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0 传染病流行病学(3/4)

讲稿流行病学课程名称:课程编号:y100615授课学期:2012-2013秋季学期授课班级:08预防范红敏任课教师:学院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
讲 稿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课程编号: y100615 授课学期:2012-2013 秋季学期 授课班级: 08 预防 任课教师: 范红敏 河北联合大学 公共卫生 学院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第11周,第1讲次摘要第二十三章病毒性肝炎第一节甲型肝炎第二节乙型肝炎授课题目(章、节)第三节丙型肝炎第四节丁型肝炎第五节戊型肝炎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甲肝和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病原学特征:熟悉其他病毒性肝炎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了解5型病毒性肝炎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重点】甲肝和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病原学特征。【难点】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病毒性肝炎现已发现有七种类型,其中了解比较多的是甲、乙、丙、丁、戊五型,另外新发现的有已、庚型病毒。一般根据其传播途径分为两类:经消化道传播的甲型、戊型;经血液传播的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流行概况:我国于1979年、1992年进行国两次大型病毒性肝炎调查,1992年调查主要结果为:HBsAg阳性率为9.75%:抗-HAVIgG阳性率为80.9%:抗-HCVIgG阳性率为3.2%;抗-HEV阳性率为17.2%。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约1/4会发展成慢性肝病,在每年因肝病而死亡的病人中,约1/2为原发性肝癌,发生肝硬变的患者中9.9%16.6%有发生肝癌的机会:丙肝病人易慢性化,约60%~80%发展为持续慢性,其中约1/2转化成肝硬化或肝癌。【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一节甲型肝炎(一)病原体:甲肝病毒(HAV),较一般肠道病毒抵抗力强。只有一个血清型。(二)传染源1.急性期病人:传染期为感染后3~4周,并持续3~4周,排毒高峰为潜伏期末、临床症状初期及黄出现后1~2天。2.亚临床感染者:临床型与亚临床感染者比例为1:3.5~1:20。(三)传播途径1.经食物传播:主要经水产品,如蛤类、牡蛎、泥蚶、蟹等传播,1983年、1998年上海两起甲肝爆发流行是典型实例。2.经水传播:主要由粪便污染水源引起。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经手、用具、食品、玩具、床上用品、衣物等传播。1
1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 第 11 周,第 1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十三章 病毒性肝炎 第一节 甲型肝炎 第二节 乙型肝炎 第三节 丙型肝炎 第四节 丁型肝炎 第五节 戊型肝炎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甲肝和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 要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病原学特征;熟悉其他病毒性肝炎传染源、传播途径、 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了解 5 型病毒性肝炎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重 点】甲肝和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的抗原抗 体系统及其病原学特征。 【难 点】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病毒性肝炎现已发现有七种类型,其中了解比较多的是甲、 乙、丙、丁、戊五型,另外新发现的有己、庚型病毒。一般根据其传播途径分为两 类:经消化道传播的甲型、戊型;经血液传播的乙型、丙型、丁型肝炎。 流行概况:我国于 1979 年、1992 年进行国两次大型病毒性肝炎调查,1992 年调查主要结果为:HBsAg 阳性率为 9.75%;抗-HAV IgG 阳性率为 80.9 %;抗-HCV IgG 阳性率为 3.2 %;抗-HEV 阳性率为 17.2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约 1/4 会 发展成慢性肝病,在每年因肝病而死亡的病人中,约 1/2 为原发性肝癌,发生肝硬 变的患者中 9.9%~16.6%有发生肝癌的机会;丙肝病人易慢性化,约 60%~80%发 展为持续慢性,其中约 1/2 转化成肝硬化或肝癌。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甲型肝炎 (一)病原体:甲肝病毒(HAV),较一般肠道病毒抵抗力强。只有一个血清 型。 (二)传染源 1.急性期病人:传染期为感染后 3~4 周,并持续 3~4 周,排毒高峰为潜伏期 末、临床症状初期及黄疸出现后 1~2 天。 2.亚临床感染者:临床型与亚临床感染者比例为 1:3.5~1:20。 (三)传播途径 1.经食物传播:主要经水产品,如蛤类、牡蛎、泥蚶、蟹等传播,1983 年、 1998 年上海两起甲肝爆发流行是典型实例。 2.经水传播:主要由粪便污染水源引起。 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经手、用具、食品、玩具、床上用品、衣物等传播

4.其他:可经血液(凝血因子VI)传播;苍蝇、蟑螂等也可机械携带传播,但传播机会较少。(四)人群易感性:人对HA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五)流行特征:在地区分布上可见世界性流行,有高、中、低度流行区,我国属高度流行区: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分布以学龄前儿童发病为主,性别分布无差异。(六)预防措施1.特异性预防:减毒活疫苗(Hz、L-A-1减毒株),接种后抗体阳转率为84.1%~100%,保护期至少4年:纯化灭活疫苗保护期至少20年;甲肝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可用于被动免疫。2.非特异性预防:在管理传染源方面,应从发病之日起隔离病人3周,密切接触者观察45天。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应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食品管理。第二节乙型肝炎(一)病原体:乙肝病毒(HBV)。1.血清学标志: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抗-HBs);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抗-HBc):e抗原抗体系统(HBeAg,抗-HBe):HBVDNA;HBV多聚酶,习惯上称HBsAg:抗-HBs:抗-HBc:HBeAg和抗-HBe为五项指标。2.大三阳是指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提示肯定有乙肝病毒现症感染,病毒正在活跃复制,病毒数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但是,大三阳只能说明体内病毒的情况,而不能说明肝功能的情况,也不能说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3.小三阳是指HBsAg、抗-HBe、抗-HBc阳性,提示有确定的乙肝病毒感染,但病毒复制低下,病毒数量少,传染性较低。抗-HBs和抗-HBc阳性是急性乙肝自然痊愈并产生保护力的一种好的组合。(二)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60~120天,临床表现分黄疽型和无黄疽型,无黄疽型作为传染源有较大意义,HBV感染后4~7周血清出现HBsAg,具有传染性。2.病原携带者:表面抗原阳性,但肝功能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变化者。是重要传染源。(三)传播途径1.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可经输血(血清、血浆、全血、血制品)传播,乙肝占各种输血后肝炎的10~20%。经用敏感的ELISA方法筛检献血员后已经基本控制了乙肝输血后感染。2.医疗器械传播:注射、化验采血、预防接种、针刺、吸毒等共用针头、针筒,使医疗器械污染。3.接触传播:(1)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传播机理仍是带有HBV的血液、睡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通过皮肤、黏膜的破损进入体内。如共用牙刷、刮脸刀、理发工具等。(2)性接触:可通过睡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传播。血清HBsAg阳性者阴道分泌物98%~100%HBsAg阳性:据河南报道,新婚夫妇如果一方是HBV携带者,方是易感者,2年3个月后,易感者感染率为14.4%,对照组则仅1.64%,RR=8.6。4.母婴传播:分三个阶段,宫内传播率为5-10%、产程传播率为80%、产后人群中HBsAg阳性者40%源于母婴传播。HBsAg阳性母亲,母婴传播率为40-50%;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传播率90%-100%。5.其他:蚊、臭虫、消化道等传播均未得到证实。(四)人群易感性:人对HB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免疫。抗-HBs是保护性抗体。(五)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上全世界有高、中、低度流行区,我国属高度流行区;时间分布上无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分布我国有10~14岁和30~35岁两个高峰;性别分布上可见HBsAg男性高于女性。存在特殊职业和特殊人群HBV感染率高的现象;存在家庭聚集性。2
2 4.其他:可经血液(凝血因子Ⅷ)传播;苍蝇、蟑螂等也可机械携带传播, 但传播机会较少。 (四)人群易感性:人对 HAV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五)流行特征:在地区分布上可见世界性流行,有高、中、低度流行区, 我国属高度流行区;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分布以学龄前儿童 发病为主,性别分布无差异。 (六)预防措施 1.特异性预防:减毒活疫苗(H2、L-A-1 减毒株),接种后抗体阳转率为 84.1%~100%,保护期至少 4 年;纯化灭活疫苗保护期至少 20 年;甲肝特异性抗体 免疫球蛋白可用于被动免疫。 2.非特异性预防:在管理传染源方面,应从发病之日起隔离病人 3 周,密切 接触者观察 45 天。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应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食品管理。 第二节 乙型肝炎 (一)病原体:乙肝病毒(HBV)。 1.血清学标志: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抗-HBs);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 抗-HBc);e 抗原抗体系统(HBeAg,抗-HBe);HBV DNA;HBV 多聚酶,习惯上称 HBsAg; 抗-HBs;抗-HBc;HBeAg 和抗-HBe 为五项指标。 2.大三阳是指 HBsAg、HBeAg 和抗-HBc 阳性,提示肯定有乙肝病毒现症感染, 病毒正在活跃复制,病毒数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但是,大三阳只能说明体内 病毒的情况,而不能说明肝功能的情况,也不能说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 3.小三阳是指 HBsAg、抗-HBe、抗-HBc 阳性,提示有确定的乙肝病毒感染, 但病毒复制低下,病毒数量少,传染性较低。抗-HBs 和抗-HBc 阳性是急性乙肝自 然痊愈并产生保护力的一种好的组合。 (二)传染源 1.病人:潜伏期 60~120 天,临床表现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无黄疸型作为传 染源有较大意义,HBV 感染后 4~7 周血清出现 HBsAg,具有传染性。 2.病原携带者:表面抗原阳性,但肝功能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变化者。是 重要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1.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可经输血(血清、血浆、全血、血制品)传播,乙肝 占各种输血后肝炎的 10~20%。经用敏感的 ELISA 方法筛检献血员后已经基本控制了 乙肝输血后感染。 2.医疗器械传播:注射、化验采血、预防接种、针刺、吸毒等共用针头、针 筒,使医疗器械污染。 3.接触传播: (1)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传播机理仍是带有 HBV 的血液、唾液、精液、阴道 分泌物等通过皮肤、黏膜的破损进入体内。如共用牙刷、刮脸刀、理发工具等。 (2)性接触:可通过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传播。血清 HBsAg 阳性者阴 道分泌物 98%~100%HBsAg 阳性;椐河南报道,新婚夫妇如果一方是 HBV 携带者,一 方是易感者,2 年 3 个月后,易感者感染率为 14.4%,对照组则仅 1 .64%,RR=8 .6。 4.母婴传播:分三个阶段,宫内传播率为 5-10%、产程传播率为 80%、产后人 群中HBsAg阳性者40%源于母婴传播。HBsAg阳性母亲,母婴传播率为40-50%;HBsAg、 HBeAg 双阳性母亲,传播率 90%-100%。 5.其他:蚊、臭虫、消化道等传播均未得到证实。 (四)人群易感性:人对 HBV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免疫。抗-HBs 是保护性抗体。 (五)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上全世界有高、中、低度流行区,我国属高度流行 区;时间分布上无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分布我国有 10~14 岁和 30~35 岁两 个高峰;性别分布上可见 HBsAg 男性高于女性。存在特殊职业和特殊人群 HBV 感染 率高的现象;存在家庭聚集性

(六)预防措施1.特异性预防(1)乙肝疫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氢氧化铝佐剂疫苗分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中国地鼠卵巢细胞,CHO)乙肝疫苗,推荐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针次剂量: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为5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为10O或20μg。免疫程序:全程接种3针,接种时间为0、1、6个月,即第1针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2针在第1针接种后1个月接种(1~2月龄):第3针在第1针接种后6个月(5~8月龄)接种。效果为保护率达85%以上,免疫持久性在5年以上。(2)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可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针刺或损伤者暴露后24小时内和1个月后可各注射一次。2.非特异性预防(1)管理传染源:对乙肝病人应进行隔离,及时消毒;对从事饮食业、保育业人员的乙肝病人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对从事饮食业、保育业人员的HBsAg携带者应调离工作岗位,其余可照常工作、学习,但应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传染他人,禁止献血。(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医源性传播,注射时应一人一针一管:医疗器械应一人一用一消毒。(3)阻断母婴传播:应进行产前检测,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进行特异性预防。第三节丙型肝炎(一)病原体:丙肝病毒(HCV)。(二)传染源:潜伏期226周,常见为6~9周。感染后表现为急性、慢性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发病前12天具有传染性,易转为慢性携带,易转为肝硬化和肝癌。(三)传播途径:以医源性传播为主。已有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的报道。(四)人群易感性:人对HCV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可产生抗-HCV抗体,但它不是保护性抗体,而是说明丙肝病毒感染的指标。(五)流行特征:世界性分布,但分布不均衡;有家庭聚集现象。存在特殊人群HCV感染率高的现象,如献单血浆人员、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吸毒者等。(六)预防措施:同乙肝,但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主要措施为切断医源性传播。第四节丁型肝炎(一)病原体:丁肝病毒(HCV),其特点为缺陷病毒,需要乙肝病毒提供衣壳,因此总是与乙肝病毒同时或重叠发生感染。(二)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潜伏期4~20周,有两种临床感染类型,即HBV/HDV联合或重叠感染。(三)传播途径:类似HBV,可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围产期传播和输入性传播。(四)人群易感性:人对HDV普遍易感。(五)流行特征:世界性分布,但不均衡,分高、中、低度流行区,我国为低流行区。(六)预防措施:同乙肝,主要是对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消灭HBsAg携带者。第五节戊型肝炎(一)病原体:戊肝病毒(HEV),仅有一个血清型。3
3 (六)预防措施 1.特异性预防 (1)乙肝疫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氢氧化铝佐剂疫苗分为重组(酵母)乙肝 疫苗和重组(中国地鼠卵巢细胞,CHO)乙肝疫苗,推荐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 苗。每针次剂量: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为 5μg,重组(CHO 细胞)乙肝疫苗为 10 或 20μg。免疫程序:全程接种 3 针,接种时间为 0、1、6 个月,即第 1 针在出生 后 24 小时内尽早接种;第 2 针在第 1 针接种后 1 个月接种(1~2 月龄);第 3 针在 第 1 针接种后 6 个月(5~8 月龄)接种。效果为保护率达 85%以上,免疫持久性在 5 年以上。 (2)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HBsAg、 HBeAg 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 12 小时内可注射 HBIG 进行被动免疫,针刺或损伤者暴露后 24 小时内和 1 个月后可各 注射一次。 2.非特异性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乙肝病人应进行隔离,及时消毒;对从事饮食业、保育 业人员的乙肝病人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对从事饮食业、保育业人员的 HBsAg 携带 者应调离工作岗位,其余可照常工作、学习,但应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传染他人, 禁止献血。 (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医源性传播,注射时应一人一针一管;医疗器械应 一人一用一消毒。 (3)阻断母婴传播:应进行产前检测,对 HBsAg 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进行 特异性预防。 第三节 丙型肝炎 (一)病原体:丙肝病毒(HCV)。 (二)传染源:潜伏期 2~26 周,常见为 6~9 周。感染后表现为急性、慢性病 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发病前 12 天具有传染性,易转为慢性携带,易转为肝硬化和 肝癌。 (三)传播途径:以医源性传播为主。已有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的报道。 (四)人群易感性:人对 HCV 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可产生抗-HCV 抗体,但 它不是保护性抗体,而是说明丙肝病毒感染的指标。 (五)流行特征:世界性分布,但分布不均衡;有家庭聚集现象。存在特殊人 群 HCV 感染率高的现象,如献单血浆人员、血液透析病人、静脉吸毒者等。 (六)预防措施:同乙肝,但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主要措施为切断医源性传播。 第四节 丁型肝炎 (一)病原体:丁肝病毒(HCV),其特点为缺陷病毒,需要乙肝病毒提供衣壳, 因此总是与乙肝病毒同时或重叠发生感染。 (二)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潜伏期 4~20 周,有两 种临床感染类型,即 HBV/HDV 联合或重叠感染。 (三)传播途径:类似 HBV,可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围 产期传播和输入性传播。 (四)人群易感性:人对 HDV 普遍易感。 (五)流行特征:世界性分布,但不均衡,分高、中、低度流行区,我国为 低流行区。 (六)预防措施:同乙肝,主要是对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消灭 HBsAg 携带 者。 第五节 戊型肝炎 (一)病原体:戊肝病毒(HEV),仅有一个血清型

(二)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期病人,潜伏期为10~75天,平均40天,排毒高峰为潜伏期末和急性期病人。(三)传播途径1.经水传播:主要由粪便污染水源引起,是主要传播形式,有爆发流行和持续流行两种类型。2.经食物传播:我国有报道,主要与聚餐有关。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经手、用具、食品、玩具、床上用品、衣物等传播。4.其他:已证实可经血液传播,但传播机会较少,尚无母婴传播的直接证据。(四)人群易感性:人对HE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五)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上呈世界性分布,但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我国1986~1989年新疆流行最为严重;时间分布上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及洪水后;年龄分布以青壮年高发,性别分布男性高于女性。该病以孕产妇发病率、病死率高为特征。(六)预防措施:同甲型肝炎。但本病无特异性预防方法,普通免疫球蛋白无预防作用【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主要预防措施。【本讲课程的作业】1.甲肝和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S
4 (二)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期病人,潜伏期为 10~75 天,平均 40 天,排毒高 峰为潜伏期末和急性期病人。 (三)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主要由粪便污染水源引起,是主要传播形式,有爆发流行和持 续流行两种类型。 2.经食物传播:我国有报道,主要与聚餐有关。 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经手、用具、食品、玩具、床上用品、衣物等传播。 4.其他:已证实可经血液传播,但传播机会较少,尚无母婴传播的直接证据。 (四)人群易感性:人对 HEV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 (五)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上呈世界性分布,但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我国 1986~1989 年新疆流行最为严重;时间分布上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及洪水后; 年龄分布以青壮年高发,性别分布男性高于女性。该病以孕产妇发病率、病死率高 为特征。 (六)预防措施:同甲型肝炎。但本病无特异性预防方法,普通免疫球蛋白无 预防作用 【本讲课程的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主要预防措 施。 【本讲课程的作业】 1. 甲肝和乙肝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主要预防措施?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二).pdf
-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一).pdf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样卷及标准答案.pdf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康复评定 肌张力、平衡与协调、发育反射评定 感觉评定、高级脑功能评定.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康复评定 物理疗法定 神经生理学疗法.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机构康复 第二节 社区康复 第三节 康复医学的工作方法 第四节 康复医学的工作流程 第五节 康复结局.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康复伦理 康复伦理的历史与发展,康复临床实践的伦理关系,康复治疗学的专业职责.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康复医学科学研究 第七章 康复医学科的设置和常用设备 第八章 康复医学科诊疗工作常规.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授课教案(讲稿)作业疗法的历史沿革 作业疗法的领域 作业治疗的主要分科.doc
- 《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The lntroduc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pdf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第一节 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 第二节影像学检查 第三节电生理检查 第四节 TCD 第六节 神经肌肉活检.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第四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五节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第七章 头痛.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 意识障、第二节 认知障碍 第四节 痫性发作、第五节 眩晕与听觉障碍 第十节 共济、步态、不自主运动.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二节 脑梗死 第三节 脑出血.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四章 脊髓疾病 概述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第三节 脊髓空洞症 第二节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 概述 第一节 脑神经疾病 第二节 脊神经疾病 第十七章 重症肌无力.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概述 第一节 帕金森病 第二节 小舞蹈病 第三节 肝豆状核变性 第十三章 癫痫 概述 第一节 癫痫的分类 第二节 癫痫的诊断 第三节 癫痫的治疗.doc
- 《神经疾病概要》课程教学大纲 Summary of Neurology.pdf
- 《精神病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psychiatry(主讲:彭焱).ppt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1 传染病流行病学(4/4).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2 职业流行病学.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9 传染病流行病学(2/4).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6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8 传染病流行病学(1/4).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5 病因与因果推断.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7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4 偏倚及其控制.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1 病例对照研究(3/3).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2 实验流行病学(1/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3 实验流行病学(2/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0 病例对照研究(2/3).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8 队列研究(2/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9 病例对照研究(1/3).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7 队列研究(1/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6 描述性研究(2/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5 描述性研究(1/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3 疾病分布(2/2).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4 筛检.doc
- 《流行病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01 绪论(华北理工大学:袁聚祥).doc
