作二、预防措施1.传染源的控制2.控制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4.监测5.预防接种6.正确处理性病和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主要预防措施。【本讲课程的作业】1.艾滋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X

4 二、病原学 攻击 CD4+T 淋巴细胞 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RNA 病毒 血清学分型:HIV-1,HIV-2 三、艾滋病的分期 I 期 -急性感染期 II 期 -无症状感染期 III 期-艾滋病期 四、危害 影响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贫穷和不平等,危害家庭,偏见和歧视,卫生服务,社 会经济和政治 四、全球艾滋病流行概况 世界每 11 秒就有一人感染 HIV,未来 10 年内全球被感染者可能达1亿以上,其中 95%会在发展中国家 90%的 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全球已有 1630 万人死于艾滋病(其中非洲 1370 万),儿童占 22.1% 五、我国艾滋病的三个高发区 与亚洲毒品“金三角”地区相邻的省份:云南、广西、贵州吸毒造成 毒品经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向西方吸毒造成 河南省,买血(浆)造成。是卫生官员“血浆出政绩,血浆出经济”的血腥梦想 第五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一、预防策略 1.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 2.积极推进法制化管理 3.开展性教育和 STD 防治健康教育 4.开展 STD 和 AIDS 监测工作 二、预防措施 1.传染源的控制 2.控制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4.监 测 5.预防接种 6.正确处理性病和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 【本讲课程的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主要 预防措施。 【本讲课程的作业】 1. 艾滋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